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 导航 >

宫廷御制瓷器的泱泱风度

宫廷御制瓷器的泱泱风度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中国古代宫廷瓷器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2020-08-03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我推开那扇玻璃门,又回到每夜的仙境里——巧夺天工的透雕乌窗拱下、金黄色的地毯上,有珍贵的瓷器、景泰蓝器皿及漆器在熠熠生辉……

Pierre LotitaOci52.coM

1900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北京

清乾隆粉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福寿图双螭耳瓶(估价900万至1200万港元),为乾隆晚期少见之粉彩大器。全器以出自珐琅彩工艺的轧道为地,其上绘缠枝莲托云蝠纹,寓意万年福寿,具有乾隆晚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纹饰特点。

瓷器专家戴岱介绍,因此类器物色彩艳丽,工艺复杂,而日受买家追捧。2004年10月,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件乾隆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以4150万余元成交,曾经轰动一时,此次上拍的拍品与其不分伯仲。

另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水波云龙纹双耳大壶(估价800万至1200万港元),所绘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图案,为清代官窑常用之“苍龙教子”题材,寓有父传子受,皇业永续之意。据戴岱介绍,因青花与釉里红烧造要求较高,窑内温度和气氛要求严格,是以烧成一个完美且标准的青花釉里红器素被认为是“十窑九不成”的天造之物,所以类似器物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历来不菲。2004年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天球瓶曾以1518万余元成交,此次同品种相近题材的这件雍正青花釉里红水波云龙纹双耳大壶,很有可能又会成为新的天价排行榜内一员。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代宫廷御窑瓷器


明代官窑瓷器御窑制度真正发展起在宣德时期,也是明代瓷器工艺最鼎盛的时期,因为明太祖建国伊始,没有精力大兴陶政;建文帝执政期间面临燕王的巨大威胁,也不会开发无关乎军国大政的御窑制作,永乐帝夺位于侄儿,永乐朝前半段时间,南方多人心不服,统治并不稳定,永乐帝便尽全力恢复洪武制度以证明自己地位和行动的合法性,由于洪武时代并没有御窑制度,所以永乐朝也没有开设御窑。明代御窑制度始自洪熙,只是仁宗在位时间过于短暂,《明史·食货志·烧造》:“宣宗始遣中官张善之饶州,造奉先殿几筵龙凤文白瓷祭器,磁州造赵府祭器。逾年,善以罪诛,罢其役。”《明宣宗实录》:“(洪熙元年九月)命行在工部江西饶州府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磁器祭器。”正德六年时御器厂所在地由鄱阳县城迁到景德镇,所以《江西大志》记载说:“正德初置御器厂专管御器,先是兵兴议寝陶息民,至是复置。”

成化皇帝即位之初废止全国御窑,不久再次恢复御窑制度之后,全国只剩下景德镇窑承担烧造御器的重任了,其他窑场逐渐衰败,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都,在瓷器史上的地位从此无可动摇。成化之后的瓷器质量全面提高,六字题款也至此确定下来,成为此后明清数百年瓷器款识的主流款式。

明朝的官窑瓷器,并不是一直一成不变地专供皇宫使用,功臣、藩王以及外国使节都有机会获得赏赐,成化以后,越来越多的官窑瓷器开始流入民间,嘉靖年间开始实行官搭民烧政策。

明代官窑的款识

瓷器款识分为题记款和年号款。题记款主要以记事的方式记录使用的物主、烧造人员、瓷器的来源和用途、制作时间,从内容和形式来看,是早期青铜器铭文的延续,明初的瓷器曾有过部分这种题款,这也是明初延续宋代官窑制度而暂无御窑制度的表现,所以很少能看到带有“洪武”年号款识的瓷器。

明代开始出现年号款最早在永乐朝,不过当时的年号款仅仅是“永乐年制”四字篆文,宣德朝是年号款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德年间的款识位置不定,写法也有四字篆书、四字和六字楷书之别。宣德年间出现了四字楷书和六字楷书的创制,其中六字楷书的款识在成化年间确定下来,并成为此后明清两朝官窑的主流款识。宣德年间的六字款识,有带双圈的,有单圈的,还有不带圈的,有的自上而下一列题出,还有的自右向左按顺序写出,还出现了一种用低温红彩在釉上题的两行六字带双圈的楷书款,款识的位置也极为不够定,正是“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明。横竖花四双单圈,晋唐小楷最出群”(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杂乱无章的背后,正是宣德年间款识出现大变革、御窑制度开始初步确立的表现。此后,除隆庆年间以“造”字代“制”字的款识,万历年间出现过“万历年制”的四字篆书款识,正德年间出现过“正德年制”的八思巴蒙文款识,六字楷书题款一直是明清官窑瓷器款识主流。

