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古壶辨识五点要诀

古壶辨识五点要诀

古代瓷器壶 古瓷器鉴别 古瓷器鉴别真假

2020-02-10

古代瓷器壶。

1、仅凭外观容易上当:经近年来由于古壶行情看好,不少壶商利欲熏心,找来一些宜兴艺工,将新壶外观处理得跟古壶没两样,面对这些“假古壶”,唯有从造型、时代背景特色、落款习惯等方面,仔细辨认,若光从外观,百分之百会受骗。

2、从壶身情形辨识:另一个辨识古壶的方法是,根据壶身的情形来断定。如群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壶,顶多只在壶底落款,壶身大抵保持素面无物。到了明末(天启、崇祯年)的名家陈用卿,才开始以草书在壶身上落款。现在我们常常可看到壶身上刻诗书的壶。其实,在壶身上刻诗书,是清代陈曼生所创,后代名家效法延用。

根据以上两点可得到一个结论,即壶身上刻有诗文绘画的古壶,绝对是陈曼生时代以后所制。

3、根据出水孔数辨识:所谓出水孔是指壶内通壶嘴的孔。出水孔数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为断定该壶是否为古壶的资料之一。据笔者所知,民国以前的紫砂壶,不论大小,出水孔都是单一孔(近年来则不一定),大、中型壶为防止茶叶堵住出水口,影响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状。

4、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紫砂壶从草创的明代正德年开始到清末,时间长达400余年,前后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同时,随时代的演变,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作品特色。

例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作品概为素色无彩。因此,只要壶身加上色彩(据传壶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时代),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壶。其次,陈鸣远首开“壶盖内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壶盖内用印的真古壶,保证是陈鸣远(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又如清道光年间,名家朱坚首创金属(锡)包壶,并用玉石制作壶嘴、壶把。故如果壶身上镶有锡或包铜时,即表示此壶必然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5、从落款的甲子年辨识真伪:或许一般人都不会去注意到这一点,但这却是辨识作品真伪的一项利器。

古人相当重视甲子年表,且我国是以农立国,一提到今年是什么年时,总是习惯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循环一次,称为一甲子。明、清时代的艺人,落款时可说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时大彬的葵花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对照甲子年表可知,万历丁酉年是万历二五年。

壶谜在购买古壶时,务必对该壶的制作历史背景、特色、风格或作者的习惯、特色详加了解。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瓷真伪鉴定要诀


古陶瓷收藏最大的难点是鉴别真伪,一不小心就打眼上当,轻者伤心伤肝,重则倾家荡产!因此,对于古陶瓷的收藏爱好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乃是鉴真辨伪的问题。以下便是笔者多年来所积累的古陶瓷鉴真辨伪的几点要诀。

青花瓷的真伪鉴定

胎釉鉴定:鉴定古陶瓷的真伪,首先得看胎釉,如果首先看见其釉面有火刺光或带有木然的涩感,则证明此物为仿品伪作;真品温润如玉,既没有火刺光的刺眼,也没有木然的涩感。另外,大多伪品釉面都遍布有细小毛孔缩釉点,并整个釉面宛如人出微汗,若有此现象一般可以断为伪品。

青花纹饰及发色:古陶瓷青花纹饰一般都流畅不做作,不呆板、不生硬,并有层次;伪品则既不流畅还又做作、呆板、层次感不强,因为这是伪作者的刻意模仿的结果。青花纹饰以款识下沉者为真品,反之青花上浮则为伪品。古陶瓷的青花发色有的温和、有的亮丽,而伪品则不是呆木就是刺目。

日本东京松冈美术馆所藏明永乐青花三爪纹天球瓶

底足鉴定(这一点对所有古陶瓷之底足鉴定都为通用):首先底足不干不燥显湿润者为伪品(刚出土者或刚从水中取出者除外);干燥自然老化者为真品(老底者除外),这是因为古陶瓷的底足经自然老化,而逐步消去胎体内的水分而由湿变干。其次,如果在底足上看见火石红被透明釉罩着者,那它肯定是伪品仿作,因为火石窑红是所露之胎,即没有施釉的胎足其内含有矿物质受到窑火燃烧而自然泛露出的,怎么会跑到透明釉下面去了呢?分明是作伪者涂上去然后再用透明釉罩上去所致。

蛤蜊光的鉴定:有的青花瓷与彩瓷一样,同样也有蛤蜊光,尤其是家传用瓷,往往使用后铁质、油质、脏物等渗透入其釉胎之中,使之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后迅速扩散所形成的七彩霞光一样而滋生的蛤蜊光,并且还有犹如镀金产出的金色光,其妙无穷,且洗刷不掉,因此凡有这种金色之光、蛤蜊光之器则可定为真品,反之则为伪品。

土锈鉴定:出土的古陶瓷有的久经土浸而产生土锈,这样所产生的土锈一般难以一下洗刷掉(做伪者用万能胶等加土做粘上去的土锈一般也难于洗刷掉,然像这样所做成的土锈一用火烧便即现原形而掉落),反之一经洗刷就掉落者则为伪品。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古陶瓷的土锈鉴定。)

影青瓷的真伪鉴定

胎质鉴定:影青瓷即青白瓷的真伪鉴定,首先得鉴其瓷质,因为湖田窑的器物瓷质极好、质量极高,有的几乎达到了胎薄如纸、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视通透见指,宛如极富水头的白玉。而仿品则没有这种感觉,观之察之而是不具水头白玉、不清晰、朦朦胧胧。

釉面鉴定:温润如玉者为真品(湖田窑),亮丽或木然者为伪品,有一点点黑黄斑且深入胎骨者为真品,黑黄斑点在釉皮表上者为伪品;釉面有干燥自然的小碎开片的为真品,有显湿且机械木然的开片为伪品。

