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贴瓷砖纸 > 导航 >

毛瓷:碗体轻薄如纸白色半透明

毛瓷:碗体轻薄如纸白色半透明

贴瓷砖纸 白色的瓷砖 古代瓷器碗

2020-08-21

贴瓷砖纸。

当年毛主席吃饭用的是什么样的碗?举行国宴时,摆上餐桌的碗盘又是什么模样?这些以往看来“神秘”的物品,昨日在美食节国瓷国宴展示馆中一一呈现在市民的眼前。其中,一套代号“7501”的毛主席专用瓷,以其薄、白、色彩丰富而格外引人瞩目。

走进展示馆内,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套周恩来总理最爱的花梨瓷餐具,简洁大方,盘盘碗碗加起来有一二十件;随后,记者又看到了当场的第一、二、三代的国宴用瓷,不同时代的特色烙印跃然“盘”上。在整个展馆内,最吸引观众的还是那套代号“7501”的毛主席专用瓷,隔着玻璃框,记者看到,整套瓷器从吃饭的盘碗到酒具、饭煲等一应俱全,光是碗就有好多种,且瓷釉的色彩丰富、鲜艳,碗体看上去轻薄如纸,白色半透明,让人目不暇接。

据了解,1975年1月,江西省警卫处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指示,派员前往景德镇监督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当时,“7501”工程的胎土是动用多辆卡车从江西抚州运来的,数十吨的优质矿石由几十名选料工精心挑选出两吨,然后加工成高白泥。“7501”瓷均为生活用瓷,设计中有釉上彩瓷和釉下彩瓷之分,手绘图案分别是毛主席喜爱的红梅和冰点桃花,是典型的景德镇高白瓷,周身洁白如玉,晶莹剔透。釉上的以98件为一套,釉下的以47件为一套,另有内外两面对画的釉中彩芙蓉花画面的随制产品。这套中南海专用瓷代表着当时中国瓷艺的最高水平。Www.TAocI52.co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黑瓷”,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谓龙山文化 ... ...


黑陶主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类,其中以细泥薄胎黑陶最为著名,它的胎壁仅有0.5到1毫米厚,采用精细黏土制成,在烧制时让炭黑渗入胎体,使得陶器通体乌黑发亮。黑陶的装饰极简朴,它以器体造型的丰富多变和设计新颖巧妙取胜。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世人对这一来自古老的文明无不惊叹!黑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国文化的渊源龙脉。随后,在鲁、陕、晋、豫、冀等地都有类似发现。失传四千多年的先进陶艺技术,现经几代学者6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并且在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

中国毛瓷


讯 中国毛瓷是非常有名的。在建国后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之后,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做一些我们自己的瓷器。1975年中央下达文件,让轻工业部陶研所为毛泽东同志烧制一套瓷器餐具和文房用具,要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等古代称颂的瓷器最高境界为标准,要能代表当代中国制瓷工艺最高水平,代号为“7501工程”。

为完成这一特殊而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国轻工业部陶研所抽调了4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许多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当年都参加过这项工作,其中包括“珠山八友”的后人和传人,如王大凡的侄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汪野亭的女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汪桂英、刘雨岑的儿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平、徐仲南的孙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亚凤,以及陶瓷美术家章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舒惠娟、陶瓷名家辛青山等。这批专用瓷采用了釉下红梅、釉上水点红梅、釉上水点桃花和釉下对彩芙蓉等画面。当时入窑约有14000多件,实际成品4200余件,从中精选出2000余件送中南海,其余全部被封存入库以备损坏后补缺.

八十年代初,被封存入库的约两千件“7501”瓷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1997年,“7501”瓷出现在拍卖市场,其中一个小瓷碗在一家拍卖行拍至170万元,创下了单件“毛瓷”的市场最高价,“7501”瓷由此引起了收藏界关注。

小编建议大家可以收藏一款精致的中国毛瓷来投资,是不错的选择。

刑瓷不是只有白色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白瓷生产的发源地。

邢窑创烧于北朝时期,主要生产日用产品的粗瓷,造型质朴大方,粗犷豪放,是典型的北方青瓷。

隋代时期的邢窑,生产规模已经相当成熟,器物的品种较丰富,为举世闻名的唐代邢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已能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白瓷的“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此之前,许多专家普遍认为,薄胎透影瓷始于明永乐时期(当时欧洲称“中国白”),而邢窑隋代透影瓷的发现,将中国薄胎瓷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继之而起,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除邢窑与定窑外,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也都以烧白瓷为主。因此在北方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

