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陶瓷行业 > 导航 >

陶瓷浅析:“西畴书院”款考证

陶瓷浅析:“西畴书院”款考证

陶瓷行业 陶瓷知识 陶瓷文化

2022-02-20

陶瓷行业。

“西畴书院”款考证

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年的青花山水人物筒瓶(图一),是海内外众多学者经常引用的具有明确纪年、风格典型的转变时期的标准件。该瓶肩部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唐人陈羽《优翼西洞送人》诗:“洞口春晴花正开,看花人去几时回,殷殷寄语武陵客,莫引世上相逐来。”落款为“癸巳秋月写为西畴书院”,上有“中山人”叶形引首章记,下有“竹景”篆文款。“癸巳”为顺治十年(1653年)。

图一TaOCI52.cOM

瓷器上堂名款可分两类:1、制作者的名字、店号、商号。2、使用者的名字、居室、庭院名称。这件筒瓶显然属于后者,是专为“西畴书院”制作的陈设器。但对“西畴书院”一直未见有明确的说法。笔者对此做了一点考证。

根据清道光八年刊本《歙县志》(清•劳逢源、沈伯棠等纂修)卷二之三记载“西畴书院在棠樾,宋鲍寿孙、元曹泾、方回讲学其中”(图二)。民国二十三年《安徽通志稿•教育教稿》卷三书院中记载“西畴书院棠在樾宋,鲍寿孙、元曹泾、方回先后讲学其中。盐运使鲍漱芳重修于嘉庆八年。”这两条是目前笔者所见到直接记载西畴书院的文献,虽未曾说明其创立的具体时间和创立人,但我们从其他相关资料中可以得知。康熙年间刊本《歙县志》(清•靳治荆、吴苑等纂修)卷之九•人物“鲍寿孙”条记载:“字子寿,宗严子。寿孙早慧,中咸淳丁卯漕解第一,时年甫十八。至元丙子,郡将李世达军叛,郡贼窃发,富者皆不能免。或拽寿孙父子至贼所,父子争代死,贼心怜之,顾求索不已,忽大风起丛林间,疑有骑军至,遂散。父子俱免。”从中可知,鲍寿孙咸淳丁卯年即1265年(至元二年)是十八岁,他大概是在1247年出生,至元丙子年即1276年(至元十三年,宋德二年),那时他应二十九岁左右,笔者估计西畴书院创立在至元十三年的前几年,也就是南宋灭亡的最后几年里。在西畴书院的初创时期,他应一直肩负着主持书院和讲学的重任。上两条文献提及的曹泾、方回在该书中均有传记,都是元初歙县有名的学者,如曹泾就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的老师,至元年间任紫阳书院的山长。这些人参与讲学说明在初创时期,西畴书院和紫阳书院由于地理相近的原因,在师资方面是互通的,只是紫阳书院其独特性质远胜过家族模式的西畴书院。

图二

因恩荫赐官的鲍氏子孙为数众多,从而棠樾鲍氏在明中期成为地方官场上特殊的团体,徽州地区的望族。又因其子弟孝廉,恪守祖训,为官颇有政绩,曾受明朝皇帝敕封,赐建牌坊,目前棠樾牌坊群是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西畴书院在鲍氏子孙成才教育中功不可没,随着家族威望上升其发展也步入辉煌时期,虽然晚明朝廷对书院存在诸多限制,政治环境恶化,但西畴书院却平静地保存下来继续为培养下一代鲍氏子弟发挥重要作用。嘉靖年间(1561)鲍氏家族修建了“棠樾鲍氏支祠”与西畴书院相依,共存一地可见西畴书院在鲍氏后人心中有神圣的地位。

