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乾隆单色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暂得楼”藏清代单色釉瓷器

“暂得楼”藏清代单色釉瓷器

乾隆单色釉瓷器鉴别 黑色釉瓷器鉴别 清代瓷器鉴别

2020-05-20

乾隆单色釉瓷器鉴别。

什么是真正的收藏家?已故的“暂得楼”主胡惠春就是一个例子。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从中可见胡惠春的收藏特点和成就。

胡惠春对文物有特殊的爱好,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收藏了大批珍贵古瓷。上世纪50年代初,他把一大批陶瓷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89年又与夫人王华云女士一起,将另一批存于上海的精美陶瓷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两次共捐赠359件。

“暂得楼”藏品以陶瓷器最成体系,也最负盛名,在各代瓷器中,胡惠春最钟爱的是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单色釉。此次首都博物馆《暂得楼藏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专场,就是把他珍藏于美国纽约的清代康、雍、乾三朝单色釉瓷器和已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同时期单色釉瓷器汇聚在一起,举办的一个专题展览,品种包括豇豆红釉、孔雀绿釉、胭脂红釉以及仿汝釉、官釉、青釉等。这些瓷器在康、雍、乾单色釉瓷器中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无论是仿宋五大名窑还是各式新创釉色产品,都使人感到精雅无比,体现了当时的烧造水平。如,展览中展出的一件“青釉刻花缠枝莲纹如意瓶”(见左图)。青釉在清代官窑单色釉器中是一个重要的品种,釉色的深浅可分为粉青、豆青和冬青。豆青最深,冬青次之,粉青更次之。这件器物青中带灰,极为雅致。通体满刻莲花,华丽而不浮艳。颈部两侧饰如意形耳,头如灵芝,上饰蝙蝠,寓意吉祥。底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方章款,是乾隆官窑极精之品。

“暂得楼”藏单色釉瓷器中,仿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占相当大的比重,哥窑、定窑的仿烧主要在康熙朝,汝、官、钧窑的仿烧从雍正开始,到乾隆朝达到顶峰,所以遗留下来的仿造器物以仿汝、官、钧窑的居多。此次展出的就有20多件仿汝窑器物,且有多件成对,十分难得。

清代康、雍、乾三朝皇帝都爱瓷器,极大刺激了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康熙期间,景德镇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红釉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高温有豇豆红、郎窑红、钧红,低温有胭脂红、珊瑚红,其中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著名。豇豆红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者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疏露着绿斑或色晕。根据红色深浅不同,喜爱收藏的人们赋予它们很多美丽的名字,如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大红袍、正红等过去人们对豇豆红釉的瓷器都强调红色的艳丽,以为红色越鲜艳的越好,其实每件器物都有绿色苔点,只是多少不同而已。

“暂得楼”藏品中有一对豇豆红釉印盒,釉色以绿为主,稍带红色。印盒通施苹果绿釉,只在盒盖顶部、口沿和底足部有豇豆红釉,极为罕见。

另有一件“松石绿釉剔刻花缠枝莲纹石榴尊”(见上图),也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新品种的代表作,特别值得一提。松石绿釉又名秋葵绿,因呈色与绿松石相似,故名。此尊通体及底施松石绿釉,釉色清新悦目,纹饰线条清晰,剔刻刀法犀利流畅,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是珍贵的宫廷陈设品。

看“暂得楼”藏品,也学大收藏家的做人,暂得、暂得,不以一己之私为重,藏文物爱文物,最后捐给国家,这种境界是值得每个热爱收藏的人敬仰的。

青釉刻花缠枝莲纹如意瓶,高50.2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17.4厘米。

松石绿釉剔刻花缠枝莲纹石榴尊,高21.5厘米,口径6.7厘米。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代单色釉瓷器


清代单色釉瓷器继承了明代单色釉瓷器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仅从瓷器制作工艺层面来看,无疑是中国单色釉陶瓷制作史上的高峰。单色釉即色彩单一的釉,有时也被称为一道釉或纯色釉。瓷胚表面施以釉浆后送入窑内烧制,因釉中特定的化学组分而烧制出不同的颜色效果,也有些在烧制时会发生窑变,达到另类的色彩效果,此类呈现单一釉色的瓷器均属于单色釉瓷器。

清康熙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瓷器由于施加釉料中的成分不同,最终烧制出的颜色会有很大差异,如有些釉里面含有特定比例的铁元素,这种釉烧制后一般变为青色,被称为青釉瓷器。有些釉里面含有特定比例的铜元素,这种釉烧制后一般呈现出红色,被称为红釉瓷器。釉大致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大类,但无论是高温釉还是低温釉,它们所呈现的色彩都是取决于釉中所含的金属矿物质,如铁、铜、钴、锰、金、锑、锡等着色剂。而釉中其他的成分,如石英、石灰、长石、硼砂、土、植物灰、溶剂等不同配料中所含的氧化矽、三氧化二铝以及坯土的成分,决定釉的亮度、透明度、浓度、耐高温度、膨胀收缩度等特性。理想的釉色除了制作和配方外,还取决于火的烧制过程,在烧制瓷器器物中,常常一个配方成分相同的釉,因为受到烧制温度、氧化气氛、燃料、气候以及放置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使器物表面产生不同的颜色。下面选择几件精美清代单色釉瓷器以供大家欣赏。

