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白瓷砖 > 导航 >

白琬胜霜雪 盛茶有佳色

白琬胜霜雪 盛茶有佳色

白瓷砖 瓷砖有哪些 爵士白瓷砖

2020-07-24

白瓷砖。

茶具之中,虽然极爱青瓷,但是每次见了上品的白瓷,顿时如大观园中的宝二爷一般,“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一时心里眼里只有白瓷了。这种审美上的用情不专真是不可救药。

这也怨不得我。白瓷真是美,清水芙蓉,清纯天然,而且那种美不需要任何历史、文化的铺垫,不需要任何旁人的阐释、解说、演绎,就是一望而知,心生欢喜,而且耐得住细看,把心里起初的一点欢喜直看得满心都是。

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他的几位朋友,在一个月夜相聚饮茶,留下了《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最后是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以此收结了全诗。这一句常常被误为颜真卿所作,其实不是,是他的朋友陆士修。这真是咏茶佳句!寥寥十个字,写出了品茶的器具、时间、环境、动作、氛围,还传达出品茶者的心态和品位,暗含了品茶者的身分和友情,更以清雅幽静的意味直通茶道“和清敬寂”的大境。素瓷,当是白瓷了。除了洁白的瓷器,还有什么更能和夜晚的安静、幽微的香气、心态的闲适相衬托相和谐?tAocI52.COm

杜甫好像也偏爱白瓷,他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整首诗都在赞美白瓷:“大邑烧磁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琬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写四川大邑白瓷胎质薄且坚硬(“轻且坚”),釉质非常洁白细腻(“胜霜雪”),胎体烧结很好,可以敲击出美妙声音(“扣如哀玉”),因此风靡蜀中(“锦城传”)。白居易也喜欢白瓷,他深知白瓷茶具的妙处:“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白琬胜霜雪,盛茶有佳色,道出了白瓷茶具的两大优点。何况白瓷比青瓷更具包容性,不论什么茶,它都能很好地映衬茶汤色泽之美,不像青瓷,只能把绿茶衬托得出色,和红茶、白茶、乌龙茶就不相宜。

想知道唐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河北邢窑白瓷茶具,可以看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邢州窑白瓷碗,那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代表作——胎骨、釉色都很洁白,碗浅而敞口,茶汤注入后可以览尽茶色,碗底是使碗放置平稳的“玉璧形”,胚体轮旋规整,肌理细腻均匀,釉面平匀明润而少浮光,欣赏它,会很自然地明白,何以白瓷有“假玉器”的美称。而始于唐代终于元代的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宋代时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北宋时江西景德镇烧制的白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而最为著名,元代起远销国外。此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地的白瓷茶具也都各具特色。宋末元初,福建泉州德化开始建窑,也产白瓷,到了明代臻于完美,胎骨致密,透光性好,光泽明亮,洁白如脂,釉面在光照下透牙黄色,故称“猪油白”“象牙白”,外国人则称为“鹅绒白”“中国白”。

由于斗茶式微,散茶兴起,明代茶具从黑(黑釉盏)转向了白(白瓷为主,青花为辅),普遍认为“其在今日,纯白为佳”(许次纾《茶疏》),白瓷在明代成了茶具的主流。明代的白瓷称为“甜白”,又以永乐“甜白”最出名,是可以让人看得满心欢喜的茶具。流传至今的明代白瓷茶具有永乐甜白釉僧帽壶、永乐暗花莲卉纹碗等。

