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结合

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结合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0-02-18

陶瓷文化。

元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从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朝的陶瓷文化及其对中国陶瓷文化方面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它揭示了社会历史背景对陶瓷文化的影响,为我们陶瓷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远东、日本等国,最后传到欧洲。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二、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学习中国人物画对于古装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古装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湾‘公仔’的传神、古朴和苍劲,德化瓷塑观音的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婉转,以及景德镇瓷塑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造型简练、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

三、结束语

元朝的陶瓷文化的成就对促进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及工艺美术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陶瓷生产格局和装饰风格,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陶瓷文化的研究包含历史学,工艺学,美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精选阅读

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


书法艺术,同样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它在艺术特征方面,与陶瓷艺术的联系,初看似乎不相关。实际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

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代美学家对书法的这种特性早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见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另外,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黑格尔曾经指出:绘画“只能抓住某一顷刻”,把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莱辛说得更加具体和明确,他说:“绘画在它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记得上,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清楚的理解。”这虽然说的是绘画,但适用于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而且,这正是这两种艺术的特征之一,书法艺术表现得更甚,尽管书法要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要“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站,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尽管要求书法艺术要有如“悬针垂露之异,奔雷附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岩身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但它毕竟是一种抽象性、表现性、虚拟性的艺术。

陶瓷艺术家们,或许从这种比较中,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用。

陶瓷与现代公共环境艺术


我国已故的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雕塑家郑志先生曾把建筑工程、环境艺术紧密结合的陶瓷称为“大陶瓷”,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他就大胆预言:“""大陶瓷""在未来的屋顶范围、地下城市,城市雕塑和环境艺术等领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历史的发展,将郑志先生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并受到广泛青睐。在传统陶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陶瓷,出现了崭新的创作方向和表现形式。现代陶瓷壁画、陶瓷雕塑、陶艺器皿等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外和公共环境中。融合于建筑环境空间的环境艺术陶瓷,不但美化了建筑环境,提升了环境空间的品位,同时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满足了现代人丰富的精神审美需求。

世界首创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陶瓷艺术壁挂,便是中国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建筑的成功典范。

从高处俯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犹如五片绽放的花瓣,组成了硕大美丽、吐露芬芳的“蝴蝶兰”。

这座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整个建筑外表采用金属夹层玻璃幕墙,内墙装饰采用特制的浅黄、赭红、棕色,灰色的陶瓷壁挂。由十四万片陶片组成的陶瓷艺术壁挂形成了十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灯光映衬下,如同悬浮在空中的彩色果核。陶艺壁挂由两根线缆串联在一起,从屋顶一直悬挂到地面,轻轻敲击,会发出清脆悠扬的响声,如同天籁之音自上而下倾泻而出。

道法自然、设计精妙、色泽和谐、层叠错落的“陶瓷艺术壁挂”,融隔音效果与艺术效果于一体,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出陶土的技术、油彩的技术和焙火的魔术。其景状别具一格,其意境超乎物外,旨在表现美的形式,真的内涵,深刻体现生命的律动。

“陶瓷在中国建筑史上和艺术史上的运用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史也就是陶瓷的发展史,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陶艺壁挂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如同树皮褶皱的陶瓷形状,象征东方艺术中心这座建筑根植于深厚的艺术土壤之中,每一块陶瓷片色彩度都不相同,以近似却不尽相同的组合,象征中国太极的奥妙。”这是开创陶艺作品用在大型景观空间布置先河的蒋国兴先生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巨型陶瓷艺术壁挂的生动诠释。

陶瓷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东西。其简单是因为它的素材是无处不有、就地可取的泥土;其复杂不仅在于它是人类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还在于它是人类心智、情感思想的透露和传递。通过陶器,我们看到,人类可以通过大脑与双手,巧妙地把握和控制天然材料,使之按照人的意志、思维和想象成型,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在我国,建筑与陶瓷结合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代,当时的城市建筑地下排水工程中就出现了陶瓷;西周时代的板瓦、简瓦;战国时代的浮雕地砖、透雕提杆砖;汉代的画像砖。北魏琉璃瓦的问世,使昔日价值连城的奢侈品成为建筑材料。人们一提起琉璃瓦,就会想起金碧辉煌的中国皇宫建筑和九龙壁、琉璃杯等流芳千古的不朽之作。陶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光辉的篇章。

