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紫砂壶在历史文化中仍具有很高的地位

紫砂壶在历史文化中仍具有很高的地位

陶瓷文化 好的瓷砖 新老瓷器的鉴别

2020-02-04

陶瓷文化。

紫砂陶土最初的发现有一个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一异僧行经村落,向村人高呼“卖富贵土”。 大家以为僧人用癫话诓人,纷纷嗤笑他。僧人不以为怪,又高呼“贵不欲买,买富如何?” 于是引导村叟跟他上山,指点黄龙山中蕴藏有一种使人受用不尽的富贵土,言毕而去。村人发掘,果然掘得一种五色缤纷的土,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灿烂光亮,奇丽极了。从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鼎蜀山村的村民都来锄白砀、凿黄龙,挖掘这山间的富贵土,开始烧造最早的紫砂壶。

明人熊飞《以陈壶徐壶烹调山岕片歌》说:“景陵铜鼎半百清, 荆溪瓦注十千余”,清人陈其年《赠高澹人诗》提到“一具尚值三千缗”,足见名家作品价值之高。明人李渔优质的紫砂工艺品,或称特种工艺茶壶,是指出于有名艺人的手制作品,它不仅讲究造型的完整,而且特别着重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质量。名艺人的成就和名望,正是这些方面都达到了与职称相等的水平。所以由名工艺师制作的紫砂工艺茶壶,既使价值不菲,却仍然是收藏爱好者渴求的对象。历史产品成为文物,其价格更为惊人。历史上一些记叙里多读到出于名艺人手的工艺杰作的身价,称誉为“贵重如珩璜、珍重比流黄”超过珠玉之上。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论彩陶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价值


有人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也有人说:“世界的彩陶在中国,中国的彩陶在甘肃”,甘肃是“彩陶之乡”。彩陶,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华夏传统文化的根。

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特别是对远古人类的发展史研究中,甘肃的考古发现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甘肃的彩陶文化,对中国史前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对彩陶与中国远古历史文化中的一些问题发表粗浅的见解,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正。

一、彩陶印证了中国八千年的文明史,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关于人类远古及上古历史的研究,因为没有文字或有文字而对其政治、经济、文化记载过简略,使人知之甚少,众说纷纭,信疑参半。如何才能证实充实呢?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金钥匙。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质疑,恐怕都不得不求助于对甘肃彩陶的研究。

远古人类的活动,总是离不开大河。尼罗河创造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创造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和印度河创造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创造了中国文明。

约一万年前,黄河流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是以农业为特征的,黄河彩陶兴起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联盟制鼎盛的时期。这是华夏族冲破蒙昧的一缕曙光,许多传说和考古发现说明,黄河流域的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与东夷、苗蛮等众多氏族部落的先民,在治理水患、开垦荒地、发展农耕等方面作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他们开发了各自的城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部落组织日趋完善扩大,人口不断繁衍增多,各氏族部落之间交往日益加强,利益冲突日趋激烈,兵戎相见的机会也更多。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时期。

中国远古时代祖先,生存选择的首要条件应该是气候,土地和水源在远古容易选择,而气候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远古渭、泾、洮、湟等流域正是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吸引先祖们在此繁衍生息,绵长不绝。

甘肃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明珠。秦安大地湾遗址长达3000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的彩陶,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第一批彩陶,为伏羲女娲诞生于甘肃成纪之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也否定了教科书中关于伏羲氏族是华夏部落联盟以外的“东夷”集团的说法。

生活在黄河上游的中华人文始祖女娲、伏羲是开创者,炎帝(神农氏)是一个播种者,黄帝(轩辕氏)是一个改革者。他们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他们在这个时代发明渔猎、农耕工具和衣服、蚕丝、文字、历法、舟车、制陶、中药等对人类童年的发育功绩千秋,万世永载。

甘肃调查和发掘了几千处遗址以及几千座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彩陶种类就有9种,品种和数量在全国是最多的。有充分证据推翻瑞典人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和时期排序方面的错误。基本上确定了甘肃史前文化序列,即: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其时间跨度从距今约8000多年一直到距今2000多年,绵延不断长达约6000年。大量的资料证实,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出现的彩陶与西亚两河流域的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同时创造的两种彩陶文化。而且,甘肃的彩陶文化存在时间长约5000年,遗存数量之多,分布区域之阔,纹饰繁美,色彩艳丽,造型奇异,式样丰富,制工精细,内涵深厚,艺术成就高,学术价值大,堪称全国之冠,世界人类远古之最。

