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陶瓷行业 > 导航 >

【精】唐山陶瓷靠品质打天下

【精】唐山陶瓷靠品质打天下

陶瓷行业 陶瓷知识 鉴别精修瓷器

2022-03-11

陶瓷行业。

唐山陶瓷靠品质打天下

检验检疫人员在陶瓷企业成品库房检验检验检疫人员在陶瓷企业成品库房检验陶瓷是唐山传统出口产品,目前,唐山已形成集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工业陶瓷、工艺陶瓷于一体的陶瓷产业体系。为使传统产品既保持特色又推陈出新,唐山检验检疫局以“保质量、促转型、上水平”为目标,以“检测工作整顿”、“开展对标行动”为主要抓手,积极推动“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采取多项措施力求“质量提升”活动取得实效,为陶瓷产品更多地“走出去”架桥铺路。

创新监管方式 细化监管内容

唐山检验检疫局根据不同企业类别及产品风险等级,在动态调整产品抽验比例,加大对较高风险产品抽验频次的基础上,合理规范监管内容,视企业质量控制体系的具体运行效果确定监管方式,科学确定监管项目和频次,完善源头监管控制,构筑“源头备案+过程监督+抽验检测”三道防线。

根据产品特点,准确提供技术和服务促产品质量提升。在获悉第107届广交会订单成交方多为中东客商时,唐山检验检疫局针对输中东日用陶瓷产品的特点,以“保安全、提质量”为重中之重,深入企业多方面进行技术指导。考虑到输中东日用瓷普遍为多品种、金花面装饰的骨瓷套具类产品,工艺参数设置存在一定的难度,生产时外观质量与铅镉控制常常难以兼顾,唐山检验检疫局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企业从花纸试烧入手,科学灵活确定彩烤温度范围,并适时根据企业质检信息反馈,指导其合理调整工艺参数;同时对此类产品酌情实行高风险管理,适度加大抽样比例,确保铅镉安全。在某两家企业输往土耳其的骨瓷餐具相继检出铅超标情况后,唐山检验检疫局立即建议企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及时进行返工处理,并亲临现场监控整改进度,全面指导泡酸、回火、加贴防铅涂层等技术过程,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共计41.85万美元。

上半年,唐山产区向中东地区累计出口日用陶瓷114批次、355.3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6.55%和129.44%,有力地促进了陶瓷外贸经济的发展。

taoci52.coM精选阅读TAoci52.com编辑推荐

【精】博山陶瓷走进世博会


博山陶瓷走进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邀请240多个国家、组织参展,其中入境旅客350万人次,加上其它人员,人流总量可能超过1.3亿,将成为世博会百余年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而其中所蕴含的商机更是以千亿元计。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陶瓷企业家及时捕捉到了世博会所带来的巨大的商机,越来越多“淄博造”世博瓷器凭借过硬的品牌优势跻身世博会大舞台,为上海世博会添加了不少世博纪念品陶瓷。最近,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授权,1万套“一轴四馆陶瓷马克杯”正式启运上海。“一轴四馆”是指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这是上海世博会建筑的最大亮点。该公司制作的陶瓷杯把“一轴四馆”形象地刻画在杯壁上,非常精致美观,主要用作来宾接待用杯和纪念用杯。 “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已经顺利进入上海高端日用瓷市场,这次也在世博会上亮相。在上海世贸商城外陶瓷展厅中,重点展出了三大系列产品:“绿色家园”中档陶瓷餐具、“豪门世风”高档陶瓷餐具、“大作坊”艺术瓷产品。世博会到来,游客巨量增加,促进了陶瓷在上海各大商场的销售,陶瓷产品“奥运水具”在世博山东馆展出,180件帆船形状的青瓷茶具被世博中华名茶饮食文化馆征用,与名茶配合展示。

【精】古陶瓷釉面鉴定


古陶瓷釉面鉴定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图一、宋代耀州窑碗)。

【精】珐琅瓷


珐琅瓷

珐琅瓷

珐琅瓷又名瓷胎画珐琅。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瓷的历史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精】怎样鉴赏粉彩


