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德化瓷器鉴别 > 导航 >

德化彩瓷亦不凡

德化彩瓷亦不凡

德化瓷器鉴别 古代彩瓷器 古代粉彩瓷器

2020-05-25

【www.taoci52.com - 德化瓷器鉴别】

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再在“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少,又被称作“硬彩”。这里介绍一件清代福建德化窑云龙纹五彩盘,从中可看出当时德化窑瓷在制作、彩绘等方面的工艺情况。

这件五彩云龙纹盘(福建省博物院收藏)高2.8厘米,口径25.1厘米,小折沿,口稍外撇,沿稍外凸,平底,施白釉稍泛青色,底无釉,有麻粒纹痕,胎白如糯米面状,内外墙均无纹饰,内底外边以彩料绘一圆圈,盘心画云龙纹图案。可见龙呈蛇形,身躯肥壮,双目炯炯有神,双鬓、双角、鬓发齐全;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上下颚间的龙须分成两束,上颚鼻翼两侧分别是长而卷曲的触须,向前舞动。龙体上遍布鱼鳞状的甲片;龙爪为四趾,拇指与食指张天,显得锋利有劲,一副张牙舞爪、凶猛威武之相。龙作旋状在云海中翻腾,一身三现,在飘浮的云朵及升腾的火焰衬托下,整个画面呈现出飘舞腾飞的动感……

这件五彩云龙纹盘构图饱满,画风朴实,料重色浓,具有明净鲜丽的色彩效果。画面色彩柔和、富丽而不淫艳,堂皇而不奢华,可谓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丽而不火气。该五彩盘是德化窑彩瓷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观之令人赏心悦目。taOci52.cOm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谈德化窑五彩瓷器的造型和装饰


自明代以来,福建德化窑逐渐步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其产品除以白釉(尤其是“象牙白”)的独特风格驰名于世外,同时也开始在白瓷上进行着色装饰,出现同样倍受世人喜爱的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各种彩瓷,并且沿袭至今。

明代出现了唐宋以后中国制瓷业另一个高潮,特别是彩瓷生产的长足发展,揭开了数千年来陶瓷史上崭新的一页。明代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最为著名,此外,还有白釉红彩、青花红彩、白釉酱彩、白釉绿彩等各种彩瓷。根据考古发现和传世实物中的纪年器物判断,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德化窑便开始生产五彩瓷。

在德化民间收藏品中,有一件明代万历庚子年五彩盖罐。该盖罐高17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3厘米,其质地优良,白如凝脂,釉面上绘有红花绿叶牡丹,花间有蝴蝶欢飞、蜻蜓嬉戏、喜鹊登枝等纹饰,图案色彩鲜艳,盖内有墨款,题有“万历庚子年十一月葬……新化里郭坂人”等字样。这件五彩盖罐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具有明确纪年的德化窑五彩瓷实物。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珍藏着一对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古彩”(即康熙五彩)天球瓶。该瓶底部铭有“康熙二十五年知德化县事鄞县范正辂选制”字样。由此可见:明代中晚期,德化窑便开始生产画面红、蓝、绿的彩瓷。至于清至民国时期,德化窑五彩器物彩工已相当精致,画面有黄、绿、红、蓝、紫诸种颜色及黑色线条,其中又以红、绿两色居多。德化五彩瓷所绘图案取材十分广泛,变化较多,画风自然洒脱,朴实大方,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豪放,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清末民国初期,德化窑还曾生产过釉下五彩,但其色彩不及釉上五彩鲜艳。