清康熙郎窑红蒜头瓶(见图1),高41.5厘米,径长18.5厘米,形似蒜头但颈部细长,亦被称作虎爪瓶。该瓶的釉色鲜红浓艳,又不失莹透,具有明显的玻璃质感,光彩极为夺目。由于郎窑红釉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导致瓶身上方的颜色较为浅淡,而越往瓶身下部,越是色沉釉厚,红色也就越为浓重,如初凝的牛血一般,可谓“牛血红”。尽管釉垂流现象明显,但整体釉面十分匀称,色泽变化十分均匀,依然属于单色釉,不仅如此,垂釉恰好终止在底足周围,如刀削般整齐。瓶口由于垂釉而显露出粉白淡青的胎骨,与鲜红的器身相互依衬,具有郎窑红的独特风格,俗称“灯草口”。清早时期的红瓷釉分为好几种,如郎窑红、霁红、豇豆红等,以其中最为出名的郎窑红为例,该釉由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烧制而成,其名字便取自这位督陶官的姓氏。郎窑红釉的釉色极为鲜红,犹如红宝石一般,所以又被人唤作“红宝石”。

豇豆红暗刻夔龙太白尊(见图2),高8.8厘米,底径12厘米,口径3.3厘米。豇豆红釉太白尊唇口微撇,短颈,溜肩广腹,浅圈足。器內器底施白釉,浆白硬朗,底部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为文房珍品。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清乾隆天蓝釉暗花花觚(见图3),高2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6厘米。花觚口外撇,形如喇叭状,细颈,桶形腰,胫部外撇,凸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腰部及底足暗刻回形纹。外底施白釉。瓷制花觚始见于元代,明清时多有烧制。内外施天蓝釉,釉色淡雅,釉面洁净光润,足边无釉。“天蓝釉”制作是在铁青的釉料中掺钴土矿经高温烧成,釉色浅而发蓝,似天蓝色,淡雅悦目,呈色匀净。有的器身还有精细的暗刻花纹饰。

湖北省博物馆藏乾隆时期茄紫皮釉爵(见图4),通柱高10.9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4.9厘米。茄皮紫釉,低温釉之一,颜色似茄皮,故名。瓷爵敞口深腹,杯口左右两侧中心处立两柱,下承三个高撇足。釉质紫中泛蓝,莹润光滑。器形仿青铜器式样,主要用于祭祀或陈设。“茄紫皮”釉瓷器的出现时间较早,在明万历年间已经可见,其釉色为浓郁的黑色。而清代早期烧制的“茄紫皮”釉则有所不同,这一时期所烧制的瓷器釉色如同鲜嫩的茄皮一般,釉面澄亮灼烁。这种独特的釉色得益于其釉料中掺杂的锰元素,正是由于锰的存在,才能使器物表面呈现如此美丽的紫色,该颜色釉的产生,应该说是中国陶瓷制作工艺上一次成功的发明。茄皮紫釉釉色工艺比较苛刻,若是普通的氧化锰,只能烧制出褐色,而茄皮紫釉的釉料中额外加入了一些碱分,因此能够呈现出奇异的紫色,并且所用碱分的比例要求十分高,太少或太多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特别是碱分过多会降低釉对潮湿的抵抗能力,导致釉极易剥落。

湖北省博物馆藏康熙款黄釉大碗(见图5),通高16.4厘米,口径37.7厘米,底径16.2厘米,此碗大气磅礴,釉色艳丽纯正,胎土细腻白净坚实,拉胚精细。早清时期的黄秞瓷沿袭了明代工艺,并仿制宣德和弘治时期的风格,融合了暗刻、划、印、雕等高超的装饰工艺,具有鲜明的创新和突破性,成功甩掉了以往“素面朝天”的形象标签,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由于其色彩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而被皇室所垄断。

湖北省博物馆藏哥釉葵瓣碗(见图6),高5.6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4.5厘米,碗呈葵瓣花形。深弧腹,圈足。内、外及足内均施仿哥釉,釉层较厚,釉面开片大小相错。

清康熙苹果青釉瓶(见图7),高21.2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8.9厘米。瓶撇口,束颈,溜肩,椭圆形腹,圈足。通体施苹果青釉,色调柔和,釉面光润有开片。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青釉是我国传统的色釉,系以微量的氧化铁作呈色剂,经高温还原焰烧造而成,釉色清淡含蓄,类冰似玉,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釉瓷器进一步发展,在釉色控制技术方面更加娴熟,烧造出大量粉青、冬青、翠青釉等名贵青釉瓷器。

湖北省博物馆藏道光冬青釉盘(见图8),高34.4厘米,口径16.9厘米,底径11厘米。盘釉冬青色,釉层均匀,色泽温润。“冬青”色泽深浅适宜,青中泛绿,釉面均细润坚致,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就仿古方面而言,清代单色釉瓷器可谓成效卓然。有资料记载,当时官、民窑都热衷于仿制,主仿宋代的五大名窑,其中御窑仿品中不乏佳品。清代的仿古单色釉瓷器,采用二次以上施釉工艺,将各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的“窑变釉”。先将胚体经高温素烧,再施釉在低温炉火中烧成“炉钧釉”。清《南窑笔记》云“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还有仿龙泉窑“豆青”“冬青”与“粉青”的青釉。呈色剂为氧化铁,因铁含量各异固最终呈现的青色也不尽相同。

