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龙泉窑瓷器 > 导航 >

龙泉窑青花瓷探析

龙泉窑青花瓷探析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2020-05-29

古代龙泉窑瓷器。

一、龙泉窑青花瓷产生的背景

1.青花、五彩瓷的崛起和流行

明代景德镇青花的大量生产及红绿彩、五彩的流行,在市场上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独霸市场的局面,而且渐渐地形成了以景德镇白瓷彩绘品种为中心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由单色釉向青花及五彩转化的倾向,这也使流行了千余年历史的龙泉青瓷、越窑青瓷及北方黑瓷、白瓷、刻划花瓷等单色釉品种逐步走向衰落,很多单色釉瓷窑或停烧,或转向烧制青花瓷。

2.各地仿烧青花瓷的流行

因为青花的流行,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各地单色釉窑场在追求市场销量的环境下,有些窑场不得不考虑转烧青花瓷的可能。这在元晚期已开始出现,明以后各地窑场烧制青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早到晚的基本顺序是:云南玉溪、建水青花,浙江红山、景和、云和、象山等青花,江西乐平、吉安、朝州青花,福建崇安、闽江、晋江、九龙江地区青花。此外还有广东大埔、揭阳、博罗、澄迈青花,湖南益阳、四川会理、广西容县、山东淄博、河南焦作、河北唐山等地也曾先后烧制青花瓷。其实有的以单色釉瓷为主的窑也有仿烧青花的,如德化青花。实际上从传世标本看,清代以后,烧制青花瓷的远不止这些地区和窑口。

二、龙泉窑青花瓷的烧制和基本特点

龙泉青花瓷就是在上述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没有考古资料,现仅根据已发现的龙泉青花的胎釉特点和景德镇青花风格特点来判断其产生时代。根据发现的标本来看,笔者初步认为,龙泉窑烧制青花瓷的时间约为明中期,并持续到明末和清初。关于龙泉青花的综合特点与景德镇青花的对比现列于下,以便研究者把龙泉青花瓷从地方窑青花瓷或景德镇窑青花瓷中分辨出来,因为人们多以为这类青花是景德镇窑仿龙泉窑烧制的外豆青釉、内青花的品种。龙泉窑青花工艺和釉色特点与同期龙泉窑普通产品并无二致,基本相同,惟内以青花为饰,大大区别于景德镇青花。龙泉青花内面釉色呈青白色,釉汁较厚。综合来看,龙泉青花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形制结构 龙泉窑青花瓷盘胎体呈灰白色,挖足,并有放射状跳刀痕。足根由刀具切削修整而成,有尖削状和平削状,风格粗犷、简率,有的足根粘有窑砂。胎壁较厚,大大厚于景德镇窑口瓷器,特别是盘类口沿处更为厚实,并多有花口特征。可能因为龙泉窑胎土不如景德镇细腻、烧结度好,故龙泉窑盘碗类绝大多数胎体厚重,在窑内烧制过程中可以减少窑裂现象发生,胎体烧结度也不及景德镇青花瓷。

2. 胎釉的特征 龙泉窑青花盘外足根施釉不够整齐,有的足圈内有釉,有的无釉,釉子有涂抹不匀现象,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出现。这种现象很普遍,常常内外釉层很厚,有薄厚不匀现象。内侧釉色泽偏青,其胎色也有灰白、灰色、深灰等不同特征。这也是龙泉窑普通产品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景德镇窑的胎釉特点。

3. 装饰特点 龙泉青花的品种,以盘类最为多见,可能因为盘类可欣赏双面釉。这类盘内侧多绘卷草纹花边,盘内由双圈或多圈构成内区,中间则多绘狮子绣球、云气纹、麒麟、草叶纹等景德镇窑常见的题材。这也是龙泉仿景德镇窑青花题材的一个特点,当然也不排除龙泉窑场请景德镇窑青花工匠彩绘的可能。龙泉青花瓷装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壁刻有划条纹、莲瓣纹,与龙泉窑普通青釉产品相同。刻划花也是龙泉窑装饰的主要特点,更是有别于景德镇青花的一个显著要点。