明代德化窑五彩瓷的颜色主要由红、蓝、绿三种组成。色料是由色基加釉水配制而成的,所以彩绘的装饰图案表面光亮,色彩柔和,蓝、绿图案有凸出感。经分析,明代德化窑五彩瓷的蓝为土耳其蓝,土耳其蓝是用氧化铜矿物色基加碱金属釉配制的,这与明代德化窑惯用的钾、钠釉相一致;绿色是用氧化铜矿物色基加铅釉配制的,铅釉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红丹的铅矿化物,所以在绿色表面剥落时,在器物上留有一层闪亮的铅金属痕迹;红色是由一种低温的矿化特色基碱式铬酸铅调水制成的。根据1992年版《德化县志》记载,明代德化窑五彩瓷所需的矿化物色基在该县城关周边的矿物带中均可找到,这些色基不需要从外地买进。进入清代,德化窑五彩瓷颜色已有红、绿、青、黄、紫等,其颜料大部分也是由本县贺兰山(即现在城关的驾云亭)的石英质矿石及绿矾、铜绿等配合而炼成的,这些颜料以铜、铁、锰、钴等氧化物为着色剂,与铅粉、石英粉配制而成。“至民国初才由浔中彩瓷转卖商林凤鹏购入日产的金水及洋彩,本地颜料逐渐被洋彩所代替。”(见《德化县志·德化瓷业简史》1961年油印本)。

德化窑五彩瓷既以实用价值为前提,又与时代生活气息、文化艺术密切关联,五彩瓷器形丰富,有各类瓶、罐、缸、炉、壶、尊、花觚、笔筒、盒、花盆、盘、碗、杯、瓷塑等,器物造型规整,器形稳重敦厚,形体线条柔和,并出现挺拔俊俏的器形(如民国时期的花瓶等)。底足较规整,足根平切或滚圆。由于德化窑陶瓷制品种类较多,坯料性能各异,制品形状大小,烧成温度以及对制品性能的要求和质量的严格性不同,所用的成型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注浆成型和手工成型两种工艺。注浆成型是把泥浆浇注在模型中使之成为制品的一种成型方法,一些日用饮食器皿、陈设供器及文房用器等都采用此种方法;手工成型就是凭着两只熟练的手,做出各种形状的制品,印坯和拉坯就是两种重要的手工成型方法。

据实物观察:德化窑五彩瓷绘画题材也颇为广泛,诸如人物、花鸟、山水、神话、宗教、历史、戏曲、小说故事等等,应有尽有。其题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自然朴实,生活气息浓郁,蕴含浪漫的手法和情趣。其中尤以花卉见长。如所绘花树,枝叶纷披,轻盈袅娜,摇曳生姿。盘碗之类的过枝花装饰,花皆由外壁向上伸延,越过器物口沿,延续到器里,展开后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新颖美观,韵致不凡。至于一些五彩山水画面,或重山叠嶂、飞瀑流泉,或亭榭楼阁、江水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等等,更是景物幽深,格调高雅,配上题写的诗句,将诗、书、画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有中诗,意境悠远,韵味十足。

德化五彩瓷的成功和独到之处,一方面在于民间匠师娴熟地掌握色阶变化的技巧上,他们善于运用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色阶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德化五彩瓷的装饰主题鲜明突出,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虚实相间的绘画布局,在用笔线条和料色处理上颇具匠心。如常见的山水景物画中,突出近景的“实”和远景的“虚”,浓淡虚实,相应相宜,显得意境高远,景象葱郁苍茫。此外,德化五彩瓷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插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现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及“四王”等的影响,所绘纹样既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秀美的情趣。如所绘人物的神态、神气,画匠们都能以精练和极富变化的笔法把它充分描绘出来,画中人物自有一种潇洒自如的风度。

德化窑五彩多采用手绘装饰手法,德化白瓷质地洁白,以白见长,其胎骨洁白细腻、坚实致密,釉色温润,剔透光滑,早在明代时就名满海内外。德化瓷工在设计、制作五彩瓷时,为突显白瓷的魅力,在图案装饰时保留了较大的白地空间。这一特点,在五彩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不少五彩瓷中花纹与温润光滑的白地均衡地彼此穿插,彩色与白地、虚与实等的配置显得疏密有致,相映成趣。

“双生花开亦不同”—陶与瓷茶具的差异表现


陶器和瓷器二者之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与联系,二者有很多地方相似但差别也不少,这两者如同双生花一样相伴相生。接下来要和各位讲的是陶器茶具和瓷器茶具的具体差异表现。

