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06-16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口部短小,肩腹部浑圆,下腹部瘦长,平底。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肩部绘杂宝及缠枝牡丹花纹,牡丹可谓花中之魁,象征“雍容华贵,大气超凡”;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而瓶中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桨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纹饰宜人漂亮,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绘有象征“身份尊贵、帝王之气”宝莲纹,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像这样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一件收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系该馆的“镇馆之宝”,一件仍在海外下落不明。

目录

1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介绍

2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视频展示

3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纹饰图案

4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发现

5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拍卖

6为什么只展示正面

7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

8沐英简介

9梅瓶简介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介绍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由景德镇窑烧制,高44.1、口径5.5、腹径28.4、底径13cm。景德镇窑烧造。瓷质,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视频展示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纹饰图案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图案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元杂剧中对这段历史故事的演绎。作为汉家史学经典《史记》中的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被元杂剧的创作者进行艺术加工后搬上舞台,受到蒙古、契丹等各民族的喜爱,并被援引到诸如瓷艺等众多艺术门类中。

纹饰依次为:仰莲瓣纹、中间绘火珠、犀牛角等杂宝;缠枝莲花纹、萧何月下追韩信画面,这是主体;卷草纹;大括号式仰莲瓣头纹;覆莲瓣纹、內绘宝相花纹。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不仅纹饰分布富有层次感,而且白釉润泽,青花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再加上富有力道并且干脆利落的线条,充分展现了画面的丹青之妙。由此看来,这件梅瓶被誉为中国古代青花的代表之作就不为过了。

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也不例外,该瓶每条装饰带都是呈横向分布,装饰按其分布位置及装饰作用主要分为主题纹饰和装饰纹饰。从梅瓶的造型来看,装饰纹饰主要分布在颈、肩及足部等面积较小的部位,起到装饰衬托的作用。元青花装饰中的辅助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与主题纹饰既相互呼应又相互独立,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场景绘画相结合,布局错落有致,动静相宜。尤其是多层图案围绕烘托的人物绘画部分,与单纯繁密填加的装饰有着鲜明的差别,人物题材图案也是寄托着元人的情感以及可以反应社会现实的。

之所以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用多层图案纹样装饰带进行装饰不显杂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装饰带之间所空出来的留白设计,把空间分割出来。“水路”《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可见,器血、门窗有中空的地方,才有它们的作用。青花装饰里设计的“水路”,也就是“留白”,也亦如此。因此装饰虽然布满全身,但是层次、主次分明。

因为人物故事纹是主题,并且图画以平面构成,所以根据圆形立体的瓶罐上的装饰性要求,通常要表现的主题都是在瓶罐曲线变化最大之处,加强了前后的空间关系,这样,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景物之间就能够产生空间感。主体纹饰“萧何月下追韩信”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萧何策马扬鞭,于奔马之上身离坐骑的一瞬间,萧何头戴展角璞头,侧身回头左视,看向画面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中韩信牵马驻足,垂袖沉思于岸边;第三部分描绘河中一老艄公持桨立于船头。画面背景中绘有松、竹、山石、芭蕉、梅花等纹饰,丰富图画,亦作画面三部分之间的分隔。

由故事纹的构图分布,可以看出画面所运用的一些设计特征,其一,一般绘画表现立体构成,根据透视原理,运用前后、大小明暗、深浅、层叠和掩映等手法表现物体的存在形式,使人屏幕的绘画上获得立体、深度的空间感觉。

