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斗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斗彩”之名出自何时

“斗彩”之名出自何时

斗彩瓷器鉴别 斗彩瓷器开片鉴别 明成化斗彩瓷器如何鉴别

2020-07-29

斗彩瓷器鉴别。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已为世人所公认,但斗彩之名却不见诸明代文献。遍查明代谈瓷之书,都把斗彩称作“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如成书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谷泰撰《博物要览》云:“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谈,颇有画意……”再如明末沈德符撰《敝帚轩剩语》曰:“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宫廷档案中仍无“斗彩”之称谓,档案中涉及成化斗彩时使用的是“成窑五彩”之名。《活计档·清档·乾隆记事》载:“(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太监胡世杰、张玉交宣窑青龙白地罐一件……成窑五彩菊罐一件,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成窑五彩罐一件……”

考斗彩之名,最早见于约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无名氏撰《南窑笔记》一书,该书在谈“彩色”时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晚清、民国时的谈瓷之书对斗彩的解释常常是以音相呼,望文生义,莫衷一是。除斗彩之名外,又出现了“豆彩”,“逗彩”等名称。约成书于1906——1911年寂园叟撰《陶雅》卷下(十三)曰“何以谓之豆彩,豆者,豆青也,谓釉色之青如豆青者也。豆之青者有深有浅,厥色以至有不齐,大氐淡于康窑之硬绿也。纯色曰豆青,杂以他色曰豆彩。康窑之仿明人物颇多绘画豆彩者,大氐杂彩花纹,独以豆青一色占其多数,故别其名曰豆彩。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遂有曰豆彩为逗彩者,言其彩色碎点姘逗而成者也。亦名之曰斗彩,言其杂彩鳞比,若斗者之争竞激烈也。”

1912年刊行的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卷二十四)曰:“何谓豆彩?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称斗彩,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谓彩之骈连有同逗併。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殊非正诠……”

直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出版的杉村通造编《陶瓷大系——清代的官窑》一书,对斗彩的解释仍沿用《陶雅》、《饮流斋说瓷》中的说法,书中曰:“斗彩,始自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实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也有人认为江西方言中,“斗”与“凑”发相同之音,故斗彩即“凑彩”,有“凑合”之意。

编辑推荐

乾隆斗彩描金花卉纹茶壶


乾隆斗彩描金花卉纹茶壶

多年前,我在外地一古玩市场淘到一把漂亮的茶壶。壶嘴到把全长20厘米,高14厘米,壶嘴和壶柄均饰有浅浅的浮雕,壶盖上也有一个浮雕蟠桃,与壶嘴的浮雕遥相呼应,特别有情趣。且茶壶看起来也有些年代,包浆自然,彩绘描金完好无损,壶身图案清晰别致,釉面丰润肥厚,品相比较完美,一见就让我特别欣赏。因为没有底款,应该是民窑烧制,而老板开价也不是很高,几经还价就顺利成交了。

后来几位资深的的藏友见过我的茶壶后,说这把壶应该是乾隆年间出的斗彩描金花卉纹茶壶,虽然是民窑烧制,但画工严谨,图案规整,色彩浓艳有致,可以说得上是民窑中的精品,非常值得收藏,价值应该高出买入价格的几倍,算是捡了大漏。收藏里的学问学无止境,不管是否捡漏,只要能淘到自己喜欢的宝贝,物有所值就可以了。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这跟当时的社会繁荣有关,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大不如从前了。我手中这件乾隆时代的斗彩描金花卉纹茶壶,可谓是斗彩瓷器最后的精品,非常有收藏意义。

陶瓷斗彩制作工艺为经典


在古玩陶瓷市场古董珍玩瓷器种类里,我最喜的应是斗彩。并不是因为它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形成两种工艺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也不是因为它颜色丰富拥有红、黄、紫、赫、之外还有粉红、耦合、玫瑰、胭脂红,更不是因为它彩绘精细能与工笔画的艺术描写效果相媲美。它对我的吸引力在于它的陶瓷市场制作的工艺。

它创烧于明成化时期,由当时的皇帝朱见深亲自督造。一国皇帝,什么珍奇古玩没有见过?只此一点,便足可见其魅力之大。它是由擅长工笔的匠人先在烧好的陶胚上用青花料勾出轮廓后施釉,然后入1300摄氏度高温的窑里进行煅烧,再用矿物颜料在青花勾成的轮廓里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摄氏度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斗彩葫芦瓶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记:“圆明园来帖,太监刘希义交来成窑五彩瓷罐一件(无盖)。传旨,着做木样呈览。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罐有盖者多数为雍正时后配,所以以上所记“成窑五彩”可能就是成化斗彩。

