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如何鉴别开片瓷器 > 导航 >

文人瓷画别开生面

文人瓷画别开生面

如何鉴别开片瓷器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8-10

如何鉴别开片瓷器。

近日,“瓷坛明珠”景德镇百年文人瓷画珍品大展正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办。其中,一对“珠山八友”代表之一汪野亭画的粉彩缠枝莲地开光山水铭文瓶(下图)十分引人注目。

100多年前的清朝咸丰时期,供职于御窑厂的一批新安画派大师,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领军人物,首反宫廷用瓷纯工艺品的制式,冲破清规戒律,以瓷代纸,将中国画入瓷,成功地将瓷艺与画艺相结合,开启"浅绛"文人派彩瓷之先河。"浅绛彩"瓷画,追求笔墨情趣,瓷品具诗、书、画、印为一体。作者是文化素养较高的文人,作品充分展现绘画者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整体贯穿着浓浓的"书卷气",浅绛彩瓷名家之作,大多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欣赏收藏,形成一股"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的社会风尚,成就斐然。

民国初年,浙派画家汪晓棠,江西画家潘匋宁、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等彩瓷名家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新粉彩”的形式,将文人派彩瓷发扬光大,瓷画作品在

世界国际博览会

屡得一等金奖。1928年秋月,王琦、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结社瓷坛,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珠山八友"。珠山八友艺术家群体,革故鼎新,发奋挥毫,将"瓷上文人画"推向登峰造极的境界,筑起中国陶瓷史上一座耀眼的时代丰碑。

物换星移,当今瓷坛人才辈出,高手如云,“文人瓷画”在时代腾飞的今天,在众多瓷艺家不懈努力中,已演绎得更加光彩夺目。此次展会,展出浅绛彩顶级画师程门父子、金品卿、王少维等名家瓷画20余件,珠山八友等名家新粉彩瓷画60余件,浅绛彩作品和珠山八友作品大多出自国内外知名文人瓷画收藏大家,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近代瓷器收藏的热门文人瓷


文人瓷是民国时期热衷收藏的瓷器品种,既没有明清官窑瓷器的昂贵,也不失官窑瓷器的高贵典雅,文人瓷瓷器打破了传统模式,把重点放在了绘制和器型的选择上。把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诗词、金石融入瓷绘。又以大小器件和各种立件型制构绘画面,以瓷为本,彰现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官吏、文人、富商们的喜爱。

文人瓷也叫艺术陶瓷,以浅降彩为主,清代咸丰年间,开始出现明确意义上的“文人瓷”。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尽情舒展个性,发挥艺术才能,首次尝试用浅绛彩将传统文人画中的诗书画印移植到瓷器表面。到了民国时期,宫廷御用洋彩流入民间,新粉彩应运而生,为民间百姓所好,而逐渐抢了浅绛彩的风头,成为民国文人瓷的主角。而“珠山八友”则是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代表。

文人瓷发展的四个时期

文人瓷发现和收藏经历了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文人瓷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晚清时期,以程金王为首的浅绛彩瓷;

二是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绘;

三是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的建国瓷,即“5.6.7”瓷器;

四是二十一世纪,以景德镇王(锡良)张(松茂)戴(荣华)李(进)国大师为标志的当代瓷。

瓷画:当绘画撞上瓷器


不久前,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韩国平昌郡举办。就在大家都关注着中国代表团冬奥会各项赛事的同时,由千年瓷都景德镇生产制造的陶瓷——“舞动之花”系列餐具和肖像纪念瓷,亮相平昌冬奥会,体现了中国画与陶瓷两大国粹合璧之美,也使得“瓷画”一词进入公众的视野,吸引了不少关注。

作为绘画艺术与瓷器艺术的完美结合,瓷画不仅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颇受收藏家的青睐。学古斋机构创始人、海南收藏家焦涌藏有580余篇瓷画作品,其中既有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也有王琦、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珠山八友”的作品,这些瓷画画面精美,题文应景,用印讲究,具有集合“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瓷绘艺术风格。

