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的工艺 > 导航 >

钧瓷的生产工艺流程

钧瓷的生产工艺流程

瓷砖的工艺 生产瓷砖 瓷砖生产

2020-06-19

瓷砖的工艺。

钧瓷属于高温窑变瓷,它的显著特点和精髓就是自然窑变,钧瓷的烧制,一般采用素烧和复烧两大主要工序,当复烧到850摄氏度时,釉面开始融化,从而使釉料中的各种氧化物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万紫千红、光彩夺目的绝妙奇观,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其他任何窑口和陶瓷品种无法相媲美的,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多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瓷的窑变艺术。钧瓷在我国古代宋朝时期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五大名瓷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哥瓷,定瓷,相应的五大名窑是: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

钧瓷制作一般需要经过七道大工序:

1.瓷器原料加工

⑴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⑵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矿石料需入轮碾进行粗碎,成砂粒状或粉状。有的需遮阴、防雨、防尘等。

⑶细磨。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成为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2.造型设计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品种。

3.制作模型(手工拉坯则不需要模具)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4.钧瓷泥胎成形

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几种方法。

⑴注浆成形: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体。

⑵拉坯成形:在转动的轮盘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为主要传统成型方法之一。

⑶脱坯成形:又称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对接成形。脱大瓶时须把泥搓成泥条置于模型内,并拍打成合适厚度的坯体,连续不断地重复这种过程,逐渐扩展坯体,直至最后把整个大瓶脱成。

⑷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进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小件或异型器皿的制作。

5.素烧施釉(这里将制作钧瓷釉省略,不同窑口有各自釉料的秘制配方)

⑴素烧: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

⑵上釉: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6.高温烧制瓷器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也就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1300℃。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直到任星航恢复柴烧工艺后,宋代的制钧烧成秘密才得才破解。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钧瓷的烧制目前主要有气烧、煤烧、柴烧、碳烧几种工艺,具体区别请查看文章:(钧瓷气烧、煤烧、柴烧风格特征)

7.钧瓷成品出窑

对烧成后的钧窑瓷器,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钧瓷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钧窑瓷器釉色秀美。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瓷器全手工圆器制作工艺流程


圆器制作,是景德镇传统陶瓷成形工艺中的一类。它依靠陶车手工拉坯成粗形,进而利用陶范规整形制,是大量应用于日用瓷(杯盘碗碟)生产的一种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机械生产方式,手工圆器几乎退出了景德镇的舞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但是对于传统,具备一定的杀伤力。

1:揉泥

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2:做坯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6:画坯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7: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9:写底款、施底釉

钧瓷新工艺的特点?


什么是钧瓷新工艺?钧瓷新工艺是钧瓷创新的一个产品,因烧制工艺明显区别于传统钧瓷工艺而得名。

钧瓷新工艺的特点:是一种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钧红釉产品。1983年,禹县钧瓷一厂研制成功用推板窑一次烧成“新工艺钧瓷”,因釉色单调、釉质无厚重感而逐渐停烧,其间只有短短10年的历程。当时神垕镇三大钧瓷厂都烧制过这种新工艺,其中禹县钧瓷一厂的钧瓷新工艺获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钧瓷新工艺的特点是:

一、窑炉为隔焰式煤烧推板窑,煤灰和烟气不能直接进入窑中,不用匣钵。推板窑是一种长方形的隔焰式窑,待烧的釉坯摆放在一块块的耐火板上,用推进器把板按照预定的速度依次推入窑中,坯体随着推进逐步完成预热、烧成、冷却、出窑等一系列的釉烧过程,可连续生产。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而倒焰窑是间歇式的,烧一窑停一窑,热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不高。

二、釉的成分与传统钧釉相比,除基本成分相同外,还使用了铝硼熔块作助溶剂。

三、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鲜艳,光泽强,釉层较薄,透明度高,但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