21世纪初,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

然而,从实际的考古发掘材料来看,邢窑对于中国陶瓷的影响还不止于其为白瓷的缔造者。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在临城、内丘发现多处窑址,当这些窑址被确认为是历史上的唐代邢窑所在地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联合当地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

出人意料的是,先前很少人知道的青釉、黑釉、酱釉、黄釉、棕红釉、绿釉等器物,与白釉瓷一起纷纷面世。这充分展现了邢窑陶瓷丰富的釉装饰艺术和清新活泼的施釉技巧,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一北方白瓷名窑曾经的欣欣向荣与朝气勃发。邢窑陶瓷装饰艺术中的釉色如此丰富,真是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去认识这个曾以白瓷名垂青史的历史名窑。

辉煌的白釉

白釉是邢窑最重要的高温釉品种,出现于北朝时期。北朝的白釉瓷显然处于初创期,由于刚刚脱胎于青釉瓷器,故而胎质粗、釉色杂、白度低,多数釉色白中泛青。如果说当时的白釉瓷是青白釉,可能更会得到大家的认同,也似乎更恰当,因此有专家将其定名为“原始白瓷”。

北朝白釉高足盘

这时的白釉瓷器只有碗、高足盘和罐等简单的造型。为了遮盖胎质的粗糙与胎体的颜色,有的瓷胎上还施有白色化妆土。如邢窑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北朝时期的白釉高足盘,高7.3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9.1厘米。盘为浅式,直口,平底,下为喇叭状高足。胎表施白色化妆土不及底,半透明状的白釉亦不及底。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施有白色化妆土的釉面洁白细腻,带有细小开片;未施有白色化妆土的釉面呈灰白色;而露胎处则为浅土黄色。三色一体的天然造化,令这件单调的白釉器物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隋代,邢窑白釉烧造不仅技术成熟,而且出现了“高端”产品。说它成熟,是指这时瓷胎细腻,釉色洁白,产量增加,造型也丰富多了。除了碗、罐、盘、盆、钵、杯、壶这些日常生活用具外,还出现了砚台类的文具和小动物类的玩具,足以说明白釉瓷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隋代白瓷杯

说它“高端”,是指这时出现了透光白瓷。这种白瓷似乎有点像时下正流行的“穿越”,它超越了制瓷工艺的时空限制,成为令人叹为观止、极为特殊而又珍奇的品种。如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隋代白瓷杯,于河北省内丘县城西关北出土,残高8厘米,口径10.2厘米,胎釉极为细腻洁白,不仅具有玲珑透彻的特点,而且遮光而视,无论液体或物体均能透影可见。这种透光白瓷由于烧造难度极大,故而产量极低,目前也只发现数例。

到了唐代,随着整个国家的强大与繁荣,邢窑的瓷业生产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文献上的记载恰恰得到了窑址发掘的证实。目前发现,唐代邢窑烧造白釉瓷器的窑址跨州连郡,规模十分庞大。从窑址或墓葬中出土的白釉瓷器看,既有碗、盘、杯、钵、盆、壶、罐、瓶、唾盂等日常生活器皿,也有玩具、文玩等用品,还有净瓶、佛珠、塔式罐这类与佛教、丧葬等文化有关的用器。如现收藏于河北省临城县文物保管所的一件唐代白釉带托塔形盖罐,1984年出土于河北省临城县射兽村唐墓,高59厘米,底径19厘米,由基座、罐体和罐盖组成。塔式罐应是佛教文化与丧葬文化的结合产物,而邢窑所产的各式塔式罐为今天的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丧葬文化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

这时的白釉瓷器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用具,受到了各个阶层的青睐与喜爱。尤其是精美之作,不但被官府列为贵品,还大量运往京师,甚至成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热门商品输往海外。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阿拉伯人编写的《印度中国见闻录》中,就记载了阿拉伯商人苏林曼(Suleinman)对中国瓷器的赞誉,原话说:“中国人持有白色黏土制作的碗,它像玻璃一样,可以看见里面盛的液体。”另外,唐代沉船中也往往发现有邢窑白釉瓷器,如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出水了一批邢窑白釉瓷器,从带有“宝历二年”(826年)铭文的一件长沙窑碗,可知这批白釉瓷器生产于9世纪上半叶。亦可证之,唐代晚期,邢窑仍在盛烧,且为外销瓷的重要组合商品之一。

五代以后,邢窑白瓷的生产受战乱的摧残与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质量明显下降,规模骤缩。但邢窑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环境变化继续烧造。宋金时期,因受临近地区定窑与井陉窑影响较大,故自身独特的风格不复存在。

