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定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黑瓷窑变与曜变浅析

宋黑瓷窑变与曜变浅析

宋定窑瓷器鉴别 瓷砖与地板 黑釉瓷器鉴别

2020-07-02

宋定窑瓷器鉴别。

近日整理装订“黑瓷鉴赏剪报”,拜读两篇有关“天目瓷”的文章,感到迷惑不解。现摘录如下,愿同藏友们共探讨。

“建窑黑盏,日本人称此碗为‘曜变天目’,并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在世界陶瓷史上,这种曜变天目也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珍品。日本人习惯于把它作为黑釉中最名贵的一个品种,也可能是因为这种黑釉上所浮现的大小不同的结晶斑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环,含有光辉照耀之意。”(徐巍《宋代黑釉独具诱色》)

“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均是宋代建窑烧制的黑釉窑变奇品。所谓曜变,就是在黑釉器上出现的灰色或漆黑小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蓝色的晕环。而所谓天目,则是比喻这些黑釉器的斑点,犹如夜空中闪现的繁星,给人以神奇之感,陆建初先生在《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中说:闽中建窑又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围圈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

关于窑变和曜变,依笔者之见,不该混为一谈。因为冯先铭先生在论著中阐明:如星光闪耀的黑盏实属窑变,“油滴釉”和“兔毫纹”均系结晶釉,“玳瑁斑”和“鹧鸪斑”则归纳窑变花釉。

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在《古陶瓷收藏与鉴赏》一书中指出:“宋代曜变等黑瓷装饰手法,使原本沉闷单调的黑瓷同样花纹丰富,装饰华丽,变得生机盎然。”那么,究竟何为曜变?原西藏军区后勤部长,以研究黑釉陶瓷器享誉盛名的谭瑞林先生著述:“曜变就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从器表的薄膜上所焕发出来的黄蓝绿紫等色融揉在一起的彩光。黑瓷产生曜变的局限性更大,除产生窑变的条件外,玻璃质感强的黑亮釉,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这种釉在烧制过程中,在特殊条件的作用下,更能形成一种极薄的铁结晶膜。没有这层薄膜,迎光就不会出现如虹一样的异彩。” www.TaOcI52.Com

图示黑瓷罐:高18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18厘米、足径12厘米。胎质坚致泛黑褐色,直芒口短颈圆弧腹,溜肩至底渐收,涩底挖浅平圈足,露胎处见竹丝刮纹。器外施釉不及底,釉汁凝润漆黑明亮,釉面散布针孔状大小棕眼。足胫蜡泪痕呈堆脂状,底部残留釉滴窑粘。器内荡釉,显现手工拉坯痕。

黑瓷罐釉面窑变呈蓝色星光,显现银灰色兔毫纹,局部还有油滴状圆点,如同汽油滴洒水面,折射出美丽的光晕。

如果仅此而已,并不能称之为曜变。关键是这件黑瓷罐,确如谭瑞林先生所言:通体在受外界光波的干扰下,从釉面形成的特殊薄膜上,映烁出彩虹般的奇光异彩。此罐弥足珍贵。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青瓷窑变


很久以来,青瓷材料艺术品中的“窑变”,总是以飘渺而难以捉摸的神秘形象,徊旋在人们的脑海。

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宋代的青瓷艺术水准已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其中大部分顶级的东西都出自于窑变的形式。

窑变,从专业学角度来解释,有实质意义和相对意义的区别。严格说来,早期只是指釉子的变化反应,而且是以氧化铜、氧化铁还原为其典型代表。

窑变,是指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原料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一定量的CO渗入作用,发生材质学结构上的转换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主权体现在色调和层次两个方面),烧制出特有的状态与效果的过程。那种把生坯烧熟或几种物质融化流淌的现象并不叫窑变。因此,这个名词不能乱用。

