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鉴别精修瓷器 > 导航 >

【精】漫谈明清之际青花山水瓷器(组图)

【精】漫谈明清之际青花山水瓷器(组图)

鉴别精修瓷器 明清瓷器鉴别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2022-02-21

鉴别精修瓷器。

漫谈明清之际青花山水瓷器(组图)

青花瓷与山水画是中华艺术文明历程中两门辉煌的艺术。关于青花瓷的起源,学术界虽然存有不同的界定,但青花在元代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釉下彩品类应是没有争议的事实。青花瓷与山水画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又相互借鉴影响,并终于在明清之际得到真正的结合。

明代是中国制瓷业的又一个全盛期,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一个高峰。不仅工艺与器型发展到一个较为完备的阶段,装饰风格也同样异彩纷呈。元代戏剧的新兴和繁荣使人物故事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人物题材同样进入了瓷器装饰的领域。明代瓷器中的山水画元素就首先出现于人物画装饰中。山水作为人物故事的一个背景在瓷器中大量出现,但分布较为零碎,且往往“人大于山”。从笔法看。仍只是工艺上图案式的勾画、填充,尚未形成文人山水的笔墨与意境。明代崇祯年间的“青花郊游图瓶”(图1)具有过渡期的典型特征。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虽然人物仍是主要的描绘对象,但对山石的描绘已较为具体细致,山石、古木、流水等元素的组合已具备。另一方面,山水的组合构图虽尚未达到绘画上的成熟程度,但对山石的描绘已出现浓淡层次上的变化,如以波折的铁线描刻画山石轮廓,并以不同层次色料点染。这种山石肌理的笔墨呈现显然是人为的努力达到的。观察同时期的其他装饰组成,如云气、苔藓、花木等的表现也不同于之前的程式化图案,而具有绘画的随意灵动性和笔墨意趣。

至顺治朝,虽然政权更替,但仍延续了明末的风格,并承应了这一趋势。从这件清顺治的标准器就足以看到山水画在青瓷上绽放异彩的趋势(图2)。此间,主导器身、构图成熟的全景山水陆续出现,从题材上看,也已从明末的戏曲人物故事背景过渡到了完整意义上的山水画。这件表现成熟的山水青花瓷器使我们有理由断定其绘制是以绘画作品为模本的,甚至绘制者本人也是长于山水丹青的绘画高手。山水图中的笔墨线条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以钉头鼠尾描勾勒瀑布;近山皴染并用,远山适当勾染;潺潺云气虚实得当,整个器身装饰共同显现了一种和谐的文人意趣。空白处还有隶书题词和不规则状闲章,而从“癸巳秋日写为西畴书院”的纪年款也能看到此件器物与文人的关联。题款及印章在清代瓷器上大量出现,顺治早期多为隶书。文字、图像结合的装饰前代早已有之,但图像多为无主题装饰,与文字的内容指向并无关联。而清代器物上出现的图文结合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甚至出现了一批布局巧妙的藏诗画。从现有实物和资料看,当时制造了一大批归帆图(图3)、渔隐图、读书图等典型的文人山水题材青花瓷器。需要说明的是,明末政治动荡,官窑长期处于衰败状态。至清初,政权初定,官窑仍处于停烧状态。现今我们看到的这一批山水瓷器大部分出自民窑,也可以说山水图在瓷器上的绘制即开创于民窑。

康熙年间,山水题材得到更大程度的应用。该时期的官窑、民窑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复苏。胎土淘洗洁净,优质细腻的白胎成为绘制较为疏朗山水画的极好媒质。山水不仅出现在瓶、笔筒等雅玩之物,同样还扩展到了更多的日常器物,如盘、碗、杂器,无不出现山水。山石表现技法更为完备,皴法多样。康熙早期多“斧劈皴”,至晚期“披麻皴”、“牛毛皴”亦被成熟应用于瓷绘,并在细节上具有新的内容,如在较为空旷的天空出现成排归雁和星斗图像(图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代山水画中星斗纹极为鲜见,而在康熙一朝的山水瓷器中,似乎对这种日月星辰的描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在青瓷的断代问题上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参考因素。此外,该时期的题款无论出现的频率还是字数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诗、词,散文、赋同样也|>>>>|

taoci52.coM精选阅读TAoci52.com编辑推荐

【精】元明清瓷器整装来袭 有望创造“北京价格”


元明清瓷器整装来袭 有望创造“北京价格”

“中拍国际瓷珍雅玩夜场拍卖会”将于7月17日晚在亮马河会议中心举办。作为今春北京拍卖季的收官之拍,此次夜场拍卖会定位在高档次高品质,总估价近2个亿,囊括了百余件元明清瓷器珍品。海外回流、流传有绪、存世稀少等一系列货真价实的噱头十足地吸引了各【地的眼球,为此举办方特意安排了自15日起为期3天的预展,也为日趋炎热的京城再添了一把收藏之“火”。

