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雕塑瓷的色釉装饰

雕塑瓷的色釉装饰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2020-07-02

全瓷的瓷砖。

近年来,艺术釉被广泛地应用在雕塑瓷上,鉴于艺术釉(尤其是高温颜色釉具有许多优点(如色泽丰富,自然生动,变化多样),在雕塑造型时应采用概括简练的表现手法,让简明的艺术形体给色釉质地发挥, 自然流动,深化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雕塑尽量是表面单纯的形体,但与丰富多采的色釉一结合,即能成为有变化,有生命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动物雕塑在这方面表现效果更为明显,各种艺术釉巧妙地装饰在各种动物雕塑上可以达到以少求多,以色制胜,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色釉装饰雕塑瓷的方法很多,可根据瓷雕的各种表现对象选择一种或数种方法,目前各地采用的方法有沾、喷,涂、浇釉等。沾釉(也叫浸釉)易于掌握,适应于大批量稳定生产,但变化不大。喷釉对釉层的厚薄部位灵活掌握和控制,以达到生动具体表现对象之目的。但在大批生产中不易达到统一的效果。有时为了某些局部进行装饰或突出某个局部的釉色,可采用涂、刮、刻、填等方法。也可用刻线的方法来控制釉色的流动或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为了表现人物雕塑的服装等经色釉装饰烧成后再用粉彩装饰其人物的面部及肤体,其艺术效果与色釉装饰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更胜—筹。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朴拙传神的宋代吉州窑雕塑瓷


吉州窑址远眺吉州窑址远眺点彩童子骑马俑点彩童子骑马俑点彩骑马俑点彩骑马俑陶器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创造,瓷器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项巨大贡献,在1万年的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泥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瑰宝,雕塑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种。陶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江西商代吴城文化时已有原始瓷塑,晋代洪州窑生产的青瓷谷仓盖上常饰以堆塑人物纹和鸟兽纹。宋代江西吉州窑、湖田窑、白舍窑等窑场均大量生产供人们观赏把玩的雕塑瓷,装点环境,美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需求。吉州窑瓷塑以巧拙相生的造型手法,塑造出充满灵动感和民间意味的艺术形象,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永恒性,在风格和气韵上令人耳目一新,成为民窑瓷塑中独步一时的杰作。吉州窑的瓷塑玩具以宋代瓷塑艺术大师舒翁、舒娇父女所制者最精,

吉州窑瓷塑,一般高10厘米左右,也有小到三四厘米者。品种丰富,题材广泛,举凡生活中的人物故事、飞禽走兽、仙佛妖怪,应有尽有,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艺术家不讲究科学意义上的透视变化和形体结构的准确性,他们的时空观是自由的、动态的,他们是以一个运动的有生命的自我为主体随眼观看,随手捏出,出乎于心,超乎像外,以意写神,以神寄情,一切都在自己手上,一切都出自心中。劳动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形成了他们特殊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重视主观直觉,强调我有、我在,把纯朴的审美理想与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相融合,升华为富有个性与激情的艺术创造,塑造自己看到的,塑造自己认识到的,塑造自己想象到的,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创作出妙趣横生的艺术作品,件件纯真可爱,又富有装饰性。

褐釉骑马俑褐釉骑马俑

点彩鹅点彩鹅

褐釉蹲坐麒麟褐釉蹲坐麒麟

常见瓷塑的种类有官吏、仕女、武士、仙翁、罗汉、菩萨等摆设人像,麒麟、犀牛、象、虎、牛、马、猴、狗、猫、鸡、鸭、鹅、鸽、鸟、龟、蟾蜍之类肖形动物,以及水注、象棋之类日用品和建筑构件。各种人物捏塑得形态各异,神气活现: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悠然自得;骑在马背上的战士,孔武雄健;夫妻相依俑,恬静惬意。

人物瓷塑具有沉着宁静、端庄持重的特点,作端坐或伫立状,上部轻巧,下部稳重,基座作夸张处理。或袍服拖地,裙裾掩履,或两足分开,与后衣片组成三角形或马蹄形支架,给人以稳健的感觉,也有助于塑像重心的稳定。而头面和四肢的处理又表现出动感,衣袖和下襟稍带风势,静中见动。大多数形态古朴,温文尔雅,神情安详,有的显得轻柔羸弱,带有明显的宋代瓷塑风格。

动物雕塑造型生动,各有姿态,神气活现。瓷工在准确抓住所要描绘对象主要特征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了大胆夸张和渲染,用熟练而准确的外轮廓线塑造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这些动物似信手捏成,但头面都经过精心刻划,在简练中寓精巧,于自然中见匠心,显示了民间陶瓷艺术家高超的造型技巧。