甘肃考古发现了先民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如7000年到8000年前种植的粟、油菜籽,发明的纺织技术,彩陶、文字雏形(彩绘、划刻符号),约5000年至6000年前建造的大型宫殿建筑(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地画、精美的彩陶,窑洞式建筑和陶鼓;约3000年至4000年前发明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雕刻技术、青铜分铸镶嵌技术以及具纽铜镜、凸面镜、大型陶水管的制造和使用,大麻的种植,马的饲养和使用,都是全国首创的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们不仅可以复原当时的甘肃大地不同人群和民族的社会、文化面貌,而且也充分显示了甘肃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对我国文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甘肃彩陶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到仰韶文化,再到马家窑文化,直至到沙井文化,不断延续、发展。文化脉络承接,使中国最早的古文化惟一没有阻断和消失。即就是在中原地区彩陶文化衰落时,甘肃的彩陶文化仍然延续了数百年。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相互融合的。特别是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正引起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此引发出中国的文明史应是五千年还是八千年的问题。我认为:第一、历史应该重新改写,中国的文明史应该上溯到7800年以前。第二、黄河中上游的秦陇(陕、甘、青、宁)地区既是华夏民族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最佳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和文化的源头。

二、彩陶演绎远古氏族图腾,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一) 彩陶演绎中华民族的图腾

在彩陶的纹样中,有许多光怪陆离的兽类图像。氏族社会的人们,以狩猎为重要手段,动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之源,因此,对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和习性都特别熟悉。伫立的鹿、跳动的蛙,游戈的鱼、侧向的鸟、弯角的羊等,造型准确生动,构图简介大方。

由于氏族社会的生产手段低下,心灵较脆弱,对大自然中发生的山崩地裂、洪水泛滥、雷鸣电闪以及威猛灵异的动物,既恐惧又探求,怀有复杂的心理,祈求神灵猛兽庇佑,并起到镇邪避凶的作用,对那些与生存关系密切的动物则表现出亲昵,并更多的出现在陶器彩绘中。

由于原始人类的蒙昧,氏族赋予本部落的起源以神秘色彩,认为他们本身和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有着特殊关系,这样就产生了图腾崇拜。我国古代伏羲的一支太昊氏 最早就以虎为图腾,而另一支少昊氏以凤为图腾,其二十四个氏族,也以不同的鸟为图腾。据史书记载,黄帝与炎帝决战时,就联合以野兽命名的熊、罴、虎等六个部族,并以黄帝的有熊氏为首,这就反映了对威猛动物的崇拜,半坡类型中的彩陶纹饰,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中有昂首雄姿的虎形图案。

黄河流域最初的陶器造型与葫芦有着不解之缘,在陶器生产之前,人们用葫芦及其各部分来做器皿。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大多数的造型脱胎于葫芦,其中人头型器的彩陶也以葫芦造型,面部特征为一女性,反映了对女性的崇敬。黄河流域早期彩陶的图案中的鱼纹、蛙纹也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对生活富裕的追求和多子多孙的愿望。鱼和蛙的生命力极强,遍布江河湖泊,尤其是蛙,到处都能生存,所以很多地方对小孩都叫“娃娃”,“娃、蛙”同音,希望小孩向蛙一样活蹦乱跳。古人寿命短,从大地湾出土的棺墓分析,尤其女姓和小孩,极易夭折,是整个部族保护的重点,因此鱼和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最早崇拜的图腾。

至于彩陶中图腾大鲵和蜥蜴的出现,则晚于前者,可能是父系社会的文化象征,也是“龙”图腾的雏形。彩陶的上鲵也可能是蠎蛇类的动物的原始绘画,特别是蜥蜴纹在甘肃中部和西部的古彩陶上陆续延用了上千年,这种易变的动物另一别称叫“小龙”,应是当地氏族一直认为具有神性的动物。

(二)“龙”图腾的演变渐进。

“龙”图腾的出现,是从原始社会的伏羲氏族社会开始的,是在中华民族进入奴隶制时代经夏、商、周、秦、汉上千年时间,逐步完善定型的。

龙的传说,历史久远。古人从亿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中已发现了“龙骨”、“龙蛋”及其他庞然大物的怪兽化石,从而认定,龙是存在的。又从咆哮的江河中,从天空中乱奔的飞云图形和雷鸣电闪中似乎感到了龙的神威,再从爬行的鄂鱼,蠎蛇、蜥蜴等动物身上感到了它们的威猛、灵活和不可侵犯,于是就产生了对龙的崇拜并以龙为图腾。

炎帝族是以神龙为图腾,帝尧族是赤龙。属于伏羲氏族的太昊氏系统的还长龙氏、居龙氏、降龙氏、潜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黄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 、飞龙氏等氏族部落。