据了解,拍品中“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图1】与“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图2】最为抢眼。据专家介绍,目前世界上经认可的传世元青花不足300件,而中拍国际的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原是法国吉美博物馆旧藏,并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另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发色上乘、造型端庄,也深受藏家追捧。此外,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碗、明成化青花童子拜观音图瓷板、明崇祯青花高士图笔筒、法国润熙堂旧藏的万历青花五彩龙纹四方兽首尊【图3】,以及清乾隆青花缠枝八宝纹方鉴【图4】等百余件系出名门的瓷器都是近年来国内拍场上难得一见的珍品。

据悉,除瓷器珍品外,该夜场还将有近百件雅玩杂项与广大藏家见面,其中不乏像元代铜鎏金莲花手菩萨立像【图5】、俄罗斯沙皇尼古拉女儿符腾堡公主旧藏的清乾隆碧玉贴金镂空香薰【图6】、清乾隆碧玉九龙屏风【图7】等御制佳器。据业内人士分析,该瓷珍雅玩夜场拍卖会作为今年春拍的压轴大戏,有望继香港、伦敦之后创造属于艺术品的“北京价格”。

图1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来源:中拍国际

专家点评:此件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为元青花大罐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其气息古朴雄浑,口沿绘以一周回纹,有别于常见的栀子花纹,肩部装饰六朵缠枝莲纹,罐身主题纹饰为六朵缠枝牡丹纹,胫部则是十瓣仰莲纹。布局繁密而有序,笔意酣畅洒脱,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明亮妍翠。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图2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碗 来源:中拍国际

图3法国润熙堂旧藏的万历青花五彩龙纹四方兽首尊 来源:中拍国际

图4 清乾隆青花缠枝八宝纹方鉴 来源:中拍国际

专家点评:本品造型端庄规整,上大下小,呈斗式,胎釉精良,质地莹白温润,外壁口沿绘以回纹、如意头纹一周,器身四面主题纹饰为缠枝莲八宝纹,每面描绘二宝,正面上方中央处倭角双方框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篆法严谨。其纹饰布局密而不乱,主次分明,绘画精细,尤其八宝纹饰以点涂法绘就,颇见立体效果。青花发色清雅妍丽,属于乾隆朝标准的高级青花之水平。

图5 元代铜鎏金莲花手菩萨立像 来源:中拍国际

专家点评:此件鎏金莲花手菩萨立像是十二至十四世纪中典型的莲花手形象,那是一个技艺精益求精、臻于巅峰的时代。五叶宝冠以其中三叶为主、相间的两叶较小,多见于这一时期。外表鎏金妙不可言,正是这种手法使如此众多的尼泊尔雕塑外观都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气象。天长日久的崇拜仪式使造像有所磨损,暖黄色的铜质和熠熠生辉的鎏金却造成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令人沉醉其中。

图6 俄罗斯沙皇尼古拉女儿符腾堡公主旧藏的清乾隆碧玉贴金镂空香薰 来源:中拍国际

图7 清乾隆 碧玉九龙屏风 来源:中拍国际

【精】赏析纪年青花瓷 打开鉴定玄妙门(图)


赏析纪年青花瓷 打开鉴定玄妙门

大英博物馆藏的元青花龙纹象耳瓶 康熙青花开光山水人物图盖罐

湖南 陈 锐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44.9厘米,口径22.6厘米,底径14.2厘米,造型优美,大口外撇,筒状长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足底外倾,二层台圈足,白釉底上青花双圈。胎质坚硬,胎体厚重,青花呈色灰蓝,釉质莹润光亮、白中闪青,器身描绘寻访高士和高士寄情于山水的画面。其独特的价值在于腹部有题记,注明了准确的烧造时间“康熙壬寅年季秋月吉旦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辨识真伪、判定时代的标准器。对标准器的深入研究正是解开鉴定深不可测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一、题 记