吉州窑瓷塑以圆雕器居多,制作手法有手捏、模印、贴塑和彩绘数种,在同一件器物上往往多种技法并用。比如人像的制作,就是先用手捏塑出人体躯干,再植以头面四肢,贴塑模印好的衣冠带饰,再用硬物刻划或彩绘出细部纹饰和五官,或施清新淡雅的黄釉,或施爽神悦目的青釉,或施庄重典雅的褐釉,因所绘形体而异。也有一部分瓷塑是模制而成,分块模制,压印出轮廓,再将对应的两块粘合起来,最后用手捏法进行细部加工,典型作品有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叠肚罗汉,丰额束肩、手执如意的寿翁,长袍宽袖、双手持笏的髯翁,等等。这些作品成型规则,颜面清晰,衣饰细致而切合人物身份。

朴拙中见精巧是吉州窑瓷塑造型艺术手法最显著的特点,讲究造型效果、气势神韵,重视体积安排、外廓形象、线条韵律、节奏比例,在轮廓和细节表现上不求自然体的比例准确,不求形似,只求达意;不求合理,只求合情。造型并非客观的自然写实,而是抓住对象有利于装饰的局部特征,充分利用夸张和省略的手法,使人物、动物等形象在方寸之中呈现浑厚的体积感和极具量感的朴拙味。这些主观化了的形象,通过大夸张、大取舍,使主观与客观、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创作原形更美、更逗人喜欢。如骑马俑,体积饱满的马身呈厚实粗壮之态,四肢收缩简化到只能意会的程度,夸张的马头占马身的二分之一,张开的马口也占马身的四分之一,这种构图方式,强化了马的稚拙感;而骑在马背上的人,只突出了头部和面部。恰如其分的灵活处理,使瓷塑拙中见巧,拙而不滞。

吉州窑瓷塑在注重造型的基础上,还借助色彩来增强层次装饰,弥补形象之不足。在小型的瓷塑品上雕出颜面五官和繁缛的花纹,不仅工艺难度大,而且也费时,工匠们为了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生产成本,采用釉色来弥补上述不足。鉴于所用瓷土多呈米黄或灰白等浅暖色调这一特点,工匠们根据所表现的对象来确定其色调和釉彩,有的略施米黄薄釉,颇为淡雅悦目;有的施淡青色釉,也觉清新明朗;有的仅在上半部分施釉彩,与下半部分露胎形成鲜明对比,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有的以素胎出现,显得质朴大方。

吉州窑的雕塑瓷,是无数能工巧匠辛勤劳动的结晶,他们用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抒发真情实感,表现出对社会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观,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折射出民间艺术自然质朴的神韵。

古代青花瓷装饰图案


古代青花瓷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其中常见的有下列一些:

1、回纹,因其线条形式如“回”字一样整齐排列而得名。回纹给人以回环往复和方正、庄重、连绵之感,多用于器物内外口边沿或下足部。

2、忍冬纹,即金银花,多年生攀缘类植物,花可入药。所绘枝蔓花叶按一定规律弯曲缠绕,有绵长不断之意。这种二方连续的图案呈现一种运动姿态,绵长的连续曲线流畅而有节奏,形成旋律线,产生优美的韵律感。

3、缠枝花纹,由忍冬纹发展而来,一般采用二方连续成四方连续的形式,绘以活泼多变、错落有致的缭绕藤蔓和饱满丰茂的各式花朵。变形枝蔓常常连接缠绕着菊花、莲花、牡丹等花卉,图案分别称为缠枝菊、缠枝莲、缠枝牡丹等。

4、卷枝纹,又有卷草纹之称,也是忍冬纹派生出的一种辅助纹饰。图案为变形植物枝蔓作连续卷波状,枝叶线条往往概括抽象,不出现花。

5、蕉叶纹,以芭蕉叶的上仰或下垂的方式整齐排列形成的纹饰,有单叶排列,也有双层复叶排列。蕉叶纹是元明清青花瓷大器上,颈肩部或近足部的常用纹饰。

6、莲瓣纹,用莲花瓣为单位,整齐排列形成的纹饰。有仰莲、覆莲、变形莲之分。元、明青花器的肩、足部常用辅助边饰。其莲瓣内多绘以其他简单图形,为花卉、杂宝、葫芦、圆圈等。其中元代莲瓣多自成单元,瓣间留有空白;明代莲瓣间互借边线,不留空当。