识款的方式主要有刻款、印款、镶嵌(其实目前还没有发现明代镶嵌款的实物)、写款四种,按照与釉层的关系又可以分为釉下款、釉上款、无釉款三种。刻款、印款和写款大多都是釉下款,写款有青花款和铁褐彩款,釉上款主要是矾红彩款,部分不罩釉的款识为刻款。

明代宫用瓷器的纹饰特征

对于明代宫廷用瓷的纹样特征,本书着墨不多,作者只是略微做了一点总结,然后整理誊录了《江西大志》记载的景德镇在嘉靖八年到万历二十五年为朝廷烧制的瓷器清单。清单虽然繁缛巨大,但是是研究明代瓷器的绝佳资料,一方面,明末清初以来即以官样的有无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假,这些记载的官样能提供非常宝贵的对照信息;另一方面,这些官样的记载透露出明代宫廷的审美及其走向,非常珍贵。

官窑按照中央的官样进行瓷器的设计制作至迟从五代开始,北宋末年内府就绘制出官样颁发给下级官窑,命之按样制造。南宋时的瓷制祭器由太常寺设计样式,而元代时朝廷设置中央画局来专门负责瓷器的设计。明代沿袭元代制度,虽然没有专门的画局,但是官窑生产的御用瓷器的设计也是由内府的知识分子来负责,设计、制作完成后经皇帝审阅,继而不断改进,最终生产出来带有皇帝本人审美倾向的瓷器。

从实物来看,明代宫廷瓷器的纹样主要有:龙纹、云龙纹、海水龙纹、翼龙纹、龙凤纹、凤纹、云鹤纹、云凤纹、海马纹与天马纹(或称异兽纹)、缠枝莲纹、折枝花纹、松竹梅纹、鱼藻纹、池塘莲荷纹、鸳鸯卧莲纹、束莲纹、折枝枇杷纹、莲托八宝、莲捧寿字、莲托梵字真言、阿拉伯或波斯文字、八仙过海、百子纹、婴戏纹。

明代文人笔记里的明代宫廷瓷器

针对明代瓷器的鉴赏品评,在明末即已出现,现摘录几则如下: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瓷器》

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盖两朝天纵留意曲艺,宜其精工如此,然花样皆作八吉祥、五供养、一串金、西番莲,以至斗鸡、百鸟、人物故事而已。至嘉靖窑则又仿宣成二种,而稍胜之。惟崔公窑加贵其值,亦第宣、成之什一耳。幼时曾于二三中贵家见隆庆窑酒杯、茗碗,俱绘男女私亵之伏,盖穆宗好内,以故传命造此种,然汉时发冢凿,砖画壁俱有之,且有及男色者,画册所纪甚具,则杯碗正不足怪也。以后此窑渐少,今绝不复睹矣。

方以智《物理小识》

永乐压手杯、宣德祭红杯盘,发古未有,以西红宝石末之入泑凸起者也,茶靶、卤壶、匾罐、炉瓶、盘碟、敞口花尊、暗花坐墩皆精。成窑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曰鸡釭,神庙光宗皆尚前窑,故价最贵。嘉窑泡杯坛盏甚佳,盖永尚厚,成尚薄,宣青尚淡,嘉青尚浓,成青未若宣青苏渤泥青也,宣彩未若成彩浅深入画也,其同者汁水莹厚如堆脂汁纹鸡橘也。质料腻实不易,茅蔑也。磨弄岁深火色退净也,四番有干提窑无泑作饮水器。中履曰:鲜红止烧二缸、十二盘,今盘片一块值百金,红光四射。

程哲《蓉槎虫说》

成窑之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草虫小盏、青花小盏,其质细薄如纸,葡萄把杯五色,撇口匾肚,齐箸小碟、香合、小罐皆五彩者。成杯茶贵于酒,采贵于青,其最者斗鸡可口谓之鸡缸。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只已值钱十万,成宣把杯皆非所贵。

谷应泰《博物要览》

“古之烧造饶器进献者体薄而润,色白花青较定少,次元烧小足印花内有枢府字号者,价重且不易得。若我明永乐年烧压手杯……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五供养浅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筋小碟、香合、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余评青花成窑不及宣窑,五彩宣朝不及宪朝,盖宣窑之青乃苏泥勃青也,后俱用尽,至成化时,皆平等青矣,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用色浅淡,颇具画意,此余评似然矣。”

北京东正宫廷御瓷:帝王之爱单色釉


清乾隆 御窑仿哥釉汉壶尊

一件来自皇宫的精美的瓷器,现在会值多少钱?2014年10月,一件圆明园流失的单色釉文物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7400多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刷新了单色釉瓷的拍卖纪录。因此有人预测,清代单色釉的行情或许将持续走高。慧投资联合北京东正拍卖推出宫廷御瓷系列艺术讲堂,本期请看“皇帝之爱单色釉”。