晚明以来,文人雅士以瓷器装饰居室书房蔚然成风,为了满足不同爱好的要求,专门订制便应运而生。当时,歙县是徽商云集的中心,驻集了许多贩运瓷器的商人;歙县地近景德镇,瓷器运输方便迅速。订制者自己提供瓷画的范本或转告自己喜爱的图文,委托这些商人去订制。清初动荡的社会和遗民的心态,让此时期瓷艺工人也深有同感,在接受订制和自行设计中也慢慢渗入这种循世超脱意识来迎合这一失意的士人阶层。两者在清初特殊的时期内达到思想互动的最佳状态。随着南明王朝的最后垮台,台湾郑民家族的归顺,曾是官宦士人的老一辈遗民更是心寂如水,步入暮年大多数已纷纷老死。三藩之乱打破了往昔的宁静生活,避乱循世的思想再度出现在文人缙绅之中,但战乱平息后却没有像清初那样蔓延,主要是新一代已慢慢接受了满清皇朝统治的事实。不像父辈在中年遭受剧烈的心灵病楚,他们更多明白到战乱后,安定和幸福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应如何开始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往昔延续了数十年的避乱循世的心态渐渐在瓷画中消去,在康熙十五年之后慢慢孕育着新的风格出现。

总之,明末清初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颇为精采又相当复杂的一页,当皇权尚未在制瓷业中建立它的统治时,那么主宰瓷器生产的就是以文人官宦阶层为主的消费市场,这一阶层的思想感情便影响着瓷器的风格,决定着瓷器的装饰和器型。对它的人文精神研究需要我们详细地考证,深入的挖掘。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瓷浅析:“红色官窑”之谜


“红色官窑”之谜

在近年的瓷器收藏中,“红色官窑”是一个逐渐被人们提得多起来的名称,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品种。“官窑”历朝历代都有,指的是官方开设的窑厂为官方生产瓷器,是各朝代瓷器的最高水平。“红色官窑”瓷指的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尤其是70年代,以湖南醴陵群力瓷厂和江西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为主要代表的一些生产研制单位,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处生产的瓷器,以及国家礼品瓷。这些瓷器从设计、原料、拉坯,到烧制、彩绘等环节,无不精良,代表了当代中国陶瓷制造的最高水平。而同时,与历代“官窑”相比,这类产品数量不多,更显得珍贵,为藏家所关注也是很自然的了。 关于“红色官窑”,由于社会对其关注的时间不长,相应的研究及著作也不多,不像对历朝历代瓷器的介绍那样俯拾皆是。2002年出版的一本《红色官窑文革瓷器》是近十余年来最全面的收集介绍,另有些回忆、介绍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站。这些资料基本是介绍上世纪70年代的“红色官窑”,但是目前在市面上可见的“红色官窑”瓷器,有相当数量其款识却是60年代的,其绘画风格和内容也与70年代的产品有很大不同。笔者收藏有几件60年代产品,从两个不同的地方收到的两件不同器型的产品,其图案因笔法、字体、诗文相同,显然是同一人所绘,按照这样的机率推算,当时的画师不多,产量也不会很多。 这些产品究竟有什么样的产生背景?从资料上看,醴陵和景德镇从50年代开始就生产“红色官窑”了,但是,对于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已有的资料语焉不详。假如这批产品根本就是托伪之作,那么,又是什么人能做出这样一批高质量的产品?制作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而作?再者,那为何又会有对这批产品的仿品出现?此为谜之一。 70年代的“红色官窑”瓷器的图案以花卉为主,最多的是梅花,另有桃花、月季、芙蓉等,画面比较简单,注重装饰性。而60年代的产品,除梅花外,还有很多传统图案,如四季花卉、动物等,画面较大,注重整体性。绘画的笔法以传统笔法为主,有些接近于工笔,十分细腻。另外,从“中南海用瓷”来说,70年代的产品基本是以生活用品为主。而60年代的产品则除了生活用品、文房用具之外,还有不少装饰用瓷,如花瓶、鱼缸等。从这些情况看,似乎这两段时间在产品设计的主导思想上有所不同。是否真的如此?此为谜之二。 从底款来说,70年代的产品一般是“景德镇制”、“中国醴陵”、“醴陵群力”,以及“群力厂”的商标。而60年代的产品底款则是“中南海怀仁堂珍品陶瓷研究所敬制”、“中南海西花厅珍品陶瓷研究所”等。因为中南海还有其他一些知名的场所,如丰泽园,那么,有没有其它场所的款识?底款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变化?此为谜之三。 70年代产品的底款没有年代,而60年代的产品有的有年款,最多的是“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六年”,少数也见过有“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八年”的,但从品质看,很可能是仿品。底款的字体一般只有两种:楷书和隶书,有红蓝两种颜色。底款字体十分规整,凡不规整的必是仿品。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年份的产品,其他年份有没有生产过?此为谜之四。 从“陶瓷研究所”的款识来看,这些产品应该是设在景德镇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研制的,那么,60年代有没有醴陵的产品?如果有,是些什么产品?醴陵的产品是否从来就没有过年款?那又为什么?此为谜之五。 这一系列的谜让人捉摸不透,愿与有此同好的藏友共同来揭开。收藏本来不是为了占有,而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体味。收藏的过程就是去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学习知识,体验美、体验生活的过程。抱着这样一种目的,收藏就会使你的精神和生活更充实。