白瓷茶具是中国茶具的精华。如雪似玉的洁白,匀净明润的釉色,在五彩缤纷之中别具一种天然本色的风韵,告诉人们什么叫以少胜多,素朴中的风雅,单纯中的深厚。

扩展阅读

茶颜醉色写陶瓷


茶能清心提神,酒能浇愁忘忧。烹茶时心境闲远,怡然自得,“使人胸中荡忧栗”;饮酒时超然物外,意兴湍飞,“穷达尽为身外事”。所以唐朝诗人白居易说:“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茶和酒经过千百年文人吟诵的加持催化,发酵酝酿出浓郁厚实、氤氲芬芳、令人牵魂萦梦的奇香。多少骚人墨客,在有意无意、似悟非悟之间,很自然地就走进了诗酒相亲、茶禅一味的禅境醉乡。  虽然古代儒家对饮酒之事,多所戒慎,常常提醒人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要自我节制,不及于乱。不过诗酒之情趣,茶禅之妙理,如不得觚、卣、尊、爵载酒之器,虽爱酒诗仙亦难通大道;没有壶、盏、瓶、碗烹茶之具,虽得道高僧也无法破烦清神。远在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经制作出精美的酒器,欢饮为乐。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酒器,制作的工艺水平极为出色。而殷人爱酒,盛酒所用青铜酒器更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事实上,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本身就是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魏晋时茶事兴起,陶瓷烧制的茶器、酒器,在当时酒社茶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唐宋之后,北方邢窑、定窑的白瓷和南方越窑、龙泉窑的青瓷,以及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和青花瓷,成为闻香酣醉之人直通禅境醉乡的引渡之舟。  降及明代,陶瓷茶器酒器的创制,达到了堪称空前绝后的境界。明朝永乐、宣德、成化时期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和正德、万历以后江苏宜兴的紫砂陶,俨然是饮酒烹茶时的不二之选。尤其明代科举仕途艰辛,出人头地不易,无数文人寄情诗酒,忘怀茶禅,留连徘徊于山水之间。宋晁补之《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所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于是乎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山水之间,成为明代丹青妙手的画作胜景。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唐伯虎《事茗图》、丁云鹏《漉酒图》和陈洪绶《蕉林酌酒图》中的茶炉酒具则仿佛北宋米芾《苕溪诗卷》所云“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的行书写生图稿。

古今名画写茶酒之器者为数不少,诸如唐周昉《调琴啜茗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徽宗《文会图》、南宋刘松年《卢仝烹茶图》、元赵孟頫《斗茶图》,乃至于明清迄今传世诸多名画,都足以令人透过画中茶器酒器的摹写,而沉浸于茶禅诗酒的世界。明祝枝山题明四家之首沈周《佳果图卷》云:“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如果比之于茶器酒器之图写,则前人所谓“烂于琼瑶”和“色比琼玖”的陶瓷易绘,而“酒渴春深一碗茶,每夜坐禅观水月”的画意难得。清朝乾隆年间画家薛怀的《山窗清供图》,整幅画只画两只茶壶和一只茶碗,旁有朱显渚题诗:“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图简意赅,如入禅境。薛怀提笔写真时,案前必有此二壶一碗。如今图存而壶碗皆不知所终,更遑论壶中所煮之茶。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陆机论丹青之道谓:“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当驱愁破睡、涤烦忘忧的美酒香茶,注入诗盏词瓢之际,茶已非茶,酒亦非酒。而当烹茶煮酒的茶壶酒瓶写入图画之时,茶离尘世,酒入醉乡,“不住声香味触法”,只见静观自得、隽永怡人的“茶颜醉色”。  清朝乾隆皇帝曾遣人图绘头等陶瓷器,分别辑录为《陶瓷谱册》、《精陶韫古》、《埏埴流光》和《燔功彰色》等图册。大内宝器自然非民间收藏敢望其项背。然茶酒之于人生,为帝王与百姓所共享。茶器酒器之为用,也不分天潢贵冑与平民布衣。因此不揣鄙陋,窃效《燔功彰色》之旨,而为《茶颜醉色》一书。书中选录陶瓷器凡48件,茶器酒器各半。不论今古贵贱,但求雅俗共赏。 

巩县窑唐白瓷茶碾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宫廷鎏金茶碾巩县窑唐白瓷茶碾

刘一点(图片由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提供)

在唐代,人们饮用茶类主要以饼茶为主,饮茶前需要先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

这件巩县窑唐白瓷茶碾,由碾槽,碾轴两部分组合而成。此器长24.2厘米,宽4.1厘米,深2.8厘米。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转动。关于碾轮,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为“堕”,呈车轮形,中间厚,边缘薄。碾轮中部有一圆孔,可穿木。可惜轴木已无存。

唐代诗人元稹《茶》诗曰:“茶。香味,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诗中在谈到煎茶时,用白玉雕琢的碾把饼茶碾成末,用红纱茶罗过筛,再入茶铫煎茶,注入茶碗,茶汤泛起黄花“饽沫”,终成清香美茶。

碾是唐、宋及其以前煎饼茶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

这件瓷茶碾,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用的鎏金壶门茶碾相比,无论是做工和造型,还是原料和饰纹,都要略逊一筹;但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民间茶碾—“用橘木制成,其次为梨、桑、柘木制成”相比,又略胜一筹,是一件颇有代表性的碾茶用具。