其二,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具有动感的,这与画面中人物的视觉引导也有一定的关系。势(动感)的变化,物理学中“力”的性质之一表现为一种定向运动,而设计艺术中的视觉力或心理力同样适用这一原则,这就说明“倾向性”在视觉感知运动及平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不需要借助过多的联想,视觉经验就可以直接把握“力”的存在及其运动的方向。同时,这种潜在的力的方向,还能引导我们的扫瞄视线,从而以一定的“走势”把握整个设计作品形式及内涵的运动过程、势态及发展趋向。因此,一个指向性的动作或手势也能引导注意的视线走向,从而进入画面的情境。我们通过萧何侧身左视的视线引导,可以看到韩信牵马驻足和老艄公持桨而立,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趋势。当各种力的对抗达到了暂时的平衡状态,平衡中又蕴含着力的运动倾向时,整个画面就会充满动感。

其三,是整个画面设计里疏体密体手法之间的对比。密体是指造型准确,刻画细腻,线条或柔秀,或遒劲,画法严谨周密。疏体,则是指轻快潇洒的画法。疏密相间,收放自如,自然而然给观者人一种潇洒的感觉。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绝妙之处,在于成功地将水墨画技法运用到瓷器绘画当中。工匠用苏泥勃青釉为墨,以白瓷胎为底,凭借娴熟的勾、皴、点、染的笔法,在干涩的瓷胎上尽情挥洒,巧妙地运用了青花所特有的清冷意境来表现月光如水的夜晚,浓淡晕染相宜,纹饰主次分明。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发现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就是沐英的陪葬物品之一。韩信是著名的军事家,其成就被历代武将所敬仰推崇,而这件青花梅瓶所描绘的,正是军事天才被帝王发掘重用、最终成就一世荣光的故事。这样的际遇,正暗合了沐英的事迹。将如此宝物赐予沐英陪葬,足见朱元璋对这位义子的重视和哀思。

1950年,沐英墓被盗,多件文物流落民间,“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是被盗文物之一。当时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陈新民看到有人在南京市新街口附近兜售这件梅瓶,一眼认出此乃稀世珍宝,便出5根金条买下。后经文物专家鉴定,此瓶是一级国宝,由南京市博物馆保存。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拍卖

11月25日,在澳门中信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拍品编号为156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以8亿港币成交,创中国文物艺术品单件成交的世界纪录。

为什么只展示正面

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如今陈列在南京市博物馆陈列“镇馆之宝”的地方——“玉堂佳器”展厅最显眼处。在该展厅内,“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又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件,有保安专门盯守。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从2010年公开展出以来,这件梅瓶只对观众展出“半张脸”,也就是萧何跃马驰骋、策马扬鞭,焦急地追赶韩信的那一面。另一位“男主”韩信又去哪里了?

文物专家告诉记者,“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的画面,其实相当于一幅连环画。在萧何的两侧,也就是展出时观众不可能看到的部分,是另外两位人物——韩信与艄公。韩信牵着一匹马,在岸边徘徊踟躇,犹豫不定。河中一叶扁舟缓缓向岸边靠近,船头艄公扶桨而立,悠然自得地等待韩信上船。

据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该梅瓶第一次公开展示以来,一直是以有“萧何”的“半张脸”示人。在网上搜索,也很难找到韩信、艄公那部分的画面。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如此做的目的,一是防止有人仿制这件国宝级文物,同时也是为了符合国宝文物的展示规定。

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

项梁兵度淮河,韩信带着佩剑追从,居住在戏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名气。项梁兵败,其归属在项羽的部下,项羽任他为郎中的官职。韩信多次给项羽提出计谋,项羽都没有采纳。

刘邦带兵进入蜀地的时候,韩信逃离了项羽,投奔刘邦的军队。开始时只是做了一个地位十分低微的小官。有一次他和另外十三人因犯法问斩,其他十三人都被处死了。幸好从小与刘邦友好的夏侯婴,,通过谈话觉得韩信言出不凡,便建议刘邦免了韩信的死罪。不久,刘邦让韩信做了治粟都尉,也就是管粮食的军官,但认为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干,不肯重用。