怎样鉴赏粉彩

粉彩瓷器按照时代特征看,可以分成清三代、清中晚期、民国、现代四个阶段,我们将在不同的文章中分别讨论。 “收藏之道,不在于辩真伪,而在于保值升值。”这是收藏大师们提出的又一精辟见解。起初我认为这句话是废话,辩真伪是保值升值的基础,如果是假的怎么可能保值升值?经过他们的解释,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们是意思是收藏时应该把着眼点放在保值升值上,而不是放在辩真伪上,能够保值增值的藏品,必定是真品。 那么怎么确认一件粉彩藏品能够保值增值呢,这就要从粉彩的工艺、材料、装饰技法说起,这就是粉彩瓷器的鉴赏基础知识。 一、绘画 绘画是粉彩装饰的最基本的过程,工艺比较复杂,极为讲究。在鉴赏绘画水平时,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1、绘画颜料 首先要了解现代粉彩通常采用什么颜料,然后从绘画颜料上辩识是否存在前代的颜料,也就是采用反推方法。现代粉彩通常采用以下几种颜料: (1)生料(珠明料) 这也是青花的颜料,在1300度高温下呈现蓝色,在750-850度低温下呈现黑色。我们在粉彩图案上看到的黑色轮廓线条,就是这种生料绘成的。 (2)艳黑(特黑) 烧制以后呈现光亮的黑色。主要用来画人物的头发、眼睛、题字等等。如果发现头发、眼睛、题字等的颜色与黑色轮廓线条的颜色是一样的,就属于偷工减料了,保值升值的可能性比较小。 (3)麻色 透明的深锗色。分成深浅两种。主要用于绘制花朵、羽毛、老年人的皮肤等等。 (4)油红(西洋赤) 透明的赤橙色。主要用于画人物的衣服、款式印章等。油红调色比较困难,调得太厚,烧制以后很容易发黑。如果发现红色线条的颜色发黑、发暗,基本上属于次品,无升值空间。 2、粉彩用笔 绘制粉彩的笔很多,各种笔的成本不一样,大师通常只用好笔。 (1)画笔 画笔中关键要注意一种笔,单料笔。单料笔主要用于点动物的眼睛、画动物的毛发,以及各种精细纹饰。单料笔的质量要求很高,也很容易磨损,是画笔中成本最高的一种。如果粉彩画中,发现单料笔用笔不多,或者单料笔质量较差,该粉彩属于精品的可能性比较小。 (2)彩笔 彩笔质量和成本差异很大。彩笔主要用于绘制动物的羽毛、人物的颜面、山水的山石、树木的树皮等。仔细观察这些部位的精细程度和表现效果,可以发现彩笔质量上的差异。连好笔都不肯用的粉彩,属于精品的可能性比较小。 (3)填色笔 填色笔中要注意一种笔,洗染笔。粉彩的色阶是通过洗染来达到的,笔的质量差异将导致洗染效果的差异,如果洗染过渡不自然,不平滑,肯定是用了差笔了,这种产品几乎没有升值空间。 3、绘制与过稿 (1)、绘制 分低手、高手两种情况。低手通常先用淡墨水绘制纹饰的轮廓,然后再用生料的绘画颜料勾画轮廓。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我们小时候练描红毛笔字的情况,第二次描绘出来的线条不够流畅。高手直接用生料的绘画颜料勾画轮廓,不需要画两次,所以通常线条极为流畅。什么是精品,看一看线条就知道了。 (2)、过稿 过稿主要用于批量生产同种纹饰的份彩。批量生产的份彩价值,还不如单件生产的低手作品。中国那么大,批量生产1000件同样的份彩瓷器,撒到各个城市的古玩市场上,根本就见不到,所以必须从绘画技法上去看是不是过稿份彩。过稿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是大师级的画师在瓷器上勾画轮廓。然后生产工人用浓墨描画轮廓,用2-4层的毛边纸(或者宣纸)用水浸湿,再用毛巾吸干保持潮湿,覆盖到浓墨纹饰上,拍打毛边纸,浓墨纹饰就印到毛边纸上了,再将毛边纸覆盖到新瓷上,再拍打毛边纸,这样浓墨纹饰又印到新瓷器上了。然后描图工人再根据新瓷器上的浓墨纹饰(这时候已经变成淡墨纹饰)用绘画颜料描画。过稿过程通常不是大师动手,由生产工人完成,大师必须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新产品的创作上。因为是生产工人完成,所以在两个环节很容易露出过稿的破绽:一是用浓墨描画大师所画的轮廓时,很容易出现线条不流畅,二是用绘画颜料描画新瓷器上的轮廓线时,很容易出现线条不流畅。另外,过稿的过程是湿毛边纸倒来倒去、拍来拍去的过程,图案很容易走形。要掌握识别过稿粉彩的技术,最好先到工艺美术品商店去练眼力,那里的作品大部分是过稿粉彩。 有时候,区分低手作品和过稿作品很难。我们的经验是,凡是构图精美但线条不流畅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过稿作品。低手因为艺术水平还不够,没有机会成为画原稿的人才。 二、填色颜料 这里主要介绍现代粉彩的填色颜料,如果发现这些颜料以外的颜料,要考虑前代产品的可能性(反推法)。 现在仿古作者,经常既仿五彩又仿粉彩,是多面手。多面手就会养成一个坏毛病,就是偷工减料,追求效率,业内称为“四碟八碗型”作家。所谓四碟就是装绘画颜料的四只碟,所谓八碗就是装填色颜料的八只碗,他们仿制的作品颜色不够丰富。如果颜色太丰富,一方面填色过程变得复杂,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协调色彩比较困难,容易露出马脚。如果发现色彩丰富的作品,不是前代作品就是现代大师作品。 有些拍卖会的专家,看粉彩水平不高。你拿一件清三代的粉彩给他看,他很可能说清三代粉彩颜色不是这样的,其实他也不知道现代粉彩用的是什么颜色。真正有水平的专家,不仅能够说出清三代的颜色,也能够说出你的藏品用了什么年代的颜色,可惜浮躁的今天,愿意化这种工夫的人实在才少了。收藏者接触古代粉彩的机会比较少,练眼力可以从现代粉彩入手,先熟悉现代粉彩的颜色。