一、使用原料不同。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陶器和瓷器的诞生都凝结着古人的努力和智慧,这两者制成的茶具也是各具特色。陶瓷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大家都应该好好珍惜传扬。

德化窑


相关资料:德化窑址

宋至明代民间瓷窑址。在福建德化县。始烧于宋,明代为极盛时期。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1954年起,经调查和发掘的窑址有碗坪、祖龙宫、屈斗宫、十排岭、后窑等30余处。其中,清理后的屈斗宫窑址已复原保存。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

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 猪油白”、“象牙白”。

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

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碗、瓶、壶、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

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张寿山、何朝宗、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传播

德化窑自宋元时起,就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瓷为媒,漂洋过海,把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达泉州港,在游记中提到“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在东南亚,精美实用的德化瓷改变了当地“多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的生活习俗;在欧洲,德化瓷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甚至引发了当地仿制德化瓷的热潮;在非洲,基尔瓦岛的大清真寺遗址、苏丹墓地都出土过德化窑瓷,有些还被寺院镶嵌在庙宇建筑或墓柱上作装饰……洁白如玉、精巧雅致的德化白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称之为“中国白”(Blancdechina)。

制作工艺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雨打、风吹、日晒,从不翻动,历时30、40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马可波罗的介绍,引起了西方人的强烈兴趣。

评价

德化白瓷,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之称。

寂园叟在《陶雅》中评:“德化所出白瓷花盆,瓷质雪白,价廉而式样不俗”,观世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评价德化窑,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民国时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这样向世人介绍德化窑以及德化瓷器的制造过程:“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民国时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德化陶瓷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历史发展

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o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 

因此,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在清代时出口欧洲,晚清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等仍坚守此业,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艺术特色

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高级灰,优雅不凡历经时光洗礼经典百世!


气质非凡的高级灰,优雅、谦逊、宁静、内敛,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状态。

放眼望去,无论时尚界还是家居界,都在被一股绝美的灰色潮流所席卷。可以说,高级灰的时尚魅力,是其他色彩无可比拟的。

以高级灰来装饰居家空间,既能玩出时尚简约范儿,又能呈现傲娇冷艳的感觉。它仿佛拥有千变万化的面孔,可以驾驭多种格调,释放不拘一格的魅力。

每一次融合,灵感都会变换,现代、工业、典雅、简约,自成风格 ,却又不受风格约束。融入万千空间,绽放百变姿态。

凡是对色彩有足够掌控力的大师,都喜欢用高级灰来表达作品中的情感。这种基调看似不可捉摸,但能演绎出美轮美奂的空间气质,具有非常震撼的感染力。

低饱和度的高级灰,搭配各种中性色调和天然材质,视觉上更趋于沉稳、自然,情绪上则给人一种安定的力量,让空间更具穿透性的作用,去除繁杂,回归最真实的生活。

法恩莎瓷砖灰色系列作为现今建陶行业中、高档的一种建筑装饰材料,更能广泛应用于室内外装饰设计、幕墙装饰和公共设施建设。令建筑的宏伟、高贵、纯洁、优雅气质得以最完美的呈现,同时确保建筑经受时光洗礼而经典百世。

明代德化窑


笔者偶然之机会,收藏有一件明代德化窑双龙夺珠笔架。此品釉面光洁纯净,釉色乳白凝脂,微泛肉红色,两条蛟龙在浪海中夺珠,工艺细腻传神。今借此栏目,愿将自己对德化窑的认识及鉴赏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敬请不吝赐教。

一、福建德化窑的起源及遗址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据考古发掘出土资料表明,在碗坪仓窑遗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残片,在屈斗宫窑遗址则发现有大量元代烧制的青白瓷。另历史资料记载,德化窑经过宋、元时期的稳步发展后,特别是元代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过海陆运输大量销往海外。正是得到这种供求关系的良性循环,为其后期发展提供了财力上的保证。到了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工艺大师们研制出一种温润乳白,如脂如玉的白瓷,这在当时全国制瓷业中独树一帜。至此,德化窑达到了全盛时期,直至沿续到清代早期。中、后期后,由于当时历史、政治、经济变更原故,德化窑白釉瓷逐步衰退......。

