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原石瓷砖 > 导航 >

失传之宝精品松花石砚重现风采

失传之宝精品松花石砚重现风采

原石瓷砖 大理石瓷砖 仿石瓷砖

2020-06-19

原石瓷砖。

失传之宝精品松花石砚重现风采

松花石砚自清末后因百年战争的缘故销声匿迹,失传已多年,直至1979年发现旧矿,使这一瑰宝重现光彩,才能不断推出新品种。松花石砚以“松花静水”、“松江荡水”、“绿静”最为名贵,以“龙眼”、“凤眼”、“赤柏纹”、“紫袍绿带”最为奇特。它的重生,博得中外书画家、收藏家的一致赞誉。日本书法家则把它誉为“东方至宝”。毛主席曾用松花石砚作为国家礼物,送于外国友人。

精品松花砚求过与供

随着时代发展,近30年来,松花砚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现代风格,转变为以欣赏为主,实用为辅的设计理念,以自然型和随意型为主导款型,以山水、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神话图腾等古典题材为创作源泉,并融入了现代风景名胜、当代名人肖像等新的时代气息。

朝园文化收藏品市场盛清气象松花石砚馆负责人郝宁宁表示,自己馆藏砚台都是精挑细选上品松花石砚材,利用松花石俏色变化多端精美设计,高级工艺美术师纯手工制作。目前市场受欢迎的松花砚一是纯手工高仿清朝宫廷砚,二是具有文化品位的把玩砚,三是俏色巧雕大师作品,四是按个人喜好私人定制的专属松花砚,五是巧夺天工自然随形砚。

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张彦江表示,由于松花砚作为吉林省的特产,常作为珍贵礼品送给友人。“目前在一级市场,精品松花砚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它已经作为收藏新门类,逐渐成为藏家收藏的焦点。”

随名师加入升值幅度大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文房四宝走入千家万户,松花砚变成了必不可少的收藏把玩与投资之选。松花砚从几千至几万,甚至上百万,价格差距较大,什么样的松花砚适宜收藏与投资?丁安徽指出,目前松花砚的价位尚处于价格洼地,收藏有潜力雕刻师的松花砚作品,未来具有较大升值空间。“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这就需要藏家独具慧眼,对于雕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方才不会走眼。若从收藏角度来看,符合自身气质而自己又颇为喜爱的松花砚即可。由于松花砚具有艺术性、稀有性、历史性等多种因素,张彦江认为,目前松花砚逐渐成为产业模式,未来还有挖掘空间,“很多名家大师还没有进入松花砚的雕刻创作中。随着这些大师的进入,会产生很多惊人的艺术作品。

松花砚为清代皇家御砚

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民间文人墨客推崇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有一种砚,虽位不在列,却不逊于此,但是被誉为“砚中官窑”出身即为清代皇家御砚,它就是松花砚。

据了解,在二级市场拍出的清代年间松花砚价格已然不菲,在2011年保利春季拍卖会中,一方“清康熙松花石雕苍龙教子松花砚”就拍出了345万的高价。由于松花砚曾为皇宫专用,民间不得流传,因此存世量甚少。但是,1979年在吉林省,人们又重新找到了松花石原料,使得这种曾经的皇室至宝可以再现民间得以传承。随着时代发展,近30年来,色泽丰富、造型精美的松花砚逐渐在一级市场广泛流通。tAOCi52.com

在艺术品市场上,不同的松花石砚也有不同的标价,有些七八万元成交,有些却仅有几百,但都无人问津。这就是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不同。松花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每位制砚者都要珍惜,不能因为自已的原因,浪费这种宝贵资源。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失传千年的青瓷工艺重现


青瓷在世界陶瓷界中获得了首个“非遗”称号

昨天是世博会浙江活动周的最后一天,很多参观过浙江馆的人都对馆内最核心的那个青瓷大碗印象深刻。这个直径8米多的龙泉青瓷大碗,不仅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浙江印记,更让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国粹——龙泉青瓷,携着世界陶瓷类首张“非遗”名片,在这个全球盛会上备受关注。而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的瓷坊里,更有9位青瓷艺术大师轮番进行现场表演并与游客互动,让千年瓷韵成为一段可以触摸到的历史。

