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高档瓷砖 > 导航 >

法国高档瓷器的分析报告

法国高档瓷器的分析报告

高档瓷砖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瓷器的化学金的鉴别

2020-05-28

【www.taoci52.com - 高档瓷砖】

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利摩日高档瓷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直至战后才逐步恢复元气。

目前,利摩日高档瓷器仍然部分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在晶莹剔透的白瓷上画上各种图案,既有手绘画作,有的甚至出自名家之手,也有印花图案。图案分为水果、风俗、景物、人物和动物等。同时,造型也别具一格,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在颜色方面,深蓝的高贵,雪白的典雅,翠绿的超凡,图案和色彩的完美搭配,演绎出高雅的风情。这些瓷器可以满足各种需求,既可用于餐饮,也可用于室内装饰,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利摩日还生产镶有精致框架的瓷画、瓷塑雕等各种栩栩如生的高档瓷器。

巴黎西南郊的塞夫勒皇家高档瓷器厂建于1756年,专门为法国王室生产高档瓷器。塞夫勒瓷器厂是当时著名的中国瓷器仿制加工场,由那里加工、模仿、再装饰的各种中国瓷器产品,发往全国各地,为王族、贵族和收藏家所购买和珍藏。后来成为国家瓷厂,产品闻名世界,法国总统常用其产品作为礼物赠送国宾。法国目前共有4家瓷器博物馆,其中两家国立博物馆分别位于利摩日和塞夫勒,另外两家市级博物馆则落户马赛和鲁昂。

在法国市场上,有不少我国澳门仿制的粉彩、广彩花瓶,是从日本进口后在澳门加彩。法国消费者尤为喜欢我国出口的花瓶台灯,以6英寸-18英寸产品最为好销。因欧洲房间一般只有2.5-2.6米高,台灯高了不相称。

法国市场对仿造欧洲风格的人物、动物、花鸟图案的高档瓷器较为看好,陶瓷动物小尺寸的比大尺寸的易销,含铅、镉量高的日用瓷滞销。

利摩日的瓷品以精致而著称,但价格自然不菲。由于销售不畅,利摩日制瓷业目前正面临艰难时期。据悉,英国和德国的一些名牌瓷器产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据利摩日瓷器制造商联合会的统计,2005年利摩日瓷器产量1640吨,比2004下降了0.12%;员工总数707人,比上一年减少17%;总营业额5598.9万欧元,同比下跌14%,其中内销额为2649.2万欧元,下滑9%;出口额为2949.7万欧元,猛跌19%。

利摩日的高岭土已于上世纪50年代告罄,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从法国比利牛斯、布列塔尼地区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和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高岭土,成本不断上升。过去,年轻人结婚都要买一套利摩日高档瓷器餐具作为居家的必需品,如今多数人考虑的是旅游、购置现代家具和电器等,对餐具并不讲究。

近年来由于欧元坚挺,致使瓷器的出口价格攀升,利摩日瓷器外销因此也受到影响。20年前,利摩日有30家瓷器生产厂,目前已减至10来家。此外,利摩日瓷器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各自为政,各显神通,也是利摩日瓷器的遗憾之处。为了扭转颓势,利摩日各大瓷器厂商开始面向大众,加大了生产“大众瓷”的力度,增加一些素瓷产品(即白色或色彩较少的瓷器产品。大众瓷器产品价格较低,也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分析瓷器的投资风险


与其他投资形式相比,艺术品投资风险最小。在股票、期货等投资中,风险往往如影随形。股市变化多端,涉身其中如同在惊涛骇浪里驾舟行船,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灭顶之灾。

投资艺术品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由于艺术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具有极强的保值功能,一旦购入,很少会贬值,投资者不必担心行情突变带来的风险,属于安全性投资。

通常而言,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成正比例。投资风险越大,可能的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风险越少,可能的投资收益越小。这种规律在艺术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形式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艺术品投资却与此不同,虽然其风险少,但投资潜在收益却非常高。这主要是由艺术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所致,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升值功能。

艺术品不仅具有极强的保值、升值功能,其作为精神产品,还具有极强的欣赏功能。因而投资者不仅可以通过艺术品投资获利,还可以通过艺术品收藏来美化生活、陶冶自己的精神生活。

艺术品是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字画、邮品、珠宝、古董、当代名人瓷器等,都属于艺术品的范畴。对于艺术品投资者而言,是不会也不可能对所有种类的艺术品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经济实力等不同情况,选择某一种类或某一项艺术品进行投资。

