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皇家瓷器 > 导航 >

贵为外事珍品的中国皇家瓷

贵为外事珍品的中国皇家瓷

中国古代皇家瓷器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2020-02-17

中国古代皇家瓷器。

瓷器长期以来占据着国礼之首的位置,有所谓“国礼尚瓷”的说法。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物扬海外”的主张时,便首选瓷器为外事礼品。在中国瓷器的家族中,最名贵的当数“皇家瓷”。而皇家瓷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外事舞台上,则与晚清风云人物恭亲王奕䜣密切相关。作为皇叔和最高族长,恭亲王多次派专员到景德镇监制瓷器,这就产生了历史上颇为知名的“恭王府监制”陶瓷,又称“恭邸瓷”、“恭王瓷”,是中国皇家陶瓷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

十三阿哥瓷――五彩云龙13件套皇家西式茶具

2007年,北京盛世昌南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在恭王府管理中心的支持与协作下,成功研发出中国皇家外事礼品珍瓷――黄釉浮雕金五彩云龙茶具系列,使象征中国顶级工艺的皇家瓷,再一次呈现出令世人瞩目的光辉。珍瓷正是以恭王府所使用的陶瓷用品为文化及工艺蓝本,依据恭王府以及江西昌南(景德镇旧称)历代官窑所存的大量史料及民间传说,在深入挖掘、整理中国皇家陶瓷文化与工艺技法的前提下,辅以现代审美设计和加工工艺制成的。

乐道堂王瓷――五彩云龙8件套皇家茶具

2008年,中国又一个走向世界的时刻即将来临,随着同时到来的大量外事交往,时代也期待着有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民族工艺的外事礼品出现。为此,北京盛世昌南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出品中国皇家外事礼品珍瓷系列――恭王瓷,以红黄蓝白黑暗合清王室专用五行色。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景德镇成为生产中国外事交往用瓷现代官窑


曾因生产大量皇家用瓷而享誉世界的景德镇,目前正成为生产中国重要外事交往用瓷的“现代官窑”。从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建立浮梁磁(通“瓷”)局开始,到1911年清朝覆灭,元、明、清三朝皇家瓷厂都设置于此,也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达632年的“官窑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瓷器因其“技术精湛、品质优良、工艺独特”而成为国家用瓷的首选。

1959年至今,景德镇为国家及各有关部门、单位提供了2000多万套(件)高档瓷器。这其中包括邓小平访美时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布什的青花松鹤瓷瓶和色釉双耳瓶,以及江泽民访问美国送给现任总统布什的“吉祥如意”餐具。还被指定为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和中国奥组委指定的专用瓷具。陶瓷专家张建平说,景德镇的瓷器现在仍然代表着中国工艺瓷和日用瓷的最高水平。目前,在中国主要产瓷区里,景德镇是唯一设有专门的国家用瓷办公室的城市。景德镇国家用瓷办公室副主任高志平说,与封建官窑服务皇室成员不同,而今的景德镇瓷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对外交往中传递着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事实上,景德镇这座“现代官窑”生产的高档瓷器不但在外国元首的府第和中国国家宴会上频频现身,也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1年,刚刚在APEC会议上大出风头的纪念瓷已在全国消费品交易会上展销;“吉祥如意”餐具也摆上了普通商场的柜台;景德镇正在举行的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大批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成为中外客商的首选。为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紧跟世界,这个古老的瓷都目前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今年迎来“置镇千年”的景德镇已成为国家科技部和江西省政府共同打造的国家陶瓷科技城,并筹划在这里建设中国陶瓷“教育、科研、产业、流通”的基地。

霁蓝釉瓷器: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霁蓝釉又称为“积蓝釉、祭蓝釉”,是由一种高温的石灰碱釉所制作而成的,通过在其生胚上施加釉色,在1280~1300摄氏度的环境下高温烧制而成,所烧制成的瓷器具有着成色稳定、色调浓淡相宜、釉面光润度较高的特点,其釉色较深,犹如宝石一般的色泽,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在元朝就已经开始烧造的霁蓝釉瓷器,其原料的价值非常的珍贵,但是的烧制在工艺的掌握尚有欠缺,但是这一时期烧造出的霁蓝釉发色稳定,以云龙纹为主进行装饰,具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在明朝的宣德年间霁蓝釉也得到了十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继承了元朝时期的烧制特色,在纹饰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少部分由暗花为主的纹饰,还有蓝釉白花、鱼藻纹等各式各样的纹饰,在艺术的感官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进步。由霁蓝釉烧造的瓷器大多是以碗、盘较为的常见,瓶、壶等大件的瓷器在烧造的工艺上复杂程度较高,现存世量也较少,具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其价格也是非常高昂的。

在嘉靖年间的霁蓝釉瓷器,釉色蓝中泛紫,釉面上有着细小的开片纹,圈足处施加了一层酱色的釉彩,主要是为了弥补瓷器出厂时的不足,同时提升整件瓷器的艺术整体效果,造型品种非常的多样,除了传统的宫廷祭祀用器、陈设瓷之外,还有着大量日常生活用具的烧造,这一时期烧造出的瓷器大多都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