世博会上瓷坊人气最旺

青瓷被西方人称为“雪拉同”,在世界陶瓷界中获得了首个“非遗”称号。

很多人听说过龙泉窑,知道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质量最高的名窑,却对这有着千年历史的国粹并无多少了解。世博会上青瓷艺术大师们的现场表演,让大家有机会亲近这千年古瓷。

在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的瓷坊里,总是人头攒动。因为徐朝兴、毛正聪、张绍斌、徐定昌、陈石玄根等9位青瓷艺术大师,正在世博会上“秀”绝活呢。

大师们先后在瓷坊现场表演拉坯、刻花、修坯、跳刀等传统制瓷技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全球陶瓷界首张“人类非遗”名片的独特魅力。

大师现场表演活动为期1个月,每天都会安排1位大师,三天一换。为吸引人气,瓷坊还安排了青瓷大师与游客的互动节目,中外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技艺,自已动手制作陶瓷。

热爱青瓷技艺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大师们常被中外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既要为游客做解说,又要指导制瓷技艺,大师们忙得不亦乐乎,纷纷表示能有机会代表龙泉青瓷的制瓷者到世博会现场展示技艺感到自豪,要向游客展示出自已最高的制瓷技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世博上海演播室”也对此作了现场直播报道。

失传千年的“冰裂纹”重返人间

这次在世博会上亮相的青瓷艺术大师,一个个都身怀绝技。其中一位青瓷艺术大师陈石玄根,就曾让失传千余年的青瓷冰裂纹釉重返人间。

龙泉青瓷“哥窑”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所产带有裂纹青瓷器皿为世所珍,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井片”,它是龙泉青瓷“哥窑”产品独有的装饰风格。

“哥窑”产品釉面出现裂纹,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却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来成为装饰纹,而且效果奇特、精美绝伦。根据釉面纹片的不同形态,裂纹分为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百级碎等。

据史料记载,“冰裂纹”在龙泉“哥窑”产品的各种纹片中排名首位,素有“纹是冰裂为上”的美誉。因其在烧制中独特的效果,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如鱼鳞,层层叠叠,最多可达十余层,世上只有龙泉出产,深受人们钟爱。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该技术已失传一千多年,传世作品也十分罕见。

重现古代冰裂纹青瓷珍品,挖掘、抢救龙泉青瓷遗产一直是陈石玄根的心愿。

作为龙泉古窑研究所所长的陈石玄根,组织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开展技术攻关活动,不断进行试验,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历经6年努力,终获成功。

在日本东京陶瓷博览会上陈石玄根大师精心制作的龙泉青瓷冰裂纹釉青瓷作品,技惊四方,参观者赞叹不已,使失传千余年的青瓷冰裂纹釉重返人间,获得新生。

创新让千年古瓷添新彩

陈石玄根出生于青瓷世家,祖父陈福财就开始烧制青瓷,陈石玄根的父亲陈裕行制作的青瓷在海内外已颇有名气。祖传绝技加上自已的勤奋刻苦,46年的瓷艺生涯,使陈石玄根练就了一手釉水配方、设计成型、原料加工、窑炉烧成等青瓷制作本领。

一位著名的国际艺术大师说过:“艺术最大的进步就在创新,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生命。”而龙泉青瓷千余年来,大件作品的烧制在工艺上一直难以突破,陈石玄根在继承古瓷艺的基础上,经过30余年潜心研究,终于突破了大件龙泉青瓷制作的三个难题。

首先他是对青瓷坯料加工工艺进行了全面改进;其次是釉料加工工艺;三是哥窑釉成色配方。青瓷原料、釉料、釉成色配方工艺的突破,为制作大件龙泉青瓷奠定了基础。

陈石玄根大师大件龙泉青瓷的制作成功,使龙泉青瓷这颗古老璀璨的明珠,又增添了新的亮色。

陈石玄根又对青瓷大件产品的设计烧成工艺进行了创新。由他设计的“‘青瓷’80厘米迎宾大挂盘”、“1.4米特大梅瓶”、“48厘米特大茶壶”三件作品。被誉为龙泉青瓷盘、瓶、壶产品的“三大王”(最大件)。其中,陈石玄根用了3年时间精心研制的“‘青瓷’80厘米迎宾大挂盘”,荣获杭州西湖博览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赛银奖”。20只挂盘是龙泉青瓷有史以来烧制成功的最大挂盘,作品既古色古香,又具现代气息,被评委及陶瓷界称为“当代国宝”。而“48厘米特大茶壶”造型优美古朴、新颖巧雅,形态端厚玉立,釉色纹片拙朴自然,荣获了全国第六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