本期将以图文的形式详细为各位文物艺术品爱好者介绍收录于“宫廷御瓷系列艺术讲堂——帝王之爱单色釉”中北京东正2014年秋拍的精美拍品,配合视频收看,给您更深层次的了解。

清乾隆 御窑仿哥釉汉壶尊

清乾隆 御窑仿哥釉汉壶尊

尺寸:H 32.7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记录:佳士得 2006年5月30日 P32 Lot.1350

说明:本尊属于乾隆仿古极轨之作,摹宋直口瓶加饰如意双耳而成。其釉汁滋润古朴,端庄典雅,静穆而高贵。器形属穿带瓶样式,由于仿自汉代铜投壶,故而亦称“汉壶尊”。此造型为雍乾年间颇受皇帝青睐的官窑花瓶样式。此尊通体施均匀的哥釉,圈足露胎饰黑褐色,仿铁足之效果。下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本品正是雍乾二帝摹古热潮下的杰出代表,成功地以后仿之器诠释宋人崇尚一色纯净之美学理念。

清乾隆 官窑炉钧釉双耳灯笼尊

清乾隆 官窑炉钧釉双耳灯笼尊

尺寸:H 24.5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说明:灯笼尊口外撇,短颈,筒形腹,下承圈足,造型稳重敦实,因形似灯笼而得名。瓶腹部两侧堆贴瓶状双耳,构思新颖,别出心裁。足内釉底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乃先钤章后上釉而成。通体施炉钧釉,釉彩自然流淌,蓝、紫等色交织熔融,极尽变幻之能事。

清乾隆 官窑茶叶末釉鸠耳尊

清乾隆 官窑茶叶末釉鸠耳尊

尺寸:H 19.5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展览:《清朝工艺之美》大阪市立美术馆 1992年5月 P55 Lot.163

说明:短颈斜肩,圆鼓腹,圈足微外撇,肩部弦纹一周,两侧饰鸠耳衔环。造型古朴大方,胎质厚实稳重。通体内外皆施茶叶末釉,釉色匀净苍古,釉面肥厚润泽。底部落有阴文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茶叶末釉更是单色釉中的名贵品种,色郁从容,甚得皇家赞誉,属明清皇室垄断之品。本品瓶式为鸠耳尊,属仿上古青铜器具之造型。本品尺寸小巧,较同类大器更为罕见珍贵。虽非大器,却小器大样,造型庄重,典雅灵秀。配镂雕紫檀木座。

清乾隆 官窑仿黄花梨木纹釉桶

清乾隆 官窑仿黄花梨木纹釉桶

尺寸:H 22.5cm

著录:世界陶磁全集12 清朝篇 河出书房发行 P182 Fig.43

展览:

中国美术展系列五 明清美术展 大阪市立美术馆 1980年10月 P46 1/212明清美术展 大阪市立美术馆 1982年2月25日 Lot.181中国美术展 和泉市久保物纪念美术馆 1984年10月14日 P142清朝工艺之美 大阪市立美术馆 1992年5月 P52 Lot.151说明:桶呈圆柱形,直壁,下略敛,圈足。通体施仿木纹釉,学花梨木漩涡年轮,颜色、花纹描绘惟妙惟肖。器壁绘制纹理,似八片竖立木板拼装而成,腰间足外加饰仿竹编箍圈两道,极为形象逼真。此种木纹釉瓷桶属清代仿生瓷中的一种。清代尤其乾隆时期,仿生瓷大为兴盛,且精美绝伦。

此件木桶自20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为日本京都私人收藏。于1955年收录于《世界陶瓷全集》,藏家引以为豪。随后的一个甲子中,此件艺术品几乎参加了日本所有的清代官窑瓷器展览,作为乾隆皇帝伟大的瓷器艺术之代表,使无数观者叹服。此件仿黄花梨木纹釉桶曾于上世纪70、80年代长年陈设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为大阪市政府向私人借展用途。展览期间,其成为最令观者驻足谈论的清代乾隆艺术品之一。

北京东正与慧投资联合推出的特别节目“宫廷御瓷系列艺术讲堂”,将分别从“明代重器”、“纹饰之美”、“宫廷智慧信仰”及“秘藏单色釉精品”等角度分三期滚动播出,以诠释中国古典艺术精品之美,各位文物艺术品爱好者可在北京东正拍卖官方网站等网站视频收看,敬请关注。

清朝宫廷里的珐琅彩瓷器分几类


清朝宫廷里的珐琅彩瓷器是历代珐琅彩最为奢华艳丽的,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奢华至极。

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瓷胎画珐琅(珐琅彩),一是瓷胎洋彩。洋彩与珐琅彩,都是采用珐琅釉,因而长期以来被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民国以后“洋彩”又常被误称为“粉彩”。

珐琅彩瓷器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

珐琅彩瓷器特点

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洋彩瓷器

何谓洋彩?督陶官唐英说:“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再释:“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

