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同治年瓷器鉴别 > 导航 >

保护千年古镇 重现瓷都风采

保护千年古镇 重现瓷都风采

同治年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笔筒同治年 怎样鉴别嘉庆年瓷器

2021-04-03

同治年瓷器鉴别。

沿河置窑、依窑而作、依作而居。6日,记者在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旁看到,作坊、民居依次排开,200多栋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交相辉映,成为长江经济带上底蕴深厚的璀璨明珠。

“要让千年景德镇重焕容光。”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说,近年来,景德镇致力做好老窑厂的保护工作,让惊艳世间的景德镇再创辉煌。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前身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职制造场所,也是现存唯一古御窑厂遗址。御窑博物馆于2016年10月开工建设,即将完工的主体工程由8个酷似古代柴窑的多曲面拱体结构组成。这些拱体半藏于地下,使博物馆巧妙地融入周边历史街区。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景德镇对话世界的新名片和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的新地标。

据介绍,博物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保留原有遗址现状、采用原有建筑材料、修复建筑群原貌。承建方还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经过反复论证试验,将总重量734吨的明清窑址完整取出并安全运抵5公里外的场地进行保护,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的成功案例。

几年间,一个完整的古代窑作体系逐步修复,成为展示陶瓷艺术的活态博物馆,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感受陶瓷文化。数千“洋景漂”常驻景德镇,深入感受、学习陶瓷技艺和文化。

在一个已经修缮复原的作坊院里,10余位制瓷传承人忙着拉坯、雕削、雕镶、画坯,制瓷过程在这里完整呈现。在画坯车间,制瓷传承人熊梅花妙手翻飞,寥寥数下,碗坯上即出现一幅生动图案。

“这些传承人都是几十年来精研一个或几个工序,在各自领域有着非常独到的造诣。”刘子力告诉记者,工匠精神在制瓷传承人身上得到发扬,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窑作群的道路也已原样修复,中间用青石板、两边用窑砖铺就。这种路方便人力独轮车行驶,能将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码头。古往今来,数不清的瓷器和中华智慧从这条路通往鄱阳湖,通往长江,通往全世界。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千年瓷都的遭遇


环绕市区海坛广场摆满了景德镇来的瓷器,瓷器之多可谓“汪洋大海”。这好像已经成为最近几年城市生活中一道新鲜景观。上半年,在时代广场和绣山公园也能看到这庙会般的壮观场景。悠闲的场合,容易看到这忙忙碌碌城市中另一群悠闲的人,看起来睡眼惺松不修边幅,以退休或失业的中老年人为主。他们背着手目光炯炯的样子,总让我不详地联想到甘南见的天葬台旁踱步的秃鹰。一个朋友告诉我,为最近这海坛广场的瓷器,他父母每天往那边赶场子,一件件地往回拎瓶瓶罐罐,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真是让人欣喜而忧虑。

满城区新盖的居室迫切地需要寻找形式感。欧陆风情明清家具或中西合壁是大众的三大选择,我们的大艺术家们每天念叨的艺术方向无非也是此三种。可见人的智慧相差无几,世界上事情的丰富也很有限。自然,欧陆风情与古典中国摆到地摊上时,基本上已作了易装的功夫,它们离最初的理念相距甚远。满场的青花瓷彩瓷釉里红在我这外行看来,型制好看的已经不多了。描绘的花样从喜气的神仙仕女牡丹芙蓉到文雅的大写意四君子一应俱全,画得好的毕竟也少。这瓶上的功夫多是民间能手的妙笔,本来不能和纸上的绘本媲美。但我前几年在皖南收到一个极普通的民窑青花,上画俩童子,虽简朴,精气神却十足。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再顺手翻开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的《中国民间青花瓷》,里面作品都是朴茂且生气的。看来那是一两百年前景德镇瓷器的普遍水准。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不可逆转,我们的“老行当”以每天数种的数量在消失。效仿日本的柳宗悦们发动保护民艺运动,效果估计也难尽人意。景德镇瓷器是CHINA的来历,自然坐定国粹的一把交椅,当前它该不至于消失,可是江河日下的事实亦历历在目了。《南方周末》报载,今年景德镇建镇千年的寿辰,轻工业部让人辛酸地将“中国瓷都”的帝号封与广东潮州。理由是潮州瓷作为实用瓷,它的产值出口额远高于景德镇。在实利至上的时代,评价事物的标准已经变易,千年瓷都的辉煌已终结。