四、坯体多采用白胎,不用素烧直接上釉。底足抹有芝麻酱色釉。也有用灰黄胎的,釉色没有白色的鲜艳,却比白色的稳重。

五、钧瓷新工艺的特点主要产品有文具、茶具、酒具、碗、烟缸、樽、炉、人物、动物、花瓶等。

钧瓷新工艺扩展阅读:

虽然钧瓷新工艺仿佛昙花一现,但对于钧瓷的发展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钧瓷新工艺自20世纪80年代初试验成功,但到80年代末已逐渐销声匿迹,烧制时间不足10年,留给钧瓷爱好者的只有不尽的思考和那些至今难忘的“红”色回忆。

20 世纪80年代初期,神垕镇的钧瓷企业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的“钧瓷生产实用化”的要求,开始研究如何才能批量生产的问题。传统钧瓷工艺是钧瓷烧成期间用还 原气氛对整个釉层进行还原,由于还原气氛难以控制,因而烧成难度相对较大,成色率较低。艺人们探索性地以硼铅熔块作溶剂,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硅作 为固定还原剂,用氧化焰高温一次烧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窑内批量生产。

由于是在钧釉中加入了还原剂碳化硅,在纯氧化气氛的高温中,碳化硅与釉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铜被还原而呈红色(这与用还原气氛使釉中的铜还原的道理一样)。

当年钧瓷新工艺的品种主要有文具、酒具、茶具、烟缸、碗、罐、尊、炉、人物、动物及各式花瓶。这类产品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鲜艳,光泽强,釉层较薄,透明度高,其纹路也有开片和拉丝纹。虽然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仍受到人们喜爱。

1983年,因成功研制钧瓷新工艺,禹县钧瓷一厂获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河南日报》还发表了《钧瓷窑变随人愿》报道。随后,禹县钧瓷二厂也建成了推板式窑炉,生产的“什锦瓶”又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荣获了优秀产品二等奖。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钧瓷新工艺陆续停烧,现在已基本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是后期生产量太大,缺少窑变的自然特征,钧瓷的艺术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虽然钧瓷新工艺仿佛昙花一现,但对于钧瓷的发展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谈元代钧瓷工艺的特点和影响


钧瓷经历了创烧时期、成熟时期、鼎盛时期,到了元代是钧窑瓷器的复苏发展时期。钧窑瓷器经历了金代从“官用”转换为“民用”后,到了元代钧窑瓷器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禹州神垕古钧台

一、元代钧窑瓷器在钧瓷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作用

《中国陶瓷史》中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所以说元钧瓷是在宋、金的基础上,逐步往前发展,是钧窑瓷器的复苏发展时期, 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元代的钧窑炉数量之庞大以千记,并且窑场主要分布在北方, 以河南禹县为代表的钧窑系,由神垕镇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发展,从河南到河北再到山西更远至内蒙等四省二十七个县都有争相制作、仿制,把宋、金时期的窑场绝大多数恢复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钧瓷窑

二、元代钧窑瓷器的主要特征

元代社会生活对元钧的需求量非常之大,造型也多为百姓日常用具如盘、碗、瓶、炉、盆之类的民用产品,这虽然大力地发展与刺激了钧窑瓷器的生产, 这也导致了元代钧瓷品种单一,相较宋金而言整个元代钧瓷量大却质粗。

钧瓷残片

元代钧窑瓷器其主要特征如下:

(1)胎体杂质较多,相较宋钧有粗松之感。

(2)胎体颜色多呈黄白色、褐红色。

(3)敲击时金石声弱多数发闷。

(4)胎骨厚重,器型较大,与宋金时期的钧窑瓷器相较之下给人以笨重之感。

(5)釉质较粗颜色暗, 烧成以后多棕眼和气泡并且釉面光泽度差。

(6)釉厚欠匀,过度流釉现象较严重,聚釉产生蜡泪,而釉薄的地方却又露胎,能看到瓷胎上的工艺痕迹如刀痕和轮指。和北宋时期刘庄窑一带的精良之品相比,不论釉色和造型都不可同日而语。

