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浅析明末青花山水兴盛的原因

浅析明末青花山水兴盛的原因

青花瓷器的鉴别 成化瓷器的平等青鉴别 古代青瓷器

2020-07-23

【www.taoci52.com - 青花瓷器的鉴别】

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画作为单独的装饰题材,肇始于唐代,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明末才得到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和明末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有关系。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采取了一些修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正常生产并取得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英宗继位,明朝开始腐败,从万历至崇祯的整个明末时期,政治异常的黑暗,宦官专权,党派之争,呼朋引类,攻击异己,都以杀人为基础,广大人民生活异常的艰辛、痛苦,挣扎在死亡线上,朝不保夕。虽然生活艰辛、痛苦,但在生活器具上也还是需要有点装饰的,爱美是人的天性。既要装饰,就必然会反映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以求得心灵上的解脱,而山水画是求得精神上得到解脱,心灵上得到慰藉的最好选择。历来社会大动乱时期,山水画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由于从明中期起政治腐败,国家动乱,士人无能为力,无所适从且时时有危险降临,士人们便只好抛弃对身外的追求,转而求之于自己的内心,求得心的安宁。身既无安,心再不宁,人便无法存在。于是明中期,王阳明以“正心”为旨的“心学”便应运而生。“心明便是天理”,认为心外的一切都不存在,“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种一切反求于内心的修行方法,对当时人人自危的社会真是一种莫大的解脱,心的安宁,一切也就安了。王阳明的心学遂成为明中期之后的显学。明后期,心禅之学愈盛,于是人们又由心学转向禅学,之后便把禅学引向学术和艺术。明代中期之后柔弱空寂的画风为世所尚,正是心禅之学风行的反映。由于陶瓷画工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很低,所以他们在装饰瓷器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人艺术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的影响。tAoci52.COm

其次,是由山水画的功能决定的。

中国古代文人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大。儒家“为国为民”求官拜职,惶惶不可终日,旨在“治国平天下”,道家则拒绝做官,静静地遁入山林,求得自我解脱,“自喻适志”。所以文人在儒家思想占主流时,反映在文艺上是“文以载道”、“有补于世”;道家思想占上风时,更主张“怡悦性情”,“自我陶醉”。六朝时期宗炳写的《画山水序》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起点和基础。宗炳认为山水画的功能是“澄怀味象”,通过山水画去体会圣人之首,即“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还要“卧游”,就是将山水画出来挂在墙上,或干脆将山水画在墙上,卧在床上看着山水画也一样“游览”。这就奠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一般特征——重视精神性和理性。宗炳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动乱时代,士人们纷纷避世,以求得精神解脱和自由,文人们发现山水及山水画是避世的最好选择,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涵养人的心胸.明末也是社会大动乱的时代,和宗炳所处时代相类,于是道家思想又占上风,士人们开始避世,又一次选择了山水及山水画。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宗炳理论基础上的,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影响了明末和整个清代正统绘画,影响很大,对宗炳绘画理论掌握最地道的是距景德镇不远的新安,新安画派中的一些画家对景德镇的青花山水装饰影响不可谓不大。

第三,明末时期陶瓷绘画的工具,技术和技法已经能够充分自由地表现山水了。

成化时出现“分水”技法,用鸡头笔(一种画青花的工具,类似于毛笔)沾青花料在坏胎上分成深浅不同的多个色阶,这和中国画的“墨分五色”有异曲同工之处,坏胎相当于宣纸,青花料相当于墨.“分水法”的出现并发展成熟是青花山水大量出现并且能够画好的技术性因素。

第四,和当时的官窑,民窑政策有关。

神宗皇帝死后遗诏“诏告天下,烧造等项,皆悉停止”,于是官窑停烧。原来官窑的大批画工为了生存而涌入民窑,给民窑带来了新鲜的力量。官窑倒闭,使民窑获得了一个大发展的机会,思想上的束缚没有了,获得了自由,画工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原来被官窑垄断的一些资源,包括一些高级的技术资源,这时候都被民窑获得了。同时,官窑的停烧,使原来的一套管理机构不存在了,这就大大减轻了民窑的负担。官窑未倒闭时,民窑深受官窑管理者的剥削,民窑的生存、发展很艰难,此时的民窑虽处于乱世之中,但广大人民还是要继续活下去的,还是需要包括瓷器在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各民窑生产者为使自己的瓷器好卖,无疑也要对瓷器进行装饰,而装饰是属于艺术的,既属于艺术,则必然受到当时流行的艺术式样,艺术思潮影响.民窑画工虽然艺术修养不高,但受版画画谱的影响,依画谱而临摹山水画于瓷器之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五,版画画谱对民窑画工的影响。