写实风格的瓷画

瓷画,又称瓷版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端于瓷都景德镇,是瓷器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2月25日,记者走进学古斋一楼,迎面看到一幅瓷画《乾隆大阅图》,这幅瓷画不像大众常见的青花瓷,颜色淡雅,这幅瓷画颜色明艳,画中的乾隆皇帝五官凹凸有致,立体效果明显,他身上的盔甲也描绘得十分细致,具有很强的金属质感。

中国古代文人擅长诗词歌赋,精通绘画、音乐、书法,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山水。除了纸上绘画,这片山水还体现在陶瓷艺术中,早在唐代、宋代许多窑口的陶瓷器皿上,就出现了通景式的绘画形式,如磁州窑、吉州窑瓷器等。到了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通景式绘画已成为十分普遍的表现形式。

绘画,突出的是画家的主体意识。《乾隆大阅图》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是因为这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据焦涌介绍,郎世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却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绘制中,郎世宁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效果,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痕迹。

这幅瓷画的右上角有一红印“乾隆御览之宝”,左下角有落款“臣郎世宁恭画”与两枚红印。焦涌说,“恭绘”一般是将历史上已有的纸制本或者绢制本的名人画作,以原样绘到瓷板上来,这类画作广泛,题材与原作者或是原来在《石渠宝笈》上录有的。

画马的宫廷画家

郎世宁是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从事宫廷绘画50多年,历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他的画作,几乎可以视为“清代宫廷绘画”的代名词,其绘画艺术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康熙朝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风格和艺术审美趣味。

郎世宁以绘制人物以及名马、名犬闻名于世,他的《百骏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乾隆大阅图》中,乾隆皇帝骑着骏马,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郎世宁对马栩栩如生的描绘。

早在郎世宁之前,唐代画家韩干也以画马著名,又有名画《牧马图》传世。但韩干的画法与郎世宁不同,韩干重在线描,即便是为线描马匹上色,也是以渲染马的色彩形象为主;郎世宁则侧重描绘马匹的生理解剖结构和空间光影关系,以线描形,以色绘质,从而形成笔情墨趣、虚实相生的绘画艺术效果,这其实是古代中西绘画理念和技法上的差异。

焦涌认为,在瓷器作画比纸上作画更难,在珐琅彩瓷器作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珐琅彩画料的油彩成份大、色浓厚,下笔滞涩,一笔下去再改第二笔就是败笔,甚至偶有踌躇,笔划浓淡错了,素板就毁了,所以足见郎世宁的绘画功力之深厚。

“珠山八友”有10人

在学古斋一楼,《乾隆大阅图》的对面挂着一幅中国山水画般的瓷画。据焦涌介绍,这是“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的瓷画作品。与郎世宁的写实风格不同,汪野亭的瓷画作品风格很是写意,在绘瓷技法上,采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别具一格,颇有中国文人画的味道,充满中国古典意境美。

鸦片战争以后,一批新安派文人画家在景德镇建立了瓷上浅绛彩的陶瓷绘画形式,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大批艺人和画家,将中国传统文人题材的陶瓷绘画结合粉彩的表现手法,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汪野亭熟练掌握粉彩颜料中的绿色、蓝色,并在运用这些颜色方面独具匠心。”焦涌说,汪野亭崇尚宋人山水之严谨,心仪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他这幅作品构思完整,布局讲究,画面多是翠峰烟云,路转溪桥,景点连接安排合理,意境别开生面,这种山水通景画法形式,被后继者广为采用。