清朝时期的霁蓝釉的生产则是有着大量的精品流传至今,在纹饰上非常的多样,有刻暗花纹的、描金彩的,从其做工上来看,制作的纹饰非常的精细,同时对于原料的提纯以及上色的步骤都是非常的小心,有梅瓶、蒜头瓶、高足碗、缸等各式各样的瓷器类型出现,有一件清朝乾隆年间烧制的霁蓝釉金折纸花卉双牺耳尊,是具有着实用性能以及装饰性能集为一体的瓷器,以花卉纹作为其主要的纹饰装饰,以莲花瓣纹、折枝花卉纹作为其辅助的花纹样式,在艺术的美感上有着更深层次的表达,拍卖出了八百九十万的价格,这样的价格在霁蓝釉的瓷器市场中算是非常高昂的,足以可见这件瓷器的收藏价值。蓝釉描金则是大多数瓷器都会出现样式,这样的装饰技法使得整件瓷器突出了高贵、大气之感,是当时富商世家以及官宦世家都重金购买的瓷器,收藏价值颇高。

霁蓝釉瓷器精品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乾隆霁蓝描金折枝花卉双牺耳尊,尺寸:高33厘米,估价:RMB 6,8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RMB 8,960,000 ,成交时间:2009.10.19,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五周年庆典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颈部置对称象耳。通体施天蓝釉,金彩作饰,主题纹样为花卉纹,辅以莲瓣纹、折枝花卉纹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楷书款。清代乾隆时期,瓶、尊等琢器颈肩部常附加各种装饰性的双耳,除有一定实用性外,还有装饰作用,便器物趋于平衡协调,同时也增添了器物的美感,时代特征鲜明,有象耳、鸠耳、螭耳,戟耳、如意耳、夔龙耳、铺方耳、牺耳、贯耳、蝙蝠耳等。装饰双耳的工艺技法影响了乾隆时期以后各朝的器物。象与“吉祥”的“祥”谐音,是国运昌盛的吉祥之兆,民间传说太平盛世出白象。象寓有“太平有象”之意。造型庄重,霁蓝釉均匀,色如宝石,饰以金彩,更显富丽堂皇,耀眼夺目,纹饰祥瑞。

2:清乾隆霁蓝釉鹦鹉耳扁壶,尺寸:高32.5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7,920,000 ,成交时间:2018.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雍正、乾隆年间,制作了一批仿古瓷器,两位皇帝对古器物的钟爱与鉴赏,引发灵感创造拟古形饰之瓷器。此件霁蓝釉扁壶依循汉代古青铜器及陶器风格,典雅简朴,即属这批作品之一。

3:清雍正霁蓝釉长颈弦纹盘口瓶,尺寸:27厘米,估价:HKD 3,800,000 ~ 4,500,000,成交价: HKD 5,780,000 ,成交时间:200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秋季拍卖会。

4:清乾隆霁蓝釉大天球瓶,尺寸:高55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4,480,000 ,成交时间:2010.12.04,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五周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天球瓶为是明初是受西亚铜瓶造型启发而烧造的瓷器,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御窑厂,以青花为多见,以海水龙纹为贵,是明清两朝宫廷最为名贵的陈设用瓷。

本品造型古雅端庄,线条优美圆润,器内与底部均施白釉。通体施饰霁蓝釉,匀净明亮,苍妍夺目,一如宣窑之宝石蓝,其出色之妍丽独步有清一代,为乾隆同类御瓷之冠。其高达55厘米,恢宏大气,非常罕见,目前所知的其他乾隆霁蓝釉天球瓶大多低于此高度,为乾隆御窑天球瓶最大之尺寸之一,与之相同者唯见南京博物院藏品“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天球瓶”(见《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编,页232)和中国文物保护中心藏“乾隆款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见《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元明清釉下彩》页400,图126),其底足旋修极为工整,胎骨细白莹润,底款为青花六字三行篆书,为乾隆早期的写法,正是唐英榷陶时期的出品,以其超佚脱俗的品格而论或许正是乾隆皇帝当年垂爱的那对祭蓝釉天球瓶之一。

5:清乾隆霁蓝釉描金花蝶扁瓶,尺寸:高26.2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 ,成交时间:2012.12.09,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此件乾隆霁蓝描金扁瓶,直口长颈,溜肩扁腹,为标准乾隆官窑器形。其内壁上松石绿釉,外壁通体施霁蓝釉,于窑炉中高温烧成,而后口沿描金,并于霁蓝釉上以金彩绘画落花及彩蝶纹饰,描画精致,笔触细腻,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霁蓝釉,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为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时至乾隆时期,此种釉色的烧制越发纯熟,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金彩是指一种采用黄金色釉上彩作为装饰的制瓷手法。古代以金彩装饰瓷器,一般认为是始于宋代,其中尤以定窑金花瓷器最负威名。宋周密《辛酉杂识》续集上卷载:“金花定器,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入窑,永不复脱。”传世品有黑釉、酱釉金彩定器。明洪武初,景德镇始有金彩瓷器的烧制,清代达于极盛。