失传近千年鱼子纹青瓷重现


龙泉青瓷以独创的粉青、梅子青釉色而著称。龙泉哥窑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龙泉弟窑则以晶莹润泽的青釉闻名天下,被誉为"青瓷之花"。当代龙泉青瓷造型古朴典雅,釉色温润如玉,采用纯天然原料,薄胎厚釉,被国内外古陶瓷学界和文化艺术界学者公认达到新的高峰,已是收藏界关注的热点。

本次龙泉青瓷珍品展览是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及浙江省龙泉市政府主办,浙江省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和北京合璧兴陶瓷艺术馆承办的。毛正聪、徐定昌、陈爱明等十余位当代陶瓷艺术大师携其青瓷珍品晋京汇展,集中反映了当代龙泉青瓷的最新最高成就。届时参观者将有机会与大师见面。

此次展览从4月25日至5月25日举行,地点在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东路合璧兴陶瓷艺术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先生在继承浙江龙泉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经过50余年的潜心研究,不断摸索试验,近日终于烧制成功两件鱼子纹青瓷珍品,这标志着失传的哥窑鱼子纹青瓷重现于世。

保护千年古镇 重现瓷都风采


沿河置窑、依窑而作、依作而居。6日,记者在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旁看到,作坊、民居依次排开,200多栋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交相辉映,成为长江经济带上底蕴深厚的璀璨明珠。

“要让千年景德镇重焕容光。”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说,近年来,景德镇致力做好老窑厂的保护工作,让惊艳世间的景德镇再创辉煌。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前身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职制造场所,也是现存唯一古御窑厂遗址。御窑博物馆于2016年10月开工建设,即将完工的主体工程由8个酷似古代柴窑的多曲面拱体结构组成。这些拱体半藏于地下,使博物馆巧妙地融入周边历史街区。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景德镇对话世界的新名片和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的新地标。

据介绍,博物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保留原有遗址现状、采用原有建筑材料、修复建筑群原貌。承建方还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经过反复论证试验,将总重量734吨的明清窑址完整取出并安全运抵5公里外的场地进行保护,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的成功案例。

几年间,一个完整的古代窑作体系逐步修复,成为展示陶瓷艺术的活态博物馆,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感受陶瓷文化。数千“洋景漂”常驻景德镇,深入感受、学习陶瓷技艺和文化。

在一个已经修缮复原的作坊院里,10余位制瓷传承人忙着拉坯、雕削、雕镶、画坯,制瓷过程在这里完整呈现。在画坯车间,制瓷传承人熊梅花妙手翻飞,寥寥数下,碗坯上即出现一幅生动图案。

“这些传承人都是几十年来精研一个或几个工序,在各自领域有着非常独到的造诣。”刘子力告诉记者,工匠精神在制瓷传承人身上得到发扬,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窑作群的道路也已原样修复,中间用青石板、两边用窑砖铺就。这种路方便人力独轮车行驶,能将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码头。古往今来,数不清的瓷器和中华智慧从这条路通往鄱阳湖,通往长江,通往全世界。

投入1000万改造 “7501瓷”生产线重现风采


经过两年多的改造,“7501瓷”生产线重现当年风采。据了解,整个改造工程,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其中仅“7501瓷”生产线一项就花去了200多万元。从原料制备、成型、烧炼,各个工序的一些生产条件,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了。

据原创单位、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所长曾启安介绍,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在改造旧厂房的时候,特地把这个窑炉保护下来,即便它占用了一定空间,给现代生产的布置会带来一些影响,但是,他们觉得把它保存下来更有意义。

日前,随着“7501瓷”在市场上的一路飚升,广大收藏者对当年的生产线还是否存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有一些人专门到该所进行探访。虽然“7501瓷”整个生产线已经恢复了当年的风采,目前也有一些收藏者提出将它开辟为旅游景点,但考虑到研究所的正常工作,他们暂不打算对外开放。