这些各种各样的“龙氏”,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龙身而人首”“人首蛇身”的诸神,实际上都是远古时代中华先民的族徽图腾。这种炎(帝)裔黄(帝)胄之说, 一直流传至今天。从龙传说到彩陶中看到大鲵、蜥蜴这种最早的龙图案雏形,年代非常久远,而殷契甲骨文出现结构完备的“龙”,迄今已3000多年的历史。商周的青铜器中,常看到的是没有角的“螭龙”造型。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国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民被称为“龙的传人”,黄河长江似两条巨龙象征着炎黄子孙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强大兴盛。此外,中国的东北有黑龙江,甘肃有白龙江,云南有独龙江等。中国以“龙”命名的江河和地方非常普遍。中国人认为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都有龙来主宰。全国各地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建有龙王庙,四时祭祀不断。龙的形象成为威严、高贵、神圣的象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代君王,都以真命天子自居,号称龙种,其后代自然也是龙子龙孙。龙的图案首先是帝王选用,秦始皇号称“祖龙”。皇帝有龙冠、龙袍、龙案、龙床,王室的建筑到处有龙的绘画、雕塑,古代的达官贵族则有蟒袍,表示地位的显赫及与皇室的姻亲关系。

“龙”体现着华夏各民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变化莫测,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循地入海。龙无坚不摧,不可战胜,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应引以自豪。

“龙”体现着华夏各民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变化莫测,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循地入海。龙无坚不摧,不可战胜,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应引以自豪。

中国龙文化是伴随着彩陶、青铜器文化和华夏社会发展而形成和流传的。如今连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也熟悉和热爱龙的形象。中国的“龙”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作为人类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而充分进行弘扬。

三、彩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字、绘画、色彩、造型、冶炼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陇黄土高原地带,宽阔的河谷,肥沃的冲击土,不仅为农耕提供了肥美的土壤,而且为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质的陶土。其土质疏松纯净无杂质,颜色橙黄如粉糕,质地细腻而且具有柔韧性。

陶器是原始社会划时代的创举,制陶是人类的第一次通过物理变化来改变物体性能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童年的智慧之花。不但方便了人们生活,而且对后来的文字、绘画、色彩、造型、冶炼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字书法与中国国画是华夏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最早衍生于彩陶上的原始绘画和记事符号。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具艺术性的文字。在甘肃大地湾文化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上,刻画符号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已发展到上百种。应该认定,这些符号与甲骨文一样,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像形文字和数字的雏形。中国文字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到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并经过了在青铜器上刻铸的金文(钟鼎文)到大篆(蝌蚪文)、小篆,再到隶书(汉隶)、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后来又有魏碑体、、行书体、草书体等多种书写字体,而且产生了书圣王羲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著名书法家。汉字书法与中国国画是华夏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珠,流光溢彩,传承于世。

原始社会的绘画,能保留到现在的一个是岩画,一个是陶器上的彩绘。以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文物彩陶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展示了我国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具有世界意义。古代人们在陶器上所表现的绘画技巧尽管很稚嫩,但是他们所表现的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赞美十分强烈。对称的连贯的人物舞蹈图纹、鱼网纹、人字纹、蝶形纹、方块连续带纹、叶形纹等生动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刺绣图案、瓷器玉器图案和建筑刻画图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始人用于彩绘的颜色,最早是从石块中寻找的天然色,经过石磨研成细粉。主要以黑、橘红、橘黄为主,偶尔也有白色。当时古人还不可能掌握调色的技能,但是他们所选用的矿物颜色经过加温烧制,直到今天看上去还是那么柔和鲜亮。

彩陶在造型方面最初以手工控制,后来发展到了“慢轮整修”阶段。以圆弧为基本形状的葫芦形、锥圆形等平底罐便于放置,而尖底罐、三足罐是为了便于在炉膛或火炕中烧煮食物。彩陶罐口沿的收缩、倒水的流口、对称的耳环、三足的平衡支撑等,对后来青铜器的鼎、樽、爵等器物的造型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而原始人在彩陶中塑造的人形壶、鸟形壶、提梁壶、连体双耳罐,以及不同作用的盆、钵、勺、瓶、缸、瓮、带嘴锅等多种器皿,则对后来的雕塑、金属铸造和瓷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极大影响。

透过彩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动物毛制作的笔已经用于彩陶绘画。由彩陶烧制到建筑用的砖瓦的烧制,以及后来的活字印刷所烧制的陶字,都是脱胎于彩陶烧制工艺。

彩陶烧制对后来的冶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原始人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也尝试焚烧不同的石料或偶尔的发现,在高温下熔炼出了铜、锡、金、银等金属,于是就产生了青铜器和金银。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工具制造日益精巧,式样日益增多。首先是居于黄河中下游的商族发明了冶铜术,制造青铜鹤嘴锄,随后居于西北的夏族也有同样的进步。在甘肃的齐家遗物和辛店遗物中都有铜器出现。甘肃的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等十余处齐家文化遗址内发现有红铜和青铜制器的斧、镰、矛、刀、凿、锥、镜等。甘肃民勤沙井的地下遗物中,铜器已比较多的存在,并有带翼的铜箭镞等兵器。远古人铸造青铜器的模具胎具都是陶制的,冶炼金属的坩埚也是用陶土制成,青铜器上的鸟兽花纹都源于彩陶绘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冶炼造型技术已达到登峰造极的辉煌境界。