最早的窑变,来自于偶然。由于那时窑炉的结构、装栽方式、烧窑方法、与采用能源等因素的不稳定性所造成。后来,由于认识水平的提高,慢慢总结出了利用这个原理来制取那种奇异陶艺的一系列经验……。至于许多动人的故事,大多只是传说。

其实,窑变并不希罕,希罕的是变出十分好的效果,以及所能够掌握定向窑变的一系列经验和感觉。任何艺术品都应该符合某种客观规律——物以稀为贵!古代哥瓷在整窑的产品中,往往只能挑出少数几个甚至一两个成功的作品,原因并不是就只有这么几个东西产生了“窑变”,而是只有这几个由于反应的自然性和特殊性,才出现了那种混然天成、诗情画意般的神奇面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窑变必须符合作为珍奇美术品的诸多条件,要具备让人们反复欣赏、产生无限联想、愉悦心灵的丰富美术要素,确实能够使人百看不厌的孤品才是无价之宝

从相对意义来说,青瓷,作为一种艺术品,其材质中富含的氧化铁等,(主要是铁)在烧成过程中遇到CO气体,整个或局部也能产生相对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是因为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失去了一定比例的氧原子而变化出浓淡不一的青色状态,并有可能出现良好的层次过渡和不均匀自然状,与本色原料之间形成各种各样的对比反差,出现千姿百态的层次与面貌。此刻,很可能就会出来几个“极品”!但其中大部分东西是不会太理想的。同时,由于青瓷原料中基质与团粒结构的密度不同、含铁量不同而转化亚铁量的不同,呈现的肌理状态就会非常丰富,十分优美!因此,材质的真假好坏同样是个重要因素。由此看来,这个过程并没有掠去材质之美,反以人工引动了材质之变……

构成陶瓷艺术的三个要素就是形、釉、火,窑变就是火的艺术之核心,取得一个成功的窑变作品,除了人工的因素以外还有“天工”的因素;即需要有必然的经验和偶然的巧,这个偶然是无法人为掌控的自然现象: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含氧量、风向乃至风力等等的因素。因此,这也是一门遗憾艺术,在需要具备综合专业理性以外,更需要一种“心态”……

钧瓷窑变的来历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钧窑居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首。然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古人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多样和窑变的微妙之美。

说起窑变,还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呢。

很久以前,钧瓷是一种御用品,烧成一件非常不容易,所得的报酬又很微薄,加上官府常常催逼拷打,窑工们实在难以忍受,只好丢下祖业,携儿带女流落他乡。钧瓷生产一落千丈,眼看就要绝迹。有一个老窑工为了不使传统钧瓷工艺失传,坚持留了下来,甘愿忍辱受穷继续烧制。就在这时候,作威作福的皇帝想要一张钧瓷龙床,限期烧成,超出期限就要砍头。

俗语说“钧不过尺”,龙床那么大咋烧呀?一次次的烧制都失败了,眼看期限已到,老窑工心里明白,烧不成龙床是难活命的,但又舍不得这刚刚摸出点眉目的工艺,就放弃了逃生的打算。直到皇上派兵来抓,他还在专心地添煤、捅火,苦心琢磨。听到身后兵丁吆喝,他知道再也活不成了,就纵身跳进火里。

御林军走后,人们带着悲愤的心情打开窑门,意外地发现龙床已经烧成了,并且釉色分外新奇,真是清如水,明如镜,润如玉。这样好看的颜色,人们还从没有见过呢!后来在烧制钧瓷的时候,窑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变化,人们都说是那位窑工在暗中保佑,才烧出了绝世珍品!窑工们把这种现象叫“窑变”。

窑家为了纪念这位窑工,就把他敬成窑神。每逢一窑瓷器要烧成的时候,就点香放鞭炮来祭奠他。

宋钧窑变蓝如天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初年禹县(今河南禹州市)城北门里的钧白。钧窑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艳丽鲜亮的釉色,变幻神奇的密度,绚丽斑斓的色彩组合,在众多的瓷系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青睐。

