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试论陶艺的现代意识

试论陶艺的现代意识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现代瓷砖 现代风格瓷砖

2020-07-06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陶艺作为一种纯艺术表现形式{这里我指的是作为表现的陶艺,而非日用陶瓷,在当今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中,在当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发现东方”是当代中国的精神自觉下,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形式上,中国现代的陶艺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就陶艺的现代意识方面来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注视,尤其是在这个有着悠久的陶瓷艺术发展史的中国,如何来重新考察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优势,整合陶瓷语汇资源,提出它的现代意识,无疑有助于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陶艺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这样一个历史环境背景下产生的。由于长期的文化专制统治被解锢,以及大量西方艺术思潮和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当时的中国陶艺创作难免不受其表面形式所吸引。因此,现在要列举这一时期如美国现代陶艺之父彼得·沃克斯这样一位几乎被世界公认的划时代意义的人,几乎是很难的。这也说明这一时期的陶艺家洽谈室是为未来中国陶艺繁荣做铺路的人。这除了当时的客观条件外,恐怕就是作为“未竟的事业”现代意识精神原则不明确。这或许也是造成认识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尴尬局面,以致于20世纪90年代一些感时髦的艺术家介入陶艺创作并在全国举行了一些所谓青年陶艺家作品展,尽管这对陶艺在中国的造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未在真正意义上确定陶艺的现代性,未来的现代陶艺还在脚下。

强调陶艺的现代意识,其实质目的就是要陶艺家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按胡塞尔说法,意识具有多义性,他最关心的“意识是作为间向性的体验,体验具有对对象的指向性”。很显然,意识除了抽象的理论思维外,还同实践相关联。所以意识的意向性是同经验主体的实践经验不可分离。陶艺创作的意识体验实际上是创作者心理上对陶艺作品的综合反应,它包含着经验主体所具备的文化积淀、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艺术技能等等。而这些恰恰也是创新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传统陶瓷历来注重分工明确,一件陶瓷至少要经历数十位工匠之手,有的甚至“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突出个人特点方面很受限制。我们呼唤陶艺的现代意识,其目的就是要唤起、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个人的独立创作精神,甚至包括烧砀方式上。为此,真正陶艺家必须亲自从陶艺媒介(泥、釉、火)中,采用试错法(trial and error)去发掘他们所需要表达的元素,找出适合自己的语汇,来表达他自己的体验,这样自然百然地就会形成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至少从目前来看,能踏踏实实地把窑炉工程,配釉及艺术相结合的陶艺家不多。因此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谈陶艺的体验意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意识由于其意向性(internationality),总是呈现为“对……意识”,所以,现代意识实际上应该是“对现代的意识”,现代由于更多地被理解为一个时间要领一个相对传统而言的历史学范畴术语,而这里所涉及的则更不定期有哲学和文化意义上的倾向。而这方面也正是我们现代陶艺所忽略的。我们知道,宋瓷何以能够代表华夏文化审美品质,正是因为同宋代思想中的儒、释、道三者的渗透合流分不开,与宋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密节相联。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宋人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有所深入,对人本身的认识也较前代深刻许多,因此,宋瓷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强调陶艺的现代意识,实际上关注的是现代性的意识。然而,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对立或分割。与此相反,我们必须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对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做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消解传统,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依靠传统。中国古人说过“天下大同”,在当今全球化的氛围中,发生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冲突,因此,现代性应在文化建设中,确立自主的主体意识与进取精神。“只有世界性,才有更深刻的民族性。倘若一个民族的东西,不具备普遍性特质,那就根本难以为其他民族所理解”,这说得太深刻了。比如:明代青花瓷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这与郑和下西洋与世界交流分不开。海上贸易即是文化的输出,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引入。我想这应该是形成明代青花瓷世界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当今更是一个综合创新的时代,综合是可以出现新意的。

陶艺的自律理想也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陶艺自律的原则并不意味着要把陶艺与现实生活相分开,也不意味着陶艺与大众参与都是消极的现象。比如现在一些陶吧的兴起,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人的主体性与高技术的发展之间力求找到新的平衡,通过娱乐性艺术排遗工业化时代紧张生活的心理压力,在这里关键是要区分文化价值领域的有效性。在现代社会,艺术价值领域的分化以及它们按照自己的有效性要求处理自己的问题是现代性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陶艺自律是艺术价值范围内合理化的要求。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现代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必然要受到挑战,尤其全球化浪潮更使很多传统社会变得“现代化”。在这种现代化的时代,“传统的不同的形式到处继续繁荣发展,但是以传统方式存在的传统越来越少。总之,一个有创造意识陶艺家,只有善于借取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当下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是富有创造性的,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这或许是强调陶艺的现代意识的意义之所在。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现代陶艺介绍


创造,成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使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寓所。因此、与传统陶艺不同,现代陶艺只是以陶泥作为它的物质载体,而借以体现的却是一种现代的艺术精神。它主张自由创造、个性发挥、即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着容器的形态。但已不再是以实用为目的。并且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规范,扬弃了传统陶瓷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审美趣味,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现代陶艺创造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化的“瓶罐”,即使是“瓶罐”、也是以“瓶罐即艺术”的观念自由表达着陶艺家的生存经验。因此、现代陶艺纯属于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造。具有从古老的陶瓷母体中脱离而形成独立的纯艺术特征。

雕塑瓷——瓷雕:是陶瓷器的一种装饰。一般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要模印、镶嵌以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工艺操作并经高温烧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大致分圆雕、浮雕、堆雕、镂雕、雕镶、雕刻等种类,其制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浅谈现代陶艺与现代家居的结合


陶瓷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年的历史,陶瓷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渐进步,在它的身上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年代,人们对陶瓷艺术由粗犷向细腻的转变,由繁复庞杂向稚拙、简朴、大方的追求,蕴含了人们对现代陶艺的深究和喜爱。本文仅就现代陶艺与现代家居的交融作一分析。