陶瓷浅析:官窑与官窑瓷


官窑与官窑瓷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本人且从第三种说法。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陶瓷浅析:釉——陶瓷的变色外衣


釉——陶瓷的变色外衣

釉,陶瓷的外衣,是对陶瓷胎体的装饰和保护,也能提高陶瓷的性能。历史上人们对釉的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胎体,例如宋代五大名窑,除了定瓷胎体洁白质坚之外,其它如钧、汝、官、哥四窑和龙泉窑等均更重釉色,而有时人们也不太严格要求胎质。世人对中国古代陶瓷釉的成就有说不尽的赞美。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釉的成果之一便是本文说的异光变色釉。

釉的颜色会随着不同光源的变化而变化,这不是很奇妙吗?这种奇异的釉在2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是浙江陶瓷专家叶宏明的发明,由萧山瓷厂和绍兴瓷厂制作成功。当时外国财团要出丰厚的代价购买其配方,他不卖,把技术留给国内。不久,唐山和景德镇以及多个产区也都制作成功这种变色釉瓷器,并风光地出现在国内外一些展会上。

在一次展会上,人们惊奇地看到一尊菩萨瓷像的衣衫在不同光源下会变颜色。在阳光和白天自然光下呈现浅紫色或紫中泛红;而在白炽灯下,衣衫却变成粉红色或大红色;在日光灯下又呈现天青色或泛紫的青色;在高压汞灯下的变色更加奇幻,开灯后的不同时段会激发出三种不同的强烈色光。第一分钟由紫变红,第二分钟渐成黄绿色和鸭蛋青色,第三分钟由黄绿色变成蓝绿色,随后即为美丽稳定的蓝绿色;而在高压钠灯下则呈现深橙红色;在称作小太阳的钪钠灯下会变成美丽的深蓝色。据报道,1985年秋,北京举办的国际稀土及其应用博览会上,展出景德镇一尊36寸高的变色釉瓷雕女神,那神奇迷人的色彩,使展厅为之轰动,外商竟相重金订购。

唐山陶瓷研究所的变色釉,因与瓷质结合相得益彰,效果尤佳,成为变色釉产品中的佼佼者。至于它为什么魔术般的变色呢?这还要先从稀土元素的利用谈起。

我国被称作稀土大国,稀土资源是世界上储量最多的,稀土品种也最为丰富,对稀土已有不少研究和应用。由于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原子结构,尤其它的外层电子层中,有一层未充满电子的4f电子层,这个不饱和电子层的跃迁产生多种多样的电子能极,可以吸收或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对光辐射吸收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因此有可能利用稀土作为玻璃或陶瓷釉料很好的物理脱色剂或着色剂。它不但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各种色调,某些稀土元素还能显示出多色效应,可用以制作陶瓷变色釉。

制作变色釉通常是以镧、铈、镨、钕、钐、铕、铽、钬等中的混合稀土氧化物,经过工艺处理、精制以后掺入高级细瓷的基础釉中。这种釉料在烧成中经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一种新的固溶体。由于稀土元素性质有相似之处,且难以提纯,往往富集两种以上元素,所以变色釉对于光干涉产生的效应在色彩纯度上也是会有差异的。据技术人员介绍,稀土材料无须过分提纯,且在基础釉中加入千分之三为宜。