精致细微和博大沉雄是陶的两个基本特征,其精细之美往往融合于宏伟之中,而其博大沉雄又常常在细微中体现出来。正式这两种材质的结合,陶和陶艺的生存、发展的无限空间,可以在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里发挥独特的作用。

如何有效减少日益发展的工业和突飞猛进的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当今社会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现代环境陶艺作品的涌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陶艺作品能让陶土自然地、亲切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帮助人们找回泥土,接近自然。陶艺是连结人与自然最好、最富有感情的媒介。大凡优秀的环境陶艺作品,都能在单纯中蕴含丰富,在匠心独具中体现自然,在现代形式中传达传统精神。古老的陶语言透露着当代人的思想和情趣,置身于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人们回归自然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是个陶艺大国,有着深厚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陶艺传统,继承优秀的陶艺传统,将传统陶艺融入现代建筑,是中国陶艺家们的神圣使命,蒋国兴先生在这方面作了长期的、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除了本文前面所介绍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点睛之笔——巨型陶艺壁挂之外,他还主创了上海地铁四号线巨型陶瓷浮雕“历史定格——盾”,上海世博村陶艺壁画“京剧交响”、“万象缤纷”、无锡大剧院陶瓷壁挂“太湖美”等。蒋国兴的陶艺作品已获得三项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三十四项发明或外观设计专利;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巨型陶艺壁挂”获得国家鲁班奖,其“陶瓷艺术壁挂技艺”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在首届英国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蒋国兴创作的景观艺术作品荣获英国国际科学中心国际荣誉评委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皇冠奖”。

可以说,将极具民族特色的陶艺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空间,会使当代的公共环境艺术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富有生命力。还可以说,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空间,既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创造出了一个地域特色文化,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新路。

简析陶瓷艺术与沙画表演的精彩结合


沙画表演是一门神奇的艺术,一种前卫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由来自匈牙利的世界著名沙画大师FerencCako所创造。它是指在白色背景板上现场用沙子作画,并结合音乐通过投影展现在屏幕上。沙画具有的那种独特的表演魅力,能使现场观众进入梦幻般的感觉和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沙画艺术是21世纪刚刚兴起的一种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突破传统艺术,创意神奇、画面绝美,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天衣无缝的表演令人震惊。沙画可以根据各种题材创作,从画面的不断变换到最后公司LOGO或产品形象的演变过程,创意独特,技法熟练、浑然天成,能表现特定主题。我国传统文明能够说是博学多才,如何用沙画演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及各种文明精粹能够说是一个十分难可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国传统文明能够说是面十分广,包括山水水墨画,陶瓷,茶叶,岩画,剪纸,年画,修建,我国书法。用沙画不可能一一的悉数写意出来,咱们就特意选择了一个分支-陶瓷,来演绎。陶瓷艺术已经有几千年前史,一向伴随着我国民族的生长,我国英文简称“china”都是从陶瓷而来。沙画作为新式的动态艺术,完全是靠沙画师个人的策划和了解来演绎我国的陶瓷文明(陶瓷的前史,由来,开展)。再用沙画演绎陶瓷艺术的过程中,咱们也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来了解咱们的文明,然后才干非常好的用沙画来演绎,让观众能够在赏识沙画的同时,感同身受,来感触咱们的文明,学到知识。沙画和陶瓷的联系是十分有代表性,能够说是西方艺术与我国文明的联系,取其精华,来直观的传达咱们的文明厚重感。咱们信任沙画扮演和我国传统文明联系对遍及传统文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沙画师以及更多的行业会有各种形式和方法来演绎咱们的文明,信任不久的将来,咱们会看到愈加昌盛的中华文明。

现代陶瓷艺术与釉上人物的发展


所谓陶艺,就是陶瓷艺术,是地母和火神的艺术,是土与火的结晶。中国,素有“陶瓷之国”的美誉,然而,景德镇,便有着“陶瓷之都”的称号。千年的历史积淀是景德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不断注入的新鲜艺术血液或许是它一直不被世界遗忘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景德镇拥有全国惟一的陶瓷学院,拥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近百家陶瓷文化研究社团机构,还有数百位身怀绝技的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只是景德镇瓷器获得的众多赞誉之一。景德镇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陶瓷是它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凭借其独特而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资源为发展陶瓷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景德镇孕育出很多精美绝伦的瓷作精品,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青花、玲珑、粉彩与颜色釉四大名瓷。

