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碗 > 导航 >

康熙官窑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图碗

康熙官窑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图碗

古代瓷器青花碗 古代瓷器碗 地暖瓷砖

2020-06-13

古代瓷器青花碗。

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图碗高6.9厘米 口径15.6厘米 足径7.3厘米,是清代康熙官窑瓷器。

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图碗碗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器内外以豆青釉为地,内心、外壁以青花红彩绘旭日东升图,青花绘海水礁石纹;红彩绘祥云红日纹。山石矗立于波涛翻滚的海水中,一轮红日跃于海面喷薄而出,与彩云连成一体,呈现出日出东海的壮丽景象。《小雅•天保》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之语,寓有国泰民安,祥瑞和平之意。此图又称为“海天浴日”图,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碗绘制精致细腻,纹饰吉祥,构图严谨,瓷器色彩艳丽。

豆青地青花是青花瓷品种之一,创始于清代康熙时期,乾隆时期较为流行,其制作工艺是以钴料在坯胎上作画,施豆青釉高温还原而成,呈色雅洁清丽,风格独特。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单色豆青碗


清代的瓷器,在继承前朝瓷器精华的基础上,可谓开创历史之先河,尤以“康雍乾”三代最为鼎盛繁荣。这期间不但器型精美繁多,且在造型创新上具有奇妙生动的构思。

陶瓷工业发展到乾隆时期,可以说是最为兴盛。因乾隆帝对名画瓷玩痴迷的程度是历代帝王都无法比的。他对窑务烧造十分重视,曾命宫廷绘画高手设计各种造型,要求非常严格,对一些有损皇家形象或稍有瑕疵的瓷器坚决予以销毁。所以,只要是宫廷御用品,都不惜任何代价而好中求精。故而可以这样讲,瓷器发展到乾隆早中期,无论是器型的设计工艺,还是用料的成本以及绘画的水平,胎釉精美细致的程度,都达到了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

从乾隆传世的瓷器来看,其胎骨釉面虽“坚不及康熙,细不及雍正”。但胎釉依然给人以精细规整,华丽脱俗之感。且在瓷器造型制作上有标新立异的大胆突破,令人耳目一新。

乾隆时期除了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早年的珐琅彩也独具特色,既有皇家气派的庄重,又显清纯脱俗的潇洒。

在造型上除了大件的观赏器之外,一些精美灵巧的实用器也很耐人寻味,其在观赏把玩上也毫不逊色。

乾隆瓷器装饰一般是以绘画为主,辅以开光、雕塑、剔刻等工艺。内容除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外,“福、禄、寿”及颂扬“国泰民安”的吉庆题材也为数不少。色彩有单色、古铜彩、墨彩、斗彩等。

图为乾隆时期的“单色豆青碗”,直径12.6厘米,制作规整精美,胎釉沉稳滑润。虽然单色釉瓷器在乾隆时期不为主流。但其流传至今的如“豆青釉兽耳鼓式罐”、“霁蓝釉碗”等,虽为单色釉,但精美程度颇具特色。此“豆青碗”釉色纯正,胎骨肥腴坚密,匀净温润。釉面上偶有乾隆时常出现的轻微“波浪釉”。底铭“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书款,书写规范有力,应属乾隆官窑。

康熙御制珐琅彩莲花图碗之谜


以下这篇文字缘起2013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一则消息“本季春拍包括三场重要专拍,其中上海古玩收藏家张永珍博士珍藏的康熙御制珐琅彩莲花图碗以7400万港元成交。

这件瓷碗原为知名鉴藏家及古董商张宗宪旧藏,1983年购于香港苏富比十周年拍卖,时以52.8万港元成交;其后在1999年释出市场,以1200万港元由张氏胞妹、收藏家张永珍竞得。此番再度易手,香港“永宝斋”创办人翟建民成为新主。从递藏上讲也算是流传有序了。

介绍中说这件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胎质洁白细腻,釉料纯净光亮,料彩明艳,色地凝沉;器身遍绘瑞莲佳荷,花朵或含苞或绽放,莲叶见卷展见枯残,意雅趣真;底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蓝料楷书款,匠工精炼。

