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双生花开亦不同”—陶与瓷茶具的差异表现

“双生花开亦不同”—陶与瓷茶具的差异表现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陶意瓷砖 古代瓷器茶具

2020-06-08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陶器和瓷器二者之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与联系,二者有很多地方相似但差别也不少,这两者如同双生花一样相伴相生。接下来要和各位讲的是陶器茶具和瓷器茶具的具体差异表现。

一、使用原料不同。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陶器和瓷器的诞生都凝结着古人的努力和智慧,这两者制成的茶具也是各具特色。陶瓷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大家都应该好好珍惜传扬。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


讯 茶文化广义上是指整个茶文化背景;狭义上指的是品茶场所的布景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品茗作为一门艺术,要求品茶技艺、礼节、环境等讲究协调,不同的品茶方法和环境都要有和谐的美学意境。闹市中吟咏自斟,不显风雅;书斋中焚香啜饮,唱些俚俗之曲更不相宜。茶艺与茶艺背景风格的统一,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所以在茶艺背景的选择创造中,应根据不同的茶艺风格,设计出适合要求的背景来,而且要通晓古今,掌握常识。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

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著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於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茶壶的把玩、鉴赏,亦随著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紫砂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最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茶壶的造型变化多端、层出不穷,由于市场的变革,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许多人赶著「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于什么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有什么不同?


陶瓷产品相比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餐具和大家日常饮水的用的杯子中,陶瓷产品尤为常见。但是陶瓷器具是陶器产品与瓷器的总称,这两种器具之间还是有着些许不同的。今天就来介绍一下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一些不同之处。

1.作胎原料不同

要知道陶器一般是用粘土,少数也用瓷土,而瓷器是用瓷石或者瓷土作胎,所以它的原料不同,它的成分是有特别大的差异的。烧制陶器主要是以高岭土为原料,而高岭土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的主要成分,主要呈现一种白色或者灰白色,相对光泽是比较暗淡的,纯粹的高岭土由于本身含的一些化学物质比例不一样,所以它的可塑性是特别差的,熔点也相对比较高,如果想要成型或者是制作成一些工艺品,它必须掺入一些其他的材料才能制作而成。而瓷器一般都是采用瓷石作为原料而制作而成的。

2.胚胎颜色不同

整体陶和瓷器茶具的制作过程中,它的胚胎颜色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陶器的话制作原料中由于本身含铁比较高,一般的话会呈现红色或者灰色,而且属于一种不透明的器物,而瓷器的胎色一般为白色,它都呈现一种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形态。

3.内部附釉种类不同

由于两种不同材质不同原料有着不一样的属性,它所以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使用的釉质又有略微的不同,陶瓷表面的话具有玻璃质感的光亮层,它主要是由瓷器和助溶剂而铸成,陶器表面一般是不施釉或施以一些低温釉,它的助熔剂为氧化铅,而瓷器类的表面施釉一般都是高温釉,主要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种,而这两种釉质的助溶剂为氧化钙,区别于之前的陶器。

4.烧制温度不同

因为制胎材料的关系,所以在烧制温度的时候也略有区别,陶器的烧制温度的话一般在700~1000摄氏度就可以,而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都会大于1200度左右。

5.气孔率不同

由于制作原料的不同,它的总气孔率也是不一样的,总气孔率是指陶瓷的致密度和烧结度的一种标志,一般为包括显示气孔率和闭口气孔率,普通的陶器总的气孔率是12.5%~38%,而瓷器只有4%~8%。所以陶器的透气性要比瓷器的透气性更好一点,这也是大家都说紫砂类的茶具透气性比较强的原因,因为紫砂也是属于陶器的一种。

6.吸水率不同

由于本身原材料都不一样,它的吸水率也是略有区别的,吸水率的不同主要是陶瓷结度和氧化程度的不一样,是指瓷器在浸入水中,充分吸水之后,所吸收的水分重量与气体本身重量的比例,一般陶器的吸水率都在8%以上,而瓷器的吸水率仅仅占领到0-0.5%。