刻划花鉴定:影青瓷的刻划花真品飘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气磅礴,而伪品则缩手缩脚,木然呆板,极不自然。

底脚露胎器或覆烧的口沿露胎物。因影青瓷大都为出土这物,所以多少都乃有些土锈,如果这些土锈难以洗刷或火烧不下,则为真品,易洗刷或烧之即下乃是伪品。

彩瓷的真伪鉴定

馆藏徐仲南粉彩潇湘烟雨瓷板

纹饰鉴定:彩瓷上纹饰的周围有蛤蜊光,且深入釉胎为真品。反之,清新亮丽又无蛤蜊光者则为伪品,并且纹饰周围带有银色“蛤蜊光”者也为伪品。

浅降彩的真伪鉴定:真品彩感朦胧,苍老自然、伤痕自然者真;观感彩纹亮丽、清晰、伤痕做作、纹饰呆板、木然、做作者是伪品。

胎釉、纹饰,底足鉴定多同青花瓷的胎釉、纹饰、底足鉴定。仅一点不同,乃彩瓷多有没有上彩的釉面及底面(有釉)有大片的洗之不掉,擦之不落的蛤蜊光者为真品。

老胎新彩瓷的鉴定:第一要鉴定纹饰的周围有无真正的油盐光的蛤蜊光,后看其是否稳定,是否擦洗得掉;如有若蛤蜊光不稳定,轻浮、擦之即掉,或是带有银色的蛤蜊光,而断其胎又是老物,那可说明其是老胎新工。第二看色彩纹饰之上有无自然的磨损伤痕;如没有,而彩下却有磨损伤痕,那则证明其是老胎新彩,试问,彩怎么会跑到伤痕上去?另外,纹饰彩上如若有磨损的伤痕那也要看自然不自然,如若彩上的伤痕与彩下釉中伤痕不符,那也是伪品。

题款的鉴定:凭笔者以往经验,大凡题款题字的彩瓷,其款字周围基本都有蛤蜊光,然而现如今在高科技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仿做的题字款瓷都已有了“蛤蜊光”,这是因为仿做者在题款题字的料中加放了铅锡粉末等原料(彩料周围则加金粉等原料)。所以,在仿做之后便就有了“蛤蜊光”。而如今晚清大名家和珠山八友大作价格高涨,因此就越发得注意小心。凡在这题款题名的周围出现带银色“蛤蜊光”者,且用高倍放大镜观之,见款字之中也有点点银光者为伪品,或为老胎后加款;题款题字的周围有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并随之向外扩散所产生的蛤蜊光,并见擦不掉洗不净者为真品。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款字如见其轻浮,鲜亮醒目,有上飘之感可定为伪品;款字沉稳不轻不浮有深入釉胎之感,见苍老者为真品,这样的款字既使周围没有蛤蜊光也仍可断为真品。

颜色釉瓷的真伪鉴定

清康熙豇豆红釉团螭纹太白尊

红釉瓷鉴定:凡带有开片纹的红釉瓷,不管是霁红还是钧红还是窑变红或是炉钧红等,如若见其釉面上的开片交叉接口处有满是脱落而形成的点点小孔,则可断真品,因为这是年代久远而使开片的交叉之处釉瓷小点脱落而形成的现象,仿做之品是做不出这种自然脱落的脱瓷小孔的。如若要进行伪作,那也可一看便知是人为所做,因为其要做成这种脱瓷小孔便有人工凿迹,断不自然,再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种作伪之瓷。

底部鉴定:窑变红釉瓷的真品底部多涂有酱色釉,尽显沉稳、苍老、干涩者真,而显轻浮加鲜亮或湿、脏、平滑为伪品。祭红釉瓷因底多施釉,所以看底足就得多看圈足的露胎之处,一般圈足露胎处干燥具涩感者真,反之是伪品。

豇豆红瓷鉴定:绿色苔点自然分布且沉稳者真;分布不自然、做作、苔点过绿过大、醒目者是伪品。

蓝釉瓷鉴定:有多橘皮纹棕眼且多聚密集的小气泡,并发色不沉不稳者伪。发色沉稳,尤以明代蓝釉为沉稳,色蓝中带灰黑,极显苍老古旧;清三代的蓝釉除乾隆时有的蓝釉与晚清民国时的蓝釉即洋蓝相同之外,其他也显发色深沉,深蓝加暗色。

黑釉瓷鉴定:宋代建窑、吉州窑、金溪窑都生产黑釉瓷且各有风采。建窑胎多为紫色,坚硬;吉州窑胎多为黄色,粗而松;金溪窑则黑灰有之,土黄也有,黑灰者坚硬,土黄者粗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釉没有施到底,不但底足无釉,就是器物下部也大多无釉,所以这样也给我们鉴定其真伪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要点,并从中可以鉴出:真品露胎处干燥,抚之涩手,伪品则显潮润,抚之平滑。没有被土锈吃掉釉的真品尽显莹润玉质,有猪油感,伪品则不是耀眼就是枯涩,真品被土锈吃掉釉的倒显干涩,并土锈深入胎皮的尽显苍老与沧桑;而伪品则是用硫酸、草酸等化工原料处理做旧,其虽然也显得釉面好像被土锈吃得脱皮脱壳的,然而“土锈”无法深入釉骨之中,一洗便掉,这就是真品与伪品的土锈之分。

古陶瓷大师介绍古瓷辨伪6要诀


黄云鹏介绍,中国历史上从商代便出现了原始瓷,汉代在浙江上虞地区出现了青瓷,至唐代,瓷器成为了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品。唐宋开始有人收藏瓷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收藏之风日盛,仿古瓷应运而生。于是,陶瓷的鉴定便成为了一门深奥的学问。