单色釉瓷器既有独特的釉色美外,又有独特的器物器型美。为了适应各种需求,清代单色釉瓷器不仅有碗、盘、盂、碟、茶壶、渣斗等生活用瓷器,还有各种造型的瓶、尊、罐、花盆、盆托、香炉等陈设瓷器以及笔架,笔筒、笔洗、印泥盒等文房用具等。清代单色釉瓷器,是清代瓷器制作工艺的华丽侧影,目前馆藏和传世的清代单色釉瓷器,正是对该时期瓷器制作工艺最完美的诠释,也是我们赏析清代单色釉瓷器的最好历史载体。

单色釉瓷器已成藏家寻求的“各人闺秀”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差别化学身分,瓷器烧成后就出现出差别的单一色泽。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而单色釉又与我国古代道家所推许的“道法天然”的头脑有关。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成品中的 “各人闺秀”。

单色釉的种类许多,包罗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等,其他色釉都是在以上色釉的底子上演变过来的。在唐代从前,中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但其时瓷器的造型、色彩较为拙朴素用,多和当代人的审雅观有间隔,具有较高收藏代价的单色釉瓷器出如今宋元和明清时期。

宋代龙泉窑青瓷以“千峰翠色”独领风骚,五台甫窑(钧、汝、哥、官、定)俱为单色釉,成为单色釉瓷器的发展高峰。此中汝、官、哥窑瓷器以青色釉为主,器型多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如尊、炉、鼎、洗、钵等。定窑瓷器以白色釉为主,且多是白色釉刻斑纹。

进入明清两代之后,青花、彩瓷和单色釉三分天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烧制技能至高无上,因此单色釉瓷也有大量创新。康熙年间,江西景德镇就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天蓝釉、豆青釉、苹果绿等单色釉瓷器。此中的郎窑红为其时的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烧制,并是在模拟明宣德“祭红”的底子上所创,被视为单色釉瓷器中的顶级品。雍正年间,江西景德镇单色釉瓷器烧制形成一个高峰,品种有天蓝釉、豆青釉、胭脂红、宝石红、天青釉等。根据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纪录,景德镇窑场共有57种花式釉,此中40多种为单色釉。

在国际收藏市场中,单色釉符合西方当代美学中的极简主义、色块理论等对造型和色彩的纯粹寻求,备受外洋藏家喜好。据相识,单色釉瓷器的收藏在晚清民国就已经成为潮水,来自西欧、日本等地的藏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已完成从青花、彩瓷到单色釉的完备的审美体系过渡。从单色釉的拍卖市场数据可以发现,早期单色釉拍卖较会合在我国香港地域,且成规模的拍卖较少。

2000年,随着明清官窑瓷器团体市场上扬,单色釉瓷器也渐渐受到器重。这一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瓷杂专场初次在中国市场推出前牛津大学传授霍氏收藏的70件紧张明清单色釉瓷器,总成交2562.74万港元,对厥后单色釉瓷器的收藏和拍卖起到了紧张的指引作用。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收藏”专场中,清乾隆炉钧孔雀毛釉快意耳扁瓶以1972万港元成交,再次动员单色釉瓷器市场代价上扬。2007年,北京保利、北京翰海都有单色釉专场推出,单色釉瓷器也成为瓷器拍场大项。

2015年,香港邦瀚斯、保利香港、北京翰海等多家拍卖行推出单色釉专题拍卖,香港苏富比的一件“清雍正粉青釉浮雕缠枝莲快意耳扁壶”以2048万港元成交,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清雍正仿官釉贯耳弦纹大方壶”以1150万元成交。

面临单色釉代价连续上涨的环境,业内专家表现,由于明清单色釉器重要会合于官窑,且用途多为礼器、祭器,生产数目较小,传世量相对其他瓷器来说就显得更少,这是单色釉器代价走高的条件。而比年来宋元瓷器在二级市场的高价成交,也助推了单色釉瓷器的代价上扬。专家发起,收藏者可多关注晚清单色釉瓷器,如雍正单色釉瓷既继续了宋代瓷器的大气,又发挥了清代的烧制技能特点,创新了多种新釉色,如柠檬黄、淡绿等,看上去简便大方、清新雅致。而入门级藏家可以思量一些略有破坏的单色釉瓷,代价通常较低,若能恒久投资,性价比力高。

拍卖会:清代单色釉瓷器成“新宠”


昨天下午在厦门国拍举行的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雍正仿宋代官釉的官窑瓷器以196万元的价格成交,这次拍卖活动同时推出了众多的清代单色釉瓷器,这些以仿制宋代五大名窑为特色的单色釉瓷器显示了不同于主流拍品青花瓷的特色,一起去看一看。

本次拍卖会最大的特色就是荟萃了一批从海外回流的单色釉瓷器,以喜爱和收藏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日本为多,它们占到了整个拍品的一半数量,与主流拍品青花瓷器平分秋色。

拍卖会上最为买家看好的就是这件造型奇特、釉色洁白、质地细腻并带有暗花纹饰的甜白釉僧帽壶了,它标明是一件明代永乐年间的制品,同样的一件东西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可惜它从90万元起拍,最后仅以110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件拍品的年代是否有到永乐,还是明后期或清代的仿品,因为存有异议,可能是它无法拍出高价的最重要的原因。