高档瓷器中的德国麦森


提及麦森(Meissen)的盛名,人们的脑海中便会闪现赞誉。这个拥有近300年历史的德国高档瓷器品牌,素以其高雅设计、皇家气质、纯手工制作闻名遐迩,制作欧式餐具颇具盛名。白色底盘上,弧度优美的两把蓝剑交错成麦森百年经典的象征,暗喻着至高无上的品位。

瓷器在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象征了皇室贵族的财富与地位,而欧洲瓷器的起源,则与德国麦森瓷器密不可分。1710年,麦森的第一家陶瓷制作坊建成于一座古堡内,它也是欧洲第一家瓷器制作工厂。近300年来,麦森瓷器被欧洲贵族称为“白色金子”,贵为欧洲第一名瓷。

投入生产以来,无与伦比的质量一直是麦森瓷器奉守的金科玉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繁复精良的瓷器作品完全出自手工制作。由此,每位拥有麦森瓷器的人士均可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珍藏是“举世无双”之作。同一主题作品之间的细微差别也为鉴赏家们营造了独特、真切的鉴赏氛围,这一特殊的氛围亦使麦森瓷器盛名远扬。

德国麦森高档瓷器的每一位彩绘、造型师都必须经过数十年的艺术与技术培养,能在每件创作上融入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展现近300年来的欧洲艺术史。举例来说,名为“一千零一夜”的麦森瓷器作品,以丰富的人物做为创作主题,巧妙地刻画出人物表情、眼神传递,以及情色的元素,整套瓷器价值100多万元,值得玩家收藏;而另一套价值人民币5万多的“勿忘我黄玫瑰”也颇受欢迎,其中包括咖啡壶一只、咖啡杯碟六只、奶罐一只、糖罐一只、点心盘六只。

战国时就有高档青瓷器?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青瓷的成熟烧制年代在东汉”的观点或将改变。昨天,早报记者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对德清县亭子桥原始瓷窑址的考古中,出土了大量瓷碗、瓷杯、瓷盆等日常器皿,还有仿造青铜礼器、乐器等的高档瓷器,其烧造技术之高超出许多后期瓷窑。据悉,明年4月,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将组织专家学者,在德清县召开“瓷之源”学术研讨会,重新探究中国青瓷的起源、烧制技术成熟年代和发展历程。同时,生产仿青铜礼器、乐器窑址的首次发现,也可能为“无锡鸿山墓”等越国贵族大墓中出土的原始瓷礼乐器找到“出生地”。

成熟青瓷起源可能前推600多年

在6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几条焦黑的窑床遗迹和其间布满的碎瓷片与周边的黄土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郑建明介绍,经考古鉴定,亭子桥窑址是战国早期遗留下来的,“窑床特别宽,对研究当时的窑炉构造有很大价值。”更重要的是,从发掘的原始瓷残次品、碎片看,烧造技术之高非常罕见,“从胎的致密程度、釉色看,已超出许多后期的青瓷产品。”

“如果亭子桥烧造的原始瓷被认定为成熟青瓷,那成熟青瓷起源将往前推600多年。”郑建明告诉早报记者,成熟青瓷的起源一直是古陶瓷学界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对瓷器标准、出现时间,学界颇多争议。过去普遍认为青瓷烧制技术成熟的年代是在东汉,烧制处是在目前浙江上虞市的小仙坛窑,东汉前的瓷器被称为“原始瓷”。

或为原始瓷礼乐器烧造地

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江浙一带越文化分布区内先后发掘出一批贵族墓葬,出土了大批仿青铜礼器、乐器的高质量原始瓷器。2005年在“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大墓”出土的成组(套)原始瓷礼、乐器更震动考古界、古陶瓷学界,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瓷器是流动的,而窑床是固定的,只有找到窑床才能证明瓷器出生地。在古陶瓷考古中,发现窑床比发现瓷器更有意义。”郑建明表示,鸿山等越国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部分原始瓷礼乐器,如作为礼器的鼎、豆、提梁壶、罐、瓿、盆和作为乐器的甬钟、錞于、勾鑃、铃、鼓座等均在亭子桥窑找到相应标本,且该窑址出土器物的纹路、造型比“鸿山墓”更精美。

