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窑变陶瓷背后的道家文化

窑变陶瓷背后的道家文化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0-02-18

陶瓷文化。

在中国陶瓷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窑变工艺陶瓷如同一支偶然生发又异彩纷呈的奇葩,在众多具象逼真人工雕琢的同行者中始终超然独立,并不断发展前行。从唐代长沙窑的高温红釉瓷器,到“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更是一洗前代单色釉的局面,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窑变”釉。窑变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景德镇手绘窑变高档茶具

所谓“窑变”,关键点就在“窑”和“变”二字,顾名思义是指器物在入窑烧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稗史汇编》中道:“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将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瓷器烧造中发生的色、质变化称之为“窑变”。“窑变”是“天工”与“人巧”共同作用产生的神奇变化,既是意外之美、偶然之物,又是人类工艺和创造力的完美物化呈现。现在被广泛认知的窑变,主要是指器物在窑内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变化、窑中及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者还原作用,釉面发生不确定的自然变化,出窑后的效果出人意料。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和艺术理论体系有着极其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从文化心理构成的深层意义上看。道家美学中的众多范畴以及以其为根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道法自然——道家追求自然天成。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原始混沌,其运动又构成了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万物生育发展的必然和规律。“道”本身是绝对性的,它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自然”即“道”,它无需效法谁,本来就是如此。道家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并非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联结的范畴,论“道”即是论“美”,论对“道”的认识和体验,即是论对“美”的认识和体验。那么,从“道法自然”的命题中,我们就不难推导出“自然为美”这一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原则和审美追求。道家强调物本真的自然天性,尊重万物自身的规律,不强行、不妄为、无为而为,倡导返朴归真。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追求与自然浑然一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开放,摒除一切欲念,摆脱一切利害得失和成见,超越现世的有限,直至虚空澄净的状态,达到物我同一、物我两忘、“游心太玄”、“天人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境界,从而关照通往无限的世界万物的本体与生命,体味自然的大美。道家崇尚自然朴素、飘逸淡远、清新古雅、平和简约的艺术风格,追求自由放逸、遗世独立的人生境界。

中国陶瓷窑变器物的产生实属偶然,是意外之美、偶然之物,并非人刻意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创造生产而来。最初窑变被视为不祥,器物往往被砸碎。窑变的产生可以说是天工开物,人们根本不明其理,它只是遵循其本身的规律,这规律人们是后来在漫长而艰难的一次次实践中逐渐了解掌握的,这种掌握还只是相对的,并不能完全控制窑变的效果。窑变的产生与“道”相通。“道”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而是在永恒的运动中以其自身的规律构成了万物的生命。“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也是“有”与“无”的统一。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的本体。又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或最完美的音乐是听不见的,最完美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形象。“意境”这一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精髓,“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其根源可追溯到老庄美学。“境”生于象外,即象外之象,也就是庄子所谓“象罔”。“境”突破有限的“象”,进入到无限的虚空,虚实结合,通往宇宙的生命和本体的“道”。

观窑变器物,其釉彩彰显了有无相生、虚实统一的审美境界。不同于青花、粉彩、五彩等各种需要在釉上、釉下或釉中勾线、填色作具体精细造型的陶瓷品种,窑变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自然流淌,出现天然的线条和色彩。它的色彩并非人工雕琢出来界线分明的,而是熔融流动、互相渗化渲染的,这些色彩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动中竟呈现出画面感,本就是无意之作,欣赏者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依着想象力千变万化。人们在实际空无一物的器物上通过联想、想象似乎看到各种美妙画面,或如朝霞暮霭,或如虹裳霞帔,亦如乳石崩云,似山川云影,又似峡谷飞瀑,光怪陆离,美轮美奂,可谓“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正所谓从“无”中生“有”,再从“有”中通向世界万物的本体与生命,体味无穷的意境美。窑变釉的晶体结构和肌理形制都表现出与自然相和谐的规律性,自然之美,是为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有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成为后代很多艺术家追求的一种审美趣味、审美风格。窑变之美还在于“妙”。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照“道”的“妙”要把握“道”的“无”的一面,“妙”体现“道”的无规律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它超出有限的物象,是“象外之妙”,又“妙不可言”,通向整个宇宙的本体与生命。