除上述显著的特点外,龙泉青花多出土于浙江、福建、江西北部一带也是一个佐证。我们回过头来再简单看一下景德镇青花瓷的特点。

景德镇窑青花盘最大特点是胎土细腻较白,当然也有灰暗胎体的,胎体轻薄,无法与龙泉青花厚重的胎体相比。龙泉窑的工艺特点如花口、修胎、釉色等,明显区别于景德镇产品。景德镇的胎体薄厚均匀,釉色较白,极罕有厚唇花口特征,而龙泉窑青花盘极罕有非花口盘。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龙泉青花居盘中,为主要欣赏位置,青釉在盘壁外,退居次要位置。如为景德镇仿龙泉,显然不会把青釉搞到盘外壁的次要位置。

三、龙泉青花瓷并非景德镇窑仿制

有人认为,龙泉窑青花是景德镇窑烧制的仿龙泉窑外青釉的青花瓷器。其实,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古代窑场互相仿制的现象就能看出,古代各窑口之间的仿烧主要是仿其特征与艺术风格,并不仿其工艺特征。

后朝仿前朝或同时代互相仿制瓷器的艺术风格,在古代窑场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景德镇仿龙泉釉色,我们称之为仿龙泉或豆青釉,它只是追求其豆青釉的色彩及艺术风格,而不是在工艺流程与特点、胎土胎色、形制结构上刻意模仿,因为这种仿制的目的是追求艺术效果,而不是当今仿古趋利行为。这与后朝如明清仿古代钧窑、汝窑、官窑的釉色特征一样,并不是刻意追求胎体结构和工艺特点。青铜器仿古也是这样,仿的是纹饰及艺术特征,而不是形制结构与工艺特征,是追求艺术效果,追求古风与韵味。明清两朝仿龙泉釉特点的瓷器很多,但很少有综合特征与龙泉窑相符的产品。重要原因还有:青花瓷和五彩在明中后期已是市场主流产品,民间窑场没有再仿外豆青内青花的龙泉瓷的必要,更没有理由和必要刻意模仿龙泉窑的胎土特征和工艺特征,这与古代仿制艺术行为是不相符的,而且这些都是普通民窑产品。所以说,龙泉青花瓷本为龙泉窑所烧,而非景德镇窑烧制仿龙泉窑的外青釉的青花瓷器,从图1至图9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上的特点。

诚然,关于龙泉窑青花瓷的问题还有很多,如龙泉窑上百处窑口,究意是哪个窑口烧制的?有限的龙泉大窑发掘没有发现青花标本。为什么要双面釉色?因为发现的龙泉青花胎土也有区别,到底有哪些窑场烧制?这些问题都需要热衷研究的专家来探讨,更需要今后的科学考古发掘来进一步证实。关于龙泉窑青花的研究,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因为龙泉窑址太多,发掘每座窑址是不可能的,即使这种外青釉内青花白瓷盘不是景德镇窑所出,也不排除有些这类瓷器是龙泉窑外其他窑口生产的可能,如江西的赣州窑、横峰窑、弋阳窑等,尚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元龙泉窑与龙泉窑系瓷器


龙泉窑,是继唐,五代越窑之后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在南宋时期得到大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烧制的粉青梅子青瓷器,宛如碧玉,极为名贵。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溪口周围,目前已发现数百处龙泉窑的民窑遗址。

南宋龙泉溪口官窑鱼龙耳瓶

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

南宋时期龙泉窑烧造有黑胎厚釉青瓷与白胎厚釉青瓷,往往同窑合烧。大窑金村等地窑口以白胎青瓷为主,溪口则主要烧制黑胎青瓷。南宋中期之后,受官窑影响,工艺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胎薄釉厚、釉质如玉,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黄绿色釉、灰绿釉、菜绿色釉等。

黑胎厚釉瓷器与官窑器相似,胎薄、质细、坚硬,灰黑如铁。少数胎呈黄或砖红色,胎质疏松。釉层厚、透明发亮、有开片,习称“紫口铁足”。和南宋官窑很难区别,以前都命名为龙泉仿官,近年学界有人提出龙泉官窑的说法,此说法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