综上所述,彩陶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根。

紫砂文化在争议中前行


中国陶都陶瓷城坐落于宜兴丁蜀镇,是以紫砂工艺陶、日用陶、陈设陶、园林陶、工业陶为主要品种的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陶瓷商贸城。陶瓷城的兴建也起到了整合陶瓷资源的作用,紫砂壶的文化效应必定会成为一股“汉流”,极大地冲击国内及海外市场。

紫砂文化最近几年受到人们的广泛争议,一方面是看重宜兴紫砂近些年来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隐含于紫砂壶之中的紫砂文化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其独特的艺术内涵令人们在品茗的同时感受到神逸。但宜兴紫砂壶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却面临着这样的争议,是该走产业化来做大做强,还是当作文化品牌来做精做优。说紫砂是一种文化并不为过,壶与茶相生相伴,壶文化与茶文化共兴共荣。茶具处于茶文化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并且紫砂壶独特的材质和造型与茶文化的需求有机结合,紫砂陶艺的底蕴也源于茶文化的融合。但紫砂不甘裹在茶文化的圈子中,超脱出来,凭借其底蕴中的文人趣味,在茶文化之外树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化。

茶文化标志紫砂壶


明代中叶以后,唐宋饮茶之风再次在宜兴士大夫中兴盛,于是,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文化,应运而生,成为茶文化的标志。

据《宜兴县志》记载:明代陶都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制壶巨匠供春,他从金沙寺僧处学到制壶技艺,供春被尊为“陶壶鼻祖”。明清紫砂陶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茶具,即“阳羡茗壶”;另一类是陈设器,即“文房雅玩”。紫砂陶原料被誉为“五色土”,主要种类有:白泥,色呈灰白、桃红和象牙白;嫩泥(亦称黄泥),色呈浅灰、淡黄和黄红色;紫泥(古称青泥),是制紫砂壶的主要原料,其种类较多,烧成后分别呈松花色、碧绿色、浅赫色;红泥(亦称朱泥),也是制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烧成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绿泥(亦称段泥),大多作胎身外面的装饰泥,烧成后呈粉绿色。“五色土”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强,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紫砂壶,泡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茶汤的原汁原味。同时紫砂壶握于手中便于边畅饮、边赏玩。把玩长久,紫砂壶表面会呈一种黯然之光的老包浆,这是老古玩家最喜爱的。古玩界的传统是:北方老古玩家把玩鼻烟壶,南方老古玩家赏玩紫砂壶,这似乎成了老古玩家身份的标志。事实上,明清以后,紫砂壶已成为茶文化的象征,浸泡着儒家学术、道教思想、佛教文化。品茗,更多的是品文化……

鉴赏紫砂壶,其一是赏其“泥”。紫砂泥中除含有氧化铁外,还含有一种重要的物质,那就是紫砂。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在于紫砂泥的优异,行家把宜兴产茶壶区别为紫砂壶与泥壶,就是这个道理。以上指的是材质性。其二,赏其“形”。紫砂壶形态各异,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中国茶道追求“淡泊平和”、“超凡脱俗”,而“古朴”则是明清紫砂壶的最高境界。其三,赏其“工”。与赏玉器之“工”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一把精品紫砂壶,壶嘴与柄要绝对在一条直线上,壶口与壶盖要结合紧密,以上指的是工艺性。其四,赏其“款”。“款”分款式与款识。款式即指样式,如供春树瘿壶、时大彬鼎足盖圆壶、陈鸣远东陵瓜壶,均是名壶样式。款识指壶的作者、题词、镌刻名字。紫砂壶是“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是紫砂壶艺术的外在标志,以上指的是艺术性。其五,赏其“功”。功主要指紫砂壶的功能美,其主要表现在容量适中、高矮适当、口盖严密、出水流畅这四个方面,以上指的是实用性。

陶都宜兴紫砂壶与瓷都景德镇瓷器不一样的是:前者精品都留有匠师的名款,后者均是无名工匠的作品。故收藏明清、民国、当代紫砂名壶,一定要注意收藏名家作品。供春壶已失传,时大彬真品尚有争议。“明四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时大彬弟子有徐友泉、李仲芳、欧正春、邵文金、陈俊卿、蒋时英。此外尚有陈仲美、周季山、陈之畦、陈鸣远、惠孟臣、王南林、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当代宜兴壶艺名家有顾景舟、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徐汉棠、徐秀棠、李昌鸿、李碧芳、高海庚、凌锡苟、汪寅仁、何道洪、周桂珍、顾绍培等,上海制壶名家为许四海,其创办的“四海茶具博物馆”是上海代表性的民间收藏博物馆。

