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万利瓷砖 > 导航 >

他花1500万 把秘密给你看

他花1500万 把秘密给你看

万利瓷砖 惠万家瓷砖 古代黑花瓷器

2020-08-22

万利瓷砖。

设计是艺术吗?一个好的设计究竟能创造多大的价值?恐怕很少人知道:设计不仅就是艺术,而且正以艺术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一个好的艺术设计甚至可以救活一个企业,创造数十亿乃至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已经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红砂村落成,9月20日就要正式开馆的国内第一家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将为你讲述设计的传奇故事。

知名白酒大多被他包装过

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五粮液、茅台、水井坊的名字,但当众多的人在品味着这些高品质的白酒时,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知名品牌的包装艺术设计和定位是谁来完成的。如今,如果你想得到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走进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一楼的陈列大厅就可以了:一楼大厅陈列的设计作品全部是许燎源先生的心血力作,上面说到的知名白酒品牌就在其中,而这份名单还可以排得更长:酒鬼酒、剑南春、金六福、舍得酒……在一楼上千平方米的展厅内,众多的白酒艺术包装设计都被囊括其中。用徐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国知名白酒基本上都在这里找得到!”而在展厅内,同时还陈列着许燎源先生众多的其他艺术设计作品:不锈钢铸造的雕塑作品,集古典与现代为一体的家具设计,新颖别致的手机设计,最新的金沙文物宣传礼品设计……

当年,他的一个设计救活一个厂

“一个好的设计价值难以估量。”1965年出生在仪陇县、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许燎源说,他刚刚工作时开始还是从事陶艺创作。在1993年时因为偶然的兴趣为一个当时已经濒临倒闭的酒厂设计的一个包装,本来是自己做着玩,结果被朋友推荐给酒厂后,酒厂负责人就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当场拍板用他设计的包装 ———当年该酒厂就从倒闭的边缘一下提升销售额到了数亿元!“我这才发现原来设计可以如此重要。”许燎源说,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知名酒厂也找上门来,而他的艺术设计和为产品定位的概念也越来越显出不凡的价值:2004年安徽的种子酒在找到他前销售额只有几千万元,在他完成了重新设计包装定位后,销售额一下跃升到6亿元;金六福酒在经他重新设计包装定位以前销售额是10多亿元,而之后销售额一下提升到30多亿元……许燎源表示,现在他所率领的设计团队所服务的企业每年的增值效益达到一百亿元以上,近年来累计已经超过400亿元!“虽然我得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但作为设计师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许燎源说。

筹资1500万把设计的秘密展出来

许燎源表示,正是为了展示设计的魅力,让设计的艺术传播得更广,同时为了更好地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一个交流与提高的平台,所以他以个人的名义筹集1500万(其中500万是借来的),建造了占地13亩,博物馆展场面积两千多平方米中国首个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将来这里既是展示他历年来设计精品的场所,更是全国设计行业交流的高端平台。 “我们将不断地推出各种设计展览,还将引进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设计师精品佳作展,同时已经确定在将连续举办一些列国际国内的设计艺术大师展。”

据悉,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将在9月20日正式开馆,作为开馆展将展出许燎源先生历年来的酒类艺术设计精品、陶瓷艺术作品、雕塑艺术作品、手机艺术设计作品和家具艺术设计作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赵司令”与他的“古陶瓷部队”


两个大展为世博会增添神秘色彩

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一个中日陶瓷展。记者如约赶到那里,一个展厅里陈列着50件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宋的中国古代陶瓷,它们是收藏界赫赫有名的“赵司令”的收藏品。另一个展厅里陈列着同样数量的日本当代陶瓷,每件展品都出自日本著名陶艺家贵和皓山之手。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国古陶瓷与日本当代陶艺的交流,构成了这个颇有意思的展览,以此来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8周年,并为世博会暖场,蕴含着民间人士的善意和祈福。

贵和皓山的陶艺作品源自中国南宋时期福建建窑的“天目盏”——这是日本陶艺家和茶艺师对中国建盏的称呼,其制陶所用陶土也大多来自中国。1984年,贵和皓山在踏访中国之后,从此醉心于中国陶艺。回国后遂在日本京都从事陶艺创作,专门钻研南宋“天目盏”的仿制技法。而在目前中国境内,因为民间收藏热的持续升温,建窑茶盏早已成为争相收藏的珍品,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真品。那么来自“一衣带水”邻邦的贵和皓山作品,便可看作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寻根和致敬。

紧接着,在复兴中路上的世华艺术馆举办了一个“皇帝的瓷器——景德镇珠山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特展”,这是一个由民间机构举办的古代瓷器大展,主办方是上海世华民族艺术瑰宝回归基金会、江西考古所与复旦大学等,153件珍贵文物是景德镇官窑遗址出土的,并经过考古修复,真实地记录了明代初期中国历史文化信息。难能可贵的是,主办方从中挑选出20件典型器物,让观众通过亲手抚摸展品来感受“明三代”官窑瓷器的工艺特征和时代风貌,由此一改观众不能接触文物展品的惯例。

这次“明三代”官窑瓷器包括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永乐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形壶、永乐白釉梅瓶、永乐青花海浪刻白龙纹大扁壶、永乐白釉三壶连通器、宣德青花行龙纹蟋蟀罐、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成化青花穿花龙纹鹤颈瓶、成化斗彩莲托八宝纹碗等难得一见的珍品。

据收藏界人士透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建筑工程队在景德镇市政府大院底下施工挖土,偶然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碎瓷片,碎瓷片流入民间后,专家看了大吃一惊:原来都是官窑碎片。景德镇从元代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建立浮梁瓷局,也就是制度意义上的御窑厂,为皇宫烧制日用和陈设瓷器并由此成为特权与惯例。在此后长达600年的历史中,景德镇官窑烧造了不计其数的精美瓷器,稍有瑕疵即被督窑官就地砸碎,以确保进贡瓷器拥有至高无上的质量和图案符号。碎瓷片见光后,市政府大院周围马上开出许多商铺,这些商铺的老板都是白天做生意,晚上偷偷地挖地道,直通御窑厂偷挖碎瓷片,再交由民间高手粘接修复,拿到北京、上海等古玩市场出售获利。以至后来御窑厂下面的地道如蛛网般分布,并发生了地道坍塌压死人的事件。最后市政府不得不进行清场,将遗址确定后交由考古部门进行发掘整理。此次展出的“明三代”官窑器就是考古出土并进行修复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现在,应该由物及人了。这两个陶瓷展都与“赵司令”有关。“赵司令”本名赵月汀,仪表堂堂的一条汉子,因为担任上海武警总队副总队长,故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赵司令”。另一个身份则是上海世华艺术馆馆长,世华民族艺术瑰宝回归基金会理事长。去年6月,赵月汀将自己收藏的108件古陶瓷壶拿出来办了个“百壶珍藏特展”。由于展品精彩,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可谓一鸣惊人。从此,“赵司令”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