可海坛广场的人潮提醒着,这一民间工艺在大众中依然拥有惊人的影响力。瓷器的温润和平使得内心一块柔软的地方充满温暖的想象,我们在骨子里对青花对瓷片有感情。人的欲求复杂,不能简单地纳入数字和理性。此情此景,真该用荣格的集体记忆的复活来解释。

进一步揣度妄想。人们对待景德镇瓷器的态度,实际上体现了当下审美选择的两难处境:一是象潮州瓷一般的产品,有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理性曲线,呼应我们的现代生活与节奏,隐含全球化世界一体的追求;一是如景德镇瓷器,是千年技艺的延续,民族情绪的载体,满足我们的祖先崇拜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前一种趋势自是成为潮流,是世界公民的时尚。可后一种追求也不可小看,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传统绘画在经历长时间的式微后重新受人尊重,中国字画的学习和拍卖很是热闹。千年瓷都再造辉煌,只能借助这复古之力了。

央视二套开年话收藏 千年瓷都牛气展风采


记者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寻宝》栏目组获悉,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寻宝》栏目组和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由市文化局、市电视台、市瓷都晚报社、市收藏协会、市陶瓷收藏协会、景德镇御窑工艺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寻宝·走进景德镇》新春特别节目,将于农历大年初一晚上20点到21点黄金时段在中央二套隆重播出,届时将一展千年瓷都藏友风采。

该节目全程拍摄在陶瓷文化历史底蕴丰厚的景德镇御窑厂佑陶灵祠广场进行,经过元月1日、2日紧张而忙碌的海选和现场录制,以及央视半个月的精心后期制作,长达60分钟的《寻宝·走进景德镇》专题节目已经全部完成。据栏目组导演介绍,此次寻宝走进景德镇之旅整个现场录制的效果非常好,特别是策划以陶瓷收藏为题材的寻宝专场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同。

《寻宝》栏目是央视经济频道一档收视率非常高的节目,将《寻宝·走进景德镇》定位于牛年春节的特别节目,并放在央视经济频道开年第一天最黄金的时段播出,用时长达一个小时——央视在春节黄金时段如此浓墨重彩地宣传景德镇,可以说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仅是对历史文化和历史地位的一种肯定,更对弘扬传统历史文化和挖掘陶瓷文化内涵有着积极的作用。相信《寻宝·走进景德镇》特别节目给全国亿万观众送去的不仅是一道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文化大餐和瓷都人民新年美好的祝福,也必将给景德镇带来良好的宣传效果,进一步扩大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失传千年的青瓷工艺重现


青瓷在世界陶瓷界中获得了首个“非遗”称号

昨天是世博会浙江活动周的最后一天,很多参观过浙江馆的人都对馆内最核心的那个青瓷大碗印象深刻。这个直径8米多的龙泉青瓷大碗,不仅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浙江印记,更让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国粹——龙泉青瓷,携着世界陶瓷类首张“非遗”名片,在这个全球盛会上备受关注。而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的瓷坊里,更有9位青瓷艺术大师轮番进行现场表演并与游客互动,让千年瓷韵成为一段可以触摸到的历史。

世博会上瓷坊人气最旺

青瓷被西方人称为“雪拉同”,在世界陶瓷界中获得了首个“非遗”称号。

很多人听说过龙泉窑,知道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质量最高的名窑,却对这有着千年历史的国粹并无多少了解。世博会上青瓷艺术大师们的现场表演,让大家有机会亲近这千年古瓷。

在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的瓷坊里,总是人头攒动。因为徐朝兴、毛正聪、张绍斌、徐定昌、陈石玄根等9位青瓷艺术大师,正在世博会上“秀”绝活呢。

