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钧官窑瓷器鉴别特征 > 导航 >

宋钧窑变蓝如天

宋钧窑变蓝如天

宋钧官窑瓷器鉴别特征 宋定窑瓷器鉴别 古代蓝瓷器

2020-05-29

宋钧官窑瓷器鉴别特征。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初年禹县(今河南禹州市)城北门里的钧白。钧窑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艳丽鲜亮的釉色,变幻神奇的密度,绚丽斑斓的色彩组合,在众多的瓷系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青睐。

钧窑有官、民之分。官钧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由于多次施釉,因此釉层肥厚,然釉层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的釉面常有扭曲纹理,似蚯蚓走泥纹(器心底较粗拙,器壁则隐约而不易发现),此为官钧的显著特征,而民钧绝无这种现象。官钧除烧造少量的碗、盘等宫廷日用生活器皿外,大多烧造御用瓷,器型规整严谨,比例协调合理,重心或多或少有下坠感。总的说来,官钧显得古朴典雅,规整大气,釉层肥厚而平静,窑变丰富而协调,犹若贵妇人般的雍容华贵。

民钧器型随意,大多不够严谨,胎质粗松,声音多数发糠,釉较官钧薄,底足露胎较多;虽色彩艳丽,却少了一些红、紫的成分,尤其是窑变的色调反差较大,似村姑般娇艳,而总让人感觉有点“乡气”。

此宋钧窑天蓝釉碗,口径18.5厘米、底足5.5厘米、高6.8厘米。圆口内敛,外壁上丰下削,瘦底,小圈足。天蓝色乳浊釉十分肥润,并参差几抹丝状紫褐条纹;口沿一周呈淡茶褐色,顺其碗沿逐渐渗透为茶黄色,与天蓝釉接壤而天衣无缝(茶色中密币细小的棕眼)。这茶色以及参差的紫褐丝状纹与天蓝色互相映衬,犹如雨后的彩虹一样绚丽灿烂。

碗内壁天蓝釉清新悦目,玫瑰紫窑变斑滋润凝厚,恰似深秋时节湛蓝的天空中飘落的一片红玫瑰花瓣。

此碗釉层肥腻而平静,色彩艳丽而协调,器型纯朴而规整,釉面口薄而底厚,接近碗底留有湛蓝的屯釉。放大镜之下器壁的蚯蚓纹显而易见,恰如脂粉渗汗而弯曲流淌,又似褶皱的猪皮纹,扭曲而不规则。此碗器壁在放大镜下,气泡窑变多为紫罗蓝色,密布叠见而弥漫全器釉面。这是前人所述的“紫汗漫”,布全器釉面者真,成片段者为仿,这是鉴定宋钧窑的主要依据。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宋钧窑瓷器怎么鉴定


钧窑瓷器在我国的唐朝开始宋朝盛行,是我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是我国的著名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经有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瑰宝”。宋朝时期的钧窑瓷器是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民间是不允许私藏的。“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盛誉,足以看出宋朝钧窑瓷器的地位。

在宋朝的钧瓷上凭借“清纯淡雅”的风格卓立于世,通常在其瓷器的底部可以看到底款数码,其次是其外部花纹一般都以蚯蚓走泥纹为特征,最后就是钧窑的瓷器是不随葬的,流传至今的大多都是代代流传下来的,数量非常少,而且其收藏价值非常的高,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釉色风格上的艺术成就有着浓浓的“道家风范”。

市面上有非常多的宋代钧窑瓷器但是流传至今的瓷器却是少之又少,所以出现了大量的赝品,我们在鉴别时因注意以下几个细节,一是通过其外观的纹饰,宋朝时期以“蚯蚓走泥纹”为主要特征,这种纹路的烧制过程极其复杂,在高温的环境下自然熔融形成的,既不是釉料填充干燥时或烧造过程中出现的裂缝,也不是釉料交错流淌形成的,就像是釉料混合不均匀,熔点低且高温流动性强的釉料比较集中,所以说这种纹理是现在赝品所达不到的。

第二就是宋朝钧窑瓷器的“棕房”式孔洞,有的称为“针孔”、“针眼”,其制作过程十分的复杂,需要通过低温冷却之后气泡内压力大于烧成环境的情况下破裂产生气泡后会产生孔洞。

第三就是瓷器的釉色,大多都为紫红釉色,从早期的天蓝色到“玫瑰紫、海棠红”的官钧窑,其透色度较高而且光泽度很高,给观赏者一种清净之感,而且胎质的含铁量较大,高温烧造的过程中被氧化后呈现的紫褐色,紫口的颜色较深,底足的铁色亦深,主要是在高温下釉料流淌,口沿出的釉料稀薄而且不会与空气直接接触,这一烧制的工艺较为复杂,所以说现在仿制的都不会经过这么多的工艺,从外观的色度上就可区分开来。以上的三种方式较为的简单,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的鉴定宋朝钧窑的瓷器特征。