7、云头纹,云纹的一种,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云头。多为瓶罐大器肩部的装饰图。云头下垂上仰,一实一虚,内部绘上海水、莲花、牡丹、花鸟、瓜果、动物等,以丰富其装饰效果。

8、菱形交叉几何纹、朵梅纹、连钱纹等。

9、锦地纹,仿照锦缎织成的花纹,显得华贵而富丽。在青花瓷上有时作为衬托主纹饰的底纹出现。

10、龟背纹,以六边形的基本图案组合而成,形成为乌龟背部的几何图案,有长寿吉祥之意。 11、金钱纹,以圆圈为基本图形、四方连续交叠组合而成为带方孔的圆形钱币形状。寓意富贵进财之意。

12、海水纹,以波涛起伏的形状绘制而成,生动而有韵律感。常起到底纹作用,以衬托主纹饰中的花卉、鱼龙、神兽等主纹饰。

13、八宝纹,又称为八吉祥。是佛教常供奉的宝物,作为装饰佛教文化,寓意吉祥如意。青花八宝纹主要有法轮、法螺、华盖、宝伞、宝瓶、金莲、金鱼、盘长八种。后来又融入汉文化,发展为表示富贵吉祥的“杂宝纹”:主要增加了银锭、犀角、双钱、珊瑚、如意、灵芝、祥云、圣火、方胜、书卷、画轴、艾叶、蕉叶、宝鼎、笙磬、宝葫芦、宝盒、宝珠等。

14、暗八仙纹,以道教八位仙人手持之物作为标志而形成的图案。有汉钟离手持之芭蕉扇、吕洞宾身背的宝剑、铁拐李的宝葫芦、曹国舅的阴阳板、蓝采和提的花篮、张果老拿的渔鼓、韩湘子吹的竹笛、何仙姑持的荷花等。

15、莲托吉祥纹,在清代的青花瓷上,流行以莲花托衬吉祥纹样或文字的图案。为:莲托八宝、莲托杂宝、莲托暗八仙,莲托“福”字、“寿”字、“喜”字,莲托梵文等等。另外,还有“灵芝”、“寿桃”等托吉祥图案。

16、五福捧寿纹,清代青花上多用蝙蝠寓意福气。一圈五只蝙蝠,中间书以“寿”字,谓之“五福捧寿”,是常见的图案。另外还有以蝙蝠寿桃组成的“福寿双全”、以蝙蝠和云纹组成的“福气临门”等纹饰。

17、十字宝杵纹,宝杵为佛教法器之一,代表着佛教的一种文化,为元明清青花碗盘心中常见的装饰图案。有的宝杵缠绕飘带,故又叫“结带宝杵”。其中明代成化官窑青花碗中的十字宝杵绘制得最为精细,民窑青花则画得草率且随意。

18、太极图纹,太极图为古代阴阳太极的纹饰,是古人观察日月星辰形成的意象。圆圈内由一黑一白、首尾相连、环抱而成的“阴阳鱼”组成。青花上的太极图在圆外常绘以八卦、火焰、弦弧纹等。青花瓷上的太极图是表示“驱凶避邪”的吉祥图符,为中国道教的标志物。

19、云纹,用云朵组成的装饰图案。有吉祥如意、青云直上、步步高升的寓意。可单独用作装饰,多为衬托龙、凤、飞鸟、蝙蝠之类。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十字形云、“三角”形云、“壬”字形云、“如意”云、“灵芝”云、风带云等等。不同时代,云形略有区别,可作辨识的依据。

20、月华纹,为青花瓷上的传统纹饰。以优美的曲线绘成,如同菊花花瓣,从一个圆心出发,回环旋转,连绵不绝。民窑多绘在盘、碗内心。

21、冰梅纹,康熙时创制的一种装饰图案。特点是以浓艳的钴蓝青料作器物的底色,留出白梅的轮廓和冰裂纹的线条,然后沾淡青花料勾勒出梅花花瓣和枝干。

22、博古纹,博古图纹为明末和清早期流行的青花图案。它是一种集合式纹饰,包括各种古代青铜器、玉器、瓷器、画卷、书函、盆景、书案、花架等,可以单个作款识,也可多种集于一个画面上,作主纹饰以寓高雅。

23、开光纹,又称作“开窗”,是仿照园林建筑中的各式各样花窗的形式,形成青花瓷器上的构图方式。瓷器上的开光,多巧妙地绘于瓶罐等器物肩部或碗盘内壁上,在二方连续图案中等距离留出空白,然后用线条勾勒出各种几何形边框,如圆形、扇形、葫芦形、菱形、云形、桃形等。可根据留窗多少,在开光中写上吉祥文字,如“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四字吉语;也可在开光图形内绘上不同的图案,使装饰效果更突出,更明显。

24、缠字纹,以松树、桃子、竹子细枝弯曲缠绕,组成吉祥文字,这种图案清新可人,别开生面。

25、团花纹,将动物、禽鸟等绘在一个圆内,更具图案性。

矾红色釉的介绍


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无一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仅光绪时稍有起色。

什么低温色釉?