黄云鹏详细介绍了古瓷辨伪的六大要诀:

1、造型:各时代的一些独特器形,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才易于识破赝品。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为重要。

3、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可能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亦很重要。

4、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式装烧方法的运用,产品面貌也随之产生变化。这些因工艺、装烧所导致的细微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5、款式:款式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吉言款,题画款等。但落款常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款式特征也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6、看瓷器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会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

古瓷真伪鉴定要诀_陶瓷知识


古陶瓷收藏最大的难点是鉴别真伪,一不小心就打眼上当,轻者伤心伤肝,重则倾家荡产!因此,对于古陶瓷的收藏爱好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乃是鉴真辨伪的问题。以下便是笔者多年来所积累的古陶瓷鉴真辨伪的几点要诀。

青花瓷的真伪鉴定

胎釉鉴定:鉴定古陶瓷的真伪,首先得看胎釉,如果首先看见其釉面有火刺光或带有木然的涩感,则证明此物为仿品伪作;真品温润如玉,既没有火刺光的刺眼,也没有木然的涩感。另外,大多伪品釉面都遍布有细小毛孔缩釉点,并整个釉面宛如人出微汗,若有此现象一般可以断为伪品。

青花纹饰及发色:古陶瓷青花纹饰一般都流畅不做作,不呆板、不生硬,并有层次;伪品则既不流畅还又做作、呆板、层次感不强,因为这是伪作者的刻意模仿的结果。青花纹饰以款识下沉者为真品,反之青花上浮则为伪品。古陶瓷的青花发色有的温和、有的亮丽,而伪品则不是呆木就是刺目。

日本东京松冈美术馆所藏明永乐青花三爪纹天球瓶

底足鉴定(这一点对所有古陶瓷之底足鉴定都为通用):首先底足不干不燥显湿润者为伪品(刚出土者或刚从水中取出者除外);干燥自然老化者为真品(老底者除外),这是因为古陶瓷的底足经自然老化,而逐步消去胎体内的水分而由湿变干。其次,如果在底足上看见火石红被透明釉罩着者,那它肯定是伪品仿作,因为火石窑红是所露之胎,即没有施釉的胎足其内含有矿物质受到窑火燃烧而自然泛露出的,怎么会跑到透明釉下面去了呢?分明是作伪者涂上去然后再用透明釉罩上去所致。

蛤蜊光的鉴定:有的青花瓷与彩瓷一样,同样也有蛤蜊光,尤其是家传用瓷,往往使用后铁质、油质、脏物等渗透入其釉胎之中,使之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后迅速扩散所形成的七彩霞光一样而滋生的蛤蜊光,并且还有犹如镀金产出的金色光,其妙无穷,且洗刷不掉,因此凡有这种金色之光、蛤蜊光之器则可定为真品,反之则为伪品。

土锈鉴定:出土的古陶瓷有的久经土浸而产生土锈,这样所产生的土锈一般难以一下洗刷掉(做伪者用万能胶等加土做粘上去的土锈一般也难于洗刷掉,然像这样所做成的土锈一用火烧便即现原形而掉落),反之一经洗刷就掉落者则为伪品。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古陶瓷的土锈鉴定。)

影青瓷的真伪鉴定

胎质鉴定:影青瓷即青白瓷的真伪鉴定,首先得鉴其瓷质,因为湖田窑的器物瓷质极好、质量极高,有的几乎达到了胎薄如纸、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视通透见指,宛如极富水头的白玉。而仿品则没有这种感觉,观之察之而是不具水头白玉、不清晰、朦朦胧胧。

釉面鉴定:温润如玉者为真品(湖田窑),亮丽或木然者为伪品,有一点点黑黄斑且深入胎骨者为真品,黑黄斑点在釉皮表上者为伪品;釉面有干燥自然的小碎开片的为真品,有显湿且机械木然的开片为伪品。

刻划花鉴定:影青瓷的刻划花真品飘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气磅礴,而伪品则缩手缩脚,木然呆板,极不自然。

底脚露胎器或覆烧的口沿露胎物。因影青瓷大都为出土这物,所以多少都乃有些土锈,如果这些土锈难以洗刷或火烧不下,则为真品,易洗刷或烧之即下乃是伪品。

彩瓷的真伪鉴定

景德镇陶瓷馆藏徐仲南粉彩潇湘烟雨瓷板

纹饰鉴定:彩瓷上纹饰的周围有蛤蜊光,且深入釉胎为真品。反之,清新亮丽又无蛤蜊光者则为伪品,并且纹饰周围带有银色“蛤蜊光”者也为伪品。

浅降彩的真伪鉴定:真品彩感朦胧,苍老自然、伤痕自然者真;观感彩纹亮丽、清晰、伤痕做作、纹饰呆板、木然、做作者是伪品。

胎釉、纹饰,底足鉴定多同青花瓷的胎釉、纹饰、底足鉴定。仅一点不同,乃彩瓷多有没有上彩的釉面及底面(有釉)有大片的洗之不掉,擦之不落的蛤蜊光者为真品。

老胎新彩瓷的鉴定:第一要鉴定纹饰的周围有无真正的油盐光的蛤蜊光,后看其是否稳定,是否擦洗得掉;如有若蛤蜊光不稳定,轻浮、擦之即掉,或是带有银色的蛤蜊光,而断其胎又是老物,那可说明其是老胎新工。第二看色彩纹饰之上有无自然的磨损伤痕;如没有,而彩下却有磨损伤痕,那则证明其是老胎新彩,试问,彩怎么会跑到伤痕上去?另外,纹饰彩上如若有磨损的伤痕那也要看自然不自然,如若彩上的伤痕与彩下釉中伤痕不符,那也是伪品。