6:清雍正霁蓝釉描白鱼藻纹碗,尺寸:直径17.2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977,500 ,成交时间:2016.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碗撇口折腰,腹部凸饰两道弦纹,外壁以宝石蓝釉为地,釉色浓艳,间饰沥粉、堆白技法饰鱼藻纹饰,鲭、鲌、鲤、鳜四鱼穿梭悠游于荷塘之内,隙地点缀浮萍,鱼眼以青花点出,鱼身、荷花、荷叶阴线刻划细部,形象生动,蓝白两色对比强烈。碗心内双蓝圈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此类碗造型别致,始见于宣德御窑,为清代官窑继承自明代的品种。其制作工序复杂,先于素坯之上依图堆塑出鱼藻纹并覆上白釉,入窑素烧成为瓷胎,继而于素胎之处施上宝石蓝釉再次烧制。该碗外壁以宝石蓝釉为地,釉色浓艳,蓝白两色对比强烈,纹饰灵动,仿若一派游鱼嬉戏之景,可见当时烧造技术纯熟,属雍正仿古佳品。拍品形制、纹饰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雍正蓝地堆白花鱼藻纹碗一致,参见《清瓷萃珍》,图46。此外,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也藏有一例同类器物,可资比较。蓝地白花自明初以来,即为官窑的名贵品种。

7:清雍正霁蓝釉鼓式罐,尺寸:高18.8厘米,估价:RMB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963,200 ,成交时间:2007.12.17,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秋季拍卖会。

8:明万历霁蓝釉暗刻大供碗,尺寸:直径30厘米;高13厘米,估价:RMB 50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918,400 ,成交时间:2010.07.25,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68期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万历年制”。

这只以宣德霁蓝官样为范本烧制的万历官窑霁蓝大贡碗口径达一尺有余,胎体厚重,器形规整,腹部曲线自然、秀美,施釉肥厚,色泽深沉、稳定,色蓝如海,莹润、均匀,静穆雅致。是明代皇室典型的祭祀用瓷。中国古代皇帝历来十分讲究各种祭祀活动,如祭天、地、日、月;祭山河、祖先、神灵、亡灵,等等。各种祭祀活动有严格的规制,使用什么器物,采用什么颜色,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明代皇室祭祀月神,就规定皇帝着蓝色祭袍,使用蓝釉瓷器。蓝釉瓷器习称“霁蓝”,使用的是一种富含石灰碱的宝石质釉料,故而,明代有“宝石蓝”之称,又因为蓝色是皇室规定的祭祀用色,所以,从宣德起,“霁蓝”又有“祭蓝”一说。 景德镇的蓝釉瓷器早在元代就烧制成功,明代则更有长足的发展。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有“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三种,尤为上品。……霁青用元子精配釉”的记载。霁青就是霁蓝,所以宣德霁青是后世蓝釉的楷模。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四年八月癸未,先是奏回青出土鲁番异域,去京师万余里,去加峪关数千里。而御用回青系西域回夷大小进贡,买之甚难。因命甘肃巡抚田乐设法召买进,以应烧造急用,不许迟误。”——由此可知,万历年时期使用御用回青料烧制的霁蓝官窑瓷器,用料十分珍贵。其制作工艺难度远大于一般食用碗类:拉坯工要按照官府提供的样式,将精淘制备合格的泥料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充分考虑器物的品种特点、规格大小和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以后的利坯、釉足、补水、施釉、烧窑等工艺,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出问题,稍有疏忽,便功亏一篑。更为难得的是,这只大贡碗釉足底部的亮青釉下刻有 “大明万历年制”的款识,是明清时期极其罕见的隐蔽暗款。写款工,在施釉前用刻刀刻好款识,字体大小、布局,刻道宽窄、深浅,都要十分讲究;所施亮青釉浓度、厚薄也要恰倒好处。否则,款识不是看不见,就是太明显,达不到忽隐忽现,似见非见的奇妙效果。多年来,国内外拍卖市场也出现过不少万历官窑瓷器,其中亦有霁蓝瓷器,但如此硕大的官窑暗款霁蓝大贡碗确是极为罕见!

9:清雍正霁蓝釉玉壶春瓶,尺寸:高36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2018.06.21,拍卖公司: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御瓷祭蓝品种,清宫旧称为“霁青”,为仿宣德宝石蓝釉烧制而成,是唐英《陶成纪事碑》中“仿古采今”的五十七种釉色之一。霁青与霁红是雍正前期最为钟情的一道釉。翻阅雍正七年以前造办处活计档,在有限的烧造记载之中,霁青之名多次出现。此件霁蓝釉玉壶春瓶,瓶型承宋代式样,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造型秀美典雅。器口、内壁及外底满施白釉,釉汁洁白润泽,外壁尽施霁蓝釉,宝光内蕴,尽显静穆素雅。而施釉之均匀,颜色之纯正,超过前代。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此件是为清代官窑烧造的霁蓝精品,瓶身修长饱满,线条流畅自然,釉料汁水莹厚如堆脂,色彩鲜艳而有宝光,如雨后霞霁。为雍正霁蓝釉玉壶春瓶之难得精品。

无款瓷中也有珍品


景德镇自明代洪武二年设立御窑厂以后,绵延500余年窑火不熄,所产官窑瓷器精品浩如烟海。明永乐帝朱棣开官窑书写当朝纪年款之先河,随后明清两朝历代官窑器署纪年款遂成惯制,直到清朝末代的宣统终止。

