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明成化斗彩瓷器如何鉴别 > 导航 >

成化斗彩:存世稀有的古陶瓷

成化斗彩:存世稀有的古陶瓷

明成化斗彩瓷器如何鉴别 斗彩瓷器鉴别 斗彩瓷器开片鉴别

2020-07-29

明成化斗彩瓷器如何鉴别。

成化斗彩与清朝的珐琅彩一样,明代的斗彩同样作为宫廷御用的瓷器,做工极为精湛,因而非常贵重。斗彩又称作“逗彩”最早出现于明朝成化年间,是先在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青花线条之上施以其他颜色填补空白,然后进行低温二次烧制,最终形成青花钩边,五彩填色的效果,故而得名斗彩。斗彩瓷器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概括,它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似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

明成化 斗彩折枝花果纹小水盂 成交价RMB189.750元 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 2013年春季拍卖会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玲珑。无伦是何种器型,都具有端庄圆润、清雅隽秀的风姿。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 人们在惊异感叹之余,不禁要问,成化斗彩为什么会屡屡创造天价呢? 成化斗彩瓷器的商业价值一直可观,自诞生之日起就颇受收藏家们青睐。198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以480万港币拍卖了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创下当时最高拍卖纪录。英国伦敦曾有一位文物鉴赏家,在一位朋友家发现了一件成化斗彩小坛,高约12厘米,随便放置庭里养花,后经这位文物鉴赏家介绍到伦敦文物拍卖行拍卖,竟以100余万美元成交。在1999年4月在香港的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记录。同样.香港环球国际在2008年香港瓷杂春拍上一件清仿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也拍出了1200万港币的高价。 成化斗彩之存世量十分稀少,所存世上的也基本存储于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所谓的大收藏家也少有与之密切接触的机会。所以。人们仅能从书上或文章上对成化斗彩产生了人云亦云,有盲人摸象似的概念。明成化 斗彩双狮戏球纹碗 成交价RMB454.000元 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3年春季拍卖会 由于成化斗彩价值不凡,也使得其成为陶瓷造假者关注的对象,所以收藏者入手前一定要深练内功,提高鉴识能力。成化斗彩的艺术风格别致,稍加分析,多看标本,不难掌握。笔者曾见一只成化斗彩天字罐,从器型特点及款识上看,确实具有成化斗彩的特色,但是细看胎釉,即露出马脚,其釉色亮眼,五彩轻浮且细微处多有粘连,是为新仿无疑。而在今年新春拍卖会上露面的成华斗彩鸡缸杯,则是珍品的代表之作,其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高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高足底内壁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将其与新仿天字罐对比,真假立辨。 当然,收藏不仅要多看标本,还要避免混淆,分清品类。成化朝除了名噪一时的斗彩瓷外,还有继承宣德时期的彩瓷及单色釉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孔雀绿釉青花、黄釉青花、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红彩、白釉黄彩、白釉绿彩、素三彩、珐花、仿哥釉、白釉、黄釉、蓝釉、红釉等;其制作工艺均十分精致,但传世并不多见。所以很容易被人当做斗彩,虽然同样具有收藏价值,但市场价格却有天壤之别。 成化斗彩投资选择 1.明斗彩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明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乌、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万”字。 2.清斗彩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 雍正时期已有把握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几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清代,朗士宁等人将西洋画技法带到中国,自康熙朝始,内务府及养心殿造办处将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艺,以油画技法为基础的珐琅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发晶釉面,则以西洋硬笔画技法为基础,精到细腻的笔法,糅合彩瓷工艺特有的渲染效果,辅以粉彩的写意,呈现出疏密有致、刚柔相济之状。而珐琅所独有的色彩凝练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相关阅读

陶瓷斗彩制作工艺为经典


在古玩陶瓷市场古董珍玩瓷器种类里,我最喜的应是斗彩。并不是因为它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形成两种工艺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也不是因为它颜色丰富拥有红、黄、紫、赫、之外还有粉红、耦合、玫瑰、胭脂红,更不是因为它彩绘精细能与工笔画的艺术描写效果相媲美。它对我的吸引力在于它的陶瓷市场制作的工艺。