明末是我国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著名的《顾氏画谱》、《唐诗画谱》、《诗余画谱》、《十竹斋画谱》等等这些山水画谱对景德镇的青花山水影响最大,明末有很多著名的文人,画家都参与了画谱的制作,如董其昌、吴彬、陈洪绶等人,使画谱的文人趣味大大提高。在距景德镇不远的安徽新安,自然风光优美,在徽商强大经济力量的支持下,形成了新安画派,同时也是刻书业的中心。有些徽商是经营景德镇瓷器的,他们无疑会把版画画谱带入景德镇供画工们临摹,这在明末青花瓷器上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注意的是,从明末开始,一些制瓷艺人与文人相互交往,文化趣味有所提升,这对瓷艺的“文人化”倾向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万历年间景德镇制瓷名家昊十九,与明末名士李日华,攀玉衡有交游。

第六,市场的刺激,特别是欧洲市场的刺激,使得明末时期的景德镇青花山水大量出现。

动荡的明末社会,使国内对瓷器的需求大大减弱,景德镇民窑的繁荣发展,主要是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十六世纪的欧洲尚未能够生产出硬质瓷器,西方国家的一些商人为了获取财富,来中国贩运瓷器。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瓷器与东印度公司》记载,从1602年到1628年,我国瓷器的输出量达一千六百万件以上,这才仅仅是东印度公司一家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当时中国瓷器输出数量之巨大,欧洲人对中国瓷器喜欢之程度。远销欧洲的瓷器,有些器物从造型到纹饰全是中国式样,虽然有些器物也会按欧洲人的需要烧造,但是数量不多,欧洲人仍然喜欢中国风格的瓷器。那时候的景德镇没有贴花技术,所有青花瓷器的装饰只能靠画工一笔一笔的画上去。文人山水大多是大写意,从表面形式看,不难,几棵树、几座山头,空白的地方表示水或天空,构图相对简单,画面内容不多,景物造型也很随意,再加上有版画画谱作为蓝本,省时、省力、省料,又好卖,所以明末时期,青花山水大量出现。

总之,明末青花山水的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它的出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生产和生活状况,它对清代的青花山水的影响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_陶瓷知识


青花,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其制作方法是先把青料在素胎上绘成各种图案纹饰,然后上釉在高温下(1200摄氏度以上)一次烧成,它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历久不衰。

青花瓷的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珍爱;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康雍乾时期,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最繁荣的时期,由于当时统治者的喜爱,景德镇的官窑瓷厂规模相当大,烧造出许多绝世珍品瓷器。这件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乃是康熙青花“汾水”的代表作品之一;瓷身通景青花绘山水人物图。肩部一侧有青花四行楷书:“信士生员和德威喜助,清溪古洞神前花瓶一枝,祈保合家清泰,康熙乙未仲夏吉立”。

此次由中国文物学会全程监督制作的高仿品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经众多专家研究多年,终于再现了历史的原貌。此尊贵在署干支纪年款,“乙未”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其釉面及青花色泽为康熙晚期青花瓷的典型。

明末清初民窑青花


明末清初,万历末期至康熙前期的一个世纪里(十七世纪),官窑衰落和对欧洲瓷器输出的剧增,加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催化,使景德镇青花民窑瓷器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窑工们摆脫了官窑的束缚,适应外销需要,使得这一时期的青花、彩瓷,无论器物造型、纹饰内容及其绘画风格、青花料的运用等方面,都显现出清新独特的时代特征。因此,古陶瓷学界把这一阶段称为“转变期”

天启-崇祯青花山水人物纹碗崇祯二年(1629年)墓出土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办公室藏

天启青花携琴访友图碟 安徽萧县博物馆藏

“转变期”的景德镇青花瓷,所用青釉料有回青、石子青、浙料等;极少用进口的回青料,民用粗器多用石子青,精品用浙料。技朮上钴料的洗炼由水锻改为火炼, 浙料发色青翠、幽蓝、淡雅、亮丽。