虽然,辅佐刘邦的萧何很赏识韩信,几次向刘邦推荐,也未得重用。韩信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萧何得知,月下追韩信。萧何再度向刘邦举荐韩信,并对刘邦说:“要得到很多将士是很容易的,但像韩信这样这样的人却难以找出第二个。如果您只是想占领汉中地区,没有韩信也无妨;假如想争夺天下,没有韩信却不行。请您好好斟酌而定吧!”这样刘邦才开始重用韩信,并任命为大将军。

沐英简介

沐英自幼父母双亡,8岁那年,流浪至濠州城,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收留。朱元璋见沐英机灵可爱,加之当时膝下无子,便认沐英为义子。沐英18岁时任帐前都尉,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被授镇国将军一衔。公元1392年,沐英病逝于云南,年仅48岁。朱元璋追封其为黔宁王,命令将其遗体运送回南京,赐葬南京牛首山,牛首山的别号“将军山”由此而来。

梅瓶简介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明之际,是我国古代一种盗济因其口部小巧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长胫、上部丰满、下部欣长的造型在瓷器中独具一格。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元青花梅瓶特征举例


该元代青花梅瓶通高34厘米,口径5.6厘米,肩径22厘米,底径12.2厘米,重约4公斤。该器平口,短颈,丰肩,腹下部明显收敛,胎内壁有一圈接痕,用手细摸,仍有一种凸凹之感。胎骨呈灰白色,致密坚硬,釉色白中闪青,光滑圆润,晶莹锃亮。青花料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深入胎骨,细匀柔和,稍现晕化,青花发色蓝中带灰。浅底足,呈斜削状,砂底。纹饰分为肩上部杂宝纹,肩部为莲纹,腹部为盛开的牡丹花叶纹,对称工整,远近相生,胫部为卷草纹与变形莲瓣纹相隔,整个画面显得十分雍容华贵。

笔者对有关元代青花梅瓶的特征有所了解,现介绍一二,供收藏爱好者参考。造型:较凝重硕大,气派雄浑,呈上大下小,丰肩敛足,显得有些不大稳定之状;釉色:白釉闪青、厚薄不太均匀,手摸有泪痕、棕眼以及有分段拼接而成的感觉;胎骨:胎重而厚,呈灰白色,含有杂质,多砂胎底,同时因含铁量高,露胎处多呈现火石红;青花:多用进口苏泥勃青原料,其色相翠蓝,或多或少带有点灰色或紫色味道,色彩较晕淡;纹饰:除龙凤纹外,大多是折枝花叶纹、串枝花纹、如意莲瓣纹、八宝花纹,叶子多为葫芦形,花瓣多双勾,而且较大且尖。

元青花流传于世较少,收藏者在市场上可能会碰到各种“元青花”,要把好鉴定这一关。

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这是一尊别具特色的青花梅瓶,八边形的瓶身上绘着四条白龙,在以青花绘成的海水于火焰中升腾而起。繁缛的花纹与龙身留白的简洁使主体纹饰更加突出,体现了元代青花瓷器中非常有特色的表现方式。瓶肩部的云肩纹内,绘着象征富贵与吉祥的凤穿牡丹和麒麟穿牡丹的图样。近足处的如意云头纹里也画满了牡丹花叶。此瓶虽然纹饰布局繁密,但是主次分明,很有元代青花瓷庄重、饱满的感觉。

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有着“苍狼白鹿”祖先起源传说的蒙古族,对白色与蓝色有着特殊的热爱。“苍”是苍天的颜色——蓝色,蒙古人尊天敬祖,因而重的就是天的颜色。而在蒙古族早期信奉的萨满教里,白色则是善的象征,就像我们所见到的元代忽必烈画像,穿着的是白色衣服。因此,同样拥有蓝色与白色的青花瓷在元代异军突起,得到了特殊的宠爱。梅瓶的八边形称作“八方”,不仅体现了后来崇尚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对于八方世界的思想,也体现了蒙古人在迁徙生活中保留的习惯,八边形的器物显然要比圆形更易于携带与固定。瓶身上的云肩纹也是元青花中比较常见的装饰题材,它的范本是帝王仪卫服饰上的云肩,《元史·舆服志》里说:“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指的就是如垂云一般的披肩。至于云肩纹里的麒麟图案,更是作为一种祥瑞而受到贵族们的喜爱,在元代的瓷器纹样中频频出现,后来甚至成为皇家专用纹样。