著名瓷器研究专家、前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管康蕊君认为,“瓷碗上的纹饰吸收了中国花卉写生精华,尽显文人画蕴,特别是并蒂莲花寓意帝王纪功颂德的祥瑞征兆,在不尚迷信的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实属少见。”

对此我存疑。在中国,并蒂莲花历来都是寓意象征世间爱情的。用并蒂莲花寓意帝王纪功颂德的祥瑞征兆一说多有牵强,而为帝王服务的承旨御用画匠连写字都通用馆阁体,在绘画上更不可能张扬自身个性尽显文人画蕴了。我以为以上分歧源自康蕊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体制的误读。

几乎同时我在微博上看到了发烧友转发的图片,有一微博上名叫且品且读的同好评论:“仔细观赏了上海藏家张永珍送拍的‘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此碗直径约11厘米左右,圈足边沿切修规整,胎质细腻,胭脂地凝沉厚重,外壁满绘瑞莲佳荷,婀娜多姿,华彩缤纷。并蒂莲和卷荷画得甚为精彩!一问起拍估价超过7000万港元,不禁汗颜……”

看了之后多少有些疑惑,其一是上传图片中拍卖藏品的工艺和画法。其二是碗御制款识。最后是以7400万港元成交,与起拍价基本持平。而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一件瓷胎画珐琅山石锦鸡纹双耳瓶,成交价1.1548亿港元。2006年11月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拍出1.5123亿港元。

首先,为什么一只碗能卖如此高的价钱?这恐怕还要从世界工艺文化说起。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三大举世公认的工艺精华:一是先秦青铜器。二是宋瓷,三是明清彩瓷。这中间2/3为瓷器。而中国号称瓷国向海外传递辐射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口说无凭,是靠一件件宋元明清的瓷器所承载的。

查阅文献,康熙一朝皇家所用器物均由武英殿造办处和养心殿造办处承担。而康熙晚年多病,对内延疏于管理,养心殿造办处的档案没有流传下来。这就为后来的研究者埋下了隐患, 为造伪者提供了机会。而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命养心殿造办处设档房管理各项文书档案,为后世提供了《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成为后人研究清内廷皇家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需要指出的是,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各大知名拍卖公司,大多中国瓷品拍品多以明清官窑为主。而这中间又有御窑、官窑之分。 顾名思义,御窑一定是供皇家专用,而官窑则兼顾了王公大臣。这中间的工艺差别可视作等同于封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伦理等级观念来看待。

康熙瓷胎画珐琅在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故宫前,一直是宫中秘玩,外人难得一见。只是到了1924年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之后,在当年所登记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康熙瓷胎画珐琅才首露真容。专家们才能首次接触实物,为以后民国高手仿制珐琅彩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依据。

康熙一朝的瓷胎画珐琅有两种说法。一是先挑选用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素胎,然后在内务府造办处给珐琅器作彩绘,采用铜胎上画珐琅彩方法绘制,观之与铜胎画珐琅器没有太大区别,在用料上彩料较厚,有凸起堆垛之感。画法上,不勾勒轮廓线,即采用五代时期没骨画法,这两点成为康熙珐琅彩两大特色。另有一部分素胎沿用了明永乐时期白胎。

另一种说法,当年同时在清宫造办处珐琅作,景德镇御器厂二地同时研制,但所攻重点不一,造办处珐琅作以仿铜胎画珐琅画面和技法为主,采用反瓷胎质(即内有釉外无釉胎质) 用底釉,面釉方法生产,由此诞生了康熙色地风格。景德镇御器厂则采用部分进囗画珐琅颜料,彩画花卉,因彩料研制不过关,造成有些颜色脱落,但最终改变了康熙五彩的旧面貌,以鲜艳明快的新风格,确立了瓷胎画珐琅新标准。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只是多了一处研制地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出现珐琅彩之前,我国传统釉上彩和釉下彩对花卉等题材的表现,多是用点、线和点线构成的面来体现。在釉上彩中多使用五彩中透明颜料罩在点线构成的花卉图案上。花朵的色泽、质感、明艳等细微的层次变化则体现不出来。