彩必须符下列四要件:

(一)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

(二)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此一绘法几乎未使用于瓷胎画珐琅上;

(三)人物纹饰明显采用了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

(四)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图案设计构图。

集制瓷大成者 乾隆宫廷青花美瓷鉴赏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盉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龙纹天球瓶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仙鹤纹带托爵杯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仿大明成化御制斗彩鸡盘专家估价:500元


本期鉴宝专家:李一松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鉴定专家库成员、陶瓷鉴定专家小组成员

藏宝人:广东省增城市 谭先生

藏品名称:仿大明成化御制斗彩鸡盘

藏品尺寸:高3.6厘米 口径18.7厘米 底足11.7厘米

藏品描述:盘心4组子母鸡图,外沿2组子母鸡图,底足款识为“大明成化御制”,并赋明宪宗御诗一首。用80倍放大镜可见中小气泡疏密有致,有破旧气泡,有使用过的旧伤痕。釉面彩色艳而柔和,鸡图布局均匀。此盘是本人5年前花8800元购买,敬请专家鉴定。

藏宝人估价:12000元

专家点评:明成化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斗彩中应该见到蛤蜊光彩,但此件仿大明成化御制斗彩鸡盘见不到蛤蜊光,绘画手法拙劣,另外器物的底部也不自然,为了增加收藏价值画蛇添足在器底题字,且全器人工做旧痕迹明显。因此,是属于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题材的现代的臆造品。

专家估价:500元

鉴定知识: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以青花作纹饰的轮廓线,或作局部图案再填彩色,经低温二次烧成。成化斗彩,设色很多,却无黑彩。其彩色透明鲜亮,尤其红彩,鲜艳耀目,后仿者难及。黄彩变化多端,绿彩有深浅之分,紫色多如熟葡萄的黑紫或茄皮的浅紫,特殊的是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可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成化斗彩名气大,影响深,著名的有鸡缸杯、三秋杯、婴戏杯、葡萄杯和花鸟杯,均为一代精品,后世争相模仿。1999年4月在香港的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记录。

鉴宝热线: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和寄信的方式(南京市管家桥65号10楼大江南收藏)将您的藏品照片发送至本报(请在信封上注明“鉴宝”。备注:请您标明藏品尺寸,同时简述您的收藏经历、藏品介绍。如果是瓷器,要拍底足、款以及口沿的细部特征)。

慈禧御瓷:大雅斋瓷器


“大雅斋”粉彩荷塘鹭鸶纹缸

“大雅斋”瓷器,得名于口沿上书“大雅斋”三字,属于堂名款瓷器,是慈禧太后专门为自己设计、烧制的御用瓷。长期以来,“大雅斋”瓷器珍藏深宫,世人很难一窥真容。

这些浓艳华丽的瓷器,代表了晚清时期的宫廷风尚,也展现了慈禧个人的审美追求和取向。异样的奢华,为渐趋衰微的晚清制瓷业平添了一道独特风景,堪称晚清最为著名的御窑瓷器。

“大雅斋”黄地墨彩花鸟图碗

慈禧御瓷

“大雅斋”瓷器,得名于口沿上书“大雅斋”三字,属于堂名款瓷器,是慈禧太后专门为自己设计、烧制的御用瓷。长期以来,“大雅斋”瓷器珍藏深宫,世人很难一窥真容。

这些浓艳华丽的瓷器,代表了晚清时期的宫廷风尚,也展现了慈禧个人的审美追求和取向。异样的奢华,为渐趋衰微的晚清制瓷业平添了一道独特风景,堪称晚清最为著名的御窑瓷器。

慈禧其人

提到“大雅斋”瓷器,首先要了解慈禧其人。

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族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其祖父景瑞当过刑部郎中,父亲惠征当过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都是五品官员。清咸丰帝奕詝登基后,于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第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时年16岁,次年五月进宫侍咸丰帝,为兰贵人,住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封懿嫔;六年(1856年)三月生载淳,晋懿妃;翌年春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帝死后,载淳继位,懿贵妃被尊为皇太后,诏旨尊称圣母皇太后,旗籍亦抬入上三旗。同治元年(1861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以后又累上徽号。光绪帝死后,慈禧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她自己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即死于中南海仪鸾殿,终年74岁。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慈禧经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

慈禧是一个拥有最高统治权力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女人。在她的一生中,除了朝纲独揽,除了擅权专政,还有许多作为女性的共通点。她喜欢花,喜欢听戏赏景,喜欢华美的服饰,也喜欢精致的瓷器。