元代的景德镇因为青花瓷而重放光芒,烧制成熟的元青花源源不断地随着对外贸易输送到伊朗、土耳其、印度、菲律宾、日本等地,青花瓷也成为了以后中国瓷器的主流产品。我们还不能确定元青花所使用的青花钴料的确切产地,但是,发色鲜艳、浓重处泛黑色疵点,并闪着金属般光泽的元青花用“明艳洒脱”四字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元朝蒙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尊梅瓶,崇尚蓝白的他们将青花瓷做得如此浑厚朴实。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成吉思汗驰骋疆场的大气磅礴,正是在那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时代,才能造就出如此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乾隆粉彩描金芍药锦鸡图梅瓶


乾隆时期的粉彩多以百花图案为饰,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所表现出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 其它彩瓷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但在白釉上装饰图案并不常见,整体显得又端庄既雅致,颇具雍正彩瓷神韵。

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作盛酒用器,因口径之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此件粉彩描金芍药锦鸡图梅瓶器物胎白,通体以白釉为地。通体用粉彩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芍药锦鸡图,以简洁的墨彩绘出梅枝,再用胭脂红、青 等柔和的色彩点缀牡丹花朵及锦鸡。简洁大方的图案呈现出一种乾隆华贵的风格,可见当时它不仅作为贮酒器又是一件精美的观赏品。具有极高的投资和收藏价值,是实力买家和投资者的不二选择!

此梅瓶器形尊贵秀美,装饰雍容华丽,绘画细致工整,工艺精湛绝伦,通体绘芍药锦鸡图,牡丹花开,或红或黄,雍容华贵,锦鸡身姿卓韵,画中锦鸡以劲挺的笔线勾勒,工整而洗练,概括而传神,画师运用光影的作用,突出羽毛的光泽和虚实,疏密相间,详略得当。

锦鸡栖息于树干上,侧旁饰以枚红色的芍药花,寓意“玉堂富贵”,又有桃花、万寿菊点缀其间,工笔细绘,一花一叶都尽态极妍。在锦鸡的画法上,雌鸟色泽暗沉,而雄鸟却主导了每个画面的构图,两只锦鸡回首顾盼对视,翎毛片片分明,双目炯炯有神,情态十分生动。其华丽耀目的翎毛让画师一显身手,尽用粉彩釉色富丽多姿的多变华彩。色彩交互层叠,浓淡匀称细腻,饶富立体质感。

梅瓶背面装饰更显简洁,肩部空白处题唐朝张又新作诗“茂枝英呈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苑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蕊”。此瓶借此诗句可谓锦上添花,诗情画意,面面俱到,饶有一番韵味!

乾隆 粉彩描金芍药锦鸡图梅瓶 尺寸:

口径:8.4cm

高:38.1cm

足径:14cm

梅瓶


简介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演变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梅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

清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梅瓶瓷器


如果说,梅瓶在古玩收藏里有一些女水妖的气质,我并不反对。

梅瓶的美,在中国瓷器史上,持续了1000多年。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梅瓶诞生在唐朝。

唐 白釉梅瓶故宫馆藏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用天生丽质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只是,唐朝的梅瓶似乎有点太丰满了。

还有一种主流的观点,说梅瓶是由契丹民族的鸡腿瓶演化而来,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灰绿釉鸡腿瓶首都博物馆藏

还有一种器型的鸡腿瓶,样子和梅瓶就更接近了——

褐釉鸡腿瓶首都博物馆藏

契丹民族的兴起,差不多在北宋时期,晚于唐朝,所以梅瓶应该和鸡腿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