1981年,香港维他奶集团创办人罗桂祥,将其一生集藏之明清紫砂壶捐献香港艺术馆,该馆为此专设香港茶具博物馆,从此,当代海外港台收藏紫砂壶成风,一批当代制壶艺人经罗桂祥先生精品包装,享誉海外,明清民国及当代名家紫砂壶价格也一路攀升。新世纪后,一把当代名家如顾景舟、朱可心、蒋蓉、徐汉棠所制壶,动辄数万、数十万元,且有行无市,无特殊关系者,一般藏家只能作壁上观,少有可能收藏到名家真品。而古玩市场上,明清老壶,只有那些田间粗茶壶,还依稀可见,仅数百元一把,作为开茶馆泡茶之用仍有古趣,低价藏名家壶的时代已经过去。艺术品拍卖行里偶见几把杨彭年、惠孟臣壶,还要提防是赝品。如起拍价仅一两万元,或是饵儿,或已告诉你是赝品。不少新紫砂壶收藏者,专门收集数百元一把的名家仿品,心态平和,自娱自乐,倒也不失为一种新玩法。紫砂壶收藏,修身养性,品茗、品古老的茶文化,才是最本质的文化追求。这才是新仿名家紫砂壶能够在古玩市场上风行的一种文化背景。

收藏陶瓷器者,如只收藏明清彩瓷,而不收藏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汉代釉陶、陶俑,文化根须不深;不把玩新旧紫砂壶者,文化情趣不浓。因为古玩收藏,本属于文人之雅事,假如藏友相聚,没有一壶好茶,从何谈起?北京琉璃厂街的老古玩商,进门先请品茶,而不先谈生意,这是行规,这是传统,真是“壶小乾坤大”也!

紫砂壶工艺,文化结晶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紫砂壶以它的独有内涵和工艺,和瓷器文化一样,伴随着历史的车轮,逐步发展,成为人民劳动成果的结晶。

紫砂壶内涵,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

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收藏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珍藏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紫砂壶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诗情画意由雕刻艺人直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他们推动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近几年,装饰方面又有创新,在紫砂陶上嵌金银丝等装饰新工艺更为光彩夺目、锦上添花。

紫砂陶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紫砂壶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内容适合、触觉舒服、形体完美、美观大方。一般说,泡红茶,宜用深一点的壶,泡绿茶,宜用浅一点的壶。在工作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消除疲劳和烦恼,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园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艺术图样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为人们称颂和珍视。紫砂陶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

【陶瓷文化】商品紫砂壶的鉴别


一般商品紫砂陶器,是指开价200元人民币(产地价,人民币,下同)以下的商品紫砂陶器。人们购买紫砂陶器,一般是购买紫砂茶壶,最关心的一是茶壶是否能真的隔夜不馊?是不是真紫砂?二是茶壶的质量如何?换句话说我是不是挨宰了?

紫砂茶壶自问世以来就是实用与艺术两用的,发展到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大批商用的紫砂制品,作为手工艺品,其产量和工艺必然不能兼顾,对于一般商品壶来说只能以适用为主,再兼顾一下造型艺术,至于精工细作,那是千元以上的极品了,包括其它各种手工艺品都是这样,这里免谈。开头的问题对于做壶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可笑,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做工如何精细,做工俞好俞逼真,价钱就俞贵,而泥料则是与做工成等比的,因为泥料的好坏其价格相差很大,很难想象一把工艺很差卖到十元以下的壶能用到五六元一公斤的好泥,而做好壶的人为了达到他的工艺要求也不会去用没经过提炼的五六毛钱一公斤的甲泥。

不过对于完全是门外汉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两个最基本的入门问题:泥料和做工。我们先从泥料说起。首先我要说明的是紫砂泥不一定是紫红色的。有乳白色的称为“团泥”;有墨绿色的称为“绿泥”;当然也有紫红色的称为“紫泥”;还有一种性能差一点的朱红色的“朱泥”,透气性不如以上几种,但由于它的成型工艺特殊而有它的特殊价值,前段时间台湾风行的“大红袍”、“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当属此类。紫砂陶器最大的特点,是她做成容器以后良好的透气性能和不渗漏特性奇妙的结合,这要归功于紫砂泥料特有的属性。紫砂是陶器,但是她和其他陶器不同的是她做成容器后不需要涂釉,这也是保证良好透气性的前提。我们知道,紫砂的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提炼、淘洗、过筛等诸多工艺,因此一块好的泥料其质地、颜色必定很均匀,体现在成品上则是颗粒匀称,颜色纯正无杂质,比如有不均匀的黑点、白点就不是好泥。提炼、淘洗是保证颜色纯正的前提,提炼前先要经过粉碎,经过提炼淘洗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等杂质。铁质在烧成后成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在壶身上出现黑点;石灰岩在烧成后成为石灰,在壶身上出现白点,而且遇水膨胀,造成壶体的小块剥落,俗称“爆子”,严重影响茶壶的质量,可恶的是这种现象买的时候有的不易察觉,回家一泡茶慢慢胀开,常令人懊恼莫及;玄武岩等杂质由于其收缩率、颜色等不同而在成品上出现杂点、不规则的颗粒等。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制作者会人为地加入一些与生泥相同或不同颜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颗粒或粉末,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生泥和另一种不同颜色的生泥均匀的掺和会产生另外一种颜色,如果不均匀地绞和则会产生流水飞云般的神奇效果,两种或多种颜色之间泾渭分明,绝不拖泥带水但又浑然一体,令人浮想联翩,这便是由当代大师吕尧臣先生首创的“绞泥”。