珐琅彩出现后,则情况发生了质的改观,珐琅中乳浊不透明特性颜料的遮盖,可使颜料一层层铺上去并在每层之上加以不同颜料,不同色泽的重叠、渲染,在窑内高温烧制后,不同颜色相互融融,结晶而玻化……冷却后变成一层坚硬的玻璃物质。由于珐琅彩的研制成功,令我们在康熙瓷胎画珐琅上看到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着色花卉。

而这只香港苏富比所拍的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盌所用绘制工艺是用线描双勾,然后再填色的方法制作而成,缺少康熙一朝的时代特征,在器物上画荷叶及莲花时色釉平涂且釉层浅薄,只是莲瓣尖部用复笔重描的方式加深而已,缺少色釉渐变的融合美感。

而圈足部蓝料方框双圈款从图片上看比例过大,有点像当下街上跑的奔驰、奥迪轿车,大大的车标立在车头生怕别人看不见,似乎是想以大而名,来满足车主心理需求。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构成康熙御制珐琅彩莲花图碗之谜。

清康熙 青花“楚人献鱼”图碗


规格:高4.5 口径8.3 足径4.3/cm

“楚人献鱼”为一历史典故,原文出自《新序》:

楚人有献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来献也。”左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囷仓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余衍之蓄,聚于府库者,境内多贫困之民;皆失君人之道。故庖有肥鱼,厩有肥马,民有饿色,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其以比喻寡人也,且今行之。”

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宫不御者,出以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译文:

楚国有人向楚王献鱼,说:“今天捕得的鱼,吃不掉,卖不掉,放了又很可惜,所以来献给大王。”楚王的侍臣说:“这样说对王太不尊敬了。”

楚王不同意侍臣的意见说:“你不知道,这打渔人是个仁德的人。听说仓库粮食丰余,国家却有饥饿的人;后宫有很多怨女,民间有很多成年而无妻的男子;王府库聚财多;国内贫民很多;这都因为国君不仁道的原因。所以厨房有肥肉,马棚有肥马,百姓有饥色,是因为亡国之君王搜刮财物藏在府库里.。这个道理,我早就懂得,却不能实行,渔夫知道这个道理,大概是用献鱼这种方式来晓谕我吧。我要为民做好事。”

于是派使安抚老弱孤苦的人,从粮仓拿出粮食,从府库取出钱财布帛,用来救济生活困难的人;释放后宫不侍奉君主的宫女,让她们嫁给无妻的男子。楚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邻国也归附于楚国,所以渔夫献上一条多余的鱼,楚国依靠这得到了好处,他可称得上仁慈而明智了。

此碗小敞口,弧腹,圈足。画中一男子拿着一条鱼进献,旁边立着一戴官帽的侍臣;楚王立于对面,正作趋前取鱼状。四周点缀山水,以青花分水技法绘就,整体工艺精细,画工精湛,典故内蕴深厚,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款,是一件青花佳品。

康熙官窑青花特点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这时期经济、工商业兴盛,海外贸易繁荣。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巡抚监管窑务,有的驻镇,有的遥领,督造宫廷御用器物。官民窑并举,欣欣向荣,呈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朝虽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种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康熙青花瓷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与永、宣青花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清《陶雅》谓: “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康熙青花来看,数量多,品种全,纹饰丰富,除官窑青花外,民窑青花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不乏大量精美之作。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大,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综合归纳,康熙青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这种色彩变化主要在于分色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汇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其装饰效果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不是很多,但别有情趣。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采取概括、夸张、抽象手法进行创作,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及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表现出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与成型工艺的高超水平。

