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浅谈明代瓷器的款识

浅谈明代瓷器的款识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浅灰色瓷砖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2020-07-15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画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浅谈明代龙缸制作


龙缸制作应该是制瓷业中比较初期的事情,《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洪武二年(1369),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说明在洪武二年时候已经开始烧制龙缸了。

据景德镇有关资料这样解释龙缸窑:

龙缸窑

龙缸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

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洪武之后,永历代应该相继制作。

正统时期,“正統元年,浮梁民進瓷器五萬餘,償以鈔。禁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諸瓷器,違者罪死。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龙缸。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货六.烧造》)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许多学者因为此资料推断正统青龍白地花缸没有烧造成功,自然也没有传世品。关于此事,本人持不同意见:

其一:这里需要先对“璺”有初步的认识,“璺”:1.陶瓷,玻璃等器上出现的裂纹,坼裂(辞海1986年版);2.裂纹,微裂(汉语大字典)。实际上,宋,元,永,宣,成的瓷器传世品上不少都有类似的“璺”,程度小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冰裂纹,也有稍大些的坼裂。由于胎土受热膨胀系数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温度降低时釉部发生冰裂纹,这些事情发生在当时并不新鲜。最典型的例子应是南宋官窑了,这时,“璺”不但没有坏处,反而成为优点了。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达到坼裂程度的“璺”,不会太大影响瓷器的使用功能。

其二:观察景德镇御器厂发掘整理件的正统时期青龍白地龙缸, 为成器后敲碎入土,虽说有“璺”,但不至于不成器而淘汰。况且“王振以為有璺, 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 敕中官往督更造”资料仅能说明曾经没有成功,不能断定以后以及其他督陶官没有成功。其实,景德镇出土正统时期青龍白地龙缸应为烧造成功实例。

浅谈明、清官窑瓷器的款式


款(瓷器上的文字标志)的称呼借自青铜器。款被瓷器借用来称呼器物身上的文字标志。

一、 帝王年号款:

明、清官窑瓷器上的款式主要是帝王年号款,明永乐年间始见,其后明、清两代绝大多数王朝(明代洪武、正统、景泰、天顺、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八朝除外)的官窑器上都书有此类款。永乐时期的完整器-青花压手杯、白釉高足杯--上仅见四字篆书款(在内底心)。另外,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永乐元年"、"永乐肆年"楷书款残瓶。宣德官窑器绝大多数有帝王年号款。六字一行楷款(又称匾额款)多用于青花琢器,六字二行、三行双圈楷款多见于圆器,四字篆书款多见于孔雀绿釉、天青釉高足碗,四字楷书、六字竖行楷款极少。成化官窑,斗彩器多六字二行方框楷款,其它品种多六字二行双圈楷款,高足碗多六字一行楷款。弘治朝多六字双圈楷款。正德朝多六字、四字双圈楷款。嘉靖朝大器上多见六字一行楷款,其余多六字二行双圈楷款。隆庆年间多见六字二行双圈楷款,与其它朝不同的是,其官窑帝王年号款多大明隆庆年造",而其它朝代一律用"大明某某年制"。万历朝的官窑款与嘉靖朝的大同小异。清代康、雍、乾官窑的款式,除明代已有的款式外,康熙朝还见六字三行楷款,有带双圈和不带双圈两种;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多见六字篆书款,咸丰朝至宣统朝为六字二行无双圈楷款。款的书写材料,明代绝大多数用青花,清代康、雍、乾三朝,大多数也用青花,但珐琅彩瓷多用料彩,乾隆朝以后,粉彩器多用红彩,其余品种一般用青花,素三彩器也有用紫彩书写的,少数为印款。

二、 花押款:

花押款是在器物(多见碗、盘)的底部所绘的纹样。绘花押款的官窑器极少见,永乐官窑于青花金彩鸳鸯纹碗的圈足内见轮花形花押款。

三、 堂名款:

堂名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来堂名大多是表明祖上是某地郡望世族,后来文人雅士多借堂名抒发志向。官窑堂名款较少,有"愼德堂制"(清道光帝的堂名款)、"体和殿制"、"大雅斋"(清光绪朝慈禧的堂名款)等。

四、 铭文款:

铭文款是为说明器物的制作意图、为画配诗、言志而书于器物上的文字。

五、 吉语款:

吉语款多书于碗、盘内壁,如"金玉满堂"、"佛日常明"、"万寿无疆"等。

六、 用途款:

为表明器物的用途而书写的款,极少见。

七、 伪托款:

伪托款指因崇尚前朝器物而在后朝器物上书写的并不是有意以假乱真的摹仿前朝器物的帝王年号款,官窑器的伪托款相对较少见。

小谈明代黑暗期瓷器


黑暗期瓷器又称“空白期瓷器”,指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三朝烧制的瓷器。文献记载,历时约30年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朝廷都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造瓷器。正统三年,规定禁民窑烧造与官窑式样相同的瓷器。正统六年,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和九龙九凤青花缸。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天顺元年,进行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但是,由于战争频繁,饥荒不断,皇室内部为争夺皇位发冲突,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此时因朝野动荡不便书写年款。以往很长时期,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这三朝官窑瓷器均被划归宣德或成化朝,致使人们对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生产面貌认识不清,称之为中国明代瓷器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纪年墓里出土了一批民窑青花瓷器,特别是1988年11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镇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东司岭一巷道中,发现大量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品种有青花和斗彩等,呈现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存的进一步科学发掘,空白期瓷器的真实面目将会愈加明朗。

黑暗期琢器的胎体均较为厚重。正统时的瓶、樽、罐类的器口与宣德时的直颈形状相同,而景泰至天顺时的则多与其后成化时的上收下阔式相近。修足工艺,也与其前后时期有所区别。一般底足削修得并不过分细腻,多为敦厚的浅宽圈足或微上凸的平砂底,带有火石红痕或粘有星点窑渣,类似其后成化大盘类多见的所谓“糊米底”。看来,这应是此时通行的一种琢器底足修整工艺。

纹饰沿袭明初常见的一笔勾勒法而又有所变化特别是中锋运笔所绘的流云和人物,具有独到之处。所见的这天顺器物多为民窑瓷,而官窑瓷和民窑瓷又互有影响,因此在鉴定时,应当结合前后朝官窑器的各自特征,从器形、胎体、纹饰、青花色调以及器足处理等方面去分析对比,体察互相之间的细微变化和内在联系。

明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明代各个时期瓷器的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素三彩


(明成化黄地紫龙纹碗,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

(图6 明成化黄地绿龙纹碗,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

一、“素三彩”的定义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辞海》中“素三彩”的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认真说来,“素三彩”一词最初就没有严谨定义,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笼统性。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二、“素三彩”的早期发展

我国唐代出现一种盛名海内外的先烧制素胎,然后挂低温色釉重新入窑再次烧制的陶胎低温色釉器。由于该器主要使用黄、绿、白三色,民国时期人们开始简称为“唐三彩”(图1)。随后又逐渐出现例如“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及“清三彩”等不同时期同类制品的专有名词。假如比照“清素三彩”特征看,有些唐三彩称作“唐素三彩”也不为过。如此说来,素三彩的早期发展应至少追溯到唐朝。

三、明代官窑素三彩制品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根据这点,我们又可将素三彩进一步划分为“素三彩陶”与“素三彩瓷”两大类。

景德镇御厂在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各种简单的低温复合彩釉瓷(图2),色釉多为两种,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称“绿地酱彩”(图3)或“黄地绿彩”(图4)等,造型也主要以碗、盘、壶等日用品为主。类似制品直到成化时期依然大量制作(图5、6)。为清晰表现绘画图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锥刻纹做分界线。因烧制工艺尚不娴熟,使用三种以上色釉的制品相对较少。

成化素三彩鸭熏(图7)是明朝的典型素三彩制品之一,由黄、绿、褐、墨绿、孔雀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而成。随后,素三彩瓷在嘉万时期继续制作(图8、9、10),只是斗彩、五彩等釉上彩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素三彩制作相对减少。