宋朝钧窑瓷器在原料的提纯度上较高,在色彩的运用上较为的丰富,其造型也比较的独特,而且流传至今的瓷器较少,所以说宋朝钧窑瓷器其价格和收藏价值都非常的高,现在的价格大概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上等的紫褐色瓷器、玫瑰紫瓷器、海棠红瓷器的价格尤为的高,但是其数量较少,所以说现在的收藏爱好者对于宋朝钧窑瓷器尤为的喜爱,可见它在古今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所以说宋朝钧窑的瓷器收藏价值很高。

发现“传世宋钧”的秘密


禹州因钧瓷而名盛,钧瓷因钧台窑内宋钧官窑遗址而名正。

郑州南行约80公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禹州市。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都城。因此,禹州市又被称为“华夏第一都”。

禹州城北,颍水河畔,古钧台旁,青砖红墙,琉璃金瓦,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这里便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传世宋钧诞生地——宋钧官窑遗址。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它以古朴端庄的造型,严密冷峻的装饰,清化幽玄的窑变,五彩斑斓,光彩夺目,争芳斗艳,独树一帜。一经出世,便以其高洁澄明,清新泼辣的美感,纯洁洒脱的文人气质,备受达官贵人的喜爱。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而位于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窑遗址,正是当年为皇室烧制珍品的地方。

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官窑精选36件珍品,对于剩余的产品要全部打烂,分别深埋于5个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烂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复。而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员,由此足见宋徽宗对钧瓷的钟爱。也正因为此,便有了“莫道世间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之说。

由于宋徽宗对钧瓷酷爱有加,下令钧瓷不得做随葬用品,致使宋钧流传下来的微乎其微。目前,只在北京和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量收藏,被称为“传世宋钧”。

然而,在禹州市钧台宋官窑遗址未发现之前,“传世宋钧”产于何地,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寻找传世宋钧诞生地的活动,始于1955年。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轻工业部恢复钧瓷生产。为了掌握钧瓷的艺术特征,了解钧瓷的着色机理,国家成立了专家组对禹州市的各个钧窑遗址进行了历时10年的拉网式调查。至1964年,专家组在禹州共发现了96处古窑遗址,采集到从北宋早期至元代的钧瓷残片上千万枚。然而,这些残片釉色多为天青、天蓝,带有红紫斑的并不多见。尤其是没有发现类似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通体红紫、瓷片刻有子码的盆、奁、尊、洗等传世宋钧残片。

宋钧官窑究竟在哪里?禹州市是传世宋钧的诞生地吗?正当专家、学者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关于一位古玩商人的传说让专家、学者们眼前一亮,兴奋不已。这位古玩商名叫王梦兰,家住禹州市西大街。据说,他存有大量传世宋钧的残片,且价值不菲。

专家组找到了王梦兰,他一语惊人:“传世宋钧的烧造窑口就在县城东北隅的‘古钧台’旁!”

他告诉专家组,过去日军侵华时曾派人问过,国民党政府也来人追问过,但他都没有说。现在该是钧瓷重见天日的时候了,为此他才毫无保留地把这一秘密告诉了专家组。

按照王梦兰的指点,专家组对钧台古窑址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了古窑址和大量窑具,拾到碎片100多枚,带有数码的5枚。经北京古瓷专家鉴定,他们一致认为,钧台窑的钧瓷残片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传世宋钧属同一类型。为钧瓷研究倾注大量心血的著名专家陈万里获知此事后,一夜未眠,他高兴地称赞专家组“找到了钧瓷的真正‘老家’”。

1975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钧台窑进行了全面钻探和重点发掘,终于证实钧台古窑是北宋钧官窑无疑。传世宋钧正是在这里千锤百炼,浴火重生,被精挑细选,送入皇宫的。

鉴于宋钧官窑遗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1988年国务院将其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埋地下、沉睡1000多年的古钧瓷窑址重又焕发出青春的魅力。如今,这里已经建立起了东西1100米,南北350米,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区,成立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和钧官窑遗址博物馆,2004年还被河南省旅游局命名为“AAA”级旅游景点,形成了集研究、博览、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优美景点,成为来豫客人了解河南、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宋钧官窑遗址的建筑风格以仿宋为主。整体布局以发掘出的宋钧官窑“双火膛窑”为中线,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院内共有宋钧官窑遗址、钧官窑址博物馆、钧艺坊(为游人提供制作技术场所)、钧瓷生产工艺流程、钧陶艺广场、中国钧瓷展览厅、现代钧瓷艺术展览厅等景观。

沿中线所建的主要景观依次是遗址门楼、遗址保护房和中国钧瓷展览厅。遗址门楼是钧台钧窑遗址一座三层仿古阁楼式建筑,总长14米,宽8米,高13.5米,门前成八字展开,右方竖一25米高的锦旗。既体现了遗址的古朴久远,又体现了官窑的威严与正统。

