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明洪武朝景德镇颜色釉瓷器考辨

明洪武朝景德镇颜色釉瓷器考辨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7-27

景德镇古代瓷器。

我国烧制高温颜色釉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青釉、黑釉和黄釉就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而颜色比较纯正的高温红釉和高温蓝釉的烧制成功,则是元代景德镇窑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红釉是以适量的铜为呈色剂掺入釉中,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可以烧成鲜艳的红色,因此又称作“铜红釉”。在江西丰城曾发现两件出土于景德镇的元代红釉文吏俑。蓝釉是以适量的钴料作为呈色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可以烧成幽菁深沉的蓝色,因此又称作“钴蓝釉”。在河北保定发现的一处元代瓷器窖藏中,就有蓝釉金彩的圆、盘和杯。传世的元件蓝釉瓷器,在国内较为著名的是分别藏于扬州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蓝釉白龙梅瓶和盘。

长期以来,人们对洪武朝景德镇瓷器的认识一直不是十分明确,而对洪武颜色釉瓷器的认识一直不是十分明确,而对洪武颜色釉瓷器的认识更是十分模糊,其主要原因,一是历代文献中不见有关记载;二是至今所发现的有关考古资料十分有限。这就给我们认识和研究明洪武朝景德镇颜色釉瓷器增加了困难。但是,如对现有的资料细加分析,还是有可能发现一些线索的。1964年春,南京市疏浚环绕明故宫宫墙的玉带河,南京博物院在西段长约四百米范围内距两岸地表下深1.4~1.7米的河底淤泥中,发现大量明代瓷片,其中绝大多数是景德镇的产品,有青花、釉里红、青白瓷、红彩和颜色釉等品种。由于南京明故宫在建文四年就被“靖难之役”的战火焚毁,因此,在这个宫殿的废墟中出土的瓷片应有相当部分是明洪武时期宫廷用器物的残片。南京明故宫瓷片的发现。为洪武朝颜色釉瓷器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在明故宫遗址出土了酱色釉碗和外酱色釉里钴蓝釉印花云龙纹大碗的残片。从标本看,这种里外施不同颜色釉的碗胎质稍厚,砂底,底心有明显施纹,圈足略外侈,足端稍厚,与元瓷风格相近,唯足根平切,与元瓷稍不同。碗的外壁酱褐公,下腹部有线刻的双勾仰莲瓣一周,莲瓣内有变形云头;碗的内壁为钴蓝釉,尚可见内壁印有云龙纹;碗心为浅刻的云纹,上下为两个如意云头;中间以模S形云带相连,在云带两弧形的外侧各有半个如意云头。这种形式的云纹被形象地称为“风带如意云”。在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脱肯斯美术馆收藏有一件外酱釉里钴蓝釉高足碗,碗心有浅刻风带如意云,内壁为印花云龙纹,其纹饰与上述明故宫出土的大碗残片几乎完全一致,龙纹为两条同向而行的五爪龙,龙的形象也与明故宫遗址出土的红彩云龙盘大致相似。椐英国学者艾惕思先生介绍,纳尔逊收藏的这件二色釉高足碗,碗身与柄是用褐色釉相连接的。而高足杯杯柄是胎接还是釉接,正是区别元、明高足杯的根据之一。根据上述标本和器物的特点,在过去认为是元代的瓷器当中可以辩认出一批明洪武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二色釉瓷器,主要有:里蓝釉外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英国大英博物馆)里蓝釉外红釉印花云龙纹盘(英国大英博物馆)里蓝釉外酱色釉碗(英国大英博物馆)里红釉外白釉印花云龙纹盘(英国大英博物馆)里红釉外蓝釉碗(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基金会)里蓝釉外白釉印花云龙纹盘(美国布里斯托尔美术馆)里蓝釉外白釉印花云龙纹碗(英国W·Sedgwick夫人)里黑釉外白釉印花云龙纹碗(日本奈良大和文华馆)里红釉外蓝釉印花云龙纹碗(日本东京书光美术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器物内壁均有印花云龙纹,龙纹均为五爪;器物内底心有浅刻的云纹,除了上述“风带如意云”外,还有一种为三朵品字形排列的如意云纹,其特点是如意云头为双重的,云脚较短,且向一侧飘。这两种云纹均与元瓷上的云纹不同,而与明故宫出土瓷片标本上的纹饰相同。根据上述器物内壁印五爪行龙、器心浅刻如意云纹的特征,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一些过去认为是元代或明永乐、宣德时期的单色釉瓷器中辨别出明红洪武时期的产品,重要的有:红釉印花云龙纹碗 日本安宅红釉印花云龙纹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英国大英博物院红釉印花云友纹碗 英国维多利亚和亚伯特博物馆红釉印花云龙纹小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红釉印花云龙纹碗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日本东京书光美术馆红釉印花云龙纹碗 美国S、A、Miuikin夫妇红釉印花云龙纹碗彩 美国克利夫莱美术馆蓝釉印花云龙纹盘 英国大英博物馆上述器物表明,明洪武时期颜色釉瓷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二色釉,即器物里外施不同颜色的釉;另一类是单色釉。釉色有红釉、蓝釉、酱色釉和黑釉等。红釉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还原焰中可以烧成鲜红色,由于铜红的烧成要求比较高,故红釉瓷的发色一般偏于暗淡,但也有发色鲜亮者。蓝釉以钴为呈色剂,可以烧成纯正的宝蓝色;酱色釉和黑釉均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黑釉中还含有锰。它们的装饰特点比较一致,内壁绝大多数印有云龙纹,龙纹都为五爪龙纹,器心有浅刻云纹。器型不外乎墩式碗(有大小两种,大者口径为19~20厘米左右,小者口径在6~10厘米之间),大足盘和高足杯三种,制作比较规整,碗盘类一般为砂底无釉;高足杯则多为釉接。这些瓷器各方面的特征比较一致,说明它们是同一时期的产品。从考古发现和传世实物看,元牮颜色釉瓷器以钴蓝釉瓷器为多,铜红釉瓷器比较少见。蓝釉瓷器的装饰一般以金彩描绘和蓝底白花常见,不见有印花的;红釉瓷器亦不见确凿是元代而有印花者。明永乐、宣德及以后各期的颜色釉瓷器均无以印花为装饰者。因此,上述颜色釉瓷器的特点应是明洪武颜色釉瓷的特征,特别是二色釉瓷器为明洪武朝所独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洪武青花