稚拙的青釉

相对于南方青釉瓷器的悠久历史与完美工艺,邢窑的青釉瓷器则是起步晚、技术稚拙。从传续脉络看,邢窑的青釉技术应是源于南方越窑,但由于制瓷原料的不同、烧造环境的改变,邢窑青釉与越窑青釉有着明显的区别,并开启了属于它自己的新的发展道路。

北朝时期,邢窑窑火初燃,烧造出了青釉瓷器。因是刚刚创烧,故做工较为原始,修坯较为粗糙,釉面虽青翠晶透,但缺乏南朝青瓷幽玄深邃的气质。从窑址出土资料看,北朝时期的邢窑青釉瓷器多为灰胎,胎体厚重。其釉面青绿肥厚,带有开片。为打破造型的单调,也有个别器物带有简单的装饰。

隋代,由于市场方向标的强大作用,邢窑白釉瓷器异军突起,青釉产量则大大减少,做工也不及以往。而到了唐代,邢窑青釉虽仍有烧造,但做工更加粗糙,并渐渐为黄釉瓷所取代。

跨越多个朝代的黑釉

邢窑虽然以白釉瓷器著称于世,但它的黑釉产品同样精美绝伦。随着烧瓷技术的进步,邢窑工匠们掌握了烧造黑釉瓷器的方法,即将青釉中的氧化铁含量提高到8%左右,瓷器的釉面就呈现出黑色。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瓷器了。东晋南朝时期,以浙江德清窑烧造的黑釉瓷器为楷模,釉面光泽,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隋唐时期,北方能够烧造黑釉瓷器的窑场逐渐增多,如山东的淄博窑、陕西的黄堡窑、河南的巩义窑等。河北的邢窑也是当时生产黑釉瓷器的重要窑场之一。

邢窑的黑釉瓷器出现于隋,发展于唐,延烧于五代,盛烧于宋、金、元时期。与白釉发展脉络稍有不同的是,邢窑黑釉瓷器在隋唐时期产量较低。但值得一提的是,隋代的邢窑已经能够生产黑釉板瓦、筒瓦等建筑用瓷。这些制作精美的黑色建筑用瓷,庄重、典雅、高贵、稀少,应是名门望族或官府衙署的专用瓷。

唐代以后,邢窑黑釉瓷器产量增加,一般胎质较粗,胎体厚重,以民用生活用瓷为主,精品高档瓷则不多见。

并不华丽的酱釉

酱釉同青釉、黑釉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窑场所烧造的酱釉瓷器也各不相同,自成体系。东汉晚期,酱釉瓷器出现在南方江浙地区,两晋时期得到发展。南北朝时期,以北贾璧窑为代表的北方瓷窑也开始烧造酱釉瓷,隋、唐以后,酱釉瓷器的生产遍及全国,但仍以北方瓷窑为主,唐代的黄堡窑、邢窑、巩义窑和宋金时期的定窑、耀州窑、当阳峪窑等均堪称其楷模。

从邢窑窑址发掘资料看,酱釉瓷器在隋代就已出现,唐代生产规模扩大,窑场增多,产量明显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如今在内丘西关、礼堂(步行街)、临城陈刘庄、祁村窑址等处都有出土。发现的器物有钵、罐、瓶等。这些酱釉瓷器,虽然总体呈棕黄色系,但并不色泽一致,而是有的偏赭,有的偏紫,有的偏红,也有的偏褐。它们虽无华丽的装饰,但却以纯正、光润、典雅的釉色成为了邢瓷新宠。

交融变幻的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其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颇似茶叶细末,因此而得名。一般绿者称茶,黄者称末,二者相互交融,显得古朴清丽。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当时陕西黄堡窑、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等多有烧造。邢窑茶叶末釉产品以现收藏于河北省临城县文物保管所的一件灯笼形罐为代表。此器出土于河北省临城县刘王寨遗址,高9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7.8厘米,整体呈灯笼形。罐身施茶叶末釉,釉面光润,釉色典雅。

色泽娇艳的黄釉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以“寿州瓷黄”的记载,让人们记住了生产黄釉瓷器的安徽淮南寿州窑,而实际上,唐代生产黄釉瓷器的窑场还有河北的邢窑、河南的巩义窑、密县窑等。

从烧造工艺上考察,邢窑黄釉有两种:一种是以三价铁离子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属高温釉瓷。邢窑的这种高温黄釉瓷,出现于隋代,唐代开始普及生产,基本在初唐时期就取代了传统青釉瓷的地位。第二种是在白色化妆土上施以铁的着色剂,由铅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并在氧化焰中烧制而成的一种低温釉陶。邢窑的这类低温黄釉陶,较具时代特色与地域风格。

