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 导航 >

康熙朝御制玻璃赏析

康熙朝御制玻璃赏析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瓷砖玻璃 玻璃瓷砖

2020-09-28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经过缓慢的、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的发展,玻璃制造工艺到清代达到顶峰,玻璃制作得到皇家的重视,品种增多,颜色多达数十种,玻璃的成型、加工工艺更加成熟。清代的档案史料证明,清宫内官办作坊造办处下设的玻璃厂,从康熙到宣统,从未间断过玻璃的制造与生产。本文旨在结合宫廷造办处档案和珍贵的玻璃实物,使读者了解玻璃厂建立之初的康熙时期玻璃的品种和制作工艺。

一、清宫玻璃厂的建立

众所周知,内务府是清代管理皇宫禁室事物的机构,以七司三院为主干,造办处是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造办处是专门负责制造、修理和储存帝后及宫廷需用的各项器物的机构。造办处具体建于何时,各种官家史书的记载略有出入,主要有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说和康熙三十年(1691年)之说。记载比较多的是,造办处初设在养心殿,后移至慈宁宫,但习惯上仍称为“养心殿造办处”。为了具体承办制造、修理各项器物,造办处内又分为不同的“作”。造办处成立之初并未设玻璃作。玻璃厂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建立的,“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隶属于养心殿造办处,设兼管司一人……四十九年,设玻璃厂监造二人。”据杨伯达先生引证,康熙敕命建造的玻璃厂是在传教士日耳曼人纪里安(kilianStumpf)指导下进行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传教士协助下开始筹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建成。玻璃厂集中了以山东和广州为主的各地能工巧匠,同时外国传教士也参加和指导玻璃生产。玻璃厂是造办处内众多作坊之一,是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御用玻璃的地方。为了满足皇家对玻璃器皿的大量需求,雍正年间在圆明园也建立了玻璃厂。北京夏天炎热,工匠无法操作,故玻璃厂每年“八月开窑,五月止窑。”

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重视玻璃制作的具体体现,也是清代玻璃制作走入正轨的重要契机。

二、康熙朝玻璃的品种与制作工艺

康熙年间是清代玻璃制作的首创时期,从康熙三十九年玻璃厂的建成到康熙在位的最后一年即六十一年的二十余年间,玻璃厂制作了哪些玻璃器,是了解和掌握康熙玻璃品种的关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起于雍正元年,迄于宣统三年,惟独没有康熙朝的记录,这无疑增加了我们了解康熙朝造办处玻璃制作情况的难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现有的文献和流传下来的珍贵实物来了解康熙朝玻璃制造的概况。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时期已有单色玻璃、珐琅彩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

l.单色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一种颜色的玻璃吹制或磨制的器物。流传于世的康熙时期玻璃器,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盛(图1)。该水盛高7、口径2.8厘米。有盖,削肩、阔腹、平底。盖上磨成六角形龟背纹,腹部饰下垂似莲瓣纹的尖状花瓣。器底正中阴刻“康熙御制”篆书款。水盛乃文房用品之一,此水盛系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烧造,属皇家御用器皿。该水盛玻璃无色透明,质地匀净,其制作工艺为:先将熔融的玻璃料吹成扁圆状,再用琢玉的方法加工而成。它是已知清代早期玻璃器皿的珍贵实物,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玻璃器的孤品。这件玻璃水盛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器物造型不甚相同,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这也恰恰说明了西方传教士对康熙时期玻璃制造的协助与影响。康熙时期的单色玻璃除此件珍贵器皿之外,香港李氏收藏家还珍藏一件“西瓜水色”玻璃水盛(图2)。此水盛高6、口径3.8、腹径10、底径6厘米。水盛圆口,往下渐渐凸起,形成鼓腹。水盛的颜色像熟透的西瓜瓤一样,红润明亮,晶莹剔透,故称“西瓜水色”。器底正中阴刻“康熙御制”篆书款。此水盛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纯正,手感沉重,其款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透明玻璃水盛的款识相同。这两件玻璃器是康熙时期极为珍贵的传世品。除此之外,见于记载的康熙单色玻璃还有蓝色、黄色、雨过天晴色等。