白胎厚釉青瓷也是受南宋官窑影响,胎略厚,白中带灰,圈足,底露胎处呈朱红色或浅紫色,多数青釉釉层光洁不开片,釉色有粉青、梅子青等。

南宋龙泉大窑梅子青八方贯耳尊

南宋龙泉窑创造性的发明了石灰碱釉,代替过去使用的石灰釉,从而使得用较少的施釉次数,就可以获得较厚的釉层。从而简化了南宋官窑发明的多次施釉,多次素烧的方法,不仅使青瓷呈色更加青翠,更使其“釉汁莹润如堆脂”。从而烧性的烧出了色如翡翠的梅子青釉,使龙泉青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龙泉窑最好的釉色一般都为粉青色,梅子青由于烧成温度接近1300度,较粉青釉的1230度左右更高,从而釉面玻化程度更高,釉色青绿,宛如青绿山水。虽然在古代粉青釉价值高于梅子青,但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改变,所谓前人重粉,今人重梅者,说的就是梅子青在今天极其名贵之事。目前,尚未见到馆藏品有传说中的梅子青龙泉瓷器。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主要模仿瓯窑,基本上是采用刻划花装饰技法。器物胎骨多呈灰色,釉色多为艾叶青或略微偏黄的色彩,透明度和光亮度较差,刻划的纹饰则比较清晰。这种表现方法通过运刀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刻花的节奏与韵律,从而赋予刻划纹舒展自如的艺术魅力。常见的纹饰有莲瓣、荷叶纹等。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虎瓶、五管瓶、胆瓶、鹅胆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

南宋龙泉大窑鼓钉三足炉

南宋时青瓷工艺上的主要变化是薄胎厚釉,装饰手法以印、贴、堆的方法代替刻、划方法。在胎骨上增加厚度而不损伤胚体,凸出的纹样施釉后,釉在高温烧成时产生流动,使纹样的凸起部分显得更加清楚。

最为典型的器物,为莲瓣碗,碗的外壁为仰莲瓣纹,就是采用深雕式的莲瓣纹,当时人曰“龙泉窑。。。翠浅露白痕者真”;莲瓣纹中间凸起,烧成后隐现出白线,通常称为“出筋”,既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美,又使青瓷釉色出现了浓淡的变化。也成为鉴定龙泉窑的要诀。

南宋造型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也很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很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斛、投壶及琮式瓶等也多有生产,这与北宋后期崇古之风相关。铭文有“金玉满堂”及“河滨遗范”两种。

元代龙泉青瓷的造型比南宋形制明显增大,胎体厚重,显现出威武雄壮的风格。除一般碗盘常用瓷以外,创新产品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尊等,产品质量一般来说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但也有许多精美之作。元代龙泉的装饰艺术有划、印、贴、堆、镂刻、点彩等,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有各种花果、花卉、鱼纹、羽毛、人物以及吉祥图案等。在制作和装饰上又有很大变化,由南宋时的重釉色、重造型转为元代的重纹饰。

元代无论大小器物几乎都有花纹装饰,这是龙泉当时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精品有八方露胎贴塑人物纹梅瓶,其在工艺制作上采用露胎氧化新方法,印花开光不施釉露出氧化红色胎,使人物造型更加突出于青绿色底釉上,产生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这种氧化胎纹饰也是元代创新的一种艺术风格。

南宋龙泉小梅窑蟹甲青三系瓶

元代是龙泉窑系瓷器烧造兴盛时期,因行政区划又称为“处州瓷”、“处瓷”或“青处器”。由于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比宋代扩大数倍,瓷器大量出口,深受海外各阶层人们的欢迎。

龙泉窑青瓷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 "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形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停止了生产。

龙泉窑剔花双耳瓶 明 高39厘米

元代龙泉窑


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贴花分有釉、无釉两种,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无釉的是元代新创品种,在碧绿的底心上凸起红褐色纹饰,非常醒目。龙泉点彩和青白瓷相同,在釉面上随意点染含铁量高的涂料,经高温烧成带褐色斑点器物。

元代龙泉窑早期纹饰比较简单,以后渐繁复。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牡丹、莲蓬、桃、龟、鱼、兔、鸟雀、八卦、云鹤、云龙、云凤、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等。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锭、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宇,如"张"、"天"、"福"、"寿"、"大吉"、"金玉满堂"等汉字及"八思巴"文,因釉厚,纹饰不很清晰。

元代龙泉窑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碗和盘多菱口或葵口,圈足施釉,足底靠圈足一圈无釉,中心有釉,俗称"脐状釉"。罐有荷叶形盖罐、高装盖罐、双系小罐等;瓶有梅瓶、环耳瓶、连座瓶、琮式瓶等;尊有凤尾尊、狮座尊;塑像有观音、达摩、佛龛等,人物的面部一般无釉,呈红褐色涩胎。元代龙泉瓷器最大的特点是器型很大,胎体厚重。