由于不同颜色的泥料收缩率不一样,要使两种颜色间紧密结合而又平滑如一体,颜色又不能相混,有时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获得成功,制作实属不易。如果制作的时候用熟陶与生泥均匀地掺和,成坯后与其它生坯没啥两样,一经烧成,由于熟陶和生泥的收缩率不同(生泥烧成时收缩率大约为20%左右,朱泥则更高达30%以上,熟陶则基本不收缩或收缩很少),使成品表面出现均匀颗粒,看起来有橘皮、石榴皮、梨皮样的特殊“粗糙”效果,这是“颗粒表皮”,应与“杂质”区分开来。这样的手法在朱泥产品中用得特别多,因为朱泥的收缩率特别大,烧成后往往容易变形,加入熟陶可以减小收缩提高成品率。相信朋友们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上面提到的“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所指的是什么。

罗里罗嗦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要大家明白一把真正的紫砂泥做的壶应该是颜色纯正、颗粒均匀无杂质瑕疵的,即使是“绞泥”和“颗粒表皮”的壶,它的每一种颜色也应该非常纯正。那种颜色脏唏唏的充满杂质毛刺的一定不是好泥。不用好泥的其工艺水平也一定很差。确切的说,紫砂陶器的工艺价值(或者说价格,在马克思理论中,价格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噢)完全由其工艺水平决定。通俗一点就是做工啦。

那么怎样区分做工的好坏呢?壶都是人做的,做一把好壶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有两把壶放在您的面前,一把是一个人花了一整天的功夫做的,另一把只花了他半个小时,按每天工作时间八小时计,后面那把他每天可以做十几把,可以想象每天十几把的壶一定很粗糙,实际上十几元一把的壶其产量每天可以达到二、三十把,不然他就会入不敷出,无法生活。同样为了降低成本,他也不可能采用很好的泥料。说到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实物照片来对比一下工艺的差别。上图和下图均是市面上流行的“鱼化龙”茶壶,因它盖子上有一会活动的龙头,俗称“龙头壶”,上图标价10元,下图标价100元。顾名思义,“鱼化龙”应该有“鲤鱼跳龙门”的意思,也就是说应该有一条鲤鱼和一条飞龙。但是上图的货色根本分不清哪个是鱼哪个是龙,而且由于这种货色实在太多,以至于许多人只知有龙而不知有鱼,甚至于一些做茶壶的居然也搞不清楚。现在看看下图,原来除了盖子上的龙头以外,壶的一面有一条翻滚在水里的鲤鱼,另一面则是一条腾越在云层里的飞龙。工艺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但实际的差别远远不止于此,和画画一样,画画不仅仅在于“象”,而要有它的气度、神韵,紫砂壶也如此,做工倒了一定程度可以随心所欲,不必要有太大提高,关键是怎样用做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风格,使作品拥有自己的气度、神韵,这就是千元以上的价值相差所在。这些讨论起来比较繁复,好在我们的范围不在于此,点一下而已。那么做工的好坏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得从砂壶的工艺说起,紫砂茶壶的制作到目前为止仍然基本停留在手工阶段,最多在批量生产时采用一些模具来套制身筒、盖、盖滴子、实心的嘴和把,而底、口沿、嘴的掏空、嘴、把的安装及其位置、盖和壶身的配合等等都要人工来掌握,一般的商品壶基本上都是套用模具来做的,所以我们在选定中意的式样以后主要是看它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装工艺。在外形上,从壶的侧面看,壶口、壶嘴和壶把的上端面应该平齐;从上面看,壶嘴壶把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应有歪斜,且居于壶身的中间。口、盖端面应该平整无起伏,配合应该严密,没有砂纸或锉刀打磨的痕迹。通身不应该有裂纹和剥落,如有则是次品,价格最少要短三分之一。尤其注意嘴、把、滴子与壶身、壶盖镶接的地方,另外壶底、壶口沿、盖的口沿和花货的装饰物也是镶接上去的,也不应该有裂纹,有许多裂纹在壶的里面,特别要当心。剥落则可能发生在嘴、口、盖子等容易发生撞击的端面。