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记:“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宣窑青花有耳盖碗,五彩暗八仙铙碗,五彩的收小些,亦照样烧造……五彩洋花八宝大盘……五彩并莲茶碗……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

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太监胡世杰、张玉交成窑五彩菊罐一件、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传旨,着交唐英各照样配盖一件,其罐与花囊不可持去。”以上三例记事档中五彩器,结合传世品分析大都是斗彩瓷器,说明到清雍正、乾隆时期,斗彩与五彩仍未被区别,清宫亦将斗彩称作五彩。

斗彩的魅力,在于二次入窑煅烧烘烤,在于釉下青花勾线,在于釉上五彩渲染,买陶瓷更在于其制瓷工艺的独特。

成化斗彩也曾不招待见


法制晚报讯4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的高价拍出,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有明一代,彩瓷缤纷,虽说是各有千秋,但民间早有“首成化,次宣德,次永乐,次嘉靖”之说,而为成化彩瓷赢得明代彩瓷之冠的就是成化斗彩瓷器了。这夺冠的成化斗彩瓷器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小巧素雅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又有着怎样不凡的经历呢?

为何盛极一时创出前所未有“差紫”器物色彩容几十种

为何盛极一时创出前所未有“差紫”器物色彩容几十种

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青花相结合的彩瓷,这种工艺在宣德年间有了萌芽。

《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是景德镇御器厂产量激增,朝廷用于烧造官瓷费用急剧上升的一个特殊时期,成化斗彩瓷器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当然,成化斗彩瓷器的成就,与宪宗皇帝自身的修养与喜好彩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宪宗帝本人非常爱好艺术,尤其擅长丹青,涉猎山水、人物、花鸟等门类。当时画院兴隆,许多职业画家应诏入宫,以其精湛的技艺,博得皇家青睐。

成化斗彩,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纹饰美,画技高,彩料精,颜色柔和悦目。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雪白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青花作轮廓线,画完后再附上白釉,入窑经1200℃上下高温还原焰烧成瓷,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等诸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二次低温烧成。这种烧制工艺使成化时期成为斗彩工艺的鼎盛时期。

除了形体较之前秀美之外,成化斗彩的色彩种类也丰富了,一改传统青花呈色单调的格局,采用不同的矿料配比,提炼出多样的彩料,使每一种颜色都出现了许多种色调,如黄有娇黄、蜜蜡黄、姜黄之别,紫色不仅有深浅,还创出了前所未有的“差紫”。器物上的色彩常有几种至几十种之多,是当时彩瓷的高峰。这也是后世如何用尽心力仿造都不能达到的高度,更是成化斗彩瓷器物以稀为贵,价值连城的潜在原因。

为何无大器

宪宗缺乏安全感器形放弃大气派

成化斗彩无大器,盖罐的高度大约是8-13厘米,鸡缸杯就更不用说了,大约只有3厘米高。而且配色也很简单,对比十分鲜明,红配绿、黄配绿、黄配红等等,几乎每件器物上都能见到红、绿、黄三种颜色。其实,成化瓷器的种种特别也与成化皇帝有着莫大关系。

明宪宗一生专宠比他大10余岁的万贵妃,而宪宗对万贵妃的痴情让他母亲周太后百思不得其解。周太后曾问明宪宗:“万氏是哪儿长得好看,让你对她如此痴迷?”宪宗回答说:“万贵妃的抚摸能够让我心安,这与她的相貌无关。”可见身为皇帝的他是多么没有安全感。

宪宗的幼年是在一个没有父亲关爱,也没有政治依靠的险恶环境中度过的,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宪宗,对强刺激的色彩、庞大的体积都不感兴趣,反而对柔和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小物件充满着好感。《李朝实录》中记载,成化十七年时,皇帝对朝鲜成宗下达的命令这样说道:“各样雕刻象牙等物件,务要加意造作,细腻小巧如法,无得粗粝。”

再加上万贵妃对成化斗彩格外喜爱,因此宫中每日都要进呈一件小酒杯、小茶碗、小碟之类的斗彩瓷器。成化斗彩可以说是在一种邀宠心态下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传世成化器中多为闺阁中的玩赏品的原因之一吧。