2.珐琅彩玻璃

玻璃胎珐琅彩是清代首创的玻璃制作工艺之一。玻璃胎珐琅彩器始于何时,未见详细史料记载。有的研究者只是笼统地讲,康熙时已有玻璃胎珐琅彩。但康熙玻璃胎珐琅彩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并没有作出回答。前面已经讲过,康熙时尚没有档案记录造办处的生产情况。过去已知最早的玻璃胎珐琅彩实物,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绿地珐琅彩竹节式鼻烟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玻璃胎珐琅彩,最早的是乾隆时期的器皿。所以,康熙时期是否有玻璃胎珐琅彩器,尚是未知数。因为谁都没有看到具有准确年款的实物。但根据珐琅彩在其他胎体器物上的运用,在理论上可以推断出,康熙时期应有玻璃胎珐琅彩。众所周知,珐琅是一种绘烧于金属器、瓷器、玻璃器上的原产于欧洲的釉料,大约在康熙年间传入我国。金属胎珐琅器首先在广州烧成,旋即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也烧制成功,署有康熙御制款的铜胎画珐琅器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均有比较多的收藏。画珐琅在铜胎上能烧制成功,可以从侧面证明也能在瓷器和玻璃器上成功烧制。事实上,康熙时已有瓷胎珐琅彩,由此不难判断,康熙时也应在玻璃上进行过试烧,因雍正时已有比较成熟的玻璃胎珐琅彩。当然,推断并不等于事实,最有说服力的应是署有康熙款识的玻璃胎珐琅彩实物的出现。令笔者高兴的是1998年在香港徐氏艺术馆,笔者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一件康熙款玻璃胎珐琅彩小杯(图3、4)。1999年,同一件小杯被香港爱好玻璃收藏的李先生出高价收买,笔者有幸又一次将其捧在手中反复观察,仔细琢磨,爱不释手。此杯或称其为盅,高3.6、口径5.1厘米。圆形,直口,底略内凹。杯身由白色不透明玻璃制成,有四个圆形开光,内绘四季花卉,依次为月季、牡丹、菊花及荷花;开光外深红色珐琅地上绘有团花。口沿处绘有环带菊花纹。杯底署有蓝色“康熙御制”楷书款,款外有内细外粗的双栏框。杯身原破碎,经修复再现原貌。这件小杯大小不过盈握,类似于酒杯,其造型与纹饰均属于典型的宫廷风格,不带有任何外来文化的痕迹,与透明玻璃水盛形成鲜明对照。从其成型工艺和珐琅色彩看,已属于比较成熟的作品了。由此可见,玻璃胎珐琅彩是继铜胎、瓷胎珐琅烧制成功之后,清代珐琅彩的又一创新。这件重要的玻璃胎珐琅彩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清代玻璃工艺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传统认识,弥补了因文献缺乏而造成的模糊,从而对玻璃胎珐琅彩工艺在清代的制作时间有了大致准确的答案。

3.套玻璃

康熙时期玻璃制作工艺的另一创新,是“套料”的烧制成功。所谓“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玻璃制成的器物,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重要发明。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见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之美。清代著名学者赵之谦在光绪六年(1880年)撰写的《勇庐闲诘》中写到:“时(康乾之时)天下大定,万物殷富,工执艺事,咸求修尚,于是列素点绚,以成文章,更创新制,谓之曰套。套者,白受彩也,先为之质曰地,则玻璃砗磲珍珠,其后尚明玻璃,微白,色若凝脂,或若霏雪,曰藕粉。套之色有红有蓝,更有兼套曰二彩、三彩、四彩、五彩或重叠套,雕镂精绝。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光照艳烂若异宝。乾隆以后,巧匠刻画,远过詹成,矩凿所至,细入毫发,扪之有棱。”文中详细记载了套玻璃工艺的制作时间、康熙、乾隆时期套玻璃的不同风格以及套玻璃的不同种类。实际上,套玻璃有套一色与套多色之分。“白受彩”分为白地套红、套蓝、套绿、套黄等,这是套色玻璃中之主流产品。此外,还有“兼套”,即在同一色玻璃胎上套二色以上的玻璃器。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康熙时期已有此工艺,但迄今尚未发现康熙套玻璃器实物。流传至今的最早、最多、也是最精美的套玻璃器是乾隆时期的作品。我们期待着像发现康熙玻璃胎珐琅彩一样,有朝一日能够亲眼见到康熙、雍正时期套玻璃器的面世。