遗址保护房分别建在1号双火膛窑上和7号倒焰窑上。钧官窑1号窑炉为长方形双乳状火膛窑炉,造型结构特殊,极为少见。此窑坐南向北,其结构可分为窑门、观火孔、火膛、窑室、烟囱、窑道等,它揭示了古人如何在烧柴的情况下,使窑内温度达1200多摄氏度的奥秘,极具研究价值。

宋黑瓷窑变与曜变浅析


近日整理装订“黑瓷鉴赏剪报”,拜读两篇有关“天目瓷”的文章,感到迷惑不解。现摘录如下,愿同藏友们共探讨。

“建窑黑盏,日本人称此碗为‘曜变天目’,并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在世界陶瓷史上,这种曜变天目也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珍品。日本人习惯于把它作为黑釉中最名贵的一个品种,也可能是因为这种黑釉上所浮现的大小不同的结晶斑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环,含有光辉照耀之意。”(徐巍《宋代黑釉独具诱色》)

“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均是宋代建窑烧制的黑釉窑变奇品。所谓曜变,就是在黑釉器上出现的灰色或漆黑小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蓝色的晕环。而所谓天目,则是比喻这些黑釉器的斑点,犹如夜空中闪现的繁星,给人以神奇之感,陆建初先生在《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中说:闽中建窑又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围圈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

关于窑变和曜变,依笔者之见,不该混为一谈。因为冯先铭先生在论著中阐明:如星光闪耀的黑盏实属窑变,“油滴釉”和“兔毫纹”均系结晶釉,“玳瑁斑”和“鹧鸪斑”则归纳窑变花釉。

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在《古陶瓷收藏与鉴赏》一书中指出:“宋代曜变等黑瓷装饰手法,使原本沉闷单调的黑瓷同样花纹丰富,装饰华丽,变得生机盎然。”那么,究竟何为曜变?原西藏军区后勤部长,以研究黑釉陶瓷器享誉盛名的谭瑞林先生著述:“曜变就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从器表的薄膜上所焕发出来的黄蓝绿紫等色融揉在一起的彩光。黑瓷产生曜变的局限性更大,除产生窑变的条件外,玻璃质感强的黑亮釉,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这种釉在烧制过程中,在特殊条件的作用下,更能形成一种极薄的铁结晶膜。没有这层薄膜,迎光就不会出现如虹一样的异彩。”

图示黑瓷罐:高18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18厘米、足径12厘米。胎质坚致泛黑褐色,直芒口短颈圆弧腹,溜肩至底渐收,涩底挖浅平圈足,露胎处见竹丝刮纹。器外施釉不及底,釉汁凝润漆黑明亮,釉面散布针孔状大小棕眼。足胫蜡泪痕呈堆脂状,底部残留釉滴窑粘。器内荡釉,显现手工拉坯痕。

黑瓷罐釉面窑变呈蓝色星光,显现银灰色兔毫纹,局部还有油滴状圆点,如同汽油滴洒水面,折射出美丽的光晕。

如果仅此而已,并不能称之为曜变。关键是这件黑瓷罐,确如谭瑞林先生所言:通体在受外界光波的干扰下,从釉面形成的特殊薄膜上,映烁出彩虹般的奇光异彩。此罐弥足珍贵。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宋钧窑与元钧窑的区别是什么


钧窑瓷器作为宋名瓷之一,一向是收藏界的热门。但也正是因为其发现时间早,所以历朝历代钧窑瓷器都各有不同,尤其是元代以后更多,并且具有时代特色。那么,从收藏鉴赏的角度上来说,宋钧窑和元钧窑的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宋钧窑瓷器的经典,使得后世钧窑瓷器多带其影子,元代钧窑瓷器的烧造也不例外。例如,宋钧窑瓷器非常注重造型,优美贵气,同时釉色丰富,除了名满天下的天青色,还有月白、葱青等,釉面平滑,颜色明丽,而元钧窑瓷器则承其特点,且多出釉色,造型也精美秀逸。但元钧瓷更具时代与民族特色,虽然也袭承了宋钧窑的部分器型,但是更偏大,也更为丰富,这是因为元钧窑瓷器更重视器物的实用性,不再过分追求瓷器的精致度。

同时宋代官窑较之民窑瓷器,还多一种“窑变”之色,“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正是窑变的功劳,让钧窑瓷器更具风韵,颇为独特,色彩纷呈而加以融合,观之赏心悦目,这样窑变呈现出的色彩,在宋钧窑瓷瓷胎细密的基础之上表现得极为出彩,且基本不会出现脱釉或流釉的情况,釉面极为完整。但元钧窑瓷器则略逊色,虽也有窑变发色,且由于技术进步更多了几种颜色,但因为更注重实用性,对釉面的精细度要求不高,也有脱釉或流釉的情况出现。