就窑变工艺来看,最初是意外,人们以为“怪”,在接受之初并不明其原理,只能凭各种经验烧制,仍为“异”类,后来经过长久的反复探索与实践,窑变工艺渐渐为人所掌握,达到了“神”。“神”即是能够理解和把握美的规律和艺术创造的规律,在技艺上所达到的一种神话的境界,是对创造的自由的一种概括,自由的境界也就是美的境界。窑变工艺通向“道”,是一种科学的可行的能够物化的规律,自然就是美,窑变工艺之巧本身就体现了美。

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道家美学中审美心理的众多命题都对于窑变美的关照有重大的意义。老子的“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们排除一切主观欲念,保持内心的虚静空明来关照“道”。庄子把人生的自由境界归纳为“心斋”和“坐忘”。“无己”、“无功”、“无名”,脱离个人欲念与思虑,只有空虚的心境直观,才能把握“道”的无限,得到审美的愉悦。庄子亦有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在他看来“道”是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美”的东西对于人来说才是“美”的,“美”、“丑”可以相互转化。观物不在于美丑,而在于是否表现出生命力,有无“生意”。这一思想对理解人们窑变器物的审美心理的转变有很大帮助。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不是放在两个对立面,而是人合于天,主体心灵在“虚静”的状态下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窑变陶瓷是天、地、人三才相互效力的结晶,《考工记》有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窑变是天时地利、材物和人的技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世间佳品,“天工”与“人巧”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在窑变陶瓷的审美过程中,窑变釉画变幻万千,无僵硬形式的束缚,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游”的酣畅淋漓,纵情于山水之间,临驾于云霄之上,境随心转,意由情生,与自然万物合二为一,遁宇宙运化之道以为大美。

小编推荐

“窑变”的形成


窑变釉也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有的像夕阳晚霞,有的像秋云春花,有的像大海怒涛,有的像万马奔腾……人们对此现象无法解释,就称之为“窑变”。

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窑变釉。《博物要览》说:官、哥“二窑烧出器皿,有时窑变,……于本色釉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后来的“钧红”更是一种闻名中外的窑变釉。

那么什么是窑变呢?

古代对“窑变”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概括起来说,凡是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者都称之为“窑变”。

历史传说瓷器有因窑烧而变形者,如《文房肆考》卷三•古窑器考说:“明诏景德征烧屏风,变其二为床、船”又有传说瓷器因窑烧而变质者,如《格古要论》说:“相传宋文丞相过此(指吉州窑),窑变为玉,遂不烧。”此上二例都不可信。但瓷器因窑烧而变色者则甚为多见,如《清波杂志》说:“饶州景德镇,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当时的陶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从迷信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它是“妖”。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所谓“色红如朱砂”,其实就是由于釉中含铜,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还原成铜红而已。古代而窑烧而变色的著名窑变釉有宋代的钧窑窑变、景德镇康熙年间的苹果绿和绿郎窑、雍正和乾隆年间的窑变花釉等。古代有些黑釉也会出现窑变现象。

窑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浙江地区烧造的原始瓷青釉器上就已出现乳光斑,这种现象在宋代以前烧造的青釉器或黑釉器上,特别在器物的出筋或转折处的积釉部位经常可以见到。瓷器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果釉的组成不均匀或两种不同性质的釉施于同一器上,其变化就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

浅谈钧瓷的窑变艺术


钧瓷在五大陶瓷中,它是以窑变而著称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的窑变也不以制作者名声大小而优劣,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加强,因此,对钧瓷的喜爱也越来越强烈。收藏钧瓷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也使钧瓷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随之人们的错误认识也逐渐产生,并且已经形成了势头。本文主要阐述了煜华钧窑烧制的钧瓷《石榴瓶》的作品,借此谈谈有关钧瓷窑变的粗浅认识。