当新颜色出现时,应该考虑是不是古代作品。 (1)透明色颜料 透明色颜料共有9种,能够在瓷器画面上透底,它们是:大绿色、深绿色、淡绿色、嫩绿色、淡水绿色、灰绿、淡蓝紫色、锗石色、雪白。 初学者如果记不住那么多颜色,只记住三种基本色,绿、紫、锗就行了,然后记住绿色有深浅不同。雪白实际上是无色的玻璃体。 (2)不透明色颜料 不透明色颜料共有8种,不能够在瓷器画面上透底,具有覆盖作用,它们是:绿色、深绿、浅豆绿、淡黄、粉红、鲜紫、蓝色、玻璃白。 (3)净色颜料 净色颜料是粉彩中的一种特殊颜料,不单独填色使用(因为烧制以后颜色没有光泽)。净色颜料有两种用法;第一,先用玻璃白打地底,然后用净色颜料洗染;第二,先用净色颜料填色,然后用透明色颜料罩 净色颜料有三种,大绿色,淡绿色,淡黄色。 (4)洗染颜料 粉彩与五彩的基本区别,是采用洗染工艺,而不是平涂工艺,于是画面出现层次感,所以洗染颜料与净色颜料是粉彩的灵魂。现代洗染颜料有6种,他们是:胭脂红、深黄色、淡玫瑰色、淡灰色、紫红色、蓝色。 女性朋友在颜色上的敏感,远远超过男性,特别是那些时髦的年轻女性,反正我自叹不如。如果女性采用傻瓜收藏法,往往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我们做过试验,一个没有收藏经验的女性,告诉她傻瓜收藏法的原则,然后她去地摊挑粉彩,既不要看底也不要看款,将挑到的粉彩送拍卖公司拍卖,拍卖公司不但收她送的藏品,而且估价往往是采购价的10倍以上。反过来,有收藏经验的男性往往没有那么幸运。傻瓜收藏法中的其中一条原则,就是数洗染颜色的数目,排除“四碟八碗型”作品。大师作品通常不会出现在地摊上。 三、 从填色技法上,能够看出一件粉彩作品的制作难度。当然,难度越大的作品,价值越高。现代填色技法有以下7种: 1、洗染法 主要看明暗转折的变化以及立体感。 2、打底法 主要看底色是不是均匀、浅薄。 3、平填法 主要看是不是填满或者有没有填出轮廓线,颜料是不是厚薄均匀。 4、接色法 主要看不同颜色之间的衔接是不是自然、是不是逐渐变化。 5、罩色 即使普通工人罩色,水平也不低,不必在意。 6、吹色法 技术难度极大,有些大师也不敢用此方法。 7、扒花法 非常费工,不是珍品,不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此外一些高难度技术,因为太费工,现代人更不愿意采用。 四、眼球冲击力 颜色釉是火与土的艺术,粉彩却是绘画艺术。什么是艺术水平高?这很难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很难用文字描述,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我们主张用眼球冲击力来把握艺术水平。如果收藏者经常看粉彩作品,头脑中就形成一种印象,再看到类似风格的作品时,就麻木了。有一天,有一件作品突然闯进你的眼球,让你多看几眼,回家以后,其画面还挥之不去,这件作品往往艺术水平就比较高。我们应该知道,人们在审美情趣上是具有趋同性的,能够吸引你眼球的作品,同样也能吸引其它人的眼球。 五、粉彩作品常见的毛病 粉彩作品常见的毛病通常出现在填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浮料 就是填颜色时冲掉了线条。 2、颜色 就是在烧制过程中,颜料发生流淌,越过了原来的位置。 3、皱色 就是烧制以后填色颜料出现皱纹,那种很细的回缩皱纹。 4、发惊 就是颜色上出现裂纹。 5、炸 就是渗开的意思。粉彩不是元青花,不应该有晕散。 6、起刺 就是颜料出现了上突的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非珍品,一点毛病都没有的粉彩瓷器是很难找到了。收藏讲究缘分,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你遇到了一件完全没有毛病的份彩,不是过去的官窑作品,就是现代大师作品,是很值钱的。 理智的收藏讲究的是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美国的西蒙教授是这样来解释满意解的:你如果到一片玉米地中找大玉米,很快就能够找到,但是你如果去找一个最大的玉米,很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他在经济学上的满意解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为有些拍卖公司的专家缺乏鉴赏粉彩的基础知识,所以现在古玩市场上真品、赝品、过稿品、上品、中品、下品的价格相差很小,这就给收藏者带来了很多机会。藏友们可以审视自己的粉彩藏品,那些被拍卖公司拒收的所谓的“现代作品”,很可能是真品或者上品;再去拍卖公司看看正在拍卖的所谓“到代作品”,如果他们是古代督陶官的话,恐怕十个脑袋也被砍掉了。我本来想做一项基础工作,将拍卖会上出现的劣质“到代份彩瓷器”逐个分析,可我夫人劝阻我说:“你这颗脑袋在古代虽然砍不掉,今天却很可能被人砍掉,别忘了你生活在现代,而不是古代。什么东西都可以触动,就是不要去触动别人的经济利益。反正你所关心和支持的中小收藏者,从来不在拍卖会上买东西。至于那些大款们,他们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去管这种闲事干什么!”。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能够总结傻瓜收藏法了,我们不再赘述 |>>>>|