它创烧于明成化时期,由当时的皇帝朱见深亲自督造。一国皇帝,什么珍奇古玩没有见过?只此一点,便足可见其魅力之大。它是由擅长工笔的匠人先在烧好的陶胚上用青花料勾出轮廓后施釉,然后入1300摄氏度高温的窑里进行煅烧,再用矿物颜料在青花勾成的轮廓里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摄氏度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斗彩葫芦瓶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记:“圆明园来帖,太监刘希义交来成窑五彩瓷罐一件(无盖)。传旨,着做木样呈览。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罐有盖者多数为雍正时后配,所以以上所记“成窑五彩”可能就是成化斗彩。

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记:“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宣窑青花有耳盖碗,五彩暗八仙铙碗,五彩的收小些,亦照样烧造……五彩洋花八宝大盘……五彩并莲茶碗……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

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太监胡世杰、张玉交成窑五彩菊罐一件、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传旨,着交唐英各照样配盖一件,其罐与花囊不可持去。”以上三例记事档中五彩器,结合传世品分析大都是斗彩瓷器,说明到清雍正、乾隆时期,斗彩与五彩仍未被区别,清宫亦将斗彩称作五彩。

斗彩的魅力,在于二次入窑煅烧烘烤,在于釉下青花勾线,在于釉上五彩渲染,买陶瓷更在于其制瓷工艺的独特。

“斗彩”之名出自何时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已为世人所公认,但斗彩之名却不见诸明代文献。遍查明代谈瓷之书,都把斗彩称作“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如成书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谷泰撰《博物要览》云:“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谈,颇有画意……”再如明末沈德符撰《敝帚轩剩语》曰:“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宫廷档案中仍无“斗彩”之称谓,档案中涉及成化斗彩时使用的是“成窑五彩”之名。《活计档·清档·乾隆记事》载:“(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太监胡世杰、张玉交宣窑青龙白地罐一件……成窑五彩菊罐一件,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成窑五彩罐一件……”

考斗彩之名,最早见于约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无名氏撰《南窑笔记》一书,该书在谈“彩色”时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晚清、民国时的谈瓷之书对斗彩的解释常常是以音相呼,望文生义,莫衷一是。除斗彩之名外,又出现了“豆彩”,“逗彩”等名称。约成书于1906——1911年寂园叟撰《陶雅》卷下(十三)曰“何以谓之豆彩,豆者,豆青也,谓釉色之青如豆青者也。豆之青者有深有浅,厥色以至有不齐,大氐淡于康窑之硬绿也。纯色曰豆青,杂以他色曰豆彩。康窑之仿明人物颇多绘画豆彩者,大氐杂彩花纹,独以豆青一色占其多数,故别其名曰豆彩。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遂有曰豆彩为逗彩者,言其彩色碎点姘逗而成者也。亦名之曰斗彩,言其杂彩鳞比,若斗者之争竞激烈也。”

1912年刊行的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卷二十四)曰:“何谓豆彩?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称斗彩,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谓彩之骈连有同逗併。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殊非正诠……”

直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出版的杉村通造编《陶瓷大系——清代的官窑》一书,对斗彩的解释仍沿用《陶雅》、《饮流斋说瓷》中的说法,书中曰:“斗彩,始自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实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也有人认为江西方言中,“斗”与“凑”发相同之音,故斗彩即“凑彩”,有“凑合”之意。

五彩与斗彩的区别


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高度发展的时期,仅彩瓷品类就达数十种之多,有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等。其中,五彩与斗彩是继青花之后又出现的两种彩绘瓷器,问世以来深受世人的喜爱,但这两种彩瓷从器表纹饰看极易混淆。

五彩瓷并不是一定要有五种颜色,施彩多寡,是依据整体装饰效果确定的。五彩瓷又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釉上五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再入窑以700℃至800℃炉火烧制而成,工艺简单。据目前所掌握的实物资料证明,最早的釉上五彩瓷是金代磁州窑系烧造的釉上红绿彩瓷。青花五彩瓷烧造工艺相对较复杂,先用青花料在坯上描绘出一定的纹样,罩上透明釉入窑烧制。