主要品种有:盘(高足盘、花门盘、方盘、折沿盘),碗(高足碗、盖碗、合碗、花瓣口碗),碟,杯(套杯、铃铛杯、高足杯、撇口杯、十二月花卉杯),盒(盖盒、四节圆盒、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瓶(直颈瓶、观音瓶、棒槌瓶、玉壶春瓶、长颈瓶、葫芦瓶、雉把瓶、洗口瓶、梅瓶、胆瓶、天球瓶、直颈弦纹瓶、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尊(马蹄尊、观音尊、凤尾尊、撇口尊、双陆尊、双耳尊、兽面唧环尊、筒式尊),壶(鼻烟壶、各式茶壶、执壶、寿字壶、贲巴壶),罐(将军罐、瓜棱罐、鼓式盖罐、粥罐),三足炉,撇口炉,钵缸,渣斗,折沿盆,猫式香熏,笔筒,水丞,葵花式洗,砚,漏斗,挂钟等。虽然有些器物承袭明代式样,但已在原来造型基础卜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四、纹饰。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纯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在瓷坏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陶雅》所云:“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植物纹中有:牡丹、菊花、莲花、桃花、梅花、石榴、玉兰花、松竹梅、秋叶纹、竹石蕉叶、折枝花果、洞石花卉、牵牛花、灵芝、缠枝莲、缠枝菊、缠枝宝相花、十二月花卉等。牡丹花花瓣肥厚,花朵饱满,叶片卷曲,花分往往分出两个酷似动物头上的犄角,又有双犄牡丹之称。此种画法颇具时代特征。动物纹常见:龙、凤、异兽、团鹤、雉鸡、鸳鸯、松鼠纹等。多数是与花卉组合描绘在一起,单独画的不多。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鼠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狮子穿花、牡丹狮子、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鹤桃纹、龙穿花、鹭鸶莲花、麒麟蕉叶、松虎纹等。人物纹有:牧童骑牛、童户戏莲、仕女、八川卜西游记等。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纹饰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许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山水画仿王石谷,人物画仿陈老莲、萧尺木。山水画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对远山近岸,山峦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描绘得出神入化。画画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新、幽靓雅致之感。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能够巧妙地把当时人们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自然景色融合描绘在一起,画画弥散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另外,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五、款识。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的。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这其中最常见的是写成化款,既有四字,也有六字,多是楷书。

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浴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占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占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五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崑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五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也有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 双鱼、荷花、如意、杂宝、银锭、方胜等。

总之,康熙青花在中国青花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书写了极为光辉的一页,使青花瓷器烧造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艺术成就,颇令后人叹为观止。

康熙官窑珐琅彩值钱吗


珐琅彩是清朝独有的瓷器种类,它是唯一一种在紫禁城内烧制的瓷器,在中国历代瓷器种类中,造价最高,艺术水平也是最高,因而被称为是官窑中的官窑,不过,可惜的是,古代珐琅彩烧制技艺已经失传百年,后人无法烧制,着实让人感到惋惜。

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成交价:RMB  193,195,268;尺寸:14.7厘米;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8-04-03。器形雅正,弧壁浑圆,高岭为胎,质密细腻,诚景德镇御窑佳品,皑白美如雪。跋涉送京,宫中添珐琅,外壁涩胎厚施彩,匀净透亮。

最早的珐琅彩制作工艺开始于15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欧洲人烧制珐琅彩主要用于宗教器物,后来逐渐成为装饰品。随着中西贸易的流通频繁,珐琅彩也在康熙23年期间进入中国,引起一片轰动,据说当时珐琅彩进入中国之后,很多达官贵人都争相购买。后有人看到其中的商机,在广州等地就地设厂进行研制,试图烧制珐琅彩,这就是最早的珐琅彩。

当时,广州的很多产品都有西方文化的融入,但是因为烧制技艺不高,所以并不成功,直到康熙58年的时候,朝廷专门聘请了珐琅艺人陈忠信到北京来烧制,才将其彻底转化为中国风格的器物。

珐琅彩是一种以长石、石英为主要材料的玻化物质,因此也被称为是佛郎、发蓝、拂郎等。它的烧制需要将长石、石英等材料经过各种工序之后,形成珐琅熔块,之后进行研磨得到珐琅粉,将其调和均匀之后,涂抹在各种器物上,经过烧制,形成我们看到的珐琅彩。

珐琅彩的烧制与康熙皇帝的喜爱密不可分,据说,康熙帝对珐琅画十分钟爱,并不断研究,之后有了珐琅瓷器之后,更是喜爱不已。下面人自然是以上位者喜好为主,不断研制珐琅瓷器,也因此珐琅彩在中国大放异彩,远超西方国家。