十五、十六世纪时,景德镇御厂还制作过大量的“法花”器(图11),又称“法华”、“珐花”等。该类器物同以上素三彩一样,也是先经过高温烧制成素胎,然后填涂孔雀蓝、黄、绿、紫、白等色釉装饰,再低温烧制。不论从工艺流程还是原材料来看,它们都应归结为素三彩范畴内,只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过于强调其色彩,才称其为“法花”,显得与“素三彩”无直接关系了。

四、清代素三彩的制作与发展

1. 传统素三彩

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既有延续明御厂传统、使用雕刻纹做分界线的(图12、13),也有雕纹刻画与其他色釉图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图14、15)。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黄色调(图15、16),据说是因为烧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2. 创新素三彩

康熙时期,御厂出现一种使用黑彩勾勒轮廓的新素三彩(图16、17),极可能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风格所得的创新品种。清代素三彩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御厂工匠在制作传统素三彩时积极引用新兴的粉彩,研制出素三彩与粉彩的组合器(图18)。该类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红(即荤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实了。

五、明清素三彩与五彩、斗彩的制作区别

与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器相对比,素三彩是在素胎上挂低温彩釉,而五彩、斗彩则是在烧制好的釉胎上施彩釉。其次,素三彩的图案大多使用锥刻纹来表现,工艺略显粗拙(“素三彩”与“粉彩”的结合器除外),五彩、斗彩则是使用黑彩、青花描轮廓,图案分外细腻。因此,同时期五彩、斗彩制品的绘画艺术造诣也较素三彩器更胜一筹。

六、总结

根据以上明清三彩瓷的演变,可以看出它在明初永宣御厂中慢慢发展壮大,至成化时期形成较大规模。随后,斗彩、五彩瓷的创新普及令其一度失去优势。清初康熙御厂制作又令其出现高潮,雍正时期甚至与其他新兴彩瓷工艺结合创新。在各种陶瓷工艺不断前进的历史舞台中,“素三彩”也在几度沉浮中逐步改革更新。

明代瓷器款识鉴定知识汇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明代各个朝代的款识鉴定方法,如有不对,望大家批评指正。

洪武:洪武是年号名,共使用三次。洪武的含义是:洪大的武功。指政治军事上雄才大略的功绩。止目前,尚末见到署洪武官窑年款的瓷器,但却有具本朝纪年的民窑器,明代正德、嘉靖和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有仿洪武年款的的仿品。至于洪武官窑中究竟有无署款的器物?这个待考的问题,有待发现实物,始可释疑。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乐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大明宣德年制 款式供参考 款识描述: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为常见,其次为青花“宣德年制”楷书款。宣德官窑楷书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庄,浑厚遒劲。“德”字沿袭汉碑中的古体,字的右半边“心”上没有一横,而成“德”字。而且双人旁的两撇,斜度较大。字体风格深受明初书法家沈度的影响。款识料色浓淡不匀,刚朴肃穆,富有永乐官窑四字篆体款的遗韵。

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宣德款识遍器身”。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双圈是用毛笔借助旋转陶车在圈足上写就,显得工整规矩,但圈线的色料浓淡不一,圈线的粗细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则多采用单行横排,外面不加圈栏。