洪武(1368年~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建国后不久,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的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是从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花瓷制作都带有元代遗风。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未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典型器——

洪武青花瓷器的传世品不多,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款的器物,意见比较—致的是—些考古出土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青花云残盘和其他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

——价值评估——

近年来在海内外的拍卖会上,洪武瓷器屡创佳绩,吸引了不少行家的眼光。由于洪武年间的瓷器传世极少,又多采用“釉里红”手法,青花瓷很少见,因此洪武青花瓷器的市场升值的空间很大。对于细路官窑来说,一件青花大盘的价值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小盘小碗的价格也都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民窑写意简笔画瓷器价格仅几百元,与细路官窑瓷的价格相差甚远。现代市场上洪武朝的青花瓷仿品多为青花缠枝莲纹罐、大盘等,收藏时要小心查看。

——器型——

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一般为大件器物,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盏托等。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青花缠枝菊纹菱口盏托

明洪武 直径19.4厘米

估 价:RMB 200 000~250 000

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模压成相等的八棱形,内外壁和板沿上的纹饰依次为16瓣仰莲纹、16组成双回纹、缠枝纹和8组折枝莲纹,每层纹饰均按模压的尺寸均匀排列;盏托中央绘折枝牡丹,外围凸脊以承杯,再外是缠枝菊纹;白釉黏稠,气泡密集,器底无釉,火石红显著。

青花缠枝花卉纹菱口盏托

明洪武 直径19.6厘米

估 价:RMB 350 000~400 000

成交价:RMB 385 000

内壁为缠枝莲与牡丹纹,青花双圈内为缠枝牡丹,盘心为一折枝莲花枝纹。莲辫细长而尖,勾线填色,一边留有空白;牡丹花瓣层次饱满边缘为多曲弧线,叶片开叉较多。

——胎釉——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白色或者灰白色。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呈青白色,也有的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青花色泽偏于暗灰,不如元青花那么浓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而采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的国产青料造成的。