“7501瓷”是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当年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指示,专门为毛泽东设计的一套生活用瓷;由于它的保密性,曾被列为1975年的第一号任务,取代号为“7501”用瓷,集中了景德镇四十多位陶瓷艺术家设计研制。

《雀之灵》——德化瓷塑精品,成为云南省博馆藏之宝


2009年10月15—19日,绚丽多彩,交相辉映的2009昆明(中国)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暨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在云南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精彩上演。15日,福建省德化县云姿瓷塑精品《雀之灵》捐赠云南省博物馆的活动,为陶瓷展会增添色彩,进一步促进福建与云南两地的文化艺术交流。

《雀之灵》是云姿瓷艺研究所所长、工艺美术师苏志强精心创作的瓷塑精品。作品以“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中国白”为胎体,造型和谐,线条柔美,通过手指、腕、臂、胸、腰等处细腻且流畅自如的刻划,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富含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傣族舞姿,高洁、纯真而又富有生命激情的傣家少女的美好形象,呼之欲出,是“真、善、美”的化身。作品2005年设计出来即得到陶瓷专业人士认可和收藏家的喜爱,并获得“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福建省首届创新设计评比金奖等多项荣誉,去年被英国珍品馆收藏。

云南省文化厅黄副厅长、云南省博物馆负责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严秘书长等人出席捐赠活动仪式。严秘书长主持,云南省博物馆负责人为云姿瓷艺研究所所长苏志强颁发收藏证书,使瓷塑精品《雀之灵》正式成为云南省博物馆馆藏之宝。

本次博览会以“融合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拓展招商引资方式,汇聚国内外民族民间文化产品,搭建展示交流合作高端平台”为主体,由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文化厅、省旅游局、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瓷塑精品《雀之灵》此次的成功捐赠,苏志强感慨万分,他激动地说:“我对此次的捐赠活动感到非常的荣幸、非常的开心,首先感谢云南省博物馆等相关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也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此次的捐赠活动一是让《雀之灵》有一种荣归故里的感觉,二是促进了福建与云南两地的文化艺术交流,进一步传播了云南与德化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小侠、小米)

盘点世博会镇馆之宝


世博会镇馆之宝

■河北馆

汉代长信宫灯

河北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出土文物——— 长信宫灯,它于1968年7月在河北省满城汉墓和金缕玉衣一起出土。

汉代的青铜灯具绝大多数是燃油灯,当时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而且油脂和灯芯同在一个灯盘里面。虽然点灯时灯盘里面的油脂沿着灯芯慢慢上升到火焰里,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来的灰烬,随着热气流挥发,造成室内烟雾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长信宫灯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宫女右臂下的灯盘点燃的时候,灯燃烧排放的烟通过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体内,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灯具的观赏,反而由于灯火的映照,增添了宫女形象的美丽,达到了使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

小资料:“长信宫灯”的汉代宫女身姿妙曼,头上梳髻,戴着头巾,身穿汉代最为流行的曲裙深衣,衣袖宽大,跪地执灯。头略向前倾斜,目光专注。

■北京馆

北京奥运徽宝

北京馆的镇馆之宝是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的玉雕原件,它是由北京工美集团大师们用同一块新疆和田玉精心雕刻的两方“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一方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另一方则作为13亿中国人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见证,被送往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珍藏。

小资料:“中国印”上面的笔画,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画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浸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四川馆

金花丝芙蓉熊猫座盘

金银平镇花丝是四川工艺美术一绝,它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明清时代达到鼎盛,“金花丝芙蓉熊猫座盘”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件金花丝工艺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成玉设计,并带7位能工巧匠历时1年,用6公斤重的纯金制作而成。

小资料:该展品座盘直径66厘米,通高120厘米;材质为9999纯金6011.4克、红珊瑚15粒、红宝石6粒、翡翠231粒、绿宝石18粒。

■天津馆

大龙邮票

1878年大龙邮票问世,拉开了中国邮票发行的序幕。天津馆的镇馆之宝就是大龙邮票。

小资料:大龙邮票图案是五爪大龙的形象,称为“云龙戏珠图”。“大龙邮票”先后一共印制了100万枚,100多年过去了,至今存世的已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

■云南馆

两件恐龙化石

云南馆的镇馆之宝是两件恐龙化石。它们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的世界恐龙谷,分别是巨型禄丰龙化石和许氏禄丰龙化石。