龙泉花口盘 元 43*7.4厘米

估价:RMBlO000-18000

花口板沿,鼓腹,凸棱似菊瓣,圈足。胎体厚重硕大,通身开细碎纹片,俗称"百圾碎",是元代龙泉窑仿哥窑品种。瓜棱荷叶盖罐 元 高32厘米

估 价:RMBl50000

此罐圆口,短直颈,鼓腹,圈足稍高,附荷叶形茎蒂形纽盖。通体以瓜棱形为纹样,饰以粉青釉,足底无釉,拓红色,胎质细腻坚硬,胎体厚重,形制雄伟有气魄。 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 元 45.5X19.5X13厘米

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元代丰州小古城遗址出土。通体施天青色釉,晶莹润泽,为元代龙泉瓷中的佳品。元代龙泉瓷器的装饰孜技法达到了中国青瓷装饰史上登峰造极的程度。备种技法在元代瓷器上几乎都有运用,除传统的刻花、划花、印花、贴花、铁褐点彩等技法外,还新创了露胎贴花、露胎印花、铜红点彩、镂雕等技法。

宋代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龙泉窑花口洗 宋 口径17厘米

估价:RMB20000----40000

龙泉窑始烧于南朝,于南宋极盛,青瓷质量最好,还成功地烧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体优美,光素无纹,釉色极佳。龙泉窑莲瓣碗 南宋 17*7厘米

估价:RMB28000

此碗口略内收,弧腹小圈足。外壁隐约凸起莲瓣纹。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晚期的瓷器上已画现刻划简单的连瓣纹,以后渐多,成为传统纹饰。 龙泉窑三足鬲炉 宋 高11厘米

估价:RMB100000----180000

此器形制仿青铜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颈短且直,腹扁圆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龙泉窑塔式瓶 宋 高18厘米

估价:RMB40000----60000

此瓶造型新颖别致,器上部作琮式,下部呈塔式,下附四如意足。器身纹样采用印花工艺而成,纹样以纤细的阳纹线条和凸起的阳纹块面图案组成。通体青釉明亮光澈,凸纹釉薄处微呈灰白胎色,足端露胎处呈赭红色。

龙泉窑址


中华名窑-龙泉窑

中国南方古代青瓷窑址。分布于今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已发现窑址400多处。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有300多处。其中产品工艺精湛、质量最高的窑址在龙泉县的大窑村(古名“琉田”、“刘田”)一带,是龙泉窑的中心,故称为“龙泉窑”。龙泉县晋代为龙渊乡,唐初改为龙泉乡,乾元二年(759)升为县。宋庆元三年(1197)分县南的松源乡为庆元县

(见彩图[浙江龙泉窑址鸟瞰)

烧造年代 浙江地区烧造青釉瓷器历史悠久,唐代最著名的越、婺、瓯窑,对龙泉窑的兴起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有人认为,在丽水县吕步坑的南朝和唐代窑址及庆元县黄坛的唐代窑址是龙泉窑的早期窑址。有人则称之为“先龙泉”时期。但一致认为龙泉窑兴起于宋,南宋至元为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开始衰落,清代中叶结束。

调查、发掘与研究 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曾先后8次到龙泉、丽水等地进行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等地的文物考古部门又对各地的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1959年对丽水吕步坑、保定窑址进行发掘。1959~1964年又对龙泉大窑、金村两地窑址进行发掘。1979~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分别对龙泉东部的上严儿、山头窑、大白岸、笔架山、项户、安福、张畈岭脚、入窑湾、狮子岩、源口和云和县的水碓坑、梓坊、赤石等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宋元明时期的窑炉、作坊及居住遗迹,出土大量瓷器、瓷片和窑具标本等,为研究龙泉窑的历史取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窑炉与窑具 窑炉为龙窑,到了明代也用阶级窑。