陶瓷的发现,是告别愚昧时代的标志,从此人们开始用火和泥谱写人类文明史上永无止境的华彩篇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陶瓷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的昭然时尚,到古时的“彩陶”“绳纹”,到现代陶瓷行业的千姿百态,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转型,陶瓷已成为今日餐桌、室内装饰的时尚标志。与此同时,陶瓷造型在人们日益追求时尚的同时完善自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国的陶瓷艺术来自于民间,又运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实用的同时也起到了欣赏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从吃饭的锅碗瓢盆到喝茶用的茶壶杯子,从一般居家环境的室内陈设到公共场所的户外雕塑,陶瓷作为一种媒介材料,从生活中来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又从艺术的角度去引领人们的审美品位,可说是从物质走向精神又从精神深入物质生活。

景德镇陶瓷艺术人才的结构日益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他们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广泛的信息和知识、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素养,使他们更具包容性和开拓性,大大改变了景德镇陶瓷艺术队伍的状况。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视觉形象的张力、冲击力、色彩感、形式感、装饰感、节奏感;对具有欣赏性、观赏性,以及新奇、轻松、唯美事物的需求在逐渐增强,向着观念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向性发展,崇尚简约、多变、求新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成为当今时代重要的审美时尚。现代陶艺刚好与当今的审美观念和时尚相适应,且师带徒、父传子的传承关系正逐步被新型的关系所代替。艺术创作思维已从单向思维封闭型变为多向思维开拓型,陶瓷艺术彩类之间的界线逐步变得模糊,而工艺技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向更高层次和纵深方向发展。

在开始创作陶瓷的这么多年,我还是比较喜欢釉上人物的创作,其中以画仕女为主,创作了许多作品。

所谓釉上彩瓷是高温陶瓷的一种,景德镇高温瓷分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说,“釉上”和“釉下”从字面上就能清楚地说明用于陶瓷彩饰方面两种主要而不同的方法,过去称釉上彩为“表绘”,釉下彩则为“里绘”。但是它们的调制、应用和煅烧情况就有显著的差异。釉上彩的烧成在釉的表面,它的烧成温度比釉下彩低得多。相反,釉下彩必须达到一定的高温才能产生所应有的效果。釉下彩的着色剂就不必调制在熔块中,但需要足够的耐火性以适应它的需要,往往需要很高的温度进行烧制。釉下彩又包括青花、釉下五彩、釉里红等。

说到人物画,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风》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单幅人物画作品。到了汉代,人物画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在人物画的创作上,不仅有造型精准的画像,还有以形传神和夸张、变形的作品。许多画像,都具有鲜明的写意性。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楷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历史上也出现许多优秀画家,譬如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颐都创作出了不少人物画的优秀作品。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等主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

釉上人物仕女装饰盘

在人物画中,我比较偏爱传统的画法与题材,像仕女就是我常画的一类题材,仕女画亦即美女画,是画坛中对美女画的一个沿习用词。中国仕女画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仕女画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仕女画在发展过程中,其表现领域也不断扩展。“仕女画”作为一个概念、一种题材门类、一种规模而论,就目前资料记载,应从唐代开始。其代表画家有张萱、周肪等。他们笔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层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贵族和名门淑女。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上层妇女闲逸的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从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女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中对洛水女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女瘦骨清象,气度高古的风姿。尽管在仕女画中出现的并不一定都是佳丽美女,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仕女画称为“美女画”。仕女画的画家们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因此,一部仕女画史其实也是一部“女性美”意识的流变史。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仕女画发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所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这时期的仕女画在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成为一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题材,画作中的女子无论是贤妇、贵妇、仙女或从军习武的花木兰、梁红玉等皆拥有着修颈、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容颜,“风露清愁”、黯然神伤的小家碧玉般韵致等。这一时期,不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文人画家改琦、费丹旭等,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纵观历史,仕女画从起源、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二千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把这些传统的题材结合起来,加于陶瓷上,用釉上彩施画,就是釉上人物瓷画了。其风味独特,既接收了传统的画法风格,又加之创新,以陶瓷为载体,其效果令人惊叹。

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我国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传统陶瓷工艺已经和现代陶瓷工艺融为一体,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设计理念前卫、制造工艺精湛、艺术内涵丰韵的个性化工艺体系。因此,本文将着眼于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与传统工艺结合的现实意义,围绕着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形式与方法展开论述。

