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么鉴别白釉瓷器 > 导航 >

白釉瓷像栩栩如生

白釉瓷像栩栩如生

怎么鉴别白釉瓷器 唐朝形窑白釉瓷器鉴别 白釉瓷器怎么鉴别年代

2020-07-11

怎么鉴别白釉瓷器。

1968年刘春华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问世后,就风靡全国,同时也为毛主席塑像增加了新的题材。

湖南醴陵瓷厂素有“天下名瓷出醴陵”的美誉,当时瓷厂集中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了专门班子,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文科、总工程师李中人、著名陶瓷美术家李小年、雕塑工艺师陈锡云等等领衔制作,这座《毛主席去安源》的白釉瓷像(见图)就是在那时诞生的。

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给毛主席雕塑瓷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只能做好不能做坏,参制人员也感到责任的重大和无限光荣。所以,它的用材和技术指标极为严格。

瓷像高46厘米,底座高4厘米,底座后面有一个凹入的“5”字编号,当时主席用瓷是用7501号,可能采用中间的一个“5”字作为编号。

从设计看,瓷像形态逼真,各部位比例合理,做工细腻,一丝不苟,真是形似神似;面部表情庄重坚定,双目前视,炯炯有神,昂头挺胸,勇往直前,衬托出领袖的坚强意志和豪迈风度。左手紧握拳头,寓意要砸烂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消灭反动派。

瓷像右手拿着雨伞,脚穿布鞋,反映了当时革命环境的艰难和风雨兼程的辛劳,被秋风吹起的头发和长衫,足下的黄土和青草,呈现一片秋季的田园风光,秋去冬来,将迎接更艰苦的斗争。总之,毛主席青年时代那意气风发的光辉形象,通过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做工,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瓷像用料是最上等的白细瓷,瓷胎洁白纯正,外施透明釉,使整座瓷像纯白细润,通体晶莹如美玉,是当代醴陵窑中的佳作。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青白釉瓷介绍


青白釉是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种釉色,由含铁量低于1%的釉料在1200摄氏度高温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白度达70%,特点是白中闪青,宛如青白玉,莹润透亮,光照见影,又称影青釉。

青白釉瓷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是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的。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鸡头壶,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莲花口灯盏,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间的青白釉缠枝莲大罐。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这种瓷器的透光度较好,若仰光透视,其胎上所印、刻花纹可内、外影见故俗称“影青瓷”。青白釉始见于北宋初期,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为著名。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窑也均有烧造。由于这种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时期曾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湖北江夏的湖泗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因此在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代表的庞大的青白瓷生产体系。

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

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卵白釉——元代白釉瓷器精品


一般来说,白釉瓷器就是白釉瓷器,很少有其他别类,但在元代,白釉瓷器发展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种类,即卵白釉瓷器,这种瓷器对很多新手藏家来说都比较陌生,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卵白釉的釉质透明,釉色发白,微带青色,看起来像是鹅卵似的,因而被称为是卵白釉。在元代时期,这种瓷器才开始烧制,并一直延续到明初。卵白釉瓷器发展并不如元青花好,因此大部分说到元瓷器的时候,都会想到元青花。实际上,卵白釉瓷器也是元代非常有名且极为高档的一种瓷器,在当时的名气非常大。

卵白釉瓷器是在宋代景德镇的青白釉瓷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经常下令让景德镇烧制这种瓷器供官府使用,甚至对于这种瓷器的烧制都是有限制的,有命令烧制的时候才能烧,其他时候是禁止烧制的,这也是卵白釉瓷器少的原因之一。那么,元代白釉瓷器中的卵白釉有什么价值呢?

一、等级高、质量精美,属于枢府釉瓷器

这种瓷器一般都是供给宫廷使用的御用瓷器,表现除了宫廷气质,因此装饰方面也更加豪华。比如卵白釉瓷器的纹饰多以龙凤纹、福寿纹、万寿、太禧等为主,这种只有官用或者是宫廷御用才能烧制。从工艺上来看,卵白釉的造型端庄敦厚,胎体洁白,釉层深厚,做工精巧,非常漂亮。再加上元代统治者以白为喜好,所以在元代白釉瓷器中,这种卵白釉瓷器的受欢迎度非常高,超过其他品种。

二、特定专用瓷器

其他的瓷器虽然也有皇家贡品,但也能为民间所得,只有卵白釉,仅为皇室贡品,民间是看不到,也用不到的。

三、等级森严,分类明确

虽然皇亲贵族才能使用卵白釉,但大家所用的卵白釉瓷器纹饰也是不同的,比如三爪、四爪的龙纹为宫廷、亲王、贵族所用,带有王、玉、德、国用等特殊铭款的也是特殊人群才能使用。而普通有身份的人家定制基本也会用这些字,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每一铭款为主。

在元代白釉瓷器中,卵白釉是精品存在。釉色明净,通体一直,不开片且不同命,这种瓷器的烧制受到限制,所以没有大面积的推广,这也是后期它的名气不如元青花的原因之一。不过,虽然不如元青花名气大,但这种白釉瓷器的市场价格也不算低,基本都在千万以上,再加上数量少,收藏价值极高。

元代卵白釉瓷器精品赏析:

1:元卵白釉飞雁衔穗玉壶春,尺寸:高29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RMB 5,750,000 ,成交时间:2014.05.31,拍卖公司:北京盈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玉壶春瓶撇口束颈,溜肩圆腹。胎骨坚细洁白,通体施枢府釉,颈部刻两道弦纹,腹部凸塑飞雁衔穗纹,飞雁姿态柔美,线条流畅飘逸。枢府釉创烧于元代,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亦称“卵白釉”。元代 “国俗尚白,以白为吉”,人所熟知的元青花,其实是专为中东伊斯兰文化所生产的,纯粹的出口瓷器,蒙古贵族其实很少使用青花瓷,中东地区发现的元青花比其产地中国还多就是很好的证明。元尚白故并不沿袭宋制采用青瓷供宫庭使用,而是由官衙枢密院去景德镇定制白瓷。“有命则供,否则止”,因此元代有“枢府”瓷之称,其器制作规整,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因“枢府”釉属乳浊釉,故纹饰不太清晰。“枢府”瓷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显得尤为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胎体厚薄适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2:元卵白釉印云龙纹高足盌,尺寸:高9.4厘米,估价:HKD 120,000 ~ 180,000,成交价: HKD 500,000 ,成交时间:2013.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3:元枢府卵白釉莲纹盘,尺寸:直径13.3厘米,估价:HKD 100,000 ~ 200,000,成交价: HKD 475,000 ,成交时间:2015.06.03,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春季拍卖会。

4:宋青白釉开光凤纹小罐青白釉刻花纹碗卵白釉花鸟纹碗(一组三件),尺寸:9.1;20厘米;12.4厘米,估价:HKD 20,000 ~ 30,000,成交价: HKD 475,000 ,成交时间:2016.12.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12月拍卖会。

5:元卵白釉印莲纹「枢府」款折腰洗,尺寸:直径11.5厘米,估价:HKD 80,000 ~ 120,000,成交价: HKD 375,000 ,成交时间:2017.10.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10月拍卖会。

6:元卵白釉龙纹碗,尺寸:17.9厘米,估价:HKD 50,000 ~ 70,000,成交价: HKD 212,500 ,成交时间:2016.12.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12月拍卖会。

7:元枢府卵白釉模印缠枝莲盘,尺寸:直径16厘米,估价:RMB 180,000 ~ 250,000,成交价: RMB 207,000 ,成交时间:2014.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此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除底足无釉外,通体施以卵白釉,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色泽。盘内壁印缠枝莲纹,构图整齐有序,笔法精致。外壁素无纹饰。盘足径小而厚实,使盘显得墩实、稳重。底足修胎略简单、粗糙,这正是元代工艺之表现。总体来说,此盘造型规整,且釉润而厚,印花图纹清晰,是元代枢府白釉的优质作品。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品种的统称。元代枢府瓷器的造形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这种卵白釉瓷器又被人们称作“枢府瓷”。备注:伦敦拍卖,1997.03.13,Lot278

