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放射性 > 导航 >

古陶纹饰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古陶纹饰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瓷砖放射性 艺术瓷砖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2020-07-08

瓷砖放射性。

中国古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一直为中外收藏家所瞩目。一件件古陶器物,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配色,无不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观、社会观、艺术观、宗教观,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陶器制作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生产劳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境内的先民们就已经制作陶器,其起源甚至可追溯到更远古的年代。陶器制作代表了我们民族文明的演进过程。这些古陶上从天上到地下的各种场景、器物无所不包,其内容涉及哲学、史学、建筑、服饰、经济、民俗、风物、宗教、美术等,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物载体。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不少的艺术手段来美化陶器,例如拍印、刻画、绘画、捏塑等。人们为了美化陶器,往往把纹饰安排在器物的肩、腹等最突出的部位,使得目光容易接触到,既便于人们在使用中欣赏,又能增强器物端庄、饱满、挺拔的质感。常见的纹饰有弦纹、带条纹、竖条纹、圆点纹、逗点纹、三角纹、菱形纹、圆圈纹、曲折纹、双钩纹、方格纹、回纹、云雷纹、X形纹、S形纹、O型纹、 A型纹等几何形图案纹饰。还有取材于自然形象的太阳纹、月亮纹、六角星纹、水波纹、漩涡纹、螺旋纹、花瓣纹、蝶须纹、网纹、编织纹等以及汲取动物形象的鱼纹、蛙纹、鹿纹、鸟纹、眼睛纹、眼睫纹、人面鱼纹、鸵鸟纹、人像及舞蹈纹等。这些纹饰就构图来说,已经初步掌握了均衡、整齐、对称、连续、反复等构图法则,不但符合装饰图案的基本要求,没有轻重悬殊、画面失调、杂乱无章的现象,而且创造了迄今仍然能在生产中使用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图案形式原理。这些纹饰就内容来说,有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以及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几何状纹饰,这些纹饰无不表现了大自然、形体、运动产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规律性,灵活而又美观。WWW.TaOcI52.cOm

古陶上的纹饰所描绘的龙潜凤舞、狮咆虎啸,飞鸟走兽、人仙共陈,展现了一个活力非凡、生命力旺盛的热闹世界,是古人对上天的敬畏和崇拜,是对种族繁衍的希冀和祈祷以及死后对天堂的向往和享受。

延伸阅读

发挥功能、讲究质地、追求色泽,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才是完美茶具


据茶史专家们考证,相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即“神农尝百草”之说。后来,茶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故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醋茶”之俗语。而且,自古以来就有“美食配美器”之说。茶道亦是如此,古今茶道讲究色、香、味之外,还对茶具(如盛茶用具、煎水用具、选茶用具等)有不少讲究。因此,从古至今,茶具便成为“茶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都有论述。

陆羽《茶经》中对饮茶用具有专篇论述,列了24种之多。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就作过转述:陆羽“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储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这24种茶具,即:风炉、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鹾簋、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

宋以后,饮茶器具更加讲究,不仅在功用、外观、造型上要求严格,而且在质地上也由陶或瓷发展成为玉或金、银器,"士大夫家有之,置几案间,"相沿成风,日趋奢华。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日,尝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

而到了唐宋时代,茶具以黑釉茶盏为时尚,明清则多用白瓷和青花瓷。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钟”等优点,明人称之为“填白”,陶瓷史上则称为“甜白”。这种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均匀,当时又叫“坛盏”,是当时艺术大师的名品之作。又如明代以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茶盏,最为后世人所钟爱和推崇。

清代,对茶具的讲究更是达到高峰。《清稗类钞》“饮食类”在“孝钦后饮茶”条下记载:“宫中茗碗,以黄金为托,白玉为碗。孝钦后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

总而言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历来喜欢吃喝,又懂得如何吃喝,并且能够从吃喝中得到某种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茶具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形状也好,色泽也罢,与昔日总会有所不同,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茶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总原则,统一协调具的功能、质地、色泽,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才能领略与欣赏到极具艺术价值的茶具收藏品。

茶具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历史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面的文化价值。也正如黄宏所说的:“一部茶具史,就是一部中国陶瓷史,而一部陶瓷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

