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酒壶 > 导航 >

醉人的青白瓷温酒壶

醉人的青白瓷温酒壶

古代瓷器酒壶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2020-08-21

古代瓷器酒壶。

青白瓷是北宋时期景德镇窑的创新产品。青白瓷的基本特征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釉色纯净,白中泛青,青中显白,有透光感,晶莹剔透,光滑照人,几近于玉的质感;胎薄而坚实,微透明;器型多为生活用具,如碗、碟、缸、罐等;纹饰多为刻花、印花、划花,清新流畅,赏心悦目,题材多花卉、虫鱼等,生机盎然,显然受到当时绘画的影响,在釉色上它接受南方越窑青瓷的风格,而在造型和装饰上却又大量地吸取了北方定窑的特色,因此说它是集“南青北白”之大成。

景德镇是青白瓷的故乡。据记载,“景德镇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说明宋代景德镇烧造瓷器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后来又创造性地摹仿了青白玉的色调和质感,烧造出青白瓷,成为时尚。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曾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词中的玉枕指的就是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枕,可与玉媲美。可见古人对青白瓷的赞誉是相当高的,也是相当形象和神奇,无怪乎它一直为收藏者所青睐。

这件青白瓷温酒壶,就是1987年1月在安徽望江县城郊砖瓦窑厂一座北宋墓出土的。该壶通高23.5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8厘米,直筒口,圆腹、曲流、矮圈足、平底,流口与壶口平肩,壶柄由双条并列组成,胎薄坚实,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有透光感。温碗通高12.5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10.5厘米,尖唇、直筒式,口微敞,矮圈足,薄胎,釉色白里泛青,光亮温润。

总之,由于青白瓷乍看为白色,可是在日光或灯光照射下,却白中隐约呈现出青色,惟妙惟肖,神奇万分,故有人说它富有东方艺术之美。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青白瓷是什么?


青白瓷是什么?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一个瓷系。它生产一种瓷器,白胎,釉质较细,釉色介于青色与白色之间。釉薄处为白色,白中透青,釉厚处为淡青绿色。由于它胎薄釉润,光照见影,后人称为“影青”瓷。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窑规模最大,此外浙江的江山、台州,福建的德化和闽北广大地区,闽南的泉州、同安、安溪,安徽的繁昌,广东广州的西村窑均有生产。景德镇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北宋景德年间烧瓷取得很大成就,产生极好的影响,因此将原名新平的地名改为景德镇。

青白瓷的种类很多,有杯、碗、瓶、碟、罐、各种酒具、镂空香熏、各式小粉盒、瓷枕等。以划花、刻花、镂刻工艺和点彩作装饰,花纹活泼清秀。还有印花工艺,图案严谨,类似宋代织锦,与釉层相映,淡雅秀丽。南宋以后学习定窑的覆烧工艺,既便于镶金边、银边和铜边,也使产量大增。

青白瓷器产量很大,它与龙泉青瓷都属于产量最大的瓷窑体系。在国内墓葬和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很多。在国外发现的中国瓷器中它的数量仅次于龙泉窑的作品,位居第二。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青白瓷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宋代青白瓷


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青白釉注子温碗一套 北宋

估 价:RMB40000一60000

此器为盛酒、温酒的酒具。圈足处皆上釉,为北宋时期流行的生活器具。南北窑场昔遍烧制,此套乃景德镇湖田窑烧制青白釉典型作品,俗称 "狗头壶"。传世下来极为难得。小伤。 青白釉凤首瓶 宋 高 40·9厘米

估价 :RMB5O0000- 800000 成交价 :RMB478000

醉人的玉质官窑瓷器


汝、官、哥、钧、定并称为四大名窑,四海扬名。今天瓷库中国小编带您了解下醉人的玉质官窑瓷器。

官窑瓷系产品为宫廷特贡,在陶瓷历史上的“官窑”也特指两宋时期的官窑。官窑和汝窑一样,做工细腻,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弦纹或边棱。

官窑瓷器采用瓷石和紫金土的二元配方做坯,胎中氧化铁含量较高,故胎色较深,多呈深灰、灰褐、灰黄等色。官窑瓷器胎有薄厚之分,胎质细腻。北宋官窑瓷胎和釉都纤薄如纸,做工精细,存世珍品凤毛麟角。南宋官窑瓷器胎薄釉厚,釉面晶莹润泽,色美如玉,釉层中有“聚沫攒珠”现象。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以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器口边缘由于釉汁下流,釉层稀薄,透出深色胎骨,微泛紫色;底足露胎部分则呈赤铁色,因此也称“紫口铁足”,是鉴定官窑的重要依据。