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 直径14.3厘米

撇口,胎质偏黄。青花发色偏黑灰,釉面有细小开片。鱼纹一笔点划而成,鱼作跳跃状,形象逼真,动感很强。此碗是洪武民窑的典型器。

——图案纹饰——

洪武青花的纹饰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纹为主,菊纹比较多见,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云龙纹的龙纹形象不如元代凶猛,出现五爪龙,但仍以四爪、三爪多见;云纹呈品字形排列。民窑青花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绘画题材广泛,如蕉叶、松、竹、梅、兰、水藻、卷云、八宝、人物、动物等。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明洪武 高9.8厘米,直径20.5厘米

洪武官窑青花传世品不多,多为日常用具。此碗造型浑圆饱满,气势雄伟。胎质灰白,釉层肥厚,圈足较大。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布局疏朗,画法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做为辅助纹饰的回纹,不同于元代的同向组合,而是正反两个一组,装饰在碗口沿和底足。

青花缠枝莲大罐

明洪武 高48.3厘米

估 价:RMB 1 800 000~2 200 000

成交价:RMB 1 650 000

造型浑厚,气势磅礴。胎质白中微泛灰,釉面莹润,圈足微外敝。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花瓣繁密有致,豪放生动,构图饱满。

——胎足结构——

洪武朝瓷器底是中心有乳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处理方法,是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这是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和元代器物相同,洪武朝的瓷器一般为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后仿胎足的火石红斑,是人为点染而成,收藏时如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破绽。

鉴别要点

器型: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露出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官窑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更高,胎土比真品更坚密。

釉面: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自然生动。

青花开光折枝菊花纹碗

明洪武 高16厘米,直径41厘米

碗内壁口沿饰卷草纹一周,内壁绘有缠枝菊纹,碗心一周为回纹,四个云肩形开光及折枝莲纹,开光内绘折枝菊花,中央绘五莲瓣纹饰。花叶勾线填色不留白,叶片细长而尖,开裂较多。花朵勾线留白,层次感极强。青花折枝莲纹盘

明洪武 高8.5厘米,直径45.7厘米

盘内口沿饰有缠枝菊纹,内壁绘缠枝牡丹、石榴、菊、山茶花等花卉纹。盘心为折枝莲纹,外有四个如意云头形开光,其内饰有折枝菊纹,开光外绘缠枝忍冬纹,纹饰虽层次繁多,但花形各异,反显精致。

民窑常见草书款 洪武瓷至今未发现带年款的官窑器,仅在民窑器心发现草书“福”、“寿”等字。

人物纹盘残片

以衣的重墨突出脸部的白净是洪武朝民窑青花瓷中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人物纹盘残片

手舞足蹈的姿态,欢喜无限的神情,传递了极浓的喜洋洋的味道。

明洪武官窑瓷器特点


洪武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明代洪武官窑瓷器有元代瓷器遗风,也有明朝早期官窑瓷器自己的特点。明代洪武官瓷釉质特点为温润肥厚,造型既有元代遗风,又有本朝特点,如大器多为砂底,部分釉面开片,底圈足内缩釉现象比较普遍。明代早期瓷器圈足胎秞处,常见线条状或大片火石红;这种火石红的生成自然,散场规律明显,这是因为胎土掏练不精,器物胎质含铁后又存放数百年中,胎内铁离子自然释放所至,洪武时期的瓷器品种主要有釉里红、青花、青白釉、枢府釉、等。这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稳,有轻淡偏灰,晕散、飞红的现象严重,色调深浅不一。青花灰暗深沉入胎骨,甚者呈现为黑青花,但胎釉莹润肥厚独特。洪武瓷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绘画和刻划两种。纹饰有云龙、松竹梅、缠枝菊花,缠枝牡丹等花卉图案比较多见。大器器物口沿常见蕉叶等几何纹,足跟部多有变形莲瓣纹,早期足部莲瓣纹继承元代风格独立分开,而晚期并合,这是洪武官瓷的特点,洪武时期民间用瓷纹饰简单,线条粗犷。洪武瓷器处于元明过渡阶段,既有继承元风又有开拓。洪武彩瓷极少见,洪武官瓷绝大部分没有落款。