龙窑窑身狭长,前后倾斜,窑头低窑尾高,好似一条向下俯冲的巨龙,因而通称“龙窑”,也有称“蜈蚣窑”或“蛇窑”的。龙窑可分窑头、窑室和窑尾3部分。窑头为火膛,是投柴烧火的地方,平面呈半圆形。烟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是装坯烧成的部位,宽与高都在2米左右。窑底倾斜,底上铺着一排排的匣钵。两旁用砖或匣钵砌成窑墙,墙中开设窑门。墙上筑弧形拱顶,顶的两侧各设投柴孔一排。火膛内烧旺后,再向投柴孔中投柴逐段燃烧。窑门与投柴孔的数量,视窑的长短而定。窑尾有排烟室,由烟火柱墙与后墙组成,烟火柱墙有出烟孔,窑内的烟与废气即由此排出。龙窑的结构因时代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宋代的龙窑窑身较长,呈弯曲状,一般在40米以上,南宋前期盛行长窑,最长的达82米。排烟室为狭长的长方形坑,没有盖顶和烟囱,有的用残砖和匣钵砌墙,有的就是一个土坑。南宋晚期龙窑逐渐缩短,到元代长30米左右。元明时窑尾的排烟室,有的用匣钵或砖石封砌,仅在顶部设几个比匣钵略小的烟孔,视窑内情况,可以随时将匣钵启闭。

珍稀的南宋龙泉窑瓷塑


说起南宋龙泉窑的产品,首先使人想到的是湿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以及古雅端庄的器物造型。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龙泉窑烧造历史上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1960年出土于龙泉大窑窑址南宋堆积层的一组人物塑像,却从另一侧面反映南宋时期龙泉窑精湛的瓷塑技艺。

这组人物塑像,是家喻户晓的八仙故事中何仙姑、韩湘子和钟离权像。

何仙姑像通高17.5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发梳两垂髻,右衽长袍,斜襟、衣领腰际结有飘带,右手托膝,左手执荷枝放至右肩,服饰、荷枝施青釉,开片,余皆露胎。

韩湘子像通高18.4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头戴方巾,身着博袖宽袍,腰际系有束带。头饰、服饰施青釉,其余露胎。

钟离权像通高18.8厘米,端坐于山石之上,头顶两侧各扎一髻,肩披蓑衣,袒胸露腹,裹腿,脚踏草履。服饰施青釉,其余露胎。

八仙的传说,最早起于晚唐,多见于唐宋以降文人的记载,直至明代吴元泰小说《东游记》的集成之作,流传久远,众说纷纭,有一个逐渐演绎的过程。这三尊八仙人物塑像,应该是取材于当时社会流行的形象。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内在气质的刻划。仪态端秀的何仙姑像,神情安祥娴雅;相传韩湘子由白鹤修炼成人,故其像面容俊朗,神态飘逸犹如野鹤闲云;钟离权,又名汉钟离,相传系上仙守牛童子转世,他的塑像最为奇特,留有络腮胡须的面容,却梳有“鹁角儿”的发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发型,式样活泼,活脱脱一个老顽童的扮相。汉钟离的表情,既含有天真,又透露出狡黠的微笑,十分传神。三位仙人的着装,线条简洁,褶纹圆转流畅,系结在服饰上的飘带,更显现出动感。人物塑像以山石为基座,在整个造型中起到了均衡和稳定的作用。作者刻意雕塑出山石那玲珑剔透的质感,瘦骨嶙峋、云气萦绕的山石,使得端踞其上的人物更显得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效果。

这些形神兼备的人物塑像,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作者使用了露胎装饰技法,即在人物的脸、手和山石等部位,采用不施釉的方法。由于南宋龙泉窑特有的胎釉成分,不施釉的部分在烧成后期受到二次氧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火石红色;施釉部分的青釉,则色泽淡雅柔和,两者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人物塑像露胎的部分更接近自然色,达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怎么鉴定南宋龙泉窑瓷?


怎么鉴定南宋龙泉窑瓷?鉴定南宋早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没有认真捣练,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鉴定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器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4.由于改进了胎、釉的配方及烧造技术的提高,烧造出与南宋官窑相类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开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此时的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6.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使青瓷显得特有韵味。

7.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8.梅瓶(宋代称作"径瓶",是一种贮酒器),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到南宋,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10.一种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中华名窑-龙泉窑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龙泉青瓷的文献记载:《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一"龙泉窑"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质颇粗厚,色甚葱翠。亦分浅深无纹片。唐代《肆考》云:古龙泉器色甚葱翠,妙者可与官哥争艳。"

清佚名《南窑笔记·龙泉窑》亦记载:"出宋处州,即名处州青。传钱王时造者名越窑秘色,王甚宝之,用以为贵。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盖龙泉由来久亦。……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在《菽园杂记》中,对于龙泉青瓷的工艺有这样难得的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它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紫筱,日夜烧变,侯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 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龙泉窑青花瓷探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龙泉窑青花瓷探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龙泉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