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 导航 >

名瓷欣赏—越窑青釉绳索纹罐

名瓷欣赏—越窑青釉绳索纹罐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古代瓷器欣赏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2020-08-10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越窑青釉绳索纹罐 东汉

圆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堆塑交错排列的绳索纹样。通施青釉,釉面光润,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已接近于现代瓷器水平。它是东汉晚期瓷器由原始瓷向近代瓷器过渡的一个标志。

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含铁元素,所以呈青绿、黄绿。灰绿、褐绿等颜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主要器型有:尊、豆、葫、盂、罐、盖罐、提梁壶、鼎、瓮、算簋、酹、杯、钵等,绝大部分器型仿当时的青铜器器型而作。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陶瓷日用品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名瓷欣赏—青釉镂空香熏


青釉镂空香熏

西晋,通高19.5厘米,口径17.7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圆球形的熏体,饱满丰韵。上部镂三层三角形孔,下开一椭圆形炉门,顶部为鸟钮,昂首展翅,形象逼真。底及承盘下各贴三熊足,熊直立躬,显衬器物端庄华贵,器表印网纹及联珠纹。通体施黄釉,整个造型端巧玲珑,制作精细,细细欣赏,仿佛千年前的熏香正徐徐飘来。香熏造型精巧,釉色纯净,是越窑青瓷的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造型丰富多彩。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朝,器型演变得挺拔修长、瘦俏轻盈。众多六朝青瓷以陶瓷日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优雅别致,妙趣横生,大大改变了汉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罐、碗、壶等造型单调的局面,同时又将实用器形雕塑化,诸如:卧羊、熊尊、鸟盂、虎形、狮形插座,融观赏实用于一体。

名瓷欣赏—北朝青釉莲花尊


【名称】北朝青釉莲花尊

【类别】瓷器

【年代】北朝

【文物原属】原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陪葬品

【文物现状】1948年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收藏品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组成差异较大。这种相同的时代风格,表明了南北之间陶瓷艺术的相互交流。

名瓷欣赏—青釉熊形灯


青釉熊形灯

三国吴,高11.5厘米,口径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似兽形器,由灯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心,前足扶头,后肢紧缩,头顶灯盏。承盘折沿直壁,平底。幼熊着衣,衣上刻有布纹,如宠物,温顺可爱。通体施青釉,釉色土黄,胎体灰白。整个器物造型生动别致,比例和谐,既美观又实用。

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越窑青瓷以其素雅温润而闻名,咏越窑青瓷的诗句也体现了这种美。唐代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夤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来形容它,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越窑青瓷胎细腻坚致,叩之声脆,釉质腴润匀净,如碧玉翡翠。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直口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唐代孟郊)、“蕲簟曙香冷,越瓯秋水澄”(许浑)、“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偓)等等,都是典型之例。难怪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列为唐朝诸窑之首。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品为皇室、臣僚所属所用,有“秘色瓷”之称。秘色瓷质地细腻、釉色淡绿、光泽晶莹,堪称越窑青瓷的顶峰之作。1987年,在陕西唐代名寺法门寺塔地宫下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四件越窑青瓷,还出一方造物账碑,碑文称这些瓷器为“秘色瓷”。宋伯胤在法门寺博物馆看秘色瓷时说:“千年案断法门寺,秘色不秘自分明”。越窑青瓷与邢窑的白瓷相呼应,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名瓷欣赏—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名称】: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类别】:青瓷

【年代】:北宋

【简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为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而不会漏。这是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艺人的睿智巧思。

【相关资料】:这件酒壶釉色呈橄榄色,属于“耀州窑”的产品。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八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倒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成品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这件青瓷刻花倒灌壶实为耀州窑一件罕见的瓷器珍品。

越窑绳索纹青瓷罐改写青瓷史


越窑绳索纹青瓷罐

越窑,是中国青瓷史中的一个瑰宝,在唐代,越窑的工艺达到顶峰,唐人陆龟蒙曾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它的美。在这部绵延了几千年的青瓷史上,有一件来自东汉时期的越窑瓷器不得不提,几十年前,它的意外问世曾举世瞩目,它把我国烧制成熟青瓷的年代往前推进了200年。这件越窑瓷器便是宁波市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奉化历史文物陈列馆)收藏的越窑绳索纹青瓷罐。这件瓷器有何特殊之处,又是如何改写了青瓷史呢?