4.刻花玻璃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雍正时期《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可以知晓,康熙时期还有一种刻花玻璃。如:“雍正三年,玉作。十一月初六日,首领太监程国用持来,雨过天晴刻花套杯一套,十二个。雨过天晴素套杯—套,十二个。说太监杜寿传旨,着查问,钦此。随查得雨过天晴刻花套杯系广东匠人程向贵做的,于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初八日丁皂宝呈进的。进的雨过天晴素套杯系家里学手匠人周俊做的。于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丁皂宝呈进的。海望回过怡亲王谕,做杯匠人今在何处,随问丁皂宝处。丁皂宝来说,广东匠人程向贵、周俊二人于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交巡抚送去迄。于本日,首领太监程国用将雨过天晴杯二套仍持去,交太监杜寿迄。”

以上这段珍贵的档案史料,至少向我们传递了三种信息:第一,康熙时期玻璃厂有来自广东的匠人,并交代了他们离开造办处玻璃厂的时间;第二,雨过天晴套杯有两套,色彩相同,但制作工艺、制作时间、制作人均不同;第三,至少在雍正三年,这两套玻璃杯仍在清宫收藏。遗憾的是,现在仅能看到文字记载。雨过天晴玻璃是仿柴窑雨过天晴色烧造的。雨过天晴色玻璃屡见于雍正时期的档案中,由此不难看出,这种颜色的玻璃深受皇家的青睐。

5.洒金玻璃wWW.taOCI52.cOm

洒金玻璃是康熙时期创新的另一个玻璃品种。据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玄烨巡幸江南时,至苏州接见巡抚宋荦,并赏赐了玻璃鱼缸一个、洒金蓝玻璃瓶两个、蓝玻璃盘一面、黄玻璃小盘十面、蓝玻璃瓶两个、蓝玻璃花笔筒一个、蓝玻璃座蓝玻璃水盛一个,共十八件玻璃器。这批玻璃器很可能是皇家玻璃厂遵照玄烨旨意烧造的,专供皇帝御用或赏赐。洒金蓝玻璃是仿照阿富汗所产的青金石烧造的,需要很高的技术。玄烨的颁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玻璃厂在建造仅仅几年的时间里,就已掌握了洒金玻璃工艺。

以上向读者介绍了清代康熙玻璃厂的建立与康熙时期制作的玻璃品种与工艺。玻璃质脆,不易保存,故能够留存至今的康熙玻璃器寥若晨星,目前仅知比较准确的只有三件,其珍贵程度不言自明,它们是康熙御制玻璃的缩影。康熙玻璃厂的建立为清代玻璃的制作、发展以及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推荐

匏制乾隆御题六棱瓶


瓶直口,细颈,凸腹。从颈至身呈六棱式,底为六方圈足。器体丰满,棱线突出,分隔出六面装饰区间,分别在腹部饰团寿纹,于瓶颈下半部、肩部和近底处饰以变体蕉叶纹、连弧纹、仰覆莲瓣纹、蔓草纹等,纹饰多变而规律,与光素的颈部恰成对比,虚实之间意蕴丰富。器身之棱线至器口渐归于圆滑,显现出渐变的外形轮廓线,是又一引人注目之处。器底足内有阴文隶书填绿彩御题诗一首:

幸谢蒸鹅佐脱粟,

却成槌纸得全壶。

囫囵弗藉范而范,

穆何妨觚不觚。

孝士漫嗤书依样,

陶人那问铸从模。

无烦贮水安铜胆,

随意闲花簪几株。

末署“乾隆壬寅新正月御题”,并“古香”、“太璞”。壬寅年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此诗载《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八五,原题作《咏壶卢缾》。此题诗亦见于匏制缠枝莲纹槌形瓶上。

“大腹便便者”非康熙朝彩瓷


问:该瓷器是哪个时期生产的,有无收藏价值?广州艺拍专业人士作答:

从图片判断,该瓷器为“彩人物瓷盖罐”。从底款上来看,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似乎是康熙朝的作品。但是,该器物最大的失败在于造型:腹部过于肥大,几乎成圆形,圈足也与康熙朝的作品相差很远,人物动物比例失调;色彩也与康熙彩瓷相差很远。

总体上看,该器物不论在造型上、绘画上或色彩上都难以达到康熙彩瓷的神韵和水平,尤其是在人物的描绘上更显示出时代的差距。从图片看就应属于现代仿品,可以说几乎无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问:我家的花瓶高46厘米,底径、口径19厘米,釉厚,瓶身呈现波浪釉,解放前购买已是旧货,请问是否同治彩?