而另一件清代雍正仿宋代官釉的贯耳瓶,因为断代很明确,并落有大清雍正年制的官款,争夺得就十分激烈,最终以196万元的高价拍出,也是本场拍卖会成交的最高价。

本次拍卖在主流拍品青花瓷器上最有特色的是推出了从清乾隆到光绪年间的青花赏瓶,这是清代皇帝赏赐大臣的器物,所以称作赏瓶,这些年倍受市场追捧,7件赏瓶最终都拍出了几十万,乾隆的一件更是拍到了85万元。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这几年明清青花瓷被炒到了很高的价位,它们成为拍卖会上固定不变的宠儿,相比之下,单色釉瓷器就受到冷遇多了,其实青花、单色釉和彩瓷三大品种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欣赏的角度不同而已,今天的拍卖就显示,好的单色釉瓷器仍然倍受欢迎。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际市场上青花瓷拍卖的最高价是2002年在香港嘉德拍出的一件明嘉靖五彩青花盖罐,当时拍出了4400万港币,而单色釉去年雍正的一件最高价是1700万港币,两者相差还很大,分析人士认为,因为单色釉瓷器的市场价格目前相对较低,升值的空间很大,所以有眼光的买家还是不能错过机会的。

单色釉瓷器的独特魅力


在瓷器拍卖会上,青花、粉彩等彩瓷常成为买家竞争的对象,价格屡创高峰。单色釉瓷器,虽不及彩瓷卖得高价,但以其天然韵致、纯净典雅,予人另一种美的享受,其制造水平的要求,甚至比彩瓷更加讲究。中文大学文物馆现正举行

「五色琼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展览,展出一百七十多件元至晚清时期的单色釉瓷器,这些瓷器以净穆天然取胜,高雅凝重,反映收藏家独具慧眼的审美眼光。

商代青釉最早期今次的展品都是中国瓷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单色釉瓷器,反映元代以来单色釉瓷器烧制技术的不断改进,品种不断扩充,至盛清康熙至干隆时期达至高峰,其精湛工艺表现于清宫内务府监制、景德镇御瓷厂烧造的官窑瓷器上,器底常有帝王年号款铭。而明清帝王对单色釉瓷器的需求及鉴赏,亦充分反映在这些精美的瓷器上。展览全部展品都是选自本港著名收藏家简永桢夫妇之竹月堂藏品。

中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专程来港参观这次展览。他表示,颜色釉是以氧化铁作为釉的呈色剂,最早的颜色釉,是商代中期出现的青釉,后来并有黑釉及北齐时期的高温白釉。西汉开始有低温釉,至唐末时期颜色釉快速发展,但仍以青釉为主,至元代的景德镇发明很多新的色釉,如高温烧的红釉、蓝釉、卵白釉等,品种大量提升,到了明清时期品种更层出不穷。

明清时期臻高峰明代最有名的釉色包括永乐宣德时期的鲜红釉(又名宝石红)、甜白釉、霁蓝釉;弘治时期的娇黄釉,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嘉靖时期的瓜皮绿,万历时期紫色的茄皮釉等。

清代康雍干时期,颜色釉在仿古的基础上再大量创新,达到顶峰,根据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记载,总结景德镇场共有五十七种花式釉,其中四十多种为色釉。清代创新的釉色包括有「郎红」(牛血红),是当时的督陶官郎廷极创造的,釉色光亮,玻璃质感强,色釉在瓷器上自然垂流,到底部停止,形成羽毛状,像米汤,所以叫米汤底;「柠檬黄」是氧化锑作为呈示剂的釉,色泽较娇黄釉更鲜亮,更像柠檬;变釉中有「茶叶末」,是金属结晶体形成釉色上的斑点,像茶叶的泡沫;此外,还有胭脂红、珊瑚红、松石绿、秋葵绿等,不胜枚举。

白釉僧帽壶罕见吕成龙表示,不同的色釉,予人不同的感觉,红的高贵、黄的尊贵、青淡雅、黑沉稳,今次展品把中国古代色釉品种都一一涵盖,而且不乏极为罕有的珍品。例如一件「明永乐暗花甜白釉僧帽壶」,暗花中写着永乐年制,这件带款甜白釉瓷器十分少有,相信传世只有两件,另一件在台湾。甜白釉因釉色像糖一样白而得名。

还有一件霁蓝釉墩武碗,碗内写着「御赐纯一堂珍藏」,纯一堂为督陶官郎廷极的堂号,这是康熙赐给他的瓷碗,对研究郎十分重要,亦十分罕有。另一件明万历年制带款「酱釉梅瓶」,相信更是孤品,只此一件。

唐代的单色釉瓷器


唐代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这一时期的青瓷与白瓷,风格古朴雅致、光彩润泽,充分展示了东方神秘古雅的魅力。本文介绍的这几件唐代瓷器,或是墓葬出土,或是早年从民间征集所得,虽然色釉和器种都较单一,造型亦不太豪华,但时代特征十分突出,被视为国家珍贵文物之列。

白瓷螭耳小瓷注(图1),圆肩,喇叭形侈口,造型显修长。束颈,圆肩,鼓腹,平底。从口沿内侧至肩部,附贴双螭盘绕曲柄高出口沿,柄对侧肩部有一圆形短流,流和注身相接处附加一周瓷泥条,其上压印梳齿纹,胎质白而细腻,釉不及底。高8.8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3厘米。

绿釉壁注(图2),宝鸡水泥厂唐墓出土,口微敛,短颈,圆肩,四瓣瓜棱鼓腹,玉环形圈足,足外撇,肩部有一圆形短流,流口残,与流相对的腹部附一环形曲柄,柄上端与腹交接处附贴似兽面状的圆形瓷泥饼装饰。夹细砂黄泥胎,胎上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器表施绿釉,釉层不均,泪痕斑斑,白绿相间,流若浮云,纯朴温雅,底露胎。高10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5.8厘米。