青花芦雁纹碗,崇祯二年(1629年)墓出土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办公室藏

明崇祯九年(1636年)麒麟芭蕉纹莲子罐 大英博物馆藏

承接万历朝先勾线再分水的晕染技法,使山景呈现远近高 低的立体感,这种分水的画法在康熙时期达到了顶峰,渲染出多个色阶层次,被称为“青花五彩”。

明崇祯苏武李陵故事图盖罐 英国巴特勒家族藏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青花山水纹净水碗国家博物馆藏

此时民窑在装饰图案方面,摒弃了过去官窑皇室的束缚,不再以龙、凤、藩莲等固定的图案为主题,而多见山水、花卉、禽鸟与人物故事的题材,并出现了融诗、画、书、印于一体的装饰风格。纹饰布局疏简,用笔自然生动,简笔写意,几笔勾勒,非常传神,富有生活气息。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青花山水博古图瓶,上海博物馆藏

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青花隶书题记人物故事纹直颈瓶

崇祯十六年(1643年)青花十八罗汉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明崇祯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筒 天津博物馆

明崇祯青花钱塘梦故事盘,上海博物馆藏

顺治青花山水纹橄榄瓶,山东济宁市博物馆藏

清顺治青花落花流水纹橄榄瓶,山东济宁市博物馆藏

清顺治青花盖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顺治十年青花山水图象腿瓶 上海博物馆藏

清顺治十五年青花人物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清顺治至康熙早期青花柳梦梅故事图盘上海博物馆藏

大清康熙年制人物纹碗

清康熙十年中和堂款青花釉里红楼阁图盘 上海博物馆藏

清康熙十一年中和堂款青花釉里红山水图盘 上海博物馆藏

康熙青花瓷器受青睐的原因


康熙青花瓷器受青睐的原因。

在全民收藏,万众创新的今天,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特别是官窑器,成为人们共同追捧的热点。近年来,拍卖成交的此类藏品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上涨速度向上攀升。

那么,为何清三代瓷器,特别是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深受大家青睐?主要是造型端庄、画工精湛、烧造技术高超等所决定。笔者结合自己业余收藏到的一件写有“康熙年制”款,为“琴”、“书”、“棋”、画”的青花人物束腰笔筒,阐述以下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的几个主要特点,供大家在收藏中参考:

一是发色纯正。青花瓷始于唐,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其制作工艺日臻成熟,收藏界称之为“元青花”。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青花瓷器主要以钴矿为原料,成型后在坯胎上描绘出纹饰,然后覆盖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过约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依次烧造而成。烧制成型的瓷器釉面清爽透亮,表面呈现出轻微橘皮纹,青花发色含蓄沉静,用手触摸温润如玉,难以磨灭,其纹饰灵动而又不失规矩,可谓“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先天生。”

二是画工精湛绝伦。瓷器上的人物衣着比例协调,每一个细微环节无有遗笔。由于用料和绘画考究,精致的康熙青花瓷器,经高温烧制后,瓷器图案恰似层层水波纹,清晰可见。再细心观察,可分辨出五种颜色,具有青花五彩和翠毛蓝的视觉感。

三是独特的绘画形式,成就康熙青花瓷器。康熙年间瓷器的绘画具有独特的风格,作者在数十年的收藏爱好中,通过反复比对、观察细微环节,现将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主要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一)雨打芭蕉叶断裂,(二)青花如同翠毛蓝,(三)偶尔出现白丝绵,(四)口处出现蓆纹多,(五)图案如同层层波。

康熙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主要是由其承载的历史信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所决定;其次,瓷器上的青花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如,古时读书的人希望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之后如同“青云直上”,甘当一名“清官”;卸甲归田之后,希望能“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由此可见,“青”字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

康熙青花瓷具有很高的价值,在收藏时要细心观察。正宗的青花瓷具有发色纯正淡雅、花纹合理有序、瓷器表面细腻温润、制作工艺精湛等特点。为了不买假货,可采取用眼观察与现代技术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宣德青花梵文盖罐浅析


(一)佛教曼陀罗及佛像种子字的综述:

我们知道在佛教中,有两个大派别,即所谓大乘和小乘。而在大乘中又有显宗和密宗之分,而显宗的宗旨是将佛教的理论进行诠释。而密宗则注重在佛教事相方面的表现。把所有佛教的理念以及佛像佛号都用形象表达。这种形象名为“曼陀罗”。比如在显宗中“转识成智”的理念,而在密宗中使用东西南北中五方佛号来表达。而这五方佛号又用五个梵文字母来代表,东方阿门众(读初,法华经佛居东方妙喜世界)佛,表达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表达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表达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达成所作智。中央昆卢遮那佛表达法界体性智。而此盖上的五个文字也就是佛教所用法器的“曼陀罗”。但“曼陀罗”的种类和名称繁多。如密宗人持诵《法华经》而绘制的“曼陀罗”称“法华曼陀罗”。持诵《仁王般若经》所绘制的“曼陀罗”称“仁王曼陀罗”。其他如“都会曼陀罗”,“普门曼陀罗”等等名称不一而足。由于密宗信徒们对于佛经、佛像、佛号都是用事相来表现,所以他们利用一个梵文字母即代表一尊佛像或一个佛号。因此有人把这种梵文字母名之曰“佛像种子字”。“曼陀罗”本为梵语,义为“轮集”。古译作“坛”或作“轮坛”,是密宗教徒修行时供奉的法器,其形有圆有方,质地大都为铜制作,也有用布绘画,在其中央画一尊佛像或书写一个梵文字母,以为“本尊”,在“本尊”的上下左右四方再各画一尊佛或一个梵文字母,以代表佛,所以所谓佛像种子字即源于此。本件“曼陀罗”盖的里面有仰莲纹一周,组成一圆形饰带。每一瓣莲纹上面书写一个梵文字母,也是代表一尊佛,或者一个佛号。当中用小篆写出一横款“大德吉祥场”。盖面下凹,面上东西南北的梵文字母都用三脚如意云纹隔开,这可能是用形象表达佛住九天云霄之间。

(二)罐的造型尺寸及工艺装饰

此罐通高20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17.5厘米,直颈高1.5厘米,有八只出戟轮片,每片厚约0.5厘米,面上为2.5×5厘米,其上具为青花双勾小笔触填彩,俯视俨然为一法轮,肩上一周为海水纹饰带,正衔接于“曼陀罗”盖的边饰海水纹,这种含意是显而易见的,说明佛居海涛之上的祥云间。《如东方便喜巧咒经》“毗婆尸佛住在虚空,为护一切众生故,除来一切邪恶”。故而此罐的设计是参照佛学经典及与佛教有关传记而烧制的。罐盖里的纹饰与罐内底部纹饰一模一样,相互对映,这种形制为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制,为历代陶瓷所无。罐盖为天,罐底为地,它表达了在天地之间都有佛光普照。

此罐的轮片以下至腹部装饰有三级梵文饰带,第一组与第三组纹饰相同,每个梵文字之间都用折技莲花相隔,当中梵文排列紧密绕腹一周。底部近足处一周为仰莲瓣纹。

“梵文”原为古印度的书面语言文字,其创造者,据《法苑珠林》十五“千佛召师”:“昔造书之主,仅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亻去罗’,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由于创造者名梵,故名曰梵文、梵字、梵本等等。这种文字到了唐代已经失去了文字的意义了。因为那时已经没有人能够认识它了。据王维《王右丞集》中有“楚词共许识杨马,梵字何人辨鲁鱼”。王维为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画家,开元九年举进士,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笃信佛教修行茹素。对佛学禅宗颇有研究,是造诣很深的佛教居士。他晚年居辋川时与一些高僧都有往来。故而在他的《辋川集》中有不少和僧人往来的诗作,如在《宫槐陌》中“仄经荫宫槐,幽荫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这就说明了王维为了迎接山僧来访,说佛谈禅,扫迳以待。以这样唐代历史上的一位禅学大师、文学大家、书画巨匠的饱学之士以及他周围的一些高僧朋侪,更会有超凡脱俗、才华横溢、俊才逸士都无人能够辨识梵字、梵文,何况千百年后的今天呢?