题款的鉴定:凭笔者以往经验,大凡题款题字的彩瓷,其款字周围基本都有蛤蜊光,然而现如今在高科技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仿做的题字款瓷都已有了“蛤蜊光”,这是因为仿做者在题款题字的料中加放了铅锡粉末等原料(彩料周围则加金粉等原料)。所以,在仿做之后便就有了“蛤蜊光”。而如今晚清大名家和珠山八友大作价格高涨,因此就越发得注意小心。凡在这题款题名的周围出现带银色“蛤蜊光”者,且用高倍放大镜观之,见款字之中也有点点银光者为伪品,或为老胎后加款;题款题字的周围有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并随之向外扩散所产生的蛤蜊光,并见擦不掉洗不净者为真品。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款字如见其轻浮,鲜亮醒目,有上飘之感可定为伪品;款字沉稳不轻不浮有深入釉胎之感,见苍老者为真品,这样的款字既使周围没有蛤蜊光也仍可断为真品。

颜色釉瓷的真伪鉴定

清康熙豇豆红釉团螭纹太白尊

红釉瓷鉴定:凡带有开片纹的红釉瓷,不管是霁红还是钧红还是窑变红或是炉钧红等,如若见其釉面上的开片交叉接口处有满是脱落而形成的点点小孔,则可断真品,因为这是年代久远而使开片的交叉之处釉瓷小点脱落而形成的现象,仿做之品是做不出这种自然脱落的脱瓷小孔的。如若要进行伪作,那也可一看便知是人为所做,因为其要做成这种脱瓷小孔便有人工凿迹,断不自然,再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种作伪之瓷。

底部鉴定:窑变红釉瓷的真品底部多涂有酱色釉,尽显沉稳、苍老、干涩者真,而显轻浮加鲜亮或湿、脏、平滑为伪品。祭红釉瓷因底多施釉,所以看底足就得多看圈足的露胎之处,一般圈足露胎处干燥具涩感者真,反之是伪品。

豇豆红瓷鉴定:绿色苔点自然分布且沉稳者真;分布不自然、做作、苔点过绿过大、醒目者是伪品。

蓝釉瓷鉴定:有多橘皮纹棕眼且多聚密集的小气泡,并发色不沉不稳者伪。发色沉稳,尤以明代蓝釉为沉稳,色蓝中带灰黑,极显苍老古旧;清三代的蓝釉除乾隆时有的蓝釉与晚清民国时的蓝釉即洋蓝相同之外,其他也显发色深沉,深蓝加暗色。

黑釉瓷鉴定:宋代建窑、吉州窑、金溪窑都生产黑釉瓷且各有风采。建窑胎多为紫色,坚硬;吉州窑胎多为黄色,粗而松;金溪窑则黑灰有之,土黄也有,黑灰者坚硬,土黄者粗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釉没有施到底,不但底足无釉,就是器物下部也大多无釉,所以这样也给我们鉴定其真伪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要点,并从中可以鉴出:真品露胎处干燥,抚之涩手,伪品则显潮润,抚之平滑。没有被土锈吃掉釉的真品尽显莹润玉质,有猪油感,伪品则不是耀眼就是枯涩,真品被土锈吃掉釉的倒显干涩,并土锈深入胎皮的尽显苍老与沧桑;而伪品则是用硫酸、草酸等化工原料处理做旧,其虽然也显得釉面好像被土锈吃得脱皮脱壳的,然而“土锈”无法深入釉骨之中,一洗便掉,这就是真品与伪品的土锈之分。

青花瓷真伪辨识五要点


每个收藏家都有吃亏上当经历

引言:现在市场上仿制的青花瓷器可谓铺天盖地,而真正的古瓷器已经几乎没有了。那些只存于博物馆中的传世佳品,被仿造得满市场都是。

青花瓷一向是很多收藏爱好者的钟爱,但浩瀚的沧海很难觅到真正的珍珠,一辈子都觅到一件宝贝已实属不易了。

一生积蓄化水

著名演员王刚喜欢收藏是众所周知的,而他策划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就是遵循着“去伪存真”的理念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服务的。其实,每个收藏爱好者,哪怕是天底下最大的收藏家都经过吃亏上当的过程。

王刚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人六十多岁得了不治之症,弥留之际托付后事时说:“对不起妻儿老小,这一辈子的积蓄,全搭在收藏青花瓷上了,买了很多东西。”一辈子花了几乎全部的积蓄买这些东西,已经是省吃俭用了,然后交待给老婆、孩子说:“这些东西最起码值200万,我走了,你们把它们卖了,最好卖给一个真正喜欢它们的藏家。一次性要200万,把它们卖出去,你们拿这200万去给孩子买房子。”交待完后事,他走了。他老婆、孩子就找到了真正的行家,发现全部是赝品,没有一件是真的。王刚听到这事的时候,特别难受。收藏的时候遇到这种事情属于司空见惯了。有些企业家投资两三千万元人民币,买来的东西中竟然一件真品也没有。

赝品如何防

现在市场上仿制品的青花瓷器可谓铺天盖地,而真正的古瓷器已经几乎没有了。而那些只存于博物馆中的传世佳品,也被仿造得满市场都是。许多人喜欢到古玩市场上去碰运气捡漏,可99.99%捡到的都是“地雷”。

专家们说在收藏的时候要多看实物,因为理论的描述毕竟抽象,对同一个鉴定方法的描述,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书上都可能用不同的观点去解释同一种现象。故此,笔者认为,收藏必须要多看博物馆的实物,能有机会看到馆藏精品的细节最好。因为在鉴赏瓷器的过程中,往往是细节决定结果的。收藏是需要有极大的热情才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也只有这样,青花瓷的历史才不会间断,也正是有着那些收藏家,青花瓷才会继续抒写那绚烂而崭新的明天。