(7)施釉一般不会一直到底,圈足宽厚外撇,底足会有露胎, 底芯也有露胎, 足内胎面常留有尖状痕迹。

(8)釉色以天蓝釉、月白釉、蓝釉紫红斑等为主,但其紫红窑变斑看起来较像工匠刻意制作上去的,没有宋钧窑变自然巧妙。

(9)元代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塑、镂空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瓷中是不见的。

三、元代钧窑瓷器的存世精品

虽然元代钧瓷和北宋时期的精良之品相比,不论釉色和造型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元代钧瓷也有少数精品。

元代钧瓷精品-双耳莲座瓶

元代钧瓷精品-天蓝釉红斑贴花冲耳三足炉

四、元代钧窑瓷器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元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元代钧瓷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窑炉和原料加工设备上都有所更新,并且使得南北技艺相互交融,促进了陶瓷的发展。

宋迁都杭州后, 北方工匠的南迁,带来了北方制瓷的精湛技艺并与当地陶瓷工艺二者结合之后,创造出了更好更新的产品。南北相互交流技艺,促进了钧瓷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南北方的技艺、风俗、审美和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进行更好的结合。

新工艺钧瓷有无收藏价值?


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有着1300多年的钧瓷历史文化积淀,《中国陶瓷史》上说:“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也正是如此,我国陶瓷史结束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

那么新工艺钧瓷有无收藏价值?

笔者常常会接到读者的询问,为此,笔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专家介绍说:在收藏领域,随着古代艺术品可收藏数量的逐年减少,现代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了众多藏家投资的重点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在陶瓷生产中的运用,当代陶瓷制品无论从欣赏价值、制作工艺上都在接近甚至超越了古代陶瓷,并将逐渐成为未来陶瓷收藏市场中的主力军。倘若 今天的陶瓷制品无人问津,无人收藏,那么我们的后代就永远看不到现今的艺术成就了。现代艺术品就是明天的古老艺术品,因此,现代艺术品的收藏已成为精明藏 家的首选。老的有老的价值,新的有新的价值,只要是钧瓷精品,就有收藏价值。

虽然新工艺钧瓷的收藏与投资价值要比古典钧瓷逊色很多,但挑选一些名家大师的仿制古典钧窑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尤其居家装饰兼顾的中长线操作策略,相信会有不错的回报。

如果您对新工艺钧瓷(红色钧官窑)不是太了解,您可以参看文章“红色钧官窑收藏的七问七答”

该文讲述了:什么是官窑?什么是钧官窑?什么是红色钧官窑?以及红色钧官窑瓷器的种类和特点、红色钧官窑瓷器的市场行情

瓷器的鉴定流程


大体讲,瓷器鉴定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式等各方面入手。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参看:真仿比较)。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参看真仿比较)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参看:明成化斗彩折植菊纹杯);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参看:明成化斗彩婴戏纹杯)。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参看:明成化斗彩花蝶杯,斗彩葡萄纹齐箸小碟)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参看真仿比较)。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参看);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参看),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凡此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参看真仿比较)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辨识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器物一概乱加猜测。欲提高鉴定水平,首先应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伪

钧瓷新工艺必将成为收藏的新主流


钧瓷新工艺是钧瓷制作过程中一次重大的突破,20世纪80年代初期,禹州钧瓷一厂开始摸索烧制,中期烧制的钧瓷色泽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曾经风靡一时。由于新工艺流水线式的生产,导致后期产量过大、且釉色较单调,缺少窑变的自然特征,窑变的艺术效果受到限制。90年代初,钧瓷新工艺陆续停烧。市场上已难寻踪迹。时至今日钧瓷新工艺必将成为收藏的新热点,其理由如下:

一、 新工艺钧瓷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钧瓷生产以上级下达计划而完成,保证质量具有政治色彩,工厂在上级政府下派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钧瓷老艺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边试验、边研究、边试烧、边总结,运用倒焰窑以还原焰烧成五光十色的窑变钧瓷。