【精】广彩瓷器


广彩瓷器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年代】 (一)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 清王朝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中国的陶瓷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这就给陶瓷的外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中国陶瓷史》载“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至十八世纪的清代前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而且在贵族上层间,优质的中国瓷器已经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间,普鲁士皇帝选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和临近的君主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以为他的婚礼增色。”清朝政府在消灭了沿海抗清势力后,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和交往。欧洲很多国家被允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最早获得这一权利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715年),法国于1728年、荷兰1729年、丹麦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后设立了贸易站,这就进一步为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1)。随着中国瓷器贸易的发展,除了原为国内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一般瓷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外商的需要特地生产的。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外商云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订货,这就给广彩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广彩产生的年代】广彩瓷器产生的年代问题应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1、 见于文献记载的有: (1)嘉庆年间兰浦著《景德镇陶录》说:“广窑始于广东肇庆阳江县所造,盖仿洋瓷烧者,故志云,阳江县产瓷器常见炉、瓶、、浅碟、碗、盘、盒之属,甚绚彩华丽,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厌,然景德镇唐窑曾仿之,雅润足观,胜于广窑。(2)”《陶录》所说,显然是把阳江窑、石湾窑和广彩相混。“盖仿洋瓷器者,常见炉、瓶、浅碟、碗、盘、壶、盒之属,甚绚彩华丽。”其特点当是指广彩瓷,“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应是指石湾陶器,因广彩本身就是瓷器,并是景德镇来的素白瓷,无所谓不及瓷器可言。(2)光绪年间寂园叟著《陶雅》云“广窑有似景德镇者,嘉道间十三行开办,初筑有阿芙蓉馆,其所设茗碗皆白地彩绘,精细无伦,且多界画法,能分深浅也。”又说“嘉道间鸦片烟馆始设于广东馆中,所用茗具,皆画以洋彩,工细殊绝,并于碗上题字曰:‘粤东省城十三行’门曰‘靖远’,曰‘豆栏’,又题字曰‘粤东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盖之上别题句曰‘美味遍招云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广窑也,非景德镇所制(3)。此段记载,笔者最近在《鉴赏家》中见到一‘广彩十三行图碗’正相吻合,只是缺盖(4)。我馆并争得苏州博物馆同意,拍得该碗照片附后(图1)说明《陶雅》所描述广窑瓷器正是广彩瓷。(3)民国初年刘子芬著《竹园陶说》讲:“《陶雅》则称或谓嘉道间广窑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镇所制,审其言实即粤人所称河南彩或曰广彩者。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的名称。此种瓷器始发于乾隆盛于嘉道(5)。”(4)1936年吴敬业、辛安潮著《中国陶瓷史》说:“广东广窑,模仿洋瓷,甚绚彩华丽,乾隆唐窑曾仿之,又尝于景德镇贩瓷至粤重加彩画,工细殊绝,以售外洋。”(5)1955年童书业《广东窑的瓷器》说“还有一种称为‘广绘’的瓷器,是广东商人,从江西贩来江西景德镇白色瓷器,在广东本地加上西洋画法的彩绘,它与一般所谓‘广窑’瓷器也非一物,广彩是乾隆年间才有的,至于仿洋瓷烧制的‘广窑’,更无其物,它是出于清代人的流传的。”(6)冯先铬等人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清代瓷器输出一节中谈到:美国旅行者William Hickey于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描述说:‘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这种工场当时竞有一百多个,这也说明外销瓷数量之大。(7)1963年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著《中国的瓷器》载:在法国,17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马扎兰创立中国公司,派人到中国广东订做带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综上所述《陶录》、《陶雅》、旧《陶瓷史》均把广彩混称为“广窑”器,但所说纹饰特征当是指广彩瓷器,三者对广彩产生的年代虽无肯定的提及,但《陶录》、旧《陶瓷史》都说乾隆时唐窑曾仿之,《陶雅》说:“嘉道间为外国开设的十三行陶芙蓉馆就有广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说广彩在乾嘉时就有生产。《竹园陶说》就肯定的说:“广彩始于乾隆。”冯先铬等编著的《中国陶瓷史》引自外文的资料更明确的说:美国旅行者于1769年(即乾隆34年)为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场,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的情形。说明广彩瓷器的生产此时已相当繁盛。《中国的瓷器》谈及早在十七世纪后期的康熙年间,法国人就到广东订做瓷器,这是有关广彩生产年代最早的记载。2、 见于著录的广彩实物照片计有:(1)《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的雍正时期的“牡丹长春花中盘”、“牡丹广彩大盘”、“锦地开窗二中盘”,乾隆年间的花果二中盘(6)。(2)1948年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印《广东文物》上册中的乾隆年间“广彩水壶”、“广彩碗”(7)。(3)《民间藏珍》一书中的康熙广彩花碟(附图2)、“乾隆广彩花卉碟”(附图3)嘉庆时广彩碟(8)。至于“康熙广彩碟”经询问见过该碟的主编赵先生,|<<<<<123>>>>>|