考古界一直在寻找生产“鸿山墓”等原始瓷礼器、乐器的窑址,亭子桥窑址有助于解开这一谜团。“不同产地的瓷器,其泥土成分不同。因为在亭子桥出土的原始瓷残次品、碎片的取土成分与‘鸿山墓’原始瓷礼、乐器的基本一致,能初步确定德清原始瓷窑群是这类产品的集中产地。”郑建明说。

古瓷器损伤原因分析


古瓷器与所有的物质存在一样,它们的寿命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但这种限度有长有短。文物这种物质在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条件”,比如一般说来,石玉类寿命长于陶瓷类,陶瓷类寿命长于金属类,金属类寿命长于纸、竹、木、丝毛棉麻等有机类,二是“外在条件”,即客观环境对它们造成的危害。想让任何文物达到永寿无疆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使文物在妥善的保管条件下达到延年益寿,尽可能长久地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服务。任何文物,使之生命(指物质本体)超过数百、上千年应无大问题;而古瓷器,其材料与内部结构比许多类文物要稳定的多,所以它们具有延年益寿的内在条件。

古瓷器的损伤原因

在静态下,古瓷器内部发生的变化并不明显,从这一点看它比除玉石外的任何文物都要稳定,古瓷器可能受损伤的原因主要来自外部。以下谈主要的一些原因。

(一)人为造成的损伤

(1)古董瓷器以硬脆为特征,人为所造成的损伤有碰撞造成的,有手持瓷器不当而造成的。碰撞造成的损伤有:(1)口磕,指器物口边胎釉,由于撞击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碴伤痕;

(2)冲口,口部被碰撞后出现的细裂纹,长短不等,一些细小裂纹有时看不出,有时称为“外冲里不冲”,只在外部形成冲口,而未冲透内壁;

(3)磕伤,指器身胎釉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碰撞而磕坏;

(4)凿伤,指受硬质工具硬性刨凿致尚;

(5)炸纹,器物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又称“鸡爪纹”,有时称作“冷莹”,如器底部因投放物件相撞致伤;会形成“炸底”;

(6)折断,琢器因胎体相接处碰撞损伤,折成数段;至于裂纹、裂口、磕口、腹伤、崩釉,等等,皆可知是由于碰撞而造成的具体损伤及程度。

以手持瓷器不当而造成的损伤有:断鋬、段系耳、断流、断颈、断足、身碎,等等。新出土的瓷器由于长期埋没于地下,胎身内水份饱满,质地变得相对酥松,尤其容易造成这类损伤。

(二)震动造成的损伤

除人为震动之外(上一条中已述),还有地震、建筑物倾倒塌落、水流和水流冲动、动物碰撞,等等。所造成的损伤与人为造成损伤是相似的。

(三)有意或无意之中造成的摩擦,它与碰撞不一样,不是剧烈地碰击,而是以其它物质在瓷器表面造成摩擦伤害。常见摩擦伤害有:(1)毛口、毛边,口边或口面的釉面因摩擦(也因碰撞)而间断脱缺或全部脱落;(2)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3)磨釉、伤釉,因釉面与其他物体摩擦,使釉面局部损伤,严重者可达“磨釉及胎”程度(4)软道,指釉面及经常摩擦出现的细微丝纹;(5)朱亮,釉面长期使用,经过长久磨挲而失去光泽;(6)伤彩、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常指釉上彩),因磨划而伤及局部或全部(有的也可能被掩埋而造成脱彩),有的彩会因长期用鸡毛掸的拂扫而脱尽;等等。

(四)温度、湿度造成的损害

因为物质结构相对稳定,瓷质受温度、湿度伤害的机率远比其它类文物为小。但认为温度、湿度对古瓷文物不会造成伤害是错误的。瓷器在零下15℃到50℃范围内,只要平稳过渡,那伤害不大,它所害怕的是较短时间内温差过大。我们认为日温差(指二十四小时之内最高与最低温差别)不能超过摄氏10度,过大的温差回造成器内热涨冷缩活动加剧,使釉层受伤脱落,使胎釉部位原有明暗伤痕加大加深,甚至会使器型崩坏,大家有现代一般瓷烧热,立即投入冷水,一定会看到温差所造成的伤害,湿度所造成的伤害,主要是湿度过大使胎釉接合处钻入大量水份,加剧胎釉分离,湿度差过大也会加剧胎釉部原有的各种伤害。有时过大的湿差、温差共同作用,这样对瓷器造成的伤害就更大。

(五)火烧造成的损害

火烧会对瓷器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釉面会变色、变质、裂脱,胎也会烧作、炸碎,在高温下会造成器型的完全扁塌扭曲。