“珠山八友成员不断改进彩绘工艺,探索新的表现手法。”除了汪野亭,焦涌还收藏了“珠山八友”之一程意亭的《花鸟四条屏》。程意亭以花鸟作为他的主要创作题材,曾经画过一百幅花鸟,每一幅都不同,画面上的色彩富丽古雅,兼有豪壮和柔美的格调,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珠山八友’不是8个人,实际上有10个人。”焦涌说,上世纪二十年代,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月十五一聚,切磋瓷画技艺,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珠山”是古代景德镇的象征,故八人雅称为“珠山八友”,与古代“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相似。邓碧珊、王琦辞世后,徐仲南、田鹤仙应邀参与“月圆会”艺术活动,因而“珠山八友”实际上共有10人。

明清“烟波江上”瓷画寓意


青花瓷画“茫茫江汉上,日暮竟何之?”江边的老人踽踽独行,不知走向何方?

我们知道,明朝走向灭亡,原因较为复杂。我认为,自成祖以后,历代诸君与群臣皆趋于保守,不思进取,西洋人的文明就是在明朝超过中国的,明朝本来有最强大的水师,可是明朝中后期,竟然难以造出明初郑和下西洋那样的大船,明朝的火器虽然种类繁多,但多不堪用,后期只能依靠西洋引进的火铳、佛郎机、红夷炮,中国的落后,大明难辞其咎。西方文艺复兴起始于15世纪末,到18世纪后期,欧洲大陆又在不断工业革命,这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明清两朝,他们夜郎自大……不管到底什么原因,明朝灭亡了,“迷惘”也许。

另一种解读是,瓷上“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句出自唐朝崔颢的《登黄鹤楼》。而在清代的青花瓷上有不少这样的诗意解读。传统文化中,“烟波江上”似乎是一个让人产生愁绪的图式,“渔夫”或高人,是一个等同于“归隐”的名词。处“江湖之远”而悠然自得,是文人向往的原乡,于风浪中坐稳渔舟是豪杰的向往,乘桴浮于海,是布道者最后的温房,与世沉浮、随波上下,又是智者多么大的无奈和苍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参透了人生的真谛,人心,最想要的还是这一份踏实与闲适。

我在许多古瓷上见过,“黄鹤一去不返,白云浩淼空悠”的题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瓷写景,诗抒情,浑然天成。崔颢是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这首《黄鹤楼》,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说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崔颢的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加上工匠绘出的图画,都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一气旋转,千水茫茫,江汉日暮,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使观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笔笔皆有定声的诗律。在瓷画上境界与诗恰好合律。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烟波江上,一人独行,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图5),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独行者的渺小与愁绪,也使诗韵画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正由于这类青花瓷上诗画艺术的出神入化,使古瓷艺术取得后人的极大认同与喜爱,它被今天的人们推崇为“文人瓷画”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明末崇祯至清初顺治时期的瓷画“烟波江上”的寓意与闲适,采用的都是文人画的画法,寥寥数笔,就在浓淡干湿的釉色之中,大片空白,把古代诗人那种豪爽、洒脱、傲岸的神韵表现得栩栩如生,我收藏的这几块,真可谓笔简意赅,人物渺小,神采清逸,衣装用细笔扫出,却韵味十足,有如御风而行于虚空之中。笔下默然形成了画师心中理想的高士形象,大智若愚、悠然自得。其实,这些瓷画具体所绘是哪个年代、哪位隐士已无需区分,它不过是画师理想中的符号而已。古士已往,精神长存,寻古趣、拟古意,只为寄以一种情怀!

怎样鉴别民国文人瓷的真伪


民国19年(1930)、民国20年(1931) 王琦、汪野亭 民国重要人物选制粉彩人物山水瓷板 (六件)雅昌供图

民国文人瓷是思想创新的产物

珠山八友具备承上启下划时代意义

古瓷鉴赏专家楼钢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畅言:

作为文物研究学者,楼钢涉足文物古玩已近二十年,他的收藏涉猎较广。在他看来,民国文人瓷具备收藏价值的原因在于,它是传统瓷画工艺改革创新运动的产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文化意义。他形容文人瓷的诞生,“就是有一批人,不满足于过去瓷画工艺工匠性、模仿性的制作,希望能在瓷画中更多地融入个人技巧、感情和思维模式,让传统的瓷画成为别具一格的创作,这在瓷器的制作上是一大进步”。

何许人 矾红描金四方琮式瓶 雅昌供图

欣赏简介

在历史、文化、艺术三方面 珠山八友是转型创新的代表

收藏周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民国文人瓷?