一、现代陶艺的特色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所体现的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更多的则是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这使其充满了象征与浪漫的特征,它是泥、釉、火的交融,从而起到了一种审美导向作用。现代陶艺的发展是以反叛传统为其出发点的,从现代陶瓷的本质上看,它体现的是一种真实的关系,即体现陶艺人精神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了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本能和人与理想等一系列的关系,即从事者,包括作者和接受者。也许有些人常常眷恋着传统的美术标准,因此固执地将现代陶艺看成是一个有附加价值的恒定的物品。人们在旧的、习以为常的美术标准下,现代陶艺有时就会被认为显得丑陋、粗糙、脆弱、单调。现代陶艺的丑陋实际上是对传统美术标准的反叛,传统美术培养起来的陈旧标准从来就是把丑陋掩盖起来的,而这时现代陶艺将这种存于人类生命中真实的丑陋发表出来,这对于习惯了传统审美标准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希望在享受一些优美的手工艺的同时议论和批判现代陶艺的所谓丑陋。

现代陶艺的观念要比一件陶艺作品的本身要优先,因为在现代陶艺中,真正显示问题的不是作品而是作品的观念,称为一个有作用的东西,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陶艺作品所提供的仅是一种刺激思考的机会,有时作品并没有固定的形式符号,现代陶艺的作品体现的只是一个机缘,一种仪式。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有观念,作品的存在是人的关系的变化,现代陶艺中的“形式”、“观念”与传统陶艺中的“内容”含义不同。现代艺术的现代陶艺本身就是观念。观念即形式,形式即观念。现代陶艺并不否认观念是通过形式来传达的。陶艺家创作形式是为了显示观念,观众透过形式来接受观念,然而现代陶艺观念与形式的关系与传统美术并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形式,并不是由陶艺家单方面完成的而是由观众在接受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心态素质、修养和理解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解释,形成一个“自我的形式”。这个形式既包含所在陶艺作品的形式,同时又加入自己的看法,作品在观众心中完成。从艺术方面来看,陶艺家用自己善用的表现手法来显示观念,根据作品存在的方式、形式所引起的个人内在反应、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作品宣告完成对于他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形式,同时也是他的观念,观念本身就有了形式。由于陶艺家对材料和技术的驾轻就熟,使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念,而不会受到材料及工艺技术对于主题表达的限制。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观念与形式完美地体现出来。

二、现代陶艺与现代家居的交融陶瓷艺术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价值追求的转变,是从对物质性质、实用性质的侧重,转到内在审美的室内装饰的侧重,这种价值追求的转化,使现代陶艺的形成也得以充分发挥。众所周知,现代人对时尚家居的陶艺装饰更有文化底蕴、更有品位,已成为现代家居的新宠!

在家居布置中,人们喜欢悠闲自得的艺术享受,欣赏着富于变化的釉色,感受散发着独特韵味的陶艺作品,揣摩着耐人寻味的现代陶艺作品,因为它既可以点缀环境,悦人眼目,又可以作为环境的主体,撼人心魄。感性化、个性化的设计当然就有感性的解读。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提高,除了关心装修及家具的环保性外,也开始关注家居装饰的环保性。家居饰品趋向自然质朴的原生态甚至带点原始味道的陶艺作品,采用各种新颖、别致、具有时代感和装饰效果的材料装扮居室时,现代陶艺远比传统陶艺要自由、要丰富,也使彼此之间形成非常明显的区别。总言之,现代陶艺的形式感具有高度的自由性,正因如此,现代陶艺在形象、色彩、造型方面,呈现出丰富而新颖的形式风貌。

三、结束语总之,要使现代陶艺与室内家居空间处于一流而整体的系统关系中,则自然要求创作者的注意力以对陶艺作品本身的关注转到对现代陶艺与室内家居空间各种结构要素,形式要素并行综合交融,从而创造和谐统一的室内家居环境。

如果说,一间别致的小屋是一个舞台的话,那么,适当陶艺摆设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它可以把艺术的感染力控制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强化环境的美、生活的美。

现代紫砂陶艺简述


紫砂艺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民间工艺,因茶文化的发展而丰富。现代社会的观念在不断更新、发展,紫砂陶的审美变化也日渐为一些有志于探求艺术发展的人所重视。

从文化发展和前进的方向看,任何艺术和工艺都不可能没有与时俱进的形式要求和艺术要求,缺乏文化创新的意识和理念,文化的先进性要求也必然会大大降低。

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现代艺术的各种思潮、观念和手法,也极大地影响了紫砂从业者,许多人将在艺术院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付诸艺术实践,求新求变求异,用现代设计理念来经营紫砂,可以不考虑实用性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创作的观念上、空间上探索新的可能性。这些具有当代文化态势的作品,不仅有形式美感,有现代艺术语言和表现力,着重于审视、表现当代生活的共同经验,同时也是将紫砂陶艺推向现代艺术平台上的努力。

这种努力的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壶的设计制作,二是纯粹的紫砂陶艺作品。在茶壶设计制作上,不囿于原先的师授徒承的造型观念,突出强调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个性突出,原创精神强烈,时代气息浓厚,如“皮革壶”、“曲壶”、“礼帽壶”、“翔壶系列”、“五件兄弟壶”、“五头明茶具”等。现代陶瓷艺术意识在紫砂壶上也迅速发展,艺术家手里的茶壶只是一种表现题材,力图打破传统的形体结构和功能结构,只具有观赏性而完全不考虑其实用性,这些作品虽有某些壶形却只能归类于陶艺,如“五色土系列壶”、“小天山壶””等。

紫砂陶艺作品与传统的主要区别是创作理念的不同,后者是作者创作受主题“归属”的制约,前者则完全是在自由表达个人的创作意愿,因而产生出不同的形式表现和不同的成型工艺,在材质的运用上,也尽可能地张扬紫砂五色土的特性、材质的质表肌理,凸显个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如“哥哥吹曲妹妹听”、“大道归真”、“莲蓬和翠鸟”、“逢春”、“延续”、“庄子,子非鱼”等。

紫砂陶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是别的材质作品无法替代的,但也决不会全是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实用品,现代陶艺的理念和精神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这一领域,赋予它们纯艺术的文化品位也是可能的和必须的,否则,表现个人精神的手工艺品也无法从根本上保持它强大的生命力。现代艺术进入紫砂领域,无疑拓展了从业人员的形体构成的艺术思路,扩大了创作视野,也使紫砂艺术风格与时俱进,更趋于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欣赏层次的人们的不同的艺术需要;也会更加丰富紫砂艺术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现代家居中的陶艺陈设