楷书“宣德年制”款有的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有的单行横排,无圈栏。篆书款极为少见,但景德镇明代御器厂故址出土了两件双圈篆书“宣德年制”四字青花款残器。宣德官窑款,一般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或在进口料中适当掺入一些国产青料写就。呈色多为浓重的纯蓝,深邃处有铁的结晶斑,但款铭色泽浓淡不一,并同覆盖款铭的透明白釉紧密结合,使得笔划的四周,好像蒙上了一层白雾。用八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强光下审视,款色多雾暗而下沉,器身和口内、足内釉薄处,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淡青色。宣德宫窑器载款的器底釉面,白中闪青,晶莹滋润,并有橘皮纹。德官窑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为主,其中又以四字居多。字体一般较弘治款略大,结构比弘治款松散。青花色泽分浓深浅淡两种,浅淡者呈色灰暗,与青花纹饰色调一致。亦有阿拉伯文、八思巴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楷书款中,除青花款外,也有红彩书写有“正德年制”款。红彩色泽深者黑红、浅者考虑艳丽。花盆、炉、洗等三彩器多用刻款,四字横列于器口沿下。字体排列款式,除四字、六字双排外,还见有六字横列一行的青花笔架、四字一行横写于颈部的带座瓶与双环耳瓶、正德四字款横写于座托正中的插屏。民窑中常见有“大明年造”。“正德年造”或六字双行楷款,并不规整。彩器上有“天下太平”款与四横“年”字的写法,也是在此时出现的。历代仿宣德款自明嘉靖至民国,历代都有仿宣德款的窑器,但仿款的字体风格与宣德款,特别是宣德官窑款有明显的差异,笔法走势不是过硬,就是太软,或者过于工整,或者草率行事。仿款色泽,涣散、浅淡又浮于上面。

 嘉靖款识中的字体,运笔多运劲粗放,但也有字体较柔和的。“制”字刀部,时有缺写一竖的。过去所见嘉靖鱼藻盘,类似仿成化特点的,往往有人以款字柔和为疑点,而误判作仿品。明末清初皆喜仿嘉靖年款,其间清代康熙所仿嘉靖款识,青花色调灰蓝,字体颇像,但结合器型,胎釉等风格仔细观察之后,款识仍易区分

​​

成化时开始仿写宣德朝的款识,体式有四字与六字双行竖写款,字体排列不及宣德时的舒展,笔力柔弱,双圈收拢。其本朝瓷器款识,以青花楷书双行六字为主要体式,多写在器底,色泽浓重;有些小件器物款由于覆釉厚,呈色轻淡而不易看清;但所书款字不论浓重或浅淡,色泽都很深沉,无漂浮感。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其外围圆圈或框线都紧束款字;所画方框多不及清代雍正时的四方规整,线条粗细和色泽均不一。除此之外,也有一行横、竖写围以长方框者,另有蓝釉为地,凸堆起白釉的款识。

成化款识,以圆润的中锋运笔,苍劲有力,起落笔处无虚尖。这种独具特色的款识,似一人所写,为历代仿写所不及。仅管明代万历时仿写得颇为形似,但仔细審度,却显笔划粗重,排列稀疏,圈栏过人,仍有破绽可寻。

写款部位,于器口边的,有黄釉青花盘;于器足襄边沿上,有高足把杯;最常见的。多是写在器物底足里面。有些官窑罐类,多在底足写有“天”字,制作非常精细。所见天字罐,有画海马的,也有画缠枝莲、蟠螭缠枝瓜图案的。这种天字罐,后代历的仿造,但器型常是非大即小,并且所书款字也不相同。

民窑款识,或写“大明成化年制”,或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成化年造”。结构较为紧凑。所见画双圈写“年造”的成化民窑瓷片,其制作精细与官窑不相上下。大件器物款字特别浓重有力,小器则淡雅深沉。色泽极淡者,有磨款或改款为“大明隆庆年造”的现象。

万历一朝历时较长,官窑写款亦多,字体书法颇似颜体,端庄工整,敦厚刚劲。格式多六字双行,少用四字双行。同时青花盘底上,还有中心署四字篆书“德化长春”,围以方框,框外再以浅终形式,环以“万历年造”四字篆书的款识。万历早、中、晚期款式有所不同:早期青花款识与隆庆时期相似,色调浓艳,字体挺拔有力;中、晚期除部分浓重外,大部分出现浅淡或灰暗的色调,且有败笔现象。

