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全瓷的瓷砖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2020-05-19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鉴伪经验者却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得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人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作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收藏》86期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地进行收藏。

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误区之一: 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官窑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稀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莫轻信你的运气比别人好,好像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极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辑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的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误区之二:按图索骥,比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世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误区之三:尽想捡漏,生怕漏掉稀世珍品,宁肯掏钱一博。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真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易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得上捡漏泥?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误区之四: 收藏定位太高,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真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都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精美珍贵得多,著名的拍卖公司也屡有真品推出,但价格都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作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以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景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是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鉴伪经验者却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得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尝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人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作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收藏》86期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地进行收藏。

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误区之一: 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官窑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稀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莫轻信你的运气比别人好,好像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极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

《中国陶瓷史》辑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的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误区之二:按图索骥,比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世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误区之三:尽想捡漏,生怕漏掉稀世珍品,宁肯掏钱一搏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真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易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得上捡漏泥?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误区之四: 收藏定位太高,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玻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真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都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精美珍贵得多,著名的拍卖公司也屡有真品推出,但价格都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作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以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景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是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走出瓷器收藏的误区


自古以来,瓷器就是收藏中的大项。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古玩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赝品瓷器。如今,瓷器的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让许多瓷器收藏爱好者无所适从。据我省瓷器收藏专家李和祥先生介绍,造成赝品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早日了解并走出瓷器收藏的误区,才能在收藏中有所收获。目前,瓷器收藏存在的误区有以下三点:

☆误区一:市场上能买到官窑精品

李先生说,爱好收藏古瓷的人都会对官窑瓷爱不释手,但仅仅在地摊、市场上寻找往往会徒劳无功。几百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官窑瓷的珍贵,开始收藏。如今,市面上的珍贵官窑瓷相当稀少。比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寥寥无几。如今,若有人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

☆误区二:长得像就是珍品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多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书中所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对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作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导致世面上的仿品有很多特征与书本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很容易上当。

☆误区三:不惜血本要捡漏

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差,作伪者利用这些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造品,作旧后在市面上出售。而一些人收藏心切,怕漏了好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如果想捡漏,只有您的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得上捡漏泥?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古瓷的鉴赏与收藏


灿烂辉煌的瓷器是中国人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的又一奇迹,然而,由于其易碎,故传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拥有一件绝世瓷器已成为全球藏家的梦想。

瓷器收藏炙手可热

瀚陇拍卖公司的鲍小姐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近年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创天价。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克里斯蒂创下2.67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出,成交价达1.15亿港币,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也是艺术品在亚洲拍卖的最高价。今年6月5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国内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瓷器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传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因而每当有精品被公开拍卖时,引起无数藏家的围抢也就不足为奇了。

瓷器发展简史

“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省博物馆的王琦向记者介绍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创造了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经过元瓷的过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个辉煌,即明清时代。明代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的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制作出了驰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都超过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独好古风,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等。”

专家鉴伪

历代仿制、伪造瓷器之风之所以盛行,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本报特约专家王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作伪手法及实用的辨伪窍门,望能对广大藏家有所帮助。

作伪方法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造假。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烟嚣、茶水煮、假出土、复窑等手法。

部分作伪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补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头、安把、镶流嘴等。此类伪品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找出其破绽。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这也是鉴定通用的手段。

古瓷收藏四大误区


并非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也并非器物越大价值越高

古陶瓷收藏作为一个收藏中的大门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重视。但看了一些藏家的藏品,包括与一些陶瓷收藏爱好者的接触,感到比较普遍的是存在收藏观念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以为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陶瓷并不一定是年份越高越好。有的高古瓷诸如一些杂窑的陶盆瓦罐,尽管年代久远,货真价实,实际上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很低,行内人士称其为“大路货”。在地摊上,一件唐代欧窑青瓷小土罐,顶多20元钱;一件宋代品相完好的湘湖窑影青碗,亦在百元以下无人问津。这类东西即便是再过多少年,也绝不可能升值。相反,一些近代比如民国的精品瓷,价值也远远超过上述的东西。更何况那些高古瓷往往出自古墓遗存,来路不明,易生出是非,还是少碰为好。