大师们先后在瓷坊现场表演拉坯、刻花、修坯、跳刀等传统制瓷技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全球陶瓷界首张“人类非遗”名片的独特魅力。

大师现场表演活动为期1个月,每天都会安排1位大师,三天一换。为吸引人气,瓷坊还安排了青瓷大师与游客的互动节目,中外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技艺,自已动手制作陶瓷。

热爱青瓷技艺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大师们常被中外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既要为游客做解说,又要指导制瓷技艺,大师们忙得不亦乐乎,纷纷表示能有机会代表龙泉青瓷的制瓷者到世博会现场展示技艺感到自豪,要向游客展示出自已最高的制瓷技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世博上海演播室”也对此作了现场直播报道。

失传千年的“冰裂纹”重返人间

这次在世博会上亮相的青瓷艺术大师,一个个都身怀绝技。其中一位青瓷艺术大师陈石玄根,就曾让失传千余年的青瓷冰裂纹釉重返人间。

龙泉青瓷“哥窑”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所产带有裂纹青瓷器皿为世所珍,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井片”,它是龙泉青瓷“哥窑”产品独有的装饰风格。

“哥窑”产品釉面出现裂纹,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却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来成为装饰纹,而且效果奇特、精美绝伦。根据釉面纹片的不同形态,裂纹分为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百级碎等。

据史料记载,“冰裂纹”在龙泉“哥窑”产品的各种纹片中排名首位,素有“纹是冰裂为上”的美誉。因其在烧制中独特的效果,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如鱼鳞,层层叠叠,最多可达十余层,世上只有龙泉出产,深受人们钟爱。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该技术已失传一千多年,传世作品也十分罕见。

重现古代冰裂纹青瓷珍品,挖掘、抢救龙泉青瓷遗产一直是陈石玄根的心愿。

作为龙泉古窑研究所所长的陈石玄根,组织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开展技术攻关活动,不断进行试验,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历经6年努力,终获成功。

在日本东京陶瓷博览会上陈石玄根大师精心制作的龙泉青瓷冰裂纹釉青瓷作品,技惊四方,参观者赞叹不已,使失传千余年的青瓷冰裂纹釉重返人间,获得新生。

创新让千年古瓷添新彩

陈石玄根出生于青瓷世家,祖父陈福财就开始烧制青瓷,陈石玄根的父亲陈裕行制作的青瓷在海内外已颇有名气。祖传绝技加上自已的勤奋刻苦,46年的瓷艺生涯,使陈石玄根练就了一手釉水配方、设计成型、原料加工、窑炉烧成等青瓷制作本领。

一位著名的国际艺术大师说过:“艺术最大的进步就在创新,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生命。”而龙泉青瓷千余年来,大件作品的烧制在工艺上一直难以突破,陈石玄根在继承古瓷艺的基础上,经过30余年潜心研究,终于突破了大件龙泉青瓷制作的三个难题。

首先他是对青瓷坯料加工工艺进行了全面改进;其次是釉料加工工艺;三是哥窑釉成色配方。青瓷原料、釉料、釉成色配方工艺的突破,为制作大件龙泉青瓷奠定了基础。

陈石玄根大师大件龙泉青瓷的制作成功,使龙泉青瓷这颗古老璀璨的明珠,又增添了新的亮色。

陈石玄根又对青瓷大件产品的设计烧成工艺进行了创新。由他设计的“‘青瓷’80厘米迎宾大挂盘”、“1.4米特大梅瓶”、“48厘米特大茶壶”三件作品。被誉为龙泉青瓷盘、瓶、壶产品的“三大王”(最大件)。其中,陈石玄根用了3年时间精心研制的“‘青瓷’80厘米迎宾大挂盘”,荣获杭州西湖博览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赛银奖”。20只挂盘是龙泉青瓷有史以来烧制成功的最大挂盘,作品既古色古香,又具现代气息,被评委及陶瓷界称为“当代国宝”。而“48厘米特大茶壶”造型优美古朴、新颖巧雅,形态端厚玉立,釉色纹片拙朴自然,荣获了全国第六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