8:元卵白釉印龙纹折腰洗,尺寸:直径12.5厘米,估价:HKD 60,000 ~ 100,000,成交价: HKD 1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10月拍卖会。

9:元卵白釉“枢府”印花盘,尺寸:直径15.7厘米,估价:RMB 30,000 ~ 40,000,成交价: RMB 95,200 ,成交时间:2009.05.31,拍卖公司: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年春季拍卖会。

元代沿袭宋代旧制,设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关,它和管理文官的中书省并称“二府”。枢府瓷是元代景德镇的著名产品,因盘壁印有“枢府”二字而得名,为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官窑用品,其品质皆为卵白釉瓷之上选。如明《新增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记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盘心和盘壁印缠枝莲纹,“枢”、“府”二字对称置于内壁莲纹之间,釉汁均匀浓厚。

青白釉瓷器


青白瓷器是宋代景德镇地区烧制的一种瓷器品种。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青白瓷。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这种瓷器的透光度较好,若仰光透视,其胎上所印、刻花纹可内、外影见故俗称“影青瓷”。由于这种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时期曾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在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代表的庞大的青白瓷生产体系。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1.7cm,口径4.6cm,足径9.6cm。

瓶直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瘦,圈足。瓶外口凸起弦纹一道,肩及足上各刻弦纹两道,瓶身刻漩涡纹。器里外施青白釉,积釉处呈水绿色,釉面开碎片纹,素底。

此瓶器形大而完整,为景德镇青白瓷中罕见的器物,颇能代表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烧造水平。

据考古资料分析,景德镇窑五代时始烧青瓷和白瓷,质地较为粗糙。宋代改烧青白瓷,以质地精良、产量巨大崭露头角。青白瓷胎薄质坚,釉色如青天,故俗称“影青”,有一种类似青白玉的美感。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宋,高5.9cm,口径18cm,足径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烧形成较宽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内壁六条线出筋,碗心处刻划双鱼水波纹,刀法犀利流畅。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规整,胎体轻薄,釉色光润。盘心所刻划的两条小鱼在青色的釉面衬托下仿佛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戏,形态自然逼真,艺术感染力极强。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创烧于五代,主要烧白瓷与青瓷。宋代该窑的制瓷技术更趋成熟,规模与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元明两代不断出现创新产品,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闪白,故名,是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江西九江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釉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质感如青白玉,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照见影,故晚清以后又称之为“影青”。南宋词人李清照《醉花荫》中有“玉枕纱厨”之词句,“玉枕”即指色质如青玉一样的青白瓷枕。

元代卵白釉瓷器


元代卵白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在青白瓷基础上创烧的一种高温白釉瓷器,因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鸭卵而得名。明《新增格古要论》:“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的记载表明,带“枢府”铭的卵白釉器在明代人眼中已是十分珍贵的佳作了。“枢府”字样的为元朝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除“枢府”外,卵白釉瓷器上还有“太禧”、“福禄”等铭文,然而大多数器物上则没有铭文,因此清《景德镇陶录》中所列“枢府窑”条目当是不确切的,而将这类器物称作枢府器或卵白釉器则较为恰当。烧造卵白釉器的窑址目前已在景德镇湖田地区发现,卵白釉器从元一直烧造至明代早期。

过去由于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卵白釉器物上常见在模印纹饰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铭文,故又有枢府釉的别称。“枢府”即“枢密院”的简称,是元代掌管军事的最高机关,这些印“枢府”铭的器物无论在胎质、釉色还是制作工艺上,均比当时的其他产品略胜一筹,是景德镇受命专门为其定烧的官府用瓷,但传世卵白釉器中除印“枢府”铭外,还见模印有“太禧”即元代朝廷掌管祭祀机构“太禧宗煙院”的简称,以及“福禄”、“东卫”、“昌江”、“天顺年造”等铭文的器物,因此现在研究者均认为应以符合学术规范的卵白釉来命名这一品种。

元代卵白釉的出现,为青花、釉里红奠定了基础,虽然它让位给了青花瓷,但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依然为人们所赞美。元代“枢府”瓷器因传世品极少,故在国内外艺术拍卖会上极少露脸,它的市场价位仅能以宋元青白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参考,2003年7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凤纹盘以77.6万港币成交,由此估测,制作精美的元代“枢府”瓷器其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物以稀为贵,作为元代“官”瓷,“枢府”瓷将会进一步得到收藏界的认同。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器物施釉比较匀净,由于釉中含钙量较低,而含钾、钠成分较高,高温下黏度大,所以釉层较厚,釉面呈失透状,釉质温润,光泽内敛,色调均匀无开片,有的制品釉面有小棕眼。

元代卵白釉瓷造型不见大器,多为盘、碗和高足杯等器型小巧的圆器,其中碗式见有折腰碗、斗笠碗、撇口碗等,以折腰碗最为典型,它的器型特点是撇口、斜壁,下腹呈直角形内折,小圈足,也有的为平实的小底足。而明《新增格古要论》“古饶器”条中所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样者高”,指的就是这种碗式。此外,传世卵白釉碗的器足也有元代景德镇产品的普遍特点,底足多无釉,外底心常有脐状凸起,削足规整,一些采用垫饼支烧的器物,底部常现火石红色砂底,并有褐色斑点,足墙边还常粘有砂粒。

卵白釉瓷器胎质细腻洁白,但胎体厚重,碗、盘类器物的底足更为厚重。釉色润泽失透,是一种含钙量低,含钾、钠成分高的石灰碱釉,这种釉具有粘度大、烧成范围较宽的特征。

元代卵白釉瓷的装饰方法相对简单,主要为本色印花装饰,纹样题材以各种花卉纹为主,亦有龙凤、云鹤及八吉祥纹等。由于器物施釉普遍较厚且呈失透状,所以传世器中一些制品内壁釉下模印纹饰往往显得不甚清晰。

元代的统治者非常喜欢卵白釉瓷,这与蒙古人崇尚白色有关。卵白釉瓷的卵白釉瓷与枢密院的军事活动及太禧院的祭祀活动非常相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在宋朝,主流文化更喜欢青如玉的青白瓷。真实一朝天子一朝臣,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决定了大众的喜好。。景德镇官窑根据最高统治者的需求能制造出不同的瓷器迎合统治者,这也是其长年不衰的主要原因。

卵白釉瓷年代考


关于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现今有关论述文章中均断为元代。那么,入明以后是否就停止烧造了呢?而带“枢府”款铭的卵白釉瓷,其烧造年代的上限与下限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卵白釉瓷,因其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颇似鹅蛋色泽,故名。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卵白釉瓷器,在以印花为主的饰纹中间,往往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因此,卵白釉瓷一般习惯上又称为枢府瓷。

从目前所掌握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卵白瓷器在元大德年间(十四世纪初)已经烧造。所见主要出土例如下:

1、北京永定门外小红门元代张弘纲墓,出土一件卵白釉瓷炉。①据墓志记载,墓主张弘纲卒于大德五年(1301年),葬于大德九年(1305年),由此可知,该件卵白釉瓷炉的烧造年代当在1305年之前。

2、南朝鲜新安海底元代沉船,打捞出大量的卵白釉瓷器。②在沉船中发现有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六月”的货签,另有“辛未”年号铭的日用漆碗,若以与1323年相邻的“辛未”看,当为元至顺二年(1331年)。由此可以推断,该船在1331年以后沉没。船上所载外销的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当在1331年前后不会太远。

3、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葬,出土有十六件卵白釉瓷,其中二件带“枢府”款铭。③据墓志考证,这批瓷器是在元后至元四年(1338年)以后随同墓主入葬的。

4、河北省磁县南开河元代沉船,出土有卵白釉瓷三件,其中一件带“枢府”款铭。④沉船的尾部书有“彰德分省粮船“铭文”,考元代彰德分省之名起自至正十二年(1352年),故沉船在1352年以后,船上所用卵白釉瓷器的烧造年代,当在1352年前后不远。

5、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卵白釉瓷,其中有带“枢府”款铭的,也有不带款铭的,其遗物堆积为元代后期的产品。

⑤此外,传世品中还有印“太禧”款铭的卵白釉瓷。“太禧”是元代专掌祭祀的“太禧宗禋院”的简称,带“太禧”款铭的卵白釉瓷是太禧宗禋院征用的贡瓷。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天历元年(1328年),置会福,殊祥两院,改置太禧院总之,二年改为“太禧宗禋院”。因此,带有“太禧”款铭的卵白釉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当在1328年以后不久。

从上述资料中可见,卵白釉瓷至少在1305年前,即十四世纪初已经烧造,并且终元一代,盛烧不衰。

关于卵白釉瓷年代的下限,现今有关论述文章中均断在元代。那么,入明以后是否就停止烧造了呢?