明永乐朝景德镇瓷器的特征


明永乐朝典型器有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永乐地层出土的青花五龙纹玉壶春瓶、龙纹款青花云龙纹刻海水宫碗等一批器物是明永乐朝青花瓷的典型器物。

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造型曲线圆巧,圈足足墙内外斜坡,足墙根部宽于洪武时期的器物,足端平切。器型有玉壶春瓶、大勺和高足把盏,高足把盏有口径8 厘米和口径15 厘米两种规格,杯靶有粗短、细高、中凸一棱下外撇三式,碗有口径13 厘米和20 厘来两种。纹样多为适合纹样,于口沿、近圈足处、圈足有装饰带,改变了元青花的主体纹饰、辅助纹饰多层装饰带的布局。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五彩。釉色白中稍泛青,釉汁肥润,均为满釉。此朝历22 年,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青花瓷上均无帝王年号款,一件青花云龙纹碗的圈足内绘一条青花云龙,此为图案款,表明此碗的等级是御用品,传世品中见花样款,均开宣德朝以后圈足落款之先河。工艺上,高足杯的高足均为中空。瓶、罐类修胎工整,接胎痕不明显。勺的边缘露胎,系覆烧。

青料:明永乐朝青花瓷所用的青料有两类,一类发色浓艳,有“铁锈疤痕”。此类经测试为高铁低锰型进口料,即“苏泥麻青”之类; 另一类,发色稍淡而雅致,其上“铁锈疤痕”比较少,此类青料未经测试。明永乐朝青花瓷分出土品与传世品两大类。出土品于景德镇市明御窑厂旧址永乐地层出土,以明永乐十七年(1419) 前后为线,分为前后两期。

明永乐朝高级定制景德镇瓷器前期:明永乐三年以及以后的几年间。纹饰有折枝、缠枝、团花的牡丹纹、莲花纹,梅花纹。器型有大盖罐、菱花口折沿或圆口折沿大盘,均为细砂底。此类大型器均于明永乐初年为郑和下西洋而烧造的赏赍品或工部外销瓷。后期:明永乐十七年前后。典型器中五龙纹玉壶春瓶即为此期。瓶身绘五爪云龙五条,一大四小,下腹绘海涛,圈足饰朵云一周。此期器物的主要纹饰有龙纹、云凤纹、海水鱼纹、海水海兽纹、海水仙山云龙纹、宝相花纹、什锦花卉纹、莲花纹、莲瓣式轮花纹、折枝菊花纹、梵字等,边饰有莲瓣纹、朵云纹、卷草纹、连续回纹、缠枝菊纹等。画笔有实笔与勾勒渲染两种。

纹饰布局有疏朗、繁密两大类,总体特征是清楚利落,一气呵成。纹样的细线条多为实笔,粗线条与纹饰为勾勒渲染,十分规矩,不出边线。主要纹饰多见各种折枝瑞果,如荔枝、石榴、香椽、桃子等,还有缠枝莲、牡丹、苜蓿、莲瓣、莲池、云龙、藏文等纹样;边饰有莲瓣、梅朵、卷草、蕉叶、朵花等。胎质细腻洁白,小件器物胎体极薄,有分量很轻的浆胎碗--用瓷土上层的浆水沉淀后做成的碗,其釉汁肥润、匀净,白中泛青,多为极润的细砂底,亦有釉底。造型有梅瓶、玉壶春瓶、直口方流壶、扁瓶、僧帽壶、漏斗、花浇双耳扁瓶、绶带葫芦瓶、梅瓶、无档尊、莲子碗、折沿洗、折沿碗、菱口折沿及圆口大盘、压手杯等。

款识,内莲池纹外缠枝苜蓿纹碗的圈足内有雪花形款。此碗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山东曲阜孔府有藏。此类碗的纹样,有的是青花,有的为青花描金彩,款为金彩。压手杯内心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此外不见有款器物。工艺方面,瓷器的瓷土淘炼得比较细,拉坯工艺高,琢器横接口不明显。明永乐官窑青花具有“胎体轻、釉汁白、色浓艳、花纹疏”的特征。

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


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在明清之前瓷器的釉色比较单一,主要是青瓷、白瓷等单色釉瓷器为主,釉色与纹饰是中国古代陶瓷领先世界的主要特点,尤其到了清代瓷器颜色和瓷器品种达到顶峰出现了五彩瓷器、粉彩瓷器等颜色。那么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有哪些,经历了哪些颜色的变化和传承发展呢?