因为年龄原因,“赵司令”即将脱下军装。此时此刻的他心情比较放松,说起收藏,他感慨地说:我的体会是,搞收藏,一要有缘,二要有识,三要有胆。

马未都连呼三个“想不到”

由于赵月汀为人非常低调,此前上海收藏界知道他的人其实不多,记者也是直到去年才有幸一识“韩荆州”。就在这个百壶特展开幕前,记者与几位藏友赶去先睹为快。赵月汀忙前忙后接待来宾,后来他还抽空为我们一行讲解,使大家领略到了陶瓷专题收藏的丰富性和珍稀性。这些遗世珍品都是赵月汀二十多年来苦苦寻访的结晶,从学术层面上说,也是一个中国陶瓷文化史上第一次出现如此之多的陶瓷壶精品孤品展。从另一层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次典型的民间珍宝展,体现了当今中国民间收藏的态势和学术水平。

记者在展厅里流连时,惊讶地看到了从新石器时期崧泽文化到南宋年间上下5000年的陶瓷精品,而且窑口齐全,品相完好。更让记者惊喜的是,展品中居然有二十多件孤品,比如夏代二里头文化灰陶人头形三乳足壶、新石器时期红陶空足鬶、战国越窑青釉提梁壶、东汉双管口茧形壶、唐代黄釉绞胎壶、北宋湖田窑刻划壶……真是犹如行在山阴道上,满目春花,美不胜收。

后来赵月汀告诉记者,开幕后三个月,北京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赶到上海也仔细看了特展,感慨万分地说了三个“想不到”:“想不到你行伍出身的人,搞收藏有如此成就,展览以来三个月时间所造成的全国影响,就超过了我搞了十年收藏后才达到的程度。其次呢,想不到你这个以壶为专题的古陶瓷收藏展,观众反映极佳,即使是很挑剔的文博专家也没有一个发表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评论。第三,没想到你收藏的古陶瓷壶具有如此专业水平,品相好的也这么多。”

这番由衷的褒奖让赵月汀备受鼓舞,欣喜万分。

蒙尘的二里头宝壶被意外发现

在这次特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陶壶,从外观上考察,陶壶腹下部以三个带有原始生殖崇拜含义的乳状空足稳稳立地,上部是一个人首形,以人首后脑作壶口,突出的小嘴作流,颈部以锯齿状项链作为装饰。壶的正面则是一张人面,锯齿状的鼻子夸张生动,挖空的两个小洞是眼睛,嘴角边还各有几根胡须,栩栩如生。难得的是此物品相很好,深埋地下数千年之久,还是那么完好无损,有如天佑。据专家透露,夏代二里头的陶器在中国考古研究院里存有整整一个仓库,但基本上都是残器,如此完整的陶器一件都没有。更可贵的是查遍国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均无此类壶的记载。由是,它被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赞为“夏朝二里头文化最完整、最精美的古陶壶”。

不过说起来这件宝贝的得来,倒是全不费工夫。1998年,赵月汀作为“交流干部”奉调至安徽武警部队任职,不带家属。他是一个很守纪律的干部,平时从不去歌厅、酒楼、桑拿浴室消费,休息天就躲在宿舍里看书写文章,累了就外出逛逛古玩市场。

有一天,他到合肥最大的古玩市场淘宝,在一家小店里看到柜顶搁着一把布满灰尘的人首形陶壶,制相奇特,从未见过。但根据经验,他确定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询价后得知,店主从民间收来后整整两年无人问价,一直搁那里,似乎在等一个行家里手领它而去。店主看赵月汀识货,开价800元,赵月汀还到600元,成交后待店主包装时,赵月汀越发喜欢此壶,又给了店主200元。

一个月后,有一个香港老板在内地花了108万元在市场上买走了一把与此相似的陶壶,只不过是碎成五块、又缺了一块的残器。后来有人愿意出价120万请赵月汀转让此件国宝,但被他婉言拒绝。他深知,这件国宝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不可估量。

在五台山下老乡家

发现唐代黄釉绞胎壶

赵月汀的收藏品中还有把唐代黄釉绞胎壶,购得的经历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1989年底,赵月汀在五台山参加全国警卫工作会议,会后他闲逛至附近一个小村子里,临近中午时闻到从老乡家飘出的饭菜香,凑近一看,一户农家正快开饭了,桌上搁着的一把油壶引起了他的好奇。

打过招呼后,他拿起来一看,嗬,原来是一把黄釉绞胎壶。再看器型,像是唐代风格。可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壶盖已失,只剩一个壶身。赵月汀对老乡说:“壶盖没了,这样盛油不卫生嘛。我是画画的,喜欢这把壶的造型,再买一把新的跟你们换如何?”老乡一听脸色发光:有这等好事?欣然同意。

赵月汀马上飞奔下山买了一把新瓷壶跟他们交换,又加了一点烟酒钱表示友谊。回到机关后一番洗刷,历经千年磨洗的唐壶发出熠熠的光采,似乎会说话一样。通体施黄釉,深褐色的木纹绞胎展现出奇妙的纹理,自然清晰,生动灵异。后来赵月汀经过查找资料得知,全世界像这样的唐代绞胎陶壶也只有三把,堪为稀世珍宝。

抵押房产购藏五代秘色瓷宝壶

曾有人酸溜溜地说:赵月汀身份特殊,搞收藏渠道多,办法也多,如此成绩,算不上英雄好汉。赵月汀听到后淡淡一笑,其实记者也难免生出相似的腹议,为此他真诚地说:“我和太太都是工薪阶层,每月的收入有限,一开始搞收藏,太太并不支持,坛坛罐罐不仅占地方,还被人说成阴气太重而有碍健康,且常常为了收藏影响家里的开支。后来太太见我执着于此,为此又勤奋学习钻研,觉得倒也不是白白浪费钱财和光阴了。再说买来的古陶瓷,一可避免国家文物外流,二来也可增值保值。告诉你啊,我今天的收藏以高古陶瓷为主,也是因为十多年前高古陶瓷比明清瓷器便宜许多,我也就买得起这路货。想不到高古陶瓷今天涨得厉害,而且将来的价值会越来越高,这叫歪打正着嘛。”