Tips:青花瓷的真伪辨识法

近年古代青花瓷的市场价一路攀升,所示两器物其价格分别达到60万至80万;380万至460万,但目前市场上的赝品不少,藏家应从以下几方面辨伪存真:

1、青花器的特点是纹饰层次多,画面满,清晰和严谨,繁而不乱。

2、在器物图案体裁上常以花草山水、人物等做纹饰,花草、山水、人物的绘画手法生动活泼,笔法挥洒自如,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

3、 “青花瓷”在图案绘画填色手法上所呈现出的留白空间特点成为元代“青花瓷”最显著的特色。

4、辨别 “青花瓷”的真伪要从瓷器胎质及声音加以考证。一般元代“青花瓷”真品在敲打器物声音上前者清脆、有震手之感,而后者则声音坚硬,钢化成度高。

5、在绘画手法上,真品笔法流畅、洒脱形象、生动活泼。而仿品追求形似及纹饰,故呈现出笔法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Tips:如何鉴定弘治青花瓷

明中期青花主要是指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青花瓷器。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先生为收藏爱好者介绍弘治青花的鉴定要点。

他说,要把握弘治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必须从明成化青花传承上看,因为弘治青花瓷器不管是青花、色釉还是彩瓷基本上都是成化瓷的延续和发展,总体风格相似。这个时期,成化斗彩的制作已经停止,黄釉、白釉刻填绿彩则负有盛名。该朝瓷器传世量远比不上成化和永宣时期,由于物以稀为贵,弘治青花市场价位居高不下。

器型:主要有葫芦瓶、香炉、高足碗、折沿盘,撇口盘、三足炉、罐、收口碗、撇口碗等。官窑中琢器不多见,常见的盘、碗类圆器圈足较成化器稍矮一些,有些器底整个收缩下凹,器里圈足承托处微量凸露,盘底多有塌底现象。弘治青花总体上继承了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带有成化朝遗风,但就青花器型而言,更加规整流畅,秀逸柔美。

胎釉:弘治青花瓷器,胎骨细腻洁白、致密,修胎工整精到,圈足光滑圆润,足墙偏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器碗、盘类器足双边线特征明显,即贴近器足的地方多饰有两条青花边线。所见仿品在胎足上和真品差异很大,底足平整光亮,足径宽大窄小不一,器身比例很不协调。

古陶瓷大师介绍古瓷辨伪六大要诀


黄云鹏介绍,中国历史上从商代便出现了原始瓷,汉代在浙江上虞地区出现了青瓷,至唐代,瓷器成为了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品。唐宋开始有人收藏瓷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收藏之风日盛,仿古瓷应运而生。于是,陶瓷的鉴定便成为了一门深奥的学问。

黄云鹏详细介绍了古瓷辨伪的六大要诀:

1、造型:各时代的一些独特器形,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才易于识破赝品。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为重要。

3、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可能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亦很重要。

4、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式装烧方法的运用,产品面貌也随之产生变化。这些因工艺、装烧所导致的细微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5、款式:款式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吉言款,题画款等。但落款常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款式特征也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6、看瓷器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会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

陶瓷保养要诀


中国古陶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受到众多藏者的喜爱,是中国传统收藏的支柱之一。陶器是易碎品,同时,易受尘埃、紫外线等侵害,如果保养不当极易损坏。因此,收藏陶器应加强保养。

1.收藏室内温度不稳定或温差过大容易损坏陶器,室内的温度宜保持在17—25℃左右,湿度宜在50%—60%,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5%—6%,过于干燥和潮湿都不利于陶器收藏。

2.强烈的紫外线容易造成陶器表面颜色变化,釉层脱落。所以,要防止和减少强光对陶器的照射。收藏室的窗子最好挂上不透光窗帘,或采用有色玻璃。

3.过量的灰尘,易对陶器形成一定的损害。造成器物表面变色,所以对陶器应定期除尘,陶器最好存放在柜中或框架上面。

4.陶器容易破碎,其耳部、把部、口部等部件较脆弱很容易发生断裂,因此不宜经常用手直接触摸,挤压这些易碎部位,搬动陶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磨擦。

5.古陶器除少数传世品,大部是地下出土的,由于长埋地下,易被盐类及其他杂质侵蚀,土壤中的部分化学物也易吸附在器物表面,所以在将陶器收藏入室前,应先进行清洁、消毒并进行干燥。

6.如果陶器某些部位产生裂纹,器壁或器表出现风化、彩绘和釉层出现剥落,应及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继续扩大对易破损的部位也应及时进行预防性加固。

珠山八友瓷板画鉴定六点要诀 玩家必知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瓷板画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用。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尽管瓷板画历史并不悠久,但其在海内外的极高声誉地位和中国画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受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收藏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线,尤其是高端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在书画收藏领域,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成为了收藏家们竞购的热门藏品,并现身各类拍卖会及展览会。事实上,民国瓷板画在艺术市场中一直处于价值被低估的状态。但从近几年来“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拍卖行情来看,其作品成交额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在不到数十年的时间里,“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成交价格从几万元直线上升到几十万,甚至成百上千万。这些赤裸裸的数据足以说明“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具有广阔的升值空间。

珠山八友-瓷板 (一套) 1725万

珠山八友套板 王琦 渔翁 1467.2万

珠山八友王大凡《黄山四千仞》 780万

珠山八友王大凡《禹王治水图》 920万

瓷板画作为艺术品的 一个门类,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如果是名人的瓷板画,收藏价值更高。近年来,瓷板画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爱,当中除了收藏价值之外,其装饰性和艺术性也是重要的原因。据专家介绍,目前收藏界有观点 认为,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在清代达到鼎盛阶段。而收藏市场上老的瓷板画多是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也有不少民家制作的瓷板画受到藏友的热捧。瓷版画中精品数“珠山八友”系所作,他们统一的艺术基调,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风貌。他们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传统粉彩的审美特征和意识,他们共同的艺术观与审美理想为陶瓷美学增加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瓷画审美范畴,具有里程碑的价值。每位大师的作品都有自己独到之处,都需要独特的方法去鉴别。

