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 导航 >

苏东坡和提梁壶的故事

苏东坡和提梁壶的故事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古代瓷器壶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2020-05-29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宜兴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沏茶,对沏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是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已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愁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紫砂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苏东坡与匏尊


《说文》:从包从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葫芦,一种圆大而扁的葫芦,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匏尊的命运,何其相似?匏尊是匏瓜做的饮具。匏瓜,瓜不供食仅于做水瓢,俗称葫芦瓢,匏瓜,古代用作男人无妻的象征。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职,不得升迁。

匏有苦叶,孤独无助,苦啊!苏翁岂止孤独无助、不受重用,还蒙冤入狱,险些掉了脑袋。他从监狱出来,以一个流放罪犯的的狼狈,出汴梁,过河南,度淮河,抵黄州,住进一座寺庙,环顾四周一片寂静,举目远近无一个亲戚,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孤单的像匏尊,凄楚的似匏瓜。这时他喝水、饮酒,用的也只有那匏瓜做的水瓢。

匏尊,难以登堂入室的民用品,在这时走进了苏翁的生活,化入了他的辞赋。匏瓜帮助了苏东坡的苦涩生活,苏东坡也成就了匏尊的千载诗话,缘分呐。

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凄苦生活在黄州的苏东坡,他从乌台诗狱的灾难中成熟了。他成熟在穷乡僻壤的黄州,成熟于无亲无友的匏尊旁,他成熟的象征,就是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匏尊和辞赋一同向今天走来。

【匏尊】壶身高圆,压盖隆顶,壶钮为圆珠点缀,壶把成略圆形,壶流成拱形,比例大小适度,有舒心随意之感。

苏东坡心中匏尊的命运和他自己多么相像、多么和谐,孤寂沉静,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实圆润

陶瓷文化:沉迷紫砂壶的苏东坡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讲过,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其中有两件事:晨兴半柱茗香;客至汲泉烹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人物对生活的优雅态度与唯美追求。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一直不很顺畅,历史上记载,他曾经四次到过宜兴(旧称荆溪、阳羡)与他的同一恩科进士友人畅叙,并在宜兴的十里洋场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他先是对宜兴的山水风光十分仰慕,然后是对宜兴紫砂陶壶一往情深。

苏东坡对饮茶有特别的爱好,在从政之余,他讲究饮茶的雅致性情,一千馀年前的北宋时代,品饮斗茶是士大夫阶层风雅生活的一部分,据说,苏东坡饮茶有四个很高的要求,一是茶叶一定要当时的阳羡唐贡茶(从唐代开始宜兴就有专供皇宫的御用阳羡茶),二是烹茶的水要用上好的金沙泉水(宜兴玉女潭中天然泉水,在离苏东坡的住处蜀山有近二十里的深山中,传说同样体积的水,金沙泉水要比普通的水重百分之二,矿物质含量丰富),三是要用宜兴上乘的紫砂壶,四是必须用桑树叶当柴烧火煮茶,此乃所谓茶事四绝,在今天看来想必太过于奢侈了。

苏东坡曾有在宜兴终老的意愿,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也打算在阳羡置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为的是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由于他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在宜兴种橘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可他给留下了不朽的名著《楚颂帖》,也称《入荆溪题》,该帖共106字,道出了他对宜兴山水的一见钟情,不过,该帖手迹早已佚亡,据可查找的资料,至少到明代,《楚颂帖》还在宜兴。

现存于宜兴徐文靖祠内的《楚颂帖》碑刻上有明代三朝元老徐溥的一段跋文:吾乡山水佳胜,昔苏文忠公爱而居之,故其名益着若此种橘一帖,乃长洲李应祯携以示予遂用摹刻于石,临视惟谨,不敢失真。现在各地陆续有出现该帖的石刻摹本,这种民间流传的书帖,让人眼花缭乱,但都与原来的书法面目相去甚远,只能说苏东坡的书法历来粉丝很多,苏书人气旺,有市场,《楚颂帖》更是独具魅力吧。