釉色是陶瓷的外衣。古人的聪明才智让白作为起点,黑作为终点,五色杂陈其中。这一手段让陶瓷一天天地漂亮起来,也让陶瓷更加实用。换一种角度解释陶瓷的成因,并充分展示瓷之色带给人们感观上的神奇变化。

白釉

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

大约在北齐,古人才烧出相对意义的白瓷。唐代邢窑白瓷撑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窑、定窑为代表;凭借景德镇洁白如雪的高岭土,元代的枢府釉、明永乐的甜白釉,均领一时之风骚。17、18世纪,福建德化白瓷异军突起,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中国白”之名对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

黑釉

唐代 黑釉贴花执壶唐代 黑釉贴花执壶

黑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以质量论,乌金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釉

南宋 龙泉窑莲瓣碗南宋 龙泉窑莲瓣碗

宽泛地说,商代已出现原始青瓷。唐代越窑青瓷被茶圣陆羽誉为如冰似玉,并最终成就了传奇的秘色瓷。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都属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龙泉青瓷堪宋代民窑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浅,可分为豆青、东青、粉青。单用一种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

酱釉

北宋 定窑酱釉(紫定)渣斗北宋 定窑酱釉(紫定)渣斗

严格意义的酱釉在宋以前未见实物,仅见褐釉。宋代酱釉迅速崛起,定窑中有名为“紫定”的品种;耀州窑亦大量生产酱釉,与定州酱釉在颜色上近似,但略显清亮。明代酱釉少见。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烧造酱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为“紫金釉”。至此,酱釉获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地位。

黄釉

明成化 黄釉暗刻龙纹碗明成化 黄釉暗刻龙纹碗

汉代的铅黄釉首开黄釉装饰之先河。隋唐黄釉分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按传统说法,明代黄釉以弘治"娇黄"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将官窑黄釉的标准烧造延续下来,成为皇家规范。内外普施黄釉的瓷器被尊称为"黄器",又称"殿器"。

红釉

清康熙 郎窑红釉梅瓶清康熙 郎窑红釉梅瓶

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红釉;宋代钧窑之玫瑰紫色在当时可算最红的颜色;而真正意义的纯正红色诞生在元代。明代红釉首推永乐的“鲜红”和宣德的“牛血红”。清代红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窑红”外,还包括祭(霁)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盖雪红、窑变红等等。

绿釉

清康熙 苹果绿釉梅瓶清康熙 苹果绿釉梅瓶

两汉及唐、辽重视厚葬,绿釉大部分充当了冥器角色。宋金绿釉首推定窑,称为“绿定”。元明时期对绿釉态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极创烧著名的“郎窑绿”。清代绿釉包括瓜皮绿、湖水绿、苹果绿、葱心绿、松石绿等等。此外,孔雀绿釉属于一种特殊的绿釉,又称“孔雀蓝”,色彩独特。

蓝釉

清康熙 霁蓝釉药钵清康熙 霁蓝釉药钵

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现了蓝色,入宋后则只有钧窑的天蓝釉可以贴近。元代景德镇重新以钴为呈色剂,烧造出纯正的蓝色。明代蓝釉以宣德朝的“宝石蓝”、“雪花蓝”最为著名。康熙时期的霁蓝、天蓝、月白,其釉色依次减淡。康熙朝复烧“雪花蓝”,雍正朝创新“青金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釉

清雍正 仿官釉花口尊清雍正 仿官釉花口尊清雍正 仿官釉花口尊

唐代邢窑之“盈”字白瓷与越窑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开端。北宋汝窑与官窑出现的灰蓝色调,标志着宋代官方陶瓷美学形成,这一标准延续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明清时期,景德镇以青花、彩瓷占据了官制瓷器的领地,宋以来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终止,仅烧造少量仿制品,供宫廷怀旧。