陶瓷工艺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艺术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传承而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在国际艺术领域闪耀着熠熠光芒。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陶艺大师不断转变设计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融合到一起,不但使陶瓷这一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同时也成为现代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品。

一、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与传统工艺结合的现实意义

(一)顺应时代变革要求,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传统陶瓷工艺常常以红色作为设计主基调,釉里红的呈色敦厚、朴实,而现代陶瓷工艺又称之为精细陶瓷,往往突出科学技术含量,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前题下,更加专注于陶瓷的功能性,比如强度高、耐高温等。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而陶瓷工艺品逐步成为居家、收藏的必备品,这就需要陶瓷设计师站在个性化需求的角度,从人们的审美眼光与精神所需出发,将现代个性化设计元素与传统陶瓷工艺相结合,使陶瓷工艺品具有质感美、造型美、内涵美,以获得更多人群的青睐,帮助陶瓷生产企业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在提升陶瓷产品附加价值的同时,使企业实现提效增收的经营目标。

(二)一脉相承,发扬光大

陶瓷工艺本身遵循着“以人为主”的理念,无论从设计过程还是从生产过程,都融入了“人的期待值”,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五花八门,每个人精神文化追求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这就对陶瓷工艺品形成了一个多元化视角、多层次需求格局,如果仅仅依托于现代工艺技术或者单独借助于传统工艺方法,无法满足各个阶层受众群体的需求,因此,现代生活个性化的陶瓷设计理念是传统陶瓷工艺的升级,而传统陶瓷工艺也依附于现代陶瓷工艺才能使这一民族瑰宝继续传承下去,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了陶瓷工艺品的档次与艺术价值,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二、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形式

(一)造型结合,惟妙惟肖

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工艺应注重于陶瓷的造型,无论陶瓷工艺品是平面的亦或立体的,是抽象的亦或具象的,都离不开“型”,透过陶瓷工艺品的“型体”就能够讀懂工艺品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因此,近年来,陶瓷设计师将传统工艺中的陶瓷“型体”融入到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理念当中,并合理运用火焰、肌理、材质,在满足造型需要的同时,也体现了陶瓷工艺品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内在美感。

通常情况下,陶瓷设计师往往采用象征性的处理方式,将形状与传统工艺元素融合到一起,使陶瓷鉴赏者与收藏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下面这个《角马》陶瓷作品,就将传统的造型工艺与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理念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在造型设计上既沿用了传统的造型元素,从实用性与观赏性方面来说,现代生活的个性化以及层次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代表作品,通常是装饰花瓶与景观盆台,从传统工艺角度看,这些工艺品传承了古代陶瓷的线性造型美,从现代工艺角度看,陶瓷设计师充分运用了个性化塑性的优势,设计出的陶瓷作品件件惟妙惟肖。

(二)文化内涵结合,提升艺术价值

陶瓷工艺品属于热门收藏品,国内诸多收藏家在网罗陶瓷工艺品时,往往从精神文化视角出发,而不仅仅关注工艺品本身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陶瓷工艺品的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陶瓷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作品的文化创意,将我国传统的文化底蕴融入到作品当中,以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作为侧重点,分析当下陶瓷工艺品市场的运作动向,使陶瓷工艺品的经济与文化艺术的双向价值体现出来,以带动陶瓷工艺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就目前我国陶瓷市场的产品来说,主要包括茶具、餐具以及装饰陶瓷工艺品,由于品类繁多,样式繁杂,使产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大打折扣[2]。因此,应以传统工艺的文化底蕴积淀为契合点,逐步拓展产品的功能性,使产品更具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比如人们在购买陶瓷装饰品时,应将产品的历史文化渊源向购买者进行讲解,使其对陶瓷这一传统工艺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盲目收藏,不盲目跟风,从精神文化层面考量该艺术品的实际价值,这样对传播陶瓷文化的正向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三)精神意蕴结合,融入生活元素

