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工艺 > 导航 >

明代瓷器品种及其工艺特点

明代瓷器品种及其工艺特点

瓷砖工艺 古代瓷器的品种 古代制作瓷器工艺

2020-11-10

瓷砖工艺。

明清时期,我国瓷器发展进入一个巅峰。作为我国瓷器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产瓷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今天本文将重点给大家介绍明代时期瓷器品种及其工艺特点。

1、洪武瓷工艺特点

洪武的高温红釉、蓝釉等成就很高,釉里红也取得较好的成绩。釉里红色泽较淡,偏灰,有时出现飞红现象,有的呈暗黑色,但也有相当部分的釉里红器能控制红料,使发色稳定。青花瓷发色大多偏淡偏灰,不如元青花那样浓翠,这是采用国产料的缘故,国产料含铁量较低,含锰量较高。洪武瓷多见砂底,也有釉底。足壁厚重,足底平切,底部也有乳钉状特征。

造型与纹饰:造型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盘、碗、三足炉、高足杯。纹饰多见花卉纹、缠枝菊、五爪龙纹、松竹梅、飞凤图、庭院图等。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2、永乐宣德青花工艺特点

永乐宣德的瓷器风格基本相同,史家常并称"永宣",为明清最重要的青花瓷产品。永乐和宣德朝青花为进口料苏勃尼青。品种有精细一路,也有墩实厚重的一路。永乐青花釉面光洁细润,宣德青花釉面多闪青,多呈现桔皮纹。青花发色含有铁锈斑,还有晕散现象。画法为双勾线、小笔触填色。精细一路的青花瓷底路为细砂底,白色,呈糯米粉状。多数器物的底足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宣德瓷釉面多见桔皮纹。瓶、壶等器物均为分段拼接。釉下气泡一般为大中小。两朝器物的不同点为:永乐较薄,轻,而宣德则相反。宣德多款,落款位置多变。

造型与纹饰:造型为盆、碗、壶、执壶、罐、缸等。还有扁壶、抱月瓶、花浇、莲子碗、双系盖罐、压手杯等。纹饰有龙纹、凤纹、花卉,竹石芭蕉、枝果花鸟,以缠枝莲、龙纹为多见。宣德龙纹特别凶猛。

永乐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

3、永乐宣德红釉工艺特点

永宣红釉是明清最重要的红釉产品。 一般里外均施红釉或仅仅外壁施红釉,有的还有刻花,宣德瓷多见桔皮纹。多数精细器物的口部和近底足处凝釉截齐。

造型与纹饰:盘、碗、高足杯、梨壶、僧帽壶等。

宣德鲜红釉金彩云龙纹盘

4、 永乐宣德青釉工艺特点

永乐为翠青釉,极淡,玉质感甚强,翠青釉为永乐时期的新创品种。宣德为冬青釉,器物一般里外及底足均施釉。

造型与纹饰:高足杯、盖罐花式碗、花式盘等。

永乐翠青釉罐

5、永乐甜白釉工艺特点

永乐甜白釉为明清最重要的白釉产品。因高岭土用量增大,淘炼十分精细,铁含量降低,增加了白度、透光度,使釉面洁白细腻、滑润似玉。有暗花装饰。釉面多数含青,有桔皮纹,底部稍厚。在转折等聚釉处多呈水绿色。

造型与纹饰:划花与印花装饰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莲、折枝花、瓜果等。

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6、成化斗彩工艺特点

成化斗彩是成化朝为丰富彩瓷品种而作出的一大贡献。这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成化前朝宣德时期曾烧出青花釉上红彩,但这只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一种色彩的结合,而成化斗彩却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色彩的结合,釉上色彩达6种以上,而且色彩纯正。如红色色艳如血。鹅黄娇嫩轻盈,孔雀绿浅翠清透,紫色如熟葡萄色正透明等。官窑器底部釉水和器身釉水色泽一致。