但是当我们有了变色釉瓷之后,并不能如意地配以各种光源去欣赏它的奇幻。然而我们不乏自然光、 日光灯、白炽灯,也能让我们不难领略它美丽的风采。

唐山陶瓷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高白细瓷镁质瓷,曾以变色釉用来装饰日用瓷茶具、咖啡具、酒具,和美术瓷“花神”、“贵妃出浴”、“两个胖娃”、“女孩捧鸽”等,取得很好的艺术欣赏效果,把本已享誉海内外的高档产品玉兰瓷装点得更为富丽和名贵。同时,它也为别的各类高档瓷种提供了可以美化的漂亮外衣。

陶瓷浅析:民国瓷器鉴赏常识


民国瓷器鉴赏常识

民国时期(1911-l949)瓷器生产,不论从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了。总的看来,1840年(道光二十年)雅片战争以后,由于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陶瓷工艺也同其它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而逐渐走向下坡。所以在瓷业生产方面,不但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反而日益萧条。在民国初期,袁世凯称帝,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世五监督窑务,他本人是古代传统瓷器爱好者,但因为时间短,烧制数量不多。这个时期,由于选料精细,资器胎骨很薄。当时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有的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兰料或红料款。

民国时期,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怪器。当时仿古瓷器,风行全国。这个时期仿古瓷器的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不仅有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资,仿隋唐五代白资;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仿明、清瓷器及民国后期仿前期瓷器。

民国时期瓷器造型有: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陈设品有:瓷像(人像、佛像、飞禽走兽、三星人(福、禄、寿)、大肚人、和合二仙等。生活用品有:盘、碗、杯、碟、胆瓶、缸、小瓶、皂盒、烟壶、扣盒、节盒、水仙盘、水洗、帽筒、花盆、笔筒、水孟、笔架、茶壶、鱼缸、粥罐、药瓶、花瓶、将军罐等。

民国时期,瓷器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如与历代瓷器相比较,差距很大。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青花瓷器颜色晕暗发兰,俗称洋兰。洋兰是光绪末期出现并延续到民国,这时民窑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兰。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增多。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玻璃质釉的特征。如民窑生产的日用陶瓷,帽筒、壶、碗、杯、罐等。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多数为江西景德镇、天津、唐山等瓷厂烧制。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全彩(双面彩绘的)较好。

民国时期,瓷器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缠枝花卉、壮丹、喜字、寿字、福字、云龙、云凤、松鹤、松鹿、五伦图、柳树黄鹰、喜鹊登梅、石头记、婴戏图、梅、兰、竹、菊、八宝、八仙、蝴蝶、二十四孝、吉祥如意、凤凰壮丹、耕织图、渔樵耕读、三国故事、竹林七贤等。

这时期出现了贴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部是贴花的,有的是贴花与水彩相间的瓷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是贴花,有一部分绘画水彩,两者融为一体的。

仿古瓷器的鉴别:

仿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①仿青资,冷看起来很象真品,但细看其施釉和胎质结合不够紧密。②仿品不采用支烧法。③仿品器物,拿起来手感轻,不如真品手头重。④胎质密度差,不够坚硬。

仿隋唐五代白瓷①隋瓷特点是胎土细腻、洁白,胎土坚硬,釉润白色、带一点乳白色。仿品胎骨过于洁白。②仿品釉光较亮。③仿品多数仿邢窑和赵窑瓷器。

仿宋元时期名窑瓷器①仿品粗糙,颜色不正,釉泡较多,轴质粗,如仿钧窑的彩斑不像,施釉较薄。②汝窑釉料多凝于器物上部,其形状类似蜡泪痕的堆脂。仿品胎质较细,不够坚硬。③哥资釉面有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仿品虽能仿制开片,但仿制不出“金丝铁线”的效果。

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瓷器①仿永乐时期的甜白和青花。②仿宣德时期的青花和祭红。③仿成化时期的黄釉器。明代瓷器特征是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庄重,胎体也较民国时期厚重。永乐、宣德隆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仿品则无此种效果。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口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未各朝,胎体接痕显露,民窑器物尤甚。仿品器物一般无接痕。明代瓷器底足露胎处,多有火石红斑。到清代已逐渐消失,到民国时期瓷器底足大多数挂釉,砂底的很少,仿火石红斑不像真品那样明显。细致观察即可看出破绽。