斗彩的含义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是釉上彩与釉下彩争奇斗艳的意思;一种认为是釉上、釉下几种彩色拼凑、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关于斗彩这个品种出现的时间目前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代宣德官窑的创新品种;一说是明成化时期的创烧品种。但据文献资料可知,“斗彩”这个名称在明代还没有正式形成。明代晚期的一些书籍,如《博物要览》等,都没有“斗彩”这个名词,他们将“斗彩”称为“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即青花五彩,可见斗彩与五彩区别难度之大。“斗彩”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清中期的《南窑笔记》一书,书中写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但分析得不够全面,当时也是将“斗彩”与“五彩”相为混淆,不过能将明代彩瓷划分出斗彩、五彩、填彩三大类,已经难能可贵。

斗彩瓷属明成化最为名贵。成化斗彩的彩绘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烧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釉面上青花双钩线内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种到多种不等,而后再入炉烘烧制成。这是借鉴“景泰蓝”工艺中掐丝填料的技法。这类彩瓷的器表纹饰绝大多数为二方连续图案,或由伸展多变的不同形式的图案组成。这种画法符合《南窑笔记》中的“填彩”说法。成化斗彩瓷器绝大多数是用此种方法绘制的,因此填彩应是成化斗彩中的一种主要施彩方法。例如成化斗彩卷枝纹瓶、成化斗彩莲花纹盖罐、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等都是用填彩技法绘制的斗彩珍品。第二种,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的全体或主体,同时还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纹饰,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成青花瓷器,再在瓷面上根据纹饰设色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施多种彩,再经炉火烘烧而成。这种画法的器表纹饰展开后宛如一幅绘制精巧、色彩宜人的图画。例如著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等。而青花五彩等青花加彩器,其青花纹饰与斗彩画法不同,它们没有用青花勾纹饰轮廓线,而用青花作平涂或渲染。例如明宣德青花红彩海水龙纹碗、明万历青花红绿彩葫芦瓶的纹饰,都没有用青花勾绘纹饰的轮廓线,而是用青花平涂、描绘的方法绘制,与成化斗彩的填绘技法明显不同。

从以上定义可知,斗彩与五彩的区别,就是斗彩分别与“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的区别。斗彩与釉上五彩的区别很容易,既斗彩有釉下彩,而釉上五彩的彩色纹饰均在釉上,没有釉下彩。而区别斗彩与青花五彩就不是很容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釉下青花的装饰方法不同。斗彩运用青花勾绘全部纹饰的轮廓线,而青花五彩的纹饰没有青花轮廓线,只是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将需用青花表现的部位先画出来。假设一件斗彩瓷器,如果单纯用青花装饰它而不用其他颜料,入窑烧制后就是一件完整的青花器。而一件青花五彩瓷器,如果单纯用青花装饰它而不用其他颜料,入窑烧制后就是一件不完整的青花器,它上面的纹饰是残缺不全的。2、釉下青花表现量不同。斗彩瓷的纹饰中青花运用较多,而青花五彩瓷器的纹饰中,有的青花很少,仅仅作适度点缀。3、釉上彩绘的装饰方法不同。斗彩是在淡描青花瓷器上根据纹饰设色的安排进行彩绘,彩绘时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施彩方法,如填彩、点彩、复彩;而青花五彩是在纹饰不完整的青花瓷器上面的空白处进行彩绘,把画面补齐。

陶瓷文化鉴赏-屈斗宫古窑址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关,1976年发掘,属宋元古窑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约150米,有17间窑址,出土800多件窑具和670件较为完整的器物。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其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宋元时代瓷器的特点。古窑址的发现为判定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德化瓷器的窑口和断代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佐证,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友好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有“中国瓷都”之称的福建省德化县城东隅的宝美村。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宋元古瓷窑址共17间窑室的窑床,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残缺的陶瓷器物。屈斗宫古窑址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征,它对研究宋元时期的中国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瓷器外销等都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窑址东西宽约300公尺,南北长约150公尺。1976年发掘一座有17间窑室的鸡笼窑,长57.1公尺,宽1.4-2.95公尺,共出土800件烧制工具和6793件或完整或残缺的日用瓷器。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造型和制作工艺具有宋元的特点。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纹洗、折腰弦纹洗、墩子式碗、粉盒和军持等为元代制品。尤其直通纹洗底部刻画长袍、缨冠、无胡须像为蒙古人特征,三足垫饼阴印元朝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瓷器中的粉盒、执壶、盖壶、军持、小口瓶、莲瓣碗、墩子式碗、高足杯、飞凤碗和弦纹洗等类,是宋元时的外销瓷,都曾分别发现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斯里兰卡。有的粉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四字,可见产品是通过海运外销的。窑斗宫古瓷窑址的发现,为研究“海上丝瓷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乾隆斗彩描金花卉纹茶壶