后来记者得知,赵月汀痴迷此道后,平时一直省吃俭用,汗背心和短裤即使穿成渔网一样破了,还要请太太或警卫员补缀一下再穿。大伏天,在外人面前他绝对不敢脱掉外套的。

赵月汀收藏上百把陶瓷古壶,最喜欢的还是秘色瓷,因为秘色瓷是越窑的巅峰之作。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从未间断,唐代越窑中的秘色瓷成为皇室贡品。秘色瓷的釉色非常漂亮,清澈碧绿、如冰似玉的光泽,给人以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因而被唐代诗人陆龟蒙咏诗赞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的釉色和器型将越窑青瓷艺术推向最高审美境界。

记者几年前反复欣赏过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陕西法门寺收藏的秘色瓷器物,比如八棱净水瓶等,发现器物本身地反映了时代特征,胎骨紧密,釉面光洁,刻划优美,器型规整。尤其是这件代表器物,造型简洁典雅,以腹部突起的八条突棱为装饰,与瓶颈三道弦纹呼应,釉色均匀如湖水般碧绿柔和,风格素雅。一千多年来深受收藏家的追寻是应该的。秘色瓷是越窑中的极品,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因为唐代、五代及宋代皇帝多将秘色瓷分赐给寺院高僧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领袖,秘色瓷也经常会出现在内蒙新疆等地出现。

在赵月汀收藏的古陶瓷珍宝中,就有一具介于晚唐五代之间的杯口穿带扁壶,釉与胎结合紧密,瓷色美丽诱人。

在记者认识的不少收藏家中,常常有倾囊而出、甚至倾家荡产购藏一件心爱之物的故事,赵月汀也有此般痴情痴事。

2008年底的一天,赵月汀在一位藏家那里看到一把五代秘色瓷刻团花纹壶,釉层温润如玉,器型格调高古。赵月汀有心请他转让,对方要价甚高。赵月汀决意购藏,请上家再宽限几天,让他筹措资金。回家后,赵月汀翻出房产证,将自己居住的徐家汇地区的商品房抵押给民生银行,借了205万元,再凑了所有的积蓄立马前去付款。捧回宝壶后,赵月汀与太太反复玩赏,几乎一夜未眠。

后来有文物专家跟他说,“这种款式的五代秘色瓷壶,在首都博物馆里有一把,浙江的一位古陶瓷收藏家孙海芳那里也有一把,此外就是你这把了。若论品相,其他两把都比不上你的这把。”

“赵司令”在总结自己的收藏经验时说,“我觉得在今天的民间收藏形势下,要收到真的、好的,而且是稀有的宝贝,有几点必须牢牢把握:首先是做足功课,知识积累要扎实。其次是不要存有侥幸吃颗大仙丹的浮躁心态,现在大家的眼光都好了,一般的东西都看得明白。只有很少露面的东西,大家都看不明白,看不真切,而你凭自己的眼光准确研判,果断收进,才有可能捡到漏。第三,出价要到位,也就是说,杀价不要大刀阔斧,致使对方无利可图。我宁可多给一点,有时还送盒烟,送个盒饭什么的,跟人家交上朋友,他下次就会先将好东西送到你这里了。”

花600万买了赝品元青花 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


瓷器仿造孰真孰假?

经过5年的调查暗访,1年写作,剧作家、文物鉴赏家吴树先生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近日由北京汉唐文化推出。前两部《谁在收藏中国》和《谁在拍卖中国》近年来持续畅销内地和港澳台以及世界其他华语区域。昨天,作者吴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出语惊人:“持续近30年的全民‘炒古’运动,是一场招摇文化反文化、披挂传统反传统的‘金钱秀’,它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文物资源危机。”

无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

“亿民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吴树说,这是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专家耿宝昌先生对他说过的话。“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当下全民收藏的‘盛况’。由于游戏参与者的贪婪,几千年存留下来的地下文化宝藏被盗掘殆尽,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间人士收藏,但由于黑市流通频繁,交易中毁坏,原始信息丢失,导致真假难辨,变成为失去根系的工艺品。”吴树说这还不算,几十年的瞎折腾,传统文化志趣和收藏品味,已被投机者满身“铜臭气”严重浸淫。“历史上出现的收藏热都保持着精神上的某种追求,唯独这一次全民收藏运动,都是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上,以至于在近亿人的古玩市场上,看不到收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

吴树对南北方主要文物市场进行调查发现,中国现行文物市场除国营之外,几乎整体违法。“道理很简单,因为市场上分两种东西,一是所谓的真品,一是赝品,真品大多数是出土文物,违法了现行的《文物法》。就目前的法律而言,出土文物可以交流,但交易违法。而赝品,违法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小的是欺诈,大的违反《刑法》,属于诈骗。”

0.5%公民涉嫌非法交易

吴树说,假若按照中国现行的《刑法》、《文物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定罪,时至今日,全国现有3000多处古玩市场、近100万家商铺,通通违法经营,约占人口总数0.11%-0.5%的中国公民涉嫌非法文物交易罪或者商业欺诈罪。从事文物走私、制假、贩卖活动的人数约200万以上。他还提供了一组调查数据。

近30年,目前中国收藏大军达8000余万,中国收藏家协会估计近1亿。盗墓大军约10万人众,官方认为没这么多,民间则认为偏少。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约4亿件以上,如果按8000万收藏者计算,平均每人藏有6件出土文物。调查发现,许多个人收藏十分庞大,比如说浙江的一个私人博物馆,4000件基本上都是出土文物,按照《文物法保护》来说,都是不合法的。被盗掘、基建私分古墓约200万座以上。2005年国家文物局公布被盗古墓20万座。走私出境文物约6000万件,民间普遍认为上亿。流散民间的文物数量约占全国私人博物馆除外的博物馆藏品总数的33倍,走私出境的文物数量约为40座北京故宫的收藏。