从发现的实物看,邢窑黄釉瓷造型较为丰富,有玉璧底碗、盘、独流盂、鼓钉纹罐、三足炉、执壶等。如邢窑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黄釉“盈”字款执壶,高12.3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圆唇,短颈,溜肩,鼓腹,饼状实足。通体施黄釉,外底无釉,并阴刻“盈”字款。它虽为釉陶,但制作精美,釉层晶莹,色泽艳丽,尤其惹人喜爱。

异域风情的绿釉

绿釉陶在汉代就已较为普及。隋唐时期,邢窑生产的绿釉器物除杯、三足炉等日常生活用品外,墓葬中还出土了带流勺、熨斗、铲、三足釜等明器。

这些器物的胎上均施有白色化妆土,釉色纯净。它们大多数为素面,不带花纹装饰,但也有少量器物带有刻花、印花或堆塑等装饰。如河北省威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一对绿釉杯,2003年出土于河北省威县侯贯镇后郭固村隋代贵族墓葬。杯的造型均为侈口,深腹,饼形足,器身满饰涡旋纹,具有西方玻璃器装饰风格,明显受到了萨珊和栗特文化的影响。

造型取胜的棕红釉

所谓棕红釉,也是今人给出的感官色彩名词,大概是类似棕榈叶枯萎后的颜色吧。邢窑的棕红釉器造型有钵、三足炉、凤首壶等。仔细观察这些器物,就会发现它们的胎上均施有白色化妆土,因此釉色深沉、古朴、匀润。此类器物多为素面,很少有花纹装饰,仅以造型取胜。

如邢窑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凤首壶,广口略外侈,颈略长,深腹,平底,鸟形短嘴,弯把。此壶造型饱满、优雅,颇具盛唐气象。而仔细端详,它似乎与伊斯兰流行的某些陶器颇为相似,强烈的异域风格仿佛又充满其中。

此外,邢窑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釉色,难以明确归类。比如窑变橄榄绿釉、酱红釉、土黄釉、赭褐釉、赭红釉以及黑白二色釉、黄绿二色釉等等,可谓名目繁多,五彩缤纷。

毛瓷是什么?


毛瓷是什么?。

毛瓷,指的是专门为毛主席设计著作的生活和办公用瓷,代表了我国陶瓷制造的最高水平。其中以醴陵生产的7041毛瓷最为著名,毛瓷胎质细腻坚韧,胎壁厚度不足毫米,光源照射下,几近透明,声如謦,做工精致,品相精美。

毛瓷从出现代现在少说也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现代人嘴里的毛瓷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就是专门为毛主席特制的,并且为毛主席曾经使用的。第二类是专门为毛主席生产,而毛主席没有使用过的,第三类是不是专门为毛主席制作生产,而是特供国家机关如中南海、天安门、人名大会堂等重要场所生产的国家用瓷,其中部分也曾是毛主席生前使用过的。

先说说第一类和第二类,它们是当时我国制瓷界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才共同制作的结晶,不管是瓷土还是别的都是当时最好的,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产品,第一类出现的时间只比第二类早了一点点。两者只在文物价值上有点区别,一个是毛主席使用过的,而另一个没有。

第三类毛瓷,因为人们对它还不是很了解,认为它是普通生活用瓷,其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相对较低。但是从现代官窑角度来看,它是有国家特制生产,专门用于国家特定场所,它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是一般生活用瓷所无法企及的。

“毛瓷”出自谁家手?


“胜利杯”的由来

要说“毛瓷”,就绕不开“胜利杯”。当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所长李维善回忆说,“1957年,我逃过了划为右派分子一劫,但没能躲过1959年反右倾厄运,被批了一段日子。到了夏天,被通知去北京,我就知道自己没事了。”

不过一直抵达北京,有关此行的目的,李维善还是蒙在鼓里。当天晚上,一辆小车将他们几个拉到中南海里面,他才隐约感到此行事关重大,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进了一个会场,看到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等几大陶瓷基地的人都来了,上海、天津的人也来了不少。当时的背景是,北京十大建筑即将竣工,这个会议就是请全国各地来装饰十大建筑内部环境的。

至于建筑内部使用的瓷器,各单位都向景德镇订货,使瓷都不堪负担。于是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说:“都向景德镇订货,它怎么做得过来?也体现不了多样性。我们国家大,出产瓷器的地方多着呢。毛主席早就说过,湖南的醴陵也出产瓷器,你们为什么不向醴陵要货呢?毛主席用的茶杯也是醴陵生产的呢。”

结果,醴陵瓷厂当即接到不少订单,为十大建筑中的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北京火车站烧了5万件瓷器。“全部是釉下彩,直到现在他们还在用呢。”李维善说。