误区之二:以为器物越大经济价值越高。古陶瓷作为艺术品,并非越大越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不在大,精巧为名”,有的陶瓷物件虽小,但由于是精品,却远胜收藏一些大件器物的价值。一件古代的精品鼻烟壶,近年拍卖到近百万;而同时代的一件200件大瓶,价值不过区区数万而已。前些年,香港大收藏家仇氏的一件成化斗彩杯,小可盈握,拍出了千万元的天价。当然,此类藏品,并非一般的藏家所能企及的。眼下普通人家居室尚不宽裕,摆上那些笨重而又不很精美的大件藏品,既占地方,也不容易出手。因此,还是收些有品位的小件器物来得合算。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遇有一些品位高的大件,收那么一二件也并非不可。

误区之三:以为古陶瓷所有残器、瓷片都有收藏价值。近几年,一些收藏刊物连篇累牍介绍陶瓷残器、残瓷片的价值,吹得过高过热,导致收藏残器、瓷片成风。应该说,作为一位接触、收藏古陶瓷的藏家来说,适当收藏一些有特色的残器、瓷片,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作为以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古陶瓷收藏家,应有这些实物作为重要参考物。然而,作为一般的陶瓷爱好者和普通藏者,如果贪图便宜,认为凡残必收,什么瓷片都收藏,那就实在是误入歧途了。建议陶瓷收藏者从起步之日就应该有精品意识,量力而行,尽可能从专、精、稀入手,买一件成一件。即便是残器,也应选择那些有特色、稀少和有代表性的器物,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

误区之四:以为上了文物等级的器物就是珍稀价高之物。其实“文物等级”和一般藏家的价值取向有的并不完全一样,从国家馆藏文物角度来说,自然是等级代表此物稀有和珍贵,但这种等级更多地是考虑其历史、时代、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有的东西虽然很一般,但有确凿的出土地址和时间,并可作为某一窑口的重要参照物,很可能就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而作为一般的藏者,当然要考虑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更看重的是大众的趋同性和经济价值。

价格策略 走出成本误区


在号称“西部瓷都”的四川夹江产区采访,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夹江人的成本观念特强。无论是原材料供应商、厂家的采购员还是经销商,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不能再便宜点”。“便宜”的后面,是对产品质量、品牌、服务、信誉、形象等其他竞争因素的漠视。这也是夹江陶瓷为什么留给外人的总是质次价廉低档货印象的主要原因。在夹江,一片500×500的水晶砖,目前的最低售价只有16元,一片800×800的水晶砖也只能卖11元,这么低的价格,何来的品牌、服务以及质量保证?夹江陶瓷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红坯资源及天然气优势,再加上低廉的电力和劳力,夹江陶瓷的低成本似乎是“命中注定”。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夹江的价格战却把低成本引入了一个个误区当中。原料采购只认价格,不认品牌,忽视质量,谁的便宜就用谁的,只要能将就着用,哪管什么质量好坏与生产波动。在这种唯低价采购的引导下,假冒伪劣原材料大行其道,表面上降低了采购成本,却根本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一些掺杂使假的原材料,不但降低了产品质量,反而增加了用量,最终得不偿失。还有干法制粉、喷雾干燥塔气改煤等节能措施,都被不少夹江企业当作低价竞争的“法宝”。生产过程当中的挖潜改造更是令人惊奇。夹江的陶瓷产品以釉面砖为主,而釉面又占了生产成本当中的一大块。于是,施釉量越来越少,越来越薄,以前要施200克,现在最多100克,坯体变薄了,烧成温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自然就下来了。除了产、供、销,大部分夹江陶瓷企业几乎舍不得在品牌、营销、宣传、公关等方面投入一分钱。在3年前召开第一届夹江国际陶瓷节时,整个夹江县城也没有几个广告牌,如今的夹江县城和公路要塞口,除了新中源在夹江生产的四个品牌的广告牌外,其他企业广告意识非常的淡薄。产品销售全靠价格低吸引客户。在夹江,不少企业的办公楼里只有一个人,采购、技术、管理、销售、及其他事务都由老板一个人亲自操作,舍不得花钱养人,在夹江陶瓷企业并不鲜见。一位夹江陶企的老板对笔者讲,我一片砖才赚几毛钱,有时甚至只有几分钱,不降低成本哪来的利润?可是,这位老板忘了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华东、佛山的一些砖售价就能比夹江砖高出好几倍呢?现代市场竞争是企业综合体系的竞争,其成本除了产品成本外,还有营销成本、研发成本、人力成本、公关成本等。而夹江陶企这种只重产品生产成本、甚至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的低成本意识,虽然赚到了眼前的利益,却丢失了明天的市场。夹江陶瓷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走出这种成本误区。