为何落寞

嘉靖崇尚道教五彩瓷器高调登场

小巧素雅的成化斗彩瓷器虽然名贵,但它也没有得到每位皇帝的钟爱,在明嘉靖年间它就曾经有过一段低迷期。

经过成化斗彩高难度的施彩技术的锤炼,再加上嘉靖皇帝是道教的终极追随者,宫中每次设坛斋醮的时候,坛内都要悬挂许多五色旗,开始大量烧制五彩瓷器。嘉靖朝五彩器如此之多与道教宣扬的五彩辟邪有着必然的联系。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什么样的瓷器,完全是由统治阶级的爱好决定的。嘉靖帝的崇道使瓷器纹饰也深受道教的影响,道教色彩的纹饰在瓷器上广泛使用,如云鹤、八仙等,简单的子母鸡纹饰显然已经不符合嘉靖帝的喜好了。而且,嘉靖时期纹饰比以往更加注意寓意,通过图案的相近“谐音”,讲究如意吉祥的寓意。

另外,嘉靖御窑瓷器追求器型的变幻无穷,这时出现了多边形瓷器,比如盒,就有圆形、长方形、六方形等等。同时,嘉靖御器厂还生产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器形,如方斗杯、马蹄杯等。很明显,成化时期小巧、形状单一的斗彩杯盏碗碟已经落伍了。

为何稀缺

烧造瓷器减少

后世工艺不达标

虽然斗彩瓷器在嘉靖、万历时期不太流行,但成化斗彩的商业价值从明末开始一直都是极为可观的。

斗彩瓷器在成化朝盛极一时,此时朝廷派往景德镇督陶的内臣,经常趁机贪赃枉法,朝廷却听之任之。这种现象成化一朝都没有改变,直到弘治年间。《明史》记载:“弘治三年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这种做法虽然杜绝了内臣鱼肉百姓的情况,但也意味着弘治斗彩瓷器的产量极少,甚至可能都没有进行过烧造。

嘉靖至万历时,五彩多受青睐,斗彩瓷器的烧造不受重视,产量变得更少。而且,多以成化斗彩器为蓝本进行简单模仿,其造型、纹饰虽与成化器相差无几,色彩却受当时风格浓烈的五彩器影响,略显浓艳,特别是青花料的呈色,蓝中泛紫,与成化时的素雅相去甚远。

隆庆朝斗彩瓷器更为罕见,值得注意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成化斗彩花卉纹浅杯中,有的被磨去“大明成化年制”的底款,蒙以矾红彩楷书“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这似乎表示着隆庆一朝对成化斗彩虽极力推崇,但技术上又难以企及,只好采取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将成化斗彩瓷器改款后冒充本朝作品。

万历三十六年以后,直至崇祯年间,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景德镇御窑厂被迫停止烧造,一代名瓷斗彩的烧造遂亦暂告终止。

到了清早期,即使在清宫廷,成化斗彩鸡缸杯也只能依稀见到。乾隆皇帝在《丙午御题仿古鸡缸杯》一诗中曾对成化斗彩鸡缸杯大加赞誉:“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

康、雍、乾三朝纷纷命景德镇御窑仿制,尤以康熙时期所仿斗彩鸡缸杯最佳。由于皇帝喜爱,宫廷对皇家用瓷规定又很严,如果有成化斗彩器流出宫廷,绝大多数被发现后皆难逃被砸碎的命运。从此,成化斗彩器就深居皇宫,民间连三朝仿品都很难见到,真正的成化斗彩器更近奇缺。

为何画鸡

宪宗赏《子母鸡图》萌发心愿

在成化斗彩中,最著名的要数成化斗彩鸡缸杯了。鸡缸杯应称“鸡纹杯”,但它小器大样,造型似缸,所以俗称“鸡缸杯”。成化斗彩鸡缸杯器外多绘有子母鸡的纹饰,雄鸡昂首,母鸡低头觅食,小鸡们环绕着母鸡作扑食状,周围还搭配着不同种类的花。可为什么杯子上经常画鸡呢?

《韩诗外传》中记载:“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由此可见,鸡被称为“德禽”,曾作为君子为人处世的标榜。而且生活和谐的子母鸡图能够体现平静安逸的家庭生活,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以此为题材作画。

恰巧明宪宗非常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很有感触,就在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以表达母鸡对小鸡的爱护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成化皇帝萌发了要做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心愿。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据说成化元年是鸡年,“鸡”又与“吉”同音,因此,既包含了成化元年的特殊含义,又暗示着“大吉大利”。

成化斗彩器上的主要纹饰就这样定了。

为何是酒器之最

皇帝御用酒杯

不做上品流通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明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皇帝御用酒杯,官窑瓷器是不做上品流通的,好的进贡,次的砸碎、掩埋,民间流传几率极低。也因如此,鸡缸杯历来深受历代皇帝钟爱,且咏言颂赞,历代仿品不少。