楼钢:中国的瓷器分高古瓷和明清瓷,高古瓷以单色釉瓷器为主,上面很少绘制纹饰,元代以后,才慢慢把传统书画技艺融入到瓷器的制作里面,但纹饰方面更多的是承袭前人,比如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等,仍然是以工匠制作为主,谈不上有文人画趣味。到了晚清,江西景德镇的一帮画瓷画的艺人不再满足于工匠性的重复,开始有了创作的需求,而且技术的进步给创作提供了便利,不管是浅绛彩还是新粉彩,只要有白的瓷坯就可以画。当时的有识之士还通过结社来推广这种创造性的尝试,例如“珠山八友”。他们的这种行为可以认为是一种思想运动,就是有一批人,不满足于以前工匠性、模仿性的制作,希望可以有一种思想性的产物,在瓷画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个人技巧、感情和思维模式,这在瓷器的制作上是一大进步。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的工艺陶瓷,其实很多地方如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潮汕枫溪都可以做,但是文人瓷的创作,还是以景德镇为主。

收藏周刊:在民国文人瓷中,“珠山八友”最受推崇,是不是“珠山八友”的技法和创意相对前两代更胜一筹?

楼钢:从工艺技巧、创作上,“珠山八友”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代如潘匋宇、汪晓棠等,他们是逐渐脱离匠气的尝试,但还不成规模,但是,到了“珠山八友”则是转型期的代表,奠定了文人瓷的基础,他们是从传统的工匠性往艺术创作转型。所以,我们要评判一个瓷器作品价值的时候,通常要从历史、文化、艺术三方面价值考量。“珠山八友”等人的代表作品在这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浅绛彩和新粉彩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又是特定历史阶段标杆式的产物。现当代的瓷板画艺术水平可能更高,但在文化与历史境遇方面,少了“珠山八友”这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然价值就无法比拟了。

楼钢

中国古瓷收藏家、鉴赏家、作家。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现任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

谈本地现状

广东现阶段专业藏家寥寥

收藏周刊:目前广东在民国文人瓷的收藏方面怎样?藏家多吗?

楼钢:有但并不多。我知道有几位在这方面的专家。其中一位是在番禺,以收藏瓷板为主。还有一个是中山大学的博士梁基永,他曾专门研究民国文人瓷作,收了不少精彩的浅绛彩作品,还著有《中国浅绛彩瓷》《中国浅绛彩瓷画赏玩》。除此之外,应该还没见到有很专业的收民国文人瓷的藏家。

收藏周刊:文人瓷中有没有表现岭南题材的?广东画家在文人瓷方面有没有什么表现?

楼钢:广东一些艺术家有在潮汕的枫溪瓷都作过一些瓷板画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文人瓷总体而言还是以景德镇为主。虽然,也有不少画家会去景德镇做工艺美术,烧制瓷板画作为留念,但这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带有有趣的、好玩的尝试。很多艺术都是文人玩出来的,就好比文人瓷也并非通过传统的工艺模式来实现,它更多的是尝试性的,是对心态的表现。

鉴藏

不推荐到天光墟淘真正“宝贝”

收藏周刊:您收藏过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国文人瓷?