低温色釉一般指在釉胎或石胎上施上以铅为助溶剂加入各种着色剂的釉料,在红炉内以相当于低温粉、古彩湿度烧成的色釉品种。就化学组成而言,它们都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由于二元系统的熔点特别低,因此视加入着色剂的种类及份量能在700-900度的低火度下形成一系列光泽度很高的有色铅玻璃,有时利用一种色釉覆盖在整个石胎或釉胎上形成单色的低温色釉瓷,有时利用二种或三种以上的低温色釉同时装饰在一个瓷器上,形成绚丽多彩,花色繁多的低温色釉品种。

景德镇低温色釉自明初正式成批生产以来,品种日渐增多,按其色调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红釉系统,如胭脂红、矾红、荔枝红、辣椒红等;绿釉系统,如浇绿、哥绿、苹果绿、鹦哥绿、湖绿、瓜皮绿、翡翠、鱼子绿、金星绿等;黄釉系统如浇黄、正黄、鸡油黄、淡黄、金星黄等;蓝釉系统,如深蓝、淡天蓝等;黑釉系统如乌金等。

古陶瓷的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乾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乾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陶瓷的装饰工艺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干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干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瓷之色——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


陶瓷文明是中华文明最丰富的一支,千百年来,陶瓷本身从内在到外在都有着意想不到的变化。以陶瓷装饰来看,两大基本手段——釉色与纹饰是陶瓷之美的左膀右臂,前者抽象,后者具象。 釉色是陶瓷的外衣。古人的聪明才智让白作为起点,黑作为终点,五色杂陈其中。这一手段让陶瓷一天天地漂亮起来,也让陶瓷更加实用。换一种角度解释陶瓷的成因,并充分展示瓷之色带给人们感观上的神奇变化。

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 大约在北齐,古人才烧出相对意义的白瓷。唐代邢窑白瓷撑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窑、定窑为代表;凭借景德镇洁白如雪的高岭土,元代的枢府釉、明永乐的甜白釉,均领一时之风骚。17、18世纪,福建德化白瓷异军突起,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中国白”之名对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 黑 釉 唐代 黑釉贴花执壶 黑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以质量论,乌金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 釉南宋 龙泉窑莲瓣碗 宽泛地说,商代已出现原始青瓷。唐代越窑青瓷被茶圣陆羽誉为如冰似玉,并最终成就了传奇的秘色瓷。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都属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龙泉青瓷堪宋代民窑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浅,可分为豆青、东青、粉青。单用一种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 酱 釉 北宋 定窑酱釉(紫定)渣斗 严格意义的酱釉在宋以前未见实物,仅见褐釉。宋代酱釉迅速崛起,定窑中有名为“紫定”的品种;耀州窑亦大量生产酱釉,与定州酱釉在颜色上近似,但略显清亮。明代酱釉少见。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烧造酱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为“紫金釉”。至此,酱釉获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地位。 黄 釉明成化 黄釉暗刻龙纹碗 汉代的铅黄釉首开黄釉装饰之先河。隋唐黄釉分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按传统说法,明代黄釉以弘治"娇黄"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将官窑黄釉的标准烧造延续下来,成为皇家规范。内外普施黄釉的瓷器被尊称为"黄器",又称"殿器"。 红 釉 清康熙 郎窑红釉梅瓶 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红釉;宋代钧窑之玫瑰紫色在当时可算最红的颜色;而真正意义的纯正红色诞生在元代。明代红釉首推永乐的“鲜红”和宣德的“牛血红”。清代红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窑红”外,还包括祭(霁)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盖雪红、窑变红等等。 绿 釉 清康熙 苹果绿釉梅瓶 两汉及唐、辽重视厚葬,绿釉大部分充当了冥器角色。宋金绿釉首推定窑,称为“绿定”。元明时期对绿釉态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极创烧著名的“郎窑绿”。清代绿釉包括瓜皮绿、湖水绿、苹果绿、葱心绿、松石绿等等。此外,孔雀绿釉属于一种特殊的绿釉,又称“孔雀蓝”,色彩独特。 蓝 釉 清康熙 霁蓝釉药钵 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现了蓝色,入宋后则只有钧窑的天蓝釉可以贴近。元代景德镇重新以钴为呈色剂,烧造出纯正的蓝色。明代蓝釉以宣德朝的“宝石蓝”、“雪花蓝”最为著名。康熙时期的霁蓝、天蓝、月白,其釉色依次减淡。康熙朝复烧“雪花蓝”,雍正朝创新“青金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 釉 清雍正 仿官釉花口尊 唐代邢窑之“盈”字白瓷与越窑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开端。北宋汝窑与官窑出现的灰蓝色调,标志着宋代官方陶瓷美学形成,这一标准延续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明清时期,景德镇以青花、彩瓷占据了官制瓷器的领地,宋以来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终止,仅烧造少量仿制品,供宫廷怀旧。 色 斑 清乾隆 桃花洞观音瓶 唐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作品,仅见点彩。入唐后色斑作品大增,统称为“花瓷”。宋金磁州窑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装饰,称为“铁锈斑”;钧窑的民窑系统亦出现大量色斑作品。元代龙泉窑发明以褐斑装饰青瓷,日本称为“飞青”。清代康熙时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时期的“桃花洞”,均为创新品种。 仿 生 北宋 绞釉钵 唐代绞胎、绞釉陶瓷的诞生,使人工之器向着相反的自然美学追求迈出了一步。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以其高度审美层次,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清代乾隆时期是仿生瓷的高峰,出现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铜,仿剔红,仿金银等等。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古代陶瓷雕塑小动物