一件陶瓷工艺品的意蕴是一种精神境界,即透过工艺品能够找到与自身产生精神、思想、意识共鸣的元素。因为陶瓷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品,多数人都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和鉴赏陶瓷工艺,当工艺品意蕴丰满,所传释出来的精神触动力能够感染到一个人的灵魂,就代表这件工艺品的制作是成功的,精神内涵是充盈的。比如景德镇陶瓷工艺品上面的花鸟图,就将意蕴深深的嵌入在水彩与墨迹之中,透过花鸟能够感知到鸟在飞翔、花在绽放,进而使人们的审美视觉感官受到冲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设计理念恰恰将传统工艺中的意蕴和现代生活个性化元素融到一起,使众多鉴赏者将欣赏陶瓷工艺品当成一种生活享受。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灵感都来自于生活,陶瓷工艺也不例外,它正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反复推敲后,才使陶瓷工艺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因此,陶瓷设计师在设计陶瓷作品时应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借助于传统工艺的精神意蕴,以提升陶瓷工艺品的美感度与实用性。

结束语:

现代生活个性化陶瓷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使原始的艺术形态与自然的艺术追求完美融合到一起,使陶瓷工艺品在舒缓个人精神压力、陶冶个人道德情操、拓宽个人艺术视野、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海公子》:影像与陶瓷的完美结合


瓷做的鬼片《海公子》

《海公子》为当代陶瓷创作提供了新思路。用影像方式呈现陶瓷雕塑,所有造型、纹理、光泽,甚至是瓷器的呼吸感都能在1080p的画面中充分展示。

海公子的舌头探入张生的鼻孔,所到之处内脏躁动,鲜血沿着清亮的躯体滑落,瓷器破裂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小岛……

若是有展览分级制度,“海公子——耿雪个展”怕是要被列入限制级。在零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也确实有这样的提示:儿童需在成人陪同下入场。

“情色、暴力、唯美、神经质”,“后背发凉”,“有种病态的美”……艺术家耿雪的新作品《海公子》收到太多类似评价。被《海公子》的阴郁气质吸引,参观者站在大屏幕前欲拒还迎,女人们用手遮住眼睛,却忍不住透过指缝小心地瞄上几眼。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里,《海公子》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海公子》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张生泛舟独游小岛,艳遇妩媚娼妓,温存之际蟒蛇出现,重伤张生。耿雪用青花瓷将故事视觉化,创作了张生、美女、蟒蛇,以及小岛上的一花一草。而后以电影短片的形式讲述整个故事,青花瓷的阴冷气质与《海公子》相得益彰,耿雪在展现作品和电影叙事间找到了精确的平衡点。

《海公子》飘渺又神秘的气质刚好贴合瓷的质感。

2014年对耿雪很重要。今年,她第二次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研究生),毕业作品《海公子》广受关注,举办了个展“海公子——耿雪个展”。

“《海公子》帮我冲破了艺术表达的瓶颈,对我个人来说,它是我整个创作线索中的一个重要的作品。”耿雪说。

将影像与陶瓷艺术相结合,这个想法是从去年夏天开始酝酿的。当时,耿雪正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设计学院交流学习。卡尔斯鲁厄以设计和多媒体专业著称,耿雪正是从那里开始了自己的影像创作实验。

“在那边拍了一些东西,回来后还是想继续拍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耿雪的本科专业是雕塑,从大学时起,陶瓷就是她最主要的创作材料,“要是能把瓷和电影这两种东西结合就好了,之前似乎也没人深入完整地做过。”

在耿雪看来,各领域细分如此精密的今天,独立的艺术形式很难找到突破口,而艺术形式之间的嫁接却是发掘新艺术语言的契机。这也与她一直以来不断“跨专业”的背景有关,从绘画到雕塑,再到研究生阶段的版画和影像。

确定了创作形式,耿雪开始构思剧本。“先是自己画剧本,整体风格偏意向,更意识流。”创作之初,耿雪对故事没有清晰的把控,在反复的讨论、揣摩和实验后思路才慢慢清晰:“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影像实验,还是需要情节支撑,所以选了《海公子》这个故事。”

在《聊斋志异》中,《海公子》并不是最耳熟能详的。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要在创作中保持分寸,故事太强太熟悉会吃掉陶瓷和雕塑语言。”《海公子》是个完整的故事,却又不那么讲究逻辑,其中飘渺又神秘的气质刚好贴合瓷的质感。

