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历代陶瓷款识

历代陶瓷款识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7-25

陶瓷艺术。

历代陶瓷器的款识是物质文化同精神文化的结合点。在古陶瓷研究中与造型、胎釉、纹饰、烧制工艺一样,是鉴定古陶瓷的年代、窑口、质量等方面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地了解历代陶瓷款识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款式、书写内容及题款工艺手段、字体等,可以为古陶瓷的鉴定辨伪提 供科学的依据。

古代款识最早反映在青铜器的铭文上。在《汉书·效祀志》中记述有:“鼎细小,又有款识,”其中的“款识”说: “款,刻也;识,记也。”

又有人称: “器物上的阴文为款,阳文为识”。如张士南在《游宦记闻》 中说:“款谓阴字,是凹入者;识谓阳字,是凸出者。”还有一种说法:在内为识,在外为款。中国陶瓷器上的款识与此说法亦是相通的。从对历代陶瓷器的款识了解过程中,不难看出,在不同时代,不同晶类、不同窑口、不同的生产物质及装饰与创作工艺使用用途等,其款识的内容是干变万化的。

在题款的工艺手段上,基本分为刻划、模印和书写三种形式。如早期的青白 瓷器单色釉制品大都采取刻、雕、划手段题款。而随着釉下彩(青花、釉里红) 釉上彩(五彩、粉彩、珐琅彩、金彩、墨彩……)的出现,使款识的题字也出现了与装饰材质和装饰工艺相同的使用毛笔书写的形式。如釉下青花款、釉里红款、矾红款、胭脂色款、蓝料款、金彩款等等。

在款识的种类上,又可分为用不同方法标注烧造年代的纪年款,(我国古代 瓷器款识,大部分为纪年款);题写自家斋名、室名的堂名款;标注吉祥词句或祝福、警句等的吉语款;题写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和陶店名号等的陶工款;含有寓意的纹样图案及动植物图样的花样款等等。

在款识的文字字体、书写部位、文字排列结构上,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陶瓷的款识多以文字形式表现,我国历代文字的风格演变在瓷器上都有所体 现。款识通过陶瓷这个媒体,同样表现出中国书法不朽的艺术魅力。款识文字有汉字的真、草、隶、篆及变体文字。另外还有诸如西夏、波斯、西洋、满文、藏文等的少数民族和外国文字。

历代陶瓷款识的题写部位和结构布局干变万化,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明代以前多题写于器盖、器身、器心、器底。明以后款识的格式始渐规范,除长篇题句或特殊器物个别题于口沿外,其余均题于器心或器底。而明清两代的年款排列极有规律,字数一般为四字或六字。四字两行、六字两行为官窑的排列方法;六字三行的形式为官窑民窑皆有。款识的外圈常用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或诸如云文、莲瓣等图案做为装饰。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瓷文化】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真伪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与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画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真伪。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

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

陶瓷的款识


仿款,就是在当代所制的瓷器上,仿写前代的款识。有些仿款并不一定是存心作假,而是因羡慕前代著名瓷器或其他原因。如清初的康熙、雍正两朝曾有过仿写前代款识的旨意。仿款由明正德年间开其先河,以后无论官窑民窑,仿者越来越多。入清以后,制瓷技术迅速提高,为仿古瓷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当时统治者嗜古成癖,使仿古之风更加盛行。

要分辨仿款和真款,必须仔细观察款识的风格、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并结合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装饰等方面互相印证,认真推敲。

辨伪,首先可以从研究各代款识不同风格入手,将真假款识相互对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款字的书写笔法、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的部位。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其次,注意款识的用料和颜色。以青花写款为例:元代和明初的颜色深厚下沉,有黑色结晶斑点和凝而不舒的现象;尤其宣德时,蓝色中有黑、灰等色杂夹其中。成化款则舒展清晰,蓝色优美;嘉靖事青中泛紫,十分浓艳;万历以后色调匀净,但发色不深,清初作品也大抵如此。康熙款色调明快,幽倩艳丽;道光以后则蓝色涣散,浅淡上浮。