据《明神宗实录》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对,值钱十万。这就说明在明代时,成化斗彩鸡缸杯就已经十分名贵。

隆庆年间进士、曾任都御使、兵部尚书等职的郭子章在《豫章陶志》中称赞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最。

价为何如此高

明末清初一对鸡缸杯

能买625斤羊肉

其实,成化斗彩鸡缸杯能拍出2.8亿的高价并非偶然。明万历文人沈德符写道:“城隍庙开市在贯城以西,每月亦三日,陈设甚多……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这里说万历时成化斗彩杯每对就已经值银百两。

到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中记载:“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古代二十两为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也就是说到清初,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只就值银100两。

然而,“博银百金”“钱十万”在万历年间到底有多值钱?清初100两银子又能干什么呢?若是在不丰不歉的年月,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对在万历时可值156石粳米,或250石小米,或12500斤面,或625斤羊肉。

明末清初时,37石米可保一个中等之家一年衣食无虞。100两银子在此时可购进约67亩田地。文/肖莹制图/刘江

成化斗彩:存世稀有的古陶瓷


成化斗彩与清朝的珐琅彩一样,明代的斗彩同样作为宫廷御用的瓷器,做工极为精湛,因而非常贵重。斗彩又称作“逗彩”最早出现于明朝成化年间,是先在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青花线条之上施以其他颜色填补空白,然后进行低温二次烧制,最终形成青花钩边,五彩填色的效果,故而得名斗彩。斗彩瓷器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概括,它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似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

明成化 斗彩折枝花果纹小水盂 成交价RMB189.750元 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 2013年春季拍卖会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玲珑。无伦是何种器型,都具有端庄圆润、清雅隽秀的风姿。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 人们在惊异感叹之余,不禁要问,成化斗彩为什么会屡屡创造天价呢? 成化斗彩瓷器的商业价值一直可观,自诞生之日起就颇受收藏家们青睐。198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以480万港币拍卖了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创下当时最高拍卖纪录。英国伦敦曾有一位文物鉴赏家,在一位朋友家发现了一件成化斗彩小坛,高约12厘米,随便放置庭里养花,后经这位文物鉴赏家介绍到伦敦文物拍卖行拍卖,竟以100余万美元成交。在1999年4月在香港的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记录。同样.香港环球国际在2008年香港瓷杂春拍上一件清仿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也拍出了1200万港币的高价。 成化斗彩之存世量十分稀少,所存世上的也基本存储于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所谓的大收藏家也少有与之密切接触的机会。所以。人们仅能从书上或文章上对成化斗彩产生了人云亦云,有盲人摸象似的概念。明成化 斗彩双狮戏球纹碗 成交价RMB454.000元 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3年春季拍卖会 由于成化斗彩价值不凡,也使得其成为陶瓷造假者关注的对象,所以收藏者入手前一定要深练内功,提高鉴识能力。成化斗彩的艺术风格别致,稍加分析,多看标本,不难掌握。笔者曾见一只成化斗彩天字罐,从器型特点及款识上看,确实具有成化斗彩的特色,但是细看胎釉,即露出马脚,其釉色亮眼,五彩轻浮且细微处多有粘连,是为新仿无疑。而在今年新春拍卖会上露面的成华斗彩鸡缸杯,则是珍品的代表之作,其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高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高足底内壁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将其与新仿天字罐对比,真假立辨。 当然,收藏不仅要多看标本,还要避免混淆,分清品类。成化朝除了名噪一时的斗彩瓷外,还有继承宣德时期的彩瓷及单色釉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孔雀绿釉青花、黄釉青花、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红彩、白釉黄彩、白釉绿彩、素三彩、珐花、仿哥釉、白釉、黄釉、蓝釉、红釉等;其制作工艺均十分精致,但传世并不多见。所以很容易被人当做斗彩,虽然同样具有收藏价值,但市场价格却有天壤之别。 成化斗彩投资选择 1.明斗彩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明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乌、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万”字。 2.清斗彩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 雍正时期已有把握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几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清代,朗士宁等人将西洋画技法带到中国,自康熙朝始,内务府及养心殿造办处将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艺,以油画技法为基础的珐琅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发晶釉面,则以西洋硬笔画技法为基础,精到细腻的笔法,糅合彩瓷工艺特有的渲染效果,辅以粉彩的写意,呈现出疏密有致、刚柔相济之状。而珐琅所独有的色彩凝练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