题记云:“吉安府安福县东乡五十八都樟溪保井坑居住信士李茂林妻赵氏,敬为男孩攀莲发愿,喜助磁器瓶壹对,敬奉瑶金山古佛殿前,永远供养,祈保合家清吉。康熙壬寅年季秋月吉旦立。”通过题记可知,这件凤尾尊是一个母亲给孩子请愿、祈求保佑合家平安而供奉在瑶金山古佛殿前的供瓶。其底部亦确有经长期烟熏留下的黄色痕迹。凤尾尊时称瓷瓶,原有一对,现仅存一件。供养铭文记述了详细的地点、人名和时间,笔者按图索骥,查找地方志,还原了部分历史面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安福县志》载:“顺治四年大饥,斗米银七钱,民食树皮野草,死者甚众。五年大饥又大水。十八年五月大水平地深三尺,漂决田亩庐舍。康熙四年旱灾。六年水灾,知县焦荣申报得减征。十年旱,大饥,知县张召南赈之,申报捐征三分。十七年三、四、五月大饥,知县张召南赈之。”从这段史实可知,供养人李茂林及其妻赵氏一家当时生活得并不安宁,洪水、大旱、饥荒等灾难接踵而来,吞没财产,危及生命。于是,他们供奉瓷瓶一对,祈求瑶金山古佛殿的神灵保佑全家平安吉祥。瑶金山在江西萍乡县北境,东距赵氏家安福县东乡五十八都约400多华里,其间横亘着雄伟崎岖的武功山,明代陆世绩有诗《武功山射虎行》云:“环邑总高山,武功尤逶迤。嵯峨三万丈,盘纡八百里。古路行人稀,豺狼虎豹……”武功山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其上不乏有名的庙宇道观,而赵氏却不惧山高路遥,不畏豺狼虎豹,穿越武功山,供奉瑶金山的古佛殿,可想古佛殿当年香火极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本《萍乡县志》记:“瑶金山,距县八十里,苍翠幽秀,绵亘经十里以外,唐普明祖师修持之地。瑶金山观,唐开元时,普明大师住持于此。元大德八年重建。”该县志又载明万历二十四年状元吉水人罗洪先书“光照大千”匾额,万历四十三年吉水人邹元标书“万法归一”匾额赠于古观。这些史料表明古佛殿一定在瑶金山观内,而且一直被世人顶礼膜拜,名声很大,这应是赵氏信奉此地的原因所在。

有供养铭文的瓷瓶并不少见,全世界最有名的一对瓷瓶——现藏大英博物馆的元青花龙纹象耳瓶也是供奉瓶。其中一件上署:“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另一件上署:“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英博物馆研究中国古陶瓷的学者霍布逊正是凭借这对瓷瓶上的明确纪年“至正十一年”拉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然而,最终揭开元青花之谜,让元青花倍受关注的还是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博士,他也是以这对带有铭文的龙纹象耳瓶为母本,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藏的一万多件中国瓷器中挑选出数十件造型与纹饰相似,在胎土、施釉、青花料、绘画技巧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的青花瓷,再进行反复比照研究,最终给这类瓷器命名为中国“至正型”青花瓷,并先后写下了两本著作——《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所藏一组中国瓷器》《阿德比尔神殿收藏的中国瓷器》。由此可见,有纪年的供器在古陶瓷鉴定、鉴赏、乃至改写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着不同一般的重大意义。

瓷质供器上的祈吉语有着约定俗成的体例,即:信士的居住地址、姓名、供奉物、所求之事、供奉地点和时间。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明天启青花烛台底座上就记述了“徽州信士黄舜耕率领全家喜奉香炉花瓶烛台一副,祈保:早赐男孙、合家清吉、万事如意、福有攸归。”清顺治青花人物净水碗题记为,“信士陈有谟虔制净水碗一座,喜奉古湖心寺佛前永供,吉祥如意。顺治丁酉年季夏月朔望日吉立。”这些题记充分反应出中国人宗教信仰的现实性、目的性和功利性。

二、纪 年

这件青花凤尾尊上的纪年为“康熙壬寅年”,康熙在位61年,60年为一甲子,其中必有一个纪年名称相同。查康熙年谱可知壬寅年有两个,该瓶是公元1662年的康熙壬寅年还是1722年的康熙壬寅年呢?这需要从该瓶的绘画图案、技法、发色和器形上综合把握方能得出答案。

首先,该尊所绘图案和技法明显带有崇祯顺治的风格特征,画面舒朗恬淡,远山适当勾染,近山皴染并用,人物笔画简练,沿袭了明末清初之遗风。上海博物馆藏清顺治十年的青花山水图瓶所绘远山、近水和人物的画法与该青花凤尾尊的画法非常相似。

其次,从青花发色来看,该尊青花呈色灰蓝,为康熙早期青花瓷。康熙青花不同时期呈色差异较大。早期青花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发色以灰蓝和黑蓝为主。中期青花用云南省的“珠明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无火气,如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康熙青花开光山水人物图盖罐,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晚期青花呈色淡雅,略显灰暗,有的晕散。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青花发色晕散模糊。此尊藏于故宫博物院,高43.7厘米,口径22.8厘米,足径15厘米,其肩部一侧以青花料楷书“信士生员和德威喜助清溪古洞神前花瓶一枝,祈保合家清泰。康熙乙未仲夏吉立”四行供养铭文,康熙乙未即康熙五十四年,为研究康熙晚期青花瓷的标准器。