明代瓷器釉质肥厚、滋润,大件器物底部多为不挂釉砂底。仿品多为挂釉底。仿青花瓷器,因为用料不同,出现不了凝重、古雅、绚丽鲜艳的效果。圆器中的口沿,有锋利感,而仿品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明代绘画题材,写意的多,画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头部较大,不合比例,头部约占正体二分之一。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咂龙。仿品往往不注意上述特点。

仿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由于时代不同,用的青花料也不同,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制品,表现青花层次不像,显得死板、呆滞,没有青翠、艳丽之感。

康熙青花资器,绘画层次较多。仿品层次少。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瓷器,口沿有“灯草口”仿品在釉色上不如真品柔和协调。康熙五彩中里彩上面有一层亮釉。仿品黑彩不黑有些发乌不亮。图案装饰也不如康熙制品。

仿雍正粉彩、珐琅彩瓷器雍正时期,瓷器造型,隽秀尔雅,小巧玲珑,器型比例适度协调,有“曲线美”的特点。仿品则达不到上述效果。

雍正粉彩柔和而不艳,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雍正以后各朝代都有仿制,但民国时期的仿品,施铅粉较多,彩料浓厚,就象涂上一层油漆一样,表现非常死板,分不出层次,立体感不强。雍正时法琅彩(俗称古月轩),胎质细腻、洁白,彩色艳丽华美,层次清晰,类似西方油画的立体效果,表现极为生动形象。清末民初,竟相仿制,有的仿品,甚至比真品还要精细。署“古月轩”款的器物和鼻烟壶等,多系仿口 雍正时开始出现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交织在一起,多数是兰多于红。仿品则红与黑交织在一起。

仿乾隆青花、古铜彩瓷器乾隆时期,瓷器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不及雍正时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以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尚能恪守乾隆旧制外,余者各朝皆为依次递减,到民国时期就是每况愈下了。

乾隆时青花瓷器,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兰居多,色调沉着,纹饰清晰。仿品由于用料不同,青花的颜色不够纯正。古铜彩是用粉彩及全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来模仿古代青铜上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创新的,也是它成就之一。

以后也有所仿制,民国时期所仿制的古铜彩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色泽等方面,都有相像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

乾隆时,制器工艺水平极高,一般仿品都达不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乾隆时瓷器装饰图案,时代感较强,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风严谨、细腻。仿品一般都表现不出它的风格。

民国时期,对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也有仿制,但数量不算太多,当时以仿制清前三代为主。

综上所述,各个朝代生产的瓷器,从其造型、颜色、花纹装饰及工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凡是一朝所烧制的瓷器的样式皆如一人所创,颜色皆同一窑所烧,款识皆如一人所书正图案装饰皆如同一风格。如拿出两个朝代的实物样品进行比较,即可看出各朝的风格和特点。

陶瓷浅析_磁州窑瓷器的鉴别


磁州窑瓷器的鉴别

中瓷网讯 磁州窑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指称,涉及南北许多窑口。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瓷器明清也有烧制,所以传世收藏品也较多,今天瓷库中国网就来讲讲磁州窑瓷器的鉴别知识。

图:磁州窑瓷器欣赏一

狭义的磁州窑瓷器(以峰峰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为中心的诸多老窑址)的鉴别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一)关于化妆土。

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由于加了一层化妆土,其在烧制过程中因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化妆土外的釉层的表面产生裂隙。经过近千年的潮湿、干燥的变化或者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碰撞,很多瓷器会出现脱釉的现象。因此,通过脱釉以及脱釉后裸露的化妆土层的新旧来判断一件磁州窑瓷器的新旧应该是比较准确。应该说,真正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瓷器(尤指那些经过精心烧制的精品),脱釉是很正常的,不脱釉反倒奇怪。

图:磁州窑瓷器欣赏二

(二)关于画工。

磁州窑是中国老窑口中民窑的代表,其产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市井风情。其绘画或书法风格往往粗犷豪放,洒脱不羁。但洒脱不等于随意、孱弱。一件瓷器从练泥、做胎到施釉、绘画及至最后烧成,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即便是民窑产品,为了使做出来的东西像样、有市场,在绘画的时候,工匠还是相当用心的,而且他画或者写的都是日复一日练得纯熟的内容,都有着一定的功力。而新仿的磁州窑瓷器往往为了追求民窑特点,过于随意,常常故意画的散乱,人为夸张,而书法也常常孱弱无力,章法松散,露了破绽。