由此可知,德化窑制瓷的始止时间可用10个字概括,即“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

据福建省博物馆1976年考证,明代窑址计有十八处。在浔中公社(镇)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儿、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镇)有内阪、新乾寨、窑垄山、桐岭、旧窑、新窑;在刈坑公社(镇)有许坑、林窑等。清代早期后,德化窑白瓷的生产质量下降,其原因是明代晚期后,因国力衰退,为应付出口需求,德化窑开始生产青花瓷。故当时窑场数量有所增多。除上述明代的窑场继续生产外,据统计,目前已查明明代窑址共有一百多处。

二、德化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

(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称。流传欧洲后,外国人又称之为“鹅绒白”。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三、德化白瓷品类、工艺技法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有盘、碗、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其装饰工艺技法主要有印花、贴花、堆塑、刻划、浮雕、透雕等。纹样除借用青铜器上的回纹、兽面纹、夔龙纹、蕉叶纹和道教的太极图案等以外,还有梅花、荷花、弦纹、水波纹、蟹纹、各式小动物纹等。明代德化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题材多为佛教、道教人物,如观音、达摩、罗汉、关公、王母等。这种瓷雕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1)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的诙谐。(2)能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装饰性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划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3)人物设计布局合理,精工细琢,做到了毫发可鉴、珠粒粒可数、衣薄如布帛。特别是所塑人物之手指,做到根根姿势不同,连最细微的指甲也清晰可辨。明德化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与当时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是分不开的。这批艺术大师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婕隆、陈伟等人。其中尤以工艺巨匠何朝宗最为出色。何氏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雕塑家,德化县浔中镇隆泰村后所人,擅长木雕、塑雕,尤其精于后者。他所雕塑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无论是整体的塑造,还是眼神、面部肌肉、手指的细部刻划,都一丝不苟,准确生动。坚细的胎质配以莹润的白釉,各式各样的观音愈发显得如脂似玉、宛若出夫芙蓉,典雅可爱,令人叹为观止。其艺术作品历来是国内外大博物馆、收藏家竟相猎取的艺术珍品。

四、德化窑白釉瓷鉴别真伪之要领

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五个要领: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尤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尤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尤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五、德化白釉雕塑海水纹双龙夺珠笔架

作品的弧型长度为18.6公分,中间最高点为8公分,其用途属古代文人使用的文房四宝之一。

制作工艺特点:(1)立意新颖、布局合理;笔架长度采用了半弧型设计,中间最高点为捏塑镂空之宝珠,尤如帝皇所戴之桂冠。笔架两端各雕塑一条双角海水龙,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奋力拼搏,依靠海浪之势,脱颖而出,奋力抢夺浪尖所托起的宝珠,生动传神,刚劲有力,确有皇者之气派;(2)技艺精湛,一丝不苟,由于德化白瓷胎和釉色调及温润感酷似象牙之颜色,故古代工艺大师们参照当时传统的象牙雕刻镂空技艺,用瓷塑之技法加以发扬光大,使这件作品的每一个细微部位,如海水龙身体上鳞纹、龙须纹、龙眼、龙牙等都塑造得淋漓尽致,就连海浪的旋转纹式,特别是浪尖上托起宝珠之镂空技艺,全部采用其塑瓷的方法制成。由此可见,其当时的塑瓷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年代断定依据:(1)目视表面判定,这件作品釉面湿润如玉、乳白如脂,白中微泛肉红色;(2)目测迎光透视判定,这件作品胎质细腻,透光度良好,迎光透视时胎色白中微泛红色;(3)造型纹式上判定:Ⅰ、龙为双角龙,这种龙纹式出现于元代晚期至明代早期。Ⅱ海浪纹为旋转波浪形,这种海浪旋转纹式出现在明代早期。(4)从拼接工艺上判定,全部均出自手工捏塑、堆贴、捏界面对称部份纹式有微小的差异,而且还残存有手工捏制之痕迹。底部中间有一圆洞,直径约为一公分。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圆洞的边缘和里面,可以清楚看到捏界面内外并不十分规正。