本文关注的是另一种情况,即不署纪年款的瓷器珍品,这类瓷器通常不为人们所熟知和重视。明代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年至1464年)的近30年,除了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大明天顺年制”款的青花小碗外,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署有这三朝官款的任何器物。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御窑厂在明代正统初年就被严令停烧,直到天顺丁丑,才见青花瓷有“委中官烧造”的记载,因而这三朝被陶瓷史学界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其实,“空白期”并非真正一片空白,虽然官窑被迫停烧,原来一批制作官窑器的能工巧匠为了生计不会就此歇业,有的转业民窑,使民窑的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具有官窑质量的民窑产品。这些产品也为当今瓷界、藏界所珍视,只是识别它们需要相当的眼力。

清代也有这种情况,《浮梁县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所以康熙时期的民窑器一般都不书年款。

康、雍、乾盛世三朝的官窑器也有不书年款的,有些甚至是皇帝指定不书款,如清宫造办处3349号档案记载:雍正十年八月十五日“司库常保持来黄地暗龙茶园一件,传旨照此样交年希尧将填白釉烧些来,底下不必落款。”这类由皇帝钦定,御窑厂烧造但并不落款的产品,瓷界称其为“无款官窑器”。

另外还有仿前朝瓷器而书当朝年款,以及民窑中“官古户”等高级制品书堂名、轩名款的精良产品,其中不乏可与官窑器相媲美者。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下令将景德镇御窑场改设为陶务监督公署,委派郭葆昌为陶务公署监督,当时生产的书有“居仁堂制”款的瓷器,虽然不是官窑纪年款,但其出自官窑,也有相当的艺术水平。

专家学者带你一起揭秘中国皇家专用瓷“秘色瓷”


字幕:19世纪30年代

70多年前,在江浙地区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时常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身影,从长相和衣着上看,他并不是当地村民,手拿肩背的工具显然也不是用来耕作的,当地人很好奇,不知这个外乡人为什么会不时出现在自家的田埂上,也不知道他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找什么。这位个子不高、面庞瘦削的书生,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他来浙江,是要寻找一种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相传,在唐代,有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瓷器,这种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仑美奂所倾倒。要烧成这种瓷器,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个秘密配方和这种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几百年来,再也没有人亲眼见过

“秘色瓷”。 人们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诗赋中,想象它的神奇美妙。 传说中的秘色瓷和那个神秘的配方真的存在吗?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知道,要寻找秘色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产地,也就是窑址。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的是一种颜色青绿的茶具,这首诗的题目“秘色越器”一语道破了天机!如果“秘器”指的是秘色瓷,那么越窑就是这种瓷器的产地,找到了越窑,就应该能够找到秘色瓷!史籍上记载着越窑在浙江,那里,应该就是那个传说的诞生地!可是,偌大一个浙江,到底哪一个田间土埂或者荒野山坡会是越窑窑址呢?

靠猜是没有答案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处一处的找。陈万里已经下定决心,实地走访,为了寻找真相,宁可踏破铁鞋!

在上个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还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而是笼统的被称作金石学。大多数对此感兴趣的人,只是就手边玩物进行讨论琢磨,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30岁的陈万里迈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

一个时代过去了,陈万里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反复的调查、对比、走访,考古界渐渐形成了统一的看法:在浙江的余姚、上虞、慈溪一带,有一“上林湖”,那里,就是越窑的中心窑址!

这一带在战国时属越国,唐代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自此开始,无数仁人志士,追随陈万里的脚步,在上林湖越窑的遗迹废墟中,年复一年的寻找着关于秘色瓷的蛛丝马迹。

在方圆数十公里的上林湖区域内,分布着几百处窑址遗迹,破碎的瓷片和废弃的窑具残片堆成了山岭,俯拾即是。然而,在这些碎片中,人们即没找到带有“秘色瓷”字样的残片,更找不到任何与秘密配方有关的证据。除了破碎窑具之外,只有青瓷碎片。

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瓷器。而这种瓷器,就是越窑创烧的!

古人诗赋里把秘色瓷比作薄冰上的青云,说明秘色瓷也是一种颜色青绿的瓷器,文献中又说秘色瓷在越窑,这是不是意味着,秘色瓷就是青瓷呢?那又为什么要给它取个秘色瓷的名字,还有秘密配方一说呢?

在找不到任何实物证据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解释秘色瓷。一些学者认为,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并没有其它特别的含义,只是带文学色彩的形容词,实际就是碧色、青色的意思。

采访李纲:秘色就是神奇之色,而且秘不是禾字旁,是礻字旁,将秘念成碧,从后来的文章看,秘已经不是神奇之色了,而是更多的将它与碧玉的碧联系起来。

还有的学者认为秘色瓷作为一种青瓷中的精品,专供皇室使用,当然要与一般的青瓷区别开,因此在烧造时,就特意取了个“秘色瓷”的名字,而至于所谓的秘密配方,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采访李纲:他们都是民间文人,他们都能看到,能说是秘密的吗?各处分布的窑场,窑工也是村里人,能保住秘密吗?进贡后剩下的还能做商品出售,能说是秘密的吗?