另外,也正是因为如此,元代钧窑瓷器多是出自民窑,所以没有宋钧窑精细微妙的气度,更轻描淡写,宛如写意,既有对钧窑瓷器窑变色等特性的传承,又有符合时代特色创新。例如宋钧窑瓷器有"棕房"、"笔触"等独特的装饰手法与特征,但元代的钧窑瓷器同样在釉色上呈现出了弥漫悠然之状态,与同时期的青花瓷,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宋代钧窑瓷器有官窑与民窑之别,质量极为精美,尤其是官窑瓷器,釉面平整光滑,有“窑变”发色之秀逸独特,无脱釉、流釉之态。而元钧窑瓷器虽也有“窑变”发色,且釉色多而美,但因为多是民窑所烧造,所以没有宋钧窑瓷器的精致,且器型较之宋钧瓷偏大,更注重实用性,脱釉与流釉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钧窑与元钧窑瓷器精品图片及成交价格对比:

1:北宋/金钧窑天蓝釉紫斑小碗,尺寸:直径8.6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6,40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此件钧窑小碗造型隽秀,盈盈可握。其萤润光亮的天蓝釉面之中饰有不规则的玫瑰紫色斑块,观之如晚霞变幻又如山水氤氲,引人入胜。钧窑的铜红釉装饰始于十一世纪末的北宋晚期。

2:宋至金钧窑月白釉梅瓶,尺寸:29.1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5,935,0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3:宋-元钧窑天蓝釉鼓钉式三足洗,尺寸:直径19.7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500,000,成交价: RMB 5,488,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七”款。本品别致古雅,腹形如鼓,平底,下承如意云头形三足。口沿、腹壁各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枚,下部十八枚。胎骨厚重,端庄古朴,通体罩施月白色浓釉,色泽乳浊而质地厚润。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缘存支烧痕十七枚,支点粗大,排列紧密,足内壁刻“七”字。

4:北宋/金钧窑天蓝釉紫斑盌,尺寸:8.7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5,440,000 ,成交时间:2014-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本品乃北宋之经典,釉色多富变幻, 由青到紫,亦浓亦淡,雅韵幽现。色浓烈,釉光亮,器形丰圆,似皂泡,遂得洋名「bubble bowl」。Rose Kerr于书中记,钧瓷紫斑器,取铜料,着笔几抹入窑,火去时,青紫交融,现斑斓,五光十色,每窑绝无同者。

5:北宋/金钧窑天青釉紫斑大钵,尺寸:直径23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860,0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6:元/明初钧窑天蓝「四」字仰钟式花盆,尺寸:宽25.4厘米,估价:HKD 30,000,000 ~ 50,000,000,成交价: HKD 33,700,000 ,成交时间:2018-11-26,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口略呈椭圆,口沿外敞,深弧壁,厚圈足,底挖五渗水孔。形如仰置的挂钟,故名「仰钟式花盆」。通体罩天蓝釉,局部釉面蓝紫相间,釉色变化如梦如幻。足缘、口沿呈褐色。底部涂上酱色护胎釉,刻「四」字。

7:元/明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水仙盆,尺寸:直径19.8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4,525,000 ,成交时间:2019-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四」字款。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饰鼓钉纹两周;上缘十八枚,下缘十五枚。胎骨厚重,通体施釉,里釉色天青,外为玫瑰紫,边棱呈褐色。施釉至足底,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缘有支烧痕。底刻数目字「四」。外底有两处打磨痕迹,可能为了移除款记。附日本双层木盒。

8:元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洗,尺寸:直径25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8,165,000 ,成交时间:2014-06-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钧瓷绚烂奇妙之色彩,绝非世间丹青妙手心思所能及,因其色其形皆为天成,所现窑变尤象,妙景竟生,引人遐思无穷,观其漫无崖际之变化,皆自以为独有心领神会之境界,陶然自乐,情悦性怡,斯则观赏钧瓷之独特乐趣也。本品诚为钧瓷之佳美者,形制为六瓣葵花形,侈口出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器身、圈足皆随形而生,婉转而不失刚健。釉色厚润,色泽依器型的转折而丰富多变,口沿与外壁釉色幻化为玫瑰紫,灿若晚霞,绚丽夺目而变化无穷,内壁则是天蓝色,静穆湉谧,与外壁的炽烈瑰丽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冷暖色泽的搭配符合美学的原则,折射出工匠们的巧思和皇家审美的品味。内壁的每一处转折均见釉色浅淡,以致黑褐坚硬的胎骨若隐若现,使得造型轮廓鲜明,釉质的温柔婉约和器型的刚健硬朗合二为一,别见一番古朴典雅之风韵。平底,敷涂褐色护胎釉,周缘存支烧痕,口径为25cm,此器为已知同类器中尺寸较大者;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类似式洗,唯本件釉色更加红蕴,且体型皆比故宫所藏略大。乾隆皇帝有喜欢铭刻堂名款的习惯,由此可以推知,凡是带有清宫诸处堂名款的官钧花器必定为内府旧藏,并深得乾隆皇帝喜爱而被选用,检视目前公私典藏,此类官钧花器底部铭刻堂名款者不足20例,综合考察其品质皆属同类之精华者,可鉴乾隆皇帝当时对此曾经严格挑选过。