综合上述四点判定,笔者认为这件德化窑白釉海水纹双龙夺珠笔架之年代,应定为明代早期至中期的作品较为妥当。

德化窑瓷


德化窑系产品是中国历代外销瓷贸易的重要角色,产品外销量巨大;德化青白瓷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瓷器产品之一;德化明代创制的阶级窑是最早被外国移植成功的窑炉技术的先祖;德化白瓷是最先被欧亚各国作为本国学习标本试烧成功的先师;德化瓷自宋代以来的千年时空中,以其难以想象的巨大体量和完整的先进生产工艺,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推进了世界物质文化的进步;以明清德化白瓷为代表的中国瓷艺产品,成为几百年来世界性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而广为传承和笈藏。

最早开始外销瓷的专门生产和国际运销

德化窑系不仅是最早参与外销瓷贸易,而且是重要角色。始于北宋的成规模的中国外销瓷贸易,其生产地以东南沿海的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各窑系为主。散布在亚非等外销瓷贸易接受国的中国瓷器遗存中,都有德化窑实物,有的地方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且与在中国的德化窑址直接对应。至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地位提升,更是的德化窑系产品的出口量大增,元朝政府更加鼓励对外贸易,至元十四年,在泉州设市舶司,更使身处泉州当地的德化窑系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力。有学者考证,“宋代以来外销瓷的一大部分,是从泉州登舟发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摇直上,升为世界贸易大港,陶瓷由此外运,数额更大”。那么,位于泉州境内的德化窑及漳州、晋江等窑就承担了泉州的刺桐港的外销瓷贸易的主要生产任务。被欧洲人称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之一的摩洛哥人伊宾。拔都他于至正七年游历中国,约在当年的夏季到达泉州(依张星琅先生说)。拔都他的《游历中国记》中说:“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即泉州)、兴克兰(即广州)二城,乃得诸地山上之土,燔烧而成者。……中国人将瓷器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吾故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此说虽有偏颇,但显示了德化为代表的泉州诸窑在元代外销瓷的影响是何等的巨大。他还说道,他在印度港口所见,中印之间的贸易船只,都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的大船可载一千水手和随船士兵,每船皆有四层,公私房间极多,以备商客之用,厕所秘房,无不设备周到。而所有中国的船舶,皆造于刺桐及兴克兰二埠。以此进而推之,元时期的外销瓷贸易,很大份额也在泉州地方经营。

以东南亚为例,菲律宾专家庄良有先生说,“在菲律宾所发现自北宋至明的福建瓷,数量可观,其中以德化白瓷为最”。他发现,菲律宾发掘出土的北宋青白瓷,和德化碗坪仑遗址下层遗存一致;南宋遗存则大致与碗坪仑上层遗存有对应关系。元时期的遗存大致和德化屈斗宫遗址的遗存相对应。颇有意义的是,菲律宾出土的元时期白釉花卉纹四系瓜棱形罐(元一类罐)和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完全一致(庄文《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2002),这类资料也见J.M.ADDIS:<菲律宾出土的中国瓷器>(《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Society》37卷)。虽然这类器型在德化屈斗宫地层中还没有见到,但据徐本章、苏光耀、叶文成先生证实,在碗坪仑窑址采集相似的瓜棱形的“罐形壶”标本两件,肩部和腹部印莲瓣纹和卷草纹,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相同(《考古》1979.2)。以上三个地点的信息证实了意大利这件被史称为由马可波罗从泉州带回去并被欧洲所尊崇的珍品,的确是元代德化白瓷。欧洲大陆的历史传说,穿越千年时空,竟然和东南亚和中国的现代考古发现相拥抱,诉说着他们来自同一个的故乡——中国德化的故事!