(三)关于存世量。

相对于宋代五大官窑,磁州窑瓷器因为大多是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产量很大,且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来讲,毕竟也经过了近千年的世事变迁,尤其是十年动荡,极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于多到到处都有磁州窑老器。因此,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脱釉的宋金磁州窑瓷器也是十分难得的收藏品。(石英)

陶瓷浅析:瓷制酒器(图)


瓷制酒器(图)

瓷器始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过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的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就有蒸馏酒。唐代就有了桌子,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的酒壶,有喙柄,既能盛酒,又能将酒注入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

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瓷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生了注子和酒碗的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用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流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具特色。清代的瓷制酒器则是以具有清代特色的珐琅彩、素之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制品为主。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名扬天下,灿烂辉煌的历史自隋唐以来名扬天下。米通瓷业立足于景德镇这一方热土,继承古老瓷都的优秀工艺,优选各种精制原材料,大胆引入现代文化元素,为当代名酒提供了最具文化气息的新型瓷制酒器。

陶瓷浅析_残缺的美丽值多少


残缺的美丽值多少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会。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与其他拍卖会上品相完整的古代艺术品占据主导地位不同,这场以“犹珍”为名的拍卖会上,唱主角的则是一些或残或缺的古瓷。“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从这句行内的口头禅中,足见收藏者对于瓷器“全品”的青睐和苛求。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残瓷虽然受到了不少收藏者的关注,但一直以来似乎始终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在这次残瓷专场拍卖中,158件拍品取得了688万元的骄人业绩,这样的结果让不少业内人士对残瓷不得不另眼相看。一时之间,“全与残到底该如何选择”、“残瓷到底值不值得玩”成了众藏家热议的焦点话题。

残缺也是一种美

王耀东(南京资深收藏者)

对于藏家来说,能收藏到完整精美的瓷器是再好不过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全器目前市场上是越来越少了,好一点的价格高得离谱。近几年,随着收藏观念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瓷器的伤残可以说包容了许多。

这种包容一方面与残瓷的价格相对较低,藏家买得起有关,更重要的则是残瓷本身仍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及研究价值。其实,对于一件伤残古瓷而言,或者是由几块碎片粘合起来的,或者是局部缺损,或者是有了磕碰、冲线,但只要整体器型和主体纹饰仍然保留,就基本上不影响其艺术审美,它依然会带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更是研究历史的最好实物教材。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残缺的美往往会显露出历史的沧桑感,更令人震撼,试想一下,如果著名的维纳斯雕像没有断去手臂,还会不会让今天的我们那样的刻骨铭心。

与国内收藏者长久以来“非全品不爱”的主导观念不同,国际上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大型的拍卖会上,对于瓷器的伤残并不算十分挑剔,他们注重的是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否完整还在其次。比如,古埃及的残陶器和南美古玛雅人的残破艺术品,其价格要比我们想象中高出许多。

残瓷专场拍卖自从推出后,我每场必到,到今年这一场已经是第三次了。在拍卖现场不难发现,竞拍气氛显得很理智,对于那些真正精美的、特殊的残瓷,买家竞争得很激烈,有几件拍品都是以六七十万元的价格成交,确实出乎很多人意料。而无论从参与人数、现场气氛还是成交情况来看,都透露出这样一个信号国内藏家的收藏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些购买残瓷的人当中,大部分人是出于真正喜欢,以收藏为主,投资应该说是次要的。在我看来,真正懂得收藏和欣赏古董的人,不仅要能欣赏古代艺术品完整的美,还要能欣赏残缺的美,这是更高的一种收藏境界,而且达到这种境界的藏家将会越来越多。对于残瓷收藏我并不提倡投资,但相信随着这类藏家的增多,残瓷的价值必然会在市场上得到应有的体现。

全品才是收藏正道

李磊(上海古董经纪人)

不只是拍卖场上的残瓷拍品,我想对于所有精美稀少的古代残瓷来说,都可以用“虽残犹珍”四个字来形容。但是,依我之见,如果作为收藏来说,还是应该关注品相完整的瓷器,因为全品相瓷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其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有着绝对优势。