《东坡提梁》绿宝石艺术陶瓷馆藏

传说苏东坡在宜兴蜀山讲学时,曾经设计了一款提梁壶,后世为了纪念他,就称之为东坡提梁壶。现在宜兴的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他的书童常常晚上提了一个灯笼为先生照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照着这灯笼样子做一把紫砂壶。由于当时的饮茶习惯,壶把装在壶身侧面,火一烧,壶把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很不实用,于是,就有了提梁这一创意,提梁式紫砂壶是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他从文人的角度,设计了壶把在壶的上部,并用枯树形状做把,他烹茶审味,怡然自得,由此,他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每当茶后,他总要捧着紫砂提梁壶把玩一番,不多久,壶身表面变得古雅秀丽,更觉可爱。由于对紫砂壶情有独钟,他曾写下了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著名诗句,这氐壶就是说的提梁紫砂壶。说苏东坡是设计宜兴紫砂壶的文人雅士的第一人,只是一种传说或是宜兴人对苏东坡的一段感情,由于宋代的紫砂壶上不留姓名,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发现一件完整的宋代紫砂壶,也就无法找到与苏东坡相关的提梁紫砂壶的实物证据。

在宋代,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当时的茶叶要经过煮沸才能饮用,所以,提梁就显得十分方便与安全,苏东坡的提梁壶,不但讲究力学原理,同是也考虑到提梁的稳固,按照三角力学的法则设计,创造了紫砂壶的一种新的形制,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紫砂艺人在做东坡紫砂壶,现在看来,特别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款式确实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与美感。

陶瓷文化:供春壶的故事


自古以来,文玩、收藏的行当就是坑多水深,而紫砂壶作为新生门类,在清末民初就有许多人在仿制明代老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顾景舟和蒋蓉。

我们来说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把紫砂壶供春的故事。

供春壶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叫供春,第二个叫树瘿,第三个叫龚春。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名字的由来。

在各种传说故事中,供春是制作紫砂壶的始祖。明代成化年间在宜兴西南的金沙寺和一个叫智静的老和尚学习制作紫砂壶。而后通过观察古寺旁的银杏树树瘿得到了启发,将这种纹理通过工具制作在了紫砂壶上。

而最早关于供春壶的文字记载,明代书籍阳羡茗壶系上就已经有了。正始篇详细的介绍了制作方法,还特别提到后世有人认为他姓龚,把他的名字写作是龚春。但是周高起本人在吴颐山的家里看到了时大彬仿制的供春壶,上面刻着供春二字。随着阳羡茗壶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供春壶这三个名字,现在基本都统一为供春壶了。

这里讲两句题外话,周高起这个人,晚年住在江阴的山里面。后来被乱兵拿刀勒索,他反而破口大骂,也因此而卒。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刚烈正直,那他所写的书的内容可信度也比较高。

储南强和国博中那把供春壶的故事。大约是1928年,储老在苏州的文物市场闲逛。偶然间发现了一把供春壶,做工相当考究,而且颇有古味,储南强拿起来细细一看上面有供春两个字的刻款。

储老买下以后与苏州的收藏大家吴大徴先生两相印证,认为是明代的真品供春。当时买来的时候缺盖,特地找了号称当代陈鸣远,也是紫砂七老之一的裴石民配盖子。

储老的朋友画家黄宾虹建言,原来的瓜蒂盖子不太符合画理。经多方交流之后,裴石民就配了灵芝盖,这也是灵芝供春的由来。

之后这把供春壶声名鹊起,不仅在国内名声大热,而且还流传到了海外。英国大英博物馆闻讯以后有意出价2万块钱收购,而且日本人也是垂涎三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储老为了避免这把壶流落到日本人的手里,还特地跑到山里把这把供春壶给挖个坑藏了起来。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才把这把壶又重新挖了出来。

后来新中国成立,储老把这把供春壶和登记在册的来历,一起献给了南京博物院。大约是1958年的时候,南京博物院再把这把供春壶转交至中国国家博物馆。

讲完了国博的供春,再来讲讲大收藏家施镇昌的供春壶和顾景舟的故事。

大收藏家施镇昌有一把供春壶,在55年的时候,储南强通过多次观察、仔细辨认,认为这把供春壶也是明代的真品供春壶。

一晃三十年过去,在1983年,施镇昌的儿子,带了大彬僧帽壶和真品供春,特地专程赶到了宜兴紫砂工艺厂请顾老为之鉴定。而顾老经过仔细辨认以后,认为大彬僧帽壶是紫砂七老的王寅春所仿,而这把供春壶则是清代的花器大家黄玉麟所仿。