最早输出窑炉技术

制坯和窑炉技术在的世界传播,也是德化瓷的一大历史贡献。就目前所知,除德化窑以外,还没发现中国各大窑系的这类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观照。

德化白瓷外销的同时,瓷器制作技术工艺也传播至东西方世界,促成了各国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和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宋代德化窑盛行的伞形支烧窑具,使用高12cm、直径8cm左右的黏土柱,支撑一个直径40cm左右的圆盘,圆盘中心又立一柱,柱上再置圆盘,形如多级伞状,如此层叠直至窑顶,高度可达2m左右,每层圆盘的四周放置粉盒、碗、碟之类的小件器物。这种窑具后来传入日本,提高了产品的装烧产量。明代德化由一个个像馒头的窑室单独砌就、而又相互串联的阶级窑,也在明末清初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串窑”的始祖,使当地瓷器的烧制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7世纪左右,欧洲瓷业处于萌芽时期,工艺技术直接师从德化白瓷,并于18世纪初首先试制成功。首先是由德国迈森的匠师柏特格根据奥古斯都大帝的指令完成的。他于1715年左右开始仿制德化白瓷,成功制作了两件,一件是圆柱形烛台,上饰菊花浮雕图案,丝毫未杂入以往流行的烦琐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另一件是五英寸的小型笑弥勒坐像。在柏特格的仿制成功以后,欧洲各国掀起了模仿德化白瓷的热潮,德国的制瓷工匠被各国聘请去,传授德国消化的德化瓷胎釉和窑炉技术。英国的“弓”瓷器工厂和切尔西工厂根据英女王的指令在清干隆五年(1740年)后开始仿制德化白瓷,上饰葡萄、李子等浮雕图案。法国的科得和钱蒂雷工厂、丹麦的哥本哈根厘家瓷器工厂,都吸收了德化窑的工艺技术烧出白瓷器产品。(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

站在这种角度上看,是明清德化白瓷引导和照亮了17、18世纪欧洲瓷业的诞生和发展之路。(刘幼铮《中国德化白瓷研究》)

德化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平凡之土为高贵圣洁,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友好往来的伟大桥梁。

规模巨大的出口量

德化瓷既是出口贸易历史最长的,又是在出口瓷中占到很大分量的,加之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大量德化瓷实物,因此德化瓷的出口量,其规模是巨大的。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历史以来的外销瓷贸易的总数,但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单体案例,感受到德化瓷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贡献。

世界各地海域古代沉船的发掘中,几乎都有德化瓷现身。

——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出水大量宋代德化窑产品

——1975年在韩国新安发掘南宋商船,出水1万多件宋代瓷器,其中一部分是德化窑产品

——1984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海域发掘“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属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52年沉没。出水瓷器14万件,内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

____1986年开始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的发掘,持续了十年。这条船隶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它于1745年1月11日从广州满载中国货物启程回国,同年9月12日沉没于哥德堡港区。据唐纳利(P.J.DONNELLY)说,船上载有福建德化瓷商品。

——1999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印尼一侧的中国海海域发掘中国清代“泰兴号”沉船一艘,除去残损的65万件,获德化瓷器35万件,由斯图加特纳高拍卖公司悉数拍卖;

——2007年在阳江海域发掘的南海一号南宋商船沉船,出土大量外销瓷器,其中德化瓷占大宗

——2005年平潭海域碗礁一号的发掘,出水清早期德化窑系的青花和五彩瓷器1.6万件,

——2009年南澳海域南澳一号明代商船的发掘,出水大量德化窑产品

根据有关资料推断,德化瓷的外销量也是巨大的。

——欧洲对华贸易中最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与德化瓷生产关系十分密切的贸易公司。根据该公司来往信函统计,估计在1602至1682年的八十年中,有1010万件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等地销售。这其中很大部分应是德化产品;