当然,也有另一派专业说法: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

我还是宁愿相信,北宋窑工们是根据鸡腿瓶的形状,激起了某种灵感,借以改造丰满的唐朝梅瓶......全部都顺理成章了。于是,宋朝的梅瓶瘦身成功,变女神了。

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故宫馆藏

我们比较熟悉的宋代梅瓶,应该是磁州窑出品的——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故宫馆藏

地位与磁州窑并驾齐驱的耀州窑版梅瓶,也是女神范儿十足——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契丹民族后来也开始迷恋梅瓶了,样子依然妩媚——

辽 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经过宋朝文人的定性,梅瓶的文化高度已经到位,剩下来的就是细节的改变。还有功能。元朝人普遍豪饮,梅瓶本来就是装酒用的,于是,元朝的梅瓶似乎实用性超过了观赏。

元 内府铭白瓷釉梅瓶首都博物馆藏

元 内府铭白瓷釉梅瓶首都博物馆藏

梅瓶在元朝之前,是使用木塞吗?还是由于时间太长,瓶盖无法完整保存?总之,从传世和出土的文物上看,元之后的梅瓶普遍都有一个大盖子。从观赏性上看,有破坏美之嫌。

明永乐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

类似时装界的流行风潮,今天时兴垫肩,明天却又溜肩美了。梅瓶的细节改变,也是这样,最明显的地方也在肩部。

明嘉靖白釉暗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明永乐青花竹桃纹带盖梅瓶

明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后来,随着国力的衰弱,明朝的梅瓶也越来越不讲究了,细节不论,整体结构似乎都出问题了:万历时期的梅瓶,似乎有些站立不稳,摇摇欲坠......

明万历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

明万历青花穿花龙纹梅瓶

到了清朝,梅瓶的天生丽质,似乎被人工的奇技淫巧所遮盖。像今天的网红脸铺天盖地,人们再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种美了。

清雍正粉青釉梅瓶

清乾隆松石绿釉梅瓶

青花梅瓶瓷器介绍及图片欣赏


敬请欣赏一件海外馆藏文物,定为明空白期的青花携琴访友纹梅瓶。这件梅瓶外方定为空白期,可笔者怎么看,都有嘉靖的影子在,是不是空白期,拿出来给大家探讨。

在此之前,先看一件典型的空白期青花携琴访友梅瓶,就是题图这件。瓶唇口,颈部为梯形,带有元青花的味道。肩部为海马波涛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高士手指远方,一童子捧琴跟随,主题纹饰留白较多。胫部纹饰为海涛纹,带有宣德遗风。青花发色较为蓝艳。

再看今天的春晚主角。梅瓶盘口,全器纹饰五层。颈部为折枝花卉加缠枝花。肩部为如意云肩纹配璎珞纹。主题纹饰为携琴访友。胫部纹饰为变形莲瓣纹。青花发色偏蓝黑,类似于石子青料发色。全器古拙感较强,主题纹饰和空白期流行的携琴访友非常相似。这或许是法国人把这件梅瓶也定为空白期的主要原因。底部都没有照片,只能根据胎釉和青花图案来判断了。

为什么我说这件所谓空白期梅瓶大量带着嘉靖青花的影子呢?请看这件嘉靖青花梅瓶典型器。和前器一样,这件梅瓶也是盘口,溜肩,器型带有女性化的S造型感。鉴宝也是如意云肩纹配璎珞,胫部也是变形莲瓣纹。

青花发色偏蓝艳,和前期的青花明显不是同一种青料。但也不是典型的回青发色。倒和后世的浙江料发色有些接近。您仔细对比看看这三件梅瓶,您感觉今天的主角跟第一件相似呢还是跟第三件更类?