康熙官窑珐琅彩是专门为康熙皇帝烧制珐琅彩的窑口,它以康熙帝的喜好为主,烧制出来的珐琅彩件件都是精品、极品,因而市场价格极高,比如2018年台湾拍卖的珐琅彩桌椅,市场价格是81356000元。就连乾隆皇帝时期的珐琅彩以及雍正时期的珐琅彩都价值数千万,更何况康熙官窑珐琅彩,更是价值不菲,有些甚至达到了天价。

康熙官窑珐琅彩大多以西番莲、缠枝牡丹为主,有花无鸟,虽然单调,但是也十分有情趣,它的质地非常细腻、彩料凝重,画工精细,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官窑珐琅彩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绘画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康熙时期还是乾隆时期,都专门供奉了很多名画家,其画稿被精心描绘到珐琅彩瓷器上,因而风采各异,精品极多。

不过,珐琅彩的烧制实在是太费工费料,且投入太多,到乾隆皇帝之后,珐琅彩就逐渐衰落,并退出瓷器舞台,甚至到现在,市场中出现珐琅彩仿品也极少,足见其工艺的复杂和高超。

康熙官窑青花瓷器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这时期经济、工商业兴盛,海外贸易繁荣。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巡抚监管窑务,有的驻镇,有的遥领,督造宫廷御用器物。官民窑并举,欣欣向荣,呈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朝虽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种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康熙青花瓷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与永、宣青花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清《陶雅》谓:“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康熙青花来看,数量多,品种全,纹饰丰富,除官窑青花外,民窑青花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不乏大量精美之作。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大,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综合归纳,康熙青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这种色彩变化主要在于分色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汇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其装饰效果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不是很多,但别有情趣。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采取概括、夸张、抽象手法进行创作,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及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表现出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与成型工艺的高超水平。

主要品种有:盘(高足盘、花门盘、方盘、折沿盘),碗(高足碗、盖碗、合碗、花瓣口碗),碟,杯(套杯、铃铛杯、高足杯、撇口杯、十二月花卉杯),盒(盖盒、四节圆盒、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瓶(直颈瓶、观音瓶、棒槌瓶、玉壶春瓶、长颈瓶、葫芦瓶、雉把瓶、洗口瓶、梅瓶、胆瓶、天球瓶、直颈弦纹瓶、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尊(马蹄尊、观音尊、凤尾尊、撇口尊、双陆尊、双耳尊、兽面唧环尊、筒式尊),壶(鼻烟壶、各式茶壶、执壶、寿字壶、贲巴壶),罐(将军罐、瓜棱罐、鼓式盖罐、粥罐),三足炉,撇口炉,钵缸,渣斗,折沿盆,猫式香熏,笔筒,水丞,葵花式洗,砚,漏斗,挂钟等。虽然有些器物承袭明代式样,但已在原来造型基础卜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四、纹饰。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纯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在瓷坏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陶雅》所云:“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植物纹中有:牡丹、菊花、莲花、桃花、梅花、石榴、玉兰花、松竹梅、秋叶纹、竹石蕉叶、折枝花果、洞石花卉、牵牛花、灵芝、缠枝莲、缠枝菊、缠枝宝相花、十二月花卉等。牡丹花花瓣肥厚,花朵饱满,叶片卷曲,花分往往分出两个酷似动物头上的犄角,又有双犄牡丹之称。此种画法颇具时代特征。动物纹常见:龙、凤、异兽、团鹤、雉鸡、鸳鸯、松鼠纹等。多数是与花卉组合描绘在一起,单独画的不多。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鼠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狮子穿花、牡丹狮子、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鹤桃纹、龙穿花、鹭鸶莲花、麒麟蕉叶、松虎纹等。人物纹有:牧童骑牛、童户戏莲、仕女、八川卜西游记等。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纹饰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许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山水画仿王石谷,人物画仿陈老莲、萧尺木。山水画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对远山近岸,山峦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描绘得出神入化。画画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新、幽靓雅致之感。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能够巧妙地把当时人们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自然景色融合描绘在一起,画画弥散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另外,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五、款识。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的。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这其中最常见的是写成化款,既有四字,也有六字,多是楷书。

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浴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占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占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五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崑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五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也有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荷花、如意、杂宝、银锭、方胜等。

总之,康熙青花在中国青花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书写了极为光辉的一页,使青花瓷器烧造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艺术成就,颇令后人叹为观止。

康熙珐琅彩官窑价值如何?