华夏酒报:茶颜醉色写陶瓷


茶能清心提神,酒能浇愁忘忧。烹茶时心境闲远,怡然自得,“使人胸中荡忧栗”;饮酒时超然物外,意兴湍飞,“穷达尽为身外事”。所以唐朝诗人白居易说:“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茶和酒经过千百年文人吟诵的加持催化,发酵酝酿出浓郁厚实、氤氲芬芳、令人牵魂萦梦的奇香。多少骚人墨客,在有意无意、似悟非悟之间,很自然地就走进了诗酒相亲、茶禅一味的禅境醉乡。

虽然古代儒家对饮酒之事,多所戒慎,常常提醒人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要自我节制,不及于乱。不过诗酒之情趣,茶禅之妙理,如不得觚、卣、尊、爵载酒之器,虽爱酒诗仙亦难通大道;没有壶、盏、瓶、碗烹茶之具,虽得道高僧也无法破烦清神。远在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经制作出精美的酒器,欢饮为乐。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酒器,制作的工艺水平极为出色。而殷人爱酒,盛酒所用青铜酒器更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事实上,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本身就是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魏晋时茶事兴起,陶瓷烧制的茶器、酒器,在当时酒社茶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唐宋之后,北方邢窑、定窑的白瓷和南方越窑、龙泉窑的青瓷,以及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和青花瓷,成为闻香酣醉之人直通禅境醉乡的引渡之舟。

降及明代,陶瓷茶器酒器的创制,达到了堪称空前绝后的境界。明朝永乐、宣德、成化时期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和正德、万历以后江苏宜兴的紫砂陶,俨然是饮酒烹茶时的不二之选。尤其明代科举仕途艰辛,出人头地不易,无数文人寄情诗酒,忘怀茶禅,留连徘徊于山水之间。宋晁补之《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所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于是乎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山水之间,成为明代丹青妙手的画作胜景。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唐伯虎《事茗图》、丁云鹏《漉酒图》和陈洪绶《蕉林酌酒图》中的茶炉酒具则仿佛北宋米芾《苕溪诗卷》所云“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的行书写生图稿。

古今名画写茶酒之器者为数不少,诸如唐周昉《调琴啜茗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徽宗《文会图》、南宋刘松年《卢仝烹茶图》、元赵孟頫《斗茶图》,乃至于明清迄今传世诸多名画,都足以令人透过画中茶器酒器的摹写,而沉浸于茶禅诗酒的世界。明祝枝山题明四家之首沈周《佳果图卷》云:“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如果比之于茶器酒器之图写,则前人所谓“烂于琼瑶”和“色比琼玖”的陶瓷易绘,而“酒渴春深一碗茶,每夜坐禅观水月”的画意难得。清朝乾隆年间画家薛怀的《山窗清供图》,整幅画只画两只茶壶和一只茶碗,旁有朱显渚题诗:“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图简意赅,如入禅境。薛怀提笔写真时,案前必有此二壶一碗。如今图存而壶碗皆不知所终,更遑论壶中所煮之茶。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陆机论丹青之道谓:“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当驱愁破睡、涤烦忘忧的美酒香茶,注入诗盏词瓢之际,茶已非茶,酒亦非酒。而当烹茶煮酒的茶壶酒瓶写入图画之时,茶离尘世,酒入醉乡,“不住声香味触法”,只见静观自得、隽永怡人的“茶颜醉色”。

清朝乾隆皇帝曾遣人图绘头等陶瓷器,分别辑录为《陶瓷谱册》、《精陶韫古》、《埏埴流光》和《燔功彰色》等图册。大内宝器自然非民间收藏敢望其项背。然茶酒之于人生,为帝王与百姓所共享。茶器酒器之为用,也不分天潢贵冑与平民布衣。因此不揣鄙陋,窃效《燔功彰色》之旨,而为《茶颜醉色》一书。书中选录陶瓷器凡48件,茶器酒器各半。不论今古贵贱,但求雅俗共赏。 

江南之盛:千峰翠色龙泉窑


那是一些钟灵毓秀的器物,历经风霜,却依旧笑傲江湖;那是一些青翠的精灵,弥散着幽幽的青光,仿佛摇晃着一个春天的气息;那是一些璀璨的生命,充盈着一种无法触摸的魅力,历久弥坚,让人魂牵梦萦。那些精美的器物,就是被誉为“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发轫于三国两晋,兴于五代,盛极于宋元,衰败于明中叶,清中期后淡出历史舞台。早期的龙泉窑烧造陶器,从五代开始,龙泉窑真正进入了瓷器时代,烧造时间贯穿了整整1600余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且从未断烧的名窑,龙泉窑书写出一篇绚丽的华章,缔造出一个强盛的青瓷王朝。