造型与纹饰:造型为盖罐、碗、杯、洗、碟、高足杯等。纹饰主要有花鸟、龙纹、海兽等。

成化斗彩鸡缸杯

7、成化青花工艺特点

成化青花基本不用进口的苏勃尼青,改用江西平等青料,发色淡、无铁锈斑,这是和永宣青料的最大区别。画法上采用双勾线条,一笔涂抹的上色法。胎体细腻纯净,多见轻薄胎体,胎体逆光透视,呈牙白色、肉红色,为其他朝代所不见。也有厚胎者,玉质感强。釉面肥厚滋润,光洁雅致,多数含青。有一种洁白釉,釉水十分匀净,器物口沿下常见积釉现象。器身内外与底足釉色一致。

造型与纹饰造型多为碗、高足杯、盖罐、洗、碟等。纹饰为花纹、云龙、飞凤、衔花夔龙、波涛海兽、松竹梅三友、花鸟等。

成化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8、弘治黄釉工艺特点

弘治黄釉为明清黄釉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在低温下烧造而成,因用浇釉工艺烧成,故称"浇黄"。釉面滋润肥腴。圈足足墙比成化时略矮,盘类有塌底现象。

造型与纹饰:以盘、碗多见,另有不少供器,如香炉、净水碗等。

弘治黄釉描金双耳罐

9、正德素三彩工艺特点

正德官窑器上承成化、弘治,下启嘉靖、万历,转变了前朝纤细、精致的风格。 除了不用红色,其他黄、绿、蓝、紫等色皆可使用。制作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瓷坯上刻划出图案,高温素烧后,施釉色,然后剔出图案部分,再填所需色彩,低温第二次烧成。另一种是在高温素烧后的素瓷坯上,直接用色彩涂描,然后低温烧成。

造型与纹饰:海水蟾纹。洗为典型器。

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

10、嘉靖青花工艺特点

嘉靖青花瓷因采用西域的回青料,使得呈色浓艳。罐、瓶之类的大件接痕处明显。胎釉为明代瓷釉中最厚,称为"亮青釉"。器物口部多涂酱黄釉。不少器物底部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及粘砂现象。

造型与纹饰:造型多见葫芦瓶、盖盒、高足碗、三足炉。纹饰多见鱼藻图、婴戏图,以及八仙、云鹤等,道教色彩的图案较流行。

嘉靖青花云龙纹四方盖罐

11、嘉靖、万历五彩工艺特点

嘉靖、万历五彩为明清五彩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色彩俗艳,突出红彩,华丽而大气,装饰手法丰富,有的集彩绘、浮雕、镂雕于一体。

造型与纹饰:盘、碗、罐、瓶、壶、文房用具。

万历五彩鸳莲纹提梁壶

12、石湾窑工艺特点

石湾窑瓷体质厚重,胎骨暗灰,釉厚,光泽好。善于仿钧,因地处广东,故称"广钧",又因胎土为陶,又称"泥钧"。石湾仿钧,仿中有创,窑变釉一般有两层,即底釉和面釉,多见玫瑰紫,蓝釉、墨彩,以一种俗称"雨淋墙"的最具特色。落款较多。

造型与纹饰:盘、碟、瓶、罐、笔洗,以及仿古文具等。

明石湾窑仿钧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13、德化窑工艺特点

这种白瓷釉色特别,因含铁量低,含钾量高,色泽似乳白,又有"猪油白"、"象牙白"等称呼,有的色泽微含肉红色。制瓷名家有何朝宗、张素山、林朝景等。

造型与纹饰:香炉、杯、尊、鼎、以及仿玉、仿青铜礼器等造型,还有瓷雕佛像。

明德化窑双耳三足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铁线描瓷器工艺特点


铁线描瓷器是青花瓷中的一独特小品种,这也是明清时代的青花瓷器的千变万化所表现的地方。据说“铁线描"绘画方法出现在隋唐时期。铁线描是用较粗的线勾画轮廓,再用细线条排列尽”填彩“的职能,并以线的疏密反映彩的淡浓。

“铁线描”是中国画中所称的“高古十八描”笔法之一。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清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现在我们看见的总结十八描技法的图画即是出自他手。

古代画家们创造的十八描是国画线描的源泉,无论哪种线描都是为更精妙地表现物象和传达美感为根本的。当代画家们表现的物象与古代有所变化,如服饰、发型等,另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当代的画家们为创造出具有时代美感与特征的绘画作品,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画表现物象基本形式是线条,无论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均如此。当代画家们对线描的理解是以物象的特征质感为依据的,当然也保留着十八描的本质属性——线条的美感特征。