在收藏界,康熙珐琅彩官窑的瓷器,一向是价格居高不下,真品一瓷难求的盛况,大家有目共睹,可谓收藏界的宠儿,瓷器中的精品。那么,如果抛开价格,单论康熙珐琅彩官窑的价值,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康熙年间的官窑瓷器,大多品质精美,本身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瓷器。更何况珐琅彩瓷器,原料珍惜且不论,工艺复杂少见也是非旁的可比,二次烧造的过程更是需要从景德镇挑选上好瓷胎,入京进行装饰再进行烧制,其成本与难度不是一般窑口能够负担的,所以珐琅彩瓷器一向属于宫廷垄断的,专供御用。特别是康熙年间,本就为创始时期,铜胎上绘制珐琅的同款,更是珍惜难得,乾隆之后甚至绝迹,可见康熙官窑珐琅彩的珍贵,绝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其通体的气派与工艺难度、存世量上。

但是,如果仅仅论价值高低的话,康熙官窑珐琅彩内部,又有上下之分。比如说有的瓷器上带冲,这是瓷器收藏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种冲的大小,也是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关键是要区别其冲线程度,有的是非常影响美观度的,所以价值也会相应有损,但如果是并不影响美观度的带冲线的瓷器,与完整瓷器差别不大,则整体价值,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然,康熙年间的珐琅彩,从装饰程度上来说,相较于他朝,更温丽雅致,且有创始之功,名贵程度又添几分。但是也因为其珍贵,二次烧造的过程中,从景德镇到京城,多方协同才烧造出这样进贡的珍品,民间不见烧造,流传到民间的珐琅彩瓷器则更少,现在故宫博物馆中藏有的康熙珐琅彩瓷器,都是定时展出的,这种直到民国三年才第一次被社会各界所熟知的瓷器,其价值还用再赘述吗?

总之,由于康熙年间的官窑所出瓷器本就属质量上乘的,何况是珐琅彩瓷,其要求的瓷胎好,技术高,且原料难得,存在时间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观赏价值,而且正是因为其系官窑所出,数量少,流通到民间的更少,“物以稀为贵”,何况是质量如此精美的珐琅彩,所以康熙年间的官窑珐琅彩,不仅价格高,价值更高。

康熙珐琅彩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尺寸:1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74,0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蓝料款。

口微外撇,盌壁内收,圈足边沿切修规整。胎质洁白似玉,缜密细腻,釉料纯净光亮,胎釉紧密相合。所施料彩明艳,玻璃质感,口足边沿各留白一周。胭脂色地,凝沉厚重。器身满绘瑞莲佳荷,华彩缤纷,蓝倚青绿,粉伴黄白。花朵,或含苞,或绽放,婀娜多姿;莲叶,见蜷展,见枯残,意雅趣真。底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蓝料楷书款,外罩双方框,字体工隽挺拔。

2: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彩黄地牡丹雉鸡图盖盒,尺寸:10.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19,720,000 ,成交时间:2005-05-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康熙御制》款。

3: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蕃莲」纹嵌宝石三象足双耳盖炉,尺寸:67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1,86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大清康熙年制》款。

4: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盌,尺寸:14.2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7,004,000 ,成交时间:2002-05-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春季拍卖会。

5:清康熙御制铜胎掐丝珐琅仿古缠枝莲纹大铜镜,尺寸:直径43.5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6,555,000 ,成交时间:2018-06-20,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此镜以精铜所造,镜背鎏金保存情况良好。镜面圆形,打磨极为光滑,照影清晰而柔和。背面施淡蓝色珐琅釉为地,满饰缠枝莲纹,中心有黄铜按钮,边缘以铜圈隔出花边带,深蓝地上亦饰小朵莲花,与缠枝莲图案呼应。纹饰构图繁密精致,圆钮与外区环纹的搭配又调节了内区满地缠枝莲的紧凑布局,从而形成富于节奏的置陈变化。框做菱花形,色泽沈穆厚重,包浆润泽,满雕卷草纹,连绵不绝,团团如意。花纹线条细腻雅致,工艺臻熟,流畅自然。背面无花纹,鎏金厚重。全器气息富丽华贵,鎏金灿烂,釉彩鲜明,使镜面于富贵之中又呈现出形制庄重、质朴自然的仿古之风。此镜置于室内,光华耀目,低调奢华而满室生辉。如此硕大的铜镜造价高昂,极为难得,视野广阔,非一般小铜镜可比。