官窑器型较少,多仿古青铜器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兽耳炉等。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片比较细碎。

繁昌窑青白瓷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山峦环抱的柯家村的山冲之间,它也有着与“哥窑”相同的故事。

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州,而史料中又

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

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己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柯家冲窑”。繁昌窑是一个以烧制碗、盖、壶、注、杯、钵、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所烧器物素雅青白,古朴大方,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现藏于黄山市博物馆的“狮座白瓷枕”就是该窑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宋时烧造瓷器重釉轻胎,加之技木原因,该窑产品胎质粗厚而釉质却莹润无比,透明如玉。繁昌窑经历了整个宋代。早期产品多泛豆黄色,呈鱼籽开片,晚期釉色泛翠,呈冰纹开片。如“牡丹划花执壶”,壶高22厘米,口泾5.5厘米,腹泾14厘米,喇叭形小盘口,长流直升微弯,酷似天鹅之颈项,壶肩捏有两系,釉水丰润肥厚,白中泛翠,开片呈冰纹,壶腹用双线一分为四,并刻划有四条仰俯有致、花叶对生的牡丹,壶足与底露胎,足圈积浓釉处开片在光照下烁出淡绿钻石般的光彩,曲柄宽扁并刻划四线装饰,手感如执玉带。宋白瓷素有“涕泪者佳,牡丹划花者最佳”之说。此壶线条流畅,古气盎然,特征俱符,是繁昌窑宋中后期烧制的上品。繁昌窑约起烧于五代,兴盛于宋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虽然此后再无烟火,但它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一页。

宋元青白瓷概说


一、青白瓷的定名

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具有胎腻洁白,透光见影,釉面莹润,色泽如玉等特征。它不象白瓷那样雅洁素净,也不象卵白瓷那样失透,牙白瓷那样洁白无瑕,更不同于青瓷那样以青色调为主。但青白瓷也有因焙烧过程中,火候的控制、氧化还原气氛掌握不当诸多因素,而使产品呈现米黄色。宋代蒋祈《陶记》中说:“……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谓之‘黄掉’。黄掉云者,以其色泽不美而在可弃之域也。”蒋祈所说的“黄掉”产品,就是青白瓷中所烧造不成功的炒米黄色瓷。

古人把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称为青白瓷,这样称谓早在宋代就有文献记载;蒋祈《陶说》中又写道,“若夫淛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宋·耐得翁《都翁纪胜》铺席条载,“……有大小席铺,皆是广大物货,如平津桥沿河,布铺、扇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碗器铺之类……。”又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条内有“……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碗器……”等语。同卷诸色杂货条内有“……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记载。降至元代,“青白瓷”的称谓继续沿用,当时青白瓷生产虽不是瓷业生产的主流,但仍占有重要地位。如:“1976年南朝鲜新安木浦市元代沉船,打捞出16792件中国瓷器,其中青白瓷(包括卵白瓷)4813件,占沉船瓷器28.66%。”元代航海家王大渊在他的《鸟夷志略》中也有多处关于青白瓷贸易的记载,如“罗卫,贸易之货用……青白碗”,“班达里,贸易之货用……青白瓷”等均是。

明代瓷器生产已步入高度发展时期,五彩瓷器创烧,青花瓷和各种颜色釉瓷长足发展,而后青白瓷被甜白瓷和其他颜色釉瓷所取代。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明代青白瓷虽偶有生产,它已处于衰落时期,青白瓷的称谓,到晚清改称“影青瓷”。据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寂园叟《陶雅》载:“永乐影青脱胎碗最为可贵。脱胎乃瓷质极薄之谓,若画之没骨者。碗往往不能正圆,亦脱胎处久所致,其所影之花,两面莹撤可以互鉴,惟款识亦然。”人们所称谓的“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均为晚清后青白瓷之别名。

二、对青白瓷起源问题探讨

1981年著名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考古概况》一文中指出:“瓷器仿玉器始于宋代,以江西景德镇首先仿制成功,当时有‘假玉器’、‘饶玉’之称……”。《中国陶瓷史》在《景德镇与青白瓷窑系》一节中指出:“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功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 同时在叙述六大瓷窑体系形成时说:“这些瓷窑系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下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是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