楼钢:一般来说我不是特别注重去收藏晚清民国以后的作品,除非机缘巧合。上世纪90年代初曾用两三百元的低价收过一个民国小名家1942年制作的一把壶,还用它来泡过茶,后来一个朋友见到很喜欢我就转赠给他了。还有一次去黄山,在屯溪老街买过一整套12件的盖杯,不足600元,是1937年昌江瓷业定制的,小名家手工绘制,后来也送给朋友了。2001年曾在香港用几千港币拍回了当年出口的落款为王大凡的一幅瓷板画,后转赠他人。手头有一个上世纪60年代出口的广口尊,虽然款识被磨去,但经景德镇陶院朋友们考证,很可能是早年的国大师为出口创汇专制的作品,瓶身由新粉彩加珐琅彩绘制,十分精彩,在广州古董街当时以500元买下。

收藏周刊:您也试过到天光墟淘宝吗?

楼钢:作为专业人员来讲基本不会光顾天光墟。到天光墟作为一种寻宝乐趣的意义会比买到合适的古玩的意义大,要想在天光墟找到合适的古玩,在近十年基本已经没有可能。它更多的是给那些新入行的玩家或者一些凑热闹的人士们提供一个练兵、娱乐的场所。包括北京的潘家园、各地文玩地摊,如果以淘宝为目的,我并不推荐。

上世纪60年代造就大批“赝品”

收藏周刊: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各地为了外销出口,都有对民国文人瓷的造假。根据您的观察来看,目前文人瓷的赝品多吗?是那时候外销出去然后近年回流的多,还是直接当前造假的多?

楼钢:以“珠山八友”为例,刘雨岑等人的作品艺术水平高,相应的价值也高,因此在当时就出现了仿品。例如可能会有一种情况,他们的弟子画的画,但是落款是“珠山八友”。瓷器需要手工制作,花费时间长,就会有“弟子代做,本人签名印章”的情况。建国以后,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急需外汇,而出口中国传统工艺品就是实现出口创汇的三大货物之一。当时大量工艺瓷出口国外,很多落了前人款识,诸如乾隆年制、嘉庆年制都很常见,而且当时的工艺大师都会参与一起创作,有的签上了名,有的画完之后,名字都没签就送去了,这一类不能说是仿古,他们更多的只是一种完成出口订单任务的需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香港地区还可以见到这一类作品。比如香港的中艺、华润商场还能看到大批这样的货物,但仅作工艺品处理。现在由于文人瓷价格水涨船高,有些人收购这些工艺品,做旧处理后再回流回来。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玩市场兴旺起来后,才出现了以牟利为主要目的,正式仿制“珠山八友”作品的情况,包括景德镇也有专门仿制的作坊。但无可否认,前一批,就是当时工艺美术出口的那些作品,很可能就有很精彩的作品,甚至可能有“珠山八友”成员创作的作品。我就曾经见过王大凡被巴西藏友在海外买去的作品。因此对于鉴别这类文物,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分期概念。

民国文人瓷颗粒粗、颜色沉、杂质多

收藏周刊:怎样鉴别民国文人瓷的真伪?

楼钢:要想鉴别民国文人瓷的真伪并不那么困难,单从原材料上就有明显的差异。民国时期采用的是矿物颜料,整个做工不会那么精细,颗粒粗、颜色沉、杂质多,60年代70年代的出口工艺品使用的是化工颜料,则可以制作非常细腻,质地薄、稳定性好、图层色差小。而且那个年代主要是手拉胚比较多,现在很多是模压成型的,从造型上看,也能看出区别。这个得多看多积累经验,就能分辨出细节上的差异。如果是专门仿制,同样用矿物彩作画,就比较难以辨别。

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


这枚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见图),巴掌大小,却有一番趣味,对收藏爱好者来说,可谓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上品佳器”。要感谢弘治年的这位工匠,为我们留下了“状元迎妻”如此生动美好的画意!正是:“明月当头为探看,芭蕉迎亲姿容香。花园洞房结连理,深情牵手状元郎。”