毛主席确实说过此话,全国惟一能烧制釉下五彩的专业瓷厂——醴陵群力瓷厂就是在他的建议下于1956年创建的。而在十大建筑落成前,毛泽东确实已经在使用醴陵生产的茶杯了。

那是在1958年4月,湖南省委派人到醴陵陶瓷公司,要求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来人带来一件延安时期使用过的茶杯,直筒型,无盖无花饰,瓷质灰白粗糙。这种形状的茶杯被叫作“中山筒”,据说是民国政府机关一直使用的。来人要求以此为基础加盖加彩,改型后使之美观实用。

李维善说:“当时只知道是为中央首长烧制的,时间也很紧迫。我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改了六稿,将底部略为内收,使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加了一个盖边呈灯芯状略宽于杯身的平盖子。其间,试制工场的梁六奎同志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个杯子制成后,北京方面的人看了很满意,这个式样一直沿用到今天,看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李维善直到1958年才知道这个茶杯是专为毛主席试制的。北京方面的人说毛主席用后也很满意,省委又嘱他们再烧40个,其中20个要画花。在为这种式样的杯子取名时,李维善则提议用“胜利杯”。

1959年7月,李维善又来到北京解决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茶杯的制作问题,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刘冀平局长指着李维善带来的醴陵出产的一套茶具说:“就用胜利杯的式样,然后画上小茶盅上的花纹。”

小茶盅上画的是什么花呢?原来是非常寻常的蝴蝶花。后来毛主席也认为人民大会堂的这种蝴蝶花茶杯好看,有关部门就通知醴陵群力瓷厂专门为毛主席烧制了120套。

后来群力瓷厂还为毛主席烧制过有编号的胜利杯,毛主席认为这个办法很好。

李维善透露,醴陵还为其他中央首长烧制过专用茶杯,特别是周总理,因为喜欢松树,他们就设计了一种釉下黑彩图案,一棵青松傲然挺立,完美地寄托了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毛瓷与红色官窑


湖南株洲醴陵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同称三大瓷都,前者在1949年後一段时期内都担负为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机关专制瓷器的任务,其中1974年为毛泽东定制的生活用瓷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在收藏界被称为「主席瓷」或“毛瓷”。每次拍卖,“毛瓷”都会取得好成绩。

民间有关“毛瓷”的传闻从未间断,甚至将它和古代专为皇帝制作的官窑瓷联系起来,所以把醴陵称为“红色官窑”。而在收藏界,“毛瓷”特指1974年醴陵瓷和1975年景德镇制作的一批瓷器,其中醴陵瓷是毛泽东去世前使用的瓷具。

早在1997年广州嘉德拍卖会上,醴陵“毛瓷”首次面世:当一套被秘藏20多年的四季花卉纹双面五彩薄胎碗在预展会上登场时,震动了收藏界。尽管这一四季花碗有釉裂,不够完美,但仍以8.8万元被海外藏家买走。

现在,醴陵“毛瓷”因为货源稀缺而愈显珍贵。湖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杨宗干指出,由於制作要求严格,制作精良,数量较少,存量有限,在收藏市场上的价位不断攀升,可达数千元、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有的精品已成为孤品,价格高达上百万元。

据悉,绝大部分醴陵“毛瓷”目前藏於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中南海丰泽园、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处,流落民间的不足200件,这也是收藏界珍若拱璧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用瓷“红月季碗”的设计师李人中透露,当年制作“毛瓷”用的湖南洪江市的大球泥(粘度好,质地白,烧制瓷器成型好,透光好),也因过度开采而在一年後绝迹。

杨宗干则指出,从1958年到1974年,中国政府在醴陵一共定制有1555件精美瓷器,除毛泽东亲点的国礼瓷器外,另有一套瓷器是为王震定制的两件“豆青色刻花描金牡丹纹长颈瓶”和“豆青刻花描金凤梨纹长颈瓶”。这两件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落有官方精致款“湖南陶瓷研究所精制”外,把“王震赠”也盖上去了。他表示,“王震赠”礼品瓷共生产30件,除上送北京外,流散在社会上的不足18件。1993年前後,一对这样的瓶子只要300元,到1995年到了3000元,几年後再涨到6万元,现在有藏家出价10万元。

醴陵还在1971生产了数量较多的联合国用礼品瓷,以吉祥如意、延年益寿为主导,如牡丹、梅竹、二龙戏珠等,并设计五彩蝴蝶中英文“中国醴陵”作为官方特定底款,其中“釉下五彩友谊茶具”共15件。2001年,这15件中的一件单价4800元,2002年到了6200元,现在15件整套至少10万!