动物陶瓷类作品与其它的陶瓷作品相比更具有生活气息。此类陶瓷作品多以小件器物为主,此种形式的作品更贴近古代人们的生活,使得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与研究价值。动物陶瓷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走入了广大百姓的家庭。

所谓的动物原型是指在动物陶瓷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其具体可以划分为家畜、野生动物、升华动物以及神话动物等四种。根据《瓷工手记》中的记载,动物陶瓷的分类大致分为上述的四种,其中家畜以及神话动物最为常见。其中家畜所以民间所饲养的家畜为主,如鸡、鸭、鹅、狗、猪等。人们经常将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物质的渴望寄托于动物陶瓷之上。而在神话动物的造型设计中,这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祥瑞的向往。

越窑狗圈

碗型器方口,口沿下两道弦纹,斜鼓腹收于平底,其内堆塑粘烧一只卧犬,犬立耳,鼓目,张口吐舌卧于碗中,上腹部刻划一对翅膀,尾蜷曲。通体施青釉,内外底部皆然,惟内侧少许部位裹釉不匀,露出灰色胎土。此类器形称为狗圈,汉代至两晋皆厚葬,明器多生活写实器物,然此狗圈不同之处在于狗身上再划双翅,应有天狗通灵之意。

西晋 越窑青釉熊灯

该器外塑一跪熊,双目圆睁,大口张开,露出牙齿,上臂高举至耳畔,下肢弯曲呈跪坐状。身体以刻划方式描绘不同部位的不同纹样,或线条,或大小斑点。兽头部留一小孔。整器造型憨态可掬,周身施青釉。

青瓷熊灯

此器中空,以模塑方式以成蹲熊形。此熊身形肥大,圆目翻鼻,头部两侧双耳作孔向上,张口龇牙,左手搭于膝上,右手则弯曲提起,向口中伸送食物,作吃食状,下肢蹲曲。通体饰有纹饰,以扁平电缆表现鬃毛,两腮凹点纹,背部两侧饰对四个对称漩涡纹,下腹亦有漩涡纹及双圈作肚脐。通体施青釉,底部亦挂釉,可清晰见有七个略带褐红的垫烧痕迹。

唐 青釉瑞兽摆件

西晋 越窑青釉蛙形水丞

水丞呈蛙形,肩部饰凸出鼓钉纹,并塑蛙首及四足一尾。蛙首上昂,双目圆瞪。同时施青釉,釉色偏黄。整器造型可爱,憨态可掬。

西晋 越窑辟邪

晋代制瓷技术日渐成熟,此时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十分丰富,香熏、水呈等器物也大量烧制,装饰技法也多种多样,刻划、堆塑等工艺手法日趋成熟,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此件辟邪为狮子状,鬃毛凛凛,双目前视,双耳警觉,牙齿外露,四肢弯曲跪于地,背部置一圆口。