广州艺拍专业人士作答:

该花瓶是属于典型的广彩开光人物花鸟瓷。广彩瓷,即广州彩瓷,又称“广州织金彩瓷”,广彩出现于明末清初的广州,是中国的重要彩瓷品种之一,也是著名的“外贸货”。目前的价格不断走高。该瓶两面绘画人物,两面绘画花鸟,但是人物和花鸟绘画一般,属于清晚期的作品,市面上较多见,市场参考价估计在1万元~1.5万元之间。

问:我家的老家具看起来有些年份,不知道是什么料,哪个时期生产的?有无收藏价值?

广州艺拍专业人士作答:

从图片判断,这几件家具的确是旧物,有一定的历史年份,但只从照片难以判断时期,也难分清其材质,估计应该是黄花梨或酸枝。

绘画有博古纹图案,雕工只算是一般,但保存比较完整,有一定的收藏和经济价值。随着这几年明清家具的收藏热,该几件家具有可能有比较大的升值潜力。

介绍清代康熙玻璃厂的建立与康熙时期制作的玻璃品种与工艺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经过缓慢的、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的发展,玻璃制造工艺到清代达到顶峰,玻璃制作得到皇家的重视,品种增多,颜色多达数十种,玻璃的成型、加工工艺更加成熟。清代的档案史料证明,清宫内官办作坊造办处下设的玻璃厂,从康熙到宣统,从未间断过玻璃的制造与生产。本文旨在结合宫廷造办处档案和珍贵的玻璃实物,使读者了解玻璃厂建立之初的康熙时期玻璃的品种和制作工艺。

一、清宫玻璃厂的建立

众所周知,内务府是清代管理皇宫禁室事物的机构,以七司三院为主干,造办处是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造办处是专门负责制造、修理和储存帝后及宫廷需用的各项器物的机构。造办处具体建于何时,各种官家史书的记载略有出入,主要有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说和康熙三十年(1691年)之说。记载比较多的是,造办处初设在养心殿,后移至慈宁宫,但习惯上仍称为“养心殿造办处”。为了具体承办制造、修理各项器物,造办处内又分为不同的“作”。造办处成立之初并未设玻璃作。玻璃厂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建立的,“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隶属于养心殿造办处,设兼管司一人……四十九年,设玻璃厂监造二人。”据杨伯达先生引证,康熙敕命建造的玻璃厂是在传教士日耳曼人纪里安(kilianStumpf)指导下进行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传教士协助下开始筹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建成。玻璃厂集中了以山东和广州为主的各地能工巧匠,同时外国传教士也参加和指导玻璃生产。玻璃厂是造办处内众多作坊之一,是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御用玻璃的地方。为了满足皇家对玻璃器皿的大量需求,雍正年间在圆明园也建立了玻璃厂。北京夏天炎热,工匠无法操作,故玻璃厂每年“八月开窑,五月止窑。”

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重视玻璃制作的具体体现,也是清代玻璃制作走入正轨的重要契机。

二、康熙朝玻璃的品种与制作工艺

康熙年间是清代玻璃制作的首创时期,从康熙三十九年玻璃厂的建成到康熙在位的最后一年即六十一年的二十余年间,玻璃厂制作了哪些玻璃器,是了解和掌握康熙玻璃品种的关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起于雍正元年,迄于宣统三年,惟独没有康熙朝的记录,这无疑增加了我们了解康熙朝造办处玻璃制作情况的难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现有的文献和流传下来的珍贵实物来了解康熙朝玻璃制造的概况。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时期已有单色玻璃、珐琅彩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