款识


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汉书·郊祀志下》 :“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突起者。二、款在外,识在内。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均见《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后世在书、画上标题姓名,也称“款识”、 “题款”或“款题”。画上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代,始记年月,也仅细楷,书不两行。惟苏轼有人行楷,或跋语三五行。元人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可见,款识,有二义:一、指书画作上的署名后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铸刻之文字。

陶瓷的款识

在瓷器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往往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性的图案,这些统称为“款识”。一般说来,款识是瓷器装饰的附属物,好的款识与装饰画面相配,可以增强器物的艺术性。

款识表达的内容可分为:纪年款,堂名款,陶人款,吉言款,赞颂款,花样款等六大类。

按书写部位分,主要有底里铭和额铭。将款字写于器物底部的称底里铭,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重要作用。

纪所款如:“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等。

堂名款 如:“正和堂制”。

陶人款 如:“某某造”(在匠人姓名后加一“造”字)

赞颂款 如:“美玉雅玩”,“昌江美玉”等。

吉言款 如:“金玉满堂”,“寿山福海”等。

花样款:用含有寓言的纹样图案作为款识如双鱼,白兔等。

紫砂款识与瓷器款识的差异略述


紫砂陶器与一般瓷器的款识有所不同。瓷器上一般无制作者的印记,而加明帝王年号,称纪年款识。而紫砂陶器上一般帝王年号,目前只在故宫藏品中发现少量纪年款识,而大多是紫砂制作者的印记。

紫砂款识与古印陶是一脉相承的。印陶,是古代人们用印于陶胚未干之前,用以表明器主姓名或工匠姓名,也有表达地名、官职,以及纪年的。如明代的城砖,其侧面就有烧造者、监制者的名姓和时间纪年。

紫砂陶不挂釉,直接用刀(竹)划刻在紫砂胚体上,或将印记盖在胚体上。用刀(竹)划刻的绝大多数属阴文,泥绘堆画、印板为阳文。印记则有阳有阴。

紫砂陶器型最多的是茶壶,其历史总体不太久远,它不必瓷器,一件作品需几道工序,多人参与,紫砂每件作品一般多为一人完成,故多用个人印记,其时代风格和艺术特征区别不明显。因此,历史上一直以印记的真伪来判别紫砂作者的真伪,然而自从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电脑刻图章以来,仅以印章来鉴别紫砂壶的真赝,就不完全可靠了。

瓷器款识


纪年款 纪年款是在器物上用写、刻、印等不同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我国古代瓷器款式,大部分属于纪年款。

纪年款可分为两大类: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者称年款;用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子表明年号者称干支款。明清两代的年款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六字款常书二行,首二字为朝代名,中二字为年号,末二字则为“年制”或“年造”二字。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

四字款则缺朝代名,首二字即为年号。如“成化年制”、“雍正御制”等。干支前加上当时帝王年号,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款。单纯使用干支的并不多。另外,也有只书朝代,而缺年号者,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款,属于特殊现象。

纪年款的款字,多用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圈、双线方框或单圈,个别也有无圈框或用双长方框的。无论何种形式,款字均为竖写,极少横排书写的。

纪年款以官窑瓷器运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尤其是景德镇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略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康熙御制)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为私家烧藏的标志,这种铭款就是堂名款,或称私家藏款、室名款、斋名款。堂名款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制品之人有封建帝王、皇亲显贵、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

堂名款在明代以前极其罕见,明代的亦多见于后期。入清以后则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翠竹轩信卿)

吉言款 在瓷器上烧上具吉祥意义的词句或短语,以表示祝愿的款识,称作吉言款。早在三国西晋时的青瓷上,就可以见到“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宋元时期则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安”等吉言款。