钧窑有官、民之分。官钧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由于多次施釉,因此釉层肥厚,然釉层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的釉面常有扭曲纹理,似蚯蚓走泥纹(器心底较粗拙,器壁则隐约而不易发现),此为官钧的显著特征,而民钧绝无这种现象。官钧除烧造少量的碗、盘等宫廷日用生活器皿外,大多烧造御用瓷,器型规整严谨,比例协调合理,重心或多或少有下坠感。总的说来,官钧显得古朴典雅,规整大气,釉层肥厚而平静,窑变丰富而协调,犹若贵妇人般的雍容华贵。

民钧器型随意,大多不够严谨,胎质粗松,声音多数发糠,釉较官钧薄,底足露胎较多;虽色彩艳丽,却少了一些红、紫的成分,尤其是窑变的色调反差较大,似村姑般娇艳,而总让人感觉有点“乡气”。

此宋钧窑天蓝釉碗,口径18.5厘米、底足5.5厘米、高6.8厘米。圆口内敛,外壁上丰下削,瘦底,小圈足。天蓝色乳浊釉十分肥润,并参差几抹丝状紫褐条纹;口沿一周呈淡茶褐色,顺其碗沿逐渐渗透为茶黄色,与天蓝釉接壤而天衣无缝(茶色中密币细小的棕眼)。这茶色以及参差的紫褐丝状纹与天蓝色互相映衬,犹如雨后的彩虹一样绚丽灿烂。

碗内壁天蓝釉清新悦目,玫瑰紫窑变斑滋润凝厚,恰似深秋时节湛蓝的天空中飘落的一片红玫瑰花瓣。

此碗釉层肥腻而平静,色彩艳丽而协调,器型纯朴而规整,釉面口薄而底厚,接近碗底留有湛蓝的屯釉。放大镜之下器壁的蚯蚓纹显而易见,恰如脂粉渗汗而弯曲流淌,又似褶皱的猪皮纹,扭曲而不规则。此碗器壁在放大镜下,气泡窑变多为紫罗蓝色,密布叠见而弥漫全器釉面。这是前人所述的“紫汗漫”,布全器釉面者真,成片段者为仿,这是鉴定宋钧窑的主要依据。

天青霞紫——钧瓷窑变之美


钧窑瓷器的特色:钧窑也称均窑丶均州窑是宋代初河南钧台建立的瓷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钧窑土脉细,釉彩有兔丝纹:红的像胭脂丶朱沙,青翠的像葱,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种颜色,俗称海棠红丶梅子青丶茄皮紫丶天兰等色彩。钧窑瓷器常发生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变出其他颜色。

钧釉质地乳浊凝敛,一件作品往往经素烧及多次施釉的步骤,故烧制过程中,若先前一层釉彩出现裂隙,为後来添加的釉彩给填补上去,等烧造完成之後,釉面上会出现「蚯蚓走泥纹」,形成钧釉的特殊纹路。

钧窑瓷器以釉色着称,故宫所藏钧瓷瓶丶炉丶碗丶盘之器,釉色有天青丶粉青和天蓝的色泽,少数作品也出现以铜红为彩,在青蓝色的釉面挥洒出彷如霞紫般美丽的图画。至於花盆丶盆托之类的作品,千变万化的釉彩远超乎观者的想像;经常是一件作品同时拥有里外两种不同的色泽,难怪古人会以窑变釉来形容钧瓷的釉色。明末以来,钧釉即屡次见载於文人笔记,如高濂於万历十九年(1591)的《遵生八笺》中,曾以朱砂红丶葱翠青丶茄皮紫来描述钧窑花器的釉色。观察本堂的藏品,发现颜色固以青丶蓝丶紫丶红为主要的色调;然而同一色系之内犹包含深丶浅相异的色阶,以及多种釉彩汇合穿流的情景,在天蓝的色层中时而泛出浅蓝或玫瑰红的釉斑,口缘处乍现犹如彩带般的铜红釉彩,令人叹为观止。