艺术性带动收藏效用 元青花乃青花瓷中的精品


在青花瓷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无疑是元青花。由于从诞生之始,就是中西结合的艺术,元青花自然成为中外藏家仰慕的对象。

由于存世稀少,元青花的价格持续上升。面对庞大的国际化的收藏需求,屈指可数的元青花大罐只能越来越成为许多收藏家的梦中追求。

虽然近来元青花瓷器特别是大罐类器物屡创高价,但从国际艺术品市场的过往经验和发展趋势来判断,这只是价位攀升的开始。

审美性、创造性和稀少性是顶级艺术品的共性,同样也是元青花的核心价值。

艺术性带动收藏效用

凡美好的东西都是人们竞相追求的目标,美是艺术的前提,一件古代艺术品不会只因为它是古代文化的遗物就变得珍贵,她必须得满足审美性、创造性、稀少性三方面严格要求才能被称作珍宝。

收藏和投资经通常目的不一样,因此两者要分开来看待。艺术品存在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统一性,对艺术美的理解每个人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同会造成审美视觉不同,同一件作品在一些人眼里看上去很美,可能在另外一些人眼里看上去就不那么美了,反之亦然。

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各朝各代陶瓷艺术作品有的粗有的精,民间使用的瓷器数量大,粗者多,皇家使用的则大多是千挑万选的精品。古陶瓷粗者,其贱也在粗,其贵也在粗,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现在遗存下来的古陶瓷粗品存世数量总的来讲也是不多的,对这些古陶瓷的欣赏应该从超然物外的审美角度去看。把玩一件古代文化遗物,仿佛把收藏者带回远去的岁月,历史的空间和时间在收藏者手里停步,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长。因此,从收藏的角度看任何古陶瓷都是值得收藏的。

稀缺性提升投资价值

作为投资则不同,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界高端目前追求的主题还是高精稀的作品,古代烧造的精品陶瓷即使在当时也是投入成本高,生产数量少,使用范围窄,价值不菲,流传到今天能保存完好者已是凤毛麟角,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价格惊人,成为人们追逐的宠儿。收藏的目的如果主要为了投资的话就需要理性地认识到,只有具备审美性、创造性、唯一性的古陶瓷艺术品才算是美到极至的艺术品,才能带来丰厚的回报。

元青花价值高,除了她是中国青花瓷的老祖宗,历史悠久,存世量稀少外,其自身绽放的艺术魅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能给人带来超强的美感。总结一下看,元代青花瓷的代表作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是开宗立派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创烧时期的青花瓷,产量低,个性强,装饰画水路清晰,抑扬顿挫,或刚或柔,画师有浓厚的中国绘画的笔墨功底。由于青花瓷装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定式,她们独具特色不拘一格。从传承及出土情况来看,由于数量稀少,进一步抬高了元青花的市场价值。

元青花审美性,创造性和稀少性三大特征明显,这点认识对我们收藏辨识元青花真伪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陶瓷文化:紫砂壶的功能性和工艺性


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所以,选购时不妨先就其实用的功能加以考量。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以得心应手。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考量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等。

宜兴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紫砂壶优良的实用功能,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即有所记载。明清两代人们认为茶壶之所以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陶,是由于紫砂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关于越宿不馊的说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紫砂壶之所以具有上述实用功能,主要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所决定的。紫砂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较长的时间,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比较欠缺。紫砂壶与施釉的陶瓷茶壶相比,茶汤确实不易变质发馊。这种功能由茶壶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决定。紫砂壶的嘴小壶口壶盖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mm,口盖形式都成压盖结构。而施釉茶壶,壶嘴大都口朝上,口与盖的位移公差达1.5mm左右,且口盖形式都成嵌盖结构。由于紫砂壶制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壶,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因此,相对地推进了茶汁变质发馊的时间。