瓷器鉴定,从大的角度来讲,器型比纹饰更具有时代特征和代表性。古代器型,非一朝一夕形成。一般而言,一种器型,代表着一种审美观念。而这种审美观念在古代往往几十年不变。所谓环肥燕瘦,盛唐气象有杨玉环之一丰腴为美。大汉天子有赵飞燕之轻盈为好。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袖,四方皆匹帛。说的也是这个事。所以收藏家鉴定包括瓷器在内的文物时,笔者觉得器型是最关键的。

而纹饰,虽然比器型看似更具有时代特点,但纹饰这个东西,几十年一循环,后代过了几十年又开始流行前代的纹饰,极为正常。后代仿前代文物也多模仿其纹饰。颇有极类者。

不过,正如西贤所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以本器为例,虽然主题纹饰使用的是典型的空白期三朝携琴访友,但肩部的云肩纹和胫部的变形如意纹却显露了它的马脚。

如意云肩纹虽大量流行于元代,也一直使用到今天。但元代云肩纹内所绘纹饰却和本器完全不一样。再者,璎珞纹,学界基本肯定是明嘉靖时期开始使用并且大流行的纹饰。本器的这种云肩配璎珞,在元到明初的青花瓷器中从没有同类器。反而是嘉靖青花中多见此类。

再者,本器的这种变形莲瓣纹的画法,熟悉中国陶瓷史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绝非空白期所为,也是典型的明嘉靖到万历时期的绘画方式。

以此看来,器型还有辅助纹饰,都是典型的嘉靖器的特点,而主题纹饰则类似于空白期。笔者认为这件青花梅瓶,属于明代嘉靖时仿前朝空白期的可能性较大,而定为空白期青花瓷证据薄弱。(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毕竟是看图说事,而且看不到底足)

常有读者诟病,说读了你的文章,很多都是可能,大概,或许一类词语,你想说明什么。说句题外话,真正的研究者,几乎从不使用百分百肯定的语调来说事。反而是那些自欺欺人者,信誓旦旦,自信到了极点。那些所谓的国宝帮,他们哪一件东西不是百分百肯定自己是国宝?笔者写文,乃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没有百分百把握是不敢轻易下定论的。哪怕是国有馆藏,已经定性的文物,笔者也只是对某些有疑义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拿出来供各位大行讨论和参考。摆事实,讲证据,在探讨学习中共同提高。

最后这件青花梅瓶是定为宣德的桂林出土梅瓶。也属于无款器。这件梅瓶和第一件空白期相比,器型极为相似,但画的人物远比第一件为精,胎釉也更类似于成化器。笔者认为,此器或为空白期后期的天顺官窑的可能性更大。也极有可能是成化器,因为天顺帝是成化帝之父。成化一朝青花器肥腴淡雅,跟宣德器比有天壤之别,这种风格恐非突然形成的。此梅瓶青花发色淡雅,釉质极佳,极类似成化,但器型仍是空白期特征。此器综合来看,或为成化早期官窑器。

细分,断代,乃是瓷器鉴定学问的高阶。有志于收藏者,千万不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多学习多看标准器并加以深究,长此以往,必有小成。

清青花春耕图双耳扁瓶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农耕。”著名学者左河水的这一首《惊蛰》,形象地再现了春分前后中华大地,尤其是江南地区开始春耕的景象,与笔者所藏的一件双耳扁瓶上的春耕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一)

这件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耳扁瓶(图一),高39厘米,宽27厘米,底部有 “大清乾隆年制”的篆书款印(图二)。扁瓶造型由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器演变而来,为乾隆时期烧制最精的青花工艺之典型代表。该瓶身运用拼接方法,颈、肩对称,并饰有夔龙双耳,通体满绘青花纹饰,如口沿外部绘有如意云头纹,颈部则是蝙蝠纹,其余边饰为青花绘寿字吉磬缠枝花卉纹,纷繁复杂,却又细致入微,轻盈如真,颇见功力。最为突出的是瓶身腹部,其两面开光,一面绘《耕织图》之“耕”:图中农夫右手握犁,左手执鞭,赶牛犁地;另一面则绘《耕织图》之“耙耨”:大牛拉一长方形耙,农夫着斗笠,手执牛鞭站在耙上,田垄上小牛抬头对视。两面背景相近,皆是双桐树下,阡陌相交,不远处农舍隐现,画中梧桐枝叶婆娑,生机盎然。《礼丰威仪》说:“其政平,梧桐为常生。”被赋予代表天下太平的梧桐,是政治清明的祥瑞之物,也正好与耕织图所寓之意相暗合。

