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波浪釉瓷器鉴别特点 > 导航 >

明代鲜红釉瓷器特点

明代鲜红釉瓷器特点

波浪釉瓷器鉴别特点 明代茶叶末釉瓷器鉴别 全釉瓷砖

2020-05-27

波浪釉瓷器鉴别特点。

鲜红釉其实就是清代所说的红釉,只不过明朝把这种红釉称作鲜红釉而已。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高温铜红釉瓷器,初创阶段呈色多偏暗。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出纯正鲜艳的红釉,前人称之为鲜红。

鲜红釉它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因此高温铜红釉是最难烧造的颜色釉品种,历来为人珍视。这种红釉器釉汁莹厚,器色鲜艳。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这时的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除碗、盘、高足杯外,洗、炉、梅瓶、僧帽壶、卤壶、梨式壶等亦多见。辅助装饰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

明宣德鲜红釉碗

鲜红釉碗碗撇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

鲜红釉碗,明宣德,高8cm,口径18.9cm,足径8cm。故宫收藏。

明永乐鲜红釉盘

鲜红釉盘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盘口显白色胎骨,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色泽鲜艳纯正,是永乐朝官窑红釉瓷作的典范。

鲜红釉盘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灯草口名词解释:色釉瓷器如红釉等,口边有一圈白线,其形若灯草,故名“灯草边”。明代宣德红釉及蓝釉器必有规矩的灯草边。清代雍正仿明代宣德红釉器的近灯草边处色较淡,但亦甚规矩。 )

鲜红釉盘,明永乐,高4.2cm,口径19.3cm,足径11.7cm。

鲜红釉葵花式洗

鲜红釉葵花式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宝石红一样的宣德鲜红釉瓷器


景德镇窑红釉都是以高温铜为着色剂的红釉瓷器,虽然自元代就开始烧造红釉瓷器了,初创阶段瓷器釉色呈色多偏暗。直到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出纯正鲜艳的红釉,前人称之为鲜红。它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因此高温铜红釉是最难烧造的颜色釉品种,历来为人珍视。这种红釉器釉汁莹厚,器色鲜艳。因是当时祭日坛的用器,故也称祭红,又有积红、宝石红等异称。而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后世的红釉瓷器都没有永宣红釉瓷器工艺,以后这个工艺就失传了,到康熙才得以恢复。

鲜红釉葵花式洗

大明宣德年制鲜红釉盘底款

鲜红釉碗

宣德鲜红釉瓷器特征

宣德鲜红釉瓷器胎薄体轻,釉色纯正,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

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

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

红釉描金器则始于明宣德朝。宣德红釉描金器除盘外还有撇口碗等,均描绘云龙纹。

鲜红釉金彩云龙纹盘

明代红釉瓷器和清代红釉瓷器区别


红釉,是中国古代烧造瓷器釉色掌握比较晚的一种技术,红釉指用含铜物质做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瓷,常被称为铜红釉。与青瓷以铁为着色剂不同,铜做为着色剂的烧纸工艺难度更大。如果温度和烧制气氛掌握不好,铜就会发黑、发绿或是挥发掉无法显色。红釉最早出现的年代,业内争论较多,有说唐代,有说宋代,无论最早出现于何时,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直到明初才真正创烧成功。

,红釉有很多种样式,比如矾红、胭脂水、胭脂水、珊瑚红等,红釉瓷器色泽鲜艳,外表光滑明亮。

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明清红釉瓷器分两大类:

一是鲜红釉瓷器

鲜红釉瓷器属于釉下彩,名称叫法有所不同,有宝石红、宣烧、醉红、大红、祭红、霁红、积红、极红等。永宣鲜红釉瓷器的特点是釉层不流不裂,色调庄重肃穆、深沉安定,由于釉层垂流使瓷器口沿和突出之处露白,俗称“灯草口”。永乐红釉器的胎、釉相对较薄,色泽光亮鲜明。宣德器胎、釉比永乐厚,釉层厚度约为永乐的两倍,釉面光泽度相比减弱,温润感明显增强,红釉中似有茸毛。景德镇朱山近些年曾出土有宣德鲜红釉暗花梅瓶,釉面稍有垂流,但不过足,足边整齐。足边积釉处、纹饰边缘处,红中现青灰色,这是宣德特有的“青虾之背”颜色。宣德红釉器款识有白釉下的青花双圈款和暗刻双圈款两种,在历代红釉器中唯有宣德红釉瓷器的玉质感最强,烧得好的红釉器会像红宝石一样漂亮、迷人。明代红釉的配方里含有鲜红土,到了嘉靖时鲜红土已开采殆尽,只能改烧矾红器。故明代人田艺衡记载:宣德之贵,今与汝敌,而永乐、成化也以此重矣。明后期宣德官窑瓷器的价格已接近宋代名窑瓷器。