一般器物,青花款识多写在足底,也有写于口边或肩部的。底足所写款识多写六字双行,带圈或无圈栏;还有的六字款呈旋转环形。有的款识,写于底面中心凹脐处。写于口沿的,有五彩瓶,六字横写,有框或无框圈。写于肩部有,所见有定陵万历**青花梅瓶,变为六字一行横写。除多用青花写款外,还有刻款。三彩与五彩器有青花款、紫色款、刻款。清代康熙仿万历三彩盘,所书款识皆用紫色。

特别要在意区分后仿的万历款识。日本仿万历器物可以乱真,书体、色调及釉面等部分与真万历器几乎一样,但形似的款识却于日本书道风头,青花色泽过于浓艳与鲜亮。其次,对于清代康熙时仿的万历款识,也应审慎鉴别。

弘治时期款识特征

款识格式沿用旧制,但字体却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一改成化时浑厚刚健风格。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亦用中锋写出。青花款色调淡雅泛灰而稳定,有四或六字两行竖写款,并带有双圈。而篆书款者,仅见黄地绿彩高足碗,为四字篆书,刻于器里。除刻款、青花款外,常见有以红彩写“上用”及“弘治年制”款的御用器。

民窑器物有以青花写乾支款或纪年铭文的,如“千子年制”(弘治五年,即1492年)款的器物,残片和弘治九年(1496年)纪事铭大瓶。

总之,弘治款识书写俊秀飘逸。

正德时期款识特征

正德官窑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为主,其中又以四字居多。字体一般较弘治款略大,结构比弘治款松散。青花色泽分浓深浅淡两种,浅淡者呈色灰暗,与青花纹饰色调一致。亦有阿拉伯文、八思巴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

楷书款中,除青花款外,也有红彩书写有“正德年制”款。红彩色泽深者黑红、浅者考虑艳丽。花盆、炉、洗等三彩器多用刻款,四字横列于器口沿下。字体排列款式,除四字、六字双排外,还见有六字横列一行的青花笔架、四字一行横写于颈部的带座瓶与双环耳瓶、正德四字款横写于座托正中的插屏。民窑中常见有“大明年造”。“正德年造”或六字双行楷款,并不规整。彩器上有“天下太平”款与四横“年”字的写法,也是在此时出现的。

​​

隆庆时期款识特征

隆庆时瓷器实物较少,所见乾隆器物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款;亦有个别四字双行,用“制”代“造”或将“隆”写成“降”字的,款外围以双圈或方框,或一行无框。

隆庆款识,青花色泽浓重鲜艳,美如青金石。字体笔划粗重挺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而严谨。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多用于彩器上,亦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楷书,笔划同样苍劲有力。

一般瓶、罐、壶、洗、盘书款于底足,大鱼缸,则书款于器里口沿下。民窑款也与官窑一样,书写“年造”,字体结构严谨,密集靠拢,不见笔锋,似用秃笔或竹笔写成。

天启时期款识特征

明代天启器物较少。款识青花色调不一,或很明快,或浅淡,或浓深,还有的显黑褐或灰暗色。字体于刚劲中透出柔媚,笔道粗重浓深的大都写得很有功力,浅淡的则清晰雅宜。款字一般写于器底,个别的则写在底面中心凹脐处。未见天启有彩款。

官窑的格式一般为“大明天启年制”,青花色调纯正,带有浅蓝双圈,如青花花篮纹折沿盆和花鸟小杯。还有书“天启元年”、“天启年制”、“天启三年唐氏制”、“天启八年”、“天启御造”等青花款识的各种器皿,其款识色调呈黑赭色或显得艳丽。有浅淡青花款识的天启器物,见有故宫博物院所藏青花小鱼缸和“天启年米石隐制”的青花花觚;还有刻出“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的龙纽青花十八罗汉纹瓷钟。民窑器也多绘图记款,如玉兔、灵芝等。