【精】如何保存瓷器


如何保存瓷器

相信很多朋友家中都藏有瓷器,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保存瓷器。

买回来的瓷器,如果是单色釉,可以用清水进行清洗,如上面沾有不易清除的污垢,可以用洗涤剂,用竹签等轻轻的刮剔。因为单色釉大多是高温釉,釉胎结合较好。如果您买回来的是彩绘瓷器,(三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粉彩瓷器等),就要格外小心些,因为釉彩纹样都是二次烧成的,其牢固程度比单色釉面差了许多。在清洗之前,要注意观察,如发现不结实的地方,可先用502胶粘实。用湿布擦拭,手法要轻,不要使用各种化学清洁剂,以免对釉彩纹样造成损害。

如瓷器上有绺裂,可用502胶粘实,以免绺裂继续扩大。如有小块残片脱落,则可先对上缝,用胶条固定,仔细观察,如位置正确,则可点几滴502胶粘实。古瓷器是易碎而又价值很贵的文物,在日常保存中要注意如下方面:

注意拿瓷器的方法:在搬动瓷器时,应当特别重视拿放瓷器的方法,尤其是瓷器收藏品,最忌讳两个人手把手地传递瓷器。因为这里面有风险——如果在手把手的交接物品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万一有个失手,就难逃责任。正确的方法是一人先将瓷器放在桌子上,另一人才可用双手捧持、托起;不要只拿藏品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带木座,千万不可用一只手去拿木座,要用一只手拿住瓷器,同时用另一只手扶拿着木座。

注意选择存放地点:一般可将古瓷器放在有玻璃门的橱柜中,橱柜的托板应考虑选用木质搁板,因为拿放瓷器时,不可避免地会与托板发生碰撞,选用木质搁板则可将此类隐患降至最低。另外,木质搁板上最好不要刷油漆或涂料,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摆放,油漆和涂料有可能会粘连陶瓷藏品的底部,拿取瓷器时没有想到这点,则可能造成意外的损伤。摆放时,瓷器底下也不可垫放厚纸等物,以免发生倾倒等意外,放在有软囊的锦盒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注意防尘:陶瓷表面上有一层反光层,其性质与玻璃相仿,灰尘虽然很小,但也是一些细小的沙粒,沙粒会有一些很尖锐的棱角,在擦拭的时候容易将瓷器釉面磨伤;如果经常擦拭,陶瓷的表面就容易失去光泽。所以一定要对陶瓷进行防尘处理。如需要对瓷器除尘时,用鸡毛掸子或气囊吹都是好方法。尽量减少瓷器的搬动:因为古瓷器易碎,减少搬动次数,显然是对的。礼品瓷器定制好后还要注意大量瓷器放在一起,相互的摩擦,也容易造成破损,所以需要尽量每个单品都是独立包装。