二是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瓷器属于釉下彩,颜色多为暗红。唐代就有雏形,始盛于元代,主要以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从元代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由于烧造的火候难以掌握,烧成的釉里红呈色多不稳定,常有苔绿斑点和烧飞烧黑的现象。直到雍乾两朝才能较好地掌控窑温,烧出的釉里红大多红色纯正。

明代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釉里红瓷的烧制技术,并产生了大量的精品。由于釉里红的呈色对其烧成温度和气氛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明代釉里红瓷并没有像青花瓷那样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仅限于少量的生产,因此传世作品较少。明代红釉,成就最高的当属永乐鲜红釉和宣德霁红釉。创烧于明嘉靖间矾红釉属于使用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不属于铜红釉范围。

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这时的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除碗、盘、高足杯外,洗、炉、梅瓶、僧帽壶、卤壶、梨式壶等亦多见。辅助装饰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郎窑红系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实乃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郎窑红的特点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明代蓝釉瓷器的鉴定


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明代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十分珍贵。事实上,整个明代青花和蓝釉瓷随着历史的进程有着奇妙的变化。早期颜色浓艳,中期淡雅,晚期又回到浓艳;器形早期硕大,中期小巧,晚期回到了硕大;嘉靖万历瓷器的器形繁多,风格在硕大的基础上前后也有变化。晚明瓷器不仅品种多,产量也较高,现在的存世量相对明早期的永乐宣德、明中期的成化弘治要多一些,在拍卖会上较容易见到,收藏的机会也多一些。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清光绪祭蓝釉赏瓶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清代黄釉瓷器和明代黄釉瓷器区别


瓷器中的黄釉是明代洪武时期创烧的,因为“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在明代两代只限于皇家御用瓷器颜色。那么清代黄釉瓷器和明代黄釉瓷器是什么呢?如何鉴别

明代和清代黄釉瓷器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是物理原料和化学原料。明代黄釉瓷器都是采用中国传统手工艺烧造,瓷器釉色的燃料都是物理氧化而成的,而清代黄釉瓷器原料都是国外引起的化学染料。

明代黄釉瓷器特点

明代黄釉瓷器属于低温黄釉瓷器,是经过二次烧造而成,以后各朝多有烧造。明代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明代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

清代黄釉瓷器特点

清代黄釉瓷器严格来说属于淡黄釉瓷器,淡黄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属于低温釉上彩,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化学分析表明,珐琅彩和粉彩中黄彩以及颜色釉中的淡黄釉均以氧化锑作着色剂,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锑黄中含有锡,二氧化锡是作为锑黄的稳定剂而特意引进去的。而在康熙以前,不论是五彩中的黄彩或低温色釉中的浇黄,都属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铁黄。跟明代使用的烧造工艺相同。

清雍正淡黄釉瓶

淡黄釉瓶,,高14.6cm,口径3.3cm,足径1.7cm。瓶撇口,细颈,溜肩,肩下渐敛,圈足。通体及足内施淡黄釉。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由康熙时的柳叶瓶演变而来,其娇美之形体,恬静之釉质,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

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特点


明代后期进口回青料已经使用殆尽了,很少在青花瓷器上使用进口钴料了,但是明代嘉靖青花以进口灰青和国产石子青料配合使用,色泽一反成化,弘治时的浅淡和正德时稍浓而泛灰的色调,青花发色普遍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而浓重、鲜艳的色调。其特点是:既没有永乐、宣德及元代青花瓷上那种明显的黑铁斑,也少见正德时期的那种灰黑色调,又比成化时所用的平等青要显得艳丽。

明代嘉靖青花器使用“回青料”,《窥天外乘》记:“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江西大志》中记,嘉靖青花瓷是回青与瑞州石子青料配料使用,配制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此器青花色泽浓重鲜艳,幽菁可爱,纹饰描绘精工,笔法酣畅,体现出嘉靖青花瓷自由豪放的艺术特色。

明代嘉靖瓷器青花特征

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浓处呈深紫色,往往图案轮廓的笔道和后加盖的青色,润化为一体。构成了鲜名的时代 特色。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呈色可分为三种:

1. 嘉靖早期青花颜色深沉发灰。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倒过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2.嘉靖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及至万历,越发浅淡,而图案线条更显细密。颇有成化遗风;

3.嘉靖晚期瓷器的青花色调颜色鲜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为嘉靖时青花典型瓷器特点,这种回青料配以石青料产生的效果。

4.大盘是嘉靖官窑烧制的典型器物,有青花、黄釉青花、五彩、孔雀绿釉、孔雀蓝釉等品种。青花瓷是嘉靖时期的重要品种。清人《南窑笔记》品评嘉靖青花:“嘉窑料用回青,故浓翠红艳。多龙、凤、梵书、鱼、鸟、花样,但画工精重,不能比宣、成窑。”龙纹的描绘颇具时代风格,头呈三角形,龙嘴上颚比下颚长,鼻作如意形,状如猪嘴,俗称“猪嘴龙”,为嘉靖时期龙纹的典型形象。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龙凤纹瓜棱罐

青花龙凤纹瓜棱罐高17厘米 口径8.6厘米 足径12.4厘米,青花罐器呈八瓣瓜棱形,唇口,短颈,丰肩,鼓腹,假圈足。青花装饰,肩部缠枝花卉纹,并篆书“洪福齐天圣寿万年”八字,腹部为龙凤呈祥纹,并衬以祥云纹,外底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嘉靖时期罐的造型丰富,有圆形、方形、六方、八方、长方、扁方、瓜棱等形制,有青花及各色彩釉品种,装饰纹样多种,有云龙、云鹤、八仙、婴戏、鱼藻纹等。瓜棱罐形制别出心裁,借鉴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在瓷器上表现出来,制作难度较大。此器端庄规整,反映了制瓷工匠的高超技巧。青花色泽浓艳,笔触流利生动,画法稚拙,纹饰新颖别致,采用图案化的构图技法,使龙凤纹更加富有装饰效果和艺术情趣。

嘉靖青花缠枝莲纹罐

嘉靖青花缠枝莲纹罐高16.5厘米 口径8.5厘米 足径10.3厘米。罐圆口,短颈,鼓腹,假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纹,辅以勾莲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器追摹成化青花瓷的笔意,但青花发色较艳丽,画法稚拙纤细,时代特征鲜明。

嘉靖青花仙人寿字纹八棱罐

嘉靖皇帝信奉道术,祈寿求福图案为瓷器的重要装饰。形体高大,造型规整,青花发色纯正鲜艳,纹饰富丽繁缛。

青花仙人寿字纹八棱罐高49.7厘米 口径21.9厘米 足径25厘米,罐呈八棱形,唇口,直颈,丰肩,鼓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部钴蓝地绘折枝花卉纹,肩部锦地圆形开光内书“福”、“寿”字,腹部“寿”字锦地绘八仙人物,辅以江芽海水纹,胫部为变体莲瓣纹。

明代永乐瓷器的三大宝:鲜红釉、甜白瓷器和青花瓷


明代宣德和永乐时期是明代瓷器发展的高峰期,其中永乐朝最知名的颜色釉瓷器就是鲜红釉、甜白瓷器和青花瓷。鲜红釉、甜白和青花被后人称为永乐三宝。

鲜红釉瓷器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红色,认为红色是吉祥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好运,所以明代永乐鲜红釉非常受欢迎,鲜红釉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这种红釉器釉汁莹厚,器色鲜艳。因是当时祭日坛的用器,故也称祭红,又有积红、宝石红等异称。

鲜红釉瓷器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高温铜红釉瓷器,初创阶段呈色多偏暗。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出纯正鲜艳的红釉,前人称之为鲜红。

甜白釉瓷器

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甜白釉瓷器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甜白釉瓷是永乐时期宫中主要用瓷。“洁素莹然,甚适于心”是永乐皇帝对自己心爱瓷器的赞誉。甜白釉色创烧于永乐,恬静优雅,开创白瓷新面貌。

青花瓷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以进口的钴料为主。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是以含氧化钴的矿物为颜料,在瓷器坯体上描绘纹饰,施一层透明釉后,经约1200℃左右高温烧造而成的作品。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发色浓艳,并且带有渗青铁锈斑点,形成独特鲜明的风格。

明代晚期文人在谈论明初官方用瓷时,曾经提到“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明代嘉靖时期瓷器有什么特点?