“大雅斋”来由

关于“大雅斋”,清人吴士鑑在《清宫词》中写道:“大雅斋中写折枝,丹青钩勒仿笙熙。江南供奉虽承旨,不及滇南女画师。”诗后小注有曰:“内廷如意馆画工,皆苏州人。光绪间,昆明缪素筠女史嘉惠,工画花卉,承直二十余年。每当拈毫染翰,孝钦并坐指示之,眷遇始终不衰。大雅斋,孝钦自署名也。”魏程搏《清宫词》亦云:“二十余年侍圣慈,内廷供奉女筌熙。金笺宝篆红泥印,认得先朝老画师。”李珍注:“内廷如意馆画工,皆苏州人。光绪间,昆明缪素筠女史嘉惠,工画花卉,承直二十余年。每当拈毫染翰,孝钦并坐指示之,眷遇甚隆。内有大雅斋印,即孝钦自署。”从以上清代诗文及诗注可知,“孝钦”即慈禧太后,“大雅斋”是慈禧自署的斋号,是她写字作画的地方。

但“大雅斋”到底位于何处,一直困惑着人们。后据学者考证,“大雅斋”位于“天地一家春”的西间,而“天地一家春”是圆明园内“九州清晏”中一处建筑名称。“大雅斋”瓷器,正是为这处建筑特别烧造的慈禧专用瓷。不幸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大雅斋”随“天地一家春”被焚而无存。

“大雅斋”蓝地粉彩花鸟图盘(一对)

烧造始末

同治皇帝亲政后,并不能完全掌握朝政,为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让慈禧退出权力中心。于是,以感恩皇太后为大清朝所作贡献为名,下旨重修圆明园,把圆明园辟为慈禧颐养天年之所,以示自己的孝心。慈禧曾经居住过的“天地一家春”是此次重修工程的重点。

慈禧对于“天地一家春”的重修参与良多,多次召见负责设计的雷氏父子,并对装饰中用到的各种花卉画样给出许多修改意见。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十九日,圆明园正式开工重建。在圆明园开工重建的两个月后,内务府传办江西九江关烧造一系列的陈设及日用瓷器,并且下发了瓷器的画样,在这些画样上标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和“永庆长春”的款识。

故宫中留存的画样详细地记录了烧造“大雅斋”瓷器的釉色、纹饰及器形等方面的规定,现存实物也与之对应。画样中,器形设计和纹饰描绘均出自内廷如意馆画工之手。晚清如意馆画风多流行工笔花鸟,故而瓷器上的纹饰也多花鸟。画样是统治阶级对瓷器生产的直接干预,通过画样把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对于自然,对于艺术的理解转化为一种可以留存的物质载体。同时,画样的回收制度也体现了统治者对于这种物质载体的垄断性和皇权的不可侵犯性。

清代的御窑厂在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同治五年(1866年)筹措十三万两白银,在景德镇复建御窑厂,由九江关监督领其事。虽恢复重建,但是重建后的御窑厂由于工人的流失,硬件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御用瓷器的烧造困难重重。还有时间紧迫,烧造数量大等因素,时任江西巡抚的刘坤一不得不上奏肯请延期交付。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年(1876年)头两批“大雅斋”瓷器才陆续完成。不过此后,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景德镇的御窑厂再也没有烧出第三批“大雅斋”瓷器。

从现存的“大雅斋”瓷器来看,釉面并不十分光滑,多存在气泡和橘皮纹现象,且在色地与彩绘纹饰之间有明显的接痕。“大雅斋”瓷器与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相比,缺少了工艺上的精细度,这与当时御窑厂客观存在的困难有很大关系。

这些“大雅斋”瓷器的原意,是为重建后的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内的西间堂室陈设和日用所用。但彼时,清政府的国库并不充盈,对内危及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平定,对外在与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已无力负担重修圆明园工程庞大的开支,甚至连修园所需的大型木材都难于购得。加之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圆明园不得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二十九日被迫停工,慈禧期望重温当年景象的愿望也成为了镜花水月。因此,“大雅斋”瓷器转而入紫禁城专供慈禧在后宫里使用,并主要集中在长春宫内。

艺术风格

“大雅斋”瓷器烧造于晚清时期,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慈禧无暇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瓷器的创新,并且御窑现有的条件连生产原有品质的瓷器都存在困难。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大雅斋”瓷器基本沿袭了乾嘉时期御窑瓷器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宫廷的华丽美感。所有瓷器均为色地彩绘,器形也延续了前朝的样式,只是在制式上更偏重于秀丽精致,带有独特的女性审美特质。这种特质的形成与慈禧太后的喜好是分不开的,因为御窑瓷器本身就是君主审美观念的物化。

可与同时期其他官、民窑器物相比,“大雅斋”瓷器无论在质地和工艺上都较为考究,体现了光绪朝御窑瓷器的最高水平。“大雅斋”瓷器的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釉色鲜艳、纹饰精美、器形多样、款识讲究。