一时间,各种观点和猜测层出不穷,秘色瓷就是青瓷?还是用不为人知的神秘配方烧造出来的特殊瓷器?抑或根本就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在中国陶瓷史上,根本就没有出过秘色瓷?层层迷雾缭绕,真相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在学术界此消彼长的争论声中,时光已经流逝了近半个世纪。步入80年代,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考察范围触及到古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埋藏在地下的古老文明,用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视线,曾经由秘色瓷引发的学术界大讨论,在接二连三的各种惊喜中似乎早已

寻找传说中的秘色瓷

字幕:1987年 陕西扶风

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已经持续了数月,这在一向干旱少雨的陕西是极少见的。在中国最大的佛教寺院——陕西扶风法门寺内,方丈正在安排弟子修葺破损的院墙,前些天的一场地震使寺内的一些院墙垮塌了。

忽然间,院内又传来一声巨响,人们慌忙寻声而至,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冲天的黄土中,法门寺的标志性建筑,传说中供奉着佛祖释伽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塔,竞从中轴裂开,其中的一半轰然倒塌了!

宝塔坍塌,对于法门寺方丈来说是一场不言而喻的灾难,但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则有了一个揭示秘密的机会。史籍中记载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一直未被证实。

2月27日,考古人员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

4月2日上午,当人们清理完塔基下的埋土后,一个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显露出来。隐藏在宝塔下的大理石盖,这会是地宫的入口吗?人们小心翼翼的将石盖掀开一条缝,借着光线向里观望……

采访法门寺发掘主持人韩伟:他们说得很激动,但是很简略,金碧辉煌,金碧辉煌。

法门寺地宫内有重要文物的消息立即被汇报到省考古所,经验丰富的资深考古学家韩伟被派到现场接替后继的考古工作。

采访:过去我一看,不对了,这一块方方的石头是房屋的顶,是造井,如果有那么多金银珠宝,不可能从顶上放下去,肯定还应该有别的门。

果然,人们按照韩伟的推测,在据塔基正南方14米的地方发现了进入地宫的甬道口!阶梯状的甬道将人们一步步带入地下,19级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

采访:大铁锁,门头有两只凤鸟,应是中唐或盛唐的风格。有人说是宋代,看来是唐代的。

人们小心翼翼的接近第一道石门,地震加上塔的重量,已经使地宫变形,一时间还无法顺利的将门打开,考古人员只能透过石缝,向里观望。在一条窄长的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在这道石门前,考古人员隐隐约约看到两块石碑。

采访:都是卧式的,就是横档着门,离我们近的这块,就是后来称为衣物帐的碑。

只见在第二道石门前,交叠横卧着两块石碑。其中的一块记载着印度的阿育王将佛指舍利赠送法门寺,中国历朝供养的盛况;而另一块石碑上则刻满了唐代皇帝为供奉佛指舍利所进献的各种珍宝的种类和数目,也就是所供物品的账单。这两块石碑告诉人们,那个神秘的佛指舍利和无数珍宝是存在的!

衣物帐上,罗列着各种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的名称和数量,许多东西甚至闻所未闻,考古人员心中充满了无限喜悦,逐字逐句的仔细辨认着衣物帐上的记录,突然之间,石碑上的几个字碰触到韩伟敏感的神经:

考古人员清楚地看到一行字:“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

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令在场的人们心头一惊——难道在法门寺地宫里,就在这道石门后面,会意外收获早已失传于世的“秘色瓷” !

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发掘工作在难以抑制的兴奋心情中继续。

石碑后面的石门被打开了,考古人员来到前室。一千多年前的阿育王塔依旧色彩夺目,它用整块汉白玉雕成,四面雕刻着菩萨像。四周地上堆积着丝织品,历经千载,大部分已经碳化。

除了王塔和丝绸,前室没有发现其他器物。 第三道石门也被打开了。中室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一个巨大的汉白玉灵帐立在中间,被塌下来的房顶卡住,根本无法移动,只能先从周边的器物开始清理,工作人员心中忐忑,不知道坍塌下来的砖石碎块会不会砸毁放在地上的珍贵器物。即便在文物中有秘色瓷,要在潮湿的地下历经千年,又在强烈的地震后完好无损,似乎也不太可能。人们只能继续清理。

在汉白玉灵帐前方,出现了一尊金银质地的菩萨像,对照物帐碑,应该是“捧真身菩萨”。或许,在皇家迎奉佛骨时,佛指舍利就被放置在这位菩萨双手捧起的荷叶托盘内。

然而,除了这尊菩萨和汉白玉灵帐外,就只剩下砖石和瓦砾碎块了,工作人员清理了很久,也未发现有其它器物露头。人们不禁心头一紧:在不久前的地震中,是否有许多文物已经遭遇不测?不详的阴云笼罩在考古发掘的现场,大部分位置已经清理干净,只剩下汉白玉灵帐后方的一个小角落了。

寻找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拨开潮湿的泥土和破碎的砖瓦块,隐隐约约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下面。沿着边缘继续清理,渐渐的,一个银质的风炉呈现在人们眼前。考古人员小心的挪动风炉,想要把它完整的取出来,然而,就在揭开风炉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

采访:有这么大一个圆盖,已经裂开了,一看就是瓷器。

一个用丝绸包裹着的木质圆盘,因为经年累月,木盘和丝绸已经腐朽,在它的左下方,露出了一叠细腻精致的淡粉绿色瓷器。

采访:打开以后,每一个碗都用纸包裹着,这个纸质地好,上面画着宫女图,都印在碗上了,足见唐人对它的珍视,衣物帐上没有别的瓷器记载啊,唯一一笔帐就是秘色瓷啊!