黑釉瓷注(图3),喇叭形侈口,长束颈,丰肩,筒状腹下收成平底,颈肩部有一条形曲柄,柄中部下为糟形,与柄相对的肩部有一圆形短流。夹砂浅灰胎,胎骨稍厚,釉色黑中微泛褐色,施釉不及底,高16.6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8.4厘米。

白釉贴塑折枝花四足小水盂(图4),呈椭圆形。马鞍形椭圆口微敛,斜肩,扁腹外鼓,平底。肩部一周梳齿纹,从肩部向下,附贴四条压印斜方格的条形装饰,到底部变为四个兽蹄形足,被分割的四个部分各贴塑一折枝花叶,每个花叶由五个叶瓣组成,叶瓣上有两道叶筋。胎骨细白坚致,釉色白中略泛灰色,施釉不及底。高6.1厘米、口径5.1—3.5厘米、底径4厘米。

从这些馆藏瓷器可以看出,唐代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唐代的陶瓷生产虽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只是对整个唐代陶瓷发展情况而言的。

明清时期漳州单色釉瓷器


漳州,自古以来就有开辟海上交通,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在宋元时期这里已成为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已发现的窑址有龙海的洛滨山窑,云霄的水头窑,漳浦的竹树山窑、罗碗井窑、赤土窑、南山窑,诏安的肥窑,东山的磁窑等。入明至清以后,漳州地区仍继续生产青瓷和青白瓷,随着漳州月港的兴起,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漳州开始以生产外销的青花瓷为主,兼烧各种单色釉瓷器,其生产的单色釉瓷部分为外销,而多数属于满足本地区的生活需要。由于市场的竞争因素,单色釉瓷器的生产品种也丰富起来。

这一时期漳州窑的瓷器主要以生产青花瓷为主,同时兼烧白釉瓷、青釉瓷、青白瓷、蓝釉瓷、酱釉瓷、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米色瓷俗称米黄釉 、绿釉瓷等数量不少的单色釉瓷器。

一、平和南胜、五寨窑的单色釉瓷器

在南胜、五寨众多的窑址中,从调查采集与考古发掘的标本看,有白釉瓷、青釉瓷、青白瓷、蓝釉瓷、酱釉瓷、黑釉瓷等,尤以白釉瓷、青瓷、蓝釉瓷、酱釉瓷为大宗。白釉瓷的器型有大盘、碗、罐、瓶、盒、碟,以盘、碗、碟为多见。一般器物通体施釉,足内不施釉,部分有不规则溅釉现象。大的白釉盘、碗足底有粘砂的砂足现象,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白釉瓷一般没有装饰,少部分在釉下有随意刻、划花纹饰。青釉瓷的器型有盘、碗、炉、罐、洗、碟、盂,其它器型较少见,以青釉炉、罐、碗最为多见。青釉色彩可分为仿龙泉及景德镇窑的影青、梅子青、蟹壳青,釉层较薄,釉色莹亮。大件器物一般施釉不及底,小件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部分足内未施釉。青釉瓷的器物大多有刻、划花纹饰及饰以各种写意花草、龙凤等瑞兽动物为多见,如青瓷香炉,胎质灰白,烧结度好,胎体较轻薄,一般内外底不施釉,在腹部有刻划花纹饰,香炉底部有挖底,为兽首足、兽足,足往外撇,小件香炉有的则用圈足;青瓷碗的胎体比较厚重,圈足较大,足内修胎平整,采用圆形垫饼支烧,与青花瓷用砂垫烧形成鲜明对比。在南胜、五寨的窑址中都有生产青釉瓷,其中在五寨的洞口、陂沟、通坑下营、城仔迹、蛤蟆石等地点的废品堆积中,可以采集到大量的青瓷器标本,在这些地点的山谷有很多的窑炉遗迹,有的以生产青花瓷为主,有的显示出以生产青釉瓷为主。蓝釉瓷的器型有盘、碗、杯、盒、炉。以大盘、大碗、炉为多见,小件的杯、盒较少见。蓝釉瓷属于仿景德镇窑,有的在胎坯上刻划莲塘鱼藻、花鸟、瑞兽、折枝花等纹饰,再施较薄的蓝釉,使之刻、划纹饰与釉色相映成趣。有的在器体施蓝釉再用白色胎泥堆画纹样。发现烧制蓝釉瓷的窑址有南胜的花仔楼、五寨的大垅、考塘、后巷等地。酱釉瓷有盘、炉、杯、水注、碟、药捣、鸟食罐。已知生产酱釉的窑址有五寨的大垅、后巷、洞口、陂沟、杉仔下、南胜花仔楼等地点。

二、东溪窑的单色瓷器

东溪窑有上东溪和下东溪之分,上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华安县的高安镇三洋村,下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南靖县龙山镇的梧营村。上下东溪只相隔一条山沟,而分属两个县不同的行政管辖,它们在历史上同属一个整体。从调查中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后坑窑、水尾、上虾形、下虾形、白叶坂、吊拱、扫帚石、洪门坑、橄榄坑、马饭坑等地点,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采集到的标本可以看出上东溪、下东溪都以生产青花瓷为主,相对而言下东溪单色釉瓷器比上东溪的品种要多些。东溪窑的单色釉瓷器主要有白釉瓷、青白釉瓷、青釉瓷、白釉米色瓷、绿釉瓷、酱釉瓷等。器型可分为日用器、陈列器和捏塑类。日用器有碗、盘、盅、盏、杯、罐、盒、勺、匙、壶、水注、鼻烟壶、绣墩等;陈列器有炉、瓶、鼎、觚、灯台、笔筒及人物佛像;捏塑类有人物、十二生肖、瓜果鱼禽、砣等。