对于这个鉴定结果,施公子难以接受。顾老不得不把紫砂厂陈列馆所藏的黄玉麟供春壶拿出来比对。从纹理的布局说到筋络的走向,以及工具的手法。最终施公子艰难的接受了这个鉴定,而潘持平大师也在旁边做了整个事情的见证。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午,顾老自感时日无多,让潘持平大师去医院做个记录。顾老他自己说一生看过一十三把供春壶,其中也包括国博那一把供春。每个藏家都说自己的藏的是明代真品供春壶,而且还有统一的故事:由于壶盖损坏,所以由黄玉麟所配。

顾景舟认为这一十三把供春壶,均为黄玉麟所做,他说,我对其中十二个人都说了真话,只有对唯一的一个上海的病体老人说了违心之言。所以他让潘持平大师把整个事情记录下来,待他去世后再行发表。

吴道子和钧瓷的故事


名扬海外的钧瓷,据传是唐朝大画家吴道子和几个老窑工一起烧制成功的。吴道子是民间画匠出身,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凡是穷人向他求画,他是有求必应。唐朝天宝年间,吴道子的画成了宝画,一幅画能值二十石米。玄宗知道这情况以后,心想:要是平头百姓都有了他的画,这还有啥主贵的?于是挖空心思,给他赠了一个美名叫“封笔吏”,没有皇王圣旨,不准随便作画。吴道子一气之下,告病回到了故乡阳翟(今禹州市)。

这一天,吴道子到古钧台游玩散心,他看到古钧台旁边有不少瓷窑,窑工烧制成的瓷器,尽管胎质浑厚,工艺精细,可就是釉色非常难看。道子心想:朝廷封了我的笔,但封不了我的双手,我帮助家乡父老想想办法,改进一下瓷器釉色,这总不会犯啥王法吧?

吴道子来到一窑场门口,窑工们认出他是大画家吴道子,连忙热情地把他请进屋里。窑工为他倒了一碗清茶,递了过去。吴道子接过茶碗仔细看了一阵儿说:“这瓷碗做得够精细的,如果改进一下釉色,就是一件瓷器珍品。”

屋里坐着两个窑工,一个叫卢青,一个叫卢红,他俩是一圣亲兄弟。听罢吴道子的话,卢青叹了口气说:“先生有所不知,俺爷当年是个烧窑高手,为了攻破釉色这道难关,花费了半辈子的精力。他一直摸索到八十多岁,才算烧出一件色彩如玉的花瓶。不料这花瓶出窑以后,被窑霸抢走了,爷爷上门去要,被窑霸一脚踢死在地上。俺爹爹一生,只知道配方,上釉,可就不知道料里是啥成分。爹爹去世后,俺兄弟俩也费了不少工夫,可是搞来搞去,总不成功。”

吴道子听罢,起了一会儿,说:“我们画匠对颜料十分讲究。我曾用神垕山上几种彩石配制出一些颜料。百姓们都称我是神笔,其实是这种颜料帮了我的大忙。”

卢红上前恳求说:“吴先生,能不能用你的颜料在俺坯子上试一试呢?”

吴道子笑了笑说:“这当然可以喽!我又不怕你们抢我的生意!”

卢青拿出早已制成的坯子,请吴道子往上面涂抹他配制的颜料。涂好以后立即装窑里烧。几天过后出窑了,打开匣钵一看,只见件件卢氏兄弟双跪在吴道子面前,感激地说:“吴先生,你给窑家带来了希望,窑民子孙万代都要感激你啊!为了纪念先生为家乡烧出宝瓷,这瓷就取名叫‘道玄瓷’吧!”