6: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云龙纹多穆壶(一对),尺寸:高60.5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4,600,000,成交价: RMB 5,175,000 ,成交时间:2015-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明清时期,由于皇室对西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一例。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其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藏、蒙、满、汉民族团结的主题。由于清代大量册封和法事需要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多穆壶更加流行。此对多穆壶为铜胎,以掐丝珐琅之技装饰器表,壶身为筒圆竹节形,共分为三节,其中上节较长。顶部为波浪形斜口,口沿、三道弦纹节及底足作鎏金处理,光素无雕刻;壶身上部置铜鎏金龙首,口出短流,并作铜鎏金鱼化龙为手柄。整器通体施蓝色珐琅釉为地,器身以云龙纹为主题图案,以红,黄,青各色掐饰赶珠龙纹,矫健苍莽,指爪锋利,五色祥云瑞气围绕其旁,下有海水江崖。流口及把手则饰卷云纹。整器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格,铜质精纯,珐琅釉质细润,龙形的壶把增添一丝动感。其掐丝纤细均匀,刚劲流畅,填釉饱满,很少砂眼,为康熙时代掐丝珐琅工艺的鲜明特征。特别是龙的样式,高额宽颊,长眉下垂的形象,显现出康熙时代的风格特点,是康熙仿明代珐琅制品的精美代表作,皇家气派十足,兼具装饰与实用价值。

7:清康熙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玉壶春,尺寸:高52.5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3,600,000,成交价: RMB 4,140,000 ,成交时间:2011-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撇口束颈,身形挺拔秀美,予人典雅大气之感。瓶身颈部作镀金兽耳一对,瑞兽腰背弯曲作弓形,颈首作回望状,神情肃穆古朴。壶瓶器身以蓝釉为地,其上作掐丝珐琅装饰,绘缠枝莲花纹饰,单线花叶柔丽婉转,色彩纷呈,蓝釉色泽流露沉静典雅之气韵,繁花造型彰显华贵曼妙之身姿,颇为精妙,是典型的康熙时期纹饰特点。清代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达至巅峰,并形成内府造办处,设立珐琅作,用以专门研发珐琅器具。此件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玉壶春造型端庄雅正,珐琅彩绘沉郁高贵,其间花卉金边为饰,更添华丽柔美气息,呈现皇家宫廷气度,极具收藏价值。

8: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高束腰香几,尺寸:高78.2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0 ,成交时间:2017-06-18,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香几之妙,在线条的运用,忽隐忽现的线条把上下贯通,周围脉络自然而畅。香几几面呈五瓣花形,中心开光镶珐琅彩西番莲纹,外绕二夔龙于云海中奔腾,开光外满绘宝钱龟甲纹。腰部与几面的五瓣形对应有五个弧面,中置绦环板,饰宝钱龟甲纹,使腰部纹饰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弧面各有一开光,内绘为双龙捧寿,双龙张牙舞爪呈侧身上升状,体为靛蓝色,寿字均为双金线涂红,再配以黄、绿色点缀,开光之间以缠枝花纹铺满;下部面积较窄,掐丝绘一圈夔龙游走其中,首尾相继,姿态灵动而有气势。牙板雕作大小相隔的如意云头纹样式,其上满饰云寿纹,足则使用垂足式造型,五足间是五个壶门轮廊,柔婉修长,仿佛是五个大莲花瓣,整器色彩明丽,纤秾合度,极富美感。

9: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锦地福寿纹炉,尺寸:直径9.3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3,584,000 ,成交时间:2010-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