陶艺陈设在现代室内陈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于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渲染起着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映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审美需求以及个人文化素养的精神内涵。

艺术感受引言用来装饰居室空间、美化生活环境、体现文化情操的各种陶瓷陈设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一些集艺术性、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艺陶瓷,如今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热衷选购的饰品。被人们称之为“纯自然艺术”以及“心和手完美结合的艺术”的陶艺,如今逐渐走近了普通人们的家居生活。

1、陶艺在信息时代的消费趋势

自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发展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的同时,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正瓦解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的生活淹没在一种庞大冷漠的工业化大生产的人造环境中,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摩天大楼,单调划一的住宅群,大片的玻璃幕墙,光滑的金属材料·一凡此种种构成了冷硬、沉闷的空间,使人愈发不能喘息,人们企盼着悠闲的自然境界,强烈的寻求个性的舒展。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环境,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善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室内环境。弄清陈设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借助于室内环境的改善以冲淡和柔化工业文明带来的冷酷感,借此抚慰人心。格调高雅、造型优美,其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陈设品使人怡情悦目,陶冶情操,这时陈设品已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如在书房中摆设根雕、中国画、工艺造型品、古典书籍、古色古香的书桌书柜等等。这些陈设品的放置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由泥土,水和火构筑而成的陶瓷艺术无疑具有一切令人亲近自然的因素。美化了环境。提高了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2、陶艺装点家居的主要流行形式

2.1组合型

在书柜、茶几、卧室内,放置一组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陶器作为饰物,是不可缺少的。陶器的造型因人而异,或以动物、人物组合,或以花草、树木组合,抽象派、卡通式都在选择之列,只要是色彩、形状搭配得当,都会使居室显得高雅。组合型陶艺较适合放置在房间面积较大的居室。

2.2悬挂型

根据不同的图案烧制成壁画、瓷盘挂在墙上,可以镶个木框,或是采用原本的瓷盘。墙上可以设置专门的彩色灯光照在瓷盘上,突出图案的艺术特色。有的家庭将主人的照片描绘在瓷盘上,也别具特色。如现代化私人别墅。空问面积大,可以采用悬挂陈设的方法。来弥补室内空间空旷的不足,增加空间的层次变化。可以用陶瓷制成的灯饰或以陶瓷和其它编织材料制成的软雕塑,或者用各种造型花瓶栽种盆景、绿化来作为装饰,这样既不占面积,又装饰了枯燥的墙边角隅。

2.3落地陈设

稍大些的装饰物常落地布置,放置在厅室的角隅、墙边或出人口旁边,走廊的两边及尽端等位置可作为合适的摆放处。用于落地陈设的装饰品为体积相对较大的陶瓷雕塑、成对的陶瓷花瓶和动态造型各异的抽象形式的陶艺等。现代居室中,大部分空间的地面都铺设了地砖或木地板,落地陈设时有时需要加一个造型与之相呼应的底座,显得更为精致与高雅。若是中式传统风格的居室,可配以红木或仿红木制的圆形底座,上置仿古花瓶。极显气派与宝贵。相对于现代设计一类的家庭,则可先用方形、长方、扁方和三角等各种异形底座,加上抽象、前卫手法制成的或粗犷或精细的陶艺作品,绝对能烘托出室内的艺术氛围。

2 .4雕塑型

用接近于本色的陶泥,雕塑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或其他事物的造型,置于房间的一角或案头,会给你的房间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用陶泥雕塑出来的艺术品有:微雕、浮雕、影雕,这些雕塑品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具有收藏价值,装饰性也很强。多姿多彩的雕塑在家居装饰中,确实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家居陶艺饰品的选择和摆设

室内空间与视觉组构的整体环境关系的和谐将决定着陈设品存在的形式和物类属性。陈设陶瓷是否在室内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看它的尺寸大小、形态变化、装饰手法与室内环境需求、陈设空间、陈设位置、陈设方式、环境景观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是否相协调。可见,现代陈设陶瓷要想求得存在与发展,就必须对室内环境涉及的内容,进行一番深人地分析研究。

陶艺饰品要真正起到装饰的作用,选择陶艺的造型及如何陈设摆放也有讲究。选择陶艺要从居室的面积、层高、陶艺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来考虑。陈设在一个家居每个房间当中的发挥的舞台很多:玄关/墙脚/茶几/书架/床头柜/窗台/…功能上很广泛:花瓶、镜框、衣物篮、相框、灯饰、托盘、烛台、壁挂、时钟、书靠。陈设用品相对一个装修,更具有个性化和DIY的性质。

3.1注重整体搭配,突出主人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情操

陶艺饰品选择与布置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特征、性格爱好及修养、品味,还是人们表现自我的手段之一。例如:猎人的小屋陈设兽皮、弓箭、锦鸡标本等等,显示了主人的职业以及他勇敢的性格。家庭客厅也是显示主人文化素养以及社会地位的地方,陈设陶瓷的选择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陈设不可珠光宝气,奢侈繁4,宁静、清新和亲切宜人应成为其环境营造的首选。另一方面,家庭陈设受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国外更是如此。所以,陈设陶瓷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客观需求,考虑陈设品因时因地而变的因素,对陈设陶瓷的制作工艺、文化和艺术价值进行定位。

3.2从居室的装修装饰风格出发,陈设与环境相协调的陶艺饰品

陶艺饰品的风格是指陶艺饰品固有的造型、色调和材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背景和品质的综合因素。陶艺饰品风格的选择与室内设计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陈设品的风格与室内空间风格是一致的。风格一致的陈设物品的叠加能增强室内的陈设效果。有利于烘托室内空间的整体气氛。另一种情况,陈设物品的风格与室内空间的风格相异,形成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达到特异、新颖的陈设效果。

陈设方式是陈设物展示的借助形式。陶瓷陈设多在地、桌、台、柜、橱、架和案等上面。除了物理上载重和稳定因素,不同的室内环境情趣和气氛效果也决定陈设物的体量。大体量在室内环境巾形成的是端庄、肃穆、宏伟的情趣,如放置小体量的器皿插上一支花则显出清雅、温馨的气氛效果。对陶瓷体量的研究应依据室内环境的整体性、动态的去考虑陈设物与陈设方式的关系。