三、平和县南胜、五寨窑的单色釉瓷与华安、南靖的东溪窑的单色釉瓷,进行对比分析有明显的区别:

(一)在造型及胎釉方面

1、在造型上:平和窑单色釉瓷型制少,以盘、碗、碟、炉、罐较为多见。而东溪窑品种丰富多样,型制变化大,且器物大小变化大,以小件器物为多。平和窑的单色釉瓷在器物的圈足内底有旋削痕或小件器物有乳突状现象,圈足往内斜收或斜切,圈足较低,多见砂足现象;而东溪窑多为玉璧足,圈足制作规整,足心平整,少见砂足现象。平和窑少见人物、动物雕像,而东溪窑的人物、动物雕像却品种多样。

2、在胎质上:平和南胜、五寨的单色釉瓷的胎质一般比较致密,烧结度好,胎体多数呈灰白色,也有少数胎体较为洁白,有少量肉眼可以看见的气孔,胎体也较厚;东溪窑的单色釉瓷的胎质细腻坚致,胎色洁白,但青釉瓷多为灰胎。多数胎体较薄,整体来说要比平和窑精细,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平和窑的大件青瓷香炉的胎体要比华安东溪窑的青瓷香炉的胎体要薄些。

3、在施釉上:平和窑的单色釉瓷的釉层较薄,釉面莹亮,透明度均较高,没有气泡,少量有细小气泡;而东溪窑的釉层要比平和窑厚,釉色滋润,釉面多数开细小冰裂纹,釉厚处晶莹润泽,但有的透明度较弱,有的釉里的气泡要比平和窑显得更大且多而密集。

(二)在装饰手法上

平和窑的单色釉主要采用刻划花,纹饰随意,不拘一格,往往由窑工的熟练程度或神来之笔自由发挥,体现出自由、洒脱、生趣盎然的艺术效果;而东溪窑有印花、刻划花及工艺水平极高的贴塑手法。器形小的瓷器主要以印花为主,器形大的如罐、樽、瓶、炉的装饰手法则采用在刻划花的基础上加贴花草山石、动物纹饰或加贴铺首,使之内涵更加丰富,有的器物贴塑的铺首一同施釉,有的器物施釉而贴塑不施釉。值得一提的是人物、动物雕像的雕刻更显高超艺术水平。刻划花工艺水平相对而言也比平和的南胜窑、五寨窑的单色釉瓷器的刻划工艺要精巧一些。

(三)烧造年代

从平和的南胜、五寨窑采集的标本及征集的传世品看,其单色釉瓷器的始烧年代大约在明早期,兴于嘉靖、万历,衰于明末清初;而东溪窑的单色釉从其各个窑口采集的标本的造形、胎质、釉色分析,有明晚期,但多数体现出清早期的产品特征,而且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民国时期烧制单色釉的窑炉遗迹,说明延烧时间较长,但确切年代有待于对窑址进一步调查与科学发掘。

四、明清时期漳州单色釉瓷的主要成就

(一)白釉米色瓷

1、人物塑像方面

米色白釉人物雕像多为观音、如来佛、弥勒佛、释迦、财神爷等。佛像造型多清丽秀雅,面部刻划端庄慈祥,形象丰腴和蔼可亲,衣饰褶纹飘逸自如,自然流畅,常见的弥勒佛多斜坐式,面容丰圆,多开口大笑,两耳垂肩,袒腹踞坐,形神兼备,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尽显漳州制瓷艺人的精湛艺术。

2、大型琢器

型制多样,通常多采用堆贴、贴塑、模印、刻划花等装饰手法,有铺首、莲瓣、回纹、弦纹、牡丹、如意云头、篦梳纹等。特别是对仿铜做法的吸收和借鉴,造型大方、流畅,相关部位的装饰与釉色和谐统一,显出高古又隽秀的典雅品位。

(二)青釉瓷

1、釉色方面

一般通体施釉,足底刮釉。施釉薄的在胎体采用刻划花工艺,罩上一层莹亮透明度强的青釉,一改漳州地区其它窑口施釉不匀的作风,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另外一种青釉碗、青釉盘多玉璧底,通体施釉,釉层较厚,玻璃感强,有的釉面不开片,有的釉面开细小冰裂纹,少数釉面呈大开片纹,釉面莹亮肥润,有光亮悦人的玻璃感,它不但堵塞了胎体中的气孔,使它变得不透水,而且增加器物的硬度和化学成分的稳定性,重要的是使器物外观更美观可爱。

2、装饰工艺

青釉瓷主要采用贴塑和刻划花工艺。贴塑多铺首,铺首雕刻精细生动,往往利用器体施釉铺首不施釉而产生变化,装饰手法灵活多变,使器物显得别具一格,清新高雅,体现既严谨又不失秀丽活泼的艺术风格;刻划花多表现牡丹、莲花、缠枝花、卷草、花卉、水波、联珠、弦纹、回纹及瑞兽等,刻划并举,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纹饰新颖,栩栩如生;有的刻划花与模印、贴塑相结合,使器型精美别致、朴实大方,合理的组合使之匀称协调,独具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