是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

那么是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吴树说,这也是他这本书想要提出的问题,“我没有能力明确回答,书里只讲了些收藏的小故事,只是牵引一下。”吴树告诉记者,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李知宴先生给他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福建搞收藏的居民,看中了一件元青花梅瓶,当地的专家告诉他价值600万,于是他就把房子卖了,花几十万把那件东西买下。后来他到北京请李知宴先生鉴定,他傻眼了,拿脑袋往墙上撞,他的三个女儿在旁边都拉不住。“无疑,那个卖假者涉嫌构成欺诈罪,但遗憾的是,法律并没有进入古玩市场。假如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文物市场几乎全部都要被取缔。”

亿万藏宝大军最终发现,自己已经被手握金融资本的富豪们一脚踢出主流艺术品市场之外,几十年耗尽心血收集的藏品,变成一堆真假莫辨的烫手山芋。让他们崇敬的那些专家,其实是骗子。在吴树看来,“所谓‘藏宝于民’,是一面自欺欺人的空镜子。”

到底让谁发财了、致富了

这一轮敛古博富的全民收藏运动,到底让谁发财了?“当然不是倒卖假文物的农民,更不是千万万血本无归的普通收藏者。”吴树调查发现,除极少数动手早、运气好的人挣了大票子,成为农村新贵外,一些靠盗墓、制假为生而又没有后台保护伞的农民,有的被判刑入狱,可怜的一点家产也被罚没。发财的是谁?吴树分析是两类人,一类是拥有足够金融资本的文物艺术品投机商,为显性富人,另一类是贪官污吏,为隐性富人。“这两类人的物品无论真假,无论出处,都可以成为他们欺行霸市、赚取暴利的筹码。因为他们借助用金钱或权力建立起来的绝对威望,垄断了文物、艺术品价值和价格上的话语权,只需将自己的藏品进行二次包装后送上大拍卖场,便能够创造出农民们想都不敢想的巨额暴利,农民们几百、几千元钱卖给他们的真假文物,到了他们手里,便可以拍出几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天价。”

罗玉其与他珍藏的“毛瓷”


罗玉其在挂满藏品的家中鉴赏精美“毛瓷”。

在前不久举办的深圳文博会湖南主展馆有位面色红润、怀抱“宝贝”的老先生很引人注目,他是来自长沙的收藏家罗玉其,人称“毛瓷罗”。他带到深圳的宝贝,是他珍藏了30多年的毛主席用瓷。

“白如雪,润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回到长沙市天心古玩城的罗玉其向记者描述“毛瓷”的特色。“毛瓷”,特指1974年湖南醴陵和1975年江西景德镇专为毛主席研制设计的一批瓷器,均用如今已近枯竭的特种泥土烧制而成,汇集了当时能工巧匠高超的工艺,可谓瓷中极品。据悉,毛主席用瓷共生产了1555件,除379件保存在韶山毛泽东遗物馆外,目前流散在民间的凤毛麟角。正巧一位市民捧着家中收藏的杯碟前来讨教,罗玉其拿出自己的藏品对比,在灯光下,他手中的瓷碗通体透亮,瓷质晶莹如玉,壁厚不足一毫米。记者小心翼翼地接过感受了一下,碗身轻若无物,不像是盛饭的瓷碗,倒像是稀世的宝玉,这便是以超轻超薄著称的“梅花”系列瓷碗。“一只碗仅有124克,里外都有花,轻巧耐用,毛主席第一次拿到这只碗时就很高兴,连声称好。”罗玉其开心地说,他从1979年开始收藏醴陵制造的毛主席生活用瓷,30多年间共收藏268件,在收藏界享有“毛瓷罗”的美誉。

在罗玉其的收藏中,既有难得一见的20厘米梅竹大碗,又有朴素、端庄的青花瓷食品缸,藏品绝大部分为生活用瓷。罗玉其介绍,其实“毛瓷”也并不是每件都是精心定制、巧匠打造而成,毛主席常年所用的很多瓷器款式普通,百姓家中也都在使用,像朴素的青花瓷食品缸就是一件很亲民的生活用瓷,毛主席生前用它来盛放家乡人民赠送的橘饼,这恰恰反映了一代伟人简朴的生活习惯。

在深圳文博会上,许多藏家求之心切,追着他要购买,因此宝贝只展出了一天罗玉其便赶紧将其收起,“收藏要看缘分,好东西卖一个少一个,我收藏‘毛瓷’只进不出。”罗玉其说。作为曾经的房地产商、香港罗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如今身家过亿的他放着海边别墅不住,豪车不开,住在长沙市太平街做一个快乐的“罗嗲”。“我是湖南人,只有守在湖南才收得到这么珍贵的‘毛瓷’。”豪爽、诚信、爱管闲事,痴迷收藏的罗玉其是整条街都知道的“名人”。现在他正着手规划一个占地10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专门陈列自己的收藏品。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罗玉其还有一个梦想是能开个毛主席遗物博物馆,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培育下一代的爱国热情,也让更多人领略到我们制瓷工艺的精湛技术,从这小小杯碗中看到湖湘文化独有的深厚底蕴和岁月沉淀。

花浇瓷器


花浇是古代给花浇水用的,一般都是瓷器,口沿一侧有流,直颈,口、肩之间连有曲柄。宋代已有烧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延续至清,流行于明清。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中花浇器形最为常见,浇花用器其实就是今天的喷壶。

花浇器形

花浇瓷器器形一般有两种,一种新的造型为仿照西亚地区黄铜及白玉花浇而烧制。永乐花浇颈较长,腹较圆,柄为龙形细柄,无款;

另一种是宣德花浇则为短颈,扁腹,如意形柄。纹饰以海水纹、缠枝花、莲瓣纹为主,其款识写在花浇肩部。清雍正、乾隆时期仿永乐、宣德时的花浇器形,除青花外,还有天蓝釉、仿汝釉、窑变釉及茶叶末釉等。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高14.7cm,口径8cm,足径4cm。

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

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清乾隆,高18.3cm,口径2.3cm。

花浇呈天鸡形,昂首直立,长尾垂地,背驮一个曲柄胆瓶,鸡嘴为流,瓶口为注水口。花浇通体施东青釉,鸡身遍体以金彩描绘羽翼,瓶体上以金彩描绘蕉叶与螭龙纹。

天鸡是一种祥瑞的神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句。此花浇是一件清代宫廷的传世器皿,器形小巧精致,描金一丝不苟,体现出皇家用器的高贵大气。此器既可用来浇花,又可作为陈设器摆放于殿堂中,将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大维德与他收藏的中国文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物收藏史上,大维德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