陈设陶瓷形态、装饰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它在某一特定室内环境景观里是否强化了环境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境界。不同风格的室内环境陈设的陶瓷形态、装饰需作相应的改变。在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风俗的室内环境中放置一个现代感强烈的陶艺,无疑被看作是一种审美意识上的冲突。反之在一个室内环境简洁明快、现代气息浓烈的环境中放上一个类似八仙过海的传统人物器皿,同样会造成唐突相悖的现象。

3.3陈设数量宜精不宜多。突出点缀效果

任何饰品在家居的位置只能是“装饰’,陶艺也如此。面积较小的房间,放上一个大陶雕,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装饰物只有与房间、风格及主人的个性、身份和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相结合,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果你拥有一两件精美的陶艺,摆放又得当,会让人感觉到:在家居中品味陶艺,是一种享受。

3.4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根据陶艺饰品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实用性陶艺(灯具、餐具、杯、壶、盆等)和装饰性陶艺(壁挂、装饰挂件、陶艺雕塑等)。实用性陶艺饰品是指具有实际使用功能,同时兼有观赏价值的陶艺品。由于实用性陶艺特性,这类物品多数为If常生活用品。客观上美化了室内环境,丰富了室内空间层面,调节了空间节奏。在一定的场合,实用性陶艺本身的展示也会传达出不凡的情调与韵味。装饰性陶艺不具备实用性功能,只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具有唯美特征。这类陈设品具有浓厚的艺术趣味、强烈的装饰效果,旨在陶冶情操、增加人文氛围,提供赏心悦目的空间环境。

4、结语

如果说室内空间是舞台的话,那么室内陈设将扮演传达空间内涵的重要角色。在室内空间广阔的背景上,陶艺饰品展现了瑰丽多姿的景象,并通过室内设计赋予空间特定的精神内涵。

现代陶艺介绍_陶瓷常识


创造,成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使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寓所。因此、与传统陶艺不同,现代陶艺只是以陶泥作为它的物质载体,而借以体现的却是一种现代的艺术精神。它主张自由创造、个性发挥、即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着容器的形态。但已不再是以实用为目的。并且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规范,扬弃了传统陶瓷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审美趣味,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现代陶艺创造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化的“瓶罐”,即使是“瓶罐”、也是以“瓶罐即艺术”的观念自由表达着陶艺家的生存经验。因此、现代陶艺纯属于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造。具有从古老的陶瓷母体中脱离而形成独立的纯艺术特征。

雕塑瓷——瓷雕:是陶瓷器的一种装饰。一般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要模印、镶嵌以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工艺操作并经高温烧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大致分圆雕、浮雕、堆雕、镂雕、雕镶、雕刻等种类,其制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陶瓷知识:何谓“现代陶艺”


陶艺这一名词早已被国外所用,但在我国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

陶艺被人们称为“火”的艺术,是因为它离不开火;陶艺也被人们称为“土”的艺术,是因为它的主要材料是粘土。陶艺作为一门新的艺术,脐身于绘画和雕塑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受到人们的青睐。

它区别于一般的陶瓷制品,虽然它也和实用陶瓷一样是用同样的工艺制作出来的,但陶艺不像陶瓷那样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而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审美价值。它可以不受实用和传统的制约,更充分地发挥人的创造力、表现力。它和其他艺术一样追求作品艺术上的完美,并通过作品的质地、造型、纹饰、釉色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所以说它是艺术、工艺、科学三者结合的艺术。

现代陶艺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品来展览、陈列,又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除此之外,它已走进人民的生活,成为当今环境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室内设计也离不开陶艺,它往往在整体设计中起到“点睛”的作用。它不仅仅作为室内的陈设品,而且从室内走向室外,发展成为与建筑园林艺术融为一体的环境艺术。它还可以充当人们情感的媒介,被视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常常被当做珍贵的礼品相互馈赠,小到民间交往,大到国际文化交流。

陶艺为适应不同的审美要求,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千姿百态,不但有材料的区分,如陶胎、瓷胎、炻胎等,从种类上也有区别,如陶塑、器皿、壁饰、挂盘、壁画、室外陶塑等。在艺术风格上也有如下几类:

原始粗犷的风格。不多做人为的加工,充分体现材料质的自然美,造型粗犷、质朴,不细雕琢,追求稚拙之美,如粗糙的质地及烧制的痕迹,追求原始自然的审美情趣。著名陶艺家祝大年先生的代表作,钧釉陶瓷雕塑《华夏泥塑的表现手法,表达朴素的审美情感,造型淳朴,清新自然。著名陶艺家祝大年的动物陶雕作品“小羊”表现了一只正在草原上专心低头吃草的可爱的小羊,用白色釉,施在凸凹不平的羊身上,很好地表现了卷曲的羊毛。造型简炼,丰满而圆浑,既有民间的趣味,又富于装饰感、现代感,色彩是全白色,作者用最简炼的语言,表现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作者高深的艺术修养。

古典风格。创造性地发挥传统的优势,学习古代陶瓷的卓越技艺,追求造型纹饰的典雅、工艺的精湛,在作品的形式上具有仿古器物的特征,适应了现代人对古典美的情趣,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的形式相结合,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代著名陶艺家祝大年为国际陶艺演讨会设计的挂盘《春风得意》,就是采用了传统的釉上红绿彩的装饰技法。挂盘中的蝴蝶风筝造型,既传统又现代,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以红绿为主,色彩浓郁,红绿的对比,线条的韵律,组成了一曲美好的音乐,后被大会选为此次大会国际陶艺演讨的会标。

现代风格。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吸收了现代派绘画、雕刻表现手法,用抽象的造型来表现作者的观念,追求标新立异,而富于想象力,是传统陶艺的现代化。

陶艺的艺术风格虽不同,但都离不开对形式美的追求,充分地表现陶瓷材料的天然美,充分揭开了粘土的可塑性、柔韧性,用多变的造型手段,使作品产生节奏韵律之美,利用釉色、纹饰的变化达到自然的装饰效果。