二、手工艺。接头的地方应该过渡自然光滑,没有人工修补的痕迹。线条应挺拔清楚,不拖泥带水,花货的形象应尽量逼真、有质感,工具修饰的痕迹应越少越好。我们要以机械整体加工的规格来衡量,好的壶应该就像用机械整体加工出来一般,其加工精度以500元的壶为标准,光面每厘米非造型起伏不得超过±0.1毫米,装配精度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口与盖的配合间隙在0.5毫米左右,如果盖子是对称几何形,则盖子在各个对称方向上应该配合良好。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应该有为了配合良好而用砂纸、锉刀打磨的痕迹。

三、烧成。在烧成过程中由于火力的不均匀、温度的高低可能造成颜色不均匀,有气泡,过老或过嫩等现象。这也要注意。

逐渐具有高地位的青瓷


让青瓷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青瓷自古以来就是很受欢迎,而且是古时候宫廷所指定御用的。龙泉的青瓷不仅驰名海内外,而且还作为世界上唯一一项陶瓷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的名单中。

去年十一月份,由几个国家机构联合组织的旅游节也在龙泉举行,这里到处都是青瓷,在街上走着,随处可见出售青瓷的店面或者烧制青瓷的工厂,有些人家还将自己烧制的青瓷放置在门口供游人观赏。

在举行文化节中有个青瓷的创新大赛。这里聚集了许多对青瓷很有研究的行家们,他们对记者说到:一件好的青瓷作品就应该是完美无瑕的,青瓷就应该给人以清新淡雅,百看不厌的,让人看了就可以沉醉在其中,世界顿时就宁静的感觉。而在龙泉这个地方,具有烧制陶瓷得天独厚的优势,就算相同的技术相同的原材料在其他地方烧制也未必会有这样的效果。所以龙泉的青瓷才这么的具有魅力。

龙泉的青瓷也在努力的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市场。让这样艺术的瓷器也能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青瓷虽不是玉却胜似玉,它的外观具有让人爱不释手的魅力,很多人都相信青瓷将会有很大的市场,而烧制青瓷的技术也会被传承下来,现在龙泉的青瓷不仅要做高档的工艺品,也要做中高档的日常生活用品,让青瓷更多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龙泉青瓷的目标,让龙泉青瓷的自从几十亿的资产升级到有过百亿的资产。

紫砂壶收藏 怎样的紫砂壶才是好壶?


紫砂壶收藏怎样的紫砂壶才是好壶?。

紫砂壶是明清时期江苏宣兴地区所产的一种陶质茶具。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盛暑时节,所泡之茶仍不易馊。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慢慢渗入陶质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紫砂壶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于轮廓中。这种自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

紫砂壶收藏的几大误区

在造型上,虽然每个制壶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大体上还是可以分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种类型。紫砂壶形态淳朴、色泽古雅、质地精密,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经人手抚摩后越显出其古雅光亮。一般的紫砂壶并不名贵,紫砂壶中的珍品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明清时期,宜兴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制壶高手,他们以其高超的技巧,独特的风格将紫砂壶制作得巧妙至极,这些精巧的紫砂壶上,一般都落有他们的款识。伪制的紫砂壶即系冒仿名家产品。作伪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或者在新壶上直接刻上名人的款识;或者用没有款识的旧壶,冒刻前代名人的款识。

鉴定紫砂壶的真伪,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汕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蜡打磨上去的。再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划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

紫砂收藏壶应留意挑选精品、真品,并看准市场行情。一些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都很有珍藏价值,尤其是一些巨匠的作品,一直都是稳中有升,而大量地摊上的紫砂壶,绝大多数都是假货或者粗制滥造的,没有什么珍藏价值可言。收藏紫砂壶,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艺术收藏误区。常见紫砂的收藏误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先看底款后买壶

“款”指的是名家所制。名家是当代的紫砂壶的“名牌”,代表着紫砂壶工艺水平的标准,目前市场中仿名家壶如此普遍,就是因为一方面所有收藏者追求名家到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对紫砂壶的基本鉴赏要求却仍然模糊,间接培育了仿作的市场。

市场上有很多壶底打着顾景舟的款,但如果收藏者一开始能从“料”“工”两个角度对壶做认真的了解,根本不必考究“款”的因素,而是能很快知道鉴定的答案。其实,收藏者不能只认定“顾景舟”“蒋蓉”等大师,非“顶级”不藏,买壶第一眼应该看的是泥料和壶型,底款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有些仿名家的壶,手工和泥料不错,也是可以珍藏的,看底款很容易上当,看到盖有某某大师印款的就以为是名家的壶,因此进入价格的陷阱。

过于注重花俏色艳

新手玩壶,特别喜欢一些颜色多样、造型复杂的紫砂壶,或者壶身刻满了字,以为壶随字贵,这实在是一种误导。真正好的作品,耐看并且实用的作品往往是一些外表稳重光素一些的,就像一个美女,素颜轻粉就可以了,过于浓妆只会让人反感。如觉得单调,就在适当的位置给予适当的书画点缀。