失传近千年鱼子纹青瓷重现


龙泉青瓷以独创的粉青、梅子青釉色而著称。龙泉哥窑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龙泉弟窑则以晶莹润泽的青釉闻名天下,被誉为"青瓷之花"。当代龙泉青瓷造型古朴典雅,釉色温润如玉,采用纯天然原料,薄胎厚釉,被国内外古陶瓷学界和文化艺术界学者公认达到新的高峰,已是收藏界关注的热点。

本次龙泉青瓷珍品展览是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及浙江省龙泉市政府主办,浙江省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和北京合璧兴陶瓷艺术馆承办的。毛正聪、徐定昌、陈爱明等十余位当代陶瓷艺术大师携其青瓷珍品晋京汇展,集中反映了当代龙泉青瓷的最新最高成就。届时参观者将有机会与大师见面。

此次展览从4月25日至5月25日举行,地点在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东路合璧兴陶瓷艺术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先生在继承浙江龙泉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经过50余年的潜心研究,不断摸索试验,近日终于烧制成功两件鱼子纹青瓷珍品,这标志着失传的哥窑鱼子纹青瓷重现于世。

千年瓷都景德镇准备复建官窑


竣工两年的昌南大道绵延5公里,几乎全部辟山而建,道路两旁刻意保留的山体斜面,用各种碎瓷制作成了“千年窑火”等造型;几条主干道路的路灯,灯柱全部用陶瓷装裹;甚至连路名都与陶瓷有关:瓷都大道,古窑路……

沿古窑路步行数分钟,就到了古陶瓷博览中心。76岁的刘水德坐在作坊里,一边吸烟,一边观察着游客的动静。如果导游介绍完上一道工序,向他这道工序走来时,他就把烟含在嘴里,拿起一只待加工的半成品瓷器,熟练地“表演”起来。

这是一片明清之际建造的民窑作坊,作坊的瓦片与木桩都失去了本色,一律变成灰色,另一边是展示区,整齐地排列着已经烧制好的花花绿绿的瓷器,给作坊带来鲜艳色彩。“我10岁就开始学做瓷器了,干了56年喽。”刘水德说,他们这些作坊,一方面作为旅游景点展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让老艺人的手艺失传,“现在烧窑都用瓦斯,用电了,但我们的老手艺还是不能丢。”刘水德带了两个徒弟,他手把手地把技艺传授给了他们。

实际上,刘水德及其他老艺人在作坊里“表演”的工序,只有主要的五道:做坯(使器具初步成型)、印坯(使器具内壁光滑)、利坯(使器具外壁顺畅)、刹合坯(为器具内外上釉)和画坯。而在古代,完整的工序多达72道。

见记者眼馋,刘水德让开位置,让记者也来“利坯”。坐下,仿照老师傅的样子,用木棍搅动辘轳,使之快速转动,然后拿来一只碗具,用一把蝴蝶型的刀具沿碗具外壁刮削,辘轳带着碗飞快地转动,刮削下的粉末雪花似的飞扬。很快,这只碗被记者划了个洞,经此一试,记者彻底打消了转行做窑工的念头。

离作坊很近,是窑工们的祖师爷——“风火仙师”的神庙。不过,这位“风火仙师”并非虚构人物。明神宗时期,景德镇受命为皇帝制造殉葬龙缸,但多年未果。32岁的童宾为了反抗暴政,投身窑火。次日,窑工们惊奇地发现,龙缸竟烧成了。从那以后,童宾就成为窑工们膜拜的对象。

刘水德说:“只要干上我们这行,轻易不会转行的,会干到死的那天。”

“复建”官窑,市政府搬迁

彭春文是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的科长,人很忙,电话一个接一个,因为,前一天晚上,景德镇庆祝“千年华诞”的晚会刚刚结束。