紫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从显微观察发现,紫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同时这些矿物的颗粒组成,适中的紫泥的矿物组成,具有类似中国大陆南方制瓷原料的特点,即其矿物组成属于粘土。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泥俱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紫泥粉碎的细度,以过60目筛为宜。泥料过粗制作时费功;泥料过细制作时粘手,坯体表面会引起皱纹,同时还会引起干燥,烧成收缩增大,降低烧成温度,则发生气泡缺陷。过60目筛的泥料,大的颗粒尚粗,在成型过程中系用精加工这道关键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层致密的表皮层。由于表皮层的存在,产品烧成的温度范围扩大了,不论在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层容易烧结,而壶身内壁仍能形成气孔。因此,成形时的精加工工艺,俱有把泥料、成型、烧成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作用,赋予紫砂表面光洁,虽不挂釉而富有光泽,虽有一定的气孔率而不渗漏等特点。紫泥经过1150℃烧成后,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孩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双重气孔使产品俱有较高的气孔密度,一定的气孔率。此外,紫泥试样中的结晶相较多,玻璃相较少。所有这些特点都促成紫砂壶俱备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紫砂泥是一种紫红色或浅紫色的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陶土,由于紫砂壶坯体不施釉,所以烧成后仍有较大的吸水率和气孔率。据测定紫砂茶壶的吸水率在1.6%~7.05%之间。因此,制成品俱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其它实用功能还有不炙手和不易爆裂的优点。由于紫砂壶传热缓慢,虽然用沸水泡茶,也不炙手。同时还可放在文火上煮茶,不易烧裂。

综上所述,紫砂壶不但能保持茶汤的色、香和茶味,且不易使茶汤变质发馊,和耐冷热急变性好等诸多良好功能,确是其它陶瓷茶壶所望尘莫及的。

原料稀缺和文化艺术性使得名家紫砂壶价格呈现上涨趋势


正所谓是“名乎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古往今来,紫砂壶一直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尤其是宜兴紫砂壶,更是成为众多收藏者纷纷追捧的对象。由于宜兴紫砂泥的稀缺性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性,真正名家手工紫砂壶一直都很贵。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紫砂壶的收藏价值,需求也随之增大。然而,名家手工制壶的速度又极慢,一般一个月最多才生产10个,求远远大于供,随之而来的是价格的上涨。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这里有着制作紫砂壶得天独厚的矿产宝藏,正所谓是“名乎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可见人们对于宜兴的紫砂壶称颂极高。宜兴紫砂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更是涌现出许多制壶大师,诸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邵旭茂、陈曼生、程寿珍、俞国良等等,真是名家辈出,代不乏人。

近年来,随着紫砂壶收藏的不断升温,名家大师壶的价格更是屡破拍卖纪录。一把1948年顾景舟和吴湖帆合作的相明石瓢壶在5月16日举行的中国嘉德2010春拍“翦淞阁———文房清供”专场上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最新的世界拍卖纪录;十年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创作的壶不到1万元,现在已经升至20万元左右。而今年保利春拍,一把顾景舟、魏紫熙合作的矮井栏壶,更是拍出1000万元以上的高价。

名家紫砂壶只会越来越贵,因为随着天然五色陶土的稀缺,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的断代传承等等,好的紫砂壶已是越发稀缺了。

现代青花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一、认识现代青花

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发明较早的装饰方法之一。历史上,在景德镇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陶瓷装饰中, 尤以”青花”影响为大。青花所用的钴青料, 最初是一种自西域输入的称作“sma“e”的含钴的琉璃色的玻璃,后来才改用一种天然出产的黑褐色矿物 (即钴土矿,我国叫它作“珠明料”, 日本称作“吴须”),把这种原料磨得极细加茶水使其成为墨汁般的乌黑东西, 然后在坯上绘画。 民间青花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它从一开始就继承了唐代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的优秀传统, 又吸收了宋代磁州窑和吉州窑的艺术特点, 把釉下彩民间艺术推向了更高、更新发展阶段。景德镇民间青花艺术自元、明、清直至现代,历久不衰, 以其雄浑博大的民族气魄,浓郁的东方艺术特有魅力,蜚声中外,驰誉艺林。

民间青花艺术是相对于官窑青花艺术而言的,是指基于人民大众生活的直接需要、广为流传民间、 由置身于人民大众的民间艺术家创造的青花装饰艺术。这种装饰形式是民间艺术家们以钴为着色剂,在瓷器坯体上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和认识的陶瓷装饰形式。它的工艺特点、艺术风格、生产方式、销售对象等等都是不能和官窑相提并论的。它具有自身特定因素、特定内容、特定风格、特定价值, 非官窑青花所能代替。