(六)灰尘造成的损害

扬尘中成份很复杂,有时它会造成磨擦类损伤;有时它钻入原有胎釉上的伤纹裂口,在湿度的共同作用下,使灰尘微粒膨胀,所产生力量会造成或加剧釉面剥落,加大胎釉裂纹。

(七)生物造成的损害

有的是直接的,如鼠、猫等身体造成的碰撞;如有些厌氧菌(如硫酸盐还原菌作用)对一些较粗或胎釉结合不良的瓷器(如宋以前的产物),会使釉质变成黑色,使胎质表面疏松甚至变成酥粉壮。另外有的是间接的,如白蚁、鼠类、一些微生物对存放瓷器的柜箱、囊匣等造成的咬蚀腐变,一旦塌跨将对瓷器造成损害。在考古出土的瓷器上,常见植物根系在瓷器表面、内面留下的、无法去除的痕迹,说明植酸对瓷器也会造成损害。

(八)光照对瓷器造成的损害

太阳光,尤其是紫外线,通过光化学作用使瓷器胎、釉变色,瓷器上多种色彩的光敏程度不一致,但阳光对它们肯定都有危害。长期裸露在阳光下,还会因光、温、湿、灰的共同作用而对瓷器产生更为不良的影响。光照对瓷器造成的损害表现较缓慢,常常被人忽视。

(九)化学物质造成的损害

瓷器会因盐、碱、酸类液体较长时期沁泽,而产生剥釉、胎骨质或碎裂。空气或液体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造成釉、胎色变,发黄、发黑、失透等损害。

以上分析了几种对古代瓷器造成的损害,或许还可以总结出更多一些。归纳一下,无非是属于物理机械性伤害与化学性伤害这两大类;尤以物理机械性伤害表现直截明显。可是,绝不能因瓷器化学成份比较稳定而忽视可能产生的化学性伤害。

战国时就有高档青瓷器?_陶瓷知识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青瓷的成熟烧制年代在东汉”的观点或将改变。昨天,早报记者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对德清县亭子桥原始瓷窑址的考古中,出土了大量瓷碗、瓷杯、瓷盆等日常器皿,还有仿造青铜礼器、乐器等的高档瓷器,其烧造技术之高超出许多后期瓷窑。据悉,明年4月,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将组织专家学者,在德清县召开“瓷之源”学术研讨会,重新探究中国青瓷的起源、烧制技术成熟年代和发展历程。同时,生产仿青铜礼器、乐器窑址的首次发现,也可能为“无锡鸿山墓”等越国贵族大墓中出土的原始瓷礼乐器找到“出生地”。

成熟青瓷起源可能前推600多年

在6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几条焦黑的窑床遗迹和其间布满的碎瓷片与周边的黄土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郑建明介绍,经考古鉴定,亭子桥窑址是战国早期遗留下来的,“窑床特别宽,对研究当时的窑炉构造有很大价值。”更重要的是,从发掘的原始瓷残次品、碎片看,烧造技术之高非常罕见,“从胎的致密程度、釉色看,已超出许多后期的青瓷产品。”

“如果亭子桥烧造的原始瓷被认定为成熟青瓷,那成熟青瓷起源将往前推600多年。”郑建明告诉早报记者,成熟青瓷的起源一直是古陶瓷学界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对瓷器标准、出现时间,学界颇多争议。过去普遍认为青瓷烧制技术成熟的年代是在东汉,烧制处是在目前浙江上虞市的小仙坛窑,东汉前的瓷器被称为“原始瓷”。

或为原始瓷礼乐器烧造地

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江浙一带越文化分布区内先后发掘出一批贵族墓葬,出土了大批仿青铜礼器、乐器的高质量原始瓷器。2005年在“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大墓”出土的成组(套)原始瓷礼、乐器更震动考古界、古陶瓷学界,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瓷器是流动的,而窑床是固定的,只有找到窑床才能证明瓷器出生地。在古陶瓷考古中,发现窑床比发现瓷器更有意义。”郑建明表示,鸿山等越国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部分原始瓷礼乐器,如作为礼器的鼎、豆、提梁壶、罐、瓿、盆和作为乐器的甬钟、錞于、勾鑃、铃、鼓座等均在亭子桥窑找到相应标本,且该窑址出土器物的纹路、造型比“鸿山墓”更精美。