西晋 酱釉兽形水滴

水滴又称砚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唐(五代) 邢窑白釉鹦鹉杯

杯呈塑贴鹦鹉形,其翼伸展成杯,小眼尖嘴,双足藏于器内,外翼略有细节,是具像及实用的结合器,混然天成。通体施白釉,莹洁雅致。

五代 越窑秘色鸳鸯水注

唐(五代) 邢窑白釉坐狮

坐狮昂首蹲坐在岩石上,张口吐舌,看似在休息,却仍有戒备的神色。狮背光洁如雪,颈部的鬃毛清楚可见。一耳竖起,一耳垂下。两拨尾巴自然地曲卷着。肢体强壮,脚爪锐利,成功的刻划出狮子的勇健威猛。脚下的岩石凹凸有致。整件作品保存得非常完整。通体施上 白釉,只有底部露出胎色。

唐 三彩瑞兽枕

唐(北宋) 白瓷狮子枕

北宋 耀州窑太师少师盖钮

北宋 耀州窑狮子像

南宋 吉州窑黑釉剔花吉象小瓶

小瓶唇口,短颈,圆肩,足底内凹。瓶通身饰黑釉,外壁两侧分别以剔花手法饰一象,长鼻尖牙,并以褐彩勾画出大象身体皮肤。瓶肩部塑一对带孔小扣,或作系绳所用。此瓶之大象纹饰在吉州窑黑釉剔花器极其稀有,传世品中并未所见。其黑釉凝厚,纹饰朴拙却颇有意趣,独见陶匠之创意及用心。

南宋 吉州窑瑞鹿瓷塑

吉州窑为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吉安永和镇,吉安在隋、唐、宋三朝均称吉州,故名。主要烧制日用的瓷器,釉色种类也繁多。此种瓷塑相对少见。此为瑞鹿卧息状,全身点缀褐色斑点。头部雕刻生动,五官、鹿角、鹿耳雕刻清晰,整体身躯憨态可掬,为宋代吉州窑罕见瓷塑精品。

南宋 青白釉双鸟盖盒

盖盒的盖面仿鸟,双鸟首相对,鸟尾对持,彷佛而与攀谈。器盖与器身子母口相合,两盖盒彼此相连。整器施青白釉,造型别具一格。

南宋 青白刻鸳鸯纹盖盒

南宋 青白釉双鸟形盖盒

盖盒为两圆形器身相连,盒盖作双鸡相互对望,头尾方向一致。鸡蛋头冠、尾羽点染褐彩。整器造型小巧,满施青白釉,南宋风格明显,与海上所打捞发掘的南宋沉船遗物风格相近。

南宋(元) 青白釉刻花花卉纹卧狮壶

壶呈球体,上有塑贴卧狮一只,形态生动,其脑门上方有一洞以便注水,其尾曲起成柄,直流上塑贴凤首特征,浅圈足。壶肩饰覆莲花纹,壶身划地,上刻花花卉纹,主次分明,通体施青白釉,止于足处。

南宋(元)青白釉虎形座

白釉屃屃砚滴

砚滴龙头龟身,头仰尾昂,四足而蹬。双目如豆,耳鼻各开双孔,下颚粘烧长须及颈,颈以刀划菱形甲肉。龟壳极为毕肖,每瓣龟甲皆阴刻双棱,一如真龟。全身施白釉,釉色厚润白净,四足露胎,可见细白胎骨,质地颇坚。龙头龟身为龙生九子之赑屃,好负重,多做托碑之石基,如此小件文玩十分少见。元代以来景德镇的白釉瓷器在装饰工艺上比前代更加繁复象生,取材多样而生趣,此即为个中精品。

湖田窑青白瓷螭龙水注

金 磁州窑黄地黑彩虎形小枕

枕作虎状,浅黄色的皮毛之上有酱釉色花斑,头部双目圆睁,大口喷张,四肢俯卧,动态十足。虎形枕为金代比较流行样式,在河南、山西各地窑厂都有生产。此枕尺寸较小,较为少见,其装饰性则大于功能性。

金 磁州窑白地黑花「点绛唇」老虎枕

这件老虎枕的模样十分逗趣。没有猛虎的凶恶可怖,反倒有几分的 憨态。白色平坦的虎背上刻有一阙〈点绛唇〉的词句。枕的两侧分别雕上虎头跟虎尾。枕壁上画着色泽艳丽的虎纹。尾巴顺着老虎的身线,自然地收在腹下,显得温驯可爱。根据民间的传说,老虎枕有驱邪消灾的作用,是极佳的守护神。赏心悦目的老虎枕更是家中最好的摆设。