这种梵文有两种书写法,一种叫蓝查体,一种叫悉昙体,而这两种梵文书写方法不管是哪种,时至今日通通失去了它的文字意义和语言功能了。它已完全变成一堆无法破译其内容的装饰符号了。

而这种装饰符号作为一种图案在明代早中晚期都有,用于佛教法会道场的专用装饰,如莲花形的大盘,大碗,大匙等等,都无法破译其内容。

所以说密宗教徒将某个梵文字母所代表某一尊佛,或是某一个佛号,始终成为无法破译之谜。再根据《显密元通成佛心要集》有这样一段记载:“咒是诸神密法,佛佛相传,不通他解,但当持诵,不须强释。”这段话的意思是明白地告诉人们梵文咒和文字所表达是诸神的密法,是神的意志,不能作其他任何解释,绝非人所能懂得的,而这种密法只有佛佛相传,也就是佛传于佛,非人所能涉猎的,已神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要对这堆梵文装饰符号进行破译的话非天神不办。因为这些梵文已经失去了它的文字意义和语言的功能。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已经是“梵字何人辨鲁鱼了”,时至今日如果要强行解释的话,那绝非治学的严谨态度了。

(三)对铭文及青料的分析

这件青花罐上面的梵文装饰,因梵文字母已变成一种装饰符号,无法破译它的内涵,那么在铭文和青花的钴料上进行研究分析是很重要的。

铭文书写的是“大德吉祥场”。我们知道“大德”是佛教史上对有德高僧的尊称。梵语叫“婆檀陀”,《毗奈耶律》载,“佛言:从今日后,小下艹必艹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因而“大德”变成有德高僧同义词。“艹必艹刍”在佛经上即比丘僧众,意思是小和尚遇见长老应礼貌地尊称“大德”。在我国历史上,自唐代元和以后僧官与道士都加“大德”称号。“吉祥”二字也是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授予僧侣的名号。元仁宗延祐年间“特授僧众吉祥荣禄大夫”。而“场”这就是佛教僧侣所作的水陆法会的道场了。据《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二十载:“洪武元年,二年两次于蒋山禅寺水陆法会升座法语,都为奉旨而行。”明代洪武,以后这种法会时有奉行。这五个铭文是纪录了当时佛教密宗,高僧为作水陆法会道场专门烧制的供器或者是法器,此器佛教气氛非常浓郁,形制俯视为法轮,文字装饰通体内外的梵文密咒,花纹装饰,罐体内外无处不是莲花瓣、莲枝、莲叶。罐内底有仰莲纹九瓣,腹部有折枝莲花加上轮片的折枝莲花共二十四枝,盖内仰莲纹九瓣,这些莲纹都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主题。所以笔者认为它是密宗文化的产品,是作为斋供器或者法器而烧制的,这样分析是否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尚需陶瓷界专家学者们指教。

关于本件所用的钴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因为这种钴料含铁量很高,这在国产钴料中是没有的。而永乐宣德青花大部分都是采用进口料烧制的,它所烧出的黑结晶能突出釉面深入胎里,这是在我国陶瓷工业发展史上是无法仿制的,拙著《谈谈宣德青花》一文中已有论述(请参阅4月6日的《中国文物报》第七版)。至于用梵文字母装饰瓷器并非始于宣德,洪武永乐曾出现过这种“佛像种子字”装饰瓷器。如果仅凭梵文装饰定为宣德的话是失之不经。以上管窥所及一得之愚,贻笑于方家。请批评指正。

浅析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精髓与特征


清康熙青花过墙龙图杯黄地青花云龙图方斗杯

清康熙青花四妃十六子将军罐

清康熙青花太白醉酒图杯

清康熙青花缠枝花卉纹罐

清康熙青花福寿纹碗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花觚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一生兢兢业业,勤奋好学,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康熙尊重知识,博学多才。正如《清史稿》中记载:“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公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康熙帝事必躬亲,凡事绝不马虎,他的志向不仅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衰减,反而越发高涨。从康熙时期的御用青花制品上,人们可感知一种特别的精神与气质。这种精神就是雄浑不乏精细,华贵且充满力量。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在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督造宫廷御用器物。清朝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勤政博学图强盛,事必躬亲求卓越”。这是后人对康熙帝的赞誉,也是影响康熙时期造瓷的精神。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大器超过1米,浑厚奇伟。小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除官窑器外,民窑日用也相当可观,青花和五彩器广泛流传,贸易瓷外销增多,兴旺的民窑给景德镇瓷业带来空前的繁荣。官窑和民谣互相促进,技术迅猛提高,品种不断创新。康熙时期尽管胎土精细,瓷胎坚密,但在明末器形敦厚的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胎体厚重的特征。到中晚期,胎体彩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隽秀。从传世的官、民窑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制很精细,这首先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制胚成形技术的纯熟。

清康熙青花龙凤纹墩式碗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

一.从工艺角度看:

1、康熙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2、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3、康熙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4、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5、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6、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7、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8、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9、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青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但也有许多创新式样。

10、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11、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从纹饰角度看:

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2、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3,康熙青花的青料部位有明显的指捺式水印纹,但比起前朝的水印纹要小.