吴道子扶起卢氏兄弟,摇着头说:“这万万使不得。这瓷虽是道子配料,可主要是经过你们兄弟俩烧窑,火工也是重要哪!这是大伙儿的功劳。咱阳翟这地方,存有几千年的古迹‘钧台’,这瓷就叫钧瓷吧!让它和钧台一样流传百代。”

乞丐和紫砂壶的故事


从前有个要饭的人有一把紫砂茶壶,他非常喜爱它,整天揣着它到处去讨饭。有一天,这个要饭人讨饭到了一个财主家,无意间被财主看到了他的紫砂壶,财主也非常地喜欢壶,收藏壶,是个壶痴,知道这是把非常名贵的紫砂壶,就想得到它,于是,他对要饭人说:“把茶壶卖给我吧,我可以拿我的一半家产给你交换”。要饭人也非常喜欢这紫砂壶,不想交换,就非常果断地对财主说:“不行,我不能给你”,说完就要离去。财主赶忙拦住他说:“这样吧,我不要你的壶了,你就住在我家,有我吃喝,就有你的,但是,必须要我天天看看这把壶”。

那个财主太喜欢壶了,他不想要饭人把壶带走,只好想出了这个办法。要饭人正被生活困惑,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于是,要饭人就在财主家住了下来,财主天天和要饭人一起守着这把壶,谈天说地,品茶论壶,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财主对要饭的说:“你就一个人,也没有人继承你的壶,要是你去世后,能不能这壶归我啊?”财主还是想得到这把壶,要饭人也被财主感动了,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不久要饭人真的死去了,财主如愿的得到了这把紫砂壶,他捧着壶左看右看,可感觉总是缺了些什么,忽然间他想起了讨饭人,一切都明白了,于是他狠狠的把壶摔到地下。

精品心经紫砂壶

读完这个故事,往往会让我们内心有一些感触,无论再好的的东西如果没有一起会欣赏它的人一同分享,那么这个东西是不会有什么价值的。就象我们现在喝茶一样,再好的茶也是必须三五好友知己一起去分享才会更有味道。

盐运官和紫砂壶的故事


清代扬州有一个盐运官,此人心直口快,性格刚烈,在秉公办事的过程中,得罪了顶头上司。这个上司也不是一个什么好人,是个贪官。贪官决定除掉这个不听使唤的心腹之患。在那个年代,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经过一番暗箱操作,把盐运官送进了大牢。盐运官很不服气,一再地喊冤,没人理他。盐运官决定以死抗争,在牢里又是绝食,又是撞墙,总而言之,不想活了,谁劝也没用。这可把外面的家属急坏了。家属也没有办法,只好四处烧高香,请求上天开眼。

有个老道士,十分同情盐运官的遭遇,觉得应该帮帮他。他想了一个办法,请人做了一把紫砂壶,打通关系,让人把壶带进监狱,送到盐运官手上。怪了,盐运官得到那把茶壶以后,不再寻死觅活了。什么样的侮辱,什么样的冤屈,都能默默地承受。就这样,一晃许多年过去了。那个贪官倒台了,罪名是贪污腐化,欺君犯上。盐运官获得了新生,还官升三级。

人们问他:你是怎么熬过那艰难岁月的?他说是那把壶叫我别死。大家听不懂他的话,他就把老道士送给他的那把壶,拿出来给大家看。那壶上刻着八个字: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第一句话是说那贪官的,别看他现在火,物极必反,总有倒台的一天。第二句话是说给我听的,别看我现在倒霉,也有时来运转的可能。于是,我天天捧着这壶喝茶,就这样静静地等待着贪官的倒台,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在盐运官家的神龛(kān)上,他供奉的不是菩萨,而是老道士送给他的那把紫砂茶壶。

紫砂文化:1000把壶 每把都有故事


孙永忠本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最近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紫砂博物馆馆长。这家位于深圳宝安艺术城内的紫砂博物馆面积达1200平方米。馆内放置着孙永忠近20年来收藏的千把紫砂壶。

紫砂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后,孙永忠变得更加忙碌了。“每天,陆陆续续都会有人过来。除了好奇的普通民众,还有些专门玩紫砂壶的,跟他们交流是我最大的乐趣。”孙永忠对记者说,“没想到,一不小心被很多人注视着,挺开心的。”

对于这上千把壶,孙永忠有着较为实在的评价:“深圳玩紫砂壶的不少。我的壶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比我好的,却没我的多。而比我多的,整体质量却没有我的好。”在排成八卦形的博物馆展厅内,孙永忠领着记者,在一把把壶前驻足,讲述其与紫砂壶结下的不解之缘。

十多年后,才发现捡了个“漏”