明代的吉言款多出现于晚期,且以民窑器上最为流行。如正德时的“天下太平”;嘉靖、万历时的“万福悠同“、“长命富贵”、“福寿康宁”、“食禄万钟”、“三元及第”等等。还有只题一、二字的,如“双利”、“吉兴”、“福”、“寿”、“万”、“贵”、“善”等。

清代吉言款,一般沿袭明代,也常见于官窑器,如康熙六旬庆典七寸碟,四周围以淡赭饰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有的礼器,则题“喜”字款,以有署以“庆”字或以蒙古文作吉言款识的。

吉言款款试亦多种多样。像“福”即有单、双线方框或双圈内草书“福”字的,有无圈框而用粗笔道在碗内底大书一“福”字的。“长命富贵”款写法也有两种,一是双圈内书写两行;一为钱形,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万寿无疆”、“永庆常青”款则往往采取以花捧字的形式。(福)

赞颂款 赞颂款即赞颂、欣赏瓷器的款识。虽然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赞颂款铭,但它的流行却是在明清两代。

明代的瓷器上有“玉堂佳器”、“上品佳器”、“昆山美玉”、“昌江美玉”等四字款;也有“美玉”、“雅珍”等二字款;一般都在款识之外环以单圈或双圈,圆圈大小各异,个别也有无圈者。晚明赞颂款,多带“佳器”二字。清代有赞颂款的瓷器,多属私人,故又称私家款,如“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珍藏”、“雅玩”、“玉”、“古”、“珍”等;字数比较多者,则有“奇玉宝鼎之珍”、“其石宝鼎之珍”等等。(从来佳茗似佳人 仲芳 )

花样款 用含有寓意的纹样图案作为款识,呈“花样款”,亦称“记号款”。

花样款多为民窑所用。明代已流行,到清代则形式更为繁多:一、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图、八宝、琴棋书画、八音器、及礼服上所绣的十二章等。二、佛教符号。如八吉祥及转轮王的七珍。三、道家符号。最著名的为八仙所持物,汉钟离的还魂扇,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曹国舅的绰板,蓝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笊篱)。

四、“豆腐干”款。在双圆圈中心绘双线方框,框内再绘横竖相间的线条。五、“四朵花”款。在双圈内绘不太规整的“四朵花”,简单的仅绘四个“×”或四个有如眼睛的“花”。六、其他花样。动物类的如龙、凤、鹿、鹤、龟、还落,植物类如松、竹、梅、蟠桃、瑞草、灵芝、树叶等。

陶人款 在瓷器上署以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或陶店名号的款识,称“陶人款”。

陶人款在早期青瓷上即已出现,但常常与纪年、赞颂、吉言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铭文。单独陶人款,直到明清时才可见到,而且比较少,特别是官窑器上更为少见。清初官窑器可偶见督陶官的款识;乾隆以后,督陶官形同虚设,陶人姓名才见于款识。

陶人款的格式,一般是在匠人姓名后加一“造”字。也有光书姓名、姓氏或店号的。(时大彬制)

仿款 仿款,就是在当代所制的瓷器上,仿写前代的款识。有些仿款并不一定是存心作假,而是因羡慕前代著名瓷器或其他原因。如清初的康熙、雍正两朝曾有过仿写前代款识的旨意。仿款由明正德年间开其先河,

以后无论官窑民窑,仿者越来越多。入清以后,制瓷技术迅速提高,为仿古瓷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当时统治者嗜古成癖,使仿古之风更加盛行。

要分辨仿款和真款,必须仔细观察款识的风格、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并结合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装饰等方面互相印证,认真推敲。

辨伪,首先可以从研究各代款识不同风格入手,将真假款识相互对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款字的书写笔法、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的部位。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其次,注意款识的用料和颜色。以青花写款为例:元代和明初的颜色深厚下沉,有黑色结晶斑点和凝而不舒的现象;尤其宣德时,蓝色中有黑、灰等色杂夹其中。成化款则舒展清晰,蓝色优美;嘉靖事青中泛紫,十分浓艳;万历以后色调匀净,但发色不深,清初作品也大抵如此。康熙款色调明快,幽倩艳丽;道光以后则蓝色涣散,浅淡上浮。(实烧年代:明代嘉靖年)