4,粗壮有力的壬字云.

5,水墨国画皴染法.

6,民窑人物多用陈老莲写意画法,脸部大多不甚规整,往往只勾轮廓线,很少填色.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模仿名画家的笔法,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闲的感觉。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画面有生活情趣。

7,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乾隆青花粉彩山水纹柿耳瓶


现存最早下令烧制青花粉彩山水纹柿耳瓶的文字记载见于清史。据《造办处活计档·记事档》载,乾隆五年六月二十六日,乾隆皇帝下发一百五十三件瓷样让唐英照样烧造,其中专门叮嘱「青花粉彩山水纹瓶一件,照样烧造要加柿耳」。

本柿耳瓶纹饰以青花和粉彩交相绘制而成,口沿、颈部肩部及足胫分别以青花描绘如意云头、回纹及荷叶;腹部以粉彩绘制山水风景图案。颈部以红色柿果绿叶为主题,其中柿果意与瓶耳相互呼应。

腹部粉彩绘有参天古木、山峦叠嶂及瀑布溪流,岩上清泉奔泻,岩下流水潺潺。苍松古朴有力,灵芝、花草点缀其间,整体构图疏朗。画面中山石、树干以褚、黑等彩作画,树叶多绿彩施绘,色彩浓重,苍松翠柏下商贸鼎盛,各种人物姿态各异,全景以静衬动,相互呼应,充满生机,自然逼真。

整器绘工精细流畅、色彩雍容大方,构图之巧妙与典雅之器型浑然一体,寓言吉祥。底部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器工艺精湛,意境深远,整个画面呈色晶莹艳丽,立体感强。若将此画面展开,犹如一幅清代山水画卷,令人赏心悦目,堪称乾隆时期官窑粉彩标准器。

乾隆 青花粉彩山水纹柿耳瓶 尺寸:

口径:12.2cm

高:34.4cm

足径:10.5cm

浅谈陶瓷山水与国画山水异同


要能够充分运用布局的方法,使画面的布局十分合理,首先应该了解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方法以及借鉴中国画的透视法。国画理论对我们陶艺工作者有直接指导意义,而优秀国画山水作品则向来是我们每个从事陶瓷山水创作者的最好导师。一幅好的陶瓷山水作品,同样具有国画的韵味,因此陶瓷山水与国画山水唯一的区别就是绘制工具、材料的不同,而从构思到创作乃至绘画无不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像王锡良大师的瓷板画《黄山西海》,与其说是陶瓷精品,不如说是一件艺术韵味极高的瓷上国画作品。因此,也提醒我们应从国画作品中汲取灵感,吸收营养,才能达到完善我们陶瓷山水作品艺术性的目的。综览历代优秀的山水画,有的山重水复,密而不窒;有的一山一树,疏而不简,还有的取全景,使画面览之不尽,如《长江万里》《溪山无尽》《溪山清远》《南巡图》等。还有作局部特写的,明豁爽朗,如南宋素有“马一角”之称的画家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画面上,扁舟、微波、渔翁、空白,和谐地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图象。寥廓苍茫,清新恬静,多么富有诗意!这是一幅从布局到绘画,乃至意境都趋于完美的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应多看古今名人国画和陶瓷作品,学习他们的布局,领略他们的意境。

青花为什么深入胎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青花瓷美名远播,自然有很多关于它的鉴赏之词,譬如青花浮面等等,都是对其状态的描述。其中比较经常听到的是一种说法,即“青花深入胎骨”,是精品青花。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呢,青花的深浓、深邃,又是由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青花深入胎骨” 这样的说法,就是在科普鉴赏中流传开的,其适用范围不一定很广,甚至可能有误解与以讹传讹。因为很多鉴定专家通过一些真品瓷器的碎片进行过分析,仅从青花瓷的断面上来看,就可以知道青花的绘制手法使得其与釉面是交融与共的,甚至可深入釉下,形成深沉优雅的沉淀,但是如传闻中胎骨亦带有青花的例子,是非常鲜见的。

