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淘词语文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如何鉴定古瓷器

如何鉴定古瓷器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如何鉴别古瓷器 如何鉴别耀州窖古瓷器

2020-08-18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等几方面下手。

款识。今日的传世真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鉴定这些古瓷器时,要特别留意款识的笔法特征,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不同。官窑款识的字体都有较高水平,仿制者模仿难免局促,出现破绽,这种破绽无疑为鉴定瓷器真伪提供了线索。

造型。瓷器的形状变化,是一个由简单趋向繁杂的过程,这是由于各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不同而造成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一般就较为钝重稚拙,无论何种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粗疏”。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元瓷的器形都比明、清瓷器要大。

纹饰。古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而改进。其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各朝代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胎釉。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古瓷器,其胎釉成分及烧造或多或少都有差别。要注意瓷器釉质的粗细和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例如,老瓷的釉面有一种内敛的宝光,称之为包浆,而现代仿品釉面出现的是刺目的“浮光”。另外,对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要加以注意,如宋钧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则莹似玉石。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鉴定如何区分新瓷和古瓷


瓷器鉴定如何区分新瓷和古瓷?瓷器要分新的还是老的,是真品到代,还是后来作仿。新瓷、古瓷的区别是很多瓷器收藏爱好者共同面临的话题,现今市场用反鉴定方法制作出的高仿瓷器有些难辨真伪,导致很多藏家吃亏上当。那么,瓷器鉴定如何区分新瓷和古瓷呢?

一、纹饰及器物款识:古瓷画法或刻法自然流畅,新瓷尽管笔法熟练,但难免生硬、呆板,仿字可以仿形,但不容易仿神,古瓷青花款深沉于釉下,新瓷青花款似浮于釉上。

二、瓷器的釉:由于古瓷长期受自然界空气尘垢侵蚀,加之气温变化,釉面分子散失,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开片呈崩裂状。古瓷因年代久远,器物釉面光泽深厚温润,光由内发,这种光是自然形成的,新瓷釉面有一层浮光,光亮刺眼,没有古瓷温润的荧光,釉面会有无数细痕,没有神韵。

三、彩绘:古瓷彩绘,颜色沉着含蓄,彩与胎的覆着粘接自然,新瓷后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别鲜艳,光泽度强,显得刺目。

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如龙泉瓷胎体含有大量的铁,加上制作工艺的不同,使器物的足部边缘呈现铁红色,称为“二次氧化”。仿制的龙泉瓷、质量尽管很高,形体、釉层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底足的做法与颜色与古瓷不同。

五、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变色,或只留下痕迹,伪造的金色鲜艳、不容易剥落。古瓷上后添金色,仔细观察有原来剥落的金色的痕迹。一八四零年以前的瓷器,金色一般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一八四零年以后,仿造的古瓷金色用金水描画,光泽度较鲜艳。

古瓷器怎么鉴定?


古瓷器怎么鉴定?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

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艹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着称于世。正德时期***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録》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详情请咨询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着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着,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古瓷器怎么鉴定,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主要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不易仿效之处。

古瓷器怎么鉴定,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古瓷器怎么鉴定,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着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着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如何鉴定明代瓷器”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辽代瓷器如何鉴定


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起来的王朝。契丹是鲜卑的后裔。唐代安史之乱后,东北地区唐朝势力急剧衰落。迭刺部落的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英雄人物,他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称帝,建元神册,都临潢府(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后改国号为辽。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 备茶图

辽先于北宋建立,元朝建立后修史,以辽,宋,金俱为正朔。分别编写了《辽史》《宋史》《金史》。五代后,北宋早期,辽与中原政权数度争战。互有胜负。北宋早期,两国交兵,后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很长时间宋辽无战事。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辽为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所灭。共享国210年。

客观的说,辽建国于唐亡之后,曾与五代十国并立。后又与北宋并立。现代史学家把五代十国定为一个时期,把宋辽夏金定为一个时期。虽然说较以前科学,但还是不够客观。应该把唐亡元兴之前的这个时期,统一命名为“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才真正符合历史的真相。

辽瓷是辽代陶瓷的简称。这一称谓最早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1933年当时的伪满洲国奉天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前身),在制定陈列大纲时,史正式提出“辽瓷”的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因为1930年辽永庆陵被盗,由于帝后的哀册出土,给当时一起出土的陶瓷器提供了可靠的年代。

辽白瓷盘口穿带壶

多说几句。永庆陵是辽景宗,圣宗,兴宗三代帝陵,当时热河都统汤玉麟之子汤佐荣为利益驱使,率兵在热河省境内大肆盗掘地下文物。辽帝陵也没能逃过他的手掌。

今天的人们不知道热河是什么。也不知道东北九省。热河,简称热,省会承德市,是中国旧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1914年2月划出,1955年7月29日撤销。位于目前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包括现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的赤峰地区、通辽部分地区、辽宁的朝阳、阜新、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区。