什么是透明陶瓷?


通常我们见到的陶瓷产品都是不透明的,著名的景德镇薄胎瓷,也只能称为半透明。有没有象玻璃一样的完全透明的陶瓷呢?有,在现代陶瓷中有一类象玻璃那样晶莹明亮的陶瓷,它就是透明陶瓷,又叫光学陶瓷或者玻璃陶瓷,其品种目前已过几十个。

什么叫做透明陶瓷呢?简单地说,透明陶瓷就是用玻璃的生产方法制造出来的陶瓷。透明陶瓷是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原料,诸如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铍、氧化锆、氟化镁、氟化钙、氟化镧、硫化锌、硒化锌、碲化镉等,经过原料处理、成型和高温烧结等工序而制成的。它对原料以及制造工艺的要求相当严格,例如,原料必须要有很高的纯度和粒度。因此,透明陶瓷的价格很昂贵,是现代陶瓷中的高级制品。

透明陶瓷的制造是有意识地在玻璃原料中加入一些微量的金属或者化合物作为结晶核心,在玻璃熔炼,成型之后,再用短波射线进行照射,或者进行热处理,使玻璃中的结晶核心活跃起来,彼此聚结在一起,发育成长,形成许多微小的结晶,这样,就制造出玻璃陶瓷。用短波射线照射产生结晶的玻璃陶瓷,称为光敏型玻璃陶瓷,用热处理法产生结晶的玻璃陶瓷,称为热敏型玻璃陶瓷。

透明陶瓷的机械强度和硬度都很高,能耐受很高的温度,即使在一千度的高温下也不会软化、变形、析晶。电绝缘性能、化学稳定性都很高。光敏型玻璃陶瓷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性能,就是它能象照相底片一样感光,由于这种透明陶瓷有这样的感光性能,故又称这为感光玻璃。并且它的抗化学腐蚀的性能也很好,可经受放射性物质的强烈辐射。它不但可以象玻璃那样透过光线,而且还可以透过波长10微米以上的红外线,因此,可用来制造立体工业电视的观察镜,防核爆炸闪光危害的眼镜,新型光源高压钠灯的放电管。

透明陶瓷的用途十分广泛,在机械工业上可以用来制造车床上的高速切削刀,汽轮机叶片,水泵,喷气发动机的零件等,在化学工业上可以用作高温耐腐蚀材料以代替不锈钢等,在国防军事上,透明陶瓷又是一种很好的透明防弹材料,还可以做成导弹等飞行器头部的雷达天线罩和红外线整流罩等;在仪表工业上可用作高硬度材料以代替宝石,在电子工业上可以用来制造印刷线路的基板和镂板,在日用生活中可以用业制作各种器皿,瓶罐,餐具等等。

总之,透明陶瓷几乎在许多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用武之地,其品种之多,本领之高,用途之广泛,真不愧为陶瓷工业中的一颗透明莹亮的明珠。

“毛瓷”出自谁家手


要说“毛瓷”,就绕不开“胜利杯”。当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所长李维善回忆说,“1957年,我逃过了划为右派分子一劫,但没能躲过1959年反右倾厄运,被批了一段日子。到了夏天,被通知去北京,我就知道自己没事了。”

不过一直抵达北京,有关此行的目的,李维善还是蒙在鼓里。当天晚上,一辆小车将他们几个拉到中南海里面,他才隐约感到此行事关重大,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进了一个会场,看到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等几大陶瓷基地的人都来了,上海、天津的人也来了不少。当时的背景是,北京十大建筑即将竣工,这个会议就是请全国各地来装饰十大建筑内部环境的。至于建筑内部使用的瓷器,各单位都向景德镇订货,使瓷都不堪负担。于是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说:“都向景德镇订货,它怎么做得过来?也体现不了多样性。我们国家大,出产瓷器的地方多着呢。毛主席早就说过,湖南的醴陵也出产瓷器,你们为什么不向醴陵要货呢?毛主席用的茶杯也是醴陵生产的呢。”

结果,醴陵瓷厂当即接到不少订单,为十大建筑中的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北京火车站烧了5万件瓷器。“全部是釉下彩,直到现在他们还在用呢。”李维善说。

毛主席确实说过此话,全国惟一能烧制釉下五彩的专业瓷厂——醴陵群力瓷厂就是在他的建议下于1956年创建的。而在十大建筑落成前,毛泽东确实已经在使用醴陵生产的茶杯了。