【精】战国青瓷研究


战国青瓷研究

500)this.style.width=500;" border=1>

人们一提到战国青瓷,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归入商周以来的原始瓷系列。所谓“原始”,就是制作工艺不成熟的代名词。从目前国内外发表过的相关资料看,其中的绝大部分也确实如此。它们除了在器型和纹饰上与商代和西周的原始青瓷有所区别外,在制作工艺水平上似乎没有多少发展。就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战国龙形提梁壶来说,那象征龙首的壶嘴,就如同幼儿捏塑的橡皮泥作品,其形态似犬非犬,似羊非羊。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用一根环状泥条做按压粘接,不进行任何修饰,壶盖已明显变形,壶身上只是粗劣地刻划了一些象征意义的弦纹和锥刺纹。尽管人们常用“古朴”二字来形容它,也难以掩饰其粗糙的做工。 我最近看到了几件战国青瓷,它们彻底改变了我对战国青瓷的原有认识。这批青瓷的制作工艺不但不“原始”,而且在其后的六朝青瓷发展史中,也很少能见到可以与之相媲美的杰作。它们代表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这批战国青瓷作品中,首推一件龙形提梁壶,又称为姨。高21.8厘米,小口低领,口上盖有平顶直壁带钮盖;宽肩,扁圆腹,圆底,三兽蹄形足;壶身上下满布云雷纹;中部和顶部各有一圈阳工弦纹。壶身前部有龙首形流,龙首上印有勾连云纹。与之相应的壶身后部塑有一只虎形兽,兽身上有谷纹作装饰。壶身上部有一象征龙体的六方拱形提梁。提梁前端有一对螺旋状龙角;上端为两组齿形脊棱;末端有一条蛇形龙尾。壶盖的装饰也非常别致,最外端为一圈斜线纹;紧接着是一圈较大的云雷纹;中间是一圈纽丝纹;里面又一圈小云雷纹;中心为一只捏塑的鸟形钮。器表满涂青绿色釉,系江浙地区早期越窑产品。有学者认为,该壶上的动物造型装饰应代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的早期雏形。壶嘴和提梁为青龙,虎形兽为白虎,鸟形钮为朱雀,扁圆形壶身为玄武。 与此壶一起拿来的还有四只造型各异的鼎和一只洗。其中一对大鼎,高22厘米,深腹,圆底,方唇,子母口,有盖。盖上分立三个双孔鸟形钮,中心置一桥形钮,上饰双勾S纹和鼓钉纹。鼓形盖面上有五道阳工弦纹,弦纹之间满布云雷纹。鼎口下沿有一圈阳工弦纹。两壁有长方形竖耳,下有三个外撇的方棱形高足。 与上述双鼎大小相似的还有一只釜形盘口鼎。鼎上虽然没有各种装饰性花纹,但造型也十分庄重。盘形敞口,折沿,沿上有一对称六棱环状双耳,径内收;扁圆腹、圆底,三个外撇的高足呈方形,鼎内外施满青绿釉。 此外还有一件小鼎和一只洗。一看这批青瓷就知道它们是出于同一窑口,甚至同一工匠之手。它们的造型和纹饰均仿造战国青铜器的式样,端庄古朴,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王者风范。它们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以龙形提梁壶为例,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青瓷制作与装饰工艺的所有技法,它将盘、拉、粘、轹、刻、印、脱、修等技法集于一身。仅观察它们的轹坯工艺就与众不同。商、周至六朝的青瓷圆器,绝大部分在制坯过程中都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内壁上都留有盘压和拉坯时留下的螺旋状压痕或指纹。但是这批青瓷器不但修轹外壁,而且内壁也修轹得极其规整。从那些保留在器物内外的犀利刀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晚期,中国陶瓷的成型工艺已从慢轮制作转向快轮制作,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极其娴熟的制瓷技法。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先民就开始了青瓷制作。现在人把商周时期的青瓷称为原始瓷。它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揭开了人类瓷器发展的序幕。从黄河和长江流域出土的商代原始青瓷的形制特征来看,基本是一致的。它们以尊、瓿、罐、瓮等盛器为主,并有一些豆、簋、钵等食器;胎质颜色以灰白色为主,并有少量青黄色、淡黄色和灰色;釉色多为青色和豆绿色,但也有少量酱色、淡黄色和绛紫色;器表拍印的纹饰,常见的有方格纹、云雷纹、锯齿纹、篮纹、水波纹、叶脉纹、S形纹、圆圈纹、弦纹等。 