他收藏的1400多件中国瓷器,绝大多数为历代官窑中的精品和带重要款识的资料性标准器,其中包括仅次于台北故宫的汝窑收藏和海外最好的珐琅彩瓷器收藏以及被陶瓷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元青花标准器——大维德瓶;还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镇馆之宝——唐韩幹《照夜白图》,以及2008年12月在佳士得拍卖行创出世界漆器拍卖纪录的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也都出自于他的收藏。

他1935年发起和组织的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招揽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240个租借单位及个人的3080件中国文物参展,第一次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不仅使北京故宫藏品第一次走出国门,而且聚集了大部分当时散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精品,成为中国文物展览史上的绝唱。

他是西方最早研究汝窑的学者,也是西方公认的研究中国官窑瓷器的权威。他将明初曹昭《格古要论》3卷和王佐《新增格古要论》13卷全部翻译成英文,取名为《中国鉴赏学:格古要论》,成为西方学者和收藏家广泛应用的工具。

他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设立英国乃至西方第一个中国艺术大学学位课程,并将其收藏的全部瓷器与中国艺术相关的中外书籍,包括很多古籍珍品捐给亚非学院,成立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使之成为西方研究中国陶瓷的重镇。

大维德不仅是二十世纪英国乃至世界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海外公认的最具宫廷欣赏品位和学术眼光的收藏家和鉴定家,他收藏的中国文物特别是中国陶瓷质量之精、品位之高、学术价值之大,是西方其他收藏家所无法比拟的。

大维德收藏中的“皇家情结”

1、大维德与故宫

大维德的父亲萨森·大维德爵士是著名的银行家、印度银行的创始者。1913年大维德移居伦敦,赴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学位,同时也开始了他的中国文物收藏生涯。从1914年起大维德开始频繁地从伦敦两家主要经营中国文物的公司约翰·史帕斯和布鲁特父子处购买中国瓷器。1918年他从史帕斯处买到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的定窑碗,为了弄清楚这段铭文,他曾写信向博物馆咨询。为了读懂瓷器上的款识,他开始自学中文。凭着超常天赋和毅力,到1924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阅读水平。此时,在伦敦他已小有名气,1923年霍蒲孙编撰的《中国陶瓷艺术》中就曾提到他的收藏,但与同时期英国一流中国陶瓷收藏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随着收藏的深入,大维德越来越沉迷于中国古代艺术,他决定亲自去中国!

据大维德夫人回忆,大维德首次到北京是1924年,“那时紫禁城里的皇家珍宝正被打包在箱子里杂乱无章地放置着,没有人想到去展览。大维德成功地说服了故宫官员,挑选合适的宫殿陈设出一些珍宝,向一直期盼能看到先人遗产的市民们开放。一个合适的宫殿被选出,但需要彻底维修。大维德又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这个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版了展览图录,观众远远超出了预期……”此后的1927、1930、1931、1932、1935年大维德又多次往返于中英之间,参与了故宫各个宫殿里文物登录以及展览和图录的策划工作。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档案记载:1929年7月24日,大维德爵士捐款5073.05元,用于修缮景阳宫后院御书房及购置宋、元、明瓷器陈列馆的陈列柜;1929年8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聘请大维德为顾问。位于景阳宫御书房的宋、元、明陶瓷陈列馆从展品遴选、展览设计甚至到说明标签的撰写都基本上是在大维德的指导下进行的;1935年春,大维德发起和策划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览会,并作为理事会总干事来中国遴选展品,共选出艺术珍品1022件参展,其中有735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宫廷文物精品。

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从1924年到1935年间,大维德频繁地奔波于中英间,他亲自参与了故宫博物院早期的文物登录和展览工作,与大量清宫旧藏的文物有着零距离接触。正是由于他在故宫的这些特殊经历,使得他以后的收藏展现出迥异于同时代其他英国收藏家的“皇家品位”。

1927年,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溥仪1924年抵押在那里的清室珍宝。故宫博物院为此专门于1927年4月25日发函请国务院及内务部禁止盐业银行变卖、处理清室抵押物品。大维德看到这批清宫旧藏的文物精品后,几番周折,到第二年大维德才与盐业银行达成一致,购买了其中40多件清宫旧藏的精品。在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官窑、哥窑瓷器居多,近20件,很多上面有乾隆御题诗。宋代其他名窑瓷器也为数不少,此外还有少量明、清官窑精品。除瓷器外,这批清宫旧藏还包括了一些漆器精品,如乾隆御题明宣德款红底黑漆八仙盖罐、乾隆御题明嘉靖款剔红碗等。

这批清宫藏品的获得,对大维德的收藏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据郭葆昌辑《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录》,清宫旧藏中有乾隆御题的瓷器大约有199件。在大维德收藏中,有乾隆御题的瓷器20件左右,大部分御题藏品出自这批盐业银行出售的清宫旧藏。这批藏品,构成了大维德收藏中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正是由于这批精品的获得。在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界引起了轰动,1930年,也就是这批藏品通过日本、美国辗转运回伦敦的第二年,大维德才终于获得英国同行们的认同,获准成为代表着当时西方中国陶瓷收藏和研究最高水平的东方陶瓷协会会员,进入了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的核心群体。此后他开始了对中国古代传统艺术鉴赏理论的系统研究。他的收藏自此也不再局限于瓷器,他开始以乾隆的趣味来搭建他的收藏。

2、大维德收藏中的“皇家品位”

在与故宫亲密接触的同时,大维德也广泛地与北京、上海等地古玩商、收藏家及相关人士结交,从他们那里购买了大量与清宫收藏类似的藏品。在大维德收藏中,就有来自民初北京著名陶瓷收藏家沈吉甫旧藏的宋钧窑盘、宋钧窑莲瓣碗、宋定窑刻花梅瓶、宋定窑刻花洗以及来自端方旧藏的宋龙泉窑琮式瓶等珍贵文物,宋龙泉窑琮式瓶全世界现仅存两件。大维德与上海著名古玩收藏家仇炎之也私交甚密,他收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来自仇炎之的旧藏。据记载,大维德还曾在仇炎之的引领下一次就从上海张仲英经营明清官窑瓷器的“聚珍斋”里买走3万银圆的货物。同时,大维德也与其他一些在中国和海外有实力的外国古玩商和收藏家如日本的丸山、根津、法国的迈克·卡尔文、美国的弗雷斯特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维德收藏中的很多精品也出自于他们的收藏,如久居中国的英国人希普斯里,是英国皇家海关服务部专员,早在1887年他收藏的300多件中国瓷器就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院展出,大维德收藏中的雍正款珐琅彩梅花题诗碗和乾隆款珐琅彩开光西洋风景杯、山水人物杯等一批珍贵的珐琅彩藏品就来自于他的收藏。