现代民间青花与传统民间青花,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创作思维的更新、创作行为的变革,现代的从传统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现代民间青花是传统民间青花的延伸、蜕变和发展的结果。

二、现代青花的民族性

景德镇民间青花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是根植于人民大众土壤中的乡土艺术,也和其他陶瓷装饰艺术一样, 是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现。在发挥陶瓷功能、材质、工艺特点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既吸收了中国民族图案的特点, 又融进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艺术的技法, 以其纯真想象、生动布局、高度概括、大胆夸张产生了美妙绝伦、令人陶醉的艺术形象和美的境界。这些作品质朴简练、气韵生动、 自然烂漫、潇洒豪迈,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景德镇青花艺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民族化、大众化、多样化的特点贯穿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它所表现的题材, 以造化为师,来源于生活。描绘人物、 山水、花卉、动物、 图案、书法等大都是寓吉祥如意、 向往美满幸福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反映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习俗爱好。有赞美生活的牧牛图、 婴戏图、 耕作图、 捕鱼图、松下读书图:有体现幸福吉祥的福寿图案 、龙风图案、牡丹、云鹤、雨水纹: 有反映民俗风情的狮子戏珠、对弈图; 有表现高风亮节的松竹梅、兰菊、高士图、陶渊明爱菊; 有描绘历史故事的萧何月夜追韩信、王昭君等等。这些都是民间艺术家们丰富想象力和对生活感受的倾吐,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人民大众审美情趣, 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右图的青花“喜”坛是清代父母在女儿结婚的时候给女儿的嫁妆, 既表 示祝福, 又暗示着自己女儿的清白之身。 “喜”坛折射出浓厚的民俗气息。

曾经不止一位西方设计家说, 中国拥有丰富的设计资源。的确, 中国文化面貌最为西方人所赏识的莫过于艺术与设计上的表现。西方学者拉图勒(Lat。uret“)说过: “假如艺术为民族灵魂之体现,假如一国文化之纲领,可以一切求之于审美形式, 则中国文化乃最为多方面的。譬如中国人之帝国思想的豪壮气魄, 可见之于京城的宫墙及大殿的空间设计中:其保持疆土、斥攘夷狄德奋斗毅力,可见之于长城之建筑设计中: 其儒家哲学所鼓吹之节度,可见之于其整齐之宫室房屋的设计观念中:其与天地合一的愿望,可见之于宋人山水中:其对于来生的见解, 可见之于佛教之绘画与雕刻中; 而华夏民族之精细的女性的灵敏性, 又可见之于其花草动物画与其他雕刻工艺设计之中。”拉图勒在上述简单的评论中, 可以说将我国设计、艺术的优点备述而尽之矣。右图的青花纹样将中国的帝王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繁复中达到令人惊异的统一。

华夏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延续, 孕育出迥异于西方,造型温文儒雅、踏实敦厚的“中国形”。中国曾被欧洲视为富庶有体、神妙进步的乐土,他们推崇、 向往中国的事物。而今这些珍贵的民族资产却受子孙的鄙夷近乎百年。今天若要落实当代民族的设计,便不能不从民族精神出发,对民族根源去深华人,断无胜任的可能,其所作的设计恐怕将有流于形式、流于浮泛之虞。今天,面对这个愈来愈不“自我”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切实去了解“民族符码”。深体精义,融会贯通, 并注入新意,则必有出人意表且饶富民族趣味的新形貌产生。

三、现代青花的世界性.