推荐阅读

OTTO奥托邮购公司广告,猫眼里的性感推销员……新时尚帝国

极品之王世界著名雪茄品牌早期花花公子别样风情裸体婚礼发展史实录(组图)维多利亚的秘密最新内衣大片全球富豪勒紧“腰带”战次贷2008年全球财富报告青瓷的盛衰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水质、坯料、气候、材薪、釉料等因素决定了一件件作品的优劣高下。瓯江两岸瓷土资源蕴藏丰富,水路畅达,山峦叠嶂,植被茂盛,气候宜人,优越的自然环境奠定了龙泉窑蓬勃发展的基本条件。瓯江从凤阳山发源,从龙泉开始蜿蜒,流淌出一条绵延的青瓷之路,滔滔不息的江水跳动着青瓷文化的脉搏,龙泉青瓷应了瓯江的含蓄和灵动,是艺术在自然上的延续,是自然在艺术上的体现,是人对自然的信仰和膜拜。

龙泉窑有哥窑和弟窑之分。在“瓷国春生、名窑竞芳”的两宋,龙泉窑占得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哥窑,位列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其一。在这里,我们按照釉色和胎骨对哥窑和弟窑进行甄别。哥窑梅子青釉,釉面多开裂,俗称“冰裂纹”,胎骨铁黑,风格古朴,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之称。作为哥窑的兄弟窑,弟窑白胎厚釉,色泽柔和,温润如玉,青翠欲滴,烧造质量略逊于哥窑一筹,但总体水平仍领先于国内其他窑口。

朱琰的《陶说》有诗云:

龙泉兄弟知名久,

甄土新裁总后尘。

独有流霞在江上,

湖中高隐得诗人。

朱彝尊在《清曝书亭集·古林哥窑砚铭》写道:

丛台澄泥邺宫瓦,

未若哥窑古而雅。

绿如春波停不泻,

以石为之出其下。

朱琰将龙泉青瓷的釉色比作一江春水、一湖碧波,将青瓷比作隐居在湖光山色的高士,高深莫测;朱彝尊将名砚作了比较,他感叹道,丛台出产的澄泥砚和邺宫瓦制成的瓦砚都是一代名砚,却都不及哥窑瓷砚古朴典雅。哥窑瓷砚的绿釉宛若春水,碧波荡漾,而石质的砚台更是无法与它相媲美啊!

我仅在此摘录两首吟颂龙泉青瓷的诗歌,足已说明文人墨客对它的青睐有加,不吝惜留下精美的诗篇来赞美它。而老百姓则往往以传说的方式口口相传,使得龙泉青瓷以神秘的方式根植在子孙心里。

说的是北宋时,有章氏俩兄弟在大窑烧造青瓷,哥哥章生一,弟弟章生二,都是制瓷界绝世高手。宋代的瓷器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哥哥的烧造技术更加精湛,生意应接不暇,货源供不应求。弟弟在抢占市场中处于下风,心怀嫉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偷偷地添加了草木灰(草木灰里含有大量的碳酸镁,烧造时将直接影响瓷器釉面的膨胀系数)。生一与往常一样祭窑,摆上香案,供奉三牲,跪在窑前叩拜,企求窑神保佑。6天后,出窑了,捧出的瓷器釉面全部开裂,而且裂得很奇特,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眼看一窑的瓷器变成一堆废瓷,生一只好硬着头皮运到市场去处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一投放到市场,就引起人们的猎奇,瓷器居然一售而空。于是生一就研制秘方,专烧冰裂纹的青瓷。就这样,名震天下的哥窑在弟弟的暗算中诞生了。这出传说见诸明代《七修续稿》之类的文字。在我看来,这则传说不足以信,这是古人对精美绝伦瓷器产生敬畏,却苦于无法解密哥窑烧造技术,便以杜撰来猜测哥窑的神秘。至于哥窑的釉面开裂现象,我想一定是源于某次窑变,生一受启发,遂进行反复摸索和试验的结果。