“铁线描”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清·王瀛:“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作。”从绘画作品看,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铁线描工艺特点为双勾线条相对较粗,而且不需要在双勾线内填彩。其代表画家是晋代的顾恺之、唐代的阎立本、五代的贯休、北宋的李公麟、元代的张叔厚、周朗、明代的文征明、唐寅、清代的费丹旭、改琦等。铁线描瓷器为官窑青花器中的独特品种,存世量稀少,值得收藏人士关注。

明代青花铁线描技法中的铁线描人物约在明代万历年开始,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笔者见过最好的一个明代青花铁线描瓷瓶,青花发色清新淡雅,人物绘制手法潇洒随意,底款为富贵佳器,为典型明代中晚期作品。实际上,万历铁线描器物已十分难得。

明清时期青花铁线描瓷器的器型有:盘、文房用具、瓶、茶壶、笔洗、盖罐、印盒、砚、香炉、碗、碟等几类,其中,盒类有四方形、圆形、桃形、银锭形、双层、四层、多层式节盒、带屉式、天盖地式等;文房用具类有笔插、笔管、笔洗、笔船、龙形笔山、调色盘、印盒、水滴、烛台等;盘类有八方形、梅花形、莲瓣形、葵花瓣形;炉类有钵式炉、方形四足炉、筒式炉、鼎式炉、瓜棱炉、莲瓣炉、兽耳炉等;罐类器型多种,口形分直口、花口、敛口,腹形有扁圆、八方形、瓜棱形;还有蟋蟀罐的造型比较多,有圆筒形、扁圆形、方形、梅花形、瓜棱形、葵花瓣形;瓶类有六棱瓶、梅瓶、蒜头瓶、筒形瓶、葫芦瓶、壁瓶。壁瓶有葫芦形、半圆形、莲花口式、瓜棱形等造型。青花铁线描瓷器的款识有“富贵佳器”、“白玉斋”等,还有双圈款、图案款或无款。图案有大量有历史人物故事,如“携琴访友图”、“高士抚琴图”等。

青花铁线描瓷器在清代又有了发展,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明代。从图中所示的这只清代雍正的青花铁线描瓷盘来看,清代铁线描画线条犀利,刚劲流畅,敞口浅盘,盘形周正,胎质细腻,盘的内心与外壁均绘苜蓿纹,底落“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如今,这种青花铁线描瓷,在一般古玩市场已经不能随便就能收藏到了。

“铁线描”就是用细线表现图案画,比如表现大面积颜色的时候,它不平涂,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画线,形成平涂的概念,绘画风格比较粗犷,其绘画方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明代瓷器款识有什么特点?


明代瓷器款识有什么特点?明代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民窑瓷器的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以下介绍一些明代瓷器的款识特点。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未见有印款。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见。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也有无圈框的。官窑罐类,还有在底足写“天”字款的。民窑款识有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款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为刻款。尚有以红彩写“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窑器。民窑器有写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也有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语款的。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书写款,也有刻划款。除了用汉文外,此时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民窑器常见“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还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款。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书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并带有双圈;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但大盘、大缸等的口沿处也见有。款式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数种,均为楷书,未见篆书。款字的排列形式,有两行直款、单行横款,也有环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窑器中有写“嘉靖制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东书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陈守贵造”、“邓奎自造”等等。吉语款也增多,如“富贵佳器”、“福寿康宁”、“国泰民安”等等。另有写“金大蘸坛用”款的器物,系当时的道教用器。

万历:官款以“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四字两行款少见。有的款外带双圈,也有不带圈的,或六字款呈环形。有青花和刻划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增多,如“徐庆堂”、“纯思堂”、“程廷梓造”、“万福攸同”等等。

天启:官款以“大明天启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也有书“天启年制”的。民窑中书纪年款的见有“天启元年”、“天启八年”、“天启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启米石隐制”等等。堂名款、吉语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等等,还常见图案款,如兔子、灵芝、方胜等等。