北宋年间的1004年,当时叫“新平镇”或“昌南镇”的景德镇,将一些贡品瓷器运到朝廷,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皇帝特别喜爱,于是询问瓷器的产地,因为当时的年号为“景德”,于是大臣就回答:“产于景德镇。”景德镇因此得名,并在千年发展史上写下辉煌一笔。

景德镇市瓷局,是全国仅有的两家陶瓷行业行政管理机关(另一家为河南禹州市陶瓷局)。12月20日,瓷局综合科主任段雪灿这样评价千年以来官窑对民窑的促进作用:“由于要上贡,官窑出产的瓷器都是百里挑一,同时,也使得日用陶瓷向艺术化方向发展,最终使景德镇瓷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至于“瓷局”,其实早在元代就有了。

果真,在“御窑厂”的大型宣传牌上,记录着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立浮梁(现为景德镇下辖县)瓷局,因此奠定明清两代制瓷工艺的基础。

“御窑厂”遗址就在市中心商业区,离“瓷贸大厦”很近。说是“遗址”,其实走进去,已经看不出一点遗址的影子了,两边全部是大型宣传牌,介绍着官窑的历史,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民居和机关。“其实你只要再往里走,能看到一座当时人们办公的场所,这也是地面上唯一的历史遗存物。”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

据这位负责人说,当时官窑管理极其严格,朝廷时不时派员督陶。有一次,为了整肃纪律,杜绝官窑贡余品的外流,明朝宣德帝朱瞻基将督陶官张善处死,然后将所有的贡余品、次品打碎,并深埋“御窑厂”。这一打碎深埋的举动,固然是为了维护皇权,但也“打出了官窑的至精至美”。

“‘御窑厂’地下有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地带,堆积着价值连城的无数古瓷碎片。”原在“御窑厂”办公的市政府整体搬迁至景德镇的新区。现在,国家文物局正在这里开展有计划地发掘,不久,这里将成为“中国陶瓷文化遗产中心”。

历史文化名城要“盘活”

“瓷贸大楼”是景德镇市以销售陶瓷为主的专业市场,肖群英正在与伙伴们打牌,她周围的货架上,陈列着精致的艺术瓷、日用瓷。

“我们景德镇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瓷器———传统嘛,从烧窑、做坯到彩绘,基本上一家人都能包干。”她说,不过现在,会制作瓷器的人家越来越少了,“都集团化了。”不制瓷了,就开始贩瓷。景德镇市直接从事陶瓷行业的从业人员就达10万人,如果把搞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的人员也算在内的话,景德镇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在从事陶瓷行业。

但是,景德镇人也有危机感。日本的京瓷陶瓷企业,一年的销售收入相当于江西全省的财政收入,而且,他们占据了工业技术陶瓷的制高点和绝大部分市场。景德镇市瓷局段雪灿为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与国内其他产瓷区相比,工业还处于落后位置,产品花面陈旧,器形单调,成本高,价格和市场占有率低。12月16日,当地的《瓷都晚报》刊发消息,景德镇市专门分管陶瓷工作的副市长历数非法展销、地摊经营以及梭式窑深藏城区的危害,然后,他对在场的人士说,大家对景德镇的艺术瓷关注很多,现在,“请多多关注日用瓷。”

“就我的理解,他是在强调艺术瓷和日用瓷两者需要统筹,”博物馆馆长助理、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军说,日用瓷需要艺术化,艺术瓷也要面向市场,需要产业化。在他看来,只要克服长期形成的工匠作坊心态、官窑做派,抛开“等、靠、要”的落后观念,了解国内外陶瓷发展趋势,艺术瓷和日用瓷都有市场。

一位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创办了一所“陶艺研修院”,每年慕名前来研修的学生络绎不绝,不但声名日隆,而且收入可观。这件事给景德镇以强烈的启迪和震撼:景德镇的陶瓷教育早已形成系列,其陶瓷学院是全国唯一的陶瓷专业院校,在景德镇,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师”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达到12位。一个毕业生能办教育,为什么景德镇不能办?于是,景德镇开始做相关产业的文章。如今,从昌南大道进入景德镇,偌大的广告牌就告诉你:景德镇还在建设中国陶瓷博物馆等旅游文化设施。