【陶瓷文化】古瓷收藏四大误区


并非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也并非器物越大价值越高

古陶瓷收藏作为一个收藏中的大门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重视。但看了一些藏家的藏品,包括与一些陶瓷收藏爱好者的接触,感到比较普遍的是存在收藏观念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以为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陶瓷并不一定是年份越高越好。有的高古瓷诸如一些杂窑的陶盆瓦罐,尽管年代久远,货真价实,实际上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很低,行内人士称其为“大路货”。在地摊上,一件唐代欧窑青瓷小土罐,顶多20元钱;一件宋代品相完好的湘湖窑影青碗,亦在百元以下无人问津。这类东西即便是再过多少年,也绝不可能升值。相反,一些近代比如民国的精品瓷,价值也远远超过上述的东西。更何况那些高古瓷往往出自古墓遗存,来路不明,易生出是非,还是少碰为好。误区之二:以为器物越大经济价值越高。古陶瓷作为艺术品,并非越大越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不在大,精巧为名”,有的陶瓷物件虽小,但由于是精品,却远胜收藏一些大件器物的价值。一件古代的精品鼻烟壶,近年拍卖到近百万;而同时代的一件200件大瓶,价值不过区区数万而已。前些年,香港大收藏家仇氏的一件成化斗彩杯,小可盈握,拍出了千万元的天价。当然,此类藏品,并非一般的藏家所能企及的。眼下普通人家居室尚不宽裕,摆上那些笨重而又不很精美的大件藏品,既占地方,也不容易出手。因此,还是收些有品位的小件器物来得合算。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遇有一些品位高的大件,收那么一二件也并非不可。

误区之三:以为古陶瓷所有残器、瓷片都有收藏价值。近几年,一些收藏刊物连篇累牍介绍陶瓷残器、残瓷片的价值,吹得过高过热,导致收藏残器、瓷片成风。应该说,作为一位接触、收藏古陶瓷的藏家来说,适当收藏一些有特色的残器、瓷片,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作为以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古陶瓷收藏家,应有这些实物作为重要参考物。然而,作为一般的陶瓷爱好者和普通藏者,如果贪图便宜,认为凡残必收,什么瓷片都收藏,那就实在是误入歧途了。建议陶瓷收藏者从起步之日就应该有精品意识,量力而行,尽可能从专、精、稀入手,买一件成一件。即便是残器,也应选择那些有特色、稀少和有代表性的器物,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

误区之四:以为上了文物等级的器物就是珍稀价高之物。其实“文物等级”和一般藏家的价值取向有的并不完全一样,从国家馆藏文物角度来说,自然是等级代表此物稀有和珍贵,但这种等级更多地是考虑其历史、时代、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有的东西虽然很一般,但有确凿的出土地址和时间,并可作为某一窑口的重要参照物,很可能就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而作为一般的藏者,当然要考虑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更看重的是大众的趋同性和经济价值。

关注陶艺资讯提高自身对陶瓷艺术的理解与艺术的修养


关注陶艺资讯提高自身对陶瓷艺术的理解与艺术的修养

随着陶瓷艺术水准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提高自身艺术的修养越来直重视,特别是行内的一些陶瓷专业人士更是如此,陶艺资讯是对国际与国内的相关的陶瓷行业交流情况,生产与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展示的信息,也是提炼加工的陶瓷相关资讯,业内人士了解相关发展动向,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而热心人关注陶瓷产业与陶瓷艺术,陶瓷资讯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对于陶瓷的专业从事人员,提升自己的陶瓷艺术水平,还要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和加深,随时了解相关陶瓷的产业信息,不仅可以紧跟陶瓷生产发展的脚步,同时也是提升艺术品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提高艺术水平,学有所获,从陶瓷资讯中多了解一些相关内容,掌握更全更新陶瓷产业信息,产品信息,还有就是与业内人士进行广泛的交流,能过掌握更多陶瓷资讯也是一个很好的了解机会。