【陶瓷文化】明清瓷器款识综述


x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民窑瓷器的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明代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建文:未发现署年款的瓷器。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乐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未见有印款。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见。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也有无圈框的。官窑罐类,还有在底足写“天”字款的。民窑款识有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款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为刻款。尚有以红彩写“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窑器。民窑器有写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1492年)。也有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语款的。

陶瓷知识:简述中国历代陶瓷的特点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着其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时代习俗,这种审美情趣和时代习俗一定会对陶瓷的发展产生影响,并反映到瓷器上。

实用绚烂的原始陶器

原始陶器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发明的,经过几千年不断发展,形成了品种繁多、制作精美且承载着大量远古信息的产品体系。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彩陶和蛋壳黑陶。原始陶器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器型丰富、绘画艺术精湛、科技含量高、承载远古信息多。

朴实庄重的战汉瓷器

这个时期瓷器的发展处于原始青瓷时代。原始青瓷最早出现在商中期,经过周、春秋战国、汉的发展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使用。其特点是造型朴拙典雅、釉色青丽浅淡、纹饰简洁灵动。

生动神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

这个时期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瓷器发展阶段。以越窑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窑口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青瓷的发展品质。由于受政治环境、佛教文化、鬼文化的影响,瓷器的纹饰和造型呈现出生动、神异的特点。瓷器身上大量出现了植物纹、动物纹和佛教人物。

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瓷器也相应进入了一个高峰时代,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北方喜欢邢窑之白瓷,而南方喜欢越窑之青瓷。唐代瓷器的共同特点是雄浑大气。

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

青瓷发展进入了顶峰阶段。宋代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与政治、军事的弱小,造就了宋代达官贵人既追求富裕的生活又内敛谨慎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也同时反映到瓷器的发展上来,使用高档的青瓷成为一种时尚。

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

元代青花瓷声名鹊起,白瓷上点缀青色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内涵清丽恬静。因此青花瓷器在国内格外受到欢迎,甚至远销至很多国家。

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

瓷器发展到明代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色彩艳丽,出现了甜白、翠青、鲜红、娇黄、青花、斗彩、五彩等品种,它们既相互辉映又争奇斗艳。

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

清代是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追求新奇、华丽、富贵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官窑瓷器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世人竞相追逐的奢侈品。

百花齐放的民国瓷器

民国由于清朝廷的灭亡失去了对瓷器生产的垄断和出口的刺激,瓷器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特点:一是各种仿品大行其道;二是质量良莠不齐;三是文人瓷器让人耳目一新;四是出现了一些新品种。

历代陶瓷器龙纹演变大揭秘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传说它能登天入渊,行云降水而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将它虚拟并甲乙神话,是极具神话色彩的一种动物。同时,龙也是古代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帝王的住所、皇宫及日常使用、穿着都充满了龙纹。

龙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陶瓷器上了,是判断时代的重要依据。龙纹在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唐代及唐代以前

早在新时期时代,龙纹就出现在了陶器上。仰韶文化的陶瓷上出现过龙纹装饰;商代二里头晚期遗址中发现在灰陶上有浅刻夔龙纹的陶器;汉代在瓦当上也出现四神龙纹图案;南北朝至随带,龙的形象已被广泛用于装饰陶瓷器物。

汉 青龙纹瓦当

唐代,以龙作为器物的装饰更为普遍。唐代的龙多为一般动物样,龙首有角,无双鬓,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唐 青白釉双龙耳尊

盛器,圆口,长颈,颈上饰三道凸弦纹。圆肩,鼓腹,由肩向下内收,平底。肩部两侧向上伸出龙形耳,龙头长角,两侧双耳,圆眼,吻较长,张口衔沿作饮水状,体施青釉不到底,下部露胎,表面有小冰裂纹。