中国庞大的青瓷窑系中,驰名天下的有越窑、瓯窑、婺州窑、龙泉窑、官窑、汝窑。所有这些名窑中,尤以龙泉青瓷最成熟、最杰出。龙泉窑与越窑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早期龙泉窑深受越窑影响,但在越窑原料受限、市场开始萎靡的时候大放异彩,一统青瓷江湖。如果把龙泉瓷和其他各名窑青瓷相比,越窑发祥最早,但工艺技术尚未进行全面成熟阶段,釉色多青黄不一,接近于艾色,虽被陆羽评为“如冰似玉”,但和玉尚有很大差距;瓯窑的缥瓷则釉薄而色淡,青中闪白,稍显色嫩;婺州、寿州、岳州、鼎州等青瓷,釉多黄褐,且斑驳不纯;北方的耀州窑、临汝窑,釉薄胎厚,以黄绿色居多;北宋汝窑,质量上乘,但产量极其稀少;官窑有着极美的粉青釉,但存在开片的缺陷,尚存在胎釉间膨胀系数不一致的硬伤②。龙泉青瓷釉层晶莹如玉,温润剔透,无论在工艺上、艺术上均为青瓷翘楚。龙泉窑的工艺技术和烧造技艺是中国青瓷文化之集大成者,其烧造历史之长、数量之众、在世界影响之广大也让其他名窑望其项背。众多的名窑像众星拱月一样,捧出了风韵绝世的龙泉窑!

两宋时期龙泉青瓷发展到了巅峰,青瓷品种繁多。外贸需求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的全面打开,南北文化的交融互补,雄厚的资金投入,技术的高度集中,龙泉窑系集约型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到了南宋晚期,龙泉窑一窑做大的形势日趋明显。南宋时期的器物最能揭示国人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和谐心态,更加注重文化风范,从根本上提升了青瓷的品位,一步一步地朝着极致逼近。这个时期的瓷匠极具禀赋与悟性,烧造出了湖泊一样的碧绿,森林一样的青翠,玉一样宁静的釉色。突破了器物光面的局限,一些民间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神兽图案,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器物图案以浅刻、细划、剔花为主。线条圆润,矜持,细腻,秀雅,凹凸分明,画面传递出强烈的立体感,传达出震撼的艺术冲击力,塑造出了理想中的一切。这一时期,以莲瓣碗、莲花盘、凤耳瓶、螭耳瓶、钢筋炉、桃式把杯为代表的国宝级别珍品层出不穷。

宋元交替,风起云涌,在北方窑口遭到大规模破坏时,偏居浙西南山区的龙泉躲过了战争的蹂躏。元朝延续着南宋对外贸易政策,鼓励互市,大规模地贸易和集群生产优势,奠定了龙泉中国制瓷中心的地位,龙泉窑迎来了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元代的龙泉青瓷体现了大国心态,一跃成为世界性品牌商品,通商范围之广,居我国名窑之首。元代统治者钟爱青瓷,我想一定是青瓷的釉色一如宽广的草原,勾起了无限的乡情。他们手捧青瓷,情不自禁轻轻哼唱:“绿色草原是我的家,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低回的曲调来。元代龙泉青瓷型制比南宋时大气,融合了游牧民族的粗犷霸气,胎体厚重,制作手法庄重,超拔,不拘泥小节,线条游刃有余,显现出雄壮时代的威武气概。这一时期的精品以葫芦瓶、荷叶盖罐、双鱼洗、凤尾尊为著。中国瓷器历经了两宋的百花齐放进入到元朝龙泉窑的一统江湖。

时间进入明朝,龙泉窑达到了历史上第三次发展高峰。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大明会典·卷194》)。这里的“饶”是指江西饶州府,就是今天的景德镇,“处”是指浙江龙泉。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了明洪武至宣德年间龙泉窑曾经烧造宫廷和官府使用的瓷器。龙泉窑进入了民窑和官窑混烧阶段,龙泉窑在很多地方都显现出官窑的范畴。龙泉青瓷呈现出皇家贵态,由于朝廷资金的大幅注入,这个时期的器物特点非常明显,器物精美,器型气派,纹样精细,釉色温润,制作极其工整,一丝不苟,不计成本。不少瓷器的特征与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官窑器物十分类似,说明了明初至中叶,国家制瓷中心仍由龙泉和景德镇共同承担。龙泉青瓷被皇家大量用于收藏、御用和赏赐,或者馈赠给外国使节。今天,在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藏品中,在非洲肯尼亚出土的中国瓷器里,都可以找到它幽灵一般的身影。