二、新工艺钧瓷不可再生。新工艺瓷器以钧红色由原来的用气氛还原变成釉还原,还使用了铝硼熔块作助溶剂,产品配方复杂,特别是窑变与瓷土、釉的配方、温度、湿度、工艺等因素有关,当时的瓷土已用完(仅有也封山),当年的老艺人大多作古,新工艺产品真成了“人死艺绝”的产品。现在市场上虽有仿品,但差别太大。

钧瓷新工艺-两只松鼠

三、新工艺钧瓷艺术价值得到官方认可。七、八十年代烧制于禹县钧瓷一厂的新工艺钧瓷虎头瓶、荷口观音瓶被选入2013年全国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使红色钧官窑瓷器首次进入课堂,该教科书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广泛听取全国实验区师生意见,吸纳各地优秀课例,由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学院等院校专家的评审后,在2011年修订版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最终定版十年,作为中学生的必读教材,预计将有超过2亿中学生将欣赏到这两件精美的钧瓷作品。

四、新工艺钧瓷已成为局部地域的抢手货。钧瓷产于河南,既是河南的一张明片更应成为中国的明片。河南一些有志之士,组建了钧瓷研究会,对红色官窑的产品进行抢救性保护,从专业场馆建设开始,或从民间征集、或从外国回流,新工艺产品的价格不段攀升,象虎头瓶、荷口瓶已上长到几万、十几万,且大有上升趋势。其它产品也不同程度价格攀升。

新工艺钧瓷茶壶

五、新工艺钧瓷具有一定的产量。收藏品只有一定量才能形成流通,也才能成为各大收藏家追逐品。新工艺钧瓷成形除保留传统手拉坯外,还用石膏模注浆成形,使传统造型品种大批投入生产,到20世纪90年代初,钧瓷新工艺陆续停烧,专家估计,已不足十万件,且以每年1万件速度在民间消失。目前偶尔能在收藏家那里见到一两件此类产品,在市场上已难见其踪影。

总之,钧瓷新工艺必将成为收藏的新主流。钧瓷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值得我们纪念。随着全国、全世界收藏家的关注,新工艺收藏必将打破地域格局,走向全国、全世界。随着新工艺术钧瓷的认知,其它钧瓷品种将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钧瓷的柴烧、煤烧、气烧工艺有哪些区别?


近年,随着柴烧钧瓷的恢复,煤烧窑口的增多,一些钧瓷爱好者探讨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哪种烧成方式最有收藏价值?有人说是柴烧,有人说是煤烧,也有人说是气烧,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先来看下钧瓷的柴烧、煤烧、气烧工艺有哪些区别收?

从窑变效果上看:

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

柴烧钧瓷-孔雀尊

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从钧瓷开片上看:

柴烧作品与气烧作品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正是钧瓷独有的开片,一般来说气烧作品中有少部分能和煤烧作品一样,在釉色的变化中开片,而柴烧钧瓷作品窑变出钧画的多,而开片的却凤毛麟角。从足的变化看也有一种区别方法,柴烧作品的底部,在底釉和无釉部分,时常会出现过度色,而气烧钧瓷从上千件作品中观察,没有过度色。这是一个细节上的区别。

从釉面表现上看:

当下钧瓷烧制因为釉料与施釉方法的多样化,不论柴烧、煤烧或气烧钧瓷都能窑变出绚丽多彩的釉画,这些釉画奇绝无比,可以说丹青难成,画工难绘。然而,柴烧与气烧从从釉画上是有所区别的。柴烧的釉画立体感比较强,煤烧的釉面更为厚重,玉质感相对明显,而气烧的则为平面图,煤烧钧瓷表面的气孔(俗称猪毛孔)比较大,而柴烧钧瓷表面气孔比较小。

从烧制工艺上看:

三种不同燃料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从工艺上讲,煤烧钧瓷劳动量最大。产品需要装匣钵,煤质需要严格把关,烧池需要清理,每次烧窑点火需要装窑、铺烧、砌堵窑门,烧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盖天眼、焐火还原等,工艺最复杂,成品率也较低。其次是柴烧。由于柴燃烧火焰长,柴的质量比较直观,比烧煤少了出渣撬火的劳动量,所以劳动量相对小点,但工艺要求较高,成品率比煤烧略高。气烧劳动量最小。不用匣钵,使用现代抽屉窑或者梭式窑,无论温度、气氛都容易掌握,工艺难度小,成品率也高。从烧成的表面效果看,煤烧由于煤的质量差异,煤的成分复杂,燃烧时火焰较难控制,所以产品烧成效果比较丰富、凝重,从艺术表现上容易表现力量感强的作品。柴烧由于木灰随火焰与釉接触,使釉面变化温润如玉,烧出的产品比较细润柔和。气烧钧瓷由于温度气氛容易控制,特别是当人们明白了钧瓷的成色成釉机理后,容易形成人们所期望的艺术效果。

近代钧瓷复烧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神垕的任坚工程师试建倒焰煤窑烧制钧瓷成功。

从50年代初直至1994年,钧瓷都用煤烧。期间有代表性的属禹州国营的钧瓷一厂、钧瓷二厂。

1994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试验液化气烧制钧瓷成功。

2002年底,郑州大学阎夫立钧瓷艺术工作室又开始成功地用天然气烧制钧瓷。

气烧(液化气、天然气)技术从防止空气污染,减轻劳动强度,改变钧瓷作品空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点,很快在神垕大多数窑口推广,并在实践中对气烧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当气烧钧瓷成为主流后,神垕瓷区一直保留少量煤烧钧瓷窑,没有断烧。2004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星航钧窑、晋家钧窑又成功地恢复了柴烧钧瓷工艺,一些窑口在煤烧钧瓷、气烧钧瓷的同时,也兼做柴烧。所以市场上就出现了柴、煤、气烧三大主流钧瓷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1994年气烧工艺普及以来,气烧钧瓷多是明亮艳丽,这与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有关。由于去掉了匣钵束缚,大件异形体钧瓷也越来越多,釉色也愈加鲜艳夺目。这样,就使人们有个错觉:气烧钧瓷色彩艳丽但失之轻薄,没有煤烧厚重、柴烧温润。但真正掌握气烧技术,采用一些工艺手段,完全可以烧出煤烧和柴烧的效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宋柴窑补记:

据史料记载,宋时烧制钧瓷的燃料是木柴,还没有使用煤。钧瓷烧成的最高温度需达到1280℃,并且须在还原气氛下进行,这种工艺要求在当时是一种不好克服的难关。于是,聪明的窑工采用了双膛式窑炉烧制。其做法是,先将一个火膛填满优质的木柴,留有进气孔,然后用泥土封死火门,再点燃另一火膛,经过不断填柴烧火,整个窑炉开始升温,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填满木柴的那个火膛里面的木柴因为缺氧开始炭化。当窑炉的温度大约在1100℃时,将炭化的火膛开火。打开进气孔进入空气,使之快速升温,突破1280℃。了解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温度低于1280℃时钧瓷不会发生窑变,而温度高于1300℃钧瓷的窑变也很难实现。当时受窑炉设计的限制和燃料持续性的局限,造成了钧瓷的烧成十分困难。这是因窑炉中上下温差的存在,使产品的高度受到局限,烧瓷时往往上边过火,下边缺火,所以成功的钧瓷往往局限在一尺之内,也就是所谓的“钧不盈尺”。(钧不盈尺是什么意思?)