辽国早期都城临潢府即在热河省境内。

辽瓷发现时代较晚,目前研究得也不是太多。古玩界以前不认识辽瓷,对宋辽金时期北方部分陶瓷基本无法区分,更搞不清楚辽瓷窑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考古发掘了一批辽墓。如重熙七年晋国夫人墓,应历九年辽驸马卫国王墓,寿昌二年高氏墓等。对辽瓷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今天,辽代瓷器的面貌终于大白于天下,不再那么神秘。

辽黑釉矮身提梁鸡冠壶

辽建国初期,曾经多次南侵。著名的陶瓷产地定州曲阳县,数次落入辽人之手。当时“后晋。。开运三年,契丹夺定州城垒,烧焚庐舍,尽驱居民而北,中山为之一空。”《旧五代史》。所以,建窑烧瓷的技术人才问题解决了。再加上当时大量流亡入契丹的汉人,耶律阿保机建立起头下制度,在以汉民为主要被统治民族的头下军州,汉族生活的方式逐步浸透到契丹贵族的生活的方式中,瓷器的需求,特别是白瓷的需求应运而生。契丹统治地区,瓷土石炭资源丰富,辽代瓷业由此兴起,并得到大发展。

头下军州,是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又称投下。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

目前,经科学考古发掘,消失的契丹王朝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据不完全统计,在原辽五京地区,都发现了辽代的瓷窑遗址。

上京地区的林东 临潢府故城窑 ,临潢府故城南山窑, 巴林左旗白音戈勒窑,阿鲁科尔沁旗水泉沟窑。

中京地区的赤峰缸瓦窑,

东京地区的辽阳江官屯窑,

南京地区的北京龙泉务窑,房山磁家务窑,密云小水峪窑

西京地区的大同青磁窑,浑源介庄窑,清河县窑沟窑等。

辽黄釉扁身双孔鸡冠壶

林东地区是辽初始建国之都,所以其建窑应该是最早的。临潢故城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受定窑烧制技术影响极深。估计这里的最早的工匠就是前文所说的被掠到北方的曲阳工匠。该窑以白瓷和黑瓷为主,兼烧低温绿釉陶器。白瓷胎质洁白坚致,不施化妆土,施釉到足也烧芒口瓷器。黑瓷胎白,多为瓶,罐,盂等类器物,釉色黑中闪暗绿色,厚薄不匀,有堆釉现象。这种黑中闪绿的黑瓷,为辽宋时期其他窑口不见,是该窑的独有产品。瓷器多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的刻画弦纹和贴塑装饰,器底常刻画有标记。

林东白音戈勒窑,专烧茶叶末和黑釉缸瓮一类器物,又以双耳小罐多见。产品胎体厚重,釉粗黄坚硬。茶叶末釉绿中泛灰,釉质温润,光泽不强。黑釉色黑如漆。大器多以线轴状窑具支撑。

赤峰缸瓦窑,是辽代最大的瓷窑。主要烧马蹄窑,也有少量龙窑。带官字和新官二字的瓷器一般都出自此窑。以烧白瓷为主,粗白瓷尤多。并烧辽三彩,仿磁州窑,缸胎茶叶末,黑釉瓷器。还烧缸胎琉璃建筑用构件和板瓦。元代停烧。

辽宁辽阳江官屯窑,以烧粗白瓷为主。

北京龙泉务窑,规模仅次于赤峰缸瓦窑。是辽代第二大瓷窑。以烧中原风格瓷器为主。白瓷是最大宗产品,还有白釉褐彩,黑瓷,褐瓷,茶叶末瓷以及三彩釉陶器。白瓷有粗细二种。粗瓷胎体厚重,胎质灰白。施半截釉,支烧痕迹粗大。多光素无纹。细瓷和定窑相仿佛。也是施釉到底,胎薄体轻,不上化妆土。多装饰以精美的花纹装饰。

其他窑口暂不赘叙。

辽代瓷器的器型,具有典型的契丹民族风格。契丹风格器物,主要有鸡冠壶,凤首瓶,盘口长颈瓶,盘口穿带壶,鸡腿瓶,摩羯壶等。

辽绿釉扁身双孔双猴纹皮囊壶

鸡冠壶又称马镫壶或者皮囊壶,是模仿游牧民族马上使用的皮囊容器烧制的。一般而言,保留皮囊原貌越多的时代越早。有矮身提梁壶,扁身单孔壶,扁身双孔壶,扁身折梁壶,扁身环梁壶,扁身绳梁壶,扁身捏梁壶等区别。(题外话,著名的元青花四系扁壶,据作者考证,应该从辽扁身皮囊壶演变而来的,正确命名为元青花四系扁身【】皮囊壶。)

其他器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寻找来看看。

如何鉴定明清瓷器


自古瓷器藏家就喜爱青花,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就是见到了,价格也会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因此,近几年民窑的、品相尚好的器物越来越受关注,且价格也在不断升温,但同时,做假做旧的也就出现了。因此,藏家刘德明提醒藏友,在购买瓷器前还要多掌握一些瓷器的识别要领。