笔者认为,至少在明代前期,卵白釉瓷还在继续烧造。

据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谓:

“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者足大,素着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格古要论》为元末明初人曹昭所著,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但至今,尚未发现有明初刻本。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较早的版本,有明万历二十五年(1595年)刻的夷门广牍本,广牍本分为上,中,下三卷,目前有曹昭自序。明季刻书之通病,校刻不精,伪误较多,广牍本亦有此疵瑕,但仍不失为目前所能看到的较接近曹昭原著的版本。

《格古要论·古饶器》条中记载的“御土窑”,即元代专门烧造官府征用的卵白釉瓷窑,元代以烧小圈足、印花,内有“枢府”款铭的卵白釉瓷为上品。所谓“新烧者足大”,“新烧”当指曹昭著书所处的那个时代,即明初。可见,卵白釉瓷明初仍在烧造。

明景泰七年(1456年),王佐开始《格古要论》的增补工作,历时四载,至天顺三年(1459年)校点完毕,刊刻行世。王佐在曹昭的基础上增补了许多材料,易名《新增格古要论》,共十三卷。从此,王佐的增补本,反比曹昭的原著流传的更为广泛。王佐在“古饶器”条中究竟续增了哪些内容呢?兹抄录明天顺六年《新增格古要论·古饶器》条如下进行比较:

“古饶器,出今江西饶州府浮梁县。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羊毛口者,体虽薄(一作厚)色白且涧(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今烧此器好者色白而莹最高。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

显而易见,王佐在开首和结尾部份进行了增补。王氏的增补虽寥寥数语,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材料。“今烧此器好者色白而莹最高,”句中的“今烧”当指王氏增补本完成所处的那个时代,即天顺三年(1495年)以前。由此可见,卵白釉瓷至少在天顺三年以前还在继续烧造。

英国达维特基金会收藏有一件著名的卵白釉瓷盘,盘内模印云凤纹及“天顺年造”四字款(见图一、二),这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有纪念款的卵白釉瓷。1980年曾在日本展览过,经英国、日本一些学者研究,时代断为元天顺年(1328年)⑥。笔者认为这个断代是值得商榷的。

理由如下:

1、以出土和传世的实物来看,元代卵白釉瓷盘制作上的一般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平切,足内无釉,底心有乳钉状突起。还有的如带“太禧”款铭的卵白釉瓷盘,则圈足较大,但足壁厚,较宽,制仍保持元代卵白釉制作的风格。而达维特基金会收藏的那件卵白釉瓷盘,圈足相对来说要大的多,(见图三及附表)。从附表中可见,元代一般卵白釉瓷盘底径与口径的比例基本在1:3之间,而达维特基金会收藏那件的卵白釉瓷盘底径与口径的比例竟达到1:1.7。与“太禧”盘相比较,其底足斜削,足底“火石红斑”较多,亦不相同;相反,处处却呈现出明代早期盘,碗的制作特征。

景德镇卵白釉瓷盘底径、口径比例表

编号

出 土 或 收 藏 处

标 准 名 称

高度(公分)

底径(公分)

口径(公分)

底径:口径

1

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

卵白釉瓷盘

3.9

4.2

12.4

1:3

2

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

卵白釉瓷盘

4.2

4.7

13.3

1:2.8

3

河北磁县元代沉船

卵白釉瓷盘(“枢府”铭)

4

5.9

15.9

1:2.7

4

上海博物馆

卵白釉瓷盘(“枢府”铭)

4.1

5.2

16.1

1:3.1

5

英国达维特基金会

卵白釉瓷盘(“天顺年造”铭)

3.9

12.2

21

1:1.7

附表说明:

标本1,2见南朝鲜国立博物馆:《新安海底文物》1977年出版。

标本4为上海博物馆藏品。

2、从历史的角度考察,1328年7月,元泰定帝死于上都,内乱起,燕帖木儿等反于大都。9月,上都诸大臣立泰定帝子阿速吉八为皇帝,改元天顺,发兵攻大都,上都,打都兵战于大都附近月余,上都兵败,大都兵追至上都,天顺帝不知所终。可知天顺立朝仓促,为时仅月余,且在兵慌马乱之中。在当时的条件下,恐怕连天顺立朝的信息还未及传到景德镇,就已寿终正寝,又改朝换代了,若说在景德镇定烧瓷器,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由上述考证表明,达维特基金会收藏的“天顺年造”铭卵白釉瓷盘,它的烧造年代究竟如何,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笔者倾向于认为该件器物是明代天顺(1457-1464年)年烧造的。

附带要指出的是,现今陶瓷学界流行一种看法,有人据《格古要论·古饶器》条中“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的评论,断言明初人对青花瓷的评价并不高,这未免有失偏颇。笔者认为,曹昭此处所谓“且俗甚”的青花瓷器,并不是通常所指的那种施透明釉的青花瓷器而是指施卵白釉的青花瓷器,因为从行文结构来看,尤其是在王佐后来的增补内容,表明通段文字均在谈卵白釉瓷,因此,中间不可能夹入与卵白釉瓷不相干的文字。否则,令人难以通读和理解。如果不是当时统治阶级和社会风尚的推崇,南京故宫、明初王公贵族墓葬出土的大批青花瓷器以及洪武(1368-1398年)后十数年即迎来了永乐、宣德(1403-1435年)我国青花瓷器的鼎盛时期,又作何解释呢?

卵白釉青花瓷器在菲律宾曾有大量出土⑦,上海博物馆亦收藏有一件卵白釉青花瓷盘。该盘高3.4公分,口径13.9公分,足径7.1公分。通体施卵白釉,盘心以青花绘花卉图案,青花发色浓重,底足与元代器物相比,显然增大,足壁薄、斜削、中心无乳突,盘内模印缠枝花卉纹,是一件较精致的卵白釉青花产品。

从前述卵白釉瓷出土资料来看,处于元代中期1331年沉没于南朝鲜新安海底的中国沉船中,只有普通的卵白釉瓷,而不见带“枢府”款铭的卵白釉瓷。上海市青浦县任氏墓葬和河北省磁县南开河沉船中始见有带“枢府”款铭的卵白釉瓷;而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出土的带“枢府”款铭的卵白釉瓷,则属元代后期的产品。这是否暗示,带“枢府”款铭的卵白釉瓷是在元代中后期才烧造的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文献记载。在元人的著作中,虽未见有这方面的直接记载,但是元末学者孔齐所著《至正直记》中,却给我们提供了价值的信息。

该书卷二《饶州御土》条谓:

“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耳。”

同书卷四《窑器不足珍》条谓:

“在家时,表兄潘子成自余干州归,携至旧御土窑器径尺肉碟二个,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质与色绝类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者往往不能辨。……至正癸卯(1363年)冬记。”

分析上述文献记载,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看法:

1、“御土”为官府所垄断,显然,“御土窑”所烧造的瓷器为贡瓷,即官用瓷。

2、元代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中,“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药处犹如白粉”、“其质与色绝类定器”者,除卵白釉瓷外,没有那一种瓷器还可以类比。显然,所谓的“御土窑所烧造的瓷器就是官府征用的卵白釉瓷,即那种带动有五爪龙纹以及“枢府”和“太禧”款铭的卵白釉瓷,这与《格古要论》中的记述是一致的。