1934年,英国权威陶瓷专家霍蒲孙对大维德收藏的陶瓷进行了系统分类和整理,从中遴选了180件最重要器物,编著了《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为该书题写了中文书名。在选入的这些瓷器中,主要是宋、明、清官窑瓷器,其中宋官窑瓷器居多,占选入器物的一大半。

在大维德收藏中,宋代官窑瓷器是他最值得骄傲的部分,除了从盐业银行购买的那部分清宫旧藏的精品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的汝窑瓷器。大维德收藏了12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仅次于台北故宫的汝窑收藏。非常有意味的是大维德收藏了一幅1728年由宫廷画家绘制的反映雍正皇帝收藏中古物和瓷器的《古玩图》,图中恰好描绘了大维德收藏的乾隆御题汝窑碗,可见这只汝窑碗深得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喜爱,而大维德能够同时将《古玩图》和汝窑碗收集到,足见大维德所下功夫之深,由此也能领略到大维德收藏的汝窑之精。

虽然大维德藏品中以大维德瓶最为著名,但元代瓷器确实不为大维德所看重,至少1934年以前情况如此。因为虽然1927年他已购得一只大维德瓶,但在1934年编著的《大维德藏中国陶瓷图录》里并没有收录这只青花瓶,而且在这本图录中也很少有明确标明为元代的器物。

明代官窑瓷器同样是大维德收藏中的亮点,他收藏的明代瓷器不下550件,被陶瓷界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五个明代陶瓷收藏之一。在大维德收藏中仅永乐时期的瓷器就有29件。此外大维德还收藏有一批永宣德时期其他种类的陶瓷精品。大维德成化斗彩收藏也很丰富,其中斗彩罐、鸡缸杯、夔龙纹杯、葡萄蕉叶纹高足杯等都是成化斗彩中的精品。

大维德收藏的清代瓷器同样卓尔不群,其“皇家品位”更加明显。在大维德来中国之前,他的收藏中几乎没有清代瓷器。大维德来中国后正是通过与故宫藏品的接触,才培养了他对清代瓷器的收藏兴趣。他曾提到1929年他在故宫时看到清宫当时被称为“古月轩”的珐琅彩收藏,他甚至还试图在故宫里寻找制作珐琅彩的作坊。珐琅彩瓷器原为清宫秘藏,是专门为宫中烧制的御用品,产量少,一般人很难见到。大维德收藏的清代瓷器品种非常窄,只局限于一些他在故宫见到过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极高的彩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珐琅彩瓷器。传世珐琅彩瓷器主要集中在台北故宫,有400余件,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大型博物馆也只有少量收藏。而且从装饰题材上看,花卉较多,山水、人物稀少。大维德收藏了31件珐琅彩瓷器和料器,其中有2件山水、4件人物,题材涵盖各个方面,是除中国外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珐琅彩收藏。他收藏中的乾隆款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与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的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为一对,该碗当时以1.5132亿港币成交,创世界珐琅彩瓷器拍卖纪录。

除瓷器外,大维德也同样收藏了一些带“皇家品位”的其他种类的藏品。大维德的绘画收藏中有唐韩幹《照夜白图》、五代周文矩《宫中图》(第三段)、元钱选《梨花图》等一些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中《照夜白图》为清宫旧藏,嘉庆皇帝时与陆机《平复帖》一起颁赐给亲王永瑆,后传至其后裔民国著名画家溥心畬手中,1936年溥心畬因为母亲治丧缺乏资金将其变卖。“照夜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图左上方“韩幹画照夜白”六字为南唐后主李煜所题,此外还有唐张彦远、宋米芾、贾似道、明项子京等人的题名或收藏印,卷后有乾隆御题诗,是一幅流传有序的早期绘画珍品。张伯驹在《沧桑几度<平复帖>》一文中曾提到当时他在上海,听说《照夜白图》被上海古董商买去准备卖往国外,急忙给当时主政北平的宋哲元去信,希望他过问此事,不要使之流落国外。可惜当宋哲元接到信时,此画已被一个姓叶的人带走,转卖英国。而这英国的买主便是大维德。

大维德的漆器收藏与清宫旧藏一样以元、明、清三代宫廷传世品为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永乐款剔红双凤莲花盏托。现存世的永乐款剔红盏托,全世界仅存3件,其中一件在北京故宫,另一件在美国一私人收藏家手中,但只有大维德收藏的这件上有乾隆御题诗,可见这只盏托深得永乐、乾隆两位皇帝的青睐。乾隆1781年为这只盏托所作的御题诗大意为:永乐的盏托还在,可是上面的碗却丢失了,后给它找了个嘉靖时的碗,倒也十分般配,虽然丢失了一半,幸运的是还能再次让它完整。然而虽然现在完整了,没准哪天又会失散……侥幸的是,乾隆担心再次失散的这只嘉靖款碗也在大维德收藏中,大维德从盐业银行与永乐盏托一并购得。1935年国际中国艺术展上,大维德收藏的这批漆器首次向世人展出,当时有评论称“它们使故宫借展的漆器黯然失色”。遗憾的是大维德的这些收藏除陶瓷外在上世纪70年代后陆续被变卖,如《照夜白图》、《梨花图》等绘画珍品1977年由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购得,而这只永乐剔红盏托1976年由香港著名漆器收藏家李经泽购得并于2008年通过佳士得卖出,其他收藏也都通过拍卖行等各种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

从以上阐述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宋、明、清瓷器,还是绘画和漆器,大维德都非常注重收藏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极高或比较稀缺的品种,他的收藏基本上沿袭了明清以来的皇家趣味。早在1934年霍蒲孙在《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的前言中就提到,在他的收藏中仅清宫旧藏的官窑瓷器已不下70件,堪称“小型宫廷收藏”。正如大维德夫人所说,大维德是以中国宫廷特别是乾隆皇帝的欣赏趣味和眼光来建立他的个人收藏的,在大维德的收藏中有着浓厚的“皇家情结”。

行家看瓷器底足看的是什么?