龙泉青瓷在历史中最后一次引起轰动是在康熙中期。远洋中国的法国商船“昂菲得里特”号满载一船龙泉青瓷,在塞纳河码头灿烂的阳光下开箱验货的时候,法国人第一次见识到路易十五王冠上宝石一样湛绿的瓷器,他们惊呆了③!要知道,当时的法国贵族还在使用沉重的金属器皿,一般的百姓使用的只是粗糙的陶器,他们惊愕于世上竟有如此精美的工艺品,一时间居然找不出一个恰如其分的溢美之词。正好杜尔夫所著的《牧羊女亚司泰来》在热演,亚司泰来的情人雪拉同身披青色斗篷,与龙泉青瓷色泽如出一辙,高尚的爱情和高贵的瓷器被浪漫的法国人巧妙嫁接在一处,于是便以“雪拉同”(Celadon)来称呼龙泉青瓷,Celadon登上了欧洲豪门望族的大雅之堂。龙泉青瓷迅速在法国走红,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龙泉青瓷成为洛可可时期一道绚烂风景。

从此,Celadon成为了龙泉青瓷的特用名词。事实上,法国人认识的龙泉青瓷已经进入了没落时期,此时的青瓷质量距离宋元鼎盛期已经相去甚远,倘若他们瞻仰到宋元龙泉瓷,极具丰沛想象力的法国人不知道会将何种超拔之词冠于龙泉青瓷。

1998年10月13日,中国邮政首次发行陶瓷系列邮票第7套“龙泉窑瓷器”,全套共4枚,分别是北宋五管瓶、南宋凤耳瓶、元朝葫芦瓶、明代刻花三果执壶,它们代表了龙泉青瓷在各个时期鼎盛时的精品。

在西湖边的浙江省博物馆,我有幸观赏过凤耳瓶,青釉,平口,折沿,长颈,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器物稳重端庄而又动感十足,含蓄内敛而又热烈奔放。在强烈的射灯照耀下,器物如蒙上一层轻纱,披上一层薄雾,仿佛衍变出萦纡不绝的春日梦幻,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与如此巧绝的器物零距离接触,毕恭毕敬,双手合十,我就像虔诚的信徒站在它面前,真正理喻到了什么是高贵,什么是震撼,什么是孤独,什么是摄人心魄,什么是绝代风姿。

晚来天欲雪——盛酒器


宋代温碗、注子

“红泥小火炉”当称得上千古名句,在色彩与气味,陶土与火焰之中奇趣天成、浑若一体,它所描绘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温酒器了。古人饮酒喜欢温热后再饮,温酒不伤脾胃,同时,温热的酒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因为常常要温酒,便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温酒器。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配以勺,便于取酒。汉代温酒器一般呈圆筒形,两侧有辅首衔环,上不沿饰,宽带,其间浮雕有峰峦、龙、凤、虎、鹿、牛、羊、蛇、狐、兔、禽等。《三国演义》中多次写到“煮酒”、“热酒”,而“青梅煮酒”一词更成为英雄相惜、高端探讨的代名词。晋代文人左思在《魏都赋》中就有“冻体流澌,温酎跃波”的词句,明确说到温酒。唐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金银材质的温酒器具,造型华丽端庄,制作精细。不过,以白居易当时的身份背景,显然是无法享用金质温酒器的,所以诗中提到了更加原生态的“红泥”,即陶瓷,这与宋代温酒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宋代,使用成套温酒器来温酒的习俗颇为流行,一般是注子与温碗。所以南方瓷窑多有烧造,除安徽外,在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的宋墓中多有出土,北方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洛宁乐重进石棺画像中均绘有形制与之相近的成套酒器;内蒙古、辽宁等地辽墓中亦有出土,就连传世的南唐古画《韩

熙载夜宴图》中也有与之相同的温碗、注子。给酒加热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将酒瓶放置炭火之上加热,如河南巩义市出土的宋代厨娘温酒图;二是用温碗、注子给酒加

热。按宋代的饮酒习俗,是将盛满酒的注子放入温碗之中,碗内加注热水,用以温酒,然后斟入台盏或杯中饮用。由于碗内的热水可随时更换,因此使用这套酒器可以达到时刻保温的目的。