乾隆斗彩描金花卉纹茶壶

多年前,我在外地一古玩市场淘到一把漂亮的茶壶。壶嘴到把全长20厘米,高14厘米,壶嘴和壶柄均饰有浅浅的浮雕,壶盖上也有一个浮雕蟠桃,与壶嘴的浮雕遥相呼应,特别有情趣。且茶壶看起来也有些年代,包浆自然,彩绘描金完好无损,壶身图案清晰别致,釉面丰润肥厚,品相比较完美,一见就让我特别欣赏。因为没有底款,应该是民窑烧制,而老板开价也不是很高,几经还价就顺利成交了。

后来几位资深的的藏友见过我的茶壶后,说这把壶应该是乾隆年间出的斗彩描金花卉纹茶壶,虽然是民窑烧制,但画工严谨,图案规整,色彩浓艳有致,可以说得上是民窑中的精品,非常值得收藏,价值应该高出买入价格的几倍,算是捡了大漏。收藏里的学问学无止境,不管是否捡漏,只要能淘到自己喜欢的宝贝,物有所值就可以了。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这跟当时的社会繁荣有关,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大不如从前了。我手中这件乾隆时代的斗彩描金花卉纹茶壶,可谓是斗彩瓷器最后的精品,非常有收藏意义。

古陶瓷文化的瑰宝——“汉三彩”


在中国“三彩”家族中,尤以“唐三彩”釉陶艺术最有代表性,它以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艺术为世人赞叹。但中国最早的“三彩”釉陶雏形诞生于汉代,它是在制作低温铅釉陶器技术广泛运用并不断成熟基础上,从单色釉品种演化创新出来的。

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掌握了铅釉陶的烧制技术,制作这种低温釉陶,是用陶土作胎体,用含铜﹑铁等元素矿物质作釉的着色剂,经过700℃的温度烧制而成。由于釉里加入的元素不同以及炉温的变化影响,器釉色窑变呈现出翠绿色﹑酱黄色﹑橘黄色﹑深褐色﹑黑灰色等颜色。釉内掺入大量的铅做助熔剂,使釉陶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色泽悦目,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中国汉代时这种铅釉陶作为明器烧制十分普遍,大多陶器釉色单一,在已经发现的这种铅釉陶器中,现代人们习惯将绿色釉陶叫做“汉绿釉”,把黄色釉陶称为“汉黄釉”。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釉陶器出现绿﹑黄两种釉色在一件器物上,经纬分明地各占一半的情况。最为罕见的是绿﹑黄﹑褐等釉色以线条或斑点的形式出现在一件陶器上,使这个器物的釉色呈现出多种色彩的装饰效果,这就是最早的“三彩”釉陶——“汉三彩”。“汉三彩”的出现,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从直观上判断“汉三彩”,其主要特征为:在同一件釉陶上,出现绿﹑黄以及两种以上釉色交融、混合过渡、互浸浊色,这些色彩的分布给人以“三彩”或“多彩”的感觉。

另外,“汉三彩”、“唐三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

一﹑同为陶釉,胎质属性相同,都为陶土制作。

二﹑釉质基本属性相同,同为含铅低温釉。

三﹑烧制工艺大体一致,无重大差异。

四﹑使用目的一致,主要为随葬明器。

五﹑装饰目的相同,即通过匠人有意识施釉,使其窑变出多种色彩于一体,以达到美化装饰器物的直观效果。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汉三彩”还带着初始时期的风味,釉色的品种变化还无法与釉色斑斓﹑色彩丰富的“唐三彩”相比。

在民间收藏日趋蓬勃发展的今天,汉代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汉三彩”实物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们无理由漠视“汉三彩”的存在,而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客观﹑公正的研讨氛围,来发掘和光大“汉三彩”这个祖国古陶瓷文化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