古代陶瓷雕塑动物欣赏

彩陶的鱼纹装饰研究


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再作为主题图案。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壁的中上腹部,个别使用在圜底钵、瓶形器及器盖上。盆形器上的鱼纹图案均规整有序,颇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绘有两条鱼,头尾相接,头右尾左,有时两条鱼纹之间的空白处填充一条小鱼或其他花纹,既弥补了绘制过程产生的缺陷,又整体图案显得更加匀称而生动,其他器物上如王家阴洼的瓶形器、高寺头的器盖上偶见的鱼纹,虽然数量很少,却极富魅力,显露出了史前画工的卓越技艺。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纹彩陶,其中以秦安大地湾最为丰富,该遗址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鱼纹盆达30余件,还有千片以上的鱼纹残片、不仅如此,这些鱼纹数据构成了完整的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序列。根据它们所处的地层以及上下叠压的关系,我们大体掌握了鱼纹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规律甚至可以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分期断代的标尺。

大地湾鱼纹均为鱼的侧视图,惟独胸鳍的画法例外。胸鳍本在身体两侧,从侧面只能观察到一侧的胸鳍,大地湾先民却改为上下对称的一对胸鳍;无论鱼纹如何变化,尾鳍的画法始终不弯。从鱼鳍的画法来分析,表现的鱼类属于淡水鱼。显而易见,地处内陆地区的仰韶先民只能描绘他们日常熟悉的鱼类形象。根据器形和纹饰的不同特点,我们将大地湾鱼纹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具有浓厚写实风格的鱼纹,此时的陶盆形制均为圜底侈口,因口沿部系用泥片重叠加厚,可称之为叠唇盆。鱼纹形象生动,尤其是椭圆形的眼睛以及位于眼眶偏上部的眼珠,将鱼表现得活灵活现。鱼鳍不全,无背、腹鳍。但口、眼、鳃、身、尾俱全,鱼的形象一目了然。

第二阶段:器形仍为叠唇盆。鱼头部分开始变长且图案化,复杂多变的画法使得鱼头细部令人费解.大多以直边和弧边构成的近三角纹填充头部,鱼身则变得更为完美,大多数鱼纹的胸、腹、背、尾鳍样样俱全。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鱼头各类线条所体现的具体含义,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化的画法自此开始引入鱼纹之中。

第三阶段:鱼纹仍然仅在叠唇盆上使用,但盆的口径逐渐增大,腹也变浅了。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变化和特点是,鱼头部分变得极为简单而抽象,仅由上下相对的两条弧形纹组成,既扁且长。龟鳍的画法则由斜三角纹变为直三角纹,画法更为规整。

第四阶段:使用鱼纹的器形由叠唇盆改变为卷沿盆,这类盆仍然为圜底,但口沿外卷,因此称为卷沿盆。它们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陶器之一,经常出土于房址和窖穴中。这时的鱼纹整体简化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图案。胸、腹、臀鳍三者合一,与拉长的背鳍上下相对,尾鳍前部出现隔断线。鱼的上下两部分完全对称,线条变得流畅柔美。在编号为F1的房址中,出土了两件口径超过50厘米的鱼纹大盆,曾多次作为彩陶精品送到境外展览。

第五阶段:仍使用在卷沿盆上,此时的盆口部由侈口改为直口,卷沿愈甚。该阶段已跨人仰韶文化中期。大地湾虽未发现此段的完整器物,但根据大地湾出土的残器可以推测复原后的器形和纹饰。参考属于同一时期甘肃合水、陕西岐山王家嘴遗址出土的同类器,我们的推测与复原是符合器形、纹饰发展规律的。鱼纹更为简化,头部以一圆点表示,鱼身简化为四条弧线,上下鱼鳍皆略去不画,仅保留较为夸张、舒展的尾鳍。

自仰韶中期以后,鱼纹逐渐消失。不过,有的学者将马家窑文化中出现的由圆点引出弧线的图案视为鸟纹或鱼纹,这些图案与仰韶鱼纹相比过于抽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其实,马家窑文化的圆点弧线鸟纹更像水中游动的蝌蚪。

