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乾隆彩瓶施釉17种堪称“瓷母”

乾隆彩瓶施釉17种堪称“瓷母”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乾隆青花釉里瓷器鉴别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2020-06-12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各种釉彩大瓶(故宫博物院网站提供)

这是一件在当时号称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瓷器。整件瓷器从上到下用了多达17种的釉、彩以及工艺,可谓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釉和彩,如果只是单一使用,对于烧制一件完整的瓷器来说都不是难事儿。可它难就难在让那么多釉、彩在同一件瓷器上出现,这只有在对烧瓷技术熟悉得炉火纯青,对各种釉、彩的性能了如指掌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让我们从上到下仔细端详一下这件瓷瓶上的釉彩工艺:金彩,用在瓶口沿,瓶的螭耳以及各色釉之间的间隔条上;紫地花卉纹珐琅彩一周;蓝地花卉纹珐琅彩一周;仿汝釉一道;青花缠枝花卉纹一周;松石绿釉一道;仿钧釉的窑变釉一周;斗彩缠枝花卉纹一周;模印皮球花图案的粉青釉一周;霁蓝釉描金一周,其上有12幅长方形开光,内绘粉彩吉祥图案,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轧道粉彩万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仿哥釉一周;青花缠枝莲纹一周;绘蕉叶纹的淡绿釉一周;红地描金彩回纹一道;仿官釉一周;酱釉描金花纹一道。在这些釉彩中,青花、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仿钧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属于高温釉,需用125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成;粉彩、珐琅彩、金彩、松石绿釉属于低温釉,需用700~1250℃的低温烧成。另外,青花属于釉下彩,粉彩、珐琅彩、金彩属于釉上彩,斗彩属于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釉彩。如何能全局统筹,充分发挥各种釉彩的特性而又互不妨碍,是烧成这件瓷器的关键!清代乾隆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在乾隆皇帝好古追奇的驱使下,聚集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再加上督陶官唐英的苦心经营,各种新奇灵巧的制品层出不穷。这件素有“瓷母”美称的各种釉彩大瓶,体现了当时制瓷工艺的登峰造极,传世仅此一件。

精选阅读

施釉及烧窑


施釉厚度(大概)

单色釉:0.4-1

裂纹釉:0.7-2 厚,裂纹大

无光釉:0.2-0.3

铁黑花釉面釉:0.5-1.8 底釉同单色釉

结晶釉:0.5-1.8 厚 结晶大

施釉技法(面釉)

撒点 绘 剪纸等,吉州窑天目系列图片可参考

金属呈色(景德镇一般石灰釉、钾钠量近似、还原烧)

红色氧化铁 1-2 青瓷 添加微量氧化铬偏绿

碳酸铜 0.5-3 铜红 高温易挥发,添加少量骨灰有益

青花呈色

氧化铝、氧化锰、氧化铁、海碧可改变青花色调

裂纹釉着色

用青花等高温彩料填入再高温烧成

用西赤等低温彩料填入再低温烧成

用茶汁或墨汁填入。

烧窑

一般调节分压阀控制升温,调节喷火嘴空气进量控制气氛

100-200、500-700升温宜慢些

900左右转还原,一般先强还原后弱还原

可将火机放在观火孔,火苗内窜为氧化,火焰闪烁;反之还原,火焰稳定蓝色

(保温二三十分钟有益于窑内温度均匀)

冷却时一般要将窑密封防二次氧化。

清乾隆 仿宋官窑贯耳瓶


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对于假货这种颇为收藏鉴赏界头痛的问题,收藏家胡平先生的回答是简明扼要的:“你不看假货,其至不收进一些假货,那么你对真品的鉴赏力就会大打折扣。”他对笔者强调,究竟什么是假货,其实在具体操作上还是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争议,尤其是一些假货确实在工艺制作上能够与真品相媲美,对这样的假货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弃之不顾了。他拿起一只清乾隆时期制作的仿宋官窑贯耳瓶说:如果说这是宋代官窑制品,那诚然是在说胡话,但说它不具有宋代官窑的造型和特点,那也是主观臆断。所以尽管这只瓶并非是真正的宋代官窑,但收藏价值仍然非常高。

这件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通高22厘米,口沿5.8×7.8厘米,四角斜切,底足6.3×9厘米。整体来看,造型极其工致浑厚,釉面满布大小不一开片,有金丝铁线之美。贯耳的设置增添了器物的沉稳,而关键之处则在于瓶的口沿和底足显示宋代官窑最具鉴定特征的“紫口铁足”。以重量而论,此瓶较为轻盈,而且修整技术极为精到,与传世清代雍正、乾隆仿宋官窑制品相类似。比照博物馆陈列的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的釉面缩釉孔较多,而此器则釉面光洁明净,这也是清代高仿品的特点之一。上手欣赏,顿可感受到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旧气,釉面滋润类玉类冰,但包浆厚实,属古陶瓷器物中的传世品,保存之好可称难得。