“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清点眼前这些瓷碗瓷盘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13件!

圆口、花瓣形口的瓷碗、瓷盘一件件呈现在人们眼前,湖水般的瓷釉,玲珑剔透,如冰似玉,尘封千年仍旧莹润如新。迷雾缭绕的秘色瓷重现天日了!

半个世纪以来,秘色瓷一直是一个争议百出的话题。人们即想一睹这种瓷器的奇妙,也想考证那个古老的传说,然而,却始终没有结果,因为除了传说和古人美妙的赞叹之外,从没出现过一件确凿无疑的实物证据。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文字记载与实物严格对应,是古人烧制特供秘器的铁证!秘色瓷不再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唐代帝王曾经把它当作一种最高级别的礼品,深埋在不为人知的地下,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虔敬。

采访:你想你高兴不?看到了皇帝亲手用过的东西。地下埋起来又消失了时空,他刚摸了你摸。我们当时是夜以继日,每天都沉浸在发掘的喜悦中。

这就是当年盖在秘色瓷包裹上的银风炉,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它的保护,这些珍贵而脆弱的秘色瓷,才得以在地震中幸免于难,在千年之后仍能以最初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历经数月的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结束了,无数珍宝一一呈现,其华美瑰丽令人惊叹。如今,这些珍宝连同秘色瓷器在内,都一并陈列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博物馆内,伴随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向人们讲述着一千多年前,在那个遥远而辉煌的王朝里,深藏着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失传已久的秘色瓷无意间惊现天日,这个绝难料到巧合对所有听闻过秘色瓷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传说中的瓷器如今就在眼前,考古界的学者专家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切的想要一探究竟:这种瓷器就是青瓷吗?还是像传说中提到的那样:要烧成它,就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呢?

华联瓷业生产的“奥运瓷”珍品惊艳湖南


6月17日,在长沙贺龙体育中心举行得“迎奥五环潇湘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醴陵湖南华联瓷业的“迎奥潇湘心愿瓶”与系列的“奥运瓷”倍受关注,成为启动仪式到一大亮点。

去年6月28日,作为中国最大日用陶瓷生产企业与出口品牌,华联瓷业被北京奥组委授予为奥运会特许陶瓷生产商,成为湖南省唯一北京2008奥运会特许商品供应商。随即,华联瓷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专门成立了华联瓷业(上海)陶瓷艺术研究中心,荟萃10余位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精心研制系列主题产品。

“奥运瓷”系列作品,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经典陶瓷技艺和国际尖端科技与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形象元素为一炉,以长城’书画等中国元素为主要题材。作品“奥运瓷.盛世和瓶”将中国红、釉下五彩、青花、描金、釉上粉彩“五重经典”凝聚于一体,突破技术难关,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奇观,堪称北京2008奥运会的经典载体,倍受政府及陶瓷界、艺术界收藏界垂青。“奥运瓷.盛世和瓶”极品系列、“奥运瓷.中国红”珍品系列等由于工艺难度大,制作要求精细,生产周期长,艺术价值极高,将限量发行。

从18日起,“奥运瓷”系列作品将伴随“迎奥五环潇湘行”活动,在该省14个市州巡回展览。

景德镇珍品玲珑瓷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曾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温、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坏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细薄的胎上,雕成米粒状的通花洞,然后施釉多次,填平通花洞,再入窑烧制而成,再清肛,瓷工把青花和玲珑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南宋龙泉窑:中国传统的工艺珍品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中第一个发展的名窑,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其烧造的历史,发展至南宋时期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制瓷历史中时间最长的一个磁窑系。

谈起南宋的龙泉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温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以及古朴端庄的器物造型,因为这类的瓷器集中展现了龙泉窑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最高的工艺成就,足以可见其收藏价值。以青瓷而闻名,其瓷器具有着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呈现为淡青色、釉层较薄的特点,虽然在制瓷中有着不可弥补的缺憾,但是其瓷器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其价格是无法估量的。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龙泉青瓷也进入了其鼎盛的时期,享誉中外的粉青和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时期烧制出来的,将其青瓷的釉色之美发展到了其鼎峰时期。从其烧造的器型上看,主要是以碗、盘、盆、盏等生活用具为主,而青瓷的烧造占少部分,其烧造时间长、工艺难度较大,在进行雕刻工艺之时会出现许多无法预估的情况,如同“物以稀为贵”的特点,在收藏价值上是非常之高的。

从其烧制的胎体以及色泽上看,以黑胎青瓷的质量尤为上乘,但是数量较少,胎釉较薄釉色较厚,有着紫口铁足的特征,而白胎青瓷的烧制也是非常稀有的,具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

纵观整个南宋龙泉窑的发展,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时期,前期的发展是动乱的时期,对于瓷器的烧造也没有注重,这一时期的瓷器胎质较粗、瓷器的精美程度较低、绘制的图案对于细节的展现较差,所以流传至今的瓷器也较少,收藏价值不高。而中后期的发展,则是对于瓷器品种的类型以及图案、意象的描绘更加的注重,这一时期的收藏价值以及艺术欣赏价值都是非常高的。现今的收藏市场中,南宋龙泉窑瓷器以青瓷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但是真正的龙泉窑瓷器却是非常少的,只有在博物馆以及一些高端的拍卖会上才可能见到,其价值是非常高昂的。