宋丶金丶元钧瓷的特徵和鉴定要领

宋代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丶月白丶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器物多为盆丶盘丶碗丶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丶洗丶尊等陈设慈。盆丶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丶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明丶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丶石湾窑(广钧)丶景德镇窑(炉钧)。区别点是:除器物造型不同外。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洁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缺乏宋钧高温那种厚重奔放感。

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


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均是宋代建阳窑烧制的黑釉窑变奇品。所谓曜变,就是在黑釉器上出现的灰色或漆黑小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银蓝色的晕环。所谓稻叶,就是在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黄褐色小圆点,犹如稻叶上的菌斑。而所谓天目,则是比喻这些黑釉器的斑点,犹如夜空中闪现的繁星,给人以神秘奇幻之感。陆建初先生在《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中说:“闽中建窑又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围圈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日本或称‘稻叶天目’,因其状似稻叶菌斑故命之,此物日本有收藏。”

《收藏拍卖导报》2月19日刊登的徐巍先生的文章《宋代黑釉独具诱色》一文,对曜变天目作了进一步介绍,说世界陶瓷史上,这种曜变天目被奉为至高无尚的珍品,世界上仅有4件曜变天目碗,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收藏在日本。读了此文,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宝完好地保存在日本,如有日国宝回归,或能一见;忧的是世界上只有4件,笔者收藏的“曜变”、“稻叶”天目碗瓶,不知是真是假,如是真品,或可填补国内收藏之空白,现拿出请师友共鉴。

宋代建窑“曜变天目”玉壶春瓶,此瓶高11.3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4.3厘米,胎呈黄褐色,通体施黑釉,在瓶之表面,凸现漆黑的大小斑点,斑点周围幻化出蓝色晕环,蓝晕相连,形成4片较大的不规则蓝斑,分布于瓶颈四周,给人以小巧玲珑、端状奇幻之感,图录中刊登的和日本保存的“曜变天目”均为小碗,而此器却是玉壶春瓶,实不知专家学者们能否认可。

宋代建窑“稻叶天目”兔毫盏,此盏高6.7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4厘米,胎呈灰褐色,黑釉地,盏内外从口至心,密布无数金黄色和黄褐色的大小圆点,洽如繁星闪烁在漆黑的夜空,而每一个小圆点下,又拖着一条细长的银蓝色尾巴,与蓝色的兔毫纹交织在一起,又仿佛流星划过无边的天际。

宋人与宋枕


中国古代有一种很少有人使用的枕头,式样简单,截一段圆木缀上小铃。枕在上面极不舒服,须小心翼翼,保持半睡半醒状态,意在小憩,避免沉睡过上。否则,枕攲动,人惊醒。此枕被文人赋予了一个极为美丽的名字:警枕。足见古人珍惜光阴用心良苦。

与此相反,有一句我们经常用的成语也与枕有关:高枕无忧。源出《战国策·魏一》:“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朝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两千多年前,古人对枕就有了这样深刻的理解。

古人使用的枕质地很多,不限于今人要求的柔软。用陶土堆塑成型,入窑高温烧成瓷枕,隋朝已见。唐以后,瓷枕渐多,至宋从质到量达到登峰造极。金元以后渐少渐衰,直至消亡。

谈瓷枕,离不开宋。笔者见过的宋枕磁州窑的为多。形容宋枕,得用许多话,简单地说,就是丰富。兽形枕中有龙枕、虎枕;人形枕中有孩儿枕、仕女枕;几何式样中有长方、八方、椭圆、银锭等;还有腰圆、鸡心、云头、花瓣等随意造型……