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中官窑的研究代不乏人,但至今距离完全揭开其面纱尚有一段历程。北宋汴京城附近的窑址早已沉埋于茫茫黄土之下,而南宋官窑窑址的完全发现也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专家多数意见认为,传承的真正的宋代官窑制品绝大多数被世界各国的公私博物馆所收藏,而流传于民间的实属漏网之鱼,而且少之又少。在古玩市场上,一块声称出土于窑址的官窑瓷片动辄开价上万元。基于这个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只宋官窑洗,当时成交价达到了创纪录的2200港元,可见真正的收藏家对于宋代官窑制品是不惜一掷千金的。然而可能是真品太少的缘故,后来的拍卖行情则一路朝明清官窑方向走去,上亿的纪录已经破了多次。不过笔者认为,物极必反,现在已经有不少收藏家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少有人光顾的高古瓷器,其中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自然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的稀缺性是推动价格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般性结论,就是说在可以预期的十至二十年内,以明清官窑瓷器为热点的收藏拍卖市场将逐步让位于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的高古瓷器。当然,在缺少资源的前提下,清代的仿宋精品亦无疑会在今后的收藏市场占据一定位置。

唐三彩蒜头瓶赏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想来,中国的唐三彩也有着千年的历史了,其从产生到发展,很多人误认为唐三彩与定窑白瓷、龙泉哥窑青瓷等都属于瓷器的一种,其实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与大部分陶器不同的是唐三彩在陶器表面上釉。

其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在其形成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三彩蒜头瓶

此瓶高33.8cm,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瓶周身施以蓝釉色,造型同于常规又加以特色,其蒜头饰有橘色兽耳,颈部用长方形条棱拼接,条棱向内凹陷,表面亦有雕刻,其肩更是别出心裁,三头牛首呈三角鼎立之势,橘色与墨绿刻画的牛角长而锋利,与蒜头上兽首处于同等方向,为此瓶增添一抹雄壮之势!

瓶身三面开光,开光处圆环上粗下细,其所绘之景大同小异,皆以橘色、草绿、白色和蓝色上彩,据悉,唐三彩最瑰丽色彩莫过于黄、褐、绿,而此唐三彩蒜头瓶,褐色极少,显得釉色更加耀眼明艳,观看此瓶,可以看到一位有着婀娜身姿的仕女正提裙迈步而出,在橘之釉色的勾勒下,更显姿容无双。在其身体两旁,蜿蜒的卷草纹盘旋而上,而釉色如楚河汉界般分为鲜明的蓝色和绿色,再加上偶尔的白色,更是如在梦境。

可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 也反映了唐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 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故此,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把中国陶文化的全部潜能、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是中国的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和时代氛围中得到升华。唐三彩在国际市场上创下的天价,超过一切原料比它贵得多、年代久远得多和技术复杂得多的中国文物,说明它的价值在1000年后得到世界的高度尊崇与认可,可谓国之瑰宝!

洒蓝施


洒蓝又名“雪花蓝”、“青金蓝”。因其浅篮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滴一样,故称“洒蓝”。洒蓝明宣德时就已出现,但清康熙时才完全成熟。这时的施釉工艺也有所不同:先在胎坯上吹青料,形成青色小点;然后再吹白釉。烧成后青蓝中飘洒点点雪片,颇为可爱。还有在洒蓝上描绘各式金花或青花图案的,均属珍品。

陶瓷名词:釉上彩


釉上彩——指在已烧好的素器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的温度烘烤而成,因彩绘在釉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明清景德镇窑釉上彩广泛应用,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明清瓷器: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对于假货这种颇为收藏鉴赏界头痛的问题,收藏家胡平先生的回答是简明扼要的:你不看假货,其至不收进一些假货,那么你对真品的鉴赏力就会大打折扣。他对笔者强调,究竟什么是假货,其实在具体操作上还是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争议,尤其是一些假货确实在工艺制作上能够与真品相媲美,对这样的假货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弃之不顾了。他拿起一只清乾隆时期制作的仿宋官窑贯耳瓶说:如果说这是宋代官窑制品,那诚然是在说胡话,但说它不具有宋代官窑的造型和特点,那也是主观臆断。所以尽管这只瓶并非是真正的宋代官窑,但收藏价值仍然非常高。

这件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通高22厘米,口沿5.87.8厘米,四角斜切,底足6.39厘米。整体来看,造型极其工致浑厚,釉面满布大小不一开片,有金丝铁线之美。贯耳的设置增添了器物的沉稳,而关键之处则在于瓶的口沿和底足显示宋代官窑最具鉴定特征的紫口铁足。以重量而论,此瓶较为轻盈,而且修整技术极为精到,与传世清代雍正、乾隆仿宋官窑制品相类似。比照博物馆陈列的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的釉面缩釉孔较多,而此器则釉面光洁明净,这也是清代高仿品的特点之一。上手欣赏,顿可感受到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旧气,釉面滋润类玉类冰,但包浆厚实,属古陶瓷器物中的传世品,保存之好可称难得。