l.单色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一种颜色的玻璃吹制或磨制的器物。流传于世的康熙时期玻璃器,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盛(图1)。该水盛高7、口径2.8厘米。有盖,削肩、阔腹、平底。盖上磨成六角形龟背纹,腹部饰下垂似莲瓣纹的尖状花瓣。器底正中阴刻“康熙御制”篆书款。水盛乃文房用品之一,此水盛系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烧造,属皇家御用器皿。该水盛玻璃无色透明,质地匀净,其制作工艺为:先将熔融的玻璃料吹成扁圆状,再用琢玉的方法加工而成。它是已知清代早期玻璃器皿的珍贵实物,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玻璃器的孤品。这件玻璃水盛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器物造型不甚相同,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这也恰恰说明了西方传教士对康熙时期玻璃制造的协助与影响。康熙时期的单色玻璃除此件珍贵器皿之外,香港李氏收藏家还珍藏一件“西瓜水色”玻璃水盛(图2)。此水盛高6、口径3.8、腹径10、底径6厘米。水盛圆口,往下渐渐凸起,形成鼓腹。水盛的颜色像熟透的西瓜瓤一样,红润明亮,晶莹剔透,故称“西瓜水色”。器底正中阴刻“康熙御制”篆书款。此水盛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纯正,手感沉重,其款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透明玻璃水盛的款识相同。这两件玻璃器是康熙时期极为珍贵的传世品。除此之外,见于记载的康熙单色玻璃还有蓝色、黄色、雨过天晴色等。

德-化-陶-瓷-总-站

2.珐琅彩玻璃

玻璃胎珐琅彩是清代首创的玻璃制作工艺之一。玻璃胎珐琅彩器始于何时,未见详细史料记载。有的研究者只是笼统地讲,康熙时已有玻璃胎珐琅彩。但康熙玻璃胎珐琅彩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并没有作出回答。前面已经讲过,康熙时尚没有档案记录造办处的生产情况。过去已知最早的玻璃胎珐琅彩实物,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绿地珐琅彩竹节式鼻烟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玻璃胎珐琅彩,最早的是乾隆时期的器皿。所以,康熙时期是否有玻璃胎珐琅彩器,尚是未知数。因为谁都没有看到具有准确年款的实物。但根据珐琅彩在其他胎体器物上的运用,在理论上可以推断出,康熙时期应有玻璃胎珐琅彩。众所周知,珐琅是一种绘烧于金属器、瓷器、玻璃器上的原产于欧洲的釉料,大约在康熙年间传入我国。金属胎珐琅器首先在广州烧成,旋即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也烧制成功,署有康熙御制款的铜胎画珐琅器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均有比较多的收藏。画珐琅在铜胎上能烧制成功,可以从侧面证明也能在瓷器和玻璃器上成功烧制。事实上,康熙时已有瓷胎珐琅彩,由此不难判断,康熙时也应在玻璃上进行过试烧,因雍正时已有比较成熟的玻璃胎珐琅彩。当然,推断并不等于事实,最有说服力的应是署有康熙款识的玻璃胎珐琅彩实物的出现。令笔者高兴的是1998年在香港徐氏艺术馆,笔者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一件康熙款玻璃胎珐琅彩小杯(图3、4)。1999年,同一件小杯被香港爱好玻璃收藏的李先生出高价收买,笔者有幸又一次将其捧在手中反复观察,仔细琢磨,爱不释手。此杯或称其为盅,高3.6、口径5.1厘米。圆形,直口,底略内凹。杯身由白色不透明玻璃制成,有四个圆形开光,内绘四季花卉,依次为月季、牡丹、菊花及荷花;开光外深红色珐琅地上绘有团花。口沿处绘有环带菊花纹。杯底署有蓝色“康熙御制”楷书款,款外有内细外粗的双栏框。杯身原破碎,经修复再现原貌。这件小杯大小不过盈握,类似于酒杯,其造型与纹饰均属于典型的宫廷风格,不带有任何外来文化的痕迹,与透明玻璃水盛形成鲜明对照。从其成型工艺和珐琅色彩看,已属于比较成熟的作品了。由此可见,玻璃胎珐琅彩是继铜胎、瓷胎珐琅烧制成功之后,清代珐琅彩的又一创新。这件重要的玻璃胎珐琅彩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清代玻璃工艺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传统认识,弥补了因文献缺乏而造成的模糊,从而对玻璃胎珐琅彩工艺在清代的制作时间有了大致准确的答案。