手工制作是陶艺的主要特征,一件坯体的塑成,往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首先要熟悉粘土的性能,然后对粘土进行加工,再由粗到细一步步地塑造。一个真正的陶艺家既要具备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又要精通它的工艺和制作。从陶艺的造型上可分为器皿和陶塑两大类。器皿的成形常用捏塑,泥条盘筑,泥板拼接,手工拉坯等手法;陶塑一般与雕塑的技法相同,陶艺的造型丰富多样,所以在塑形的过程中单一的手法是远远不够的,往往需要综合各种成形手段,才能达到创作的目的。

在制作的过程中有选料、配釉、烧窑三个步骤。选料和配釉都要对各种矿物质的化学成分有所了解,熟悉各种原料、釉料的配方并根据创作需要来选择材料。釉料的成分比较复杂,分碱性釉和酸性釉、中性釉。不同釉料烧成温度不同,为了使它呈现不同的色彩,还要加入不同的呈色剂,如釉中含有钴,烧成后呈现蓝色,同一种着色剂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色彩也不同,如铜,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红色。作品在烧之前需要将坯体干燥,有的还要经过素烧,最后正烧,粗陶一般要800°C左右,一般陶需要1000°C以上,精制的陶需要1200°C以上的高温。现在我国的陶瓷工厂多用隧道窑,小型的陶艺作品可以用电窑和瓦斯窑,比较容易控制窑温。陶坯要经过“火”,才能焕发光彩,不同的“火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火候”有误就会前功尽弃。掌握了烧窑的技术后,就可以自由地控制它。在烧制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釉裂、窑变、起泡、变形、垂釉等现象,有经验的陶艺家往往会巧妙地利用这些缺陷,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如开片釉、窑变、花釉等就是利用其缺陷,有意去追求达到作者需要的艺术效果的典范。

现代柴烧陶艺的特点与创作


柴烧陶艺的特点

柴窑烧成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的电窑,瓦斯窑最大的差别在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则具有方向性。因此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窑的角色

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firebox燃烧室),窑室(chamber),烟囱(chimne),烟道(flue)。烧窑的原理是:木材于火膛中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窑室,对摆在其中的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过白烟排出。因此窑的设计重点必定是:

1.有利于燃烧(包括升温及保温)

2.有利于火与灰(flameandash)在坯体上的火痕

3.火的排出路径(侧焰、倒焰或直焰)

窑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形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的说,窑将确立作者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不同形式的窑有着不同的特性,甚至于同一形式的窑,有不同窑的个性,我们对一座柴窑窑性的掌握,除了顺应与驾驭外,也包括烧成的效果的掌握。然而所谓烧成的效果其实是随作者的主观因素而有不同的评价,尤其以创作为出发点时,无论如何,一座窑仍要有相当的掌控度和适量的落灰及火痕的效果。如果不求落灰及火痕,就没有必要千辛万苦的去烧柴窑了。不当的窑室设计将导致效果不彰,不易掌控,甚至于温度烧不上去,蓄温不良,灰和火都留不住等等缺憾。

试论中国瓷器上的莲纹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称芙蕖、芙蓉。《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千百年来,莲以它美丽的花形,芬芳的气质,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深受世人的喜爱。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描写莲的诗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陈凤·泽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咏莲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清商曲辞·青阳度》);“千叶红芙蓉,昭灼绿水边”(《清商曲辞·读曲歌》)。一曲曲清新秀丽的民歌把江南水乡莲花盛开的美景描写的如诗如画。唐诗中也不乏赞美莲花的作品。“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不学清萍叶,随波东复西”(丁鹤年《采莲曲》);“看取莲花净,应方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更是爱莲成癖,他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段尽善尽美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有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梁其壶”,壶盖四周饰有一周镂空的莲瓣作为盖钮。湖北京山出土的春秋早期“曾仲游父壶”,盖顶上也饰有类似的莲瓣钮。以上两件器物是我国早期以莲为纹饰的范例。这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可以看出是由流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饪食器和酒器上的波曲纹(旧称环带纹)演变而来的,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装饰写实莲纹的代表作品。壶盖四周外侈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莲瓣。与其相似的还有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莲瓣方壶。河北易县燕下都十六号墓出土的陶方壶也装饰有类似的莲纹。战国陶器上的莲纹基本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但莲瓣数量明显减少。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逐渐的适应和缓慢的流传,到东晋、南北朝时已遍及大江南北。随着佛教的到来,佛教艺术随之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是佛教偶像崇拜和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传说釉迦牟尼降生前,宫廷中百鸟齐鸣,四季花木一同开放,池中开出大如伞盖的莲花。釉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每当他传教说法时,都坐在莲花宝座之上。在有关佛教艺术的雕塑作品中,诸佛所坐的台座也多为莲花形。佛经中把佛所居住的地方称为莲华世界,“莲华世界,是卢舍那佛成道之国”(《华严经》)。佛教经典也有以莲花题名的。《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经的名称以“妙法”比喻所说教法微妙无穷,以“莲花”比喻经典的洁白高雅。就连僧众所披的袈裟也与莲花有密切关系,“袈裟又名莲华衣,谓之不为欲泥所染故”(《释氏要览·上·法衣》)。总之,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江苏金坛西晋墓和浙江平阳元康元年墓出土的青瓷谷仓,腹部均贴饰模印佛像。佛像身披袈裟,双手合抱坐于莲花台座之上。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的茶黄釉钵,外壁刻划简单削瘦的莲瓣十七瓣。镇江阳彭山出土的莲瓣纹碗,每个花瓣由数条极细的划线组成。以上两处墓葬出土的刻莲瓣纹器物与浙江萧山县上董窑遗址的盘碗残片非常相似。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1977年浙江宁波发现两处南朝早期窑址(云湖窑)。出土的莲瓣纹盘碗与东晋上董窑十分相似,也是用流畅有力的线条在器物外壁或内心用重线刻出简单的莲瓣。但云湖窑的莲瓣有单瓣和复瓣、有筋和无筋之分,有的盘碗内外均饰以莲瓣纹。此外,还有少量刻成凸莲瓣,装饰手法比东晋时期有所发展。江西吉安齐永明十一年墓出土的青釉盘是南朝莲纹的典型式样。盘心浮雕重叠莲瓣,中心以弦纹构成的圆圈内每三个大小同心圆组成一个莲子,均匀排列,看上去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类似的器物在江西、江苏的同期墓葬中经常可见。莲瓣一般为四至十二瓣,中心以不同数量的同心圆象征莲子。