官搭民烧

由于烧造量巨大,御窑厂无法完成宫廷的派烧任务,当时一部分钦限瓷器,以“官搭民烧”的名义派给民窑完成,代烧官窑器是民窑中的“官古器”户,在民窑“官古器”户中烧造的瓷器,平时供民间上层阶级所使用,这样就使官、民窑之间界限变得不像明初以来那样分明了。

造型古朴凝重

嘉靖时期景德镇瓷器风格与前朝大不相同,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的制作日渐增多,而且一般都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腹部的胎体接胎痕比明初的还要明显,但官窑小件器物仍较精细。嘉靖时期,唯重大器,瓷器造型繁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琢器中的瓶类多饰活环双耳,执壶垂腹常突起鸡心;最为流行的是各式各样的大小葫芦瓶,这与皇帝崇尚道教有关;大盘的口径达80厘米;还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银锭形状的盒,其成型工艺难度,远胜过圆器。更有上圆下方之器,合乎道家“天圆地方”的理论,这些为别朝所少见。

嘉靖朝器物虽制作较粗糙,但瓷器制作水平取得了不小成就。在这里必须要提及的是明嘉靖“大龙缸”,大龙缸是皇宫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放置在宫中盛水防火的。嘉靖朝大龙缸瓷质坚硬,胎体厚重,釉质肥厚,使用回青料绘画。由于龙缸器形巨大,制作技术复杂,烧制十分困难,当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嘉靖间……上忽命烧大缸,围至六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做是为虚费甚巨,而人莫教言”。到明万历时期已经烧制不出这种大龙缸,万历随葬的青花龙缸,也只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间制造的了。

嘉靖时期瓷器多见道教色彩纹饰

由于嘉靖帝尊道教,故当时瓷器上多见道教色彩的纹饰,如八卦、云鹤、鹿鹤、三星等;花纹图案趋向繁缛华丽,但形象却不如以前生动活泼;此时的婴戏图中,小孩的多数短躯头大,而且头后脑勺画得特别大,小孩显得天真可爱,画匠似将全部爱心绘在瓷器上;此时的龙纹还是猪嘴龙,有的张着大嘴,眼睛圆睁,一副憨态可掬的感觉;也有一些正面龙,面部向外,犹若狮头;瓶、罐于肩部多绘有璎珞纹。

嘉靖青花用的是回青,色调蓝中泛紫

嘉靖官窑青花瓷,是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明代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个突出的阶段,由于采用西域的回青料,青花色泽浓翠艳丽,发色蓝中泛紫。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说:“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石子青产于瑞州诸处。回青行,石子遂废。”可知嘉靖时期景德镇曾用过3种青花料,即乐平的陂塘青、瑞州的石子青和西域的回青。其中“回青”料主要是官窑使用,由官府专门保管。民窑中的“官古器”户可能在接受官府派烧官窑器任务时非法的挪用一点外,一般民窑是不能得到的。因此,所谓“回青行,石子遂废”之说,只是指官窑而言。事实上,即使官窑使用回青料,也一定要和江西料掺和使用。《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嘉靖时期官窑青花配料的情况说:“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为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嘉靖官民窑青花瓷有各种色泽,由于使用不同成分的青料,而官窑中的典型器那种浓翠艳丽的色调正是由于正确的配比所产生的效果。回青钴料应是今新疆地区所产。

嘉靖瓷器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嘉靖五彩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新局面,色调以红绿取胜,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艳丽。为我国彩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其中红彩艳丽如枣皮红色,有时以黄彩衬托,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的橙红色调;黄彩似同蜜蜡;绿彩为大绿;蓝色则以青花代替,色调蓝中泛紫;由于当时烧造红釉器原料缺少和技术退步等原因,多用矾红彩施于白釉之上,来替代红釉。这种彩釉的特点是多数颜色较深而亮,颜色似枣皮的红色,可见用笔涂抹的痕迹;除青花、五彩、矾红彩外,嘉靖时期烧造的品种还有,白釉、黄釉、蓝釉、斗彩、三彩、金彩、孔雀蓝釉、白釉绿彩、白釉黄彩、黄釉绿彩、黄釉红彩、红釉绿彩、黄釉青花、青花红彩、蓝釉白花等,品种十分丰富。

历代哥釉瓷器的特点与鉴定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 “ 金丝 ” 、 “ 铁线 ”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 “ 紫口 ” ,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宋代哥窑瓷既如此名贵,那当时其窑址又在何处呢?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 “ 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

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60 年代时,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但与另一部分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

这二种哥窑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 传世哥窑 ” 。

传世哥窑瓷器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烧练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而目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用支钉烧成的。这一闻名世界的传世哥窑的产地迄今还未发现,尚待文物考古学者的分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