宋朝重商,商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国都东京(今开封)商贾云集,夜市不禁。于是,瓷枕中的名牌“张家造”应运而生。当然,还有“赵家造”、“王家造”等等。今天看来,千余年前宋人生产的瓷枕仍可谓美不胜收。一鹭鸶置身芦苇之中,双腿岔开,回首相望,用笔寥寥却生机一派;—孩童持竿垂钓,神情专注,几条小鱼欲咬欲溜,情趣盎然;两束卷草,丰满柔韧,舒展大方……

笔者陆续见过不少瓷枕,由于价昂,没有留下几个。瓷枕发展总的来说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见不足一拃长的,人称脉枕,是否为中医号脉专用,待考。宋枕尺寸适宜,金元以后,尺寸加大,可达尺半,显得笨拙。瓷枕为生活用具,常随亡者下葬。因历史淘汰,罕有传世品。瓷枕为平民百姓所用,皇帝大概嫌硬,另有所枕。于是,瓷枕中透着一股市井气,说白一点是俗气。

这股俗气给后人带来宋人的情趣。宋人图安逸,不尚浮华,干不出唐人那等辉煌热烈的事来。两只鹌鹑,一行飞雁;顽童蹴鞠,赶鸭捉雀,无不流露宋人知足长乐的人生观。你可以完全想见宋人在人口增殖、物阜民丰之际,陶醉于这种“小家碧玉”的风范之中,自得其乐。

在瓷器中,再没有比文字装饰更能直接反映当时人的思想了。唐代的铜官窑(长沙窑)中,书写诗歌的不少,许多诗还可以在《全唐诗》中查到。显然,这与唐代诗歌盛兴有直接关系。而宋枕,却大量书写词曲。如:“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一曲《朝天子》,把个枕头主人的失意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烟波名利不如闲”,宋人有点看破红尘了,于是,大宋江山也就成全了赵佶(宋徽宗)这位国政庸碌无为、艺术却颇有造诣的皇帝。

枕头与人的关系太密切了,要睡觉难免先看枕头一眼。工匠们就利用这一眼,在枕面上写上“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写上“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写上“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写上许许多多通俗的格言,这些格言与宋人生死不离,生时指点迷津,死后警醒来世。这又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中国人“忍一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秉性,充满道家意味的风格。

宋人在忍与退中让出了半壁江山,国都由北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和平共处”,委屈求全。采取守势的大宋王朝竟然也颤巍巍地度过了三百多年。

枕在宋瓷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所拥有的天地记录着宋人的生活哲学。宋人对生活的寄托流露在酒肆茶馆,宋枕则装有宋人身心放松、与世无争的心态。追求琴棋书画,追求醉乡酒海,在风花雪月中高枕无忧,宋人的祈盼却不能永远保证“家国永安”(宋枕语)……

笔者藏有一文字装饰宋枕,虽略有残,但仍喜爱。枕为八方形,呈现腰圆状下弯,写字方向与枕垂直,这与一般文字枕有异。字虽竖写但须从左读起:“长江风送客,狐馆雨流人。”此枕颇值得玩味。内容为传统对联形式,长江对狐馆,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风送客对雨流人,平仄对仗工整自然。上句明白无误,送客为来,但下句“狐馆”一词费解。雨流人的“流”与“留”通假,有“流连忘返”为证。狐字只有两解,一与狐狸有关,狐疑、狐臭、狐仙等等,另一解为姓氏。狐馆不论是什么馆,应与狐狸无关,否则谁还敢进入?那么,只剩一条路了,即狐姓人开设的馆。也许是茶馆酒馆、餐馆旅馆,当然也不排除是妓馆。反正是一个让客人驻足、狐老板收费赚钱的地方。这地方应该在长江沿岸,否则风怎么能送客于狐馆?这地方还应该常常霪雨绵绵,否则雨怎么能留住人?无论在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都离这枕的产地磁州(今邯郸)很远。当时这类定烧的商品往返一趟并非易事,由此可见狐馆应该为当时当地的一大名馆,与长江去对也就不为过了。