崇祯:崇祯时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等。民窑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贵佳器”等等。

明代瓷器纹饰有什么特点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现在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明代瓷器纹饰有什么特点”

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乌、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明代瓷器纹饰有什么特点”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明代瓷盘特点


什么是瓷盘?首先小编要为大家解释一下瓷盘的定义。瓷盘为人们常见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为敞口、浅腹、平底、高足或圈足瓷盘。据其功能可分为果盘、汤盘、托盘等;据其形状可以分为葵口盘、花口盘、折沿盘等等,以圆为主也有方的或椭圆的。均为硅酸盐制品。瓷盘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有灰陶、黑陶、红陶制品。最早的瓷盘为原始青釉,始见于商周时期。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均有原始青瓷及青瓷盘生产,此时的瓷盘因胎釉结合不紧,故釉多有脱落。

那么明代的瓷盘有什么特点呢?明代万历外销转内销的青花瓷盘,欧洲人称嘉橹,日本人叫芙蓉手。以葵花为主题纹饰反映东西方人民向往之忱。

在广昌纪年墓出土的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装饰图案中,有采用连续开光的向日葵博古石榴盘;有四吉祥向日葵牡丹花鸟盘。葵花向阳,蜂穿牡丹,画面生面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而向日葵则是这种外销瓷装饰的主要题材,藉以反映东西方人民的向往之忱。画面既有“生不背日”的葵花,又间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此种装饰特色,可谓锦上添花,“独占人间第一香”。葵心向日,因此古人多用它比喻下对上赤心趋向之意,古诗中也不乏吟诵之作。

明代青花瓷器型与特点


明洪武青花瓷特点

器型:执壶、大墩式碗、高足碗

特点:因采用国产料,含铁量较低,含锰量较高,所以青花呈色大多偏淡偏灰,不如元青花那样浓翠

明永乐青花瓷特点

器型:压手杯、八角烛台、扁腹绥带葫芦瓶、天球瓶、菱口洗

特点:因采用引进的苏麻离青料,含铁量高,青花呈色鲜艳如宝石蓝,浓艳处会出现黑斑,有晕散现象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产于唐代,到宋代有一些比较成熟,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已销往世界各地,质地优良,影响很大,以神速的发展很快就取代了青瓷的地位,到明代才为大众所使用,明代青花瓷分两种,一种是官窑青花瓷,一种是民窑青花瓷(包括官搭民烧),官窑瓷器工整精细,民窑瓷粗诳豪放,明代青花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洪武、宣德为早期(1368-1435年),正统正德为中期(1436-1521年),嘉靖、崇祯为晚期(1525-1643年),(其中包括南明时期、弘光、隆武、永历、昭武、洪化,到1682康熙20年明朝在彻底灭亡)。明代早、中、晚青花瓷色彩鲜丽宜人,永无褪色,纹饰采用传统国画技法描绘。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由于不同时期的青花瓷有不同的呈色与纹饰特点,青料与胎釉的结合情况随工艺的改变,而出现了一喜差异,这些差异却为瓷器断代留下发生变化,所有青料釉料的配制工艺以及施釉、烧窑等方法的变化,有不少变化因年久失传,已不能再现当时的生产工艺,因此无法仿制出与古代一样的青花瓷来。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复制出与古代青花瓷有同样特点的产品来。因此,海内外的同道都很注意研究历代青花瓷的特点,大力收集历朝青花瓷片,将年代可靠的青花瓷片看作鉴定瓷器的标准器,其原因就在于此。要想学会青花瓷收藏,就必须学好明清两代的青花特点,什么年代的青花是什么特点,民窑有那些指标,官窑又有那些纹饰和釉水器型特点,官窑青花固然精美毕竟太少,有些所谓(官窑)器,其实不过是民窑的精品,只有熟悉了民窑青花才能更加认识官窑器,民窑青花中有很多精品,只有熟悉了民窑青花才能更加认识官窑器,民窑青花中有很多精品,特别是明代时民窑青花瓷中有意境深远的大写意风格作品,晚期民窑中的竟品,因为在当时官窑工有一部分人员已到民窑烧制瓷品,把官窑的工艺带进了民窑,这时期的瓷器和前期的民窑瓷明显不同。必须从胎体、胎质、釉色、器型、纹饰、钴料、窑口、工艺技术各方面综合鉴赏。