色斑

清乾隆 桃花洞观音瓶清乾隆 桃花洞观音瓶

唐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作品,仅见点彩。入唐后色斑作品大增,统称为“花瓷”。宋金磁州窑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装饰,称为“铁锈斑”;钧窑的民窑系统亦出现大量色斑作品。元代龙泉窑发明以褐斑装饰青瓷,日本称为“飞青”。清代康熙时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时期的“桃花洞”,均为创新品种。

仿生

北宋 绞釉钵北宋 绞釉钵

唐代绞胎、绞釉陶瓷的诞生,使人工之器向着相反的自然美学追求迈出了一步。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以其高度审美层次,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清代乾隆时期是仿生瓷的高峰,出现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铜,仿剔红,仿金银等等。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明洪武青花瓷器的鉴定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真正开始较系统地研究是在1994年景德镇珠山明初官窑遗址的科学发掘之后。随着大量洪武青花瓷器残片的出土,研究者才得以将一些传世的洪武青花器与元青花和永乐青花区分开来,由是,人们才开始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因为存世量太少,见过真品的人更少,所以,洪武青花器的鉴定不为人们所熟悉。在收藏、鉴定活动中,洪武青花器有哪些特征必须掌握呢?我以为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器形。就现有资料看,洪武朝青花瓷器形伟岸,甚至要超过元青花。例如,盖罐有高达65厘米的,盘的直径多在40~45厘米,有的达56厘米,有口径40厘米的大海碗,一个小小盏托的口径居然接近20厘米。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王朝的宏伟气魄在器物制作上的反映。洪武瓷器壁比较厚实,总体给人一种雄壮拙实的感觉。

二、青花呈色。在青花呈色上,洪武青花不及元青花和后来的永宣瓷鲜亮,多闪灰或几近黑色,有一种粉类涂料被水冲刷过的感觉,料浓处有褐色结晶斑点和自然的下凹。小件器物呈色比较清丽淡雅。有人认为洪武青花器用国产钴料描绘,但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测定,其青料成分与元青花并无二致。当然,民窑生产的大量日常小件器物的青料不属此列。

三、修坯工艺。在修坯工艺上,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有明显区别,改元代器物足墙斜削为平切,器底有平整的细白砂底,也有涂一层褐红色护胎汁的,有些还有明显的旋痕和淡淡的橘红色,但手抚感觉均平滑。有不少器物底部开始施釉,改变了元代多不施釉的习惯。盘类器物有的内底平坦,有的稍下陷,周边则微微突起一圈。

四、绘画题材。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多为四季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龙爪多为五爪,与元代的三爪、四爪不同。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

五、瓷土原料。洪武器无论官窑民窑,其使用的瓷土原料都是十分优良的,但原料加工不如永宣及以后各朝精细,民窑器物胎体上常会有一些杂质。洪武器物露胎处多有火石红出现,有的呈色较重。一般说火石红重的器物时代偏早。洪武官窑器胎料的加工水平较元代有了明显提高,故胎的孔隙明显减少,而元青花器壁和外底则常见不规则的气孔。器物的白胎较少,有的胎呈灰黄色,但手感均比较平滑。器物胎底有少量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体有明显的润泽感。

六、釉面。洪武青花釉较元青花厚。由于釉的配方或浓度的原因,器物表面常出现较明显的缩釉斑和棕眼。常见釉面有两种,一种比较润亮,另一种是承自元代,闪鸭蛋青色,有失透感,颇似卵白釉,釉面不够亮。

七、题款。洪武青花官窑器至今未见年款,故依赖年款断代是不可靠的。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洪武青花梅瓶,肩部篆书“春寿”二字,几近孤例。民窑青花器亦未见年款。

洪武青花瓷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其存世量过于稀少。在故宫旧藏可以认定的百余件明初洪武瓷器中,青花瓷不过20余件,近十几年在拍场上露面的真正够格的洪武青花瓷整器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上收藏的洪武青花瓷更是鲜见。其次,它是中国古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是元青花与永宣青花之间重要的过渡类型,所以,洪武瓷尤其是青花瓷有着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在拍卖会上和民间有时也还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两件馆藏清代颜色釉瓷器