釉色

“大雅斋”瓷器地釉的色彩有粉地、藕荷地、浅藕荷地、明黄地、大红地、蓝地、深蓝地、浅蓝地、翡翠地、豆青地、浅豆青地、浅绿地十二种。其中以粉地、藕荷地、明黄地、蓝地为多。在色地之上绘制有设色的花鸟,也有单一的水墨花鸟。在设色方面充分汲取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设色方法。

“大雅斋”瓷器的釉色带有强烈的情感化、写意化的特征,充分利用色彩的对比变化,象征性地去表达大自然中固有物象的美感。色彩是表情达意的途径,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情感思维和画面情节的融合统一,用色不再是拘泥于自然的色彩,而是具备了更多的主观审美意识的创作。

“大雅斋”绿地墨彩花鸟纹捧盒

“大雅斋”松石绿地粉彩藤萝花鸟图椭圆盘

“大雅斋”陈设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器皿的内部施一层淡绿色釉,此种施釉方法创自乾隆朝,初为仿铜胎画珐琅的制作方法。之后各朝的陈设用瓷均有仿制,只是内部施釉厚薄不均,且无细小的纹路,这也是晚清粉彩陈设瓷的特点之一。

“大雅斋”瓷器充分表现了粉彩的装饰性,整体的色彩搭配充满了柔美的女性特征。花卉、虫鸟的配色取自自然又不是完全地模仿复制,只是提取了自然中的精髓。“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大雅斋”瓷器同一件器皿上常常出现四到五种颜色的搭配,但是色与色之间和谐的搭配,却创造出别样的韵味。时而是清新雅致的文人情调,时而是静穆深沉的贵族之气,都显现出“大雅斋”瓷器的艺术质感。

纹饰

“大雅斋”瓷器纹饰精美,以色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很有新意。纹饰描绘有藤萝花鸟、藤罗月季花、藤罗蝴蝶、莲塘荷花、鹭鸶莲花、栀子桃花、葡萄花鸟、荷花蜻蜓、喜鹊登梅、牡丹花、牵牛花、桃花、紫藤花、萱花、绣球等。“大雅斋”瓷器的纹饰告别了传统官窑常见的龙凤题材,代之为各式花卉、禽鸟,气息隽雅,意境清新。所勾画出的花团锦簇、鸟鸣蝶舞的瓷上花鸟世界,是慈禧太后对于自然的一种美好向往。

由于慈禧生平酷爱花卉,所以“大雅斋”瓷器上自然也以花卉纹饰为最。然而,“大雅斋”瓷器的纹饰已经不是选取单一的花卉主题去表达了,而是几种花卉共同组合成富有象征意义的复合主题。画面构图不追求多层次叠加,只是选取自然中的一个场景,经过宫廷画师的审美想象,创造出一种兼工带写的绘画风格,呈现了柔美娇媚、清新淡雅的女性气质。

宫廷造办处下发画样时,并不是每一种器形都附带小样,所以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工要根据瓷器造型的不同特点,在不改变画样主要布局及纹饰的基础上对构图做少许的改动。本来,画样上的纹饰是以大件器为模板绘制的展开图,而同样的纹饰在小件器形上就无法原样复制,只能选择主要的花卉图案根据具体的器形进行再次构图。

纹饰与釉色、器形等的完美结合才能诞生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但是,同治朝的御窑厂在经历过战火后,画工的瓷绘水准也较盛世时期有所下降。对比“大雅斋”瓷器的画样和成瓷,不难发现,绘制于瓷上的纹饰多了些装饰的图案感,少了些纸上纹饰的气韵流动,。

器形

“大雅斋”瓷器在器形选择上并无太多大件器皿,多是秀丽小巧的器皿,突出了慈禧太后的女性专用标识。概言之,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品种十分丰富,多日用瓷。“大雅斋”瓷器是为慈禧太后专门烧制的堂名款瓷器,准备烧成后在大雅斋中使用的,故而其品种十分丰富,涵盖了陈设和日用的多种器形。其中陈设用瓷有:花盆、盆奁、鱼缸、花瓶。还有高足碗、高足盘等供器器形。日用瓷有如下几种:碗(因尺寸不同分为海碗、大碗、中碗、怀碗)、盘(分为九寸盘、七寸盘、五寸碟、三寸碟)、茶碗、盖碗、渣斗、圆盒子、长靶羹匙。其中渣斗的造型尤其小巧,高大约在8 厘米左右,口径 9 厘米,便于随身使用。

二、花盆的款式众多。在“大雅斋”瓷器中,花盆的烧造量也很大。花盆除了大小型号的区别外,还有器形上的差异,包括正四方形花盆、长方形花盆、八角花盆、扇形花盆、银锭式花盆、梅花式花盆、圆花盆等,形制多样。有的花盆底部出于功能性考量,带有渗水透气孔。烧造如此多的花盆和慈禧太后对花的喜爱是分不开的。清代自雍正帝之后,皇室贵族的生活偏于享受园林美景带来的清新雅致。在烦乱的朝廷人事倾轧中,皇室贵族藉由花草来放松和转移紧张的心情。慈禧则更不例外,在宫中的御花园里遍植奇花异草,“大雅斋”瓷器中花盆数量的众多也是这种生活风尚在器物上的显现。