明清瓷器的识别要领

首先,要了解朝代的瓷器特征。比如明代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瓷器的胎体分为琢器和圆器,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是比较厚重的;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然后就是要了解各代瓷器的款式。如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与明代瓷器不同的是,在清代瓷器的造型中,顺治、康熙的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到了雍正时就显得非常秀巧隽永,而乾隆时则显规整,再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体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清代瓷器中的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像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等。清代瓷器中还要了解的是,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明代瓷器如何鉴定


明代瓷器如何鉴定?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 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 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 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 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 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 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 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 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 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 的变化规律。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发展时期的明代陶瓷艺术的欣赏及鉴定,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陶瓷收藏受好者和享受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必将成为提升全民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

古瓷器鉴定要点有哪些 如何分别质量好坏


在把玩古瓷器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它进行判定或者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的话,就无法深入的了解其内在含义和价值,在进行瓷器鉴定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到辨别真伪,然后来判断它制作的年代、制作的产地以及评估这个瓷器的质量好坏。

一、看胎釉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窑口烧制出来的瓷器都有很大的茶币,主要是由于在胎釉成分和烧造工艺、环境的差别,这两个方面导致的瓷器的不同质地、不同釉色都是我们用来判断瓷器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判断胎质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底足的调查,不管是哪个年代生产的瓷器都可以在这个部分看出胎质特征。在釉质的调查方面就需要通过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的疏密程度这几个方面来做好判断。

比如在福建建阳宋代建窑生产出来的黑釉瓷器,由于材料中包含了较多的铁粉,因此颜色会偏向于紫黑色,在胎质上也会更加坚致。但是在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因此在胎质的选择上和福建的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颜色通常呈现出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也不如福建黑釉瓷器那样的紧致,偏向于粗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把窑口区别开来,即使是在同时代同种类的瓷器只要仔细进行瓷器鉴定的话,就可以能够发现胎釉有不一样之处。

二、看彩料

材料和瓷器上的胎釉一样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虽然有时候使用的彩料的呈色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内部所含有物质的不同,或者是因为在制造的时候工艺的差异,都会导致最终的呈色不同。有很多时候呈色的色差不是很明显,这样就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从而发现其中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说在明代宣德期间的青花瓷器很多时候采用的都是国外进口的青料,进口青料含铁量比较高,因此最终烧制出来的呈色是黑疵斑驳的,而这个黑斑也就是青花瓷的一个显著特点。然而清代雍正期间的仿宣器虽然上面也有一些黑斑,但这个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通过笔触屡次点染而成,因此我们稍加判断的话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人工痕迹。

三、看技术

在烧制瓷器的时候由于采用的技术、装烧办法、烧成氛围的不一致,都会在瓷器表面留下不同的特点,另外燃料的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因此这些都是我们判断的一个依据。

比如说宋代定窑瓷器在烧制的时候采用的是覆烧技术,通过这个技术烧成的器物在瓷器口变没有胎釉。宋代汝窑瓷器使用的是支钉支烧技术,这种方法烧成的器物在整体上都是有胎釉的。

四、看款识

款识指的是刻印在瓷器上面的文字说明,这些文字会清楚的标注出它的生产年代、窑口、制作者等等。

所以,在进行瓷器鉴定的时候不妨可以听过以上的这些方法进行辨认,从而正确的进行评估和判断,避免上当受骗。

瓷器收藏如何投资古瓷器


瓷器收藏如何投资古瓷器。

由于收藏价值高,增值快,古瓷器收藏一直被藏家所青睐。改革开放以来,古瓷器更是受到投资者的热捧。投资热增大了古瓷器的升值空间,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几十年时间,古瓷器在国内藏市的价格竟然涨高了100多倍。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品相不错的官窑碗市场价一般不会超过100元,如今,这样的“宝贝”没有万元根本就拿不到手。有人2003年以1000元购得的一个清中期的官窑小瓷瓶,2006年就以2万元价格出手,而在今年的一次“小拍”中,这件小瓷瓶的成交价竟然达到了4万元。

瓷器收藏的高回报率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据了解,我国目前藏市,以收藏古瓷器为主的“捧瓷大军”,数量已经达到近千万之众。如何投资古瓷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的。但概括起来,可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注意选择那些少、精、异形的瓷器。物少、人无我有,这样的古瓷当然是人之所欲;器物精美,自然受人追捧,故其收藏价值自然也高;而异形瓷器,制造工艺难,别有艺术情趣,自然更有收藏价值。

二、注意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真实价值的作品。有些古瓷,由于受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藏之,很可能是潜力颇大的“绩优股”。比如优质的宋代湖田窑影青器物、元代枢府瓷器物等,它们目前的市场价格恐怕就远低于其实际应有的价格,一旦遇见不妨断然收藏。

三、选择近现代瓷器中的代表作。有些瓷器,年代虽然不算太“古”,但其工艺精湛,故也很值得收藏,如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的一些有名头的作品。另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精品瓷板、雕塑等等,也是很有升值潜力的,不妨收藏一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如何鉴定古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如何鉴定古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