在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王玮的记忆中,这件青瓷器打从来到所里开始就没在所里待多久,“一直在外面巡展,它不仅是我国汉代越窑瓷器的代表作品,也是越窑青瓷中的‘明星’”,她笑道。

越窑绳索纹青瓷罐敞口、宽沿、斜肩、鼓腹下腹内收。器物高17.6、口径11.1、底径11.6厘米。如果说到特殊之处,则在于它的纹饰。你会看到,它的肩至上腹部贴刻有绳索纹,上有凸起的绳索结钮,通体施青绿色釉,近底部露胎。

这些绳索纹除了装饰,也暗示了它的用途。王玮表示,这件瓷器应该仿制了生活中的打水桶,相比于不易保存的木质打水桶,瓷质的打水桶更适合作为随葬品,与它的主人一起长眠于地下。

1995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鉴定,这件青瓷罐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而且是一级中的甲等,也就是我们常说到的“国宝”。它也成为了我国第一批一级文物中的一员。

一件瓷质打水桶何以为国宝和频频出展的“明星”?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我国烧制成熟青瓷的年代向前推进了200年。幸运的是,它也是墓中出土的唯一一件完整青瓷。

这段故事还要从几十年前它的惊艳面世说起。

1978年5月12日,奉化县白杜行政村南岙自然村村民在一座名为蟹山的小山坡平整土地时,山体塌陷,露出了一个黑洞,在一阵惊慌之后,生产队长冷静一想,这里有可能是一座墓。文物管理部门的专家闻讯后,马上赶赴现场调查,果不出所料,这是一座大型的汉代砖室墓。

这座墓由前、中、后三室组成,墓全长13.8米,全部用砖砌成。和很多抢救性发掘的墓葬一样,这座墓在早期也曾被盗,但仍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物,其中一块墓砖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刻在其背后的是一张买地券。在买地券上,他们读出了珍贵的纪年字样:“熹平四年六月”。由此可知这座墓是一座纪年墓,墓的年代为东汉熹平四年。

让专家们感到遗憾的是,因为墓顶塌陷,墓中的瓷器已基本被压碎了,但有一件瓷器却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保留了几千年前的越窑之美,这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绳索纹青瓷罐,也正是因为它的完整出土,将当时我国烧制成熟青瓷的年代往前推进了二百年。

为什么能这么说呢?

王玮告诉记者,当时学术界一度将青瓷烧造的年代确定为东汉晚期,这件青瓷器的年代为熹平四年,也就是东汉中晚期,改写了青瓷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汉代越窑瓷器的代表,它也为越窑青瓷的断代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实物资料。

也因为它在青瓷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凡提到青瓷,就少不了它的身影。

少见的越窑青釉堆塑鸟纹复口罐是什么时期的?


越窑青釉堆塑鸟纹复口罐复口,外口宽大,呈斜直撇口状;内口直立,平沿,内、外口之间形成凹槽,槽底有两道细弦纹。钵形盖,覆扣于内口之上。束颈,圆肩,鼓腹,腹下斜内收,平底内凹,肩饰三道弦纹,并贴塑四个模制鸟形系。鸟形系面向罐体,勾首曲颈,圆目竖冠,展翅张尾,喙啄于罐肩,爪抓于罐腹,呈惊飞状,造型写实生动,极富动感。四系间各贴塑一铺首衔环。通体施满釉,釉面肥润。器底露胎,胎色乳红,质细密。

越窑青釉堆塑鸟纹复口罐鸟纹铺首装饰,这种瓷器纹饰仅见此例。青瓷器形制规整,在口沿边、槽底、肩、腹等处均饰细弦纹,口沿上的平面棱角分明,制作精细,四个小铺首仍保留汉代遗风,施釉均匀,代表了当时越窑瓷器高超的烧造水平。