上述关于青白瓷的起源和青白瓷系形成的论断,在很长的时期内,未见提出异议。1987年以后,由于各地考古调查发掘中新资料的不断发现,陶瓷考古界开始对青白瓷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见解:

(1)赵青云先生在《河南影青瓷的起源与发展》一文提出:“……河南影青瓷是在早期青瓷烧造技术基础上孕育出来的……其胎釉和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虽有某些相似之处……然江西青白瓷装饰线条纤细而流利,河南青白瓷的装饰却比较粗放而活泼……不见湖田窑的覆烧青白瓷……”

宋元青白瓷介绍


元代青白瓷是以景德镇窑烧为制中心,主要盛产时期是在元宋时期,其特点为白色、质细密,釉的透明度高,透光性也相当好,看上去的光泽度很强。元代青白瓷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瓷器品种的一种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釉色不是全青也不是全白,介于白青之间,白中由青,青中又泛白。

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始于北宋初期,极盛于两宋,元代仍然盛烧不衰,是一种深受当时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产品,受其影响在今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发现了不少宋元时期专烧或兼烧青白瓷的古代瓷窑遗址,诚如宋末元初人蒋祁《陶记》中所说:“江、川、湖、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这些窑场与景德镇窑一起在当时的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烧造青白瓷的瓷窑体系。

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 ,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元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虽上承南宋遗风,但在胎质、造型、釉色、装饰上与宋代产品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时代风格。

与宋代相比,元代青白瓷的胎体普遍比较厚重,宋代那种薄胎透影的产品已很少见,由于制胎原料中加入了含铁量较高的高岭土,所以元代青白瓷的胎色普遍泛青,不如宋代的胎色白。

元代青白瓷的釉色与前代制品相比,青色更加明显,釉面玻璃质感强,釉的玉质效果不如宋代产品,有些较粗的产品釉色泛黄,还有一些器物釉面失透无光,常与同时期卵白釉器物混淆在一起,使人不易分辨。

元代青白瓷的造型十分丰富,除传统的碗、盘、杯、碟、瓶、罐、枕等日用器造型之外,还出现了匜、笔山、扁壶、葫芦形执壶、多穆壶、僧帽壶、观音像等新器型。此外大型器、连座一体烧制的器物和瓜棱形器物等显著增多,且器身上常附加各种配饰,如琢器类多附加S形耳、兽面啣环耳、云头耳、戟耳、龙首啣环耳或兽面铺首等。而青白瓷枕的烧造数量则比南宋时期更多,装饰风格也更为繁复。

元代青白瓷也使用宋代的装饰技法,比如印、刻、划花等技法,常见的纹饰题材有云纹、鹭莲、莲瓣纹、鱼纹、花卉、龙纹等,常常采用多层装饰。其中一部分也是素面器物,没有装饰。元代的统治者为蒙古族,性格豪迈粗狂,故元代青白瓷的风格也继承了元代统治者的性格。元代青白瓷也采用堆贴花、镂雕花、褐斑以及串珠纹来装饰瓷器,非常具有元代的时代气息。

温酒套杯―席谈


温酒器是我国酒器系列中的重要一项。早在商周青铜文化中就有,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考古资料每有出土报道,如:陕西省兴平县汉代武帝茂陵东侧陪葬坑冢的丛葬坑中,曾出土过“阳信家” 铭文 杯炉配套青铜温酒器共两套。1982年12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钢铁公司尖草坪医院一座西汉墓中也出土“四神”杯炉配套的青铜温酒器。以上三套以耳杯与炉配套,下有承盘的温酒器,其炉均有镂空纹饰。当时用木炭作燃料,耳杯置其上,注入酒温之。炉身镂空可发火散热,炉下承盘接盛灰渣,不仅设计科学且卫生方便。

历代文人均有咏温酒之词句。晋人左思《魏都赋》中有“冻体流澌,温酎跃波”之句。唐代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严寒冬日夜晚,取红泥小炉盛上木炭以小壶盛酒置其上温之,既可取暖,又可以热酒驱寒,其乐融融,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曾有“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说明古代人喜热饮。