小资料:这两具恐龙化石一小一大,小的是许氏禄丰龙,体长6.4米,站高2.5米,生存于距今约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大的称为巨型禄丰龙,体长10米、站高4米,生存于侏罗纪早期。两者均属原蜥脚类、植食性恐龙。

■宁夏馆

西夏鎏金铜牛

“鎏金铜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为出外展览,宁夏博物馆为它上了2亿元的保险,专家则说,它是无价之宝。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谈到古代“鎏金”技术时,就是以此牛作为配图和解说对象的。

小资料:“鎏金铜牛”身长1.2米,重188公斤,牛身横卧,头上两角弧度优美,两眼圆睁,全身折射出柔和的金色光芒。

■广西馆

“珍珠神女”雕像

广西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座名为“珍珠神女”的雕像,她头戴的皇冠由228颗南珠、1880枚钻石和18K黄铂金镶嵌而成,上面的珍珠最小的直径6毫米,最大的直径15毫米,堪称“海之皇冠”。

小资料:“神女”手心里的那颗珍珠,直径约有25毫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天然珍珠,号称“南珠王。”

■广东馆

大型雕花瓷板画

广东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大型陶瓷釉下雕花水晶玲珑瓷板画,以“南粤风情”命名,这幅瓷板画宽3米,高2.8米,厚度只有5毫米,如此大面积的陶瓷釉下雕花和水晶玲珑镶嵌,均属世界首创。

据了解,这件珍贵的世博作品来自国瓷永丰源上百人团队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多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小资料:南粤风情瓷板画画面内容丰富,祖庙、龙舟、粤剧、醒狮、木棉树、荔枝树、白玉兰、芭蕉树、珠江等广东特色元素糅合其中,展示了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

■辽宁

“中华龙鸟”化石

辽宁馆的镇馆之宝是“中华龙鸟”化石。辽宁馆通过标本化石、三维影像、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现了辽宁丰富的化石资源及其在古生物学、地质学界的重要地位。除中华龙鸟之外,顾氏小盗龙、邹氏尾羽龙、贺氏近鸟龙、圣贤孔子鸟、攀援始祖兽、辽宁古果、中华古果等中国十大精品化石也将在辽宁馆展出。

小资料:“中华龙鸟”化石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块带羽毛的恐龙。有着1亿多年的历史,其发现构成了鸟类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重要证据,在国际古生物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河南馆

《清明上河图》根雕

河南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清明上河图》展品,它是巨型香樟木根雕作品,评估公司评估其价值为5.6亿元。

小资料:作品的原木是一株生长在东南亚的香樟古木,树龄在2300年以上,树高百米,树干直径4米,根径20米,完全暴露风干近10年,后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由福建35位艺术家和工匠历时5年精雕细刻而成。作品长18米,高2.56米,宽2米,重12吨。

■福建馆

最大汉白玉妈祖像

福建馆中,一座3.23米高、重达8吨的汉白玉妈祖雕像最夺人眼球,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汉白玉妈祖雕像。

小资料:3.23米的高度,意指妈祖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廿三。汉白玉妈祖雕像落户上海世博会,表达福建人民对平安世博、平安海峡、平安中国和平安世界的良好祝愿。

■江苏馆

玉白菜

江苏馆的镇馆之宝是价值上亿元的“螳螂白菜”,是扬州国家级大师江春源的作品,业界称其为“白菜王”。

小资料:玉白菜长90厘米,宽56厘米,高56厘米,净重达150公斤。“螳螂白菜”的原料是一块300公斤的翡翠,和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同等质地,都是用翡翠雕成,个头是所有翡翠白菜当中最大的。

■丹麦馆

小美人鱼

本次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主题是“幸福生活,童话乐园”,“小美人鱼”的到来,正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资料:“小美人鱼”铜像于1913年8月23日完工,高约1.5米。“小美人鱼”凝视着陆地,那冥思苦想、郁郁寡欢的神情,似乎仍在眷恋着心爱的王子。

■日本馆

发电膜

日本馆的高科技堪称镇馆之宝,展馆的外壁会随着日光的变化及夜晚的灯光变换各种“表情”,让参观者感受到一种动感。

小资料:日本馆外墙所使用的太阳能电池能够使外墙自主产生能源,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日本馆还有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的“循环呼吸柱”,这项技术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尝试。