字串4

3.套玻璃

康熙时期玻璃制作工艺的另一创新,是“套料”的烧制成功。所谓“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玻璃制成的器物,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重要发明。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见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之美。清代著名学者赵之谦在光绪六年(1880年)撰写的《勇庐闲诘》中写到:“时(康乾之时)天下大定,万物殷富,工执艺事,咸求修尚,于是列素点绚,以成文章,更创新制,谓之曰套。套者,白受彩也,先为之质曰地,则玻璃砗磲珍珠,其后尚明玻璃,微白,色若凝脂,或若霏雪,曰藕粉。套之色有红有蓝,更有兼套曰二彩、三彩、四彩、五彩或重叠套,雕镂精绝。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光照艳烂若异宝。乾隆以后,巧匠刻画,远过詹成,矩凿所至,细入毫发,扪之有棱。”文中详细记载了套玻璃工艺的制作时间、康熙、乾隆时期套玻璃的不同风格以及套玻璃的不同种类。实际上,套玻璃有套一色与套多色之分。“白受彩”分为白地套红、套蓝、套绿、套黄等,这是套色玻璃中之主流产品。此外,还有“兼套”,即在同一色玻璃胎上套二色以上的玻璃器。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康熙时期已有此工艺,但迄今尚未发现康熙套玻璃器实物。流传至今的最早、最多、也是最精美的套玻璃器是乾隆时期的作品。我们期待着像发现康熙玻璃胎珐琅彩一样,有朝一日能够亲眼见到康熙、雍正时期套玻璃器的面世。

4.刻花玻璃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雍正时期《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可以知晓,康熙时期还有一种刻花玻璃。如:“雍正三年,玉作。十一月初六日,首领太监程国用持来,雨过天晴刻花套杯一套,十二个。雨过天晴素套杯—套,十二个。说太监杜寿传旨,着查问,钦此。随查得雨过天晴刻花套杯系广东匠人程向贵做的,于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初八日丁皂宝呈进的。进的雨过天晴素套杯系家里学手匠人周俊做的。于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丁皂宝呈进的。海望回过怡亲王谕,做杯匠人今在何处,随问丁皂宝处。丁皂宝来说,广东匠人程向贵、周俊二人于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交巡抚送去迄。于本日,首领太监程国用将雨过天晴杯二套仍持去,交太监杜寿迄。”

以上这段珍贵的档案史料,至少向我们传递了三种信息:第一,康熙时期玻璃厂有来自广东的匠人,并交代了他们离开造办处玻璃厂的时间;第二,雨过天晴套杯有两套,色彩相同,但制作工艺、制作时间、制作人均不同;第三,至少在雍正三年,这两套玻璃杯仍在清宫收藏。遗憾的是,现在仅能看到文字记载。雨过天晴玻璃是仿柴窑雨过天晴色烧造的。雨过天晴色玻璃屡见于雍正时期的档案中,由此不难看出,这种颜色的玻璃深受皇家的青睐。

5.洒金玻璃

洒金玻璃是康熙时期创新的另一个玻璃品种。据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玄烨巡幸江南时,至苏州接见巡抚宋荦,并赏赐了玻璃鱼缸一个、洒金蓝玻璃瓶两个、蓝玻璃盘一面、黄玻璃小盘十面、蓝玻璃瓶两个、蓝玻璃花笔筒一个、蓝玻璃座蓝玻璃水盛一个,共十八件玻璃器。这批玻璃器很可能是皇家玻璃厂遵照玄烨旨意烧造的,专供皇帝御用或赏赐。洒金蓝玻璃是仿照阿富汗所产的青金石烧造的,需要很高的技术。玄烨的颁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玻璃厂在建造仅仅几年的时间里,就已掌握了洒金玻璃工艺。

以上向读者介绍了清代康熙玻璃厂的建立与康熙时期制作的玻璃品种与工艺。玻璃质脆,不易保存,故能够留存至今的康熙玻璃器寥若晨星,目前仅知比较准确的只有三件,其珍贵程度不言自明,它们是康熙御制玻璃的缩影。康熙玻璃厂的建立为清代玻璃的制作、发展以及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瓷历史


悠久的制瓷历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