3、从“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的记载来看,“御土窑”当是元代“泰定(1324年)后又认本路总管监陶,皆有命则供;否,则止”⑧的贡瓷制度建立后设置的。《窑器不足珍》这条笔记有明确记年,写于至正癸卯(1363年),“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之“旧御土窑器”,往上推三十年,其烧造年代当为泰定后。此外,带有“太禧”款铭的卵白釉瓷的相对烧造所代在1328年以后,也从侧面证实了“御土窑”的烧造年代。既然“御土窑”设置于泰定以后,由此,可以推断出带“枢府”款铭的卵白釉瓷的上限亦必在泰定后,即1324年以后。

其下限在何年呢?“枢府”款铭瓷的下限,也就是“御土窑”的停烧之年,即元王朝在景德镇的统治势力彻底动摇的那一年。

据《浮梁县志》记载,浮梁地区始乱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为农民起义连所占领。此后该地区局势动荡,战火不息,元王朝与农民起义军之间,农民军与农民军之间,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才为朱元璋所统治⑨。在这期间,为元王朝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机构“枢密院”生产瓷器的“御土窑”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御土窑”的停烧之年在1352年,那么,带“枢府”款铭的卵白釉瓷的下限亦必在1352年。

此外,据孔剂在《至正直记》篇首“礻集 记直笔”中自叙,是书著作年代是从至正庚子(1360年)记起,在有关“御土窑”的笔记中,他已将“御土窑”的产品称作“旧御土窑器”,并且明确地记述“今货者皆别土也”,可见,在孔齐著书的时代,“御土窑”已不复存在。这是一条很有力的佐证。

关于“御土窑”的烧造地点,笔者认为景德镇湖田窑南河南岸的刘家坞遗址,极有可能是其窑址所在地。据《元史·舆服一》记延礻右 元年(1314年)规定:“双角五爪龙”纹臣庶不得使用。因此,凡有这类龙纹的瓷器和窑具的混合堆积处,可视为官瓷的烧造成地点。从景德镇窑址考古发掘来看,目前发现元代官瓷的烧造地点有两处,一为湖田窑南河南岸刘家坞;一为市区上中华南路,而烧造卵白釉官瓷的地点仅一处,即湖田窑南河南岸刘家坞遗址。据《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一文报告:“南岸刘家坞的折腰碗和小足盘足多外撇,内壁多印有枢府二字,高足杯内壁的印花龙纹有五爪的。印证《元史》,这类器物应为当时的官用瓷;北岸的在造型上虽较接近,但足壁多垂直,内壁无款识,龙只有三爪、四爪,当为民用商品。⑩”这些推断是相当有见地的。

《景德镇陶录·枢府窑》条记载枢府窑为:“元之进御器,……器内皆作枢府字号,当时 民亦仿造,然所贡者具千中选十,百中选一,终非民器可逮”。这与窑址出土实况是相符的。而带“枢府”款铭的卵白釉瓷。仅在元、明人所谓的“御土窑”,即湖田窑南河南岸刘家坞遗址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德镇陶录》所谓的“枢府窑”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清人改变了称呼而已。

当然,对于元、明卵白釉瓷烧造情况的研究,还有待于景德镇窑址的进一步科学发掘。

光洁无瑕 如脂似玉 甜白釉


千龙品牌上海讯 古今通宝收藏小常识(一百十三)

光洁无瑕 如脂似玉——甜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随着景德镇制瓷工匠对胎釉配制等诸多工艺改进以后,永乐白釉瓷器的诞生,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

而永乐民间窑白釉瓷器,从总体上可分为:甜白釉和高白釉。所谓甜白釉是指:色调凝重,温润肥腴,给人以一种柔和甜美感觉的釉;而高白釉是指:洁白光亮,莹润如玉的釉色。

永乐民间窑白釉器型中,仍以碗盘等圆器为主,同时出现了高足杯。碗以撇口深腹为多见,口沿出现了浅褐酱色假芒口(檀香口),底足为外敛内收式小圈足;足端有平切和斜削之分;底面采用细砂底,荡釉和刷釉三种处理方式。盘大多为撇口(折沿、花口或菱口形少见)。为减少底部厚度,盘心留有修坯后的台阶式旋纹,底足明显变大,直径与口径已相距不远,底面有砂底和荡釉两种。高足靶杯整体造型仍留有元代遗风,足柄呈竹节形,外撇、内中空,留有胎接时的乳突,足端露胎,见有火石红或黑褐色斑痕。上述器物中常见有厚胎、薄胎两种,薄胎主要是碗、盘、酒杯等小件器,能达到光照见影,其器可以薄到半脱胎的程度。但同类器物中也有厚胎的,而大件器则很少见到。

白釉瓷器装饰,除了一部分为光素无花纹外,有一部分采用印花装饰和印花加青花装饰的器物。其造型均为碗、盘、酒杯和高足杯。白釉印花瓷器,一般胎体较薄,制作精美,迎光透视可以看见透明的白釉下各种缠枝花卉、云气、海马等纹饰,也可用手去感受凹凸不平的釉面纹饰。白釉印花加青花装饰的器物,在器壁上印有各种纹饰,而口沿、器心却用青花料绘以旋纹以及吉祥喻意的图案:葡萄、花卉、月华锦、寿、福字等。这种明暗色差的鲜明对照和明暗图案的相映成趣,相映生辉,是民窑技工独具匠心,在仅有的空间内,创造出一种艺术的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

不足之处在于:碗盘的器型中,往往有许多不够规整,尤其薄胎盘更为突出,其不仅出现盘口不够圆,盘心面还有高低不平的现象。这种现象民窑存在,官窑的器物上也有类同。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追求器物的精美,修坯时往往将口沿、器壁乃至底面都修的较薄,因而在高温中产生变形;二是瓷胎中掺和高岭比例不当所致。

宣德白瓷的生产基本上承袭了永乐的工艺水准,器物特征与永乐相似。仍以生活器皿中的盘碗为主,同时出现了高足碗以及盖罐、大盘一类大器。器物分薄胎和厚胎两种。薄胎以碗多见,厚胎既有盘碗,也有大尺寸盘和盖罐等。而釉色洁白“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又恰好印证了民间窑白瓷的特征:一为甜白釉色,一为白中微泛青的釉色。装饰工艺方面除保留素面无花纹、印花、印花加青花外,增加了白釉刻花、白釉刻花加青花的品种。而后者装饰手法,又均在碗盘上来展现。碗的造型仍以撇口深腹碗为主,碗壁稍厚,纹饰采用双勾浅刻在碗的外壁,而盘则刻在内心。纹饰则以花卉、麒麟等多见,为同时期青花器物上常用的纹饰;和胎釉的白色相比,暗刻纹饰线条内的釉色,往往微带青色。底足仍采用外敛内收式圈足,圈足较永乐时期稍大;而细砂底和刷釉方法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荡釉方法的普遍使用,一改过去工艺粗糙的感觉,足内或底面变得均匀光洁,足墙转折处的釉色,因积釉较厚呈较浅的青亮色。白釉高足杯、高足碗,均以竹节柄为主,柄中空,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

值得提示的是:宣德时期的工匠,已注意到薄胎修坯处理不当,会产生变形的弊端。因此,在修坯时,有意识地将口沿至底面,由薄逐渐至厚,从而使器物的成品率大大提高。

继永乐、宣德之后,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即公元1436年~1464年),由于外忧内患,政治上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社会经济衰败。景德镇瓷业生产形成了低落时期。加之,这三朝不见具年号款器,因而,对于研究三朝瓷器至今未有明确的坐标。为此,国内外古陶瓷研究界把这一时间称之为“空白期”。