耿雪在景德镇有个工作室,她在那里花了半年时间制作拍摄《海公子》所需的人物和场景道具。作品沿袭了她一贯的创作风格,小巧而干净,唯美却不甜腻。

“制作过程中就在尝试布光,尝试拍摄,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呈现陶瓷的质感和神韵。”2013年12月底,耿雪回到北京,在十几个朋友的帮助下,开始集中拍摄《海公子》。“尽量按电影的品质去拍,定格动画每秒12帧,白天拍摄,晚上倒片子修图。”绝大部分拍摄是在耿雪北京工作室的地下室完成的,一小部分画面需要海水,他们就搭了个水池,“实景”拍摄。

整个作品花费10万元左右,耿雪都是自掏腰包。为了节约开支,欠了很多人情债,找了一群朋友帮忙,还被迫从一个只会用相机自动档的技术盲成长为会拍摄、会布光、会剪辑的独立电影创作者。

耿雪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种“有点小扭曲,精致到病态的文化”。

夏彦国是耿雪“海公子”个展的策展人,也是她的同学和多年好友。在此之前,夏彦国一直有个心愿,或者说有个承诺,那就是为耿雪策划一个展览。

“说来不可思议,我在作品还没完成时,就和夏彦国说,今年我有个作品,会很好,希望做一个个展。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就这么答应了。”耿雪有过不少做展览的机会,但她一直拒绝,直到《海公子》出现,她才觉得自己准备好了。

“《海公子》解决了我的作品呈现问题。”耿雪的陶瓷雕塑都是小件,容易淹没在大空间和大型装置作品中,“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参加各种群展的原因。”

不仅是耿雪的个人作品呈现问题,《海公子》也为当代陶瓷创作提供了新思路。用影像方式呈现陶瓷雕塑,所有造型、纹理、光泽,甚至是瓷器的呼吸感都能在1080p的画面中充分展示。在特写镜头下,小作品被放大了,却又不是单纯的放大,在气质相契合的故事情节和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作者把对瓷的理解表达得更生动、准确。

大学以来,耿雪一直坚持以瓷作为创作材料。她的本科毕业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一种表述》就曾引起关注,是当年最优秀的毕业作品之一。离开校园后,耿雪并没有积极融入国内的艺术圈和名利场,她不断申请驻地艺术家项目,先后在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等地游走,按自己的节奏创作和生活。

“耿雪对自己的定位特别清晰,她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艺术家。”夏彦国说。

这一点,在她对创作材料的选择上就可见一斑。大学三年级第一次接触瓷器,耿雪就与这种从大地上生长出的材料一见钟情。“它经过高温,表面寒凉,这种冷冷的质感是我喜欢的。”就像从作品中看到的那样,耿雪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种“有点小扭曲,精致到病态的文化”。

“日本的文化很细腻,有个朋友告诉我,他们有个词汇,专门用来描述‘光线透过叶子洒在地上的光斑’,那种美感和想象空间很吸引我。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是有这种东西的,以前,我们有精致的古汉语诗词,我们玩砚台,玩瓷器,到了极致时都有些病态,我觉得这种病态是情感和审美敏感到了一种极致,而出现了难以言说的特别高级的东西。”耿雪说。

所以,她始终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找新的语言来表达这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在《上河图》中,表面热闹祥和的古代城市街景中暗设了断桥、挂满人头的树和贩卖人头的手推车。“我在那个作品里藏了很多血腥暴力的东西,是一种焦虑感。但由于太精细,很多人没能发现,还觉得作品挺漂亮。”

《海公子》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耿雪作品中那种混杂着敏感与焦虑、唯美与阴暗、个人情感与文化追溯的复杂性找到了与受众沟通的途径。“之前的作品一直包着,现在终于敞开了。”耿雪说。

《海公子》还没有剪辑完成时,2分40秒的宣传短片已经被耿雪挂在了网上,并在几天内得到几万的点击量。同时,这个宣传片还参加了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在展览上备受关注。

策展人子贺常驻景德镇,专注于研究中国陶瓷的现代性课题。尽管近年来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跑去景德镇建工作室,但他们的加入并未给陶瓷当代艺术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整个陶瓷艺术还停留在陶瓷器物装饰以及实物艺术的范畴,现代陶艺仅仅是现代主义美学的一个材料补充,它并不是主体。”

他希望通过“就地出发”这个展览探讨陶瓷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将陶瓷艺术从西方语境、工艺品和实物状态中解放出来。而耿雪的作品符合他的诉求:“她有东方魔幻主义的东西,她没有在用影像做观念,也不是在用陶瓷做观念,她的尝试不是西方美学系统可以阐述的,这正是《海公子》的价值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