而从瓷器烧造的工艺上来说,青花的发色与状态呈现也是有两个方向的,一般来说,青花不是呈现出深沉状态就是呈现出漂浮状态,两种青花一种深邃典雅,一种飘逸隽秀,这两种差异用肉眼即可辨别,但是在瓷器实际的烧造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可控量,导致成瓷中,有的青花纹路偏向深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青花深沉已到达釉底,甚至已经进入胎骨了,但事实上,这很大可能是青花的色泽深沉且与釉融合密切而产生的视觉错觉。

特别是在元青花的鉴赏中,“青花入胎骨乃贵”的说法,更是人皆有耳闻。但是实际在元代,由于青料的稀少与珍贵,进口的青料也非常人能用,也非平常窑口所能烧造。所以在当今收藏者中,拥有真品瓷器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对于“青花深入胎骨”的描述都并未验证过,只是人云亦云,或者是将青花瓷上一些正常的表象当做了“青花入胎骨”。

其实一般的青花瓷器,尤其是青料与釉融合得好的地方,手感都是较为特别的,以手抚之,就能够感受到一个明显的下凹,尤其是对着光线的时候,在光纹形成的阴影中,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青花纹饰中的凹凸变化,这一点在博物馆的灯光下更为明显,似乎是印证了“青花入胎骨”的说法。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由青花釉面的不均匀造成的,是青花瓷中的常态,而不是青花渗透到胎骨形成的。

青花瓷器珍品赏析及成交价格参考:

1:明永乐青花垂肩如意折枝瑞果纹盖罐,尺寸:35厘米,估价:HKD 25,000,000 ~ 30,000,000,成交价: HKD 28,120,000 ,成交时间:2006-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2:明成化青花「竹溪六逸」雅集图罐,尺寸:高23.5厘米;宽24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2,000,000,成交价: RMB 27,025,0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明成化“竹溪六逸”雅集图罐,直口丰肩,斜直腹,造型饱满,圈足修整精细硬朗,胎质晰白坚致,通体施釉清透明润,颇有玉质感。外壁青花描绘纹饰,呈色柔和淡雅,正是典型的成化平等青发色。画面布局层次分明,口沿下绘朵云纹一周,肩部和足胫部分别为细瘦的蕉叶纹和变形的莲瓣纹,腹部为主题纹饰“竹溪六逸”雅集图。其绘画颇见意趣,迤逦的流云将画面分隔成两个部分,一侧庭院中有二人对坐弈棋,另一人陪坐观战,有两总角童子立于一旁随侍,一人持手杖,一人抱古琴。另一侧绘一人立于楼阁石阶前,回首平举左手指向远处,似在大声吟诵诗篇,不远处站着的两人正在倾听品味,后又有一童子侍立,场景感十足。整个画面构图疏密有致,极见章法,尤其是借用连续的云气纹使树石楼阁自流云中隐现、同时将画面分隔为不同场景的手法十分巧妙,极富戏剧效果,仿佛观看一出舞台剧一般。此罐绘画笔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比例准确,可见画工有极深的白描功力,讲究线条的表现力,脸部的线条纤细柔和、精准,使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又相互呼应,衣纹表现富有动感。整体笔法既圆润精细,又纵横洒脱,表现了古代高士飘逸的神情,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明永乐青花“龙凤呈祥”棱口洗,尺寸:直径18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26,383,750 ,成交时间:2004-11-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秋季拍卖会。

这件青花棱口洗呈十棱状,于每一棱外壁绘一龙一凤,盘绕成圆形团状,笔触极为纤细。而器心的主题文饰也是“龙凤呈祥”,笔势遒劲有力。从全体来看,共有11龙11凤现身于此器,飞龙舞凤,极为罕见。值得注意的是,永乐皇帝时,双角五爪龙几经成为至高至尊的文样出现在御用器皿,与其相对,凤凰的样式亦有定规,其尾部多盘绕成花茎状或分作五系如此器。