从文献上看,正统三年、正统六年、正统十二年、景泰五年、天顺三年等都有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订烧的记录,证明在这段“空白期”内,不论官窑与民窑都仍在烧造瓷器,并无“空白”。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正统、景泰、天顺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以碗、盘、碟、高足杯、罐、瓶等日用生活器皿为主,胎质有精粗之分。却基本都是民窑器,品种有青花、白花、青白瓷等。而有确切记年的白釉瓷器为江西新建县“正统十四年”宁献王朱权墓出土的白釉盖罐六件。再结合扬州市区出土的盘碗等瓷器,大概可归纳为:胎釉制作都不太精细,一般底足修得不够规整。盘碗造型与前代相比,虽变化不太大,但底面旋削不平,底足有跳刀痕和缩釉点。至晚期圈足渐大,足壁变窄变深,由外敛内收式,变成外敛内直壁式。琢器的瓶、罐胎体较厚重,器口正统朝与宣德朝直颈形状相同,至景泰、天顺时多呈下阔上敛式,底部无釉,圈足早期宽厚而浅,晚期圈足略高,有火石红和粘砂现象。

探索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的总体风格,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有段精辟的阐述:“正统瓷器的风格应当在较大程度上接近於宣德晚期;天顺瓷器则更相似于成化一朝;居其间的景泰时期的器物风格特征则在二者之间。”其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印证,是千真万确的。

成化时期的白釉瓷,应该说是继永乐白釉瓷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其不但胎质细腻纯净,绝大部分胎体轻盈,修胎规整。而且制作工艺也超过了永乐宣德。笔者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看到带“大明成化年制”款的卧足小酒杯,其薄的程度达到了几乎脱胎的地步,盈盈一握可见手上罗纹,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充分体现了,对特殊烧制的白瓷在质量上更着意追求完美。然这在民窑薄胎白瓷中是见不到的。此外还有厚胎白瓷,虽未玲珑剔透,但也洁白如玉,在迎光透视下,胎体多略带肉红色。

成化瓷器的釉面以细润若脂而著称。早期有一种高白釉,景德镇人自豪的称之为“猪油白”。其釉不仅肥厚滋润,而且光洁无瑕,如脂似玉。尤其与浓艳的青花纹饰相匹配,既因色差强烈显得青花更加浓郁,同时又反衬出白釉更加如霜若雪。中晚期后,由于釉料的配制发生变化,上述所描绘的现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乐平陂塘青(平等青)的使用与略带淡淡青色的白釉,形成了成化时期独有的幽雅青花瓷和白釉瓷。

成化时期的民窑白釉瓷造型与官窑器一样,讲究轻盈纤巧,所见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盘、碗、杯、碟、瓶、罐,都比前朝制作精细规整。盘以侈口多见,器型线条柔和圆浑,通体施白釉,盘内已不见因减少厚度而留下的台阶式弦纹,底面施釉平整,圈足呈外敛内直壁式。碗有:卧足浅碗、直口碗、撇口碗、侈口墩式碗等。撇口碗又有外敛内直壁式、平切小圈足和外敛内直壁式浅圈足碗。而成化高足杯的造型独具特色,已完全摆脱了明早朝受元代遗风的影响,自成体系;有八方竹节高足杯、六方竹节高足杯、四方竹节高足杯和竹节高足杯。高足杯造型大多撇口,腹微敛,与永宣朝高足杯相比,下承竹节柄较纤细外卷,显得格外优雅。笔者在翻阅资料时无意中还惊喜地发现,成化官器斗彩花卉竹节高足杯与自己收藏的民窑高足杯的足径完全一致,都是3.8厘米。由此可以想象,明代官窑与民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器物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成化民窑瓷器出现了底面书年号款和干支年款的现象。1996 年南京艺术品拍卖会上,有一对白釉刻暗花海水青花鲭、鲶、鲤、鳜四鱼的撇口碗;一只碗底为双蓝圈“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一只碗底为双蓝圈“甲辰年制”楷书款。两只碗造型、纹饰、尺寸均完全一致,高6.5厘米,口径14.5厘米。惟一不同的是落款有异。经查甲辰为成化二十年(1484年)。另在扬州市荷花池基建工地上,出土了青花三秋图纹碗残件,其底面落双蓝圈“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有此可知,在明成化晚期,民窑器也有书年号款和干支年号款的习惯,而且都采用“年造”写法。所不同的是受官窑器影响,书青花双圈形制多见;而官窑双方框形制,却未曾发现。

弘治时期从史料记载看,几次停工役,官窑瓷烧造数量有限,因而传世品不多。但从出土和传世的民窑瓷器看,白釉、青花瓷烧造量仍为大宗。

弘治瓷器基本上是沿袭了成化瓷器的传统风貌,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肥厚滋润。早期继承成化釉面,润白光亮,中晚期釉面出现了白中闪灰、闪青,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嘉靖时期。其实民窑器物仍以生活用品中的盘、碗、罐等为主,尤其是盘碗在造型、工艺处理上与成化相比稍有变化。盘类在修坯的过程中将盘壁、盘底削得较薄,加之圈足较大,因而开始出现盘腹部下垂,盘底下塌现象。碗类出现一种折沿深腹墩式碗,其造型是在侈口深腹碗或侈口墩式碗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由于碗壁几近垂直,腹部过于丰满,因而显得碗格外敦厚古拙。圈足仍为外敛内直壁式,足壁过窄,而不够规整,圈足有浅和挖足过肩两种。足内施釉虽采用荡釉方法,但早期仍有许多釉面存在缩釉点,到中晚期底面釉变得光洁细润,白釉也逐渐转变为青灰色和青亮色。至此,盘、碗、瓶、罐等器,出现一器物上两种釉色的独特现象。

受成化民窑写款的影响,弘治民窑也采纳了这一做法,在器物上书写干支年号款,如在碗底写“壬子年造”、“癸丑年造”;吉祥款:“福、寿、禄、贵、太平”,在碗内写“金玉满堂”等,也有写姓氏款的,如:“王、吉、正”等。在器物上暑干支年号款,为民窑器的甄别鉴定,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而吉祥语的出现又恰好反映出工匠们的美好祝愿和真情的流露。与成化不同的是,成化民窑采用青花双圈暑年号款或干支年号款,而弘治民窑更直接受到成化官窑斗彩器的影响,采用双方框的暑款方式,也有不用双方框直接写吉祥语的。

正德白釉瓷,早期与成化、弘治基本相似,中后期胎体逐渐厚重,大件器物增多。制作粗糙,不规整,瓶罐有明显的接痕。盘碗类胎体和口沿较薄,底面常常下塌,足内有放射状跳刀痕,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足脊留有切削的棱角或刮削痕。足端出现粘砂,火石红痕。底釉面一般较细润,积釉处能肉眼看见细密的气泡,白釉多青中闪灰;釉面因光亮清澈,透明度强,被称之为“亮青釉”。

嘉靖白釉瓷与正德白釉瓷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方面造型、色彩多种多样。另一方面釉面肥厚光润,“纯净无杂”呈乳白色,这在官窑器中较为多见,而在民窑中则青白、乳白、灰白色兼而有之,釉面不够平整,有缩釉现象,偶尔釉面落有窑灰或铁锈黑褐色斑点。器物胎体不及前朝,大部分琢器胎体厚重,制作粗糙,瓶罐类接痕明显,并常有烧结不坚固,断裂脱落现象,尤其是器类接痕更为显著。盘碗类圆器大件变形较多,而底心下塌和器壁下垂现象都较严重。碗类常有在口沿刷深褐色酱釉作为装饰的习惯,器底大多施“亮青釉”,圈足为外敛内直壁式。

嘉靖民窑也有在器物底部署款的习俗,而常用的方式为青花双圈、单圈、双线长方框和不用边框;有本朝款:“大明嘉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有吉祥语:“万福攸同”、“福寿康宁”、“富贵佳器”等。

隆庆朝仅存6年,加之时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不振,生产凋敝,景德镇制瓷业颇受影响。尽管如此,民窑瓷器的生产也未中断,从传世实物出土情况看,隆庆民窑仍以青花器为主,白釉瓷、彩瓷或颜色釉瓷则数量有限。因此,白釉瓷器型除盘、碗、杯外,四角、六角、八角等多角形和特殊造型的瓶罐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而工艺技术和艺术风格基本上与嘉靖瓷没有什么区别。