考古界一直在寻找生产“鸿山墓”等原始瓷礼器、乐器的窑址,亭子桥窑址有助于解开这一谜团。“不同产地的瓷器,其泥土成分不同。因为在亭子桥出土的原始瓷残次品、碎片的取土成分与‘鸿山墓’原始瓷礼、乐器的基本一致,能初步确定德清原始瓷窑群是这类产品的集中产地。”郑建明说。

故宫瓷器专家对明代成化瓷的分析


 讯 今天由故宫瓷器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下明代成化瓷。瓷胎成化瓷器的胎骨非常洁白,胎质在精细的程度上不仅超过了元代,也超过了永乐、宣德时期,器物的胎壁也比以往要薄一些(除永乐的薄胎器物之外。

瓷釉成化瓷器在瓷釉方面比以往有所进步,这时的釉质一般都比宣德精细,釉面较为光润,也较少有桔棕现象。但是在釉色的品种上,成化比永乐、宣德时期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这时候的釉色品种有:白轴、红釉、黄釉及仿哥窑瓷釉,特点是:

白釉白釉的颜色为白中微闪黄色,釉色非常滋润。

 

黄釉成化时的黄釉瓷器不大多见,同时也烧制的不大成功,釉面不很匀净,不甚精细,颇色为黄中徽带点绿色。

彩色成化青花瓷器上的彩色仍然以青花为主,及少量的酱彩。与此同时在青花抹红彩绘画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出了釉下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新品种一斗彩,而以往使用的釉里红彩器物尚未见到。

纹饰成化器物上的纹饰,所见均为绘画方式的花纹。这种绘画风格会影响到瓷器绘画。这时的瓷器绘画大都取法于名人绘画,表现了这种淡雅的风格。其绘画也都比以往要精细一些,同时绘画中又出现了近于图案式的花纹,如团花即属于此类。这种图案或画纹画面显得较为简洁、规整,但表现出有些拘谨。

以上就是故宫瓷器专家孙瀛州的总结,成化年款字体还有以下特点: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仁化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膜。

法国集美博物馆藏元明清瓷器精品


导读:法国吉美博物馆 又名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位于巴黎第16区。其创始人是里昂工业家爱米尔·吉美(Emile Guimet)(1836-1918)。他在埃及、希腊、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环球旅游中,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并于1889年正式建立这个博物馆。起初,这个博物馆主要展现的是埃及、古罗马、希腊和亚洲国家的宗教文化,但后来,因一系列远东不同地区的考察探险,博物馆在保留古埃及宗教部分的同时,对亚洲越来越关注。

1927年,吉美博物馆归属法国博物馆总部,因而接纳了一大批探险家在中亚和中国考察探险时获得的艺术品。后来,博物馆又先后收到印度支那博物馆的原件真品和法国赴阿富汗考察队提供的出土文物。同时,馆长约瑟夫·赫金完成了馆内中庭加顶工程,使得部分高棉收藏品得以展出。吉美博物馆遂以其泛印度文化圈丰富的艺术收藏而树立名望。

1945年起,法国国有博物馆收藏大规模重新组合。吉美博物馆将其埃及部分转让给卢浮宫,后者则把亚洲艺术部分做为回赠。吉美博物馆因而成为首屈一指的亚洲艺术博物馆。

1993年,吉美博物馆浩大的改建工程得以制定,并于1996年破土动工,现已全面竣工。改建工程首先关注的是:强调自然光线的处理及在占地5500平方米的陈列厅中创造出开放的透视观。

吉美博物馆中藏有自18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品两万余件。在考古领域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商、周朝的青铜器及其马饰车具、铜镜、古币和漆器等。在雕塑领域,除了一些展现佛教艺术的大件作品外,还有汉、唐时期的收藏。在装饰领域,则呈现出完整的历史全貌,通过一万余件陶瓷、粗瓷、青瓷、硬瓷,反映了瓷器历史的技术革新。另外,馆内还收藏了自唐至清代的千余幅绘画作品。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分“远古中国”、“古典中国”和“佛教中国”3大部分,另外西藏与尼泊尔等单独组成了“喜马拉雅山文化”展区。伯希和沿丝绸之路考古收获基本成为中国展品的重点之一。据统计,吉美博物馆藏有伯希和带回的中国文物有绘画(220卷)、木雕(21件)、三角幡头、纺织饰品残片、丝锦和竹编经帙等。