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中官窑的研究代不乏人,但至今距离完全揭开其面纱尚有一段历程。北宋汴京城附近的窑址早已沉埋于茫茫黄土之下,而南宋官窑窑址的完全发现也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专家多数意见认为,传承的真正的宋代官窑制品绝大多数被世界各国的公私博物馆所收藏,而流传于民间的实属漏网之鱼,而且少之又少。在古玩市场上,一块声称出土于窑址的官窑瓷片动辄开价上万元。基于这个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只宋官窑洗,当时成交价达到了创纪录的2200港元,可见真正的收藏家对于宋代官窑制品是不惜一掷千金的。然而可能是真品太少的缘故,后来的拍卖行情则一路朝明清官窑方向走去,上亿的纪录已经破了多次。不过笔者认为,物极必反,现在已经有不少收藏家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少有人光顾的高古瓷器,其中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自然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的稀缺性是推动价格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般性结论,就是说在可以预期的十至二十年内,以明清官窑瓷器为热点的收藏拍卖市场将逐步让位于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的高古瓷器。当然,在缺少资源的前提下,清代的仿宋精品亦无疑会在今后的收藏市场占据一定位置。

古代瓷器:唐三彩蒜头瓶赏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想来,中国的唐三彩也有着千年的历史了,其从产生到发展,很多人误认为唐三彩与定窑白瓷、龙泉哥窑青瓷等都属于瓷器的一种,其实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与大部分陶器不同的是唐三彩在陶器表面上釉。

其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在其形成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三彩蒜头瓶

此瓶高33.8cm,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瓶周身施以蓝釉色,造型同于常规又加以特色,其蒜头饰有橘色兽耳,颈部用长方形条棱拼接,条棱向内凹陷,表面亦有雕刻,其肩更是别出心裁,三头牛首呈三角鼎立之势,橘色与墨绿刻画的牛角长而锋利,与蒜头上兽首处于同等方向,为此瓶增添一抹雄壮之势!

瓶身三面开光,开光处圆环上粗下细,其所绘之景大同小异,皆以橘色、草绿、白色和蓝色上彩,据悉,唐三彩最瑰丽色彩莫过于黄、褐、绿,而此唐三彩蒜头瓶,褐色极少,显得釉色更加耀眼明艳,观看此瓶,可以看到一位有着婀娜身姿的仕女正提裙迈步而出,在橘之釉色的勾勒下,更显姿容无双。在其身体两旁,蜿蜒的卷草纹盘旋而上,而釉色如楚河汉界般分为鲜明的蓝色和绿色,再加上偶尔的白色,更是如在梦境。

可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唐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故此,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把中国陶文化的全部潜能、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是中国的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和时代氛围中得到升华。唐三彩在国际市场上创下的天价,超过一切原料比它贵得多、年代久远得多和技术复杂得多的中国文物,说明它的价值在1000年后得到世界的高度尊崇与认可,可谓国之瑰宝!

“唐三彩”只有三种颜色吗?


从名字上看唐三彩似乎只有三种颜色,其实唐三彩的色彩很丰富,有绿、黄、白、蓝、赭、褐、紫等多种颜色。而称它为“唐三彩”,是因为它主要以黄、绿、蓝三种颜色为主。

唐三彩是一种彩色釉陶。它是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用约800℃低温烧成的。它的器型十分多样,包括了各种人物、动物俑及建筑、家具的模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唐三彩大多出土于西安和洛阳的唐墓中。它虽然漂亮精致,但主要是用作陪葬,很少用于日常生活中间。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它的釉里面含有铅的缘故。我们知道铅是一种重金属,人体长期摄入是很容易中毒的。

明清瓷器:乾隆釉里红方尊


在翰海2010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釉里红双凤象耳扁方尊引起了拍家的关注,几经举牌,终以33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落槌。

此拍品高22.5厘米,呈扁方形,口微撇,短颈两侧饰象首衔环,鼓腹,方圈足。主体釉里红绘双凤穿牡丹,辅以如意云头,变形莲瓣,蕉叶纹等边饰,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这件釉里红方尊造型稳重大气,为乾隆时期特有的器物,为宫中重要陈设器,十分珍贵。

釉里红与青花几乎同时出现,是以铜为着色剂,于白胎上绘制图案纹样,后施釉其上,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故名“釉里红”。其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烧制难度很大,成品率极低。釉里红自元代创烧以来,工艺进展较青花缓慢许多,至清代乾隆时期方成熟稳定,并发展出了设色淡雅宜人,线条勾描细腻的特点,所绘纹样也逼真写实。展现了釉里红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