鉴赏瓷板画时要注意“六看”:一看瓷板是否平整,凡瓷板中间拱起或歪斜者,均属次品。二看瓷板表面是否光洁,凡表面有缩釉、黑斑者,均属次品。三看瓷板是否完整,凡轻敲声音闷哑有裂缝者,均属次品。四看瓷板画面是否整洁,凡画面有釉色脱落或被抹擦痕迹者,均属次品。五看瓷板画意是否精美,凡粗制滥造者,均属次品。六看瓷板画烧制工艺是否到位,凡窑变不佳、发色暗灰者,均属次品。瓷板画需考虑瓷板、胎釉、上色以及画法技巧,如果做工精良,字体潇洒,流畅,一气呵成,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大家风范,值得关注。

小编友情提示:珠山八友瓷板画非常值钱,假的也多,古玩有风险,收藏需谨慎。

古瓷造型之壶


匏壶 流行于战国至汉代的一种壶式。器形似匏瓜状,是盛酒或水的容器。匏壶的质地有泥质陶、印纹硬陶、釉陶和原始青瓷。有的匏壶由上小下大的两个球体联接而成,有的颈部较长,或直或弯曲,腹部作椭圆形。壶盖造型考究,多做凤首形状,1973年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中出土一件陶匏壶,通高30、口径4厘米,凤鸟形盖高9厘米。

茧形壶 亦称鸭蛋壶,一种古代壶形。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既似蚕茧,又若鸭蛋,故名。初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产,后盛行于西汉。壶腹多彩绘流云、几何图案,也有光素者,仅以暗刻弦纹装饰。茧形壶在当时既为容器,又可在战争中埋入地下,用以倾听远方敌军骑兵马蹄声。茧形壶后世传入朝鲜,李朝青白釉瓷中有这种器形。

蒜头壶 始见于秦汉时期的一种壶式,有陶质和原始青瓷两种。特征为蒜头形小口长颈,圆腹。东汉时期蒜头壶腹部比西汉时期丰满,蒜头呈扁圆形。有的蒜头壶颈、肩部堆塑有人物、龙、虎等纹饰。

唾壶 又称"唾盂",为古代贵族宴饮唾鱼骨或兽骨的承器,故又有渣斗"之称。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时增加盖与托盘。隋、唐除青瓷外新添白釉器,造型基本沿袭南朝旧制。五代及宋、辽,恢复为盘口,扁腹,圈足,不过一般口径大于器腹,早期圈足外撇,腹饰莲瓣装饰。入明以后继续沿用,各朝略有变化,一直持续到晚清,俟后被灰槽所代替。

带系扁壶 壶式之一,特征是壶身扁平,肩腹部有系,便于穿绳提携。瓷岳带系扁壶出现于东汉时期,是仿铜器形状制作的。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东汉青釉扁壶,为圆唇口,直颈,扁腹,长方形足外撇,上腹两侧有对称的衔环耳。西晋时壶体呈丰唇,直口,短颈,圆肩,肩部两侧各帖塑带翼鼠为系,壶腹扁圆,圈足为椭圆状。南北朝、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带西域风格的扁壶。如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黄釉瓷扁壶,敞口,短颈,肩两侧各有一带孔凸起为系。壶体扁圆,上窄下宽似核桃状,底部假圈足,扁腹两面印有胡人舞蹈图案。与此相似的扁壶还有唐三彩制品,所不同的仅是纹饰上的变化。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辽暗黄釉印花穿带扁壶则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长方形口,短颈,扁圆形壶体,椭圆形圈足,周边有凹沟,共有6个系。与之相似的扁壶,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晚唐墓中也有发现。收藏于宁夏海原县文化馆的褐釉扁壶,蘑菇形口,短粗颈,壶体扁圆,周围有四系。元代四系扁壶,唇口外卷,短颈,溜肩,装有四系,腹侧垂直,腹面平,长条状平底,造型风格与前朝完全不同,烧造地点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带系扁壶名称相同,然而由于历史时代不同,形状各有差异,各个时期都反映了浓厚的时代特征。

盘口壶 壶式之一。口沿上折,口形似盘,长颈,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其时部分器物口颈转折外已呈现棱线,至东汉初棱线凸起,初具盘口,中期后定型。此器自东汉流行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变。肩部通常饰双系或四系,东汉为环形,三国、两晋呈桥形,隋以后渐成条状。

虎子 又称“木威”,形若伏虎的一种器物,用途有水器与溺器两说。迄今发现最早的虎子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呈茧式扁圆腹,绳梁,虎状圆臀有尾。此后的先秦墓中曾出土过漆、铜、陶质的虎子。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成一小型奔虎状,腹侧刻双翼。中期以后,造型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类,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装饰,至晚期虎首和四足逐渐消失。

鸡首壶 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的一种壶式,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烧制鸡首壶的主要有越窑、瓯窑,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实用,后者是冥器。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1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青瓷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可知晋时称此类器形为罂。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浙江绍兴南池乡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鸡首壶,碗形口,下接细长的弦纹颈,肩部前有圆嘴的鸡首,后贴上翘的鸡尾,壶下有承盘。湖南曾出土龙柄三足壶,装饰与上述南朝墓鸡首壶相似。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清代康熙时期,宜兴陶艺大师陈鸣远制有紫砂天鸡壶,直口,长颈,丰肩,肩一侧设鸡首形流,其风格与上述鸡首壶相似,是仿古作品。