历史悠久的河北大学博物馆成立于天津工商学院时期,其前身是著名的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于1914年创立的北疆博物院,目前馆藏有两件清代颜色釉瓷器。众所周知,清代时期为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青花、彩瓷、颜色釉为其三大品类。这其中,青花已然成为主流,而各类彩瓷和颜色釉的烧成及复烧也为彼时制瓷工艺的突出成就。下面就对这两件藏品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颜色釉指的是在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的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称为“颜色釉”。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土坯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蟮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后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这段话足以说明当时颜色釉的特点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总之清代颜色釉瓷器与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珐琅彩及粉彩等各式瓷器相比,也许少了些人工匠意,但丝毫不显单调:红色的奔放热烈、黄色的尊贵雍容、紫色的神秘魅惑、蓝色的宁静深沉……再加上种种丰富莫测的窑变,充分显示出其釉质的纯净典雅、釉面的晶莹温润,令人叹为观止,心向住之!可以说,颜色釉正是以其不加雕琢的天然意趣,通过自然的工艺变化、配以适应的完美造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清雍正蛋黄釉小碗(图1),为国家一级文物,高3.6、口径9.7、底径4.35厘米,敞口,弧形腹,圈足。外施蛋黄釉,内施白釉,胎体薄如蛋黄,透光可见外壁之黄色。碗底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此碗的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复入低温炉烧成,透明如玉,制作精美,为清代黄釉瓷的典范之作,弥足珍贵。

黄釉瓷器一般是氧化锑为呈色剂创烧出来的低温锑黄釉,康熙时锑黄就已经作为釉上彩料广泛用于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因为这种黄釉的色彩比传统浇黄釉更为清净淡雅,所以被称为“淡黄釉”,又由于极像蛋黄之色,因此也被称为“蛋黄釉”。

因“黄”“皇”同音,黄釉瓷器为帝王之家专用。此件蛋黄碗应是皇贵妃所用之物,据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尊卑有别,不得僭越。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虽然限制了颜色釉向民间发展,但由于皇家的严格要求,也促使了它更加精工细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乾隆茶叶末釉贯耳六方瓶(图2):通高约46、直径约30厘米。六方瓶又称为六棱瓶,明中晚期以后逐渐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形而得名。此瓶瓶口外撇,束长颈,颈饰双贯耳,折肩,弧腹渐收,六方形足微外撇,足端宽平,造型庄重。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茶叶末釉为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属高温黄釉,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清寂园叟《陶雅》云“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也说“各种黄色,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茶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叶末,一为不纯之茶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茶叶末釉的烧成难度较大,低温阶段一直用氧化气氛烧制,等到了980℃左右时,若转为还原气氛烧制,则发墨绿色晶点俗称“蠏甲青”,若继续氧化烧成则发黄色晶点俗称“鳝鱼黄”。个别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庄重肃穆、沉稳大方,深为世人及藏家喜爱!

河北大学博物馆的这两件藏品,称得上是清代颜色釉瓷器中的精品。

中国的古代四大颜色釉瓷器


颜色釉瓷器在明代和清代让中国瓷器发展达到艺术品巅峰,尤其是斗彩、珐琅彩、粉彩以及青花瓷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成为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的代表。

1、青花瓷

国的青花瓷素来备受收藏者们的青睐,在大型拍卖会上,经常以百万元成交。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是青花瓷的黄金(182,-0.29,-0.16%,吧)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青花瓷精品,但由于传世数量不多,量少而质精,因而市价惊人。

中国古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器多为小型饰品及日常生活一类,图案多为龙凤、缠枝莲、云鹤、花卉、山水等题材,做工精细、纹饰秀雅,也是人们钟爱的收藏品。

2、斗彩

斗彩是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结合而成。斗彩容易和五彩混淆,其实要分清两者并不难。斗彩的所有花纹皆经过青花勾勒轮廓线,再经色料添入轮廓线内,而五彩中的青花只当作青色使用,色料外围没有轮廓线。