隆庆民窑也落年号款,如:“大明隆庆年制”、“隆庆年制”、“隆庆年造”;吉祥语款:“长命福贵”、“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款外用单圈或无框。

万历时期正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显著成长的时期,随着宫廷和社会上层对细瓷的进一步需求,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景德镇制瓷业显得日趋繁荣。

从史料记载看,万历三十五年以前官窑生产量极大,在此之后整个明代的官窑生产情况日趋衰退下去。而从万历开始,民窑瓷器生产的青花、颜色和彩瓷,其质量和数量各方面都有极大的成就,并在民窑中出现了一些制瓷名家,他们在仿制古代名窑及明代各朝瓷器方面获得很大成功。

万历瓷器无论官、民窑,传世数量较多,除常见的各式盘、碗、杯、碟、瓶、罐、炉、高足杯外,蒜头瓶、壁瓶、笔筒、笔船、多格果盒、捧盒、书桌插屏等造型别致、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品种不断涌现,形成一种百花争艳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白釉器作为一个品种,它的地位已显得并不怎么重要了。

从传世和出土的白釉瓷看,此时的器物,胎体制作粗糙,瓷土淘炼不精,大器修胚欠佳,盘碗底心下塌严重,有的甚至连圈足都不能着地,足有明显的刮削和跳刀痕。但也有制作精美的薄胎瓷器。如:卵幕杯,又称蛋壳杯。造型端巧,莹白可爱。

万历时期的白釉,早期釉面白润,有玻璃质感,中期釉面细润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釉面稀薄,大多为淡青色,其时白釉器除素白外,还采用印花、印花刻暗花、印花加青花等装饰技法。常熟博物馆所藏一对白釉印花加青花鹭鸶纹小碗,采用模印鹭鸶轮廓再用青花勾出鹭鸶的喙、头、眼、双腿,以此来体现生活中雪白鹭鸶憩息、飞鸣的形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扬州市老城区徐凝门基建工地出土的白釉印花山水人物小碗残件,其碗也是采用模印高山、星象、水榭、渔船、人物后,用锥形锐器,再在局部进行细部浅刻,使纹饰越发清晰可人。在扬州市卞门旧城改造工地出土的白釉印花外梅花内刻蟠螭纹小碗残件也是一例。其梅花印出后,用锐器浅刻出花瓣和花心,碗内直接用蕊器刻出蟠螭纹,用笔简练,线条流畅。而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白釉印花刻花饕餮纹觯瓶,应该是万历时期白釉印花器中的佼佼者,其釉色白中闪青,滋润凝厚,造型古朴典雅,是仿西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典型作品。综上所述,仅以白釉印花器中的部分作品,已能够代表此时白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这些是否是文献中记载的“上古器”户和“中古器”户所为?抑或出自周丹泉为首的仿古名家之手,且难以确认了。

万历时期民窑瓷器款识较为纷繁,目前所具本朝款,“大明万历年制”、“大明万历年造”、“万历年造”、三种外,有复合款:“古周饕餮 万历年制”、“德化长春 万历年制”、“万历年制 玉堂佳器”、“万历年制 纯忠堂用”;伪托款:“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吉祥款:“福寿康宁”、“万福攸同”、“长命富贵”、“永保长春”、 “富贵佳器”、“玉堂佳器”、“天禄佳器”、“天下太平”、“上品佳器”、“大明年造佳器”、“大明年造”等等。

至天启崇祯时期,国势衰颓,内忧外患不断,朝政纲纪涣散,统治中国几百年的明代政权,已到了穷图未路的崩溃边缘。此时景德镇民窑瓷器生产,从质量和工艺上都明显下降。所见白釉瓷大多是日常生活器皿,胎体粗细兼有,一般的器物胎体厚重,修坯粗糙,盘碗类底足常留有旋削跳刀痕,并多有粘砂。底心因旋削而隐隐突起,底面釉常伴有缩釉点和窑缝现象,器物口沿普通使用酱黄色釉作为装饰。这两个时期的釉色都白中闪青,白中闪灰,釉汁均稀薄而缺乏滋润,其稀薄处能看见胎体的旋痕。白釉碗盘装饰以素白釉、白釉暗花、白釉加青花弦纹较多见。因此在落款方面,似乎青花、彩瓷的落款较繁杂,有干支纪年款、伪托款、吉祥款、颂语款、堂名款、图记款等,而白釉瓷器题款则少了许多,尤其是崇祯时期的白釉瓷,大多是在盘碗器内心,足底面署有确切纪年款。

元代卵白釉瓷探讨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时间短暂,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却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当时有许多优秀陶瓷品种,元卵白釉瓷、青花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元青花瓷在上世纪前期还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中后期已逐渐被世人重视,成为古陶瓷学术界议论的热点。目前已陆续有不少研究成果和介绍材料问世。但是,卵白釉瓷(枢府瓷)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马未都先生说:“近些年来似乎有些失宠”,确是如此。笔者有缘,多次采集到卵白釉瓷标本,并收藏了少量卵白釉器物,对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经长期欣赏、揣摸并学习了一些文献、资料,深感对元卵白釉瓷有进一探讨的必要,也盼望我国古陶瓷学术界像对待元青花瓷一样对它更多的关心,使这一国之瑰宝得到世人应有的认识和评价。不久前李知宴先生在《中国陶瓷研究》上发表了《论枢府釉瓷器》一文,对元卵白釉瓷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拜读后获益匪浅。受李先生的启发,笔者将前几年所写有关粗陋文字,进一步整理,在学刊发表,以求教于李先生和有关方家。

一、卵白釉瓷的正名

元代文献中尚未见到有关卵白釉瓷的称谓,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成书于明嘉靖年,吕震等编撰的《宣得鼎彝谱》卷八赐内府道扬及天下名山宫观法盏炉条有:“仿元朝枢府窑款式。”其后一条又称“仿枢府瓷款式。”可见明代已有枢府窑、枢府瓷的说法。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把元代的卵白釉瓷统称为枢府器是不恰当的。但为了照顾历史上的习惯称呼,仍认为以称这类卵白釉瓷为枢府瓷比较妥当。”我们认为在当时出土及传世卵白釉瓷器、标本有限的情况下,这样实事求是地暂时定名是无可非议的。但时至今日,景德镇已正式进行了窑址发掘,许多元卵白釉器物及标本问世,特别是某些新发现的署款卵白釉瓷标本的发现,似乎已绝对难以维系那种历史上以偏概全的称呼了。笔者赞同上博陆明华先生的意见:“对这样的称谓,……值得予以纠正。”这里就本人所接触到的一些新标本及有关瓷器就枢府瓷正名为元卵白釉瓷作如下论正、补充:

1.元代景德镇所出名瓷除枢府瓷外尚有青花、釉里红、红釉、兰釉、孔雀兰釉、彩釉等,它们均以装饰、釉色的特征而定名,正名为卵白釉瓷与它们可以谐调统一。

2.枢府瓷带有一定的官窑瓷或官办瓷意味,实际上大部分卵白釉瓷都是民用瓷。卵白釉瓷能涵盖枢府款瓷,而枢府款瓷决难涵盖全部卵白釉瓷。估计将来还会有卵白釉官窑瓷及卵白釉民用瓷之分。“枢府官窑瓷”已不恰当(它仅是一部分官府用瓷);“枢府民用瓷”更是自相矛盾的笑话。