针对注重花俏色艳的收藏爱好者,一些不良生产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专门出品染色紫砂,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就会有异味。其实染色紫砂是不宜泡茶的,其价值反而不高。

买壶不明目的随意拈来

买壶前应该有个目的性,是想要寻常用的,还是要珍藏级的,想用来泡普洱茶的,还是铁观音的等。寻常用的壶大多在250cc左右,而珍藏级的作品一般都是250cc以上的。泡普洱茶的壶身和肚子可以大些,泥料的颜色可以深一些,大小在250cc到300cc之间。泡铁观音的要出水快些,壶壁薄一些,壶身矮些,泥料颜色可以浅一些,大小控制在150cc到250cc之间。宜兴人喜欢喝当地的红茶,他们一般会选择250cc到350cc的大壶。至于350cc以上的壶基本属于“观赏性”的壶了,实用性不大。

只重名家证书不重艺术

真正名家的壶,单看“精、气、神”就能令人感慨,感觉出来几分。假如看着呆板,比例不协调的名家壶,买了也是没有珍藏价值的,说不定所谓的名家职称都是买来的,网上查不到。还有产量特别大的名家壶尽量不碰,一个有涵养有实力的做壶名家,不仅是低调谦虚的,而且产量也是比较少的,宜兴丁蜀镇就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民间做壶高手,他们不求浮名,不露山水。

只看年代不看艺术

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收藏旧壶、老壶,这也让紫砂壶市场出现了很多造假的现象。市面上主要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作旧,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经常摸的样子,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作旧;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收藏紫砂壶最忌贪便宜,刚起步的投资者,最好不要考虑名家作品,而是要考虑自己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

怎样的紫砂壶才是好壶

收藏紫砂壶,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艺术收藏三大误区。一是“土”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为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品所缺乏的透气性。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用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显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二是“老”的误区。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因此造成市面上作旧的假壶横行。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三是“色”的误区。宜兴紫砂泥由于其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天然色泽多达几十种,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等。但现在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最后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出的茶却对身体有伤害。

正宗宜兴紫砂壶有五大特征:一、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二、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既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三、传热慢,而且保温,在使用时无烫手之感。四、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五、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

紫砂术语大全

对于初入紫砂界的朋友,五花八门的紫砂壶工艺常常让人感到头疼,其实掌握了下面的常用术语,就再也不用担心贻笑大方了,专业术语一出口,完全是个老手范。

光壶: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讲究“圆、稳、匀、正”,并要求“柔中寓刚”;方器要求“方中寓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花壶:以仿生为主,表现自然界动、植物及生活中的形态,别具情趣。筋囊壶:是通过线与线的交织与结合,给人以美感。基本要求是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线条纹理清晰。包浆:其实就是指“光泽”,是在经历很长时间后才能养出来的自然光泽,这种光泽含蓄温润毫不张扬,区别崭新紫砂壶发出的“贼光”。灌浆: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壶坯,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全手工:制壶工艺大概过程:1.打泥片;2.围身筒;3.打身筒;4.搓壶嘴、钮、把;5.装壶嘴、钮、把;6.制壶盖;7.开壶口;8.修光、精加工;9.落印款。全手工壶不仅可作为茶具使用及工艺品欣赏,还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半手工:一般来说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有的是壶嘴、壶把、壶盖等用手工制作,身筒用模具制作;也有的是身筒用手工来完成,其它用模具制作。目数:通常来说是指的泥料的粗细。目数越大,泥料也就越细。反之,泥料的颗粒感就会很强烈。紫砂泥料的陈腐:亦称陈化,古名养土,又俗称困料、困泥和储泥,是紫砂矿泥加工工序之一。明针:是宜兴紫砂壶成型工序,表面精加工的主要工具;更是紫砂工艺极其重要的特殊的加工手法。明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茶壶生胚制作完成时,将生胚表面,作精加工的修胚等动作。铺砂:是将处理好的缸砂或紫砂泥矿砂撒置在紫砂泥片的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粒嵌入泥片的表层之内。一般是紫泥(深紫色)上铺段泥点儿(黄色)。绞泥:这种工艺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预先掺有不同色料的坯泥,按一定顺序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打泥片成型,使胎烧成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间的纹理装饰。紫砂绞泥的特点,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有秩序或无秩序地叠放一起,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

紫砂壶的保养


紫砂壶的保养一般通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能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就得细心地呵护它。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液,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势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既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

专家建议养壶最好用好茶,这样养得快;用一般茶养也可以,只是养的时间就要长一些罢了。如果壶暂时不用,亦应将壶用清水洗净,壶身内外擦干,使其不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养壶是心急不得的,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也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算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紫砂壶在历史文化中仍具有很高的地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紫砂壶在历史文化中仍具有很高的地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