鹰形壶 又称鹰首壶,属盘口式壶中的一种。江苏宜兴周墓墩西晋墓出土的一件,高17.5、口径10.5、底径11厘米,盘口,短粗颈,圆腹,平底。壶的肩部贴塑双目圆睁、尖喙下勾的鹰首。两侧有对称竖式双系。腹部两侧用简单的刻划纹表示鹰的飞翼,腹下部塑有鹰爪,另侧对称位置贴附鹰尾,着重刻画了鹰首部位和硕大的双翅。

羊首壶 壶式之一。流行于东晋时期。器形为盘口,长颈,溜肩,椭圆形腹,口与肩部有一曲柄。羊首装饰在壶的肩部与柄相对处。羊鼓睛凸目,双角卷曲,雕塑细腻。羊首壶曾出土于南京和平门外米家山东晋墓以及江苏丹徒、绍兴等地区。

象首盘口壶 壶式之一,195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墓。盘口高而微撇,束颈,丰肩,椭圆形腹,腹部下收,足外撇,肩部有对称的四组条状系。壶流根部塑一象首,象耳向两侧展开附在壶体上,高昂的象鼻为壶流,对称的一侧是隋代流行的龙首形柄,造型独特。其白釉略带青瓷特征,属白釉滥觞期的作品,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珍贵的标本。

凤首壶 流行于唐代的一种壶式。又称龙凤壶。源于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造型,用龙凤纹作装饰,明显地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有青瓷凤首龙柄壶,壶盖塑造成一个扁状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与壶口恰相吻合,由口沿至底部装置一条螭龙形壶柄,龙头伸向壶口,前肢攀壶肩,后肢连底座,瘦长的壶身上堆贴着层层繁缛瑰丽的纹饰。唐三彩凤首壶造型更接近于萨珊朝金银器,凤冠作圆环状,有直口、撇口造型,中空。作为壶流的凤嘴有的张开,有的尖喙合并,两侧可向外流水。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披落在壶体肩部,巧妙地形成曲柄。广东广州瑞南路出土的唐青瓷凤首壶、印度尼西亚出土的唐白瓷凤首壶在器形上有较大的变化,凤冠做成花冠状,凤首成为一种装饰而不再充作壶流,壶体呈球状,肩部有管状流,凤首后部与壶肩部有曲柄相接。唐代以后凤首壶基本上消失,元代偶有出现。1974年北京旧鼓楼大街元代窑藏中出土了一件青花凤首壶,小口,直颈,扁圆形壶体,椭圆圈足。仰首曲颈的凤首作流,凤尾卷曲作壶柄。壶腹绘展翅飞翔的凤纹。明宣德时期亦有一种以凤首作流、龙首为柄的执壶。元、明时期的凤首壶造型与唐代的凤首壶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受异域风格的影响应该是它们之间的共性。

龙凤壶 见“凤首壶”

龙首壶 壶式之一,因壶流装饰成龙首形而得名,始于唐代,有陶、瓷制品。扬州博物馆收藏唐三彩龙首壶,用龙首作流,壶柄也塑成龙形。北宋定窑烧造的龙首壶,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肩一侧贴附扁形曲柄,另一侧有直立龙首,龙颈雕琢细腻的鳞纹,龙口含有弯曲的短流,壶的形体秀丽。

双鱼壶 唐至五代时期流行的壶式之一。整体作并联的双鱼形,双鱼嘴为壶口,鱼体作壶身,鱼尾为假圈足,鱼背脊间各有凹槽,槽上下两端贴有桥形系,可系绳,故又名双鱼穿带壶。陶、瓷质双鱼壶是受金银器影响后出现的新品种。唐代越窑青瓷和三彩陶制品较多。1983年广东梅县出土唐代水车窑青釉双鱼壶,壶口外敞,鱼形腹,圈足仿鱼尾,肩部一侧装管形短流,双鱼之间有一凹槽,上下各设一系,足上部有穿孔,制作简练。1964年河北井陉县出土五代时期的白釉双鱼穿带壶,虽然双鱼的基本特征均有细致的刻画,但与唐代相比,缺少了简练、生动的效果。

鹦鹉形壶 唐代出现的一种壶式,低温釉陶制品。1960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墓葬出土。壶的外形是一只鹦鹉,立于喇叭形座上,后颈有一盘口,直颈,柄的一端依附壶颈弯曲于背部,鹦鹉腹部中空,喙为流,全身羽毛刻划细腻,生动而实用。

执壶 隋代出现的酒器之一,又称注子、注壶。据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偏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唐前期注子有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仅越窑烧造的注子样式就有5种之多。腹部多作瓜棱形,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五代至北宋,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至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器形修长秀美,并多有注碗相配,注碗稍大于注腹,因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又称“温碗”。习惯上对宋代的注子称为执壶。宋代壶式有10余种,腹部多作瓜棱形,器身趋于瘦长,流和柄上端高度相等,此外尚有兽流壶、提梁壶、葫芦式壶等。元代壶身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明、清之后,执壶造型增多,并多作茶具。

提梁壶 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一种壶式。北宋时期有耀州窑刻飞凤穿花纹龙流提梁壶,小口内敛,丰肩鼓腹,下部贴有三足,仰首张口的龙头为壶流,拱形提梁装于肩部,靠壶流一侧的提梁上骑一小猴。壶体设计精巧,构思新颖。定窑烧造的瓜形提梁壶比较多,壶口内凹,壶体作瓜棱形,提梁有缠绕的瓜藤式、藤编式等。提梁前部一般分为三股,每股附有模印花饰与壶体相连接。这种壶式在北方辽墓中出土比较多。重庆市博物馆收藏元代青白釉龙柄壶,造型别致,六棱形壶体上趴伏一曲体龙,龙首外伸作流,拱起的龙身为提梁,生动而神奇。明代提梁壶以万历时期的为代表,壶体有瓜形、球形、六棱形等式样,提梁有高、低之别;少数为窗柜式,或在壶肩部有双竖系,双系之间穿半环形金属提梁。