款识

“大雅斋”瓷器口沿处有“大雅斋”三字横款,右边多用红彩图章款“天地一家春”。对于里外均绘制粉彩纹样的碗盘类器物,在内壁的口沿处书“大雅斋”及“天地一家春”,而内里施白釉或绿釉无纹饰的器物,则在外壁口沿处书写二款。椭圆形的“天地一家春”篆体闲印章的印纹文字排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双排法,“天地一”三字居右侧,“家春”二字居左侧。另一种被称为“顶天立地”法,即“天”与“地”二字上下分布,中间空白部分是“一家春”三字。其中“一家”列右侧,“春”独自撑起左侧。款字的外围是海水双龙戏珠图案。

“大雅斋”松石绿地粉彩藤萝花鸟图渣斗

“大雅斋”松石绿地粉彩仙芝寿桃图大缸(一对)

除了少部分高足盘碗类的器物,“大雅斋”瓷器大部分器底都用红彩书写有“永庆长春”四字楷款,但并不是所有书写“永庆长春”款的瓷器都书写“大雅斋”、“天地一家春”款。“永庆长春”为四字吉言款,寓意了慈禧太后希望自己永葆青春的美好愿望。

需要指出的是,就款识而言,广义上的“大雅斋”瓷器应包括“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和“永庆长春”其中任意一种题款,或其中两款或三款的组合形式以及个别制作、装饰艺术风格相近的无款器物。像“大雅斋”瓷器这样一器三款的,在中国制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大雅斋”瓷器属于堂名款瓷器,但在清代的女性中,无论是贵为后宫之主的皇后,还是各个贵妃、福晋,使用的瓷器都无如此的专属标识。慈禧之所以能享此特权,是缘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整个国家的权力都已经归在她的手中。“大雅斋”是堂号,同时也是慈禧个人审美情趣的象征,在处理朝政之余,她舞文弄墨、写诗作画,“大雅斋”正好契合了她对于“艺术”的追求。

清朝宫廷御用瓷器中的珐琅彩瓷如何辨识


珐琅彩,创烧于康熙时期,在雍正、乾隆时,达到顶峰。单从名字上看,就不像青花、斗彩、影青或者是五彩那样本土化。其实,最早珐琅彩的原料是舶来品,从欧洲进口的。但是珐琅彩瓷器的出现,却是清朝康熙皇帝下令宫廷匠师把铜胎画珐琅的技术移植到瓷胎上的。此种技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瓷器大家族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

珐琅彩瓷为清朝宫廷御用瓷器,有时也赏赐给一些有功的大臣,而普通百姓连见到都是很困难的。在烧制过程中,要求十分严谨,只要稍有一点瑕疵,就会被打碎。尽管珐琅彩瓷出现的年代不是很久远,但是数量极其稀少,因此,市场上一经出现,便立刻受到藏友们的追捧。然而,要辨识珐琅彩还要下一些功夫。

第一、要看珐琅彩的图案。初期的康熙珐琅彩“有花无鸟”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色底多用黄、绿、红、兰、紫和胭脂。常见图案大都比较规矩,有九秋菊花、折枝大朵花卉、缠枝牡丹等;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纹饰则多是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配以诗词,凸显雅致。至乾隆时期,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但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珐琅彩瓷出现了西洋女人,由于乾隆对粉彩十分喜爱,于是,便有了珐琅和粉彩的结合的艺术品。

第二、看瓷胎和造型,珐琅彩用的瓷胎都是由景德镇烧制的素胎,瓷质细润,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所烧器型多为碗、盘、杯、瓶、鼻烟壶之类的小件器物。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

第三、看款识。康熙瓷器款识:单圈、双圈。元圈栏、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凹雕、凸雕。地挂白釉宇挂黑釉。地与字均挂一色釉,白地写兰字,白地写红字,绿地写红字。楷书、篆书,半行书、宋堑体、欧玉体。六字分两行每行三字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四字分两行省去“大清”二字。方栏内不可辩认的字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以上为有字者)秋叶、梅花、团花,园鹤,团蜗,花形物形完全无字(以上为无字者)。

雍正朝瓷器款识: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形式较之康熙为少,但较之康熙也有些变化,有: 六字双圈、四字无边栏、四字方边 六字、凹雕四字、凹雕六字、单圈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地挂白釉字挂黑釉地与字均挂一色釉,白地写红字、白地写兰字。楷书、篆书、宋集体、图书款、方栏内不可识的字,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以上为有字者)雍正时之无字者除双圈、秋叶、团龙、团鹤、团蜻外。