那是在1958年4月,湖南省委派人到醴陵陶瓷公司,要求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来人带来一件延安时期使用过的茶杯,直筒型,无盖无花饰,瓷质灰白粗糙。这种形状的茶杯被叫作“中山筒”,据说是民国政府机关一直使用的。来人要求以此为基础加盖加彩,改型后使之美观实用。李维善说:“当时只知道是为中央首长烧制的,时间也很紧迫。我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改了六稿,将底部略为内收,使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加了一个盖边呈灯芯状略宽于杯身的平盖子。其间,试制工场的梁六奎同志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个杯子制成后,北京方面的人看了很满意,这个式样一直沿用到今天,看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李维善直到1958年才知道这个茶杯是专为毛主席试制的。北京方面的人说毛主席用后也很满意,省委又嘱他们再烧40个,其中20个要画花。在为这种式样的杯子取名时,李维善则提议用“胜利杯”。

1959年7月,李维善又来到北京解决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茶杯的制作问题,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刘冀平局长指着李维善带来的醴陵出产的一套茶具说:“就用胜利杯的式样,然后画上小茶盅上的花纹。”

小茶盅上画的是什么花呢?原来是非常寻常的蝴蝶花。后来毛主席也认为人民大会堂的这种蝴蝶花茶杯好看,有关部门就通知醴陵群力瓷厂专门为毛主席烧制了120套。

后来群力瓷厂还为毛主席烧制过有编号的胜利杯,毛主席认为这个办法很好。

李维善透露,醴陵还为其他中央首长烧制过专用茶杯,特别是周总理,因为喜欢松树,他们就设计了一种釉下黑彩图案,一棵青松傲然挺立,完美地寄托了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醴陵不止一次为毛主席烧过生活用瓷

据李维善回忆,醴陵群力瓷厂为毛主席烧制生活用瓷不止一次。除上述几次,1971年,还为毛主席烧过烟灰缸和部分餐具。1972年为中南海定制生活用瓷1210件,包括大小碗、汤盘、平盘、中更等,全部釉下彩装饰,其中一部分就供毛主席使用。1973年底,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肖根如来到醴陵群力瓷厂,专门布置为毛主席试制带盖鱼盘,还有浅底三大碗。由于带盖鱼盘烧制时容易变形,盖和盘难以严密吻合,故而难度较大,这个任务直到次年5月才完成,计送北京42厘米的大鱼盘30件,38厘米的二号鱼盘30件,浅形三大碗80件,一律用釉下梅花和茶花装饰。

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在1974年那次。

1974年秋天,毛泽东最后一次回湖南,在省委九所蓉园一号楼住了114天,是历次返乡住得最久的一次。此时毛主席已年逾古稀,减轻主席生活用具重量的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那时,毛主席用的是江西景德镇瓷,走到哪带到哪。这种瓷具很好,但缺陷是有点重。毛主席晚年手有些抖,若瓷器太重,就不再适合他老人家用了。

而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为了庆祝毛泽东82岁生日,也提议烧制一批专供毛主席使用的瓷器,作为家乡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祝福。

有关部门对这批瓷器的要求是:釉下五彩,内外双面有花;重量轻而结实耐用;保温效果好;无铅毒,不含镉,确保使用者健康;永不褪色。

釉下彩双面有花,这在当时的制瓷业尚无先例。据时任湖南省委接待处肖根如回忆,这一建议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为的是让毛主席吃饭时心情愉快”。没想到,他这一提,竟造就了中国陶瓷彩绘工艺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独创。

群力瓷厂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主席用瓷”于1974年11月烧制成功。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种纹饰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

这批在文革时期生产的薄胎釉下彩瓷碗,创下了多项制瓷纪录。制瓷泥土是采用特制的“洪江泥”,此泥土是属于国家制专用瓷的泥土,据说此泥土在全国范围内只湖南洪江有,现也仅存数吨,已被国家封存。绘画原料采用了氧化铀作颜料,并且还打破了历史上瓷器底足不施釉的制作工艺手法,大胆尝试,将坯体倒装入窑、经过摄氏1360度的高温烧成瓷器,再在成瓷后的碗口施上一层白色低温釉,经过摄氏700度的低温窑烧制而成。这样低温烧素坯、高温烧制成瓷、低温烧釉口,“三烧制”三次进窑,烧制的难度相当大。同时,画工之细致是无与伦比的,瓷碗上的每一朵花纹都是一致的,就是用几十倍的放大镜去看,也找不出花纹的不同之处。

资料表明,当时共烧制成品逾2万件,有关部门从中精选了40件上乘佳品带走。

12月26日是毛主席82岁生日,23日,周总理乘专机抵达长沙,一是向毛主席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二是向主席祝寿。两人一起用餐时使用的碗,就是由醴陵群力瓷厂生产的釉下五彩薄胎碗。因这种碗内外均饰有五彩月季花卉,后人称之为“红月季碗”。