内管壶 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而得名。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流壶、倒装壶。1968年陕西省彬县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剔花内管壶,是这种壶式的典型器,壶虽然有流、柄、腹体及圈足,但无口、无盖。壶上半部作双蒂式象形壶盖,顶端和一侧腹部有飞凤式提梁,另一侧贴塑母子狮,母狮张口作流,子狮在母狮腹部吸吮,壶底有一梅花形注水孔。清代内管壶多作桃形。

人首鱼龙壶 辽代的一种壶式,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器形为人首鱼身,腹部两侧有翼,背上壶口作莲瓣形,鱼尾上翘。胸前有一龙首为流,人首脑后与鱼尾之间相连的曲柄作提梁,造型奇特,构思巧妙。

鸳鸯形壶 辽代三彩陶壶形式之一,1977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王家店辽墓。壶体作浮水鸳鸯形,鸳鸯背负敞口花瓣形壶口,壶口与鸳鸯尾部连有弧形花梗作柄,鸳鸯嘴部为流,腹下有假圈足。

鸡冠壶 辽代典型壶式之一,是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而烧造的,亦称皮囊壶。因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穿孔,故称鸡冠壶。又因形似马蹬,俗称马蹬壶。依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经过排比研究,可知鸡冠壶大体分为5种形式,即扁身单孔及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辨别鸡冠壶年代的早晚,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壶身保留的皮囊形象多少来区分。扁身单孔式,是辽代早期形式,壶体上扁下圆,肥身,上有竖直的管状口和鸡冠状单孔系,器身似两片皮页,下加圆底上加管口缝合而成。内蒙古赤峰大营子庆历九年(959年)墓出土的鸡冠壶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扁身双孔式除自身保留着仿皮囊形象以外,在造型与装饰艺术方面更加精美,如在双系的部位贴塑攀附的猴等动物。有的壶底出现划刻"官"字款。鸡冠壶唐代就已经出现,陕西西安、河南新安等唐墓中均曾出土。

多穆壶 元代创新壶式之一,由蒙藏民族贮放奶液的金属或木质器皿演变而来。器形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侧有花冠形装饰,柄两端各有卷曲花饰,方式壶流,矮足,足脊宽平无釉。壶体上有仿金属箍和铆钉状装饰。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元铁可墓出土的一件是国内仅存的完整器。

僧帽壶 一种壶式,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壶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最早的僧帽壶为元代景德镇青白釉器,明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制品最为珍贵,清康熙年间仍有仿制。元代僧帽壶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代造型秀美,各部位比例匀称,壶流比元代略长。清代壶颈略高,腹部略瘦,壶流略短于明代,没有明代优美,也不如元代制品敦实稳重。

梨式壶 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因形状似梨而得名。伞形盖,盖顶有宝珠钮,短颈,其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矮圈足,弯流,曲柄。从北京元代遗址中出土的青花梨式壶看,其特点是颈部较细,腹部硕圆,平底;北京丰台区出土的洪武时期梨式壶腹部略瘦,腹下部明显内收,圈足外撇,足边垂直,足内较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永乐壶颈较粗,圆腹,圈足向外侈,整体造型端庄。宣德时期,壶腹略短,圈足增高。颈与盖上的宝珠顶比永乐略大。成化时期除继续沿用传统形式外,在壶盖顶部出现微小变化,增添平盖形式。此式影响到正德时期,清康熙时期亦有摹拟之作,其器挺拔肥硕,唯柄曲线欠流畅。

大扁壶 壶式之一,明永乐时期创烧。小直口,颈部凸起一棱,并有一小系,有盖。壶身为立扁圆形,正面微鼓,中心有圆形凸脐;背面平坦,中有相应的圆形凹脐。底部为弧面。左右肩部各有一活环系。均为青花制品。正面凸脐上多绘八角星纹,外围有的绘缠枝莲,边缘为海水纹,侧壁一周绘缠枝莲纹。背面无纹饰。器形仿西亚金属器皿,其用途有待考证。

莲瓣壶 壶式之一,流行于明代宣德时期。器形为直口,溜肩,圆腹,前有直流,后有曲柄,腹部有4层凸起的仰莲瓣纹。器表施有祭红釉,红色鲜丽匀润,造型宛如一朵怒放的莲花。

字划壶 亦称字形壶,清代康熙时期出现的一种壶式。壶体为立体的汉字形,多做成福、禄、寿三字,笔划间雕镂透空。

茄式壶 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壶式之一。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圆球状,似长茄形,圆底施釉,故放置不稳。据此分析,茄式壶可能是陈设品。

鼻烟壶 又称烟壶,盛放鼻烟的器皿。鼻烟壶于明晚期由西方传入我国,清朝英文音译称拿乎薄土或士拿乎巴突卢。明代晚期,中国尚无专用鼻烟壶,只用废弃的药瓶代替。鼻烟壶始于清康熙朝,由宫廷造办处设计试制。专用鼻烟壶的特征是,壶口较小,使烟的气味不易外泄。腹部扁圆,容积加大,盖带一小勺,伸入壶内。乾隆朝以后所制瓷质鼻烟壶形式繁多。

香壶 乾隆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仿青铜器形状的一种壶式。直口,圆腹,直流,曲柄,腹下承四柱状足。据《乾隆记事档》载,乾隆三年(1738年)命唐英烧造仿宣德窑青花高四足茶壶,即为此壶式,后世延续制作至道光年间。

贲巴壶 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属制品演变而来。器形为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无柄,是一种祭祀用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壶辨识五点要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壶辨识五点要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