色 瓷


色瓷,即带颜色的瓷,胎体着色,透明釉,自然感好。我市瓷器生产所用高岭土,大部分是外省的,以山西、湖南为主。八十年代前,我国铁路运力紧张,因原料不能及时运进,常常影响生产。淄博瓷厂于1976年利用当地焦宝石试验成功了色瓷,呈奶油黄色。为了使色调柔和、稳定,泥料中加入少量钛白粉。我市焦宝石储量丰富,含有铁、钛,切塑性好,是生产色瓷的理想原料。1977年春季,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产品一展出,引起了轰动。特别是玉钟咖啡具,高装造型,红色圈和金银子母线装饰,倍受欢迎,客商称为"金色的春天"。因出口订货多,当年即大批量生产。1978年出口了660万件,1979年出口了1100万件,1980年出口1560万件,畅销不衰,与年俱增。主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香港、新加坡等。色瓷咖啡杯,1978年进入美国市场,为以后炻器咖啡杯大量进入美国铺平了道路。

七十年代末,在利比利亚召开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时,全部采用了该厂产的色瓷餐具、咖啡具,宽金边装饰,贴利比利亚国徽,产品庄重、大方、美观,深得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1984年9月,荣获国家银质奖,当时,在我国陶瓷行业中是最高奖。

其后,博山陶瓷厂生产的宝石牌色瓷,淡青色,迎合了国际上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倍受欢迎。特别是宾馆瓷,以量大、品种齐全、质量好著称,为中国的宾馆瓷生产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为宣传淄博,提高淄博的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供应首都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宾馆。每年有三千万件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洲、香港等地。厚胎旅馆瓷,被外商全部包销。

宝石牌色瓷,荣获国家银质奖。

张店陶瓷厂生产的湖光牌色瓷产品,浅蓝色,风格独特。继而研制成功了无光釉、无光星点釉、釉面硬度高,不易割裂,好似大理石切割出来的,独具特色,深受欢迎。

 淄博瓷厂的昆仑牌,博山陶瓷厂的宝石牌,张店陶瓷厂的湖光牌色瓷,为我国陶瓷的发展、提高、创新做出了宝贵贡献。

色瓷


色瓷,即带颜色的瓷器,胎体着色,透明釉,自然感好。我市瓷器生产所用高岭土,大部分是外省的,以山西、湖南为主。八十年代前,我国铁路运力紧张,因原料不能及时运进,常常影响生产。淄博瓷厂于1976年利用当地焦宝石试验成功了色瓷,呈奶油黄色。为了使色调柔和、稳定,泥料中加入少量钛白粉。我市焦宝石储量丰富,含有铁、钛,切塑性好,是生产色瓷的理想原料。1977年春季,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产品一展出,引起了轰动。特别是玉钟咖啡具,高装造型,红色圈和金银子母线装饰,倍受欢迎,客商称为"金色的春天"。因出口订货多,当年即大批量生产。1978年出口了660万件,1979年出口了1100万件,1980年出口1560万件,畅销不衰,与年俱增。主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香港、新加坡等。色瓷咖啡杯,1978年进入美国市场,为以后炻器咖啡杯大量进入美国铺平了道路。

七十年代末,在利比利亚召开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时,全部采用了该厂产的色瓷餐具、咖啡具,宽金边装饰,贴利比利亚国徽,产品庄重、大方、美观,深得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1984年9月,荣获国家银质奖,当时,在我国陶瓷行业中是最高奖。

其后,博山陶瓷厂生产的宝石牌色瓷,淡青色,迎合了国际上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倍受欢迎。特别是宾馆瓷,以量大、品种齐全、质量好著称,为中国的宾馆瓷生产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为宣传淄博,提高淄博的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供应首都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宾馆。每年有三千万件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洲、香港等地。厚胎旅馆瓷,被外商全部包销。

宝石牌色瓷,荣获国家银质奖。

张店陶瓷厂生产的湖光牌色瓷产品,浅蓝色,风格独特。继而研制成功了无光釉、无光星点釉、釉面硬度高,不易割裂,好似大理石切割出来的,独具特色,深受欢迎。

淄博瓷厂的昆仑牌,博山陶瓷厂的宝石牌,张店陶瓷厂的湖光牌色瓷,为我国陶瓷的发展、提高、创新做出了宝贵贡献。

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驰名海内外。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备有功夫茶具,无论到哪一家做客,主人首先招待你的,便是功夫茶。