以上这些就是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一些不同之处。但是在分辨陶、瓷器具时还是要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正确区分陶器与瓷器的。毕竟只凭一两点的话还是容易产生误判。在进行鉴别的时候,最好同时兼顾原料,釉质以及温度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以免误判。希望以上这些能在大家选购茶具时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与明初苏麻离青的不同表现


大明宣德年龙纹天球瓶

科学检测证明,景德镇元、洪武、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着色原料皆属同一种进口高铁低锰型钴料,即苏麻离青。然而从艺术的表现上,虽然有着第一篇所描述的共同点,每个朝代却同样也有着自身的风格与特征。

友人李老师在他的一研究中写道:元代青花线条稳定少晕散,是景德镇工人对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做了技术上的改良,而永乐青花多晕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那种晕散的美,在技术上服从了艺术。

让我们来分别观察元、洪武、永乐和宣德四个时代典型的青花图片。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成熟的产品颜色青翠沉着,色料较薄、线条流畅稳定、少晕散,多黑斑。

由于苏麻离青中含Fe2O3,在还原焰中Fe+2浓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将釉着成绿色,如果局部聚集浓度高了则会变成褐色甚至呈黑色,即形成Fe+3的着色,而Co离子是纯蓝色的。因此,正烧时青花呈Co离子和Fe+2同时并存的翠青色(图七),欠烧时由于钴料未在釉中散开及溶解在釉中的量少故呈现带灰的青蓝色(图八)。过烧时由于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扩散形成晕散现象,然元青花中出现晕散的很少见。

众所周知,元末景德镇窑工通过在瓷石中加入麻仓土,完成了对瓷胎二元配方的工艺改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瓷器烧造的温度,以适应伊斯兰文化对瓷器体型硕大的习俗要求。而从青花少晕散的特征上,可以初步判断刚刚实现工艺革命的元末景德镇,在窑温的提升上相比后来的明清时期,尚处在一个较低的阶段。这也可以从瓷胎中耐高温的Al2O3的含量相对较低(与明清比)和釉中易熔的CaO的含量较高(与明清比)得到进一步证实。

洪武青花,发色多沉闷,呈灰蓝、灰黑色,线条稳定、少晕散,多黑斑。

洪武青花总体给人感觉灰突突的,除了铁锈斑、黑斑的典型特征外,似乎与元、永乐和宣德的蓝色搭不上边。李辉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他怀疑洪武青料是元末用剩的废料或次等料。这一点,我通过仔细比对《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中元、洪武、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釉和青花的成分数据,似乎得到了佐证。

钴矿是一种分散性的浅位的矿藏,分堆分散埋藏于地下约1米左右,俗称“鸡窝型”矿藏。钴矿的品质也相当分散,因所含成分:铁、钴、锰等着色元素比例和含量的不同,参差不齐。因而在制成色料前,景德镇窑工首先要对钴料进行加工,其加工步骤有《江西大志 陶书》中记载的“敲青”、“淘青”等净化提纯的方法,也有《天宫开物》中所描述的煅烧处理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多、更纯净的氧化钴,剔除杂质:铁锰等氧化物。反之,淘洗不精的次等品、淘洗残剩的废品,则氧化钴含量低、氧化铁相对高,尤其是铁钴比高,这正是洪武青花成分的特征(图十)。

除青料本身的质量之外,烧成温度相对低也是造成洪武青花发色灰暗沉闷、少晕散的原因。

永乐青花,釉面莹润,青花发色浓艳,色料较厚、多晕散,多铁锈斑块。

永乐青花执壶

晕散,是永乐青花的一大特征。较高的烧造温度、较高比例的钙和钾、钠及铁,都会降低釉面的粘度增加流动性,使青料更好地溶于釉中并向非着色区扩散。

永乐青花上多见流动的鱼藻纹、随风飘动的花、与茎叶,将晕散的效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在这些纹饰上,能够给人一种栩栩如生和灵动美妙的感觉。