4:明永乐青花折枝寿桃花果大碗,尺寸:直径34厘米,估价:RMB 15,000,000 ~ 25,000,000,成交价: RMB 25,300,000 ,成交时间:2011-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5:清乾隆青花缠枝莲双龙耳扁壶,尺寸:44.5厘米,估价:HKD 20,000,000 ~ 30,000,000,成交价: HKD 24,1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乾隆皇帝精鉴善藏,遍集珍品无数,凡皆集录成书,尤其瓷器,不乏稀世佳品。本品花纹秾艳秀雅,或曾深得乾隆惜赏。 此类器形制作极难,工艺之复杂,即便在乾隆一朝亦为甚。 如此器般硕大端秀,非能工熟匠不可得;本瓶巧借古物器形及饰纹,但不失清朝典韵风尚。论工艺,乾隆崇古而求新,既羡当中意蕴,亦欲藉尊古,宣当朝盛世之正统。乾隆博古好雅,大兴文事工艺,尤好悦目华器,故多精饰巧制,以至当朝所造新器,所用工艺繁复奇巧。大器沉稳厚重,制作尤难,非江西景德镇御窑巧匠不能为,御窑由督陶官唐英指导,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常令唐英特制新品供御,使瓷匠得以发挥技艺,佳器屡出。此扁壶用上等钴蓝,妙绘莲花及缠枝卷草,布局均匀,花枝婉约华贵,又不失清雅 。缠枝纹卷曲连绵,巧对呈几何状的莲瓣及芭蕉 ,圈足及口沿加饰一圈波浪,衬托壶身椭圆线条及几何对称构图。

6:明宣德青花鱼藻纹葵花式洗,尺寸:178厘米,估价:HKD 20,000,000 ~ 40,000,000,成交价: HKD 24,080,000 ,成交时间:2015-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鱼藻纹葵花式洗,发色明艳,纹饰线条流丽自由,绘游鱼悠然自得,穿梭莲草之间,予观者自在无拘之感,为中国历代御瓷少见罕例。宣德一朝景德镇御窑厂任用专业画师绘瓷,然官瓷纹饰受宫规所限,多为龙纹、凤纹,或其他象征皇权纹饰,格式拘谨庄重,却少笔意趣味。少数新式瓷器纹饰,寓意喜庆且不受制式所限,作非正式场合之用。此类作品现画师娴熟笔法,挥洒画功底蕴,造就出最灵动迷人的御瓷纹饰。鱼藻纹较其他自然题材更需画师敏锐写生观察,师法自然,以纯熟技法再现水中鱼草姿态。此件拍品鱼藻纹饰,浓淡层次丰富多变,展现画师巧技,运用点染、堆栈、渲染、针刻,青花表现精采酣畅。

7:明永乐青花开光葡萄折枝花卉菱口折沿大盘,尺寸:直径45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9,55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永宣之际,为弘化天朝圣德,谕遣中官郑和七下西洋,中外往来遂变密切,此前中断数十年的海外经贸重开,与中东地区交流得以恢复,其中瓷器一项,深为当地贵族喜爱,故西下宝船之中不乏用于赏赉的青花瓷器。明承元制,重视窑业,后更于珠山置御器厂,设有司专备窑事以供御用和赏赉,较之元朝浮梁磁局,规制更宏,技术精进,所出之品,为世所珍,其中各式瓷质大盘为当时重要赏赉瓷之一,为中外交流盛事之见证者。本品即为此中之佳例,其形宏硕端庄,口沿平出,呈十二出菱花式口,此种器型始见于元代,非中国传统瓷器式样,而与中亚陶器及金属制大盘十分相似,应为适应中亚伊斯兰国家需要所制,是当地贵族围坐吃抓饭之宴饮佳器。其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口沿绘一周卷草纹,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情。内外壁均饰十二朵折枝花卉,计有山茶、牡丹、栀子花、菊花等数种,勾画婉转流畅,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细须缠绕,枝叶翻卷,布局疏朗而饱满,花果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朱明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青花料聚集处呈铁锈斑,有凹凸不平之感,在釉面映衬下产生清晰明丽之感,苏麻离青料深入胎骨,极具立体效果。

8:明永乐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尺寸:高21.5厘米,估价:HKD 4,5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6,360,000 ,成交时间:2006-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9:清乾隆青花山茶花纹太平有象瓶,尺寸:高27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RMB 16,240,000 ,成交时间:2010-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本品器型隽秀别致,化裁于观音尊,颈部细长,贴饰象首为耳,寓太平有象之意。检阅公私收藏数据,乾隆一朝未见有相同之器,本品设色淡雅,应为乾隆后期御窑仿成化风格的珍稀佳作,因而在装饰风格和表现技法方面均有别于传统面貌,展现后期官窑的新姿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析明末青花山水兴盛的原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析明末青花山水兴盛的原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