3.从新出土和已知的传世卵白釉器物来看已远远超出“枢府”款,除已问世的“太禧”、“昌江”、“东府”等外,江西省文物考古所1999年在景德镇湖田发掘卵白釉瓷窑址时,出土了带“玉”字署款的卵白釉高足杯残器。在扬州发现了“宪台公用”青花款卵白釉碗底。笔者1989年出差安徽宣城时也曾采集到“玉”字款双龙卵白釉高足杯,残留碗的大部及柄的全部。不久后(1990年)张浦生、李广宁两位先生来寒舍时曾亲自目睹过此标本,当时他们对其造型及釉质颇为赞赏,但因过目瓷片较多,笔者未及详加介绍署款,故那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次年又在宣城采集到署有“宪台公×”久完整的字款碗底,后来见王晓莲女士文章,才知另一字为“用”字,则款意自明。元宪台即御史台,为元中央政权三大机构之一。问题是其他用器物何以会在扬州、宣城出现。元代除中央机构设御史台外,在江南、陕西诸道还设有行御史台。京都御史台称内台,行御史台称外台,其官品秩与内台相同。扬州曾为江南行御史台驻地;宣城为江南道宁国路驻地,设有行御史台隶属的肃政廉访司,宣城之器当为廉访司公用器物。该标本采自宣城梅文鼎纪念馆工地,该处恰为历代官衙所在。除上述标本外笔者还采集到署釉里红“李”卵白釉碗底瓷片一枚,其书法为“松雪体”,工艺为元无疑。

4.从新的发掘报导看,卵白釉器并非一处窑址专烧,据景德镇镇古陶瓷研究部门提供的资料:刘家坞、南河北岸、市区落马桥、珠山附近均有卵白釉瓷发现。

有的地方器物有枢府款,而大部分没有枢府款,有枢府款的窑址也未必可以称为枢府窑。刘家坞烧枢府款瓷,但它大量的还是烧影青瓷及青花瓷,甚至黑釉粗瓷,如果把刘家坞窑址称为枢府窑也是不恰当的。既然尚没有一处专烧枢府瓷的窑口,因此也就不存在枢府窑,刘家坞有枢府款的卵白釉瓷只是湖田窑在元代兼烧的器物,按道理仍属湖田窑。所以我们不必专称枢府窑或枢府釉而应并入卵白釉瓷一类,称它为“卵白釉瓷”。如果将来能够确认卵白釉瓷中有地道的供宫廷使用的官窑瓷,可以称那一部分为卵白釉官窑烧,但枢府尚不能称官窑瓷。

5.历史上的命名,今人未必要与之强行一致。如宣德红釉器,明清时曾称宝石红、祭红、积红等多种名称现在已统称之为宣德红釉。随着时间的推进,面世文物的增多和人们视野的扩大,以新的认识为依据,实事求是地予以适当命名,才是比较科学的。

二、元卵白釉瓷的胎、釉特征

人们常说:“元卵白釉瓷(枢府瓷)胎体厚重,釉呈失透”,事实不尽然。笔者观察了大量元卵白釉瓷器及其标本,恰恰认为这样地卵白釉瓷胎釉的评价是不公正、不准确的。

(一)元卵白釉瓷的胎质

元卵白釉瓷的胎体较宋影青瓷确普遍厚一些,但与元影青瓷则较接近,与其它一些窑口的瓷器,如与唐、五代越窑、宋五大名窑的哥窑、钧窑以及宋元龙泉窑瓷等相比其胎并不算厚重。不少的卵白釉瓷器,如高足杯,其杯壁都比较细薄,笔者采集的高足杯壁上部薄得透亮。即使是凤纹、芦雁纹一类大碗和一部分折腰碗的上部也较精细,薄厚适当。只是有些民用粗瓷胎较厚,但它不是存世卵白釉器的主流。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的窖藏元瓷中的九件卵白釉印花五爪龙高足杯也是“胎骨极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常见的枢府款或无款的类似盘盏可能多为军事部门人员使用,较其他铭文及类型的器物略厚实,过去见到的此种器物较多,曾将其视为整个卵白釉瓷器的代表胎质,实际上也有一部份较精细的。不论那种都较越器、龙泉、哥窑器、钧窑器薄得多。所以笔者意见,评价卵白釉瓷胎质对不宜用厚重的字眼,可否用“胎质坚白,较为致密,”最多指出其胎一般较宋影青瓷厚,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望是卵白釉瓷胎质较一般元代瓷器的胎质细纯,几乎没有多少杂质,故鉴定元瓷常依据的胎中有类似“芝麻点”的杂质和裂隙,对卵白釉瓷基本上不适用。这可能是卵白釉瓷特别讲究追求“白”的效果而注意胎质的缘故。

(二)卵白釉瓷的釉质。

元卵白釉瓷的釉质并不尽是失透状的,据笔者观察,除一部分印花小盘盏(含有枢府款者)及某些大碗呈半失透状外,大量的印花大盘、折腰碗、高足杯等都比较莹润,有的甚至接近汝瓷、宋官窑瓷的莹润度,估计都是为了追求“玉”的效果,失透者(木光)达不到此效果。傅振伦先生对故宫所藏太禧盘的赞誉是:“胎质细腻,洁白坚实,釉色莹润,如羊胎美玉。”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它代表了所有精细的,甚至存世大部分元卵白釉瓷的客观情况。但是人们长期以来却总是把“失透”概括为卵白釉质的描述,这是非常片面的。有时还把卵白釉瓷所固有的莹润特征说成是过度性的,特殊性的,或介于卵白与影青瓷间模棱两可的。似乎只有失透状者才是标准器,这不成了“取粗弃精”,把事物的主要本质颠倒了么。1999年江西考古所在湖田窑址发掘出的一批“玉”字款卵白釉高足杯介绍说:“无论在装饰题材与制作工艺上都比内有枢府款字者要讲究、精致。”上述在宣城所采集的元卵白釉印花双龙纹“玉”款式高足杯也是釉质莹润、制作精良。笔者采集的云凤纹卵白釉无款碗残片;在湖田窑区公路边沟拾到的枢府款类中号盘底;在合肥三考口工地采集的高足杯残柄釉质均细致莹亮。在《中国陶瓷全集》元中所介绍的38例卵白釉器物,其中对28件作了釉质评价。莹润、柔润、亮润者达17件之多。实际上有的评为失透者可能受习惯影响,从图像看仍较莹润。笔者采集了数十片卵白釉瓷片,失透者尚不足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上博所藏任氏墓出土的元卵白釉龙纹高足杯则釉失透较重,已无莹润可言。那是一个特例,可能是长期处于潮湿的墓内,光泽已退,但其造型、纹饰仍保持了精品的原貌。

三、官窑卵白釉瓷问题

官窑概念看去似较清楚,如明清官窑(实指宫廷用瓷),但又不甚明了。人们常把明以前器物上有“官”字或有官府款者都视之为官窑,这样容易造成标准的混乱。笔者意见,官窑瓷应该有一个统一概念,官窑的范畴定得不宜太宽,笔者曾收集到景德镇产“官用供器”款元釉里红瓷片一枚,但瓷质粗糙,据说可能是最低级的烧陶“官”,供窑神所用之器,难道这种器物也能称“官窑器”吗?所以还是像明清瓷的标准那样,朝廷专用窑场生产的御用瓷才能称为“官窑瓷”。

如按上述标准,目前在元卵白釉瓷中尚难确定那里是卵白釉瓷官窑窑场,那些是卵白釉官窑瓷器。元卵白釉“太禧”款盘为元内廷太禧宗禋院祭器,应是官窑器,但尚不知景德镇何处窑口所烧。其他署款均为元政府机构或个人定烧之物,尚难称为真正意义的官窑器(包括枢府款器),“五爪龙”纹饰者有可能是宫廷用具,但从高安窖藏、青浦任氏墓、杭州储运公司窖藏来看,不排除消退时有时尚未有“臣民不得用双角五爪龙”纹饰的规定,或对皇帝的禁令贯彻不力,因而有可能仍属民用瓷。据观察“五爪龙”器较同类大小的器物未必精细,说明使用者身份无多大区别。就笔者所见器物,如任氏墓高足杯,笔者收藏之高足杯残器,前者五爪龙,后者四爪龙,从釉色、胎体厚薄看,似乎后者还优于前者。但是上述“太禧”款盘和《元史》祭器篇有“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始初,始造新器于浙江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的记载(浮梁州隶属江浙行省),可知元廷在景德镇设官窑烧祭器是可能的。笔者曾采集到卵白釉瓷大碗残底一枚,其工艺之规整在同类瓷中历来罕见。外壁下为划花仰莲纹,内壁为印花龙纹(龙爪不全,但能看出为五爪型),令人惊奇的是其内底有流畅的划花大风带如意纹。此纹饰在教材中列为洪武瓷特征,该器的整体纹饰与上博展示的永乐甜白釉大碗纹饰如出一辙。笔者尚收藏有相同的永乐碗底残片标本,相同纹饰的永乐釉里红碗底残片标本,只是元器另有自己的特征,如碗底厚实,外底面有旋纹,底足外端整齐地斜削一周,足根有火石红斑及少量砂粒。其底足厚达1厘米之多,底径达9厘米,恰为笔者所藏元卵白釉飞凤纹大碗底的两倍。其碗壁与凤纹碗相似,估计口径达35厘米以上。且釉色润亮匀净,胎白坚密。如此之大的碗具(像飞碗一样呈浅平斜坡状)及其造型特点当为祭器无疑。因永乐官窑甜白,釉里红器在纹饰上、风格上都与其一脉相承,该大碗应与明早期官窑同一窑场或同类窑场,为官窑卵白釉瓷的可能性很大。上述飞凤纹大碗制作亦十分精良,当为同一窑场之产品。笔者由此揣测景德镇一定有元官窑窑场,而且与明官窑窑址相近或一处,明官窑就是在元官窑窑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景德镇的古窑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元官窑窑址的面纱终将被揭开。