而青料较厚、烧成温度偏高,也使永乐青花在晕散中更加发色浓艳。

永乐青花瓷釉面较元青花和洪武青花更为莹润,从釉面的成分上看,其钾含量相对较高,增加了烧成后釉面的光亮度和莹润感。

宣德青花

宣德青花,胎体更加致密洁白,青花发色分两种:一种浓艳带黑斑、长伴有锡光,一种稳定、少黑斑、黑斑处没有锡光。

宣德青花瓷胎相比前朝含有更高比例的Al2O3,瓷器的烧成温度也更高,因此胎体更加坚硬致密,由于淘洗工艺的提升,胎土中的杂质更少,因此胎体显得更加洁白。

大量的科学检测数据显示,宣德青料分为两种:一种与元、洪武、永乐相同的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一种为低锰高铁型国产青料。因此宣德时期的青花,随都色泽浓艳,但有些有着典型的苏麻离青料的晕散、铁锈斑并伴随银白色的锡光,有的则虽有黑斑,但无银白色锡光,线条稳定安静。

骨瓷茶具的历史与特色


骨瓷原称骨灰瓷,人们对"灰"字感到不"雅",遂改称骨质瓷,简称骨瓷。骨瓷内含40%以上的食草动物骨灰,是环保的绿色消费品。相比一般的陶瓷,独持的烧制过程和骨碳的含量使得骨瓷显得更洁白、细腻、通透、轻巧。陶瓷起源于中国,但骨瓷始创于英国,曾长期是英国皇室的专用瓷器,就在如今,骨瓷也是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骨瓷成品质地轻盈、细密坚硬(是日用瓷器的两倍)、不易磨损及破裂、有适度的透光性、保温性,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自然奶白色。骨瓷的制造厂商主要为欧洲与日本两大体系;我国只有唐山、淄博等地的少数厂家生产。骨瓷餐具是讲究配套的,每一套都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如"书韵幽香"、"水晶之恋"、"小家碧玉"等,每一种花纹图案都营造出一种气氛,因而,哪一种装修风格的房屋,选哪一种样式的骨瓷餐具,看的就是主人的眼光与品味了。骨瓷饰金都是通过纯手工工艺,所以即使在成套的餐具中,饰金花纹也会有些许不同。每日每餐,盛宴当前,用足够雍容的骨瓷盛载,才会显出非凡的气派来。

陶 与 瓷的小知识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紫砂款识与瓷器款识的差异略述


紫砂陶器与一般瓷器的款识有所不同。瓷器上一般无制作者的印记,而加明帝王年号,称纪年款识。而紫砂陶器上一般帝王年号,目前只在故宫藏品中发现少量纪年款识,而大多是紫砂制作者的印记。

紫砂款识与古印陶是一脉相承的。印陶,是古代人们用印于陶胚未干之前,用以表明器主姓名或工匠姓名,也有表达地名、官职,以及纪年的。如明代的城砖,其侧面就有烧造者、监制者的名姓和时间纪年。

紫砂陶不挂釉,直接用刀(竹)划刻在紫砂胚体上,或将印记盖在胚体上。用刀(竹)划刻的绝大多数属阴文,泥绘堆画、印板为阳文。印记则有阳有阴。

紫砂陶器型最多的是茶壶,其历史总体不太久远,它不必瓷器,一件作品需几道工序,多人参与,紫砂每件作品一般多为一人完成,故多用个人印记,其时代风格和艺术特征区别不明显。因此,历史上一直以印记的真伪来判别紫砂作者的真伪,然而自从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电脑刻图章以来,仅以印章来鉴别紫砂壶的真赝,就不完全可靠了。

【参考】建水紫陶与宜兴紫砂有什么不同


中国有四大名陶,江苏宜兴紫砂,云南建水紫陶位列其中。在紫陶与紫砂之间,表面上看只是一字之差,很多人甚至都有点傻傻分不清楚。但是同为陶器宜兴紫砂和建水紫陶却有很多不同。

建水紫陶与宜兴紫砂的不同点

差别一:一方水土成一方器

宜兴是石质砂料,收缩率不到百分之十;建水陶为粘土原料,收缩率百分之二十。且宜兴陶是粗犷的砂石质感,建水陶则多一份泥土的温柔。宜兴紫砂石质沙料属刚,建水紫陶黏土亦柔。

差别二:成型方法

传统宜兴紫砂多为拍泥片打身筒,近年来也出现机压方式来进行大规模量产;