再之,康熙朝历时61年,凤尾尊的器形变化虽然很小,但细品仍有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颈部稍稍变短,腹部渐渐变大。如:康熙乙未凤尾尊给人稳重之感,康熙壬寅凤尾尊显窈窕之美。

综上所述,此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为康熙元年的典型标准器,是研究康熙早期青花瓷的重要实物资料。

三、画 面

凤尾尊高大,一般高度在41至46厘米之间,非一次拉坯成形,而是先拉坯口颈部,再做底腹部,半干时将上下两截粘接而成,用手伸入颈腹连接处还可感触到明显的接痕。正因如此,凤尾尊颈、腹部所绘图画通常不同,但整体和谐。此尊器身采用全景式山水人物构图,颈部和腹部画面既独立,以两道弦纹隔开;又统一,题材相似,均有近景、中景和远景。颈部河岸上一人恭敬地向另一人询问,答者手指身后,只见远处高山耸立;中部坡山疏林,屋舍凉亭掩映其中;近处河水潺潺,一人江心独钓。腹部描绘同样的山水,人物活动有所不同,为船夫移船靠岸,渡者在码头询问,答者指向身后,一人泛舟独游。此图为寻访高士图,颇有唐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高士是志存高远、博学高雅、清高不仕、高孤独居的大智者,常常隐居,也称隐士,中国士大夫都有着一定程度的高士情结,普通百姓则倾慕隐者寄意江湖的洒脱和安定平和的生活。这种文化情怀影响到了我国青花瓷的装饰,出现了不少高士游戏于山水之间、超脱于世俗之外的画面。

此凤尾尊是康熙元年的典型器,作为顺治和康熙早期青花瓷|>>>>|

【精】中国(含明清)瓷器款一览表


中国(含明清)瓷器款一览表

中国(含明\清)瓷器款一览表款识一览表年代 铭款内容

秦 右司空婴 左司高瓦 左贝 右齐 都昌 寺水 咸阳市于 咸阳成(城)申 安陆市亭 栎市 杜亭 咸亭阳安驻器 咸亭芮柳婴

三国 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西晋 先姑坤一枚 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紫是鱼浦七也

东晋 罂主姓黄名齐之 朱

唐 张 何 陈 李 赵 冯 庞 庞家 陈家 陈 琪 李十造 罗锡 章 王 徐 马 朱 红 上 大 姜 千 示 永 合 平 项记 阮记 柴记 朱伯远作 杜 家花枕 裴家花枕 元家记 卞家小口天下有名 郑家小口天下第一 丁道刚作瓶大好 徐家沉 丙午岁造蒋应

宋 奉华 凤华 聚秀 禁苑 德寿 慈福 赵家 吴 舒家记 陈家印记 陈家号记 段家合子记 家国永安 元丰治阍赵家枕永记 熙宁四年三月十 九日书 刘家印号 郭立 谢 许 段 蔡 吴 汪 蓝 朱 徐 程 张 余 陈 潘 汪家记正 李十哥 小四玄壶吴六郎政和七年二月初五日吴惠成 丘小六泥 颐草堂先生雕造成功夫 后山颐草堂雕造功夫 周家公夫 练八郎公夫 林立 林 罗军 魏仁皓 项 里 马 永 千 上 赵家 王 童 呈 赵 和 吉 思 刘 杨 惠 同 田 李 宋 褚 柳 金 苏 崔 郭 马 孔 何 花 纪 刘五盘子 梁四个 梁四 莫三郎 梁 伍 任 周 莫一 莫十 莫一立 陈三 文三 林四 刘四 李伍 李六 李九 欧二 欧小二 区二 龙二 龙六 程八 黎司 小二 小三 小六 小七 二金 而知 李 公造 李小一 蒋四 蒋小八 蒋子弟供舍 张一 赵小二 陈立 崔十四 刘十 好七 封立 木 肖 小 田 洪立 洪四 本 小本 重 刘立 绍圣 四年四月十六日钟表博士谨记 九政自造火元丰六年八月十九日元 越一盘 秦 文 殿 迪 功郎浮梁县丞臣张昂措置监造 丘小六泥房乔 位龙 李小翁 朝真 归牛东宫

辽 孙 徐 杜

金 张家造 赵家造 刘家造 张家枕 张家记 张家窑 张大家造 张大家枕 古相张家造 王氏寿明 王氏天明 漳滨逸人制 佛光普渡大安 二年 张泰造 大定二年六月六日家造 刘三公瓦底 于三 叶子成 泰和二年八月六三日亡过崔仙奴