四、元卵白釉瓷与元青花瓷、红釉瓷、彩瓷

元卵白釉瓷由于色白而匀,器外多无纹饰,犹如白纸一张,故适宜“作画”,为青花、色釉、五彩提供了“用武”之地,促进了我国青花瓷、色釉瓷的发展和五彩瓷的出现。

内蒙窖藏出土的“青花龙纹高足杯”,鲜艳的青花色调和勇猛的行龙,令人惊叹,而更令笔者注意的是内壁的卵白釉印花龙纹。笔者见到的是橱内的展品,无法仔细观察。恰巧不久收集到了完全相同质量和造型的瓷片标本,经不断观察,把玩,确为高质量的卵白釉无疑。前述“宪台台×”青花瓷片,其内底亦为卵白釉印花纹饰。英·哈里加纳所著《东方青花瓷器》(叶文程等译)一书在第一章《青花瓷的起源》中认为:“高足杯也是属于最早的一类青花瓷器”。并列举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所收藏的模印纹中刻有“玉”字的青花高足杯,那恰是笔者所收藏的前述“玉”款卵白釉高足杯之发展物。笔者尚收集到元红釉高足杯瓷片标本,其外壁通体红釉(色调已较成熟),内壁为卵白釉印花龙纹。耿宝昌先生曾在《中国文物报》介绍他到的卵白釉五彩戗金龙纹玉壶春瓶,为“梦寐以求”的元五色花、戗金器,但因特殊原因,却“失之交臂”。笔者有幸在友人处见到有类似纹饰和制作工艺的五色戗金龙纹瓷片一方,其龙纹及云朵纹均立粉打底,龙身鳞纹戗金并绕以桔红绶带。云朵为白粉上填以殷红、正蓝、翠绿色,留出云朵的白色轮廓,呈层层叠叠,相互勾连之生动形态。龙纹及云朵均具有元代纹饰特征,唯底釉较一般卵白釉亮纯。其色调像一泓平静的春水,又像明净淡青的晴空。画面不大,约8厘米见方,但美不胜收,如为完整器物(可能为中型彩罐),将是何等的富丽堂皇。更可喜的是不久前上博斥巨瓷从香港购回了六件器物,据介绍也是在卵白釉上施以类似“立粉”工艺,实乃卵白釉瓷族中的奇珍!我赞成耿老的高见:“它的被发现将景德镇烧成五彩瓷的历史提前了约半个世纪之多,并首开珐琅彩之先河。”

综上所述,可见元卵白釉瓷所作之贡献之大矣!值得在中国陶瓷史上大书特书,值得古陶瓷学术界认真加以研究。但这不是说元卵白釉瓷是元青花、红釉瓷、彩瓷的惟一底釉之源,其他白釉瓷可能在某方面或早或迟也做出过贡献。如早期的一部分民用元青花,民用红绿彩瓷就不是以卵白釉为底制作的,成熟期至正型元青花器那微青色,细润的底釉与鲜艳的进口蓝料相结合把元青花瓷堆向了顶峰。

卵白釉瓷器及图片


元代瓷器中的卵白釉又称“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也是在生产青白釉瓷的基础上,开创烧制的一种新的高温白釉。

因为这些白釉元代瓷器的花纹中间往往模印“枢府”两字,所以称之为“枢府釉白瓷”。卵白釉在元代的使用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一是元代皇帝御用。毫无疑问,御用瓷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最精美的;

二是元代的上层官僚。之所以称为“枢府釉”,就是说明了这种卵白釉的主要使用者,这类白釉瓷器也是精致的产品,大概属于“统购统销”的计划范围之内,由国家掏钱定制;

三是一般的商品。根据市场的需求制作,比较多的是实用圆器,也有部分琢器供展示陈列,按照质量的高低定价销售。商品类白瓷的质量差别很大,胎质、釉色、造型都各不相同。

作为一般收藏者来说,第一、二种类型的卵白釉肯定不是收藏的对象,原因很简单,这些东西的存世量太少,而且从清代就被列为瓷器收藏品中的上品,在一般的交易场所,用一般人所能接受的价格,不可能买到真品,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种类型的卵白釉,需要慎重对待,要收藏其中的精品,至于做工粗糙的一般盘、碗、碟之类的实用器,即使在今后,也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的拉升。

作为一种国家定制的元代瓷器,在收藏上多讲究藏品上面的款识,的确,枢府釉往往在内壁用模印的方法印有“枢府”、“太禧”、“东卫”、“福寿”等款识,其实在实际收藏中,大多数人终生没有见过真款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卵白釉的款识太稀少了。

据专家统计,目前国内外在没有争议的公私藏品中,除了带“枢府”款的稍多一点外(与其他带款识的卵白釉相比较),带“太禧”款的有3件、“东卫”与“福寿”款的各有1件。这里的统计是告诫收藏者,如果想要收藏元代瓷器中的卵白釉藏品,应该将目光放到对第三类商品瓷器的搜集上。

元代瓷器中的卵白釉是收藏界根据釉色的特征命名的,这种釉色的主色调是呈白度不高而呈木光的乳白,其间微微闪青,有些像鸭蛋皮的颜色,釉汁的表面特征是细润而匀净,没有或很少有杂质呈现。基本上不开片,但不排除有很小的局部开片。

胎土是使用江西特有的麻仓土,经过二元配方,烧成的瓷胎质地很白,致密,但可以发现未粉碎的瓷石,说明胎土的粉碎程度不高。日用器的瓷胎厚实,胎釉的结合处有窑红。

元代的修胎工艺特征比较明显,在底部可以看到旋削纹,从外向内,至中心处留下一个小乳钉状的凸起。盘碗之类的圆器器底平整,足沿外撇,足底修正齐平,底足露胎处可见深褐色小斑点。琢器分段接胎,接胎痕可以从器表面看到。

元卵白釉收藏的金律:

卵白釉常见的器形多为碗、盘和高足杯,有不少是没有纹饰的素白釉。

印、刻、划是常见的装饰手法,主要使用模印加工纹饰,模印有两种,一种是模具上只有部分纹饰,另一种是一个模具上将器物的所有纹饰都刻上去。

比较精细的纹饰是在模具印压出纹饰后,由陶工将纹饰的轮廓再行刻划清晰,这样的产品就算是精品;而模印后没有经过再加工的纹饰罩乳白釉后轮廓模糊,属于一般的产品。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龙纹、芦雁纹或缠枝花纹。多在碗、盘的内壁上模印出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缠枝莲、八吉祥纹饰等。

一般实力的收藏者如果将收藏元代卵白釉的重点放在民用器的精品上,选择纹饰清晰、釉质纯净的藏品收藏,不是没有可能收藏到这种元代的典型白釉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白釉瓷像栩栩如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白釉瓷像栩栩如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么鉴别白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