紫陶目前为止均为全手工拉坯。车盘上的魔术,考验的更多的是拉坯师傅手上的功夫技艺,这项技艺讲究,眼到、手到、心到,没有长期累积的经验是成不了器的。

【宜兴紫砂拍泥片打身筒】

差别三:装饰技法

宜兴紫砂多为素器,或是阴刻阳刻。

建水紫陶最出彩的就在其装饰上。建水紫陶的装饰需要文人的参与,书法绘画,断简残帖,带有强烈的文化气息。而此书非彼书,此画非彼画,先在半干陶坯上作画,再沿墨轨笔痕将其扣空,最后把不同颜色的泥料填于凹槽之中,压实刮平。如若想得到笔墨晕染之色,还需反复刻填。道道工序必须手工完成,画作要优美,刻刀要精准,填泥要细致。作画之人若能一气呵成从画到刻填亲力亲为,势必效果更出众,写意传神。

差别四:一个打磨,一个不打磨

打磨工艺不同,宜兴紫砂不需打磨抛光。而建水紫陶则会用鹅卵石纯手工打磨、无釉摩光等工艺。由于泥料的细腻,可打磨出光亮炫目的质地。

最大差别:文化不同

宜兴紫砂的繁荣数百年,地处中原,历史底蕴深厚,重器型,工艺精湛。建水自古属文献名邦,陶器上的装饰更能表现中国画的神韵。色泽古拙多变。

宜兴紫砂

建水紫陶

从现阶段市场角度来看,宜兴紫砂规模远远大于建水紫陶,体系成熟。但市场规范性欠佳,大规模的开采与生产嫣然导致了泥料的枯竭,化工泥料,屡见不鲜,机器加工制造大量廉价产品。而纯手工的制作的紫砂壶大都价格不菲。

宜兴陶质感

建水陶质感

建水紫陶不具备宜兴那样的规模,整个行业发展还处于初期。但发展迅速,工匠技艺提升显著,泥料储备充足,且目前为止所有紫陶皆为全手工制作,坚持传统技艺。

浴缸哪种好 不同材质浴缸差异性很大


如今不仅浴缸的造型设计多元化且日渐精致,就连浴缸材质也比是以前有了更多的选择。可是不同的材质琳琅满目,又容易让人选择困难。到底浴缸哪种好呢?先从浴缸材质下手,不同材质浴缸差异性也很大喔。

首先是亚克力浴缸。这种材质的浴缸使用人造有机材料制造,特点是造型丰富,重量轻,表面光洁度好,而且价格低廉,但由于人造有机材料存在耐高温能力差,耐压能力差,不耐磨,表面易老化的缺点。但如果是换浴缸频率比较高的消费者完全没必要担心亚克力浴缸的寿命问题。

第二种是铸铁浴缸。因为是采用铸铁制造,表面覆搪瓷,所以浴缸的重量非常大,安装运输很麻烦,但也正因这种原因它使用时不易产生噪音,注水声音小。由于铸造过程复杂,所以铸铁浴缸造型一般比较单一而价格却很昂贵。铸铁浴缸适合追求产品质量的中老年人,对于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造型也许不能让他们满意。

第三种木质浴缸,是由一般由耐腐蚀性佳的木材所致。这些制造的木材本身一般能散发香味,材质对身体也有保健作用。木质浴缸给人感觉淳朴、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木材浴缸价格较高,要注意保养,不能让木质浴缸长时间暴晒,要时常浸水,以防止漏水。木质浴缸适合追求健康,注重生活品质的人选用。

最后是钢板浴缸。钢板是制造浴缸的传统材质,它具有耐磨、耐热、耐压等特点,重量介于铸铁缸与亚克力缸之间,保温效果低于铸铁缸,但使用寿命长,整体性价比较高,所以很多消费者在装修时首选钢板缸。

小编点评

浴缸种类五花八门,但不管是怎样的浴缸,使用价值才是关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与品牌价格无关。合适的浴缸材质所制造的浴缸能更体贴顾客的生活需求,也许还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喔,不妨参考一下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双生花开亦不同”—陶与瓷茶具的差异表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双生花开亦不同”—陶与瓷茶具的差异表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