观察扁瓶构图,由远而近,由大到小,虚实透视,空间布局非常得当;人物面目表情及衣褶生动,大牛与小牛相顾动人,绝妙地再现了原画神韵;图中村落风景,田家劳作之苦,曲尽其致,画法极重工笔之精妙,堪称佳作。细品其线条,不难发现,两幅图中出现了17世纪以来东西美术相激荡的新气象,即多处摹自当时深得乾隆喜爱的西洋画师郎世宁所创的新体画。比如梧桐,一改传统国画的线条表现手法,运用素描和明暗效果,使梧桐树皮具备较强烈的凹凸立体感,树叶向背、老嫩之差皆得以准确表现;瓶身青花,出色浓妍,于莹白滋润的釉面映衬之下,更见清雅逸致。

(图二)

江南秀美的春色和淳朴的耕种情景出现在瓷器中,并非偶然。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作《耕织图》呈献宋高宗,深得赞赏,朝野传诵;康熙三十五年,瓷器上最初出现了耕织图纹,之后在青花中多有表现;乾隆认为“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因此,“注重男耕女织,发展农桑生产”自然成了乾隆皇帝根深蒂固的经济思想。这也正是民间《耕织图》摹刻之风盛行的原因,连一些地方农书如《授时通考》等,也以各种形式加以翻刻,瓷扁瓶中的同类题材又将之推进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两幅瓷上春耕图,几多百姓劳作苦。把玩扁瓶,不由想起陆游的那首《春耕》诗:“去蜀归吴会,真成万里行。穷通竟安在,恩怨两皆平。文字妨求道,杯觞害养生。余年犹有几?买犊事春耕。”如今,现实生活中的耕牛犁田已不多见,而诸多藏品却能再现历史,这难道不是收藏的魅力所在吗?

洪武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洪武一朝,因仰赖海外贸易进口之钴蓝料,受海禁影响,洪武瓷器釉里红多于青花。当时人们刻意追求一种青料发黑,可让画面像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这与传统青花料截然不同,乃是当朝意识形态使然和统治者喜好所致。

此时期之瓷胎,一般较为厚重,呈白色略带灰色;釉面肥丰腴,传世洪武瓷器之造型、风格均带有元代遗韵。元代梅瓶器身修长,比例均匀;洪武则宽肩细颈,腹颈较元代梅瓶丰满;元代梅瓶底足微微外撇,而洪武时期则渐收到底;圈足早期为平底,中后期则为宽足平底,此种圈足唯洪武一朝独有,此为洪武梅瓶之造型特征。

此梅瓶器型典雅、画工精美,纹饰层次分明舒朗,青花色泽沉静,青料聚集处有凝滞的黑斑。外壁通体青花装饰,口边自上而下绘如意云纹,双龙戏珠纹,缠枝莲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团花纹,底部以仰莲纹为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

通体青花纹饰色度偏暗,图案虚实深浅分明,肩部以龙纹象征着皇权,彰显霸气。瓶体釉质肥润,瓷胎洁白,笔法流畅,充分反映了烧造者的独具匠心。

此器不仅是洪武时期的精品典范,且又符合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观,时隔六百余年任然保存如此完好,将是人类永恒的艺术瑰宝。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尺寸:

口径:5.7cm

高:41.2cm

足径:12cm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