狐老板作古已近千年,此枕是否陪他下葬还是陪他的亲属甚至客人下葬均未可知。但有一点不言而喻,瓷枕已被淘汰,现在博物馆内供学者研究,供观者欣赏。

宋朝有个著名的史学家叫司马光,他幼时聪慧,机敏过人,破缸救人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妇孺皆知,流传千古。成年后的司马光编纂了一部巨著《资治通鉴》,全书洋洋三百余卷,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至今仍是史学界重要的参考研究资料。可有一点恐怕鲜为人知,这部鸿篇巨制的编纂者,常睡警枕,就是那种十分不舒适又睡不踏实的枕头。

往事越千年。今人的枕已科学化了,讲究材料与质地,讲究舒适与合理。前面说过,瓷枕年代越近,体积就越大。按照这个思路,枕越做越大,如今的鸳鸯枕长尽可同床宽,看来也没逃出历史发展的趋向。其副产品——枕旁风当然刮得就更加情意绵绵,这一点却是有追求的宋人没能享受上的。

何谓黑瓷


答:黑瓷,也称天目瓷。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黑瓷釉料中在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达5%以上。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成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黑瓷是东汉时期的创新产品,产地在南方。东晋之后,北方才开始烧制黑瓷。

中国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黑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匀。东晋德清窑的黑瓷,釉厚如堆脂,色黑如漆。至宋代,黑瓷品大量出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而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因含铁量较重和烧窑时保温时间较长,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形成了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贵。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窑生产的黑瓷,也很有特色。元、明、清时期,黑瓷乃是民间陶瓷器皿上常见的釉色之一。

东晋德清窑黑釉四系壶

黑瓷


施黑色釉的瓷器。早在战国时期浙江地区出现一种釉色为褐黑色的瓷器,由于黑的程度不够,不被视为真正的黑瓷。到东汉后期,黑釉瓷器基本烧制成功。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明的,有的瓷窑既烧青瓷也烧黑瓷。黑瓷和青瓷釉色的呈色剂都是氧化亚铁,恰当控制氧化亚铁就能烧出美丽的黑瓷和青瓷。举长石釉为例,在这种釉料中加入不同成分的氧化亚铁,用还原火焰焙烧,能显示不同的颜色。当氧化亚铁控制在0.8%左右,颜色呈淡绿色;1%至3%左右是明亮的青绿色;5%左右是米黄色;8%左右就是赤褐色乃至暗褐色;如果这时把釉层加厚到1.5毫米左右,还原火焰又烧得很足,釉色就呈纯黑,并发出美丽的光泽,这种质量的黑釉瓷器在东晋时期烧成了。唐代黑瓷产量大,北方唐墓中出土了黑瓷茶具。宋代风靡斗茶,为检验茶汤上的白色汤花,皇室倡导用黑釉茶盏,福建建窑成功地烧制出黑釉精品兔毫斑、鹧鸪斑的茶盏,还有一个特殊品种,在釉面油滴结晶体的周围出现晶莹的淡蓝色晕光,奇妙无比,日本学者称为“曜变天目”。黑釉茶盏的风行,引起全国一时间上下仿效,南北瓷窑竞相生产。江两、河南、山西、河北等省生产的黑瓷就有玳瑁斑、剪纸贴花、铁锈斑等纹饰的艺术瓷。北方定窑黑瓷,造型精巧、在薄胎上施漆黑莹润的黑釉,再以金彩绘出花纹或镀金口作为装饰,庄重典雅、富丽堂皇、是黑瓷中的佼佼者。而百姓生活中使用的一般黑瓷则为粗瓷,选择原料要求不高,甚至在一个瓷窑作坊里,用烧瓷的下脚料就能生产出价廉物美的黑瓷,供社会需要。(见如下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黑瓷窑变与曜变浅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黑瓷窑变与曜变浅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定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