9:元钧窑月白釉公道杯,尺寸:10.3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4,9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类公道杯, 杯内见拱形结构, 并有孔隙供水流入, 杯中注水,孔内小人便随之浮现, 精巧奇趣。

神钧窑与钧窑


钧窑自唐始、宋盛以来,因缺少确切的记载和详实的论证,其真实面目一直扑朔迷离。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钧窑的恢复,乃至其卓越成就的展现,钧窑理论的建构已成必然。钧州说、钧台说、神后说等从不同角度丰富着钧窑理论,成为古陶瓷研究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神钧窑的理论诞生,更为钧窑的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并将钧窑研究推上了新的层次。

神钧窑是在综合诸多钧窑理论的基础,尤其是在神后窑的资源优势基础上进行补充中完善起来的。它在强调神后的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强调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它认为:自然资源为钧瓷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资源却为钧瓷入主宫廷、显赫瓷林,创造了必备条件。

神钧窑理论的创建者为润雅斋的龙山逸人。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收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神后禹州的史实记载等素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倾向,总结钧瓷的成功发展,包括工艺特征、艺术史实、文化思惟、当今成就之后提出,钧瓷就是君瓷,君王之瓷,是君王之瓷的略写。

首先,他从民俗理论角度作了论证。他认为,产生了钧瓷的神后,一直与皇帝君王有着密切联系。

早在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避实击虚,因借道神后率先入关,一统江山。每当思及在神后古龙山化险为夷、兵精将广时,便觉有天助,于是封山建庙祭天,此后改古龙山为今大刘山。(详见《钧州志》)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追捕刘秀,幸亏躲在大刘山山神身后谐音(神后),才躲过一劫。光武帝登龙廷,讲及此劫,认为是先帝庇佑,便封该地为神后。(神后一带盛传有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其中有压妹台、扳倒井、冷星明之说)。

唐开元年间,神后一带出了个大名人画圣吴道子。据说钧瓷就是由他帮助神后艺人创烧成功的。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便起名为道玄瓷。(详见王锡玉、耿花玲编著的《神州之宝——中国钧瓷》1991年)

真正将钧窑定名的当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宫廷经验、结合道玄瓷的特定审美体验,效仿唐太宗的三镜为鉴的典例,御封了“精警惊尊”四大特征,昭诰王孙、借此谨行,诰封为“君王之瓷”。(详见温剑博《钧瓷的理念》、《惚兮恍矣,其中有象——钧瓷审美二论》)

五代十国时期,酷爱陶瓷艺术的后周世宗柴荣的一句御求诗“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捉将来”,将钧瓷推上了文化艺术的更高层次。(见温剑博《柴世宗与钧瓷》及《开山立祖话钧瓷——宋钧的成就》)。

北宋时期,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钧瓷也再次得到大发展,徽宗赵佶御封“神钧宝瓷,绝妙精品”,严禁民间私藏,将钧瓷艺术达到极致,从而入主宫廷。并因神奇的“神后”所独产钧瓷而封为“神后”,作诏告示天下。

靖康之变,三峰山大战,将阳翟(今禹州市)的陶瓷基业毁于一旦。宋高宗赵构偏安杭州,苟且残生之时,仍笔墨生花,思汝念钧,有了“杀无赦”的“祭红”悲女,御封“神后”,以示普天下之土,都比神后之土高贵。可惜,终不能得,因他不过是半个皇帝。(见李争鸣《追根求源话钧瓷》)。

元太祖忽必烈敬封道教为国教,御封丘处机为国师。受到恩宠的丘处机思及百千,便赴神后,再次烧出祭天的钧器,贡奉朝廷,以作回报。

明永乐年间,周王棣在神后猎获“瑞兽一驺虞”,进京作贺,神后再次声名远播。(见苗锡锦《钧瓷志》)

明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追慕先贤,笃信道教,曾花费黄金百两购一钧瓷花盆为获取钧器,免派钧州赋役。不能得,便为其儿穆宗起名朱载后,为其孙神宗起名朱翊钧,以祈神钧宝瓷的再现。(见李争鸣《追根求源话钧瓷》。)

清雍正帝为讨儒雅文武大帝康熙的欢心,曾密令臧应癣年希尧烧制钧瓷。鳝鱼黄、蛇皮青、黄斑点、吉翠等风格别具的钧瓷深受大帝所爱,因此也为自己取得“九五之尊”提供了有力保证。(见温剑博《诗话钧瓷》)。

雍正七年,著名窑官唐英,得御旨亲仿钧器,终不能成,只得派幕友吴尧圃到禹州调查取料,才有几分相似。(见晋佩章《钧窑史话》及杨静荣《历史名窑与原料》)。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寿诞贺禧,知州曹广权贡奉“禹贡九鼎”,惹得老佛爷芳心大开,赏金封官,调至京都为吏。并附庸文雅点评神后的“后”字,她讲:光武帝封“后”,不足为奇;宋徽宗封“后”,以土压人不对;宋高宗封“后”以人压土,也不对;自封为土人并行为“垢”。幸运的是,清王朝不复久矣,要不神后就真成了一个污垢遍地的神垢。(见温剑博《钧瓷一千五百年》)。