原始青瓷在西周与春秋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全国各地的考古发掘资料上看,在北至北京,南达广东,东抵海滨,西到陕西、甘肃的广大地区内的西周和春秋遗址或墓葬中,都曾发现过多少不等的原始青瓷器或碎片。它说明原始青瓷的影响范围在这一时期已有了扩大,其中仍以长江以南与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这一时期原始青瓷的胎质,都以坚硬而细腻的灰色或灰白色为主。品种有豆、簋、钵、碗、盘、盂、姨、瓿、罐、尊、瓮、坛、壶、瓶等十多种。常见的器表釉下纹饰有方格纹、蓝纹、席纹、云雷纹、锯齿纹、水波纹、叶脉纹、S形纹、圆圈纹、弦纹、划纹、人字纹、曲折纹、乳钉纹等。器表釉色仍以青绿色为主,兼有黄绿色和酱色。 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期,铁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开始普遍使用。战国初期,由于地处江南的吴、越两国战争频繁, 致使青瓷制造手工业的主产地江浙地区的陶瓷生产出现萎缩。战国晚期,吴、越两国被楚国灭亡,主要战场也由南方转向北方。这一时期,江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相对平稳,青瓷生产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开始由“原始”逐步走向成熟。从前面介绍过的几件青瓷作品上,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有铁制工具加工过的痕迹,从整个器物的规整度和切削力度上分析,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代越窑开始,中国瓷器才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如果你要是能亲眼见到这几件战国青瓷作品,就会对上述结论产生怀疑。它们具备了官窑器物的一切特征:一、象征王权的仿青铜器造型和纹饰,体现了战国最高统治者的嗜好和情趣。二、精湛的制作工艺代表了战国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三、存世量极其稀少,与大量出土的普通民用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可惜的是:这批瓷器何时出土?又出自何人之墓?现已无证可考。它们是否为“官窑”瓷器的鼻祖,只有等到考古工作者们又取得了进一步的证据后才能揭开谜底。 现在海内外古董市场上的各类古陶瓷赝品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有大量的仿战国青瓷器,如何辨别真伪是收藏者们最为关心的课题。我认为辨别战国青瓷的真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胎质。真品的胎质一般不够纯净,质地较松散,胎色也多有变化。这些都是由于当时的制烧条件所限。战国青瓷在原料制备上还属于早期阶段,掏洗不够精细,更不存在机械粉碎和加工。烧制用窑炉不但体积小而且结构简单,很难严格控制温度和把握气氛。现代仿品的胎质较为纯净,质地也过于致密,胎色呆板缺少变化,这些都是难以掩饰的现代制瓷工艺造成的外表特点。有人采用听敲击声来辨别真伪,认为声音低沉者为真品,清脆者为仿品,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江浙地区生产青瓷所用原料含硅量较高,含铝量较低,所以很容易玻化,在1200℃左右就可以获得瓷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敲击声清脆悦耳。战国青瓷的瓷化程度往往要高于北方各窑口的宋、元瓷器。 二、釉色、釉质及施釉痕迹。战国青瓷的釉色、釉质及施釉痕迹都很有特点。首先谈釉色。战国青瓷的釉色虽然有青绿色、黄绿色和酱色等多种颜色,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与胎体的颜色协调一致。造成瓷器颜色变化有两大因素:一是元素成分;二是烧成环境,也就是烧成的温度和气氛因素。现代仿品的釉色与胎色往往不够协调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就是胎和釉的|>>>>|