在馆内的陶瓷艺术研究所内,画工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进行“釉下彩绘”作业,他们画几笔,就抖一抖笔,以便颜料能浸润到笔尖,画完一幅往往需要3天。多少年来,景德镇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打出了名气。千年瓷都景德镇,因瓷而立,因瓷而名。

中国千年瓷都公祭“瓷业三圣”


千年窑火不熄的中国瓷都景德镇,10月20日在景德镇中国瓷园公祭陶瓷行业的三位先圣。专业人士认为,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以公祭这种高规格的传统方式纪念陶瓷先圣,有利于在当代社会更好地普及陶瓷文化,增强当代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10月20日上午举行的这场公祭仪式,再现了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2年-1735年)景德镇公祭“瓷业三圣”的盛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等向陶瓷先圣献爵敬酒,景德镇市副市长冯林华诵读祭文,景德镇艺员们表演了火神舞、傩舞等精彩的传统民间舞蹈。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陶瓷爱好者现场观看了这一盛况。

景德镇市瓷局局长黄康明说,瓷器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许多国家的人民就是通过瓷器才认识了中国。高规格公祭“瓷业三圣”,有利于中华儿女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传统和文明,找到自己在世界文明中的坐标,提升当今国人的民族向心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说,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追本溯源,我们应该感谢这些陶瓷先圣,是他们给了这座城市荣誉与灵魂。同时,也是他们流传下来千年受用的技艺,让我们以陶瓷为生,因陶瓷而荣耀。我为自己身为瓷都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研究员徐桃生认为,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日社会,公祭陶瓷先圣既表达了后人对先圣的敬仰怀念之情,也增强了今天人们对陶瓷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种普及陶瓷文化、凸显陶瓷文明的有效途径。

瓷业三圣分别指上古陶官宁封子、东晋(公元317年-420年)瓷业祖师赵慨、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窑神童宾。宁封子是中国上古传说中最早的陶官和陶瓷集大成者,赵慨则完成了从造陶到制瓷的历史巨变,童宾为拯救大批陶工葬身火窑,三位陶瓷先圣千百年来一直受到瓷都后人的景仰和纪念。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生存困境


在中国,景德镇是个特别的小城市,几乎每个从这里机场出发的旅客,都随身携带了机场能允许的最多数量的随身行李。3月22号,从景德镇出发飞往的北京的一趟航班,空姐额外花了15分钟的时间来重新安排旅客的行李。一位空姐暗暗嘀咕:“明明还有许多座位没卖出去,行李架竟然都满了?!”飞机起飞的时候,所有的空座上都“坐”满了行李,装在里面的,都是瓷器。

景德镇原名昌南,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据说,英文“china(陶瓷)”就是由此而来。宋景德元年,宫廷下诏命当地烧制御瓷,并在底款署上“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得名。近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估价并不高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意外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陶瓷商务网。一千多年过去了,宋、元、明、清都以不复存在,而这四朝官窑所在地景德镇却因而扬名天下。景德镇曾以自己“千年瓷都”的身份为傲,是中国惟一一座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

然而,文明世界的china,在世界市场的价格却已经是一落千丈。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日用瓷单件出口均价为34.62美分,而进口日用瓷单价高达4.90美元,出口价格仅为进口价的1/10。其它的陶瓷品种和其它行业的产品也有类似情况。

景德镇开出租的李师傅,载了一位对瓷器没有什么了解的游客在城里转悠。作为一个老景德镇人,他好心建议到:“千万别去买什么大件艺术瓷。现在的景德镇,水很深啊,普通瓷器蒙你几万块钱那叫一个容易。要对瓷器不懂的话,买点便宜的餐具开开心心回去就行啦!”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介绍说,中国陶瓷曾经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百年来,中国陶瓷生产一直停滞不前,传统工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设计观念落后,中国陶瓷产业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现在世界上70%的日用瓷是由中国生产的,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用的是中国瓷器。但是,一些世界知名博览会上,中国馆的瓷器确是价格最低的。