这样自封建王朝建立伊始的秦汉至唐宋元明清的终结,神后这个神奇的地方,一直因有着与王室的关系,也就将钧瓷文化推上了另一个境界。

其二,从等级制度造就了钧瓷的至上地位方面作了论证。封建社会的中国有着等级森严的传统,影响到陶瓷行业,不可避免地推出一种至尚 的瓷器,因钧器的特有风范,无可替代地成为瓷中之王。

秦汉封建王朝伊始,便有董仲舒的尊卑观念。文化方面最为突出,建筑方面也得到充分反映,在各种装饰上也得到表现,服饰方面、车行仪仗方面也都有鲜明的体现,陶瓷艺术更是不例外。

有一位陶瓷考家在考证了“天下名瓷,汝窑为魁”时,便大胆地提出“汝”实际上是“你”,第二人称代词,在旧时是“汝辈”“另类”之意,是“君王”的“孤”、“朕”的对立面。作为汝瓷的对立面,无疑当是“君瓷”——钧瓷。另外汝瓷所张扬的文化氛围是似玉、胜玉之美,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种人格精神。故为旧时士大夫文人所尊仰。因此,钧汝瓷关系,实际上是尊卑关系,是作为君王与文武群臣的象征关系表现出来的。在程朱理学兴盛之际,这种等级观念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三,从钧瓷美学方面作了论证。钧瓷自身的魅力昭示着其丰富的王者思惟,而不仅仅是审美和鉴赏的一种单纯悦乐。

在钧瓷创烧之前,一直是南青北白的瓷业现状,南方以越窑的秘色瓷千峰翠色著称,北方以邢窑的似冰类银著称。一直是素裹淡妆。到了唐代,因有了唐三彩的绚丽色彩,更多地启示瓷业的努力,一直试图有所突破,最终有了黑底泼斑的黑唐钧诞生。紧接着一位钧瓷艺人横空出世,那就是给绘画奠定基石的巨擎人物——一代画圣吴道子。

正是基于辞官退隐故乡的吴道子的神来之巧,一种别具风格的高温窑变、自然天成的颜色瓷终于诞生了。从此改写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综观钧瓷的特质可以发现,(一)钧瓷的釉色丰富多彩:色浅时,有韵质的变化;色重时,有山水风光四时季节的展现,更有花木鸟兽、风雨雪霜的隐现,有包罗大千世界之象。正如,唐玄宗李隆基的感悟,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她是如此美好,人人都想得到它,拥有它。作为君王岂不珍爱它。(二)钧瓷的迸片行纹之特征,看似破裂,实则一体。对于玄宗来讲,已上升到社会矛盾的层次,也即大唐江山,远观富丽堂皇、雄伟壮阔,不可一世;当你走近细观时,实际上恰如破裂的纹片,处处皆有,岌岌可危。这种感触使身经宫廷迭变的玄宗而言,更为阵痛,他认为江山社稷也恰如此器,易碎之、易覆之,作为君王不能熟视无睹。(三)钧瓷还有一种特质,那就是迸音。无人触摸却能不时发出似琴胜钵的惊音。夜深人静时,似乎可以洞穿心腑,在唐玄宗时期,因不能很好解释这种理化现象,便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被玄宗认作是上苍的物语,天帝的劝诫,因此作为君王,在睡眠的时候,也不能悼以轻心,更不能淫欲无度。(四)假如将更多的钧瓷放置在一起,根本找不到色彩、意境一模一样的两件钧器,在玄宗看来,这是“一国不藏二君”的惊示。基于上述四种理由,便赋以“精警惊尊”,四大美学风格,唐玄宗便改道玄瓷为君王之瓷。睹物思情,以此为镜,方不失一位贤明君王,用以劝诫王室子孙。

其四,从考古角度进行了论证。从考古发掘的事实来看,钧窑遗址中确实证明了钧瓷的许多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些个性更能倾向于作为君王之瓷的证据。

(1)在宋钧官窑遗址中,基本上没有一件整器,都是被击碎,深挖埋掉的,这就证实了“严禁民间私藏”的传说,确实存在。

(2)钧瓷的足部处理,极为罕见,为芝麻底釉,这就喻示了钧瓷是作为祭天的神器,而出现的。

(3)钧瓷的足部装饰也很特别,多为三足如意云兽。有专家论证,这是唐宋时期,“天人感应”理念的物化,寓示天人合一。

(4)钧窑器底款为“数码款”,迄今为止,是古陶瓷中唯一现象。 有专家考证认为,是程朱理学支配下,对君王“九五之尊”的敬重,而不是简单地标示大校

(5)钧器有乳钉、鼓钉习惯,有专家推定为哺育万物,盘古开天之意。

(6)钧器造型有青铜器仿物,如出戟尊等,这是远古社会中中央集权的演示和演化,是其权力和尊严的象征。

(7)钧器多为花盆,盆托类造型,显然是服务于怡情尚志的纯欣赏类功能的,并非日常使用功能。

诸多迹象证明,钧瓷艺术是建立在为君王服务的基础上。

其五,从古文字方面作了论证。从古文字学方面看钧中的“钧”瓷,确有帝王之气。

李格非《汉语大字典》1876页中解释道:

钧之七“喻国政,《抱朴子·外篇·汉述》,阉宫之徒,操弄神器,秉国之钧、废正兴邪、残仁害义”。

钧之八:“喻天工《汉书贾谊传 》,‘大钧播物,块虬无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陶者作器于钧上,此以造化为大钧也”。

钧之十:旧时对尊长或上级的敬词 。如钧安,钧座,钧府,钧局等。宋岳飞《申安抚司乞兵马粮食状》“欲望钧慈”。

同时“钧”还有衡量、和谐、调节之意。用于钧瓷时,实际上,更有一种近似王者之意。如:钧天之享、钧天之乐等,故钧瓷自身的含义,实际上就隐含着至尊至瓷之意。

其六,从当今理论缺陷,盲点方面逆向作了论证。如果肯定了钧瓷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钧窑的诸多历史疑案:如“钧不随葬”,“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不过尺”,“雅室无钧不可夸富”;也就解决了为什么唐宋时期为何鲜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也解决了钧瓷造型的特殊性、数码底款、芝麻酱铁足底、鼓钉、乳钉、如意之兽装饰等个性。

基于此,龙山逸人认为:钧瓷是在神后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将富有个性的颜色瓷披上了帝王色彩,入主宫廷,从而成为陶瓷艺术中的另类。

支持这一观点有著名钧瓷学者索宗剑先生,在他的《宋瓷二十四品》一书说中了,他道:

“赵佶,这位依封建社会皇权世袭制度而即位的北宋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书画名家的地位胜过了他的皇位,文艺复兴的天才倡导胜过了他‘实内虚外’的卑弱和无奈,他在位二十五年,最大的功绩在于……他把雅与俗,巧与拙,这种艺术上的双重性表现得完美无缺。……并把 这一切提到某种彻底了悟的哲理高度。……只有‘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的钧窑,……才是徽宗所珍视的对象,并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著名钧瓷鉴赏家温剑博先生也肯定了钧瓷的地位,他认为钧瓷实际上有两种概念,一是自元至今民间见到的钧瓷,是作为日用品、工艺品存在的,另一种就是民间难得一见的君王之瓷,是作为警世、劝诫作用的。民间钧瓷至尚至美者,可为真正意义的钧瓷。可谓龙毛凤角,百千件不得其一。(见其作品《钧瓷的理念》)。

总之,神钧窑理论更着意于钧瓷的文化内涵,强调钧瓷形而上的理念,并以当今诸多理论为依据,结合唐宋时期文人际会,程朱理学的影响,对钧瓷进行了阐释。这种理论已为大多数钧瓷美学家、社会学家乃至考古学家所认同,相信不远的将来,钧窑的理论体系必将会更完善。

北宋钧官窑——钧台窑


北宋末年,宋徽宗钦定禹州城内的钧台窑作为官办窑场,派专职四品官员进行监烧。官窑产品不计工本,制作精益求精,这样就使钧台窑的钧瓷产品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也由此确立了钧台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进一步搞清钧台窑的烧造历史,该窑的性质及其产品种类和烧造工艺,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于70年代对钧台窑、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钻探和重点发掘。根据钻探资料显示,该窑址东临城墙界,西至“古钧台”古迹处,北依颖河水,南连马号街。东西长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8万多平方米。窑址内堆积层一般在1米左右,厚者达2米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的瓷业之盛。

在发掘的窑址中,发现有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还发现了大量窑具、瓷土、釉药、彩料和砖瓦等建筑材料。该窑烧制的瓷器种类既有钧瓷、汝瓷、青白瓷,又有天目瓷和禹州扒村窑类型的白地黑花民用瓷,宋三彩、珍珠地划花、绞胎与搅釉等。各类瓷艺的综合交流,对钧瓷工艺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整个钧台窑址的钻探、发掘,共清理出11座比较完整的窑炉。它们分别为:钧窑窑炉2座、汝窑窑炉5座、天目窑窑炉4座。2座钧窑窑炉即为现保存在钧瓷研究所院内的1号双火膛窑和7号倒焰窑,它们形制与结构虽各有差异,但其建造特征却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均为就地挖筑,其烟道大多设于窑后,为古代北方常见的半倒焰式自然通风的保温窑炉结构。采用这种办法建造的窑炉其优点在于蓄热量大,最高温度可达1300℃左右;散热慢,即使窑门扒开,也不会出现风惊炸袭,而恰恰相反,由于高温逐渐冷却,易使钧瓷釉面光亮,并出现细碎开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钧台窑双乳状火膛长方形窑室(即1号窑)是中国历代瓷窑中较为特殊的一例,仅在宋代钧瓷官窑中采用,这种窑炉结构更有利于窑内还原气氛的形成,烧成的钧瓷易于呈色,“窑变”效果明显自然,比较好地解决了高温阶段还原火不易升温的问题,传世宋钧官窑器物多为这种方法烧造。