瓷画如此表现,让我们想起那林林总总的古代状元,我脑海中此刻便浮现“风度翩翩的书生”形象,可是也有例外。据民国旧籍《奇故萃》记载,在清代时,有一个状元文才盖世,却奇丑无比,在他新婚之夜,新娘子因为他的长相太丑而自杀。这个人就是康熙五十七年的状元汪应铨。汪面有麻点,又高又胖,可就是因为他长得很不上相,康熙皇帝特地“钦点”他为状元,以衬托出他的才华过人。何况,汪应铨中状元时已40多岁了。

中状元后,汪应铨的大名一下子传遍京城。一位出身富户、粗通文墨的大小姐陆氏思想解放,受到话本中“才子佳人”的影响,辗转托人,表示“就算做妾也要嫁给这个状元郎”。汪听后欣然接受,于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仪式,把陆小姐迎进了家门。客散明月时,洞房花烛夜,这时,陆小姐才真正看到状元郎的真容,她不由得大失所望……

这时陆小姐心中懊悔不已。没想到的是,汪应铨新婚之夜喝得酩酊大醉,不但在新房里呕吐,还丑态百出地光身起舞。这番态势使陆小姐深受打击,她自感无法面对这位才子丈夫,因此,在汪熟睡打呼之时,陆小姐悬梁自尽了。

真可谓喜悲交加。这件事震动了京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康熙对这位状元郎的赏识。康熙先是让他担任翰林院修撰,后来又让他入值南书房,汪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可惜后来汪锋芒太露,得罪了权贵而不自知,终被弹劾。之后他归隐田园,著书讲学,还算滋润。

另一种情况是,在古代大部分有资格娶公主的人,都对此事避之不及。因为一旦你娶了公主,仕途就差不多断了,不仅如此,万一娶回一个刁蛮任性的,还会闹得家宅不宁。

历史上最不喜欢娶公主的朝代是唐朝。据说,几乎每个唐朝皇帝都有一个梦魇,连李世民都不例外,那就是世家大族。很多世家都有几百年的传承,在这些人的眼中,拥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皇室,只不过是暴发户罢了,虽然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暗地里,很瞧不起李唐皇室。唐朝强大的时候还好,这些世家大族只敢在暗地里嘀咕几句。但到了唐朝的中后期,世家大族愈发猖獗起来。

据史书记载,唐文宗时期,唐文宗要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山东望族的崔家。但是遭到了崔家的抵制,称:绝对不会让公主进门,谁爱娶谁娶去!这个蛮横的表态气坏了唐文宗,他破口大骂:“我家两百年天子,还不及崔、卢耶!”崔、卢便是当时山东有名的望族。其实,李唐皇室根本不看重礼法,例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把李元吉的王妃纳入了宫中。李治在父亲李世民去世后,将小妈武则天接进宫中。李唐的那些公主也大多随性潇洒,放荡不羁。这也是很多人不敢娶公主的原因,怕成为第二个“房遗爱”。

好玩的是,唐宣宗时,宣宗帮女儿万寿公主挑选了当朝状元郑颢。此人才华出众、风度翩翩,万寿公主见也十分喜爱。宣宗找来郑颢说此事,郑颢竟当场回绝,表示自己已经有未婚妻卢氏了,不可能另娶。宣宗也无奈,只好让宰相白敏中去做说客。白敏中晚上来到郑颢家中,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条丢给了郑颢,上面写着“君若不从,大祸将至。”郑颢怕殃及无辜,无奈之下只得娶了公主……

瓷画,到了明代弘治时期,较好地吸收了前朝的一些技法,工匠的画笔下有了许多线条韵染,他们懂得了以细与粗表示明暗和立体感;制瓷工艺也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而品种逐步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在瓷绘上呈现出以故事为主的趣味,风格趋向轻巧俊秀,画面留有空白,只是民窑胎质仍显得粗松一些……这是许多收藏者和研究者从瓷片中得到的感觉。而这块明弘治的瓷画“状元迎妻”,更多的是让我们今天的人们品味古人的文化性情,尤其是科举制度对历代社会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瓷画 雅火炼丹青