从此,这种“红月季碗”及该批其他醴陵“主席用瓷”一直伴随在毛泽东的身边。

李维善说:“所谓的‘7501’工程是不确切的,当时生产日用瓷器不可能冠以工程二字,也不会由中央单位下文,醴陵生产了几批中南海用瓷,都没有文件下达。而且‘7501’瓷送到北京后,老人家已经不能自己拿碗吃饭了。所以不可能使用。”

“毛瓷”设计师细说当年

在时任群力瓷厂总工程师的李人中家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份已经泛黄的彩绘线描主席瓷碗设计图稿。

李人中1965年开始陶瓷美术专业设计,先后担任过北京天安门用瓷、人民大会堂用瓷、中南海用瓷的设计制作。

老人回忆道:“当时,花面设计的要求是要突出政治,要有全国代表性,直径12厘米的碗内要求有花。为设计出合适的花面,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内心十分焦急。到底怎样设计?取什么题材?怎么也理不清思路。我老伴看到我坐立不安,就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将这件事告诉她后,她同样很关心。过了一会,她灵机一动说:‘可不可以设计月季花画面?因为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我听后,觉得有道理。月季花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适宜种植,有全国的代表性,政治象征意义也很强。当时的提法是:元月份开门红,五月份是红五月,大战七、八、九,实现全年满堂红,祖国山河一片红。设计思路打开以后,我很快就拿出了设计图稿交上级。一个星期后,经上级审查定稿,同意投产。”

“文革”瓷器精品中有一脉值得重视,那就是“主席瓷”。“主席瓷”是毛泽东专用瓷的别称。“主席瓷”是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当年为毛泽东主席用瓷而研制生产的,在1975年接受上级下达的研制任务,故也称“7501”瓷。

“主席瓷”用瓷洁白如玉,晶莹剔透,釉面光泽滋润,画面设计是根据毛泽东所喜欢的红色与梅花,采用了红梅与水点桃花两种样稿,并进行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工艺装饰,效果尤佳。特别是釉下彩“对花碗”,采用内外绘画的手法,而且内外花朵相对,均匀一致,颇为新颖、独特。釉上彩品种主要是餐具,有两套花样(梅花和桃花),大部分品种都配有合盖。釉下彩品种除了47头中餐具外,还有文具、烟缸、痰盂、果托、饭鼓等多种品种,是一批既美观又实用,技艺精湛的高档用瓷。

“主席瓷”由于要求高,制作成功一套需要数套数十套乃至更多的试验,那些稍有瑕疵的专用瓷,就流传到有关机构和人员手中,现在拍卖会上出现的这些专用瓷,大多都是当年流散的,只有极少数是主席用过的。这些极少数流散出来的,也大多数是一些省市专门接待毛泽东的宾馆中备用的,毛泽东也只是偶尔用之。

“主席瓷”被称为“当代官窑”,在拍卖会上屡创新高,成为有实力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珍品。在1997年湖南长沙“主席瓷”拍卖会,10来件精品单面梅花碗拍出了178万元的天价;1998年“主席瓷”被深圳一买家以1148万元的高价全部买走,这一数额超出此前80余件“主席瓷”在北京拍卖会上拍出的864.76万元的佳绩,也大大超过了200万元的底价。

“主席瓷”受到藏家追捧是有道理的。据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主席用瓷”调查组调查统计,目前存世的“主席用瓷”数量并不多,不会超过300件。

“文革”瓷辨伪

由于“文革”艺术瓷收藏的迅速升温,赝品接踵而至。因此,在收藏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胎釉造型方面:赝品露胎处不是有意做旧就是老旧感缺乏,修胎不如真品自然流畅;釉面欠温润柔和,火光偏重;经氢氟酸浸泡过的有“人造蛤蜊光”现象,形制外观仍有不协调和别扭的地方。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误将李逵当李鬼,即由于货主的无知将其做旧,蒙上一层“人造蛤蜊光”,常使人怀疑它的真实身份,这就要从其他方面找依据。

2、彩料、绘事:彩料不够纯净,色彩不够纯正,色块搭配欠协调,彩光不柔和,有发涩的感觉;人物绘画形似神不似,缺少上世纪60-70年代人们特有的精神气质。

3、多收集标准器,多作真赝比较,是避免上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有的细部特征的区别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获得切实的感受,仍需与物品零距离接触。另外,行家的指点也很重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毛瓷:碗体轻薄如纸白色半透明》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毛瓷:碗体轻薄如纸白色半透明》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贴瓷砖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