功夫茶对茶具、水、茶叶、冲法都极为讲究,特别是冲法,要求很严格。

茶具有冲罐、茶盅和茶池。冲罐是陶土制的。有壶盖、茶嘴和把手。盅是瓷的,有半个鸡蛋壳大小和厚薄,看起来小巧玲珑,晶莹如玉。茶池的外形像个小鼓。

冲茶的全过程则有活火、虾蓄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低筛、盖沫、淋顶等十道程序。其中较为重要的是“高冲”和“低筛”。高冲即冲水时锅嘴离罐口要约一拳高,使开水能直灌罐底。茶从罐里筛下盅时,罐嘴要靠近盅口,防止茶水起泡、变凉,这就是低筛。筛茶时要均匀地筛进每个盅里,务必使各个盅的茶水保持一个成色。每筛一轮茶时,罐里的茶水要尽量筛出,点滴不漏,但却不能筛得太满,如还有茶水,要筛在茶池里。这是因为茶水留在罐里太久了,会变苦,影响下一轮茶的质量。而不能筛得太满是为了方便客人饮茶,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潮汕人请客人喝功夫茶时,也有许多俗礼。“茶三酒四”。他们认为喝酒还是四个人好,而喝功夫茶,3个人最为合适。所以,一套茶具,一般只配3个茶盅。请人喝茶时茶要浓,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如果淡了或者又有尊贵的客人来了,就要重新换上茶叶。

潮汕人不单在喝茶上下功夫,对茶具的爱护也是很下功夫的。相传从前有个过门不久的媳妇,收拾客厅时,见茶罐里四壁都是软绵绵、黑乎乎的东西,误以为是公公平时只顾冲茶,忘记茶罐的清洁,用手指两三下就把它抠了出来,里里外外洗刷一新,自以为会得到欣赏。谁料,公公一见火冒三丈。原来那些是茶碱。茶碱越厚,冲出来的茶色就越浓,香气也越浓。所以,茶罐是越老越好,即使不慎打破,也要请师傅用锡镶嵌起来。

紫砂壶:因壶适茶,因茶选壶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总所周知,紫砂茶具的优势在于茶,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是不是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应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来泡茶。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方就能体会其中无穷的乐趣。

用养壶之法,也能养好紫砂盆、紫砂雕塑和整个紫砂艺,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谛,还报人间。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砂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达到美的休闲紫砂文化之享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

茶与紫砂 天作之合


从饮茶衍生而来的茶具,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一门独立、精深的学问。在所有的茶具尤其是茶壶中,紫砂壶以风流之姿坐稳当今第一把交椅,成了人们争相购买、收藏的器皿。

然而近来,关于使用劣质、仿制紫砂壶喝茶危害健康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让人们对紫砂壶的茶用价值产生了怀疑。近日,记者走访了本市一些紫砂壶研究、收藏者,他们表示,纯正的紫砂壶,仍是饮茶的最佳器具。

裕后堂纯正紫砂博究馆的王祖淦先生认为,“茶事以紫砂为上”的说法是准确的。据他介绍,紫砂壶适于茶事,首先就有科学依据。多项研究表明,常见的茶壶中,瓷壶偏酸性,玻璃壶偏碱性,而紫砂壶恰为中性,最适于保持茶质、提取茶香,可令茶与水有效融合。并且,和普通的陶瓷相比,紫砂壶透气而不渗水,可最大限度发挥茶香。用紫砂壶冲泡的茶,香气馥郁,口感上佳,紫砂壶几乎就是为茶量身定做的“衣服”。

自明代以来,紫砂壶的茶用价值逐渐广为人知。不过在早期,金银、瓷器茶具盛行的时候,紫砂壶还只能做陪衬。后来,伴随着紫砂壶的广泛传播与文人们舞文弄墨的追捧,紫砂壶后来居上,成为了饮茶时的必备器皿。紫砂的“加冕”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发现。只有紫砂最合茶性,能完美地诠释出茶的价值,可谓天作之合。

本市知名紫砂壶研究者罗文华先生说,紫砂壶不但善保茶香,其自身的性质也决定了适于泡茶。紫砂壶耐热好,导热慢,不但沏茶、煮茶时不烫手,饮茶时不烫嘴,且寒冬季节遇热水不开裂,较适于保养。此外,紫砂久经茶事后,色泽愈加温润古雅,还可保有茶香。紫砂壶本身造型大气简约,结合书画后更加形神兼备,其独特意蕴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度与风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