——根据英国资料,172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哈雷孙号(Harrison)从厦门港运载了十余万件瓷器回国。其中肯定是以德化窑产品为主。

德化窑址


参考资料:德化窑

宋至明代民间瓷窑址。在福建德化县。始烧于宋,明代为极盛时期。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1954年起,经调查和发掘的窑址有碗坪、祖龙宫、屈斗宫、十排岭、后窑等30余处。其中,清理后的屈斗宫窑址已复原保存。

碗坪窑址在德化城西 6公里的公路北侧。1976年做过试掘,发现残窑基两座。其长、宽度已无法探知,窑的坡度约为10°左右。堆积厚达4.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白釉瓷为主,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盅、调色盒、粉盒、果盒等生活用具。装饰花纹是用竹篾画出。线条流畅。题材虽以莲花为最常见,多数是依器物大小与造型不同而有变化。同时出土的还有北宋时期建窑烧造的黑釉瓷。上层出土以青釉瓷器为主,有碗、盅、碟、罐、壶、瓶等,其中鼓腹长流叭口的壶形器最有代表性,还出土13枚唐至南宋的铜钱。在装饰花纹方面,碗类器物大都是素面无纹,也有刻莲瓣花纹的。壶的装饰以模印为主。下层烧制碗盘一类器物时,主要是用叠烧的方法。烧制盒形器,则用塔轮式垫柱,很少用匣钵。上层发现的窑具,主要是匣钵和支圈。碗坪窑的时代应是北宋到南宋。

屈斗宫窑址位于城东南半公里处。1976年进行发掘,发现一座依坡而建的长达57.1米的分室龙窑窑基。窑基分为火门、火膛、窑室和窑尾。窑室坡度在 12°~22°之间,分做17室,呈阶级状,窑室前狭后阔,宽度在1.4~2.95米间。每两室之间的火墙下部有通火孔,依次相通。窑室内出土的主要是白釉瓷器,器形有碗、盘、洗、盒、壶、瓶、高足杯等生活用具。坯体较厚,装饰技法均用模印,构图简单,线条呆滞,题材除了莲花、梅花、菊花、牡丹之外,较多见的是“福”、“寿”、“”、“金玉”、“寿山福海”等吉祥文字,这是屈斗宫窑瓷器的特点。出土物中,还有器模、匣钵、三足垫饼、支圈等烧制工具,匣钵有平底和圈底两种。在一件匣钵底部刻有“丁未年” 3字,结合同出器物的造型与装饰推断,“丁未”应是元大德11年(1307)。由此可知屈斗宫窑的废置应在14世纪初叶。

德化窑的制瓷工艺 明代至清代初年,德化窑虽也烧造少数青花瓷器,但其产品主要是以纯白瓷而著称宋代瓷胎原料中氧化铁的含量是0.57%,明代则降为 0.35%。宋代瓷釉含氧化铁量是0.29%,明代则高达0.59%。因此,宋代的瓷胎致密有少数气孔,而明代的胎坚致、无气孔。烧成温度达1200°± 30℃,用较强的还原焰烧成。而且在造型方面,无论是观音、菩萨、罗汉或达摩,均是性格突出,动静分明,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更是匠心之作。其他如仿古铜器和箫笛一类的瓷制乐器,亦十分精美。

德化窑瓷器的古代外销情况 宋代曾外销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当马可·波罗旅游中国时,曾看到有德化窑瓷器经过刺桐城(今福建泉州)销往国外。他在游记中还较详细的记述了德化窑制瓷的工艺程序。近年来在菲律宾群岛、马来西亚、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的雅帕护瓦、印度尼西亚等地,均发现了元明时期德化窑的白釉瓷和青花瓷器。

参考书目:

宋伯胤:谈德化窑,《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德化屈斗宫窑址的调查发现,《文物》1965年2期。

曾凡:关于德化窑的几个问题,《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国硅酸盐学会编,1982。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德化彩瓷亦不凡》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德化彩瓷亦不凡》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德化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