明宣德青花瓷特点

器型:梅瓶、扁腹绥带葫芦瓶、贯耳瓶、花浇、无档尊、八方烛台、官碗、茶盏

特点:青花料有三种,采用苏麻离青的沉色深沉,有晕散和黑斑现象,采用国产料的呈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有流散走釉现象,采用苏麻离青与国产料相结合的呈色浓淡相间,突现了纹饰的层次感

明成化青花瓷特点

器型:梅瓶、莲瓣口瓶、梨壶、诸葛碗、高足碗、铃式碗、撇口腕

特点:少数用苏麻离青的呈色浓暗有黑斑,绝大多数采用了国产平等青,呈色灰蓝淡雅

明正德青花瓷特点

器型: 象耳瓶、带座瓶、瓜棱瓶、长颈瓶、蒜头瓶、持壶、花觚、山形笔架

特点:早期使用平等青,青花色灰调、呈色清丽雅致,晚期采用回青料,青花色调蓝色浓翠而略泛紫

明嘉靖青花瓷特点

器型:玉壶春瓶、葫芦瓶、出戟花觚、军持、双耳杯、瓷板、瓷塑

特点:采用回青料,青花呈色浓艳泛紫,艳丽

明万历青花瓷特点

器型: 蟋蟀罐、活环耳瓶、蒜头瓶、绣墩、插屏、盒、灵芝洗、瓷塑

特点:早期青花色泽蓝中泛紫,浓重艳丽,中期蓝中闪灰,呈色浅淡,晚期呈色灰暗,多有晕散

明天启青花瓷特点

器型:双耳龙瓶、葫芦瓶、出戟耳瓶、瓜棱罐、四方倭角盘、花口盘

特点:青花色泽一般泛灰黑色调,也有呈色浅淡和呈色不稳定,有晕散的

明崇祯青花瓷特点

器型:筒瓶、莲子罐、花口盘

特点:青花呈色灰暗并有晕散,也有呈色稳定,青花呈灰蓝或蓝黑色的.

明代瓷器纹饰特点是什么?


明代瓷器纹饰特点是什么?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乌、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明代瓷器纹饰特点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明代蓝釉瓷器有什么特点?


明代蓝釉瓷器有什么特点?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明代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十分珍贵。事实上,整个明代青花和蓝釉瓷随着历史的进程有着奇妙的变化。早期颜色浓艳,中期淡雅,晚期又回到浓艳;器形早期硕大,中期小巧,晚期回到了硕大;嘉靖万历瓷器的器形繁多,风格在硕大的基础上前后也有变化。晚明瓷器不仅品种多,产量也较高,现在的存世量相对明早期的永乐宣德、明中期的成化弘治要多一些,在拍卖会上较容易见到,收藏的机会也多一些。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清光绪祭蓝釉赏瓶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

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明代蓝釉瓷器拍卖多少钱嘉靖开始进入明代的晚期,青花和蓝釉瓷这时一改明中期成化、弘治的淡雅,而变得浓艳。官窑如此,民窑亦如此。明中期青花瓷用的那种发色淡雅的平等青不知是开采不到了,还是用完了,回青料开始登上了舞台,扮演了青花和蓝釉瓷的重要角色。有了回青也就有了浓艳,回青料中提炼出最好的(一般称作佛头青,蓝中有些发紫)自然被官窑垄断,差一些的则广泛用于民窑。

现在认为回青料与元青花、永宣青花用的苏麻离青均来自于西域。元青花蓝中带黑点,偶有微紫现象,永宣青花蓝中常带微紫,嘉万青花瓷器几乎个个蓝中带紫色。这个现象十分有趣(当时道教盛行,道教讲究阴阳调和。红为阳,青为阴,红与青调和在一起即紫,回青带紫色,正合了道教),这也给了现代鉴定一个很好的依据。

宋代五大名窑及其瓷器的特点


■钧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官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瓷器品种及其工艺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瓷器品种及其工艺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