增加专业人士的艺术修养,提高社会人士对陶瓷行业的一个了解,陶瓷资讯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了解的信息越多,自身水平才会不断得到提高,打铁还需要自身硬,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做为陶瓷业内人士对陶瓷资讯的关注程度应该更高,这样才能从自身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一个作用,而不断提高自已的从业水平,才能在陶瓷这个大行业领域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件古瓷的收藏


中国古代瓷器,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收藏宠儿,它是收藏品的大项,多少收藏爱好者在为它魂牵梦绕,殚精竭虑,争相追逐。有的人总想有朝一日能收藏到一件“镇室之宝”,过把大瘾。

在众多的古瓷收藏同好中,不少人在观念上存有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如重官轻民、厚过错薄近,喜彩厌素、求全弃残、贪大舍小等,其中有贪大舍小心态的占不小比例。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小件古瓷有没有收藏价值呢?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

我国历史上古瓷造型,大者奇瑰阳刚,小者珠玑柔丽,二者甄选孰取,各具风骚。总的来讲,远古时期,型制硕大,主要是适应生活实用,比如元代青花大瓷盘,当时多供阿拉伯游牧民族日用,因该民族习惯合食,用盘盛荤素,浇以汤汁,诸客围坐,以手撮食。明代以后,大件瓷器多是为供陈设之用,品种有花瓶、花盆、鱼缸等。应当肯定,大件古瓷因烧造困难,产量有限,加之搬动容易破损,存世量相对盘碗类小件古瓷要小,工艺精湛的大件古瓷,收藏价值当然不菲。然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历代文献记载的古瓷名器,却往往以小巧而著称于世:晋、唐之茶酒具及文具、五代柴窑器和秘色器,宋代汝、官、哥窑器,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和成化斗彩鸡缸杯,清代康雍朝的珐琅器等。同时,古瓷小器在艺术品市场常常以百万元以上的价位成交不胜枚举的事实,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它的收藏价值。1999年在香港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小杯拍出2917万港元的价位,成为近10年国际艺术品瓷器拍卖价排行榜的第3位。同年天津市蓝天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一对清代开光粉彩瓷鼻烟壶竟拍出111万元的天价,在收藏界着实喧沸了好了一阵子。

收藏古瓷小器,贵在小中见大,小中见精。小件器物,寸天厘地,要集造型、釉色、彩绘、刻划、烧炼等工艺于一体,精湛无瑕,绝非易事,有的甚至比生产大件器物还要难。如清代釉里红五龙纹鸟食罐,高仅2.3厘米,口径为2厘米,在如此小的器物上绘制了4条游龙和一条盘柱团龙,下部分还绘制了海水辅纹,龙鳞龙须笔触细如发丝充分体现了画工的鬼斧神工技艺。另外,釉里红对窑炉火焰异常敏感,稍有偏差,不但发色不正,而且极易晕散挥发。我曾拿这只鸟食罐到几个瓷器作坊去试制,然而没有一件理想之作,许多瓷工讲,像这样的效果,确实很难达到,堪称袖珍极品。宋代官窑玉壶春瓶,高13厘米,口径5厘米,宋官窑器存世稀少,这只玉壶春瓶更为可贵的是有并不多见的典型的粗壮而色深的牛毛纹,紫(微)口铁足也很自然,殊为珍稀。哥釉八方高脚杯,高11厘米,口径8厘米,通体上下内外金丝铁线鱼子纹非常精致到位,把纹片这种本是瓷器工艺上的“缺陷美”升华到了极致。

古瓷收藏爱好者,若有缘相遇小件古瓷精品,切莫因善小而不为,应该毫不犹豫地收而珍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