元 使司帅府公用 至正拾壹年七月二十九日小河东陈家亲造 张家造 古相张家造 李家造 王家造 相地张家造 滏源王家造 滏源陈家造 滏 源常家造 张 高 仲夫 项正 项宅正窑 元字染拾叁号匠 元祖郭家 大枕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 岁次大元国至大元年四月初 拾记汾阳琉璃待诏任瑭成造 刘大使宅凌氏用

闽南民间艺术奇葩——剪瓷雕 组图


闽南民间艺术奇葩——剪瓷雕 组图

孙丽强在福建东山县的家中制作剪瓷雕作品《钟馗》(6月28日摄)。

孙丽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多年来,制作、修复的剪瓷雕有160多座。他的剪瓷雕制作技艺不仅继承了其父孙齐家的工艺精华和传统工艺的古朴神韵,也融合了现代艺术,使古老的剪瓷雕技艺重现生机。剪瓷雕,是利用颜色鲜艳的彩釉瓷器、贝壳等为原料,“剪”成片,然后用糖水灰按照不同的造型需要在坯形上逐层粘砌成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历史人物等,并镶嵌在屋脊、厝角、檐下照壁等。剪瓷雕分为平雕、立体雕、叠雕、半浮雕,是融合了泥塑、绘画、雕刻等的建筑装饰艺术,相传自唐代传入闽南地区,后经本土工匠、艺人的不断改造创新,逐渐形成一门独具闽南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精】历代瓷窑-修内司官窑(图)


历代瓷窑-修内司官窑(图)

也称“ 南宋官窑 ”。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宋叶真《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另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涵;澄泥为苑,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郊坛窑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三千年代在杭州乌龟山发现窑址。所烧瓷器除盘碗外, 多仿周汉时期铜器玉器式样, 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黄各色。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器厂仿官成风,以清雍正 (1723-1735)时所仿质量最好,有的几可乱真。

南宋修内司官窑方支钉

相关提示:

老虎洞窑址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

在中国古陶瓷学会2006年年会暨青瓷学术研讨会上,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展示的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出土文物惊动四座,特别是一个名为“荡箍”的制陶部件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的目光。此前,学术界一直有人质疑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的“南宋修内司官窑”身份,而此次研究人员历时5年整理出来的文物证明,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在宋代瓷器派系中,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定窑名声最著,南宋官窑所出瓷器被后人视为珍品。据记载,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以后,共建造了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两座官窑。上世纪20年代,人们在杭州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但修内司官窑在哪里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终于使修内司官窑浮出水面, 2001年,老虎洞窑址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然而,由于没有找到真正有说服力的物证,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论。从2001年起,杭州历史博物馆对老虎洞出土文物进行了长达5年的整理,结果令人欣喜。目前已整理出4000多件出土文物,包括碗、盏、盘、洗等20类、53型器物,使人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南宋官窑瓷器。其中一件在制作陶器过程中所使用的“荡箍”更令专家感到兴奋,上面清晰地写有“修内司官窑置庚子年”的字样。根据纪年,南宋时期有两个庚子年,分别是孝宗淳熙7年(公元1180年)和理宗嘉熙4年(公元1240年)。由此可以断定,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著名古陶瓷专家耿宝昌连连称“荡箍”为“国宝”。他说,修内司官窑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学术界持续了数十年的争论也可以平息了。昨天,老虎洞窑址终于验明正身,它正是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立的第一个官窑,也就是当年的修内司窑(修内司掌管打铁、制瓷等工匠的衙门)。修内司窑到底存不存在,又在哪里?这个争论了多年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说“从老虎洞发掘出的一件瓷荡箍,是证明这一切的铁证。”他介绍,荡箍是陶车上的一个部件,拉坯的时候能用到。

这件荡箍特别的地方,不是它的造型和功用,而是它身上近20个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磨损得很厉害,但现在还能辨出“修内司……置庚子……师……匠”几个字。这说明修内司官窑确实存在,而且就是老虎洞窑址。在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明确写着南宋官窑有两个一个是郊坛下官窑,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窑址早被确定,就在杭州南郊乌龟山一带,现在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内。经过1956年和1985年两次发掘,这里发现了作坊遗迹和龙窑。没想到,在距乌龟山不到2.5公里的凤凰山脚下,就是修内司官窑的窑址。