瓷都的衰落

明清两代,景德镇一直是皇家陶瓷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有很发达的日用瓷产业。改革开放以后,陶瓷行业引入了市场机制,国家订单也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代替,习惯了坐地起价的景德镇人仍然坐等买主,并没有尝试出去接触、了解市场。尤其是在器形方面,由于观念封闭,一直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除了模仿之外别无创新,完全和市场需求脱轨。上世纪90年代,连年亏损的几大国营瓷厂不得不改制为股份公司,“化整为零”让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失去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一夜间,6、7万瓷厂的工人们为了生计成了各自为政的作坊主。拉坯大师王炎生,就亲身经历了这个转变。

76岁的王炎生是家里学拉坯的第五代传人。拉坯,就是拉制出瓷器形体的步骤,也是考验师傅手巧技高的关键一步。王炎生从8岁开始学习拉坯,16岁的时候进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国营瓷厂——建国瓷厂。1952年,建国瓷厂正式挂名营业,厂址就在明清时期的御窑厂。

“当时在瓷厂工作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那时瓷厂员工的收入是普通城镇人均收入的两倍。而且我们的瓷器都被当作国家领导人送给外国友人的礼物,”王师傅回想起来还是很自信。瓷厂在90年代后期倒闭,厂里的工人一下子都失业了。王师傅说“很多师傅都转行了,只有不到1/10的人继续做瓷器,大部分人想开小作坊。但是因为规模小,无法正常维持生计,许多小作坊也倒闭了。我们这行做的是手艺,经常不练就生疏,慢慢的也就丢了。”

王炎生是幸运的,瓷厂倒闭以后,他在景德镇“古窑”景区找到了一个工作——展示拉坯工艺。工作很轻松,每天有游客的时候简单表演一下就行,一个月近2千的收入,在这个小城市也算中等水平了。在古窑景区,还有很多像王炎生一样的制瓷大师,现在他们的工作也都是做展示,剩下的时间,这些师傅们聊聊天,晒晒太阳,收入的稳定让他们不需要在费力的靠手艺吃饭了。工艺现在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展示的项目,而非精美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精益求精的步骤了。

在制瓷中,师徒相传也是一个不变的传统。在欧洲,作坊的瓷匠们都用同一种原料配方,但在成品的造型、颜色的创意上都各自有不同。但在中国,瓷器的外观几乎家家相似,但配方确实保密的,而这个秘密,也只在人数有限的师徒体系中流传。

王炎生的拉坯技术也只有三个传承人,他15岁的孙子,是最小的一个,而小孙子现在也是以学业为重,拉坯技术不能每天都练习。即便如此,王炎生也不愿把手艺外传。她说:“这个是家族手艺,怎么能被其他人随便学走,那我们的技术还有什么奥秘?都传开了就不值钱了。”

小作坊的挣扎

景德镇人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景瓷为豪,但如今的景德镇,小作坊产品最是出名。最多的时候,瓷都有4千多小作坊,产品良莠不齐。这些作坊出产的一些大瓶子大盘子,前几年在一些国家的“展销会”经历也很尴尬。这些印着“景德镇制”的大件,在展销会上售出比原价翻了数十甚至几百倍的价格。展销会初期,展商会以高价出售,展销会越往后,同样的产品价格就不断下降最后一落千丈。这样不利于瓷都发展的名声也导致了另一个尴尬——景德镇人出国的护照都难以拿到签证了。

然而小作坊里,还是有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开创一片新局面,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07级毕业生雷杰就是其中一员。他说:“现在要找一位老师傅学陶瓷制作简直不可能。都是家传的,好多老手艺人也不做了。现在景德镇市场上真的很难找到好的瓷器,跟明清时候比,完全不似当年盛况了。小作坊求生很困难,市场都变成了恶性竞争的关系,大家都是拼低价,而不是比品质。”