在今天发达的西方世界,我们发现中国传统哲学对人们的吸引力非但未减弱而是日益增强。当东方的人们尚且为西方科学的飞跃进步而叹为观止时,西方一些思想家却开始沉痛地感受到西方工业社会弊病丛生。他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东方, 到中国古代圣贤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真谛, 这也是当今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动向。

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奥林匹克大家庭里掀起越来越强劲的“中国风”。前往北京的各国和地区代表团服装上的汉字成为一大特色。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顺义水上公园和青岛等所有水上项目的颁奖仪式中使用的北京奥运颁奖礼仪服饰“青花瓷”系列,设计灵感取自世界闻名的中国青花瓷器。中国传统乱针绣的运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青花瓷的晕染效果。鱼尾裙的廓形设计凸显了中国女性的柔美曲线和中国青花瓷器的温和之美。这套“青花瓷”礼服在全世界的关注下登上舞台, 被世人所认可。

中国的青花, 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陶瓷是中国的代表, 而青花则是中国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之一, 历年都会有若干国外陶瓷艺术家或陶瓷爱好者来到景德镇进行交流学习, 了解青花则是他们的第一门课程。

“看到青花我就会联想到中国”,这是一位国外陶艺爱好者的自白。青花的造型与装饰被广泛的应用与各种材质, 西方国家试图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装扮自己。青花引领着“中国热”再次被掀起。

陶瓷质性的“重”与“层”


一、“天尚重”艺术品有三层。因社会人的高尚心态功能决定,追求艺术升华的正气净洁灵性为泵动力,以自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或我行我素的良性思维,孕化艺术形态,具有自发性、开放性和自然性。专志为社会人中道德境界优秀的人才贤良所创作与尝有。

玄层。非我性玄之又玄的气力运动,由纯洁无邪的气物质性能,孕化为艺术形态,称为灵品。

妙层。忘我的下笔如有神的气力运动,由正气强旺,公而忘私的气物质性能,孕化为艺术形态,称为神品。

写层。超我发挥的气力运动,以重公强艺,不惜损私的气物质性能,孕化为艺术形态,称为珍品。具有初步的超凡脱俗性能。

二、“人圜重”工艺品有三层。由社会人的心态良静功能因悟性启动,在为活好选择的公、私、艺辩证统一的为公主流性中,创作一定性能的艺术形态,由形态、神韵、气度和文化内涵等区分优劣,供相应层次文化素质和学问的社会人赏存。属易仿宜像样品。

画层。社会人借自己心态功能固化的习惯性思维,启动气力运动,创作的工艺品重古少新缺时意,多旧少创老一套,称为常品。

划层。社会人借框划的线限或他人规范,启动气力机械运动,制作的工艺品,规整缺活,多滞少气,匠性气迹很重,称为作品。

描层。社会人借设定的点线和局面,固化气力运动,重复机械性动作,虽其制作工艺品,却像不知故,问不知因,品不知意,称为庸品。

三、“地底重”制作品有三层。由社会人的为己心态功能因生存的本性启动,为生活高于一切的动机和金钱,选择制作工艺品。人圜重三层的制作品,多借助仿体,为需要者盲做;或与低级趣味相应,制造货币载体。

仿层。由社会人为一定的喜爱和富有者购买的心态需求,借已有工艺品全貌的形、画、名复制,称为赝品。

抄层。由社会人因某些喜爱泵动气力运动,抄形或画而换名姓的制作品,称为贼品。

陋层。由社会人的扭曲或低劣心态功能,为名利或迎合脑袋进水者的需要,创制丑化社会主流或取邪事颂支流的作品,称为毒品。

艺术陶瓷、书画等一切工艺美术品,既是人类社会本时代文化与物质财富等的体证,也是相关社会人基本文化素质的体现,更是工艺美术创作者德艺学问的见证。真正的艺术创作大家,在进化到一定阶段或专志为艺术追求高端化时,都坚持不为金钱逢迎、不为损艺捧场、不为加工订货费时间等,而是坚定地力行借外优内不惜时,视有化无不惜力,泵无孕有不惜功等光明正大的艺术之道,坚定地为社会、为艺术、为后人物化正气浩然、性能健康的天重性艺术品。

粉彩传统性与时代感


在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当代陶艺呈现出相当活跃的态势。粉彩作为一个陶瓷装饰的画种自然也包含其中,那么怎样面临粉彩的时代感,让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既立足于当代陶艺的氛围中,又保持它的传统性不被当代更多的装饰手法所掩盖,已被越来越多的陶艺家所重视。