南宋在公元1127年迁都后,仍然丢不掉皇室的脸面。为了满足皇宫和达官贵人使用瓷器的需要,再度建立官窑。据记载,南宋在杭州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两座,以修内司窑出的瓷器为上品。而这座官窑以前一直是有记载无实证,成为千年之谜,直到老虎洞窑址的发现,才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经过杭州市文物考古所5年的发掘整理,已经初步整理出4000件青瓷。而瓷身带字的,只有这一件荡箍,它也成为了最有力的佐证。从昨天开始,市民走进杭州历史博物馆,就能欣赏到其中200多件青瓷精品。这些青瓷中粉青、米黄色釉的瓷器非常精致,有玉质感,比郊坛下官窑出土的青瓷更胜一筹。

精品文章:浅谈明清官窑中的莲纹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莲纹

一.莲简介

莲也称荷,别名芙蕖、芙蓉、水芝、菡萏、红蕖等,是一种多年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做为我国常见的水中花卉,莲的栽培历史相当悠久,据说周朝已有记录可寻。发展至今,其花色、种类已经难以计数。古代,我国还曾流传十二花神的故事,是选取农历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卉组成。其中,莲居第六,即六月份花卉代表,可见它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二.莲文化

莲子还自古就被人们视为高级滋补营养品,饮食莲子羹可镇定安神。藕部可以制作各种菜肴、加工成藕粉等。其它如莲叶、莲花、莲蕊等均是常见的药膳食品。因此可以说,莲浑身洋溢着食文化。另外,由于“莲”与“怜”同音,古代诗词中经常借用写莲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相似实例还很多,这里不多列举。

魏晋南北朝以来,莲还成为士大夫的象征,代表君子般的高风亮节。在许多文人笔下,它都显得纯洁、孤傲。如宋代周敦颐曾作《爱莲说》,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以,莲的高尚情操为后人推崇,并成“四爱”之一,至今爱莲者层出不穷。

莲不仅深受儒家文人喜爱,它也是佛教中的圣花。佛经中把佛国称为“莲界”,寺庙称为“莲舍”,袈裟称为“莲服”,佛座称“莲座”,佛眼称“莲眼”等,似乎佛与莲不可分离。其实,莲在佛教中地位如此重要,根源与儒家思想相差不大,都是因为它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

儒家与佛家两大思想潮流是影响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鉴于莲在其中所处的突出地位,莲纹自然被广泛应用到各类日常装饰中。就历代陶瓷制作而言,各时期不乏莲纹图案及造型。景德镇的元代青花瓷中曾经制作了不少莲纹器(图1、2、3),可以侧面体现出当时人们对莲花的钟爱。

图1: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香港天民楼藏品。

图2.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罐 高30.5cm,腰径35.5cm,英国费兹威廉博物馆藏品。

图3.元青花莲塘鱼藻纹罐 高28.5,腰径33.8,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

【精】从款识特点 字体风格鉴定青花瓷器


从款识特点 字体风格鉴定青花瓷器

清康熙青花加彩花鸟纹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明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底书楷体“大明隆庆年造”款

清乾隆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足底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元“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款识是书写在青花瓷器上的文字资料。记载着器物的制作时代、地点、作者姓名或作坊牌号、定制者的姓名、堂名、画押记号等。青花瓷款识因属于釉下彩,一般与器物制作时代相同,很难后加款。所以,青花瓷款识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从元代起出现青花瓷器款识,但目前所见者极少,仅有江西丰城县出土的“元后至元戊寅六月”铭青花釉里红四灵盖罐和楼阁式瓷仓;江西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戊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屈指可数的几件纪年器物。

明洪武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篆书款瓶,此外还有草书“福”、“寿”等款。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上开始出现青花款识,目前也仅见4件完整器物:一是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内府”楷书款带盖梅瓶;另3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年制”篆书款青花压手杯。

从明代宣德起,在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宣德青花瓷器年款较多,第一个特点是无固定的书写位置,圆器的口沿、内心、琢器的肩部、腹部都可以书写款识。第二个特点是:以六字楷书款占绝大多数。第三,宣德青花的书法特点是工整、秀丽、大方。从明成化官窑起开始仿宣德款,历朝不断。成化官窑款以六宇楷书为主,字体刚劲,中锋运笔,不易模仿。嘉靖官窑以六字楷款居多,字形呈长方形,笔画生硬、棱角分明,微微向右倾斜。万历官窑款仍以六字楷书为主,并恢复用“××年制”,字体端正,敦厚刚劲,颇似颜体。

清代官窑青花瓷器也多在器底书帝王年号款。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以楷书为主;乾隆至道光时期以篆书为主;咸丰朝以后又以楷书为主。