陶瓷知识分享:天下名瓷出醴陵 醴陵陶瓷发展


天下名瓷出醴陵 醴陵陶瓷发展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醴陵陶瓷产业抓住机遇,重整旗鼓,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广大特色,世界性的创举。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二十年代末,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以后几年中,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此时吴老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吴老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在此期间,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国瓷”美誉。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磨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60年代以来,醴陵生产的工艺美术瓷和高档日用瓷等釉下五彩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醴陵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出口陶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1987年,醴陵瓷业公司自行研制开发出一种新的日用陶瓷产品——炻瓷。这是一种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低温瓷,具有强度好适合于机械洗涤、热稳定性好适应于高温蒸煮、铅镉溶出量低于国际标准以及器型新颖、釉色丰富、品质卓越等特点。醴陵炻瓷现有12大系列、840多个品种、1300多种釉色,在色釉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处于国内绝对领先水平。醴陵炻瓷产品畅销全球,年产值达6亿元,年出口7000多万美元。现在,醴陵拥有陶瓷企业400余家。2003年生产日用陶瓷9.76亿件,工业陶瓷15.94万吨,产品出口150多个国家地区,外贸出口总额1亿美元。醴陵陶瓷被列为湖南省标志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陶瓷科技工业园于2003年6月被湖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醴陵陶瓷正赶上了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