名瓷欣赏—青花釉里红松鹿纹瓶


青花釉里红松鹿纹瓶

清,光绪,景德镇瓷器。现藏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直口,束颈,颈上两侧塑叶形耳,耳上有圆孔,折肩,深弧腹,束胫,圈足外撇。口沿绘一圈菱形小花纹,颈上绘盛放梅花,肩颈接处饰卷草纹一周,肩上四个圆门开光,里各绘芍药一株,开光间以连续菱形小花纹相隔,腹部绘古松下栖鹤奔鹿图,底边饰倒三角纹。通体只有青花与釉里红两色,釉里红绘花朵、鹿身、松枝及鹤顶,其余图案均为青花。清雅自然,意境脱俗。

青花釉里红是始于元代的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采用的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陶瓷装饰方法。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两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并非易事。尤其是由于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红色,釉对窑室中的气氛十分严格,成品率低,历代留下青花釉里红呈色稳定的器物不多。据史料记载,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制品呈色较好,尤其是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色调不仅稳定鲜艳,而且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

寿州窑青釉贴塑罐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见图),高22.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5厘米,1982年安徽寿县出土。

此罐直领,平沿,圆肩,鼓腹,平底。肩上置八个系,其中四个为桥形系,四个为双股泥条形系(有残缺),对称交错分布,很有特色。罐体施青黄色釉,釉面不匀,有明显的流淌现象,下腹部呈现数道蜡泪痕,积釉处呈深暗的窑变色,尤以腹部两道凸弦纹积釉最多,已近黑褐色。罐身以两道凸弦纹分割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各部分皆有大量贴塑图案。其中上部饰莲蓬纹、朵花纹;中部贴犬、虎等动物纹饰,间以莲蓬纹交替;下部饰覆莲座、菩提、花草等纹样。从这些纹饰的制作方法看,应当是采用模印贴花的装饰手法,即将模印好的纹样图案贴于胎体,再施釉烧成。工艺流程是较为复杂的,而这样的贴塑,加之别致的肩部八系与腹部二道凸弦纹,使得整个器型突显强烈的立体感,为早期寿州窑中的极品。

另值得注意的是,该罐的贴塑纹饰有浓郁的佛教元素,如菩提、覆莲座以及莲蓬果都与佛教息息相关,这些纹样让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笔者认为,此罐的用途极有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而这样的贴塑纹饰风格又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宗教瓷器,如宋元时期,江西、安徽一带大量存在的“魂瓶”(又称“日月瓶”、“龙虎瓶”、“谷仓罐”),其肩部就大多堆塑有龙虎、日月、蛇鸟等纹样。

寿州窑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上窑镇,是隋唐时期知名窑口之一。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即有对寿州窑的记载:“寿州瓷黄,茶色紫。”就是说:寿州窑生产的茶具是黄色的,泡出来的茶是紫色的。从窑口和各地出土的寿州窑瓷器看,确实以黄釉瓷器居多,兼有青釉、黑釉瓷器。其主要产品隋代以盘口壶、大罐、碗盘等较多,唐代则以碗盏、执壶(注子)、瓷枕等最为多见,而近年又出土了北宋“大中祥符”铭文字样的瓷枕,这又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寿州窑制瓷的下限至少延迟到北宋中期。

关于寿州窑的创烧时间,近年来学界研究认为,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在郡县侨置的大背景下,南迁的侨民带来了先进的制瓷生产技术,推动了淮河流域制瓷业的出现和发展,因此寿州窑的创烧时间很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从器型风格看,应早于隋代,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品。

不过之前的著录中多称其年代为南朝,笔者认为不确切。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与1982年山东淄博出土的一件青釉贴塑莲花尊风格十分相近,尤其是腹部的贴塑花卉纹饰几乎完全一样,器型具有浓郁的北方造型特点,应该不是南朝,而是北朝的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