​​

崇祯时期款识特征

崇祯一朝为明末清初过渡的时期,不仅在器物上兼具明、清两代的特点,而且在款识上出带有两代的习惯和风格。

崇祯时期,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所知有广东省博物馆所收藏的“大明崇祯年制”款的青花达摩炉,南京博物馆收集的“大明崇祯年制”款的青花碗残片和纪年款”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即1637年)青花云龙纹筒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崇祯八年(1635年)纪事款的青花龙纹筒炉,青花色淡,有晕散现象;香港出版的《明末清初瓷器》图录上,有一件“大明崇祯元年”(1628年)款识的青花龙纹盘,具有叫末清初特点;香港苏富比分司出版的《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图录》第一辑上,有一件青花地白缠枝莲花纹圆盒,所写青花“大明崇祯年制”楷书,字体工整,兼具清代顺治、康熙款识的风格,应为崇祯官窑的典型制品。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崇祯十二年(1639年)隶书纪年款的青花净水碗,及故宫博物院藏的崇祯七年(1634年)“甲戊春孟赵府制用“款五彩云龙盘,均兼具明、清两代款识的特点。

由此可见,鉴定崇祯瓷器时,还可将款识特点作为一种旁证。

​​

以上就是明代款识的鉴定方法,希望大家在收藏路上顺风顺水,有所建树。

明代窑款识


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和其他彩釉瓷的生产规模,工艺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明代瓷器上的款识在种类、工艺、字体等方面也随之更趋完善,并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即官窑纪年款。民窑产品书写纪年款的也有,但字体较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明代历时276年,17个朝代,有帝王年号17个,但由于政治原因,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7个帝王年号的纪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发现,故现实有明代纪年款十个,依次为: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近来据传发现有明景泰、天顺朝官窑款,但未经证实。民国时及近现代常有人以赝品假冒明代漏缺的这7个朝代纪年款,各藏家应小心为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青花书写或阴刻纪年款,未见楷书款或“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款识多题于碗、盘、杯类器物之上,并多用青花书写。印刻款多见于单色釉器之上,无论印、刻、写款其起落笔处尖细,笔画折角处圆浑,结体严谨紧凑,刚劲挺拔,同期民窑器未见纪年款,常于器心书“福”、“禄”、“寿”等字。宣德时期的瓷器盛行题写款识,最多见的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单色釉器上多用阴文印制或阴文暗刻款。款识常外围以单、双线圈框。款识位置一般多在器底。除此外在器心、器口沿、器腹部、器肩也都曾书有款识,故有“宣德款识遍器身”之说。宣德官窑款由名家书写,有晋唐笔意,浑厚拙朴,民窑款识则较为草率,风格多样。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几乎没有年款出现。成化瓷官窑款识颇有意趣,字体圆头圆脑,排列不甚整齐,但书写娴熟,大巧若拙,多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或“成化年制”四字纪年款,款识外有双圈围框,内一圈紧贴字款。多书于器底,偶有书写器物口边和器足内侧的。斗彩器如盖罐的底部有只书一个青花“天”字的款识。民窑器有书“大明成化年造”及绘银锭或方胜形图记款。晚明及入清后康熙朝,雍正朝和道光朝有较多的仿成化款。弘治朝官窑瓷器的款识基本上都是“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款,款识外加双圈。个别的篆书四字“弘治年制”二行款刻于器里内心。弘治款字体清秀、笔划纤细、笔力瘦劲、顿捺明显。民窑器发现有“壬子年造”(弘治五年,既1492年)方款及“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和银锭图案款等。嘉靖朝官窑款以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多见,也有个别六字矾红款,有的甜白器及颜色釉上则为刻款。嘉靖官窑除用年号款外,也有用“福寿康宁”等吉语。青花楷书款,彩瓷上则有“典膳所”、“上用”等矾红写款。字体刚劲有力。民窑器则除少数用年号款外,有“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富贵佳器”、“上品佳器”、 “万福攸同”等吉语款。民窑青花细瓷上已出现私家堂名款,彩器上则有人名款如“陈守贵造”等。隆庆朝官窑款以“大明隆庆年造”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也有“大明隆庆年制”款。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此以前明代各朝官窑款基本上都是大明某某年制,而少用“造”字,隆庆款则多用“造”了。故较为特殊,字体顿挫有力,笔划挺拔。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谈明代瓷器的款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谈明代瓷器的款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