对于雷杰的介绍,06级中国美院的毕业生汪豪,也有同样的感受。与很多景德镇的私人作坊一样,汪豪也在城区边上的村子里租了一栋房子做工作室。每个月1千多的房租,还有生活开支和工具原料,每个月的收入也刚刚能饱腹。汪豪说:“现在学校里教的陶艺,只能学到一些基本的步骤,几乎不可能让你从头到尾完整的体验制作工艺,也就无法体会制作工艺背后一些因为操作的细微差别造成的神奇差异。”

汪豪说,现在的人讲求实用性,学校里教授的也只是手艺,而对于陶瓷文化的体会少之有少。“陶瓷,手工制作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必须去体会和实践,不是一种快文化。”

对于在学院的学生来说,创意,是他们理解的年轻一代的招牌。今年大四的陶瓷学院雕塑系学生高灵,现在也算一个年轻创业者了。和很多陶院的学生一样,高灵也在学校附近租下了一小栋村子里的居民房,作为自己的陶瓷作坊。每个周六,景德镇都会有一个创意集市,很多年轻人带着他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陶瓷来“赶集”,一些厂商也借此机会寻猎一些好产品。高灵最近接到的是一个杭州的香薰公司的订单,制作香薰的瓶子。800个瓶子,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单子了。他自信的告诉我们:“我的一个师兄做的挺好,一年挣了几十万呢。”而对于技艺的精良与否,他这么说:“我们自然不能和那些老艺人比,但我们有的是他们没有的创意,我们做有个性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市场。”

千年瓷都景德镇何日再现辉煌?


中国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精妙绝伦的陶瓷自古闻名中外。而今,景德镇的陶瓷发展状况如何?记者近日到该地采访,感触不浅。

目前,景德镇除少数大陶瓷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外,许多企业资产规模普遍偏小,效益规模不够;一些陶瓷品牌虽然市场铺得大,但占有率不高,知名度不大,被戏称为“家门口的状元”——在本省本地颇具知名度,但放在中国甚至全球的大背景下就鲜为人知了。

景德镇历史上以艺术瓷、陈设瓷为主,一件高档艺术瓷价钱很高,可是艺术瓷的创作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底,耗时良久、产量稀少。产业要做大做强,不仅需要将艺术瓷、陈设瓷的传统特色发扬光大,更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瓷和建材陶瓷。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媒体见面会上,景德镇市市委书记许爱民告诉记者:落后是不争的事实。

景德镇人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千年瓷都并没有为当地带来与其名气相称的经济效益。目前,景德镇的地方经济支柱已经让位给以昌河、华意为代表的机电工业企业了。

景德镇市的有关资料分析显示,与中国其他陶瓷产区相比,业现已全面落后,发展势头不及广东潮州,总量规模仅相当于江苏宜兴的一半,产业特色不及湖南醴陵,陶瓷产品出口意识不及河北唐山,建筑卫生陶瓷不及广东佛山、山东淄博,优化产业集群思路不及福建德化。全市陶瓷年产值长期徘徊在十亿元人民币以下,而在广东南海,仅新中源建筑陶瓷厂一年的产值就达到了二十六亿元。

景德镇虽然有部分企业的陶瓷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仍属于中低档产品,外观质量差,花色品种和器型格调单一。景德镇长期只有产地的概念,而没有形成产业的名牌效应,极大制约了日用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景德镇制瓷基本上由国营瓷厂一统天下。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进入混乱的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十大瓷厂”风光不再,成千上万家技术含量低下的小作坊诞生。私营业主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唯利是图,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对“景德镇”的品牌形象是一种严重破坏。景德镇瓷业衰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营销方式的落后,有很多陶瓷私营业主热衷于“展销”,而说白了,这种展销就是地摊式销售。

目前,为了重振雄风,景德镇市提出了打造“景德镇”大品牌的概念。一九九九年,国家商标局正式签发了协会申请注册的“景德镇”牌商标。近年来,该市采取多种举措发展陶瓷业,吸引海内外资金投资景德镇,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业内人士希望,有过辉煌历史的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能尽快重振昔日的辉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保护千年古镇 重现瓷都风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保护千年古镇 重现瓷都风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同治年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