三种不同燃料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宋代时钧瓷始于柴烧,金元时期开始出现煤烧,到元代末年由于煤炭浅层枯竭,深层煤炭不易开采,又改用柴烧。到了明代,由于南方瓷器崛起,北方连年战争,树木柴草被毁,燃料缺乏,大多钧窑停烧。直到清朝末年,钧瓷开始恢复,当时多在烧碗窑中带烧。后来又在炉窑内用蓝炭(没有烧透的煤炭,烟少易燃)烧制。而烧、煤烧作为一种钧瓷烧造的历史文化,应是收藏的因素之一。从收藏的角度来说,钧瓷艺术品的收藏,无论哪种烧成方式,首先要看的是作品的造型和窑变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品文化背景、作者名气、尺寸大小、烧制难易都应是考虑的重点。当然,柴烧、煤烧作为一种钧瓷烧造的历史文化,也应是收藏的因素之一。(钧瓷收藏价值剖析)

禅学的钧瓷


日前去宋钧研究所潘世豪处探访,展厅内佛教内容的钧瓷产品不少,或钵或炉或佛像。得知潘君近年来为寺庙等地创作了一些作品,瓷品端庄大气,颇显其对禅学的理解,并通过钧瓷这一特定物化形态对禅学进行了诠释。继而清茶一杯、禅茶一味,坐而论道,引发了一些禅学对钧瓷创作的作用和影响的思考。

禅学的钧瓷

禅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也可称谓“思维修”或“静虑”。大意是指一心思维研修,得以定心。参禅则是通过虚灵宁静的环境空间,把外在事物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禅学的精髓也就是用直接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

宗教信仰是人们的自由选择。但是宗教中的一些思想精髓和行为方式却有着普世的作用和意义。如佛教中的禅学就是其中的一种。特别是禅学中的静修,尤值得借鉴。纵观钧瓷历史沿革,前些年,可称得上是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鼎盛辉煌的时期。钧瓷市场日益火爆繁荣,钧瓷声音响遍大江南北。耀目的荣誉桂冠,纷纷花落钧瓷之家。大大小小的展会,琳琅满目的金奖银奖,总能见到钧瓷的身影。或为生计,或为市场,或为荣誉,或为金钱。于是,总有人在忙碌地追捧着、紧张地劳作着……繁荣昌盛的背后,却掩藏着喧嚣和浮躁。人们难得静下心来,进行一些深入的静虑和思考。近些年来,钧瓷市场日趋平稳,甚至有些冷清。而这又恰好为忙碌紧张数十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静修”的时机。

静修是一种修为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境界。学习它,运用它,不必拘泥于它的形式。菩提本无树,静修在心中。毕竟在钧瓷从业者当中,有佛教信仰的人并非众多。或双掌合一,盘腿静坐;或闭关修炼,数年累月,这只是外在的形式,关键是要领悟静修的精髓和实质。静修是一种心悟,是一种为了内在的安宁和超越所做的操练。它要求的是人们将物欲暂时抛弃身外,将金钱、地位、荣誉等已获得的物欲视为浮云,而用思考的方法来滋润自己的心灵,开启本具的智慧。静修,实质上是为今后的超越奠定思想理念的保障。

总体上说,静修是一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陶冶性情的方法和途径。具体到钧瓷世界,从宏观而言,静修之机,不妨思考静虑一下钧瓷的本源问题。前些时就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即钧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钧瓷的特征究竟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当然,由于个人的角度和理念各异,其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但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也会对实际制作者在理念上有一个指导作用。本质和特征的厘清,会对以后实践的走向提供方向性的途径。从微观而言,作为自我,认真地安静下来,剖析一下自己,想明白心底追寻的最终目标,不必计较前面的得失,不必在乎取得的功名利禄,从头做起,以一种最本真的心态去看待当下,放眼未来,分析出自己的技术特点,梳理一下自己的制作理念,瞻望一下自己的发展态势,这样才能从我做起,从本真做起,使思想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静修是一种力量的储备,智慧的启迪;静修是一种对过去的否定,也是对明天的希冀。历史总是以一种曲折的态势向前发展,眼下的钧瓷冷清意味着未来的更大爆发。因此,静修更是为超越进行的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蜕变。从这个角度理解静修,就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寂寞,抛除杂念,去深入地进行一些问题的思考。把一些问题和道理想清、想透、想明白,这也就达到了静修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