上述大地湾鱼纹盆的五个发展阶段确立了鱼纹的演变序列,从中我们得以掌握其演变规律。首先,要重视的是器形的变化,鱼纹最初是描绘在叠唇盆上的,然后将其弃之不用,又转为卷沿盆;越迟的卷沿盆,口沿越卷,器体愈大,腹部越浅。当我们遇到鱼纹盆口沿残片时,尽管图案残缺不全,但根据以上规律,依据口沿特征,大体可确知鱼纹盆的早晚。在收藏和鉴赏彩陶时,不能仅关注—纹样而忽略了器形,两者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仰韶彩陶因时代早,出土物较少,完整器更是难得,所以某些利欲熏心的造假者为了骗取金钱,也在仿造仰韶鱼纹盆。他们往往使用马家窑文化的素面盆,作为鱼纹或人面鱼纹的载体,有时竟然迷惑了某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收藏者。第二,鱼纹的发展变化总体趋势是不断地简化,自然形态的鱼纹经概括和取舍逐渐凝练为固定化的图案,写意的表现手法逐渐取代了写实的风格。最早的鱼纹颇富个性,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创意,展现出了自然状态下鱼的万种风情。其后,从头部开始,继而鱼身、鱼鳍,不断地简化,最终成为几乎一成不变的固定图案。搞清纹饰的演变规律,对于目前乃至今后的考古研究工作大有裨益。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面对大量残碎的彩陶片时,仅凭借鱼纹残片的局部纹样,便可判断出比较准确的时代,其奥妙就在于掌握了纹饰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近年来,随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深入开展,许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关于仰韶鱼纹盆的报导也是层出不穷。我们惊喜地发现,在一个相当大的地理范围内,鱼纹有惊人的一致:甘肃境内最西端的发现是陇西二十里铺出土的属于第四阶段的变体鱼纹,最南端的发现是白龙江流域的武都大李家坪遗址出土的属于第四阶段的鱼纹,西汉水流域西和宁家庄遗址出土的第二阶段鱼纹,礼县石嘴村出土的第一阶段的鱼纹。渭河一带是中心区域,出土鱼纹的遗址更为集中,不再一一列举。这个地理范围最东可达关中平原武功、岐山一带,甚至在陕南南郑龙岗寺、内蒙古南部凉城王墓山下遗址都出土了颇为相似的鱼纹盆。上述范围大约有30万平方公里之大,涉及今日的3个省区。这种令人惊奇的一致现象至少告诉我们:第一,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应该属于同一支文化,陇南和陕南属于这个文化圈的边缘地区;第二,在这个地理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传播非常活跃,人们的居住地虽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但绝非想像中的闭塞;第三,鱼纹不是一般的彩陶纹饰,而是作为同一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出现的。出现这种标志性符号的原因,以及所代表的什么内在的含义还应深入探讨。

明清单色釉瓷器的魅力


单色釉,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宋代以后,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单色釉瓷以纯美取胜,其制作水平的细节要求非常讲究。烧制需特别留意釉面质量和光泽质感。如果纯正明快的色釉在烧制过程中氧化略有不佳,釉面的色调就不均匀,这对烧制工艺提出近乎完美的苛刻挑战。由于是光素釉面,与之相得益彰的器型也大多是优雅、流畅的胎体。部分单色釉瓷,釉下暗刻花纹,似有若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明永乐甜白釉划缠枝莲纹“永平安颂”僧帽壶。明永乐甜白釉瓷中,僧帽壶是别具时代特色的一种器型。 白釉瓷: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釉内含铁少。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明永乐朝(1403-1424)创烧的这种白瓷,则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之感。但当时还没有“甜白”的美称,直到16世纪,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进入中国后,国人见之尝之,其甜美之感让人恍然想起永乐白瓷,遂以“甜白”命名。

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

蓝釉瓷:以氧化钴为主要呈色剂,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后人把霁蓝、霁红、甜白并列,推为宣德单色釉瓷的三大“上品”。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

红釉瓷:以氧化铜为主要呈色剂,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等。红釉始见于唐代长沙窑的偶然之作,宋代钧窑烧制的红、紫、蓝相间的铜红色已很普遍,纯然一色的红釉则是元代景德镇窑工的首创。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到明永乐、宣德时烧出的呈色鲜艳的“鲜红”、“宝石红”,清代的“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铜红釉名品。

明弘治黄釉碗

黄釉,以适量的氧化铁为呈色剂,也称铁黄,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因其谐音“皇”,历来是皇家的专属。或用于宫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黄色接近土地的颜色),是被严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权力与尊贵,严禁民间使用。黄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

清乾隆粉青釉刻博古龙纹壶

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青釉在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所谓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均属青釉瓷。

豆青釉

铁绣花

茶叶末

霁蓝釉

豇豆红

没有青花复杂的花纹,只依靠细腻艳丽的色彩,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较高境界。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