一、粉彩的传统性

粉彩的工序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将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低温烧成。粉彩瓷器充分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运用各种丰富的彩料,使画面风格近于写实。瓷面光泽透亮,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粉润柔和,秀丽雅致。粉彩所用的颜色种类多达数十种,每种彩料根据不同的画面需要又可派生出多种色调。

“粉彩”装饰从清代开始在原“古彩”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形成。到了康熙,乾隆年间可说是到了兴旺阶段,装饰手法上绝大部分都是从中国画来装饰的,从大量资料和实物样品中可以看出清代这段时期,粉彩已不是原有“古彩”的那种用线不分浓淡,用色单调,只靠几种颜色的表现形式,而是在造型上吸取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用线有浓淡变化,用色自然写实的表现手法,由原来古彩用线单调,无浓淡用色、无阴暗层次,演变成具有中国画用色丰富,阴暗层次强,用线有浓淡粗细之分。花叶用广翠加以打底色,分出明暗层次,花头也巧妙地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再用洋红、净苦绿、紫色等加以洗染,这种工艺操作方法完全是国画工笔画中的操作方法,其效果简直是中国画在陶瓷上的再现,不同的只是所用材质不同。采用中国画装饰的粉彩瓷,其工艺性更加和中国画表现技法溶为一体了,粉彩在这段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有些精品在皇宫中才可享用。直到现在仿古瓷中的粉彩精品都要落上清康熙,乾隆年间制的底款,以示是代表当时粉彩的顶峰时期的象征,而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中国工笔画为特征的粉彩装饰纹样,其价值连城。

到了民国和解放初期,随着粉彩瓷的不断发展,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粉彩绘画大师把中国画移植在粉彩画中应用,使粉彩画更向前迈进了一步,把粉彩瓷画推向了更新的高潮,此阶段以王琦、王大凡、刘雨岑为主要代表的人物和花鸟画更加明显地把中国画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运用在粉彩创作的作品中,以奔放、流畅、刚劲、粗犷、写意的用线,以及没骨的着色技巧的运用,巧妙的利用玻璃白代替国画中的工粉,再加以洗染的方法,更使粉彩和中国画溶为一体了。

二、粉彩的时代感

创造一件粉彩艺术作品,今天看来,最重要的是以艺术思维及其创作规范达到目的。陶瓷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必须把某些局限变成智能创作,使艺术和工艺技能相结合探索出若干的文化精神价值,表现出粉彩艺术的精美,玩赏的特点,充分挖掘粉彩艺术的丰富审美内涵,达到伴随生活审美持续性的要求。所以粉彩技能是靠经验的积累才能自由的创作,尤其强调师传的技术经验,另外,在材料加工和绘制过程中,控制绘制油性的经验,加上填色的技术,这些基本靠经验的传授。因此粉彩艺术在创作思维至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价值上,创作者都必须根据材料的经验积累,以最终的理想效果思考艺术形式及艺术题材。并且配合制作材料,使技法达到表现艺术情感的目的。粉彩艺术在这里说明艺术思想必须同瓷胎泥性、加工材料、思考创作目的和通过“火”的烧成,才能形成一整套有机的联系,才能恰到好处地创作出理想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粉彩艺术强调粉彩的韵昧,也就是线与面,墨与色相互渗透,使线与墨色,色相混合的整体效果显示出来,强调白的空间表现内容的价值,为主体充分显现形象及环境整体视觉效应的过程,注重视觉规律,所谓“计白当黑”“知其白,守其黑”正是使艺术视觉效果给人欣赏的直接性与内在心理相联适应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审视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增加感性的愉快和理性分析双重的满足,这是内在的艺术哲学价值。

现代环境生存逐渐处在以直线和抽象几何空间建筑里,间隔了自然环境,回归自然就形成了现代精神的表现主体。粉彩艺术注重品味的价值,然而品味反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时空感,因而伴随着生活活动中通过感官反映感觉性质,它的客观社会性通过感官特征极为突出和重要的是文化特征,在综合的感观基础显示其文化的价值。品味至使审美视觉整体同局部构成互补的关系。这就是艺术和工艺材料构成依据,使审美感觉存在价值及思想的特点。因此粉彩材料的美感同技巧密切相关。所以色釉高雅,韵味,厚重在粉彩艺术中显示性格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粉彩艺术语言区别于其他艺术而显示自己的内在审美魅力。