南宋龙泉窑莲瓣碗呈现为敞口状、小圈足,外壁刻画上莲瓣纹,中脊部分呈现为挺拔状态,瓣面呈现为中间部分向坡的两侧下垂,瓷器的里外都施满了梅子青的厚釉,莹润光泽度是非常高的。诸如此类的瓷器有很多,但是像这样胎质以及色泽是非常少的,收藏价值较高。

南宋龙泉窑瓷器精品赏析及拍卖成交价格:

1: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双魔羯耳瓶,尺寸:高19.3厘米,估价:HKD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3,304,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此瓶盘口、长颈、折肩、筒形腹、底浅挖为圈足。颈两侧各贴饰半环耳,形象为龙首鱼身,亦称鱼龙或摩羯,模印而成,再与器颈相接;鱼首朝外,冠羽贴器飘动,长颈外伸,前后两片短翅略平举,鱼身柔卷,鱼尾与器颈相接,使鱼耳形成优雅的S形曲度。全器施粉青釉,釉色莹亮无瑕,敦厚凝练,将每一折曲修饰圆润。胎质细腻,盘口棱处釉流缩而呈浅青色,足缘无釉,为黄褐色,露灰色胎。此器形端正大方,简约端庄,釉色匀凈,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的代表作品之一。长颈盘口瓶由北宋汝窑首度烧造,南宋官窑的作品中也多所继承,为官方所垂青。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瓷场分布广泛,产品种类多样,南宋之后,成为供应海内外器用的重要窑场。龙泉窑多在长颈两侧加鱼形耳或凤形耳,此造型不仅在宋、元时期的许多墓葬及窖藏中频繁出现,在海外贸易瓷遗址也经常见及。这件鱼耳青瓷瓶的双鱼耳表面饰有印纹,纹路细致,釉色粉青,莹润光亮,匀净无瑕。

2:宋龙泉青釉笔洗,尺寸:11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3,250,0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3:南宋龙泉窑琮式瓶,尺寸:高26.3厘米,估价:RMB 2,5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2,750,000 ,成交时间:2006.06.26,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春季拍卖会。

4: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尺寸:24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2,437,5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5:南宋龙泉青釉盌,尺寸:11.3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200,000,成交价: HKD 2,375,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此盌器形雅致,釉色润若凝脂,为南宋盛时文人所追求素雅不艳,含蓄实华之典范。自十二世纪末,龙泉釉色由粉青渐趋碧绿,更见其醇厚莹润。本盌施釉,循南宋官窑之迭层罩釉,故釉质温润如玉。此盌釉色青绿丰厚,日人尤其钟爱,曰之为「占青」,此类器物获奉为龙泉瓷匠之杰作。

6:南宋龙泉窑长颈瓶,尺寸:高25.6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2,32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此器造型简洁,线条秀丽,充分体现了宋代极简主义的审美情趣。在将线条和装饰精简后,南宋龙泉青瓷充分诠释了青釉在色彩和质感上的表现力。凭借多次施釉的特殊工艺和先进的龙窑所营造的还原烧造气氛,南宋龙泉青釉得以创造出层次丰富,厚如堆脂的粉青釉。这种理想的龙泉青釉在日本被称为「砧青瓷」。「砧青瓷」的名称据信来自于龙泉青瓷纸槌瓶的器形,盖因是种器形形似造纸打浆用的砧杵。另一种说法将「砧青瓷」的命名与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1522-1591﹞关联,指出千利休曾将一件铭为「千声」的业已开裂的龙泉青瓷花瓶嵌以铜钉修补,由于砧杵的捣练声与陶瓷器开裂声相通,因此将同类的青瓷命名为「砧青瓷」。

7:南宋龙泉窑双鱼纹折沿盘,尺寸:直径21.3厘米,估价:HKD 9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2,26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本盘釉质润泽,发色青翠,温润如玉,是龙泉青瓷中难得的佳品。盘底的模印双鱼在青釉的映衬下宛如两条游鱼追逐于碧波之间,栩栩如生。双鱼纹饰亦有「年年有余」及「鱼水和谐」等诸多吉祥寓意,象征家庭富足、夫妻和美。双鱼纹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一些东汉的青铜洗中即可见到双鱼纹的例子。这一装饰主题最早被越窑引入瓷器当中,相关例子可见大维德爵士旧藏的一件西晋越窑青釉双鱼洗,著录于1998年大阪出版《Masterpieces of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30页,图录编号1。在这些早期的例子中,双鱼往往呈左右对称排布,缺乏生气。至南宋龙泉窑,双鱼的排布被改成首尾相接,凭添了不少动感。

8: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琮式瓶,尺寸:高26.8厘米;长10.3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2,185,0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瓶圆唇,斜直口,短颈。瓶体为长方形,四壁模印四组相同的凸条纹,每组均由八节长短线条相间的条纹组成。圈足规整。白胎,除圈足底部以外通体内外施粉青釉,釉面均匀,釉色粉嫩。条纹凸起处釉色稍淡,足部积釉最厚,釉色莹润。整体造型、工艺、釉色与日本山口立萩美术馆展出的一件龙泉琮式瓶如出一辙。这件龙泉窑琮式瓶把玉琮的端庄古朴的造型与龙泉瓷温润含蓄的釉色完美结合,表现出冰清玉洁、典雅高贵的气质,浓淡相宜,古韵迭起。琮瓶被称为瓶中之王。自良渚文化以玉琮为代表开创玉器文明,经宋代官窑的礼器琮瓶,到雍正、乾隆清朝历代皇帝都以琮瓶作礼器。从玉琮到瓷器的琮式瓶的使用者都为帝王尊者,平素百姓少用,现其规格之高,真正代表着帝王思想的延续。