2 《石榴瓶》作品的来源

《石榴瓶》在钧瓷作品中不属于创新作品,是传统作品,它最初来源于我们常见的水果、石榴等。在我国民间,石榴含义丰富。榴开百籽,“籽”和“子”谐音,象征多子和丰产;中秋佳节赠送石榴,也成为迎接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赋予“留”之意,“折柳送别”与“赠榴传谊”成为我国的一种民俗。

每一个钧瓷作品都有一定来历,人们根据石榴的这些特点创作出钧瓷作品《石榴瓶》。在中国的五大陶瓷,钧瓷、汝瓷、定瓷、官瓷、哥瓷中,钧瓷与其他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汝瓷和哥瓷造型奇特,没有窑变效果,它们的釉色也较单一。青花瓷追求的是画工,尽管其色彩丰富,但毕竟是人为控制,显得相对生硬。

3 《石榴瓶》的窑变艺术

钧瓷则不同,是靠窑变和釉色取胜的。除了釉色外,窑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钧瓷作品如果釉色不好,又没有窑变效果,将失去了她的本色。煜华钧窑烧出的《石榴瓶》系列,如图1~图4所示,可见钧瓷窑变之一斑。

由图1~图4可知,前三个作品都以葡萄紫和茄皮紫为底色,窑变出片片绿色,如初春的小草,春意盎然;那紫,那绿,窑变出多种层次,深深浅浅,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钧瓷窑变的神奇效果。我们说钧瓷的窑变是自然窑变的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钧瓷能像青花瓷那样把自己理想的图案画上去,那就不成为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才是钧瓷的本质。

4 钧瓷的窑变特色

《观音瓶》也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属于神瓷系列,千百年来人们不知道烧制过多少,凡是开始制作钧瓷的人都要烧制它。这主要是因为它工艺简单、容易烧制成功。但真正的珍品,精品并不多,都是以釉色取胜,以红釉最多,红色在我国民间具有喜庆,祥和的气氛,容易激发人们的热情。

一件钧瓷精品,一件钧瓷珍品是不以一个人名声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成功的。有的人名不见经传,他有可能烧制出钧瓷珍品;有的人名声较高,即使是国家级的大师,也不一定能烧制出一件钧瓷珍品;有的人烧制一辈子钧瓷,不一定烧出一件珍品;有的人初出茅庐,就能烧出钧瓷珍品。由此可以看出,钧瓷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5 钧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随着钧瓷名声的提高,也出现了以奇特造型取胜的现象。有的在人物、神像、十二生肖上下功夫;有的在耳饰上下功夫。一件钧瓷作品要配上许多装饰品来点缀,笔者认为这是对钧瓷的错误认识,它会导致钧瓷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发展,偏离钧瓷发展的正确道路。

奇特的造型不仅钧瓷能做到,其他陶瓷也能做到。如:青花瓷、汝瓷、哥瓷等。而窑变的效果,却只有在钧瓷上才能做到。以钧瓷作品《钧桃》为例,它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没有任何耳饰,造型也不奇特。桃子在我国民间通常用来祝寿,吉祥之意。在钧瓷发展的历史上不知道多少人烧制过钧桃,出现过多少窑变已经无从查证。后来又有人烧制出《钧桃》,这个钧桃是红色的,顶端装饰了一个老寿星的头像,下面飘着一捧胡须,更加增添它的吉庆气氛。任何一种陶瓷都要保持它的专一性和唯一性,只有保持了这些特性,它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保持着永远不败的地位,它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它才能珍贵。

6 结语

综上所述,钧瓷是以窑变来取胜的,以窑变占据市场,以窑变来确定其在陶瓷业中的地位。她的窑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