三 蓝釉瓷

多仿景德镇窑,多见大盘,主要为外销瓷,通常是通体施蓝釉,用白色胎泥堆画纹样,再对堆画纹样进行修整,使纹样图案精美大方,然后再罩透明釉,于高温窑炉一次烧成。蓝釉发色有浓艳的,也有淡雅的,与白胎泥堆画而成的图案相互渗透,产生若隐若现的朦胧感和稳重感,达到整体的统一效果。此类产品国内少见,而在东南亚及日本有大量发现,日本人称之为“饼花手”。

略说明清漳州单色釉瓷(二)


(二)在装饰手法上

平和窑的单色釉主要采用刻划花,纹饰随意,不拘一格,往往由窑工的熟练程度或神来之笔自由发挥,体现出自由、洒脱、生趣盎然的艺术效果;而东溪窑有印花、刻划花及工艺水平极高的贴塑手法。器形小的瓷器主要以印花为主,器形大的如罐、樽、瓶、炉的装饰手法则采用在刻划花的基础上加贴花草山石、动物纹饰或加贴铺首,使之内涵更加丰富,有的器物贴塑的铺首一同施釉,有的器物施釉而贴塑不施釉。值得一提的是人物、动物雕像的雕刻更显高超艺术水平。刻划花工艺水平相对而言也比平和的南胜窑、五寨窑的单色釉瓷器的刻划工艺要精巧一些。

(三)烧造年代

从平和的南胜、五寨窑采集的标本及征集的传世品看,其单色釉瓷器的始烧年代大约在明早期,兴于嘉靖、万历,衰于明末清初;而东溪窑的单色釉从其各个窑口采集的标本的造形、胎质、釉色分析,有明晚期,但多数体现出清早期的产品特征,而且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民国时期烧制单色釉的窑炉遗迹,说明延烧时间较长,但确切年代有待于对窑址进一步调查与科学发掘。

四、明清时期漳州单色釉瓷的主要成就

(一)白釉米色瓷

1、人物塑像方面

米色白釉人物雕像多为观音、如来佛、弥勒佛、释迦、财神爷等。佛像造型多清丽秀雅,面部刻划端庄慈祥,形象丰腴和蔼可亲,衣饰褶纹飘逸自如,自然流畅,常见的弥勒佛多斜坐式,面容丰圆,多开口大笑,两耳垂肩,袒腹踞坐,形神兼备,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尽显漳州制瓷艺人的精湛艺术。

2、大型琢器

型制多样,通常多采用堆贴、贴塑、模印、刻划花等装饰手法,有铺首、莲瓣、回纹、弦纹、牡丹、如意云头、篦梳纹等。特别是对仿铜做法的吸收和借鉴,造型大方、流畅,相关部位的装饰与釉色和谐统一,显出高古又隽秀的典雅品位。

(二)青釉瓷

1、釉色方面

一般通体施釉,足底刮釉。施釉薄的在胎体采用刻划花工艺,罩上一层莹亮透明度强的青釉,一改漳州地区其它窑口施釉不匀的作风,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另外一种青釉碗、青釉盘多玉璧底,通体施釉,釉层较厚,玻璃感强,有的釉面不开片,有的釉面开细小冰裂纹,少数釉面呈大开片纹,釉面莹亮肥润,有光亮悦人的玻璃感,它不但堵塞了胎体中的气孔,使它变得不透水,而且增加器物的硬度和化学成分的稳定性,重要的是使器物外观更美观可爱。

2、装饰工艺

青釉瓷主要采用贴塑和刻划花工艺。贴塑多铺首,铺首雕刻精细生动,往往利用器体施釉铺首不施釉而产生变化,装饰手法灵活多变,使器物显得别具一格,清新高雅,体现既严谨又不失秀丽活泼的艺术风格;刻划花多表现牡丹、莲花、缠枝花、卷草、花卉、水波、联珠、弦纹、回纹及瑞兽等,刻划并举,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纹饰新颖,栩栩如生;有的刻划花与模印、贴塑相结合,使器型精美别致、朴实大方,合理的组合使之匀称协调,独具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

三蓝釉瓷

多仿景德镇窑,多见大盘,主要为外销瓷,通常是通体施蓝釉,用白色胎泥堆画纹样,再对堆画纹样进行修整,使纹样图案精美大方,然后再罩透明釉,于高温窑炉一次烧成。蓝釉发色有浓艳的,也有淡雅的,与白胎泥堆画而成的图案相互渗透,产生若隐若现的朦胧感和稳重感,达到整体的统一效果。此类产品国内少见,而在东南亚及日本有大量发现,日本人称之为“饼花手”。

略说明清漳州单色釉瓷(一)


漳州,自古以来就有开辟海上交通,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在宋元时期这里已成为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已发现的窑址有龙海的洛滨山窑,云霄的水头窑,漳浦的竹树山窑、罗碗井窑、赤土窑、南山窑,诏安的肥窑,东山的磁窑等。入明至清以后,漳州地区仍继续生产青瓷和青白瓷,随着漳州月港的兴起,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漳州开始以生产外销的青花瓷为主,兼烧各种单色釉瓷器,其生产的单色釉瓷部分为外销,而多数属于满足本地区的生活需要。由于市场的竞争因素,单色釉瓷器的生产品种也丰富起来。

这一时期漳州窑的瓷器主要以生产青花瓷为主,同时兼烧白釉瓷、青釉瓷、青白瓷、蓝釉瓷、酱釉瓷、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米色瓷俗称米黄釉 、绿釉瓷等数量不少的单色釉瓷器。