这一时期罐类上的莲纹尤具特色。河北平山北齐天统二年崔昂墓出土的青釉四系罐,上腹部塑覆莲八瓣,莲瓣肥宽,瓣尖凸出外卷,瓣内阴刻蕨草纹。造型丰满浑厚,稳重大方。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莲带盖六系罐,肩腹之间覆莲一周,半球形盖面上堆塑两层立体斧仰莲,这种堆塑莲瓣纹与器形巧妙地融为一体,既美观又适用,具有北方制瓷工艺的特色。与南方盛行的刻划、浅浮雕莲纹相比,在装饰效果上似乎更胜一筹。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造型雄伟,装饰瑰丽,是代表南北朝莲纹装饰水平的典型作品。莲花尊除颈部堆贴两组飞天、兽面纹外,自肩部至足部装饰六层不同形态的仰覆莲瓣。第一、二层模印的双瓣覆莲贴在肩腹之间,莲瓣圆润舒展;第三层恰在器腹中部,莲瓣最长,瓣尖凸起微向外卷,每瓣还加饰一片模印的菩提叶纹;第四层仰莲贴在下腹部,瓣尖略微上卷。最底部的高足上堆贴两层覆莲。各层莲瓣分别采用印贴、刻划、堆塑等技法,华缛精美,仰覆呼应。山东淄博和庄北朝墓出土的莲花尊体形瘦长,腹上部堆塑一周双瓣覆莲,莲瓣凸起,姿态丰盈,瓣尖向外微卷。下腹部饰一组双层仰莲,每层十一瓣为一周。腹以下收缩为外侈的高足,足外堆塑一周十一瓣覆莲。南方同期墓葬中也有莲花尊出土。武昌何家大湾齐永明三年刘凯墓和南京林山梁代大墓出土的莲花尊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均与封氏墓出土的极为相似。这种体形硕大、装饰华美的产品。标志着南北朝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南北朝瓷器的莲纹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尤其是封氏墓出土的仰覆莲花尊,每层莲纹的样式和处理手法各不相同,其丰富的变化与壮观的形制都是前所未有的。从众多的出土资料可以看出,此时的莲纹大多直接来源于云岗、龙门、响堂山等石窟的柱础,藻井图案,是以佛教艺术为母范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富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南北朝制瓷艺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富于装饰性的莲纹与我国传统的瓷器造型巧妙地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陶瓷的装饰艺术。

(二)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发展时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成就的基础上,隋唐瓷器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繁荣昌盛的唐帝国对外来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魄,南北朝时期带有宗教色彩的莲纹此时已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现实题材而普遍为民间艺术所采用。

隋代瓷器的装饰风格与南北朝相比,显得朴素简洁,以罐类为例,北方生产的四系罐以腹部凸起的一道弦纹代替了覆莲纹;南方生产的六系、八系罐体形瘦长,大口丰肩,为适应器形特点,莲瓣纹上移到肩部。瓶类的莲纹也多装饰在肩部。

隋代莲瓣的瓣尖有圆状和尖状两种。合肥隋开皇三年墓出土的青釉碗,外壁刻划仰莲一周,瓣尖细长。同墓出土的青釉盘口壶,腹部刻一道凹弦纹,弦纹上下分别刻划尖状覆莲和仰莲。这两件刻划尖状莲瓣的器物与凤阳武店灵泉寺东山早期寿州窑遗址出土的瓷片非常相似,当为隋代寿州窑产品。

印花是隋代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安徽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尊,上腹部由数道弦纹分隔为几个区间,分别压印莲瓣纹和卷草纹各两周。这种印花莲纹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科学的进步,陶瓷生产呈现出新的局面。在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在南方,铜官窑发明的釉下彩绘为瓷器装饰艺术开拓了广阔的新天地。一直作为瓷器主要纹饰的莲花,此时已基本脱离了佛教的影响,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喜爱的装饰题材。莲纹装饰艺术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代以前,我国瓷器上的莲纹一直未能突破图案化、规格化的模式。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彩绘新技法,将绘画艺术引入瓷器装饰领域。完整的莲荷图案、水禽莲池图案开始以国画的形式出现在瓷器上。铜官窑釉下彩绘的纹饰题材十分丰富,包括人物、动物、花草、云气山水等。其中花卉题材所占比例最大,而花卉纹饰中又以褐绿彩绘的莲荷图案最多。莲瓣饱满圆润,荷叶舒张自如,笔法流畅,形象生动。虽仅寥寥数笔,却尽得写意之妙。这种新的装饰技法突破了以往刻划纹、印纹的局限,突破了多年来图案化模式的框框,使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除了釉下彩绘外,铜官窑的釉下点彩也很有特色。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黄釉褐蓝彩双系罐,以褐蓝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配置成云头和莲花图案。构思新颖,别具风格。此外,铜官窑印花、划花瓷器中也有大量的莲花图案。

尽管受到北方白瓷的挑战,青瓷在唐代仍占主要地位。此时越窑代表着青瓷的最高水平。唐、五代越窑大量使用莲瓣作为纹饰。1974年浙江宁波出土的越窑青瓷带托碗,碗身做成莲花形,碗托为边沿微卷的荷叶形,一花一叶,相映成趣,既美观又实用。1957年苏州虎丘塔出土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形盅,外壁刻三层宽厚的仰莲,盅托内沿和足面分别刻双层仰莲和覆莲。浮雕技法使莲瓣微微凸起,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越窑精美的莲纹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北宋初期许多名窑都仿烧过越窑风格的刻莲瓣纹瓷器。

唐代白瓷中也有不少装饰莲纹的上乘之作。西安东郊唐乾封二年段伯阳墓出土的白釉贴花高足钵,下腹堆贴圆肥的仰状莲瓣,喇叭状高足上贴覆状莲瓣,器腹装饰三组具有波斯风格的贴花图案,气势宏伟,装饰富丽。河南陕县出土的白瓷灯,底坐塑成莲花柱础形,构思巧妙,造型规整。