从粉彩的产生和发展情况来看,粉彩装饰总是不断充实和变化的,不断淘汰和创新的。现代日用陶瓷不适宜以传统釉上粉彩作装饰,但已有釉中、釉下贴花纸粉彩的问世,同样给日用陶瓷耳目一新的美感。况且,日用陶瓷之外,还有大量的艺术陶瓷提供了粉彩装饰的用武之地。粉彩艺术瓷的装饰语言,包括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和装饰效果,是任何其他装饰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粉彩在现代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但又存在机遇,粉彩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魅力仍势不可挡,陶艺家在运用粉彩技艺时必须进行观念的变革。从审美角度来看,陶艺家们不单注重工艺技巧,而且注重器皿造型。把造型与工艺完美结合,使景德镇的粉彩表现艺术与技术达到高度统一。

三、寻找传统性与现代感之间的平衡

中国陶艺传统是开放的,它不只是教会我们模仿,它也教会我们创造。传统是活的,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其热情和忠诚不断修改,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的不朽之物。我们要切记,在开创现代陶艺新篇章的同时,把握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尺度,不断在传统中吸收营养,推陈出新,现代陶艺只有跟随时代才能顺利推向前进。为改善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瓷器纹饰中的抽象艺术


陶瓷纹饰即是陶瓷的装饰图文。主要是装饰陶瓷之用,但同时也是我们判断陶瓷年代的重要依据。提到有关瓷器的艺术,一般人总是认为官窑瓷器艺术品位高。原因是在制瓷方面,御用瓷的制作选料非常讲究,工具和技术等方面都非常精湛,画工又非常严谨,加上有御派的督造大臣监制,更力求尽善尽美。也正因此,反过来画工则显得拘谨了。

首先是遴选毛坯,稍有缺点即抛弃,一百件毛坯中只有少数几件被选中上釉,显得非常珍贵。绘瓷师绘画战战兢兢,往往过于拘谨。瓷器上所绘的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纹饰基本都直接或间接与皇宫活动有关,甚至是某种东西的重复,与真正的艺术定义相差甚远。而民用瓷器,由于制造量大,在选料、制作工具等方面相对不可能像官窑那么严谨和讲究。然而,画工则显得自然豁达,绘瓷师的技法反而显得老练和洒脱。他们自由地在瓷器上表现自己心灵的感受,用不着受皇家旨意、干预的影响,创作出完全不同于官窑的产品,并使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传统的形象艺术,到印象派和抽象派艺术,丰富多彩。因此,真正的艺术,则多见于民窑瓷器。例如:不少民窑瓷器中的风景画布局比较模糊,笔触只画出景色的大致轮廓。因而,我们看到了印象派的手法,即只用一些简练准确的线条就描绘出一幅风景画,并且通过它来展现一种精神境界。之所以谈到精神这一中国文化的典型特点,是因为艺术只有升华到精神,才具有灵魂。

在印象派表现手法出现后,同时也由于民用瓷器需求量的增加,艺人们在绘画中,更大胆地将所表现的对象以高度的概括形式来表现,然而,产生了抽象派的画法。

抽象派使我们登上了中国画艺术的一个新的高峰。通过难以辨认的勾画和造型,制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感,使人不由自主地怀着极高的崇敬走近它们。我们在民窑瓷器的一些画图中所看到的,已经不是印象派画了,因为我们无法确切说出它画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甚至搞不清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观赏。因此,我们从印象派过渡到抽象派,在想象力方面有了自由发挥的天地,并使注视它的人产生快感。这些除了向我们展示抽象派画法发展到至极的境界外,还使我们看到抽象派本身简明和线条性的特点。这种手法与人们印象中的中国人传统的“千篇一律”的形象相距甚远。

尽管这些瓷器上所画的东西令人费解,但其造型本身已经充满美学感染力,给人直观上的艺术享受,而色彩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应当承认这些艺术品之所以能与形象化艺术并驾齐驱,说明在当时不仅有能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画家,而且有能够理解欣赏这类艺术表现手法的人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