收藏者对藏品完美的追求,乃人心所向。“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自从瓷器成为收藏对象那天起,品相就成了判别其价值高低的关键依据,而且从市场价格上看,完整器与伤残器确实有着天壤之别。在一些文章中常常看到有专家认为,同一件瓷器完整的与伤残的价格要差出10倍,但在市场上我们看到的实际价差可往往不止10倍。“要收就收完整的”,这一观念不仅是许多行家里手所倡导的,而且对于大多数收藏者来说早已是根深蒂固了。

对瓷器品相的高要求,在一些实力雄厚的高端藏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哪怕是一点小磕、一条小冲,他们都非常挑剔。比如,当我有了瓷器要推荐给一些高端买家时,他们往往最先问到的就是“有没有毛病”、“是不是全品”,如果不是全品,某些极端的藏家甚至连看都不会看上一眼。对于这部分藏家来说,他们宁可花100万元买一件完整器,也不愿意花10万元买10件残器。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是,当资金周转需要出售藏品的时候,这一件完整器可能很容易就卖到300万元,而10件残器不仅很难出手(10个人有9个人都不感兴趣),就算费尽周折出了手也远远达不到300万元,相信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遇到过。所以,对于博物馆陈列、专业研究或纯粹的个人欣赏来说,那些难得一见的残器确实值得收藏。而从投资的角度去看,全品相瓷器应该是收藏者的最佳选择。

宁收残瓷精品,不要整器普品

陈章根(浙江余姚古瓷收藏者)

收藏瓷器追求以全为贵没有错,但左右瓷器价值的还有以稀为贵、以美为贵、以珍为贵等要素,只有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才能清楚一件瓷器到底值不值得收藏。

完整的瓷器不一定就值得收藏,比如那些“大路货”、“普品”;残损的瓷器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中不乏非常珍贵的孤品、绝品。目前,不少收藏者都能达成这样的共识宁收残瓷精品,不要整器普品。所以,残瓷到底值不值得收藏,关键要看它是不是“精”品。

一般来说,年代越近、存世量越大的民窑瓷器,尤其是生活日用器,即使是全品相的其收藏价值也不算太高,更何况残器了。而真正值得列入收藏范围的古代残瓷应包括:宋代名窑、明清官窑、明代及清三代民窑中的细路精品瓷、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瓷器以及各个朝代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品种等等。

比如在一场拍卖会中,一件乾隆时期落款为“九畹山房”的轧道粉彩花卉开光高士图双联笔筒,由于这一款识的器物传世十分罕见,虽有伤残却仍然受到了藏家的一致追捧,最终以72.8万元高价成交。

同样是乾隆时期的一件仿哥釉琮式穿眼方尊,虽然伤残,但目前海内外公私收藏的同样器物仅有两件,物以稀为贵,最终以47万元易手。相对而言,一些相对普通的残瓷则少人问津。

另外,恰到好处的伤残也是很难得的,收藏残瓷要尽量选择器型基本完整、纹饰基本不缺、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复的。比如有一些瓷器的伤残部位恰好在主纹饰的背面或底部,就不会影响观赏性,经过较好的修复后仍然具有很大的升值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伤残古瓷的价格一直在不断上升,真正好的残器也是越来越少而弥足珍贵,但收藏需求却与日俱增,这也使得一些造假者将目光瞄到了残瓷上。所以还要提醒收藏者,买残瓷也要注意小心辨别,否则买到假残器可能比买到整仿品更令人窝心。

陶瓷浅析_贵重瓷器的保养方法


贵重瓷器的保养方法

瓷器的保养方法如果不对,就会严重危害瓷器,非常不利于瓷器的长久保存,尤其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要精心保养。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这样才会使瓷器保持原样。

1.瓷器属于易碎品,在保存的时候应该注意防止挤压和碰撞。看藏品的时候最好戴上手套,切忌用汗手去摸,桌上用绒布垫好,切忌互相传递观赏。

2.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上下两段拼接而成的,移动的时候千万不能用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另一手托住底部。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的时候不能只提着耳朵。

3.刚刚买回的高温釉或者釉下彩瓷器,应该先放在清水里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污垢,用细软毛巾把水分擦干再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等细软填充物,藏品放在盒中要松紧适当,同时要避免挤压,以防伤到藏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