古玩市场,水深得很。玩古玩,一般有三个途径。

高大上的去拍卖行举个牌。特别高大上的,可以买张机票去纽约去伦敦,参加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卖。基本上一拍成名,哪怕自己入门不久。原因无他,这是一个特别缺少掏得起真金白银的买家的时代。

有点积蓄收藏经年的,走第二条道,古玩商店。古玩商店一般也是由收藏爱好者转型而来的,起早贪黑,去乡下收货,或者去外地鬼市淘换。拿回自己在古玩市场里的店,把东西卖给懂行的老客。一般收藏十年以上的行家,基本不再去古玩地摊上捡漏了,因为好一点点的都早已被古玩开店的收刮一空,剩下的都是新假破的垃圾。

第三条道就是古玩初入门者的途径了。俗称地摊捡漏每周星期六早起,6-7点赶到城市里的古玩地摊。人头攒动,密密麻麻。基本上10点以后,买的卖的就少了,10点摆摊的开始收拾东西走人。以前更早,需要打手电筒,天还没亮就开始,所以又称为鬼市。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无釉浅圈足刮削不干净

不管哪一种方式,瓷器上手是必要的过程。初入门的和玩几十年的行家差别就在于行家懂货,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而初学者一头雾水,能看个新老就不错了。初学者的特征是,拿着个东西到处找人看。十个人有7个说真,那这就是真的,有7个人说不对,那就是假的。东西对不对,和人有关,和东西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行家经常拿起瓷器,上下打量。一定会翻过了,看看底足。所谓举足轻重,在瓷器收藏里意思是瓷器底足包含了很多信息。那么这些行家看底足到底是看什么呢?(笔者不是小编,亲身收藏30多年,陶瓷学界的论文看了个遍,过手瓷器数以万计,过眼瓷器数以车计,经验都是花钱买来的。真想玩收藏,可以关注本人头条号,全是干货)接着往下看。

第一,看底款。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双圈款

从明初永乐时期,开始有了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以后历朝历代都把年号写在瓷器上。以四字款,六字款居多。比较特殊的是明代的洪熙,只有不到一年,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国家内外交患,战乱不止,泰昌(一个月)。洪武,建文,属于明代初期,目前没有发现科学发掘出土和传世的书款器。清代早期,顺治,康熙前期,书写年号也没有成为定制。瓷器如果看上面,判断是明末的,看底款则是明初。那么这件瓷器肯定是仿的。新仿还是老仿的差异而已。

第二,看胎骨。

南宋官窑的紫金土胎,胎骨薄而坚硬,最薄的只有1毫米,俗称铁胎

瓷器宋元之前,多为灰胎,官窑哥窑为紫胎,铁胎。龙泉弟窑有灰白胎,定窑为白胎,景德镇饶州窑也是白胎。元以后,全国各地窑火渐渐熄灭,到明代还剩下一个龙泉窑,其余地区的瓷窑都被景德镇取代了。元明时期景德镇瓷器的胎基本上都是白胎。元瓷是麻仓土,明代是高岭土,康熙是糯米胎,如果这个哥窑胎骨是紫色的,但用力摩擦露出白色,那么他一定是后仿的。

第三,看装烧方式。

北宋早期越窑的泥点支烧方式,带款罕见

瓷器收藏,宋元是一家,明清是一家。唐以前是一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宋代以前的瓷器,我们俗称玩老窑高古的,基本上都是原始瓷,半陶半瓷。唐代最著名的青瓷南青北白,市面上基本上见不到。博物馆藏品也不多,玩唐代的以玩唐三彩居多,而唐三彩属于铅釉陶器。其余的就是六朝青瓷了,这些青瓷都不能算真正的瓷器。

宋元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宋瓷有五大名窑,元瓷有枢府瓷,元青花,釉里红。一般收藏爱好者,喜欢把元瓷归到明清一类,其实不然。看元瓷,以宋瓷的眼光来看就对了。虽然彩绘是明清技法,但元瓷属于彩绘的初创阶段,很多特征和宋瓷类似,不同于明清瓷器。

这样,就把明清瓷器和宋元瓷器区分开了。宋元瓷器是支钉支烧,垫饼垫烧都有,明清之后基本上都是圈足足端无釉,垫烧的。装烧方式就能区分。如果一件高古瓷,采用的支烧方式特征和明清类似,不同于同时代,那么这件瓷器就有问题。

第四,看底足施釉

南宋龙泉鼓钉双兽耳三足洗垫饼垫烧

以龙泉窑为例说明。北宋的龙泉内底无釉,圈足较高。是用垫饼垫在圈足内,所以足内无釉,圈足不受力,所以较高,且直。南宋的龙泉,足内满釉,足端无釉。圈足较低。是用垫饼垫在足端,足端支撑整个瓷器重量,所以足端无釉,足较低浅。元代的龙泉,工艺倒退了,所以一般是用垫圈,刮釉垫烧。大盘底部有个玉环型的无釉圈,用环形的垫饼垫烧的。明代早期还是。如果这件龙泉看釉面器型判断为明,却是南宋的垫烧方式,真伪就值得商榷了。

第五,看底足处理方式

元青花玉壶春瓶内底施釉

对于元瓷而言,底足处理方式极为关键。元瓷一般无釉砂底,但元玉壶春瓶一般都是满釉的,元瓷底部一般有漩涡纹,中心有乳状小凸起,底部有旋削痕迹。总的来说,各个窑口底足处理方式绝不一样,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熟悉和了解这一窑口后,对不属于本窑口的底足处理方式就能辨别出来。

第六,看火石红。

元代大罐的器底火石红

火石红是瓷器底部年代久远之后的标志,一般而言百年以上的景德镇瓷器才会产生火石红。火石红一度被群众认为是鉴定古瓷新老的大武器,近年来由于技术进步,火石红早已被攻破,以火石红判断瓷器新老,已经不成立了。但新老火石红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老火石红是从胎骨里出来的,可能整个底部都没有火石红,但圈足一线看得出火石红,此器一般都是真的。因为目前尚无法仿制出那种从胎骨里冒出来的火石红。