什么是窑变瓷器?窑变瓷器如何收藏鉴赏


什么是窑变瓷器?窑变瓷器如何收藏鉴赏。

说到窑变,大凡收藏者都会想到珍藏在日本的曜变“天目”碗、钧窑瓷器上的彩斑、景德镇的“三阳开泰”窑变瓶等著名的窑变瓷器品种。事实上,全国各地唐宋窑口的窑变瓷器残片也早已被收藏者所关注。如建窑、吉州窑、乐山西坝窑、重庆昌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残片等,已经在市场上很热销。

然而,倘论对窑变的理解,今人恐不如古人理解得宽泛。今人所理解的窑变,常常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因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和美化。但在古人眼里,瓷器的窑变不仅是指釉面的色变,还包括瓷器器型的变异。

明代晚期的野史《稗史汇编》认为: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这种“非人力之巧所能加”之的同质同色的形态变异通常是由于瓷胎的干湿度不均匀或烧窑时窑内发生坍塌、挤压所造成。瓷器烧成后成为“异物”、“怪物”。

笔者所言这类古瓷器的“异物”、“怪物”,往往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君不见,在绘画史、雕塑史上那些起源于西方的所谓“印象派”、“抽象派”、“野兽派”作品,不是也大有市场吗?再说那些形态变异的瓷器,放在古代就是被窑工淘汰掉的“废品”,而即使出现在当时的市场上,往往价格也十分低廉。然而,这却是当今古玩市场上可以捡漏的对象。

十多年前,我在一古玩店看见一件邛窑绿釉执壶,敞口被压塌了,一边高一边低,钮带状执耳也歪歪的,腹部也有窑疤和窑粘,但整个器物完整,釉色也较匀润。乍一看,竟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感。于是我决定把它买下来。古玩店老板也是一个有文化的资深文物商,一番交流之后,竟然曾是我所开培训班的学员。他在介绍这件器物时,也主动提到了这件瓷器的“自然美感”和特别内涵。这真是知音识知音,赏物心连心。询价之后,我当即照价买下来,并且一藏就是十多年。

当乐山西坝窑瓷器的艺术成就被更多收藏者认知的时候,西坝窑窑变瓷器价格飞涨。笔者对西坝窑的认知较早,也是最早在收藏类刊物上介绍西坝窑瓷器的作者之一。当初,在第一次考察西坝窑遗址时,满山遍野的窑变瓷器残件还无人问津。当时,我和藏友一行四人,足足捡拾了一麻袋。其中就有一件窑变“茶瓯”。这件“茶瓯”,是由于制坯、装匣和烧窑的多种因素导致其变形;底部一则厚一则薄,一边高一边低;内底黑、白、蓝釉交织熔融,极像海边的海浪击拍海岸之景;窑变的外腹部釉面被烧成蜂窝状态,与蓝紫色流釉和窑斑杂陈在一起,给人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厚重感。这件藏品,虽是在遗址拾到的残次品,但每每欣赏把玩它,都能引人无限遐想一番。

一次,乐山有位藏友来我家交流,看见这件西坝窑“茶瓯”,爱不释手,再三恳请我转让给他。他说他在日本看见的现代陶瓷艺术茶杯就是这种风格,但比日本看到的更独特而富有韵味。因为我对这件“茶瓯”也是情有独钟,根本不想出手。为了让他放弃购买的念头,我便给出了很高的报价。殊不知他一口答应了。无奈之下,只好割爱。不久,他再次来到我家,要求我把上面提到的歪口歪流的执壶转让给他。一人乐不如众人乐。就一件藏品而言,每位收藏者也只是暂时的保管者和保护者,能有知识相近、情趣相投的藏友,继续藏之护之赏之,这当然是藏品极好的归属。

故事讲到这里,笔者强调一点:古玩艺术品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只有首先认知古玩艺术品的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成为真正的收藏家,否则,就只能是仓库保管员而已。

什么叫窑变釉?


窑变釉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久之,反而发现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如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的窑变釉瓷多被捣毁,至清时则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著名的如康熙朝创烧的豇豆红、苹果绿等品种。

窑变釉也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有的象夕阳晚霞,有的象秋云春花,有的象大海怒涛,有的象万马奔腾……人们对此现象无法解释,就称之为"窑变"。

早在宋代,就巳出现了窑变釉。《博物要览》说:官、哥"二窑烧出器皿,有时窑变,……于本色釉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后来的"钧红" 更是一种闻名中外的窑变釉。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的工匠巳经基本掌握了窑变釉的规律,可以烧造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产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钧窑变蓝如天》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钧窑变蓝如天》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钧官窑瓷器鉴别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