所有斗彩器中,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器最为珍贵,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烧造斗彩必须入窑两次,增加了烧制成本,而且破损率高,一般只有官窑才会不计成本地制造。清代雍正、乾隆两代的斗彩也很出色。近年的拍卖市场上很少见到成化斗彩器,清三代的斗彩器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为众多人争相收藏。

3、珐琅彩

珐琅彩瓷的色彩稳定、鲜艳,画面表现细腻、层次分明,造型多以碗、盘、罐为主。现今传世的珐琅彩数量稀少、烧制精美,以清代雍正、乾隆为鼎盛时期。

4、粉彩

清代的制瓷业,在中国传统的斗彩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粉彩,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华丽的风格,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瓷器的特征: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明代的瓷器

明代是景德镇瓷业生产飞快发展时期,而且成为全国制瓷行业的中心,不论数量,质量和花色品种等方面,都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就装饰而言,除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问世,发展势头很快。《中国陶瓷史》就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品种上,明瓷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画,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

明代景德镇建立了官窑,所以这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分成官窑和民窑两种,官窑为皇家制造宫廷用瓷;民窑的粗瓷供应广大群众,细瓷则供中上层地主富商所用,同时运销国外。商祚繁盛,甚至现"官民竞市"的局面。制瓷人员多达10万多人。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唐窑和唐英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明洪武和宣德永乐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瓷器青花釉继承了元青花的特点,但是在元青花的基础上融入了汉族的审美风格,为明宣德、永乐和成化青花瓷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对清代康雍乾三代的青花瓷影响深远,那么明朝青花瓷器有哪些主要特点和时代特征呢?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与元代枢府釉碗造型接近,但又有向后来以秀美取胜的永乐器形演变的趋势。

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直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一周回纹内绘折枝牡丹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口沿内外分别描绘浪花纹和缠枝灵芝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莲瓣内绘朵花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此器就与元代枢府釉碗造型接近,但又有向后来以秀美取胜的永乐碗形演变的趋势。此碗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比元代碗形更显圆润,所绘纹饰笔法娴熟,线条流畅。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明洪武,高16.5cm,口径40.5cm,足径23cm。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明洪武,高3.2cm,口径14.4cm,足径8.8cm。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双弦纹内绘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里口边绘卷草纹,外壁绘云龙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瓷器胎质精细,胎体厚重,釉面莹润,青花色泽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分散着极其明显的深色小星点,这种小黑斑的特征与元代和明永乐时的青花器常见的块状黑斑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此盘内壁釉下模印云龙纹,延续了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装饰风格。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瓷器图片

明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宣德朝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被认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为“苏泥勃青”,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并渐趋典雅、秀丽。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很少描绘人物。玉壶春式执壶在元代至明初的南方窑场较为流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传统的造型,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执壶最为优美,清代各朝均有仿制。此 

明代永乐青花瓷器特征

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它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青花竹石纹碗,明永乐,高7.1cm,口径16.4cm,足径5.8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光素无纹饰。外壁青花翠竹、怪石及花草纹装饰。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青白色釉。

此碗形体秀美,胎体较薄,釉面光润,造型源自北宋汝窑淡天青釉碗。碗上画面大面积留白,给人以清新雅致之视觉感受,完全摆脱了元代和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装饰繁缛的典型风格的影响,堪称永乐一朝开创瓷器装饰新风格的标志性作品。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扁瓶

青花云龙纹扁瓶是明永乐朝(1403—1424)的官窑瓷,高46厘米。因它腹部的造型是圆形,前人浪漫的将瓶与明月相联想,所以老古玩界的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宝月瓶。同许多明代永乐朝的官窑瓷一样,青花云龙纹扁瓶带有异国色彩,这与郑和下西洋的事件有关。您看,它的造型据有伊斯兰教器物的特征,绘青花所用的颜料是产于今天伊朗的“苏泥渤青”料,特点是发色浓重,有铁质黑斑。在器物扁硕的腹部,对称绘着两条好像要腾飞而出的蛟龙。虽然器物上没有绘官窑款,但是腾龙尽显帝王之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