乾隆时瓷器之款识:六字双圈、六字单圈、六字无边栏、四字无边栏、四字方边、双线正方形。凹雕 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兰宇、白地红字、绿地红字、绿地黑字。楷书、篆书、欧王款宋案体、宋体书、图书款、砂底不挂釉凹雕,满清文、回回文、喇嘛文、西洋文(以上有字者)印花、团花、完全无字(以上为无字者)凡六字分三行每行二字或六字分两行,每行三字。四字分两行,省去“大清”二字。这三种款识,历朝皆有。六字分两行者,大都是官窑。字以端楷庄整重者为贵。

珐琅彩瓷器 绝版宫廷艺术品


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雍乾珐琅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

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但至于为什么叫“古月轩”,至今尚无定论。因为它这种尊贵的身份,每次在拍卖会出现,都是众人目光的焦点。

洋为中用

康熙时期,珐琅彩初创,珐琅彩料来自西洋,俗称洋色,所制瓷器大多为盘、碗、杯、壶等小件器物,且多为色地,即在素胎上以红、黄、蓝、绿等色釉作地,然后彩绘花卉图案。如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了一只清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碗,就是以胭脂红为地彩绘康熙时期典型的富贵牡丹花卉图案,花叶筋脉分明,画工严整细腻。此碗口径14.2厘米,底部为双方框“康熙御制”蓝料款。最终以700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742万元)。

查阅近二十年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珐琅彩瓷器成交记录,康熙珐琅彩的数量相较于雍乾时期要多,价格从100多万到800多万港币不等,价格稍低的都是较早期拍卖的,近几年的价格大都在七八百万港币左右。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相比康熙时期,制作工艺和技术都有进步,并且当时已能成功生产国产珐琅料,珐琅料不管从颜色还是品种,比康熙时期都丰富很多。所用素胎依然是景德镇御窑厂选送精品,有时也直接利用宫中的脱胎填白瓷器,以白地彩绘。彩绘图案也日趋丰富,器内器外,从花鸟竹石到山水人物一应俱全,并配有与画意相应的题诗,成为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瓷器风格也更趋优雅。

雍正皇帝在位虽只有十一年,珐琅彩瓷器存世量相对康乾时期要少得多,但不乏精品。2002年10月香港佳士德拍卖的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口径17.2厘米,双方框“雍正年制”蓝料款,所绘梅竹是典型雍正过墙花纹样,配有题诗“芳蕊经时雪里开”。拍卖时以3252.26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447.55万元)。类似的珐琅彩盘,目前已知的仅有两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日内瓦的某私人藏家有一件。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乾隆盛世珐琅异彩

到了乾隆时期,瓷器的绘画题材更加广泛。珐琅彩瓷绘画除继续沿袭雍正时期的风格,还模仿西洋画意,画面人物题材增多。乾隆皇帝才华横溢,兴趣广泛,本就是一大玩家,此时无论瓷器、玉器,还是漆器、木器、景泰蓝等等,都有很大发展。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技术也更臻于完美。

2006年11月,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收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由佳士德拍卖公司拍卖,约以1.51亿港元成交。此碗珐琅彩绘杏林春燕图,弱柳扶风,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底为双方框“乾隆年制”蓝料款。工艺精湛,为乾隆珐琅彩杰作。1985年5月此碗曾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成交价为110万港币,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价格就翻了130多倍。

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高16.5厘米,“乾隆年制”蓝料款,卷草形双耳,肩部饰卷草如意,主题纹饰为锦鸡花石。此器为乾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西洋画风和传统水墨相结合,惟妙惟肖,秀丽别致,“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二句题诗,更添文人气息,为乾隆珐琅彩精品。在香港拍卖时以1.15亿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1.22亿元)。此件瓷瓶伦敦佳士德曾在1975年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价格增长了515倍。这样高的回报率,其他投资项目恐怕永远都无法做到。

2003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乾隆“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图7),“乾隆年制”蓝料款,碗心绘佛手果子纹,碗外壁绘花石纹,并配有“迎风似逐歌声起宿雨那经舞袖垂”题诗。在香港拍卖时以2918.24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093.33万元)。

投资空间巨大

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每于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通常和图案、题诗内容相配合,文人气息很浓,往往能拍出高价。从近二十年的成交记录看,雍正珐琅彩的成交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尚无过亿,其实雍正时期珐琅彩最为珍贵,但传世量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近两年乾隆珐琅彩频频走高,已有两件过亿,而且这两件都是以前曾经拍卖过的,近十年的成交额也一般都在千万以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空间的巨大,可想而知。

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

纵观近二十年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瓷器价格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而珐琅彩的高贵出身,意味着珐琅彩流传到民间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漫长中国的沧桑历史,也让很多不可能的事充满变数。如果能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雍乾珐琅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