“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炉敛口,扁圆鼓腹,下承三乳足。炉内壁施天蓝色珐琅釉,外壁以黄色珐琅釉为地,器身黄釉上又有红色云雷纹为地纹。炉身主体绘有蟠桃图案,绿叶和红花点缀周围。蟠桃上方有蝙蝠一只。蟠桃两侧伸出一折枝花卉,花心处各托起一较小蟠桃。花叶之间相互缠绕,与蝙蝠、蟠桃一起寓意“福寿连绵”。空处另有变形花朵图案。底部施白釉,内以蓝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外画双圈框。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广珐琅”“珐琅画”,是西方技法传入我国的产物。画珐琅制作时,先在铜胎上涂一层白色釉料,烧制后再用各色釉料描绘不同图案,并二次烧制而成。由于珐琅彩釉料的特殊性,令画珐琅色彩绚丽富有光泽,且耐腐蚀耐磨损,可历经上百年而光泽依旧。铜胎画珐琅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海禁开放,东西贸易交往愈发频繁,西洋制品开始大量涌入,西方的画珐琅便是此时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的。因其从西方传入而外观似瓷,故俗称为“洋瓷”;又因在广州传入后就地设厂研制,宫中又称其为“广珐琅”。中国开始制作铜胎画珐琅始于康熙时期。康熙三十二年扩充内务府造办处,将珐琅作设为治器作坊之一。现已证实,画珐琅至迟于康熙三十年即在宫中试烧成功。但是此时的珐琅由于技术尚未成熟,成品釉色黯淡无光,色釉突出器表,是早期开创阶段的特征。康熙五十五年后,造办处开始征召民间及国外珐琅匠人入宫,如潘淳、杨士章等。特别是康熙五十八年法国人陈忠信来京指导之后,画珐琅的制作进入成熟期,烧制出一批佳作。康熙朝的画珐琅器物,如上文所述,可分为开创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开创期由于技术所限,器物体积小,釉色少,颜色不够纯凈,色彩互相浸染渗透现象时有发生。成熟期的画珐琅作品器形种类和釉色都有所增加。釉色纯正亮丽,色彩协调,所绘图案以花卉为主,画风细腻,一些图文为宫廷中名画家手笔。由于康熙酷爱画珐琅,故此类器物落款多为“康熙御制”,与掐丝珐琅的“康熙御制”“大清康熙年制”款有所区别。本品即为成熟期的作品。宣德炉为明宣德三年宣宗敕工部所铸铜器,以铜质好,铜色晶莹温润而著称。宣德炉的制作本为祭祀焚香所用,后也用于室内陈设熏香。铜炉形态端正,光泽内含,雍容典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此炉器形仿自宣德炉,小巧精致,胎体厚薄均匀。釉料质地温润,表面有一层玻璃质光泽,兼具宣德炉型之精巧和珐琅器色彩明艳润泽的特点,是康熙年间画珐琅器中的佳品。 与此件炉造型、画工相近者,可见香港苏富比于1980年所拍的一件画珐琅荷花图炉,互为参考。

绿松石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碗


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为名贵的御用器。其诞生后的二百年内都是皇家御用瓷器,用景德镇的半成品在北京二次烧造,民间几乎没有也不知道,至民国三年故宫第一次展览后才被社会所知。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奇绝,时代特色鲜明,传世极少,至为珍罕,备受全球收藏界推崇。

珐琅彩瓷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御藏国际此绿松石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碗高7.7厘米,口径1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内壁施绿松石釉,外壁为绿松石地,以珐琅彩绘花卉纹饰,口沿饰如意纹,中间部位绘缠枝莲纹,底部为莲瓣纹。纹饰繁缛,色彩丰富多样,颜色艳丽,绘工精细。底足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经专家鉴定为嘉庆仿乾隆期作品。器物为一对,器形规整,色彩绚丽,光泽柔和,历史沧桑感及古旧气息浓重。实物整体感觉非常漂亮,画工极其精湛!

清代珐琅彩传世的数量不多,因为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是极为复杂的。在古代皇宫,珐琅彩是在皇帝直接干预、监督下,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 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经“如意馆”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然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而成的。一件珐琅彩每上一种颜色就需要进窑烧制一次,颜色越多,烧制的次数就越多,工序就越复杂,损坏率也就越高。一件成品往往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珐琅彩的珍贵在于它的不可多得。这对绿松石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碗,自清代流传至今,完好无损,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收藏价值极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官窑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图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官窑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图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