顺治青花瓷器官款极少,以六字楷书为主,字体刚中带柔,有崇祯款识风格。康熙官窑青花瓷器款识变化较大,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帝王年号款较少,款识字体宽大,笔画粗犷;中期帝王年号款大量出现,以六字双行楷书为主,字体秀丽;晚期款字更加秀丽、瘦长,除六字楷书外,还出现了六字篆书款。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款识最为规矩,字体秀美,仿佛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以六字楷书居多。乾隆官窑青花瓷器以六字篆书为主,书写工整,笔道严谨,横平竖直,颇具功力。

总而言之,鉴定青花瓷器的真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实践,多对照、排比、分析,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才能熟能生巧。

【精】如何保存瓷器


如何保存瓷器

相信很多朋友家中都藏有瓷器,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保存瓷器。

买回来的瓷器,如果是单色釉,可以用清水进行清洗,如上面沾有不易清除的污垢,可以用洗涤剂,用竹签等轻轻的刮剔。因为单色釉大多是高温釉,釉胎结合较好。如果您买回来的是彩绘瓷器,(三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粉彩瓷器等),就要格外小心些,因为釉彩纹样都是二次烧成的,其牢固程度比单色釉面差了许多。在清洗之前,要注意观察,如发现不结实的地方,可先用502胶粘实。用湿布擦拭,手法要轻,不要使用各种化学清洁剂,以免对釉彩纹样造成损害。

如瓷器上有绺裂,可用502胶粘实,以免绺裂继续扩大。如有小块残片脱落,则可先对上缝,用胶条固定,仔细观察,如位置正确,则可点几滴502胶粘实。古瓷器是易碎而又价值很贵的文物,在日常保存中要注意如下方面:

注意拿瓷器的方法:在搬动瓷器时,应当特别重视拿放瓷器的方法,尤其是瓷器收藏品,最忌讳两个人手把手地传递瓷器。因为这里面有风险——如果在手把手的交接物品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万一有个失手,就难逃责任。正确的方法是一人先将瓷器放在桌子上,另一人才可用双手捧持、托起;不要只拿藏品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带木座,千万不可用一只手去拿木座,要用一只手拿住瓷器,同时用另一只手扶拿着木座。

注意选择存放地点:一般可将古瓷器放在有玻璃门的橱柜中,橱柜的托板应考虑选用木质搁板,因为拿放瓷器时,不可避免地会与托板发生碰撞,选用木质搁板则可将此类隐患降至最低。另外,木质搁板上最好不要刷油漆或涂料,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摆放,油漆和涂料有可能会粘连陶瓷藏品的底部,拿取瓷器时没有想到这点,则可能造成意外的损伤。摆放时,瓷器底下也不可垫放厚纸等物,以免发生倾倒等意外,放在有软囊的锦盒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注意防尘:陶瓷表面上有一层反光层,其性质与玻璃相仿,灰尘虽然很小,但也是一些细小的沙粒,沙粒会有一些很尖锐的棱角,在擦拭的时候容易将瓷器釉面磨伤;如果经常擦拭,陶瓷的表面就容易失去光泽。所以一定要对陶瓷进行防尘处理。如需要对瓷器除尘时,用鸡毛掸子或气囊吹都是好方法。尽量减少瓷器的搬动:因为古瓷器易碎,减少搬动次数,显然是对的。礼品瓷器定制好后还要注意大量瓷器放在一起,相互的摩擦,也容易造成破损,所以需要尽量每个单品都是独立包装。