“唐代佛教盛行,陶瓷也用来烧制有印度风格的宗教器物。有一种塔形罐,用作随葬品,具有佛教特征”。塔形罐是唐墓中常见的器物,罐下腹一般均装饰一层或几层仰状莲瓣。如河北蔚县榆涧唐墓出土的绿铅釉塔形罐,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三彩塔形罐等。佛教艺术发展到唐代,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幻想的宗教世界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把外来艺术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莲纹此时已逐渐失去了宗教色彩,日益表现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风格。

唐代崇尚牡丹,周敦颐《爱莲说》中提到“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但牡丹图案在唐代瓷器上尚不多见。直到宋辽时期,牡丹才在瓷器装饰领域中大放异彩,并开始逐渐取代莲花成为花卉题材中最常用的纹样。

(三)

宋辽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南北名窑辈出,官民窑竟相发展。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装饰题材都空前繁荣。在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莲瓣纹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随着荷塘风光、莲池水禽、婴戏莲花等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图案的大量出现。莲纹逐渐失去了长期以来在装饰领域中的显赫地位。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丰富精美的装饰是它的突出特点。北宋早期,定窑的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1969年定县北宋塔基出土的一百多件定瓷,绝大部分是定窑早期产品。其中高达65.5厘米的龙首净瓶堪称宋代莲纹层次最多、最精美的作品。净瓶从顶到底部装饰着五组连瓣纹,自上而下分别为单层、双层、三层、四层,上三组采用刻划手法,下两组采用浮雕手法,刀法犀利,立体感很强。从宋辽早期墓葬出土的定瓷看,刻划莲瓣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手段。北宋后期定窑刻划花和印花装饰达到成熟地步。“刻花器皿最常见的是莲纹,这种花纹在涧磁村窑址碎片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杭州北大桥宋墓出土的定窑划花盘,盘心装饰简洁的一花一叶,随凤摇曳的荷叶映衬着亭亭玉立的莲花,画面清新典型,刀法潇洒秀丽。这种一张荷叶托起一朵莲花的图案在宋代十分盛行。定窑莲纹千姿百态,布局富于变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刻花梅瓶,腹部饰两朵迎风开放的莲花和侧垂的枝叶,上下辅以菊瓣及蕉叶纹,主题鲜明,疏落有致。印花器皿也以花卉图案为多,常见的有牡丹、菊花等。印花在风格上与刻花迥然不同,构图严谨,讲求对称,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盘类的中心常装饰莲花水禽,四周辅以牡丹、莲花、萱草及飞凤等。层次分明,格调和谐统一。

磁州窑是北方民间著名的窑系。产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在观台镇窑址碎片中,划花的盘碗数量最多。纹饰均在器里,刻划深刻,线条明快流利,纹样的空隙部分多用篦状工具划出细密的线条。题材以花卉为主,尤以荷叶莲花最多。刻划技法熟练,构图随意性很强,莲瓣及荷叶往往自由地越出边框。这种不拘一格的作风,充分体现出北方民窑粗犷豪放的特征。釉下绘划黑花是磁州窑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敷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用黑彩绘出黑花,再用尖状工具划出花蕊及叶筋,剔掉黑彩的部分露出洁白的化妆土,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这类作品的主题纹饰大多是缠枝牡丹,莲纹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下部。

耀州窑在北宋初期主要烧制越窑风格的青瓷,盘碗外壁多采用浮雕技法装饰双层莲瓣纹。中期以后刻、印花工艺日趋成熟,有时在一件器物上兼用刻花、划花、印花等几种手法,艺术效果十分完美。刻花青瓷以莲纹最为常见,刀法宽阔有力,线条粗放。印花瓷器除了单纯的莲荷图案外,还有水禽莲荷、婴孩戏莲等。耀州窑的把莲纹最有特色。“印花把莲多出现在小碗的碗里,以海水为地的稍多,主题以莲花、莲实、荷叶或茨菇叶四五枝为一把;印有两把莲纹的,用交错对称布局;印三把莲的,并印有‘三把莲’三个字,使我们由此得知这种纹饰叫‘把莲’,意为一把或一束莲花。”1972年甘肃华池县出土的耀州窑荷叶盖碗是一件器形与纹饰巧妙结合的佳作。盖碗口沿做出六个向下卷曲的缺口,俯视如同荷叶一般。碗盖状如荷叶,边沿有六个向上卷曲的缺口。上下缺口互相吻合,造型精巧,新颖别致。

龙泉青瓷是继浙江的越窑、欧窑之后兴起的青瓷体系。装饰技法以刻划为主。早期产品与欧、越两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北宋中期以后,刻划花逐渐由纤细娟秀向繁密发展,器物外壁经常装饰一种带叶脉纹的莲瓣。南宋是龙泉刻花青瓷的全盛时期。此时其它窑系已不甚流行的莲瓣纹在这里仍作为主要纹饰盛行不衰。“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这种半浮雕式的刻花莲瓣纹,中脊显明而挺拨,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大小相间,形成双层仰莲,象一朵盛开着的荷花”。

南方其它烧制青瓷、青白瓷的瓷窑也有大量装饰莲纹的优秀作品。江西莲花山宋墓出土的影青带碗注子,温碗呈八瓣莲苞形,高圈足外壁环贴覆莲瓣。注子通体作六瓣瓜棱形,在颈部、流咀基部以及狮形盖的边沿分别贴塑覆莲瓣。制作精巧,造型优美。此外,象越窑烧制的青瓷仰覆莲花盒,福建烧制的青白瓷浮雕莲瓣炉,都是以莲花为装饰题材的精美工艺品。

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

(四)

自东汉晚期到宋代一千年间,青瓷一直是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与之相适应的刻花、印花等"胎装饰"技法在应用上远远超过彩绘。元代以后,青花和釉上彩绘瓷器取代了青瓷的主导地位,制瓷工艺进入了以彩瓷为主的黄金时代。随着彩绘技法的迅速发展,装饰题材空前丰富,山水、花鸟、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吉祥寓意图案大量出现。莲纹此时已成为诸多装饰题材中的一种,比较长见的有缠枝莲、莲瓣纹和以纯国画方法表现的写实莲荷纹。