在绘画中,出自敦煌盛唐时期的《阿弥陀西方净土变图》、《普贤菩萨骑象》和《行脚僧像》代表了盛唐艺术影响佛教界的杰作。此外,该馆所展的伯希和所获文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观音像,其中《水月观音》(敦煌·五代)尤为特殊。它纸本加彩墨,为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作品,集合了不同文化因素,深受中亚艺术影响。

古玉收藏大多来自由法国收藏家吉斯莱(GEORGE SGISILET)于1933年捐献给卢浮宫且而后转至吉美博物馆的的赠品。汉玉中最为出色的当属一件《白玉虎》(西汉)玉雕,虎侧身行走于云气之上,身体线条阴刻,简单流利,气势浑然,阳刚而又神秘。另据记载,该馆一件明代“玉杯”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就出现在皇家典藏录中。

在青铜器收藏中也不乏珍品。最为有名的则属于周代铜器的一组《令簋》(西周初),它于1929年出土在洛阳马坡,双兽耳,四足方座,顶部盖已失,口部饰一圈回首凤纹,腹部以钩连雷纹组成。

典藏中青铜器《象尊》则属最为罕见的稀物。它体形庞大,长96厘米、高64厘米、宽45厘米,背部开口的长宽为26和21厘米,属商末铜器;腹外侧与头部刻有兽面纹,耳、鼻、足部饰有鳞纹,应为湖南、湖北出土器。从该尊背部的开口形状判断,其原先应有一个盖,且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东京根津美术馆的藏品“双羊尊”大致相同,遗憾的是顶盖已失和象鼻大部被毁,但它仍不失为目前世上所知的动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如同同时代的大部分尊的风格,《象尊》应该属于殷商晚期的作品,甚至可追溯到西周初期。传说该尊出土于湖南长沙,但无处查证,不过其自然写实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使得专家判断更倾向于“它出自长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

1889年,馆内同时建立图书馆,以东亚和远东艺术的考古书籍为主。里面收藏了欧亚各种语言图书十万余册,杂志一千五百多种。

由于吉美博物馆最初是宗教历史博物馆,图书馆内因此收藏了大量的有关东方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文献。图书馆除了存有欧洲语言的古版书籍之外,还拥有部分特藏和一些东方研究专家的手稿。

摄影档案馆由维克多·戈鲁贝建立,不仅拥有大量关于亚洲考古专题的摄影作品收藏,还有很多19世纪民族人类学方面的老照片。此外,档案馆内还有丰富的印度、东南亚和远东摄影艺术作品。

有声档案馆建于1933年,由当时博物馆副专员菲利普·斯特恩一手促成。当时,他清楚地认识到某些古老的亚洲传统音乐已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淡忘,于是,他决定成立有声资料馆,专门保存这类脆弱的财富。目前,馆内拥有一千八百多张78转唱片、一千多张33转唱片,以及五百多卷民族人类学考察时录制的磁带。

法国: 陶瓷首饰 别样风情


法国中部城市利摩日以盛产瓷器闻名,当地著名的陶瓷商店更是不胜枚举。现在,一家陶瓷店除了制作传统瓷器外,还推出了陶瓷首饰,很受顾客的喜爱。

“陶瓷首饰”的理念是一位叫做贝尔纳多的著名瓷艺师提出的。五年前,陶瓷店面临困境,瓷制品销量下滑,贝尔纳多提出了扩展瓷制品种类的想法--制造陶瓷首饰。这是一种冒险,当时,人们钟爱的还只是金属饰品,“陶瓷首饰”能否得到人们接受和喜爱还是未知数。

不过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这些陶瓷首饰很受欢迎。陶瓷戒指、手镯和耳环等都受到顾客的青睐。每到节日期间这些陶瓷首饰更是人们馈赠礼物的首选。

制作陶瓷首饰需要心灵手巧。工作人员先把粘土烧制成陶瓷初级品,这些烧好的首饰是白色的,接下来要为它们添上各种颜色,陶艺师灵巧的为这些首饰上色,使它们“光彩夺目”。最后再把它们悬挂在特制的支架上晾干。这样,一件件精美的陶瓷首饰就完成了。

精美的陶瓷首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它的名气甚至超过了传统瓷器。陶瓷首饰的销量已达到商店总销量的一半,这样的热销让陶瓷生产商喜出望外。

现在贝尔纳多公司正倾注所有精力发展陶瓷首饰的生产和运营,希望重拾利摩日陶瓷胜地的风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法国高档瓷器的分析报告》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法国高档瓷器的分析报告》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高档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