孙永忠与紫砂壶的缘分还得追溯到17年前。从小爱好集邮的孙永忠有个习惯。每个月都会固定留下一笔钱买邮票,为了能收到更多更好的邮票。他与走街串巷收废品的人“混”得很熟。“每次有好的信封、邮票都会给我留下。”孙永忠说,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把紫砂壶,颜色偏黄、并不起眼,但上面雕着梅花却充满灵韵。卖废品的人出价250元,孙永忠嫌这个价格不好听,最终以220元的价格买下。

那是1994年的事,220元的价格对于当时还在山东烟台老家的孙永忠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但说来也邪乎,从那之后,我就喜欢上紫砂壶了。收废品的也比较上心,一看到较为起眼的就帮我留下。”孙永忠说,那时候只是爱好,对紫砂壶并不是特别了解。

1997年,孙永忠来到深圳后,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宽裕,接触到的紫砂壶愈发多起来。闲来,他也会与圈中人说起他收的第一把壶。有人说那是大师朱可心的老壶,也有人说那是假的,不能确认。3年前,朱可心的弟子汪寅仙来到深圳,孙永忠找机会请汪寅仙辨真伪。“她说没问题,是师傅的作品。听她这么说,我当时高兴坏了。”孙永忠说,“没想到自己收的第一把壶就是大师的作品,没想到“捡漏”这种事也能发生在我身上。”

找准途径,收300把回流壶

孙永忠说,这上千把壶,每把壶都有一个故事。展厅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的“荷叶青蛙”、“芒果壶”,汪寅仙的铁梅壶、顾道荣的“天伦之乐”、顾绍培的大件紫砂花瓶静静地“端坐”在玻璃橱窗内。一件件大师级别的作品彰显着这些藏品的来之不易。

“现在,大师的代工壶太多。大师级的作品,可遇不可求。”孙永忠说,比如蒋蓉的“荷叶青蛙”就是他在南宁会友时在古玩市场买到的。第一次见到这把壶是在2009年。当时,店主出价15万元,但是真假难辨,他不敢下手。2010年8月,当孙永忠抱着侥幸的心态再去那家店,发现“荷叶青蛙”还在,只是价格已涨至20万元。经过一番较量,他最后以18万元的价格拿下。回到深圳之后,孙永忠难掩兴奋,免不了拿出“荷叶青蛙”与一帮藏友“炫耀”。“不过,还是不敢断定。第二天,刚好有朋友去宜兴,便去找了蒋蓉的女儿蒋艺华鉴定,开了个证明书,说没事。”孙永忠说,“后来,蒋蓉女儿出价34万元,想把这壶买回去。我没同意。”

除了偶遇“大师壶”,孙永忠还喜欢批量收藏。一些名号不大,但是技艺较为精湛的工艺美术师作品便成了他的主要收藏对象。“看准一位作者,我会将他所有的作品都收起来。每件大概在几百到几千不等。这些人虽然名气不大,但在用料和做工上颇为考究,值得收藏。”孙永忠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货真价实,绝不会出现代工壶的现象。

台湾回流壶也是孙永忠关注的重点藏品。在他看来,当年“走”到台湾的壶中,有很多精品。大陆紫砂壶市场热起来之后,这些壶回流,虽然价格比当时要高出许多。但相比现在刻着某些大师名号的“代工壶”,回流壶要“靠谱”得多。“当然,找准途径很重要。在台湾回流壶市场内,有专人帮我买。现在,我手头上大概有300来把回流壶。”

创意壶,就是留个纪念

在紫砂博物馆内,有几个橱窗陈列着些样式新颖、造型奇特的壶。孙永忠称之为“创意壶”。与古朴的“曼生十八式”不同,这些壶从外形上看,有奥运鸟巢、世博中国馆,以及根据各种虫鸟花卉想象出的样式。其中,一把“富春山居合璧壶”尤为惹人注目。

据孙永忠介绍,这把合璧壶根据《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创意设计。为了体现《富春山居图》的原画风格,特邀请了中国著名临摹画家张瑞根赴宜兴,在壶坯上临摹此画。整个壶型则采用了合璧形式,以示团圆之意。据了解,这把合璧壶由上海鸿运斋壶艺出品,共创制了50把,曾入选中国第七届十大紫砂名壶。

“我收藏的创意壶大都以国内发生的大型事件为背景,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孙永忠很看好创意壶的发展前景。他认为,这些壶既有工艺神韵,又能体现时代背景,买下来留个纪念挺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