■德国馆

动力之源

“动力之源”位于德国馆锥形大厅,正中装有一颗巨大的金属球。在“动力之源”展厅,参观者将被分成两组,两组人通过共同的动作和高声歌唱,金属球开始来回摆动。

小资料:这颗金属球的直径有3米,表面装有40多万个LED发光点,能显现出多种图像和色彩。

■尼泊尔馆

佛祖真身舍利

尼泊尔馆以大型佛塔形式为主体,主题为“加德满都城的故事——— 寻找城市的灵魂;探索与思考”,复制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著名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周围布局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尼泊尔民间房舍。

小资料:世博会期间,在指定时段里,观众登上尼泊尔馆高塔的螺旋形楼梯后,就可以瞻仰被供奉在塔心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捷克馆

幸运浮雕

扬·聂波姆斯基雕像浮雕堪称捷克国宝,在世博会捷克共和国馆中,这两块浮雕被安放在按照1:1大小复制的扬·聂波姆斯基雕像下。

小资料:这两块青铜浮雕每块重20公斤,长66厘米,宽53厘米。浮雕历经无数“信徒”的触摸,中间已泛出了金黄色。

■法国馆

7件国宝级艺术珍品

法国馆最令人震撼的是7件国宝级艺术珍品,分别为米勒的《晚钟》、马勒的《阳台》、梵·高的《阿尔的舞厅》、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妆间》、高更的《餐点》、罗丹雕塑作品《青铜时代》。

小资料:这7件艺术珍品价值不菲,保险金总额超过10亿欧元。为了安全,这7件国宝是分乘7架飞机过来的。此次这7件“国宝”一起出国,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卢森堡馆

金色少女

“金色少女”像由卢森堡著名艺术家克劳斯西托于1923年创作,坐落于卢森堡市中心,是卢森堡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资料:雕像展示的是身着战袍的少女,鸟瞰整个城市,微微欠身,呈献上手中的橄榄枝的情景,被视为卢森堡国宝和国家的象征。

■塞舌尔馆

亚达伯拉象龟

在非洲联合馆,游客将能看到塞舌尔的珍稀动物——— 亚达伯拉象龟的影像。健康、强壮的亚达伯拉象龟“夫妇”不仅能代表塞中至高无上的友谊,同时也传递出塞舌尔人民祝愿中国人民健康、长寿的信息。

小资料:亚达伯拉象龟是长寿的象征,它的最长寿命达到250岁。此次来上海的两只象龟,年龄大概35岁,是象龟中的“小年轻”,只不过它们不是在非洲联合馆里,而是在上海动物园。

胡武强烧出失传“鸡血红”


湖南民间有一位老艺人胡武强,因在一九五五年偶然发现一块有著鸡血般鲜艳颜色的唐代铜官窰陶瓷残片,让红色彩瓷起源于宋代钧窰的历史重新改写。

但也正是这块破瓷片改变了这位老艺人的一生,自此他痴迷妄想找寻失传已久的大唐窰器釉下红彩烧制技法,数十年遭人讥讽为「窰神经」。

一片痴心被讥「窰神经」

胡武强出身陶艺世家。在他那一代人当中,古铜官窰的技术已经不再运用,人们以生产生活日用陶瓷为主。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被看做是「四旧」之一古铜官窰的技术基本失传。

年轻时的胡武强曾在一个陶瓷厂工作,但他却并没以此为主业,而是经常在单位上研究起古铜官窰的陶器,如痴如醉,引起单位领导不满而被迫辞职。但胡武强没有就此消沉,他无惧冷眼和嘲笑,历时三十余载,以一己之力,建古龙窰、采高黏土、烧乾木柴、用纯手工、施多彩釉,但面临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地所有人均不能理解胡武强的做法,家人亦反对。一时间,「窰神经」的绰号越叫越远。

窰器釉下红彩俗称「鸡血红」,雅称「女儿红」。懂得陶瓷的收藏家称:这一红色踏破铁鞋而无觅处,见之则三生有幸。现今的红色釉料一遇高温便开始分解。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够自如地掌控高温下的「鸡血红」出现。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胡武强经过无数次的分析和统计,竟终于在高温下烧制出传说中唐代的「鸡血红」窰器,并已熟练掌握此项技术,其作品《火凤凰》一经面世,就备受陶瓷界注目,并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评选中夺得金奖。