唐 白釉双龙耳瓶

瓶盘口,细长颈,溜肩,腹部丰满,至胫处渐收。颈上突起5道弦纹。口沿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龙形柄高耸直立,龙头探进瓶口衔住口沿。胎极白。施半截白釉。

宋代

宋代是我国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已经出现专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瓷窑。龙到了宋代开始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时期的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四趾及飘逸的腿毛,有威武感。

宋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敝口,弧腹,圈足。釉色白中泛黄,略带粉质感,圈足满釉,为覆烧器,芒口包银边。盘内印云龙纹,云气缭绕,龙身屈曲腾越于云雾之中,龙鳞宛然,神韵飘逸。

宋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宋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局部一

宋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局部二

元代

元代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烧瓷品种增多。以龙纹作装饰的器物数量增多,在青白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孔雀绿釉器物上都有龙纹装饰。

元代的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一至三绺长发,眼睫毛现象不明显,右下腭有须,但上颌部通常不见有双须;明洪武起,上颌带须,且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不弯曲。

元 青花云龙纹梅瓶

元 青花云龙纹梅瓶 局部一

元 青花云龙纹梅瓶 局部二

爪以三趾、四趾居多,少量五趾,趾的形态无定规,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工艺上刻、印、画都有。

元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此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元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局部一

元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局部二

明代

明清两代是景德镇窑瓷器蓬勃发展时期。以龙纹为饰的瓷器数量显著增多,龙纹成为官窑瓷器最具代表性的纹样。而且朝廷三令五申禁止民间烧造官器,因而龙纹仅用于宫廷及祭祀活动,民间不得滥用。直到明中后期,民窑瓷器也出现龙纹装饰。

明代龙总体上看是龙张牙舞,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

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明永乐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熙、雍正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明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明宣德 青花夔龙纹罐

宣德青花图案以线条流畅、纹饰豪放生动著称。夔龙纹样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时已成为瓷器上的典型图案,后世亦多延用。

明宣德 青花夔龙纹罐 局部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碗心绘莲池游龙纹。外壁绘两条龙在莲池中穿行,随着龙的游动,莲花、水草亦呈翻舞状。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局部一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局部二

嘉靖时期,龙的形体多样。

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

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嘉靖 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

此墩内素胎,外青花五彩装饰。墩面绘一正面龙腾跃于莲花水池之上。外壁中间主题纹饰为二龙穿行于莲花水池中,上下各凸起鼓钉纹一周,鼓钉与墩面之间和底足之间均绘回纹。

明嘉靖 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 顶面

明末时,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明万历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

瓶唇口外撇,短颈溜肩,肩下渐收至底。通体青花纹饰。肩部绘变形灵芝及莲花瓣纹一周。瓶身绘二龙穿缠枝花纹,近底处亦绘变形灵芝、莲瓣纹一周,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大明万历年制”横行六字款。

明万历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 局部一

明万历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 局部二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

清代的龙,相较明代龙,身躯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

顺治、康熙时期,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表现为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清康熙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以釉里红描绘海水江崖双龙戏珠图案,龙睛以青花点饰,双龙从海水中腾起,威武矫健,作戏珠状。近口沿处绘青花弦线两道。

清康熙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局部一

清康熙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局部二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局部一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局部二

清雍正 青花龙穿花纹撇口尊

清雍正 青花龙穿花纹撇口尊 局部一

清雍正 青花龙穿花纹撇口尊 局部二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瓶上的蛟龙体态矫健,穿行在海水上面的火云之中,给人以凶猛剽悍的视觉感受。

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局部一

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局部二

清同治 青花云龙纹赏瓶

龙纹,作为贯穿历代陶瓷器的常见纹饰,弄清其演变规律,则是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但单凭纹饰特征即断定真伪,仍显片面,鉴定还需综合釉色、胎质、做工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历代陶瓷款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历代陶瓷款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