缠枝花是宋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宋磁州窑的缠枝花卉大花大叶,枝繁叶茂,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元代青花缠枝莲纹继承了这一特点,花体较大,花形饱满,瓣与瓣之间及花蕊均不填满色,留出一线白边,使花朵的结构清晰。经过变形处理的主叶呈葫芦形,这种特殊的叶纹装饰性很强,为元代缠枝花所独有。在结构布局上,充分注意了“青”与“白”的关系,青花与白地比例均匀,画面满而不乱。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层次较多,一般由主题纹饰和多层辅助纹饰构成。缠枝莲大多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盘碗的内外口沿和瓶罐的肩、胫部,但有时也用作主题纹饰。

莲瓣纹是元代青花瓷器最常见的边饰,这种经过变形的莲瓣俗称“八大码”,外廓由外粗内细的两道线构成,线条转折生硬,显得棱角分明。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瓣内绘制各种纹饰。其中以绘制火珠、火轮、银锭、珊瑚、犀角、双钱等图案的杂宝纹最有特色。

莲池鸳鸯和莲池鱼藻是元青花中的写实性主题纹饰。布局繁密,结构严谨,笔法遒劲有力,生动自然。莲花的花瓣状如饱满的麦粒,“荷花、荷叶、莲蓬都不填满色,鸳鸯、水藻都带几笔水纹,仿佛水在流动。”这类画工精湛的作品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图案纹饰,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宋元时期流行的缠枝花卉,到明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由于它变化无穷,用起来非常灵活机动,不论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体纹,或是在口沿、颈、肩、胫、足部作辅纹,都容易与器型浑然一体”。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官民窑瓷器上。其中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使用最为广泛。明代缠枝莲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

变形莲瓣仍是主要的边脚纹饰。洪武时期的莲瓣纹保留有元代遗风,但轮廓转折圆润,瓣内纹饰不象元代那样复杂,仅见团花、云纹等简单的图案。永宣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更加简略,常在勾出的轮廓线内用青料平涂为地,以留出的空白形成图纹。正统、景泰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肩、胫以及器盖上常装饰一种双层螺丝靥形莲瓣,瓣内勾画叶脉纹的写实莲瓣也开始出现,成化以后,莲瓣纹逐渐趋于复杂,尤其是晚明珐花瓷器上的莲瓣纹,繁缛华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民窑日用瓷器上的莲瓣纹向着高度简单和抽象发展,有的甚至简化成一排平行的竖线条。

明代鸳鸯莲池纹一改元代繁密的布局,画面疏朗有致。1988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盘心画三丛莲花,一对飞翔的鸳鸯雄上雌下,相互呼应,茨菇、芦苇、浮萍穿插其间。鸳鸯的双翅和水波纹用青花绘制,彩料部分先在胎上刻出浅细的轮廓线,施釉烧成后再按釉下轮廓线填绘彩料。荷叶用没骨法渲染,莲花先勾出花瓣轮廓,然后在瓣内填绘红彩。纹饰舒展,线条流畅,画面清新秀丽。成化斗彩器物上的鸳鸯莲池纹与宣德基本相似,但彩绘部分不在釉下预刻轮廓线。纹饰的线条柔和纤细,色彩淡雅。明代后期的鸳鸯莲池纹画工草率,构图凌乱,不能和早期相比。

清代是中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各个品种五彩斑烂,争奇斗艳。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品类繁多,数量甚多。“吉祥寓意的图案在宋瓷上兴起以后,至明代已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内容,入清更是发展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地”。莲是花中君子,莲字与“莲”、“廉”谐音,因此许多莲荷图案被赋予了吉庆寓意。例如一茎莲花的图案寓意“一品清廉”;莲池鱼藻图案寓意“连年有余”(莲与连、鱼与余谐音);鸳鸯与莲花合绘的图案寓意“一路连科”(路与鸳鸯谐音)。莲是盘根植物,并且枝、叶、花茂盛,于是用莲花丛生的图案寓意“本固枝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缠枝莲仍是莲荷题材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纹饰。清代缠枝莲纹一改明代疏朗自然的风格,开始向繁密、规整、对称发展。经过美化变形的花头和枝叶姿态万千,装饰性很强。清中后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常加绘双喜字,莲叶细密繁杂,除少数绘制较精外,大多画工粗率。

清代莲荷题材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康雍时期的写实莲荷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莲荷纹凤尾尊,颈部和腹部满绘两幅完整的莲荷图。莲瓣丰腴饱满,荷叶舒张自如,莲丛中点缀着芦苇、茨菇、浮萍,水鸟鸣叫,彩蝶飞舞,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色彩浓艳的红莲绿荷与一朵用金彩描绘的莲花交相辉映,整个画面金碧辉煌,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笔国画。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莲纹盘,“盘内壁粉彩绘出荷花纹饰,共画八朵荷花,三朵盛开,五朵含苞。这些荷花都是先用黑彩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线,再填淡粉彩进行渲染,然后用深粉色在花瓣尖端略加点缀,使花朵明暗层次清晰,彩色秀丽温雅。荷花周围配几片荷叶,或肥硕碧绿,或残败苍劲,从而更衬托出荷花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高雅风姿”。清新的画面,纤巧的笔法,柔和的色彩,形成了雍正工笔花鸟图案清雅秀丽的风韵。

乾隆时期,瓷器装饰雍荣华丽,刻意求精。但过分追求规整和工细导致了繁冗和堆砌,艺术上的倒退使莲纹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在斑烂的色彩、华贵的外表下,隐含着僵化、呆板和滞气。乾隆中期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陶瓷工艺也开始由盛转衰。各种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虽然数量众多,但艺术上已远不能和前期相比。

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铜纹饰中已开始崭露头角,春秋战国的铜器、陶器上普遍采用莲瓣作为装饰。但中国瓷器上的莲纹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莲纹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及至唐代、中华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已将外来艺术中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瓷器上的莲纹进入了成熟时期。宋辽金时期我国陶瓷器装饰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装饰题材日益丰富,加上牡丹花的异军突起,一直在装饰领域据统治地位的莲纹开始进入萎缩时期。元明以后,缠枝莲纹作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长盛不衰。乾隆中期以后陶瓷业日趋衰落,莲纹在艺术创新上无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题材仍广为流行。建国以后,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并具有传统力量的莲纹又重放异彩。随着新中国陶瓷业的繁荣昌盛,流行了千年的莲纹必将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永不泯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试论陶艺的现代意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试论陶艺的现代意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