【精】广彩瓷器


广彩瓷器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年代】 (一)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 清王朝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中国的陶瓷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这就给陶瓷的外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中国陶瓷史》载“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至十八世纪的清代前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而且在贵族上层间,优质的中国瓷器已经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间,普鲁士皇帝选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和临近的君主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以为他的婚礼增色。”清朝政府在消灭了沿海抗清势力后,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和交往。欧洲很多国家被允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最早获得这一权利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715年),法国于1728年、荷兰1729年、丹麦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后设立了贸易站,这就进一步为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1)。随着中国瓷器贸易的发展,除了原为国内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一般瓷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外商的需要特地生产的。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外商云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订货,这就给广彩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广彩产生的年代】广彩瓷器产生的年代问题应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1、 见于文献记载的有: (1)嘉庆年间兰浦著《景德镇陶录》说:“广窑始于广东肇庆阳江县所造,盖仿洋瓷烧者,故志云,阳江县产瓷器常见炉、瓶、、浅碟、碗、盘、盒之属,甚绚彩华丽,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厌,然景德镇唐窑曾仿之,雅润足观,胜于广窑。(2)”《陶录》所说,显然是把阳江窑、石湾窑和广彩相混。“盖仿洋瓷器者,常见炉、瓶、浅碟、碗、盘、壶、盒之属,甚绚彩华丽。”其特点当是指广彩瓷,“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应是指石湾陶器,因广彩本身就是瓷器,并是景德镇来的素白瓷,无所谓不及瓷器可言。(2)光绪年间寂园叟著《陶雅》云“广窑有似景德镇者,嘉道间十三行开办,初筑有阿芙蓉馆,其所设茗碗皆白地彩绘,精细无伦,且多界画法,能分深浅也。”又说“嘉道间鸦片烟馆始设于广东馆中,所用茗具,皆画以洋彩,工细殊绝,并于碗上题字曰:‘粤东省城十三行’门曰‘靖远’,曰‘豆栏’,又题字曰‘粤东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盖之上别题句曰‘美味遍招云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广窑也,非景德镇所制(3)。此段记载,笔者最近在《鉴赏家》中见到一‘广彩十三行图碗’正相吻合,只是缺盖(4)。我馆并争得苏州博物馆同意,拍得该碗照片附后(图1)说明《陶雅》所描述广窑瓷器正是广彩瓷。(3)民国初年刘子芬著《竹园陶说》讲:“《陶雅》则称或谓嘉道间广窑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镇所制,审其言实即粤人所称河南彩或曰广彩者。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的名称。此种瓷器始发于乾隆盛于嘉道(5)。”(4)1936年吴敬业、辛安潮著《中国陶瓷史》说:“广东广窑,模仿洋瓷,甚绚彩华丽,乾隆唐窑曾仿之,又尝于景德镇贩瓷至粤重加彩画,工细殊绝,以售外洋。”(5)1955年童书业《广东窑的瓷器》说“还有一种称为‘广绘’的瓷器,是广东商人,从江西贩来江西景德镇白色瓷器,在广东本地加上西洋画法的彩绘,它与一般所谓‘广窑’瓷器也非一物,广彩是乾隆年间才有的,至于仿洋瓷烧制的‘广窑’,更无其物,它是出于清代人的流传的。”(6)冯先铬等人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清代瓷器输出一节中谈到:美国旅行者William Hickey于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描述说:‘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这种工场当时竞有一百多个,这也说明外销瓷数量之大。(7)1963年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著《中国的瓷器》载:在法国,17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马扎兰创立中国公司,派人到中国广东订做带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综上所述《陶录》、《陶雅》、旧《陶瓷史》均把广彩混称为“广窑”器,但所说纹饰特征当是指广彩瓷器,三者对广彩产生的年代虽无肯定的提及,但《陶录》、旧《陶瓷史》都说乾隆时唐窑曾仿之,《陶雅》说:“嘉道间为外国开设的十三行陶芙蓉馆就有广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说广彩在乾嘉时就有生产。《竹园陶说》就肯定的说:“广彩始于乾隆。”冯先铬等编著的《中国陶瓷史》引自外文的资料更明确的说:美国旅行者于1769年(即乾隆34年)为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场,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的情形。说明广彩瓷器的生产此时已相当繁盛。《中国的瓷器》谈及早在十七世纪后期的康熙年间,法国人就到广东订做瓷器,这是有关广彩生产年代最早的记载。2、 见于著录的广彩实物照片计有:(1)《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的雍正时期的“牡丹长春花中盘”、“牡丹广彩大盘”、“锦地开窗二中盘”,乾隆年间的花果二中盘(6)。(2)1948年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印《广东文物》上册中的乾隆年间“广彩水壶”、“广彩碗”(7)。(3)《民间藏珍》一书中的康熙广彩花碟(附图2)、“乾隆广彩花卉碟”(附图3)嘉庆时广彩碟(8)。至于“康熙广彩碟”经询问见过该碟的主编赵先生,|<<<<<123>>>>>|

【精】《富春山居图》:360年的合璧期待


《富春山居图》:360年的合璧期待

《富春山居图》:360年的合璧期待

《富春山居图》合展的意义,已然大大超越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5月18日,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交付台北故宫博物院;6月2日,它将与位列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院之宝”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合璧展出。从2010年3月14日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开始,历经“火焚”“生离死别”的《富春山居图》的合展牵动无数海内外华人的心。历经了360多年分隔,现在,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这得益于两个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展览计划6月1日至9月5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展览共有展品83件,其中祖国大陆有12件。

平阳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水墨山水画上的地位一如书法界的《兰亭序》。即便分成两部分,每部分也是无价之宝。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宽30余厘米、长6米,但只是中心处有横51.4厘米、纵31.8厘米的一幅古画,其余为题跋等。长卷引首处有4个大字“富春一角”。这“一角”不足全作1/10,却也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另外9/10的画作,横636.9厘米、纵33厘米,被称为《无用师卷》,在稀世珍宝以百万计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位列“十大镇院之宝”。

浙江省博物馆此前展出《剩山图》的展板介绍:

《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高一尺余,长二丈四尺,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之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