墨彩描金《太白求诗》 夏忠勇

清朝中期,瓷画艺人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经纯手工绘制后高温烧制而成,瓷板画开始盛行。瓷板画色泽饱满丰富,令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发展至今,成为当代艺术陶瓷中最受追捧的绘画样式之一。

汪吟泉在传统的青花画法上吸取西洋画的光影透视, 以其“釉下填白光影青花”技法,开创了一个青花绘画新样种——光影青花。汪吟泉的作品以青花山水为主,经过多年研究和努力,他创作了《釉下填白光影青花雪景》、《光影青花月夜》系列艺术作品和《光影青花——风·雨·冰·雾》等艺术作品,完成了创画“雪·雨·夜”三景,以表现自然现象景观为主体的系列性艺术创作模式,受到藏家的喜爱。汪吟泉的每一幅作品表达的主题都不同,思想性很强。如果说中国画讲究“笔墨”、“意境”,而汪先生的陶瓷作品体现出来的却是“效果”和“气氛”,为拓宽我国陶瓷釉下装饰表现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夏忠勇师从著名美术家周湘浦学习墨彩描金技艺。墨彩描金使用黑白金三种颜色,工艺精巧,耗时耗工,所以要求作者既要有淡泊名利的超凡脱俗,又要具备相当高的文化底蕴。墨彩描金在民国时已经较少见到,到了现代更是几乎失传。夏忠勇擅长陶瓷墨彩描绘装饰,尤以仕女人物见长。他笔下的仕女人物形象优美,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其构图洗练清新,色彩柔和淡雅,装饰精美别致。他的代表作《嫦娥奔月》、《洛神》和《太白醉酒》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余欣着重探索中国画与现代陶瓷的结合,不断尝试运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从传统入手而又不囿于古法。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不失传统韵味及个性风格。他创作的青花釉里红箭筒《松寿图》,以景德镇最为特色的釉里红作主要色块,表现苍老劲挺的红松,箭筒造型端庄大方,优雅而不失庄重,令人回味无穷。

瓷板画能够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绵延不衰,似陈酒越久越香,正是因为优秀的瓷板画艺术大师用他们的精湛技艺诠释着瓷板画的艺术内涵。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大师作品秋季联展将于10月26日起在爱家收藏品市场举办,同时汇集了珠山八友等民国时期著名陶艺家的作品。(刘帅)

明清瓷画中的“高士”形象


本文要介绍的这组明清时期青花瓷片上画的都是“高士”。当时的工匠把笔下线条表现在瓷上,幽谷之中,坐听松风泉鸣,全画空寥寂静。这让我想到张大千的“高士图”,那是他西康之游后的作品。与这些瓷画相近的,都是高士思想与所游真景简笔结合,或独行独坐,或绝尘孤思,幽然孤啸,大有欲往从之游,愿言成独往的幽静境界。

在古代,高士是指志趣、品行高尚脱俗之士,多指隐士。《战国策·赵策》有句:“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后汉书·徐穉传》有句:“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都是说高士的。《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爱心怎能没有?只是不分男女,却分轻重。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作家冰心《往事》中也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古诗“隔江有高士,脱然世外身。”都是说高士非鄙夫也。高士图是历代人物画中的重要题材,画家、工匠们喜欢描绘古代品行高尚之士的似仙不群形象,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以表现对高士的仰慕或对其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有时,画面中高士们一种古雅独行的格调,也会引人深有遐想。在用笔方面,不论远山近水、石桥枯树、亭栈斜阳,还是潭水无波,群鸟掠飞,都非常浓色雄浑。高士携杖(图2)或打伞(图3)过桥,他们脸相、姿势当然无须再作表现,已有沉思之状,仿佛在内视心灵,外界根本与他们无关。整幅笔墨工细精谨,色彩明净华美,呈现出一种平静疏朗的氛围。