第七,看附着物。

元釉里红转心杯的器底火石红和付着物

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

第八,看积釉。

器底积釉的图不好找,看这张元青花釉里红的积釉

元明瓷器釉水肥厚,早期瓷器看上去一般都带有不同程度的青色。而新烧瓷器,瓷釉配方和古代不一样。古瓷积釉,一般都在圈足附近,因为器物是直立烧制的,高温时釉水流动下垂,在圈足附近就形成了比较厚的釉,新瓷器不会这样。对于特殊窑口,不如郎窑,还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鉴定秘诀,看底足如果垂流过足,一般这件郎红就是后仿的。

第九,看底足切削方式。

元海水龙纹大梅瓶的底足切削方式

宣德大盘,底足一般呈梯形,用一只手抓不住底足。康熙以后的瓷器,底足一般修成泥鳅背状,很光滑圆润。如果这件瓷器写着大明宣德年制,但底足方式和宣德不符合,那么此物非宣德就一目了然了。

看到这里,你对瓷器底足了解清楚了吗?看瓷器底足还可以看哪些?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探讨!

收藏中的甜酸苦辣 买古玩看缘分拣漏万历炉(jiping )


日前,藏友数人到雅趣茶室一聚,大家围在一起说说收藏中的甜酸苦辣,各有一番感慨。

鉴于老驹经常到古玩市场去寻寻觅觅,有些这方面的故事和经历,于是“要有耐心和看它是否与你有缘”的买古玩的经验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应大家之要求,老驹讲了一个发生在3年前的收藏故事,也算是温故而知新吧。

那是2006年秋季的一个周末,老驹开车去六朝古都南京,待转到朝天宫古玩市场时已是中午时分。“看来没戏了。”老驹边自嘲边不死心地还是在市场内转了一大圈,端的是没有寻觅到中意的古玩。正待打道回府,巧的是一个转角处,碰上了许久未见的来自浙江的藏友小林君。

小林君认识一位在该古玩市场里开店的当地朋友。于是,建议老驹同他一起到那个朋友店里去坐坐,喝口茶,歇歇脚,再回上海也不迟。“那就等等吧!”进得店里,只见里面已有三、五个收藏爱好者在热烈交流着收藏心得。二人很快也加入了阵营,自然是“茶逢知己千杯少,一番感慨共鸣多”。

“现在好东西越来越少了,”正说着,店外来了一位北京朋友,身上驮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看来东西不少!”老驹暗自猜测。果然不出所料,北京人的包仿佛是“阿里巴巴”的藏宝洞,而老驹一眼就看中了他手里的一只青花香炉。但是,古玩交易的一些规则提醒老驹不要喜形于色,尽管北京人带来的那只明代万历年间的香炉让老驹一见如故,爱不释手。

这是只青花铁线描人物三足香炉,高7厘米,口径13.2厘米,青花发色自然、纯真,炉腹上画了一个赤足、坦腹的僧人,旁边伴有山石、树叶和栏杆,点缀出一个超然脱俗化境。更让人心仪的是该炉的画意在生动传神中体现了明代写意画的特点,不失为明青花中的精品。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到了清康熙时期则是发展到了鼎峰。青花瓷的原料有来自波斯卡山夸姆萨村的苏麻离青,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此外,还有产于江西乐平的平等青,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明万历(1573—1620)早期青花瓷一般用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地的回青,中晚期则用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的石子青及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的浙料。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明万历时期多淡描青花,纹饰比较传统,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但用人物的纹饰则比较少见,而且此炉发色青翠,令老驹“一见钟情”。不过,经验丰富的老驹一直按捺住心中的喜悦,准备与持有者周旋。

他把万历炉拿在手里把玩一会儿说道:“此物何价?”或许是带来的货被大家“瓜分”了,生意好了,心情自然好,所以北京人开的价让老驹深感受用。老驹只是稍稍还了一点价,便成为了万历香炉的主人。

由此可见,买好东西要有等待的心情,当你与这件藏品有缘时,它自然会“投进你的环抱”。当时,老驹的喜悦之情就像万历炉上的青花白釉,蓝的沁人,白的迷人。

把眼光瞄向潮瓷大师


石湾大师庄稼和潮州大师陈钟鸣合作的仕女瓷塑作品。

林鸿禧大师的代表作“观音”,3年前的价格仅略高于3000元,目前价格在10000元以上;年轻艺人使用当代手法创作新潮瓷,作品价格逐渐逼近10000元……在近日周门彩虹会举行的“我来自潮州(二)——潮州陶瓷雕塑艺术大师作品展”上,一名外地收藏者表示,与景德镇、澧陵等地区的瓷种相比,潮瓷的收藏市场启动得最慢,潜力无限。

近年来,潮瓷的收藏品概念逐渐被接受,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如刚刚去世的省大师林鸿禧,艺术成就获得学术界的承认,是现代潮瓷的领军人物,但了解其的收藏者甚少,身为大师作品价格仅为数千元,与同级别的其他瓷区大师作品有数倍甚至数十倍之差距。近年来其作品有三四倍的升幅。

然而,10000~20000元的价格水平远与其艺术地位无法匹配,部分较早进入市场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甚至比其价高数倍。主要是年轻艺术家作品数量较多,能够进行一定的市场推广。

“潮瓷价格远不可与景德镇、澧陵的瓷器比拟,最重要就是因为太迟启动收藏市场”。一名收齐几乎所有产区瓷器的外地收藏者表示。

潮瓷近几年才进入收藏市场,主要是潮瓷以出口日用、陈设瓷为主,在市场中形成固有概念;大多数人认为潮瓷使用模器制成,艺术价值不高。实际上,由于潮瓷泥料与其他泥料不同,黏性不足,因此要配合一定的模器才能成形,但其最大特点在于泥料洁白无瑕,器物具有简洁典雅之美,在中国瓷塑领域有重要地位;再加上工艺师们善于创新,每个阶段都能出现创新,令其作品一直能贴合时代审美趋势。

比如林鸿禧二十年前的作品已经具有当代以简洁为美的特点。而近几年,除了传统工艺外,不少学院派的年轻艺人还将当代艺术与传统的潮瓷结合,使材料上有所缺陷的潮瓷突破材料的限制。目前,这些年轻艺人的当代艺术作品中,不少成交价格已经逼近10000元,可期望未来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