揭露烧「鸡血红」秘方

现在,人们把胡武强的外号「窰神经」最后一字去掉,尊其为「窰神」,誉为长沙古铜官窰最后传人。

胡武强曾在年少时读过旧时《大公报》。颇让记者感意外的是,胡武强得悉《大公报》已有一百零五年历史后竟对本报慷慨透露了「鸡血红」的秘密:要烧出「鸡血红」除了讲究瓷器器型、料土、釉料的着色比例之外,还与烧窰的条件息息相关。烧窰时必须使窰膛在一段时间里形成一个闷闭的、充塞浓烟的空间,在这种闷闭的燻烟环境里氧气供应不足,铜红釉就会在瓷器上呈现出鸡血般红彤彤的色彩。这就是产生鸡血红的真正原因。

甘于清贫守古铜官窰

据悉,在众多彩色瓷器中,至今仍最被海内外收藏引为珍宝之一的就是红彩。目前胡武强的数件获奖鸡血红作品,已被国内知名拍卖公司高价邀拍,起卖价逾三十万元人民币。但胡老坚持为非卖品。

胡武强说,铜官窰已被这个社会「亏待」了,「文化大革命」曾遭遗弃,现在当地陆续新建起的铜官窰厂弃手工用机械批量生产带来巨大冲击,铜官窰遗址亦频遭破坏。因此,自己要继续保留这些作品,并打算建铜官窰博物馆展示给世人看,而不是被个人收藏。

如今,在湖南长沙市铜官镇上,只有胡武强完全保持古铜官窰的传统制作方式。窰品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烧制全部采用土窰烧制。尽管又出现了新的困境,如家人难以再忍受贫穷,但胡武强很坚定地认为自己会做古铜官窰的最后守望者。

“炉山不夜”何日重现?


陈炉耀州瓷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是我国古瓷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与宋代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相比,声名也许不那么响亮,较之当今景德镇,淄博等著名瓷区,产品也不那么光彩照人。但是“民间陶瓷艺术宝库”的大门一旦打开,拂去它身上的历史尘埃,世人便会对其刮目相看。在铜川乘车东南行,约15公里处有一山镇,名曰陈炉镇。陈炉镇是闻名古今的陶瓷重镇,被誉为“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它是继承耀州窑千年炉火不熄的惟一发祥地,延续历史1400多年。元代后期,陈炉窑的制瓷技艺和规模已超过同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烧造区。明清时期,陈炉镇的陶瓷业达到其发展史上的最高峰,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陈炉陶瓷后因不同时期的各种因素曾一度沉寂。直到1952年后,才有了零星再生产。它的重要转折期是在1977年,陈炉陶瓷因成功仿制耀州青瓷,使得失传已久的北宋耀州窑青瓷重放异彩,从此拉开了陈炉瓷批量生产和发展的序幕。因陈炉瓷是在耀州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现在我们统称它为“陈炉耀州瓷”。昔日的辉煌陈炉耀州瓷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月白釉、铁绣花等。其造型古朴典雅,产品光洁、明亮。一经窑变,气象万千,典雅飘逸。成品均带有豪放粗犷、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艺术特点。长期的生产实践,在陈炉的陶瓷家族中涌现出了一批既实用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艺术陶瓷制品。大器小品及日用碗、盘、碟、勺、坛、罐、盆、盒、茶具、酒具、文具还有各式雕塑品、陈设瓷都在烧造之列。黑釉敦子、辣子盒、方枕、洋盘等产品曾入选1957年全国首届民间艺术展览。黑釉敦子是关中农家盛油灌醋的主要容器,大者可盛10多斤,小者仅纳数百克而已。1983年中国国际旅游产品评选活动在京举行,来自全国数以千计的产品中,有50件脱颖而出,陈炉的兰花碗以其朴实而不失豪放、自然而不失大方的特色名列其中。谁也说不清陈炉耀州瓷究竟有多少个品种。可以说,凡涉及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应有尽有。这也许是它任时代沧桑巨变而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陶瓷家族中,瓷瓶可谓最具观赏性的制品了。陈炉耀州瓷尤以刻花装饰堪称一绝。冯先铭先生称之为:“宋代之冠”。史书以“昆虫动活”来形容刻花装饰效果的真切和刻花技艺的高超。刻花装饰和玻璃感极强的釉面相结合,实在是一种高明的创造。上好的刻花青瓷作品,表面近乎平滑,而纹饰图案却历历在目,青釉填平的痕,恰似一渠清水,那流畅的刻花线条,给人以一泻千里的联想。除此之外,尚采用了印花、划花、堆贴、镂空和雕塑等装饰手法。我们看到的印花陶瓷,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工艺美术品。那精细的花纹,合理的图案布局,令人叹为观止。正是生动活泼的刻花装饰把陈炉耀州瓷提高到历史名瓷的行列,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炉人又烧制出了公道杯、倒流壶、凤鸣壶、良心壶四种特色产品。后两者是陈炉人的自创,这些产品以其功能奇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瓷爱好者的青睐,也使得陈炉耀州瓷的声名更为远播。