9:南宋龙泉窑三足小琴炉,尺寸:高4.6厘米;直径9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322,5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琴炉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文房用具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对象。中国社会自古重视音乐,孔夫子制六艺其中就有“乐”。古代宴乐场上、文人学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为了营造高雅清香的环境,同时也为了便于计时,在弹、吹乐器时都要燃香助兴,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起了一个极雅的名字“琴炉”。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要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更显雅致。此炉,焚香用具,也可作陈设之用,器形小巧,亦可掌中把玩。敛口,扁圆形筒腹,三柱足,胎质细白缜密,炉器通体施粉青釉,釉水均匀亮丽,釉色粉嫩。炉造型饱满端正,釉色莹润光鲜。三足设计精心巧妙,为炉中佳品。

御用汝瓷珍品——笔掭


汝瓷系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于天下。汝窑向来以产青瓷著称,文献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到南宋时已近尤难得。特别汝窑为宫廷烧制御用器的时限很短,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仅20年间,除烧制的精品被宫廷派职官挑选入宫,余皆砸碎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由于长期以来受文献记载的影响,流传在民间的极少数汝瓷藏品,均被视为一般青瓷而尚未引起重视。又因汝窑的确切窑口地址,历史文献记载不详,已成为历史迷,没有科学考古发掘实物标本为依据,确认汝官窑作品有一定难度。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经过多次窑址调查和六次科学考古发掘,2000年终于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村找到了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并经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认真研讨论证后确认,宝丰清凉寺窑址为宋代汝官窑无疑,至此汝官窑的神秘面纱终被揭开,汝官窑的历史之谜正式破解……

由于新文物法的颁发,文物交易有法可依,文物市场遍地开花,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出现在大部分省份,民间收藏艺术品、文物、珠宝等在市场内屡有出现,意想不到的是在市场内竟然也偶有汝窑珍品出现,令人意外惊喜。作者有幸认识一位民间古陶瓷爱好者,从他的藏品中见到一件御用珍品——笔掭,经与同仁共同鉴赏与甄别,确认为汝窑精品无疑,且保存完好,更是难能可贵。尤其是此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细,在已发现的汝窑精品中极为罕见,颇具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经征得藏家的同意,将其祥尽介绍如下,与大家共享:

汝窑笔掭:口径13、足径13、高3.8厘米,为文房之用具;是供宫廷内皇族们临池时,将蘸墨后的毛笔在此器上调理均匀,便于书写,故称笔掭。整体作花瓣状,敞口、平沿、斜壁、浅盘、平底、下为空足;造型讲究,工艺精细,花瓣组合,构思巧妙,既是一件工艺精湛的文房实用品,又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为目前所见传世汝窑御用器中之孤品;全施满釉,支钉烧制,底有五个粒状支钉痕,釉层细润,开片密布,釉色粉青。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标本及传世汝瓷御用品的釉色来看,色调极其丰富,主要计有天青、粉青、天蓝、月白、豆青、葱翠青等,而汝瓷釉色又有“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之称。这件完整的粉青釉之笔掭釉色纯正,品相极佳,为汝窑之传世珍品,实属稀有难得。

对汝瓷佳品的收藏与鉴赏,不仅可以了解汝瓷、认识汝瓷,而更重要的是欣赏汝瓷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从中领略汝瓷文化的内涵,享受汝瓷文化之精髓。汝瓷是古瓷中的一个重要派系,具有角其丰厚的文化艺术内蕴。她既有造型讲究、工艺精湛、技术卓绝之特点;又有釉层匀净、蕴润如玉、青色淡雅、宝光内润之秀丽。特别是她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造型高雅之艺术风格。超凡的制瓷工艺技术水平,整体秀美的形体灵气,釉掺玛瑙之独特,特殊色泽之纹路,釉层光亮玉润,器表开片密布,且多为鱼鳞状;在显微镜下观察,釉内稀疏的气泡,周边珍珠斑的亮点,恰似寥若辰星;在阳光折射下,釉内布满隐约可见的红斑,奇景绝妙,彰显壮观;犹如晨日出海,又似长虹悬挂,有春光大地之美妙,夕阳晚霞之奇景……,各种奇妙之景象,随着你的艺术灵感之遐想,构成了汝瓷特有的艺术魁力,妙不可言。总之,汝窑作品之成就,为世人所识,它不仅是匠师们智慧之结晶,制瓷工艺之丰碑,也是享誉中外的国瓷之代表作。它形体上是一件瓷器,实为稀有之艺术珍品。李苦禅大师曾有题词曰:“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这是对汝瓷在各种名瓷中的重要地位的精辟评语。“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愿这灵性天地的汝瓷稀有珍品,能给世人增添几分艺术享受和无尽的乐趣。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贵为外事珍品的中国皇家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贵为外事珍品的中国皇家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皇家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