一、平和南胜、五寨窑的单色釉瓷器

在南胜、五寨众多的窑址中,从调查采集与考古发掘的标本看,有白釉瓷、青釉瓷、青白瓷、蓝釉瓷、酱釉瓷、黑釉瓷等,尤以白釉瓷、青瓷、蓝釉瓷、酱釉瓷为大宗。白釉瓷的器型有大盘、碗、罐、瓶、盒、碟,以盘、碗、碟为多见。一般器物通体施釉,足内不施釉,部分有不规则溅釉现象。大的白釉盘、碗足底有粘砂的砂足现象,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白釉瓷一般没有装饰,少部分在釉下有随意刻、划花纹饰。青釉瓷的器型有盘、碗、炉、罐、洗、碟、盂,其它器型较少见,以青釉炉、罐、碗最为多见。青釉色彩可分为仿龙泉及景德镇窑的影青、梅子青、蟹壳青,釉层较薄,釉色莹亮。大件器物一般施釉不及底,小件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部分足内未施釉。青釉瓷的器物大多有刻、划花纹饰及饰以各种写意花草、龙凤等瑞兽动物为多见,如青瓷香炉,胎质灰白,烧结度好,胎体较轻薄,一般内外底不施釉,在腹部有刻划花纹饰,香炉底部有挖底,为兽首足、兽足,足往外撇,小件香炉有的则用圈足;青瓷碗的胎体比较厚重,圈足较大,足内修胎平整,采用圆形垫饼支烧,与青花瓷用砂垫烧形成鲜明对比。在南胜、五寨的窑址中都有生产青釉瓷,其中在五寨的洞口、陂沟、通坑下营、城仔迹、蛤蟆石等地点的废品堆积中,可以采集到大量的青瓷器标本,在这些地点的山谷有很多的窑炉遗迹,有的以生产青花瓷为主,有的显示出以生产青釉瓷为主。蓝釉瓷的器型有盘、碗、杯、盒、炉。以大盘、大碗、炉为多见,小件的杯、盒较少见。蓝釉瓷属于仿景德镇窑,有的在胎坯上刻划莲塘鱼藻、花鸟、瑞兽、折枝花等纹饰,再施较薄的蓝釉,使之刻、划纹饰与釉色相映成趣。有的在器体施蓝釉再用白色胎泥堆画纹样。发现烧制蓝釉瓷的窑址有南胜的花仔楼、五寨的大垅、考塘、后巷等地。酱釉瓷有盘、炉、杯、水注、碟、药捣、鸟食罐。已知生产酱釉的窑址有五寨的大垅、后巷、洞口、陂沟、杉仔下、南胜花仔楼等地点。

二、东溪窑的单色瓷器

东溪窑有上东溪和下东溪之分,上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华安县的高安镇三洋村,下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南靖县龙山镇的梧营村。上下东溪只相隔一条山沟,而分属两个县不同的行政管辖,它们在历史上同属一个整体。从调查中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后坑窑、水尾、上虾形、下虾形、白叶坂、吊拱、扫帚石、洪门坑、橄榄坑、马饭坑等地点,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采集到的标本可以看出上东溪、下东溪都以生产青花瓷为主,相对而言下东溪单色釉瓷器比上东溪的品种要多些。东溪窑的单色釉瓷器主要有白釉瓷、青白釉瓷、青釉瓷、白釉米色瓷、绿釉瓷、酱釉瓷等。器型可分为日用器、陈列器和捏塑类。日用器有碗、盘、盅、盏、杯、罐、盒、勺、匙、壶、水注、鼻烟壶、绣墩等;陈列器有炉、瓶、鼎、觚、灯台、笔筒及人物佛像;捏塑类有人物、十二生肖、瓜果鱼禽、砣等。

三、平和县南胜、五寨窑的单色釉瓷与华安、南靖的东溪窑的单色釉瓷,进行对比分析有明显的区别:

(一)在造型及胎釉方面

1、在造型上:平和窑单色釉瓷型制少,以盘、碗、碟、炉、罐较为多见。而东溪窑品种丰富多样,型制变化大,且器物大小变化大,以小件器物为多。平和窑的单色釉瓷在器物的圈足内底有旋削痕或小件器物有乳突状现象,圈足往内斜收或斜切,圈足较低,多见砂足现象;而东溪窑多为玉璧足,圈足制作规整,足心平整,少见砂足现象。平和窑少见人物、动物雕像,而东溪窑的人物、动物雕像却品种多样。

2、在胎质上:平和南胜、五寨的单色釉瓷的胎质一般比较致密,烧结度好,胎体多数呈灰白色,也有少数胎体较为洁白,有少量肉眼可以看见的气孔,胎体也较厚;东溪窑的单色釉瓷的胎质细腻坚致,胎色洁白,但青釉瓷多为灰胎。多数胎体较薄,整体来说要比平和窑精细,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平和窑的大件青瓷香炉的胎体要比华安东溪窑的青瓷香炉的胎体要薄些。

3、在施釉上:平和窑的单色釉瓷的釉层较薄,釉面莹亮,透明度均较高,没有气泡,少量有细小气泡;而东溪窑的釉层要比平和窑厚,釉色滋润,釉面多数开细小冰裂纹,釉厚处晶莹润泽,但有的透明度较弱,有的釉里的气泡要比平和窑显得更大且多而密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暂得楼”藏清代单色釉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暂得楼”藏清代单色釉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乾隆单色釉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