今日的困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陈炉耀州瓷却逐渐走向了下坡路,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人才流失严重:手拉坯技艺是传统制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陈炉的手拉坯技艺在全国都很有名气,一些人甚至能拉出4、5米高的泥坯,颇受省内外同行的青睐,也因此,一些手艺好的人被全国各地的“瓷都”竞相高薪聘请,像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广东佛山等等。陈炉本地反而出现了人才紧张的状况,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陈炉耀州瓷的发展就会愈发困难。没有明确的主导产品:陈炉向来以碗品为大宗。但是,由于旧式窑炉的原因,品种庞杂,每个品种数量有限,也就没有主导产品可言。也许有人认为,陈炉耀州瓷的青瓷制品名气不小,可以作为一种主导产品开发,然而,青瓷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代名瓷,其复制品或仿制品大都放在一些家庭的文物架上去欣赏,却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日用品消声匿迹:复制伊始,尚有茶具、酒具、碗、盘之类面市,而今几近绝迹。宋代耀州窑之所以能以“十里窑场”的恢宏场面雄据一方,除少量贡品外,绝大多数产品与平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脱离开群众的生活,陶瓷就会缺乏生命力。

未来的前景陈炉耀州瓷今后该如何发展,它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我省著名学者、考古专家、被誉为“陶瓷之母”的陶瓷研究专家禚振西女士。她提出了五点建议。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产品的生命力。而如今的产品大多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传统产品,比如粗瓷缸、盆、碗筷、罐之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变化。因此,就难以为现代人所喜爱和接受。这一方面是缺乏市场意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手艺人思想保守,过于自负的表现。产品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变化,了解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才会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总躺在以往的成果上,不思进取,就难以有长足的发展。培养个性人才:这方面,陈炉镇的制陶新秀许快锋是一个代表。许快锋作为年青一代制陶人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悟性,并得到了我国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的亲传,又曾行程万里,深入陶乡瓷都,虚心求教,形成了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以手拉坯制做各种独特、奇异、富于个性的工艺品见长。多培养此类人才,将会对陈炉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江苏宜兴,一个省级或国家级任命的紫砂艺人制作的紫砂壶,每把售价可高达万元或数万元之巨。陈炉今后也应该有一批全国有名的手拉坯艺人、刻花艺人,用名人效应、品牌效应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综合素质:手工艺制作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同行虚心学习,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同时到大专院校深造,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发展个体私营陶瓷生产,培植陶瓷艺苑:陶瓷企业是最适合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域之一,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猛。在景德镇和其他主产区,个体私营企业都是以千数计。他们中,有专门加工出售泥料、釉料的;有制作坯品的;也有专司窑炉的,这样做,个人的投入小,见效快,效益高,充分地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大批的退休工人和老艺人的传统技艺得以施展。他们制作的品种极多,价格又低,在市场上很有活力。陈炉发展个体私营陶瓷业是独具优势的,除了泥料、釉料可以充分供应的基本条件之外,还有丰厚的传统冶陶技艺底蕴。加大古陶瓷遗址的保护:对陈炉古陶瓷厂遗址和浸透着瓷文化内涵的民居、民俗原貌的保护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现代化建设亦应营造瓷文化环境,这将是陈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希望陈炉人在继承过去耀窑基本特色的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为21世纪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产品并将其发展壮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失传之宝精品松花石砚重现风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失传之宝精品松花石砚重现风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原石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