总之,古代的高士画,大多寥寥数笔,笔墨疏阔简约,人物神采清逸,就在粗犷流畅、浓淡之中,把高士那种豪爽、洒脱、傲岸的气概和才华横溢的神韵表现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笔简意赅,韵味十足,有如御风而行于虚空之中。瓷画上的高士,大多体态丰满、憨态可掬,大智若愚、悠然自得,常常山林奇石为伴,具体所画是哪个年代、哪位高士也无需区分考证,它只不过是人们理想中的符号。高士已往矣,但高士精神长存,我们今天收集品评这类瓷画不仅为寻古趣、拟古意,更为寄以一种人文情怀。

清顺治瓷画:海明先见日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这块巴掌大的瓷片(见图)遗自清代顺治年间,瓷画上的山、石、树、亭,衬托着海水茫茫,一轮初日升于海上……在工匠艺术的描绘下,一幅“海明先见日”的宏大意境铺陈开来。我们看到,作为陶瓷佳器的青花釉色上,白中泛青,线条刚柔,如镜面一样坚硬致密。引人身临其境的画面,其精美高远,让收藏者陆佩义先生不惜千元收藏在手。

瓷画上的这幅诗境,其诗原出自诗人张祜的作品《题松汀驿》,全诗为:“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张祜是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他一生“不事献媚”,却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曾因一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使他最初名震诗坛。

这幅瓷画演绎着原诗的意境。“松汀驿”是古代驿站的名字,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诗人在这里写出了苍茫,写出了太湖的所谓“五湖”。青翠的山色连接到遥远的天边,松汀驿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东岸。早晨湖面明亮,可以看到东升的旭日,在白晃晃的江面,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风声。只容飞鸟通过的狭窄山路能接到高原上去,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通到村落。诗人感叹,我的那些遗世独立的老朋友们,却一个个都不在太湖这里了。

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找不到朋友,落脚在湖畔一个名叫“松汀驿”的驿站时,题写在壁上的诗。诗里除了对访友不遇表达了遗憾外,也把松汀驿的美景介绍给读者,后来的读者中一定是有顺治年间的这位瓷画工匠的,否则,他如何绘出这样的意境之美!

用今天的话说,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从古至今,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了。

当时杜牧当度支使,待张祜十分优厚,杜牧有一首诗赠给张祜说:“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祜作诗常反复吟诵,雕琢字句,妻子儿女每次叫他他都不应,说:“我正要口里生花,难道还顾得上你们吗?”连大诗人杜牧都如此欣赏张祜!可见其诗不俗。

据说,张祜为人清高,颇有诗才,他的知心朋友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然而他却不习科举文章。在元和至长庆年间,张祜深受令狐楚器重,令狐楚任天平军节度使时,亲自起草奏章荐举张祜,把张祜的三百首诗献给朝廷。奏章大意说:“凡作五言诗,应包含六艺。如今人多文笔放诞。诗坛没有宗师。张祜多年流落江湖,很久以来精于诗赋。他钻研深入用心良苦,搜求意象功力很深,受到同辈诗人推崇,诗赋风格罕有人比。谨此请人抄写其诗作,到光顺门进献,乞望皇上交给中书省、门下省办理。”

随后,张祜得进京城,此肘正值元稹号称“心机深陷难测,在朝廷里权势很大”,皇上于是把元稹召来,问他张祜的诗写得好不好?元稹说,“张祜的诗乃雕虫小技,大丈夫不会像他那么写。若奖赏他,恐怕会影响陛下的风俗教化。”皇上听了。就这样,张祜不久便寂寞归乡。之后,张祜遍游山水,胜览了许多名寺,所到之处往往题诗作赋,留下许多好诗,《全唐诗》收录了他349首诗歌。

张祜以“处士”身份终其一生,他美好的名声不靠钟鼎而传扬,却能高视阔步于那个时代;他的许多意境高远的诗句,正如这块顺治瓷片一样,被后代的画家艺匠延绘成艺术作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辉煌的一脉,不断传承下来,至今依然为人称道,叫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