自青铜酒器始,在酒具文化中即有温酒器,材质有铜、铁、锡、陶瓷之类等。有炉杯配套、碗壶配套、套杯相配等,以热水微火温之。宋代湖田窑生产的温碗,以大碗一只盛热水将执壶置碗中温酒,风行一时。有一种“自温壶”以锡制扁形,有塞盖,最多容酒半斤,一般冬季外出远门之人,将壶置杯中,以人体之温度温之,途中以酒驱寒。还有一种以酒温酒器,形如盏盘,中置一连体小杯,口沿有三个支点伸向盏中,用时将酒倒入盏中小杯点着火,小瓦壶置其上温酒,不过只能用以蒸馏酒。北方地区有一种吹壶,外形如壶如“茶吹”,有炉膛,中有一空轴,四周注入酒,以炭基为燃料,微火温之 形如火锅 。器型众多故不赘言。

唐宋以后温酒器以陶瓷为主流。风行套壶、套杯,以外套与壶相配,以外套与杯相配成为整体,民间称为烫酒壶、烫酒杯。江西景德镇产品有青花、彩瓷制品,宜兴生产的紫砂套壶、套杯亦颇具盛名,套壶与套杯,以小壶小杯与外壳相配或注入热水杯壶置其中以温酒。工艺均很精湛,有圆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鼓形等多种式样,壶身纹饰图案秀丽雅致。尤其是紫砂器,均属能工巧匠之作,文人雅士刻绘花鸟鱼虫、人物山水诗文于壶身四周,更显精美古朴。

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生产的温酒杯亦有特色,以外套、杯、盖结合,适宜独酌之用。

我收藏的温酒器中有多种杯壶之类。现选晚清至民国时期套杯数件介绍给同道中善饮者赏鉴,虽不属精品,但能反映当时的酒器风貌。

仿同治浅绛彩筒状温酒杯,外套、小杯、盖组合,扁平钮。高10.05厘米,围26厘米,平底,直径8厘米,底款为同治年篆书印章款。杯套一侧绘太白醉酒图,他醉依山石之旁,身处古松翠柏之中。前设一案,上置砚一方,握笔凝思,正欲书写文章。旁有一童子相伴,手指前方,好像有所发现,指点景色。“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一画面恰如太白酒后做诗之状态。且以功笔细描入微,运笔婉转,一气呵成。画面淡雅柔和,如一幅精绝的国画。另一侧以行书写唐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下注:仿新罗山人笔法。落款汪明垒作,钤闲章“仿古”。盖上画面相同,附辛巳年中秋月书,该年为光绪七年 1881年 ,无疑为光绪年作品伪托同治款。

浅绛彩是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山水画技法,以淡雅的黑色勾勒画的轮廓,以浅绛色 即朱砂、赭石、藤黄 等天然颜料设色渲染画面,表现大自然景色意境,调色清淡柔和,清嘉道年间有王庭佐、金品卿、程门等名家。晚清时景德镇绘瓷家王琦、汪野亭等八人组成“月圆会”,亦用中国绘画技法移植于绘瓷装饰,形成流派,对景德镇瓷器装饰产生一定影响。

光绪刻瓷温酒杯,筒状,高9.5厘米,围23厘米,平底直径7.5厘米,圆盖桃钮,杯套一侧刻郊游图,一文官端坐苍松之下,侍者手持拂尘立于右侧,马童牵马于左侧松树之旁,神态自然颇具动感。

刻瓷是装饰技法之一。是在瓷器上錾刻底纹,然后在纹痕内填以墨等颜色而成。它是绘画艺术和陶瓷制品的结合。早期作品受技术的限制,使用一般高碳钢刀,刻纹较粗。同光时期改用钻石工具,出现了双钩、括磨技法,使作品有“金石味”,所表现的山水、人物、花卉、禽兽等题材更为生动。色彩以黑白为主,但也有采用多色,种类甚多。光绪末年著名刻瓷大家黎勉亭的作品,引起当时文人雅士重视,产品一度畅销国际市场。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经济一度衰落,景德镇瓷业受到影响每况愈下,官、民窑产品质量一落千丈,精品难得一见。直到同光中兴瓷业随之复苏,精品有所增加。

民国鼓式温酒杯,高12厘米、围26厘米,圈足、圆盖、菱形纽。外套以红墨彩书写多体文字,绘图印吉语“百岁多福”,一侧书“博古通今”四字,落款江西出品。

民国筒式套杯,高11厘米、围23厘米,圆盖桃钮,套身绘青花粉彩山水图,一侧及盖以行草书写“可以清心”四字。彩头、画技均不佳,这种被称为“笨拙粉彩” 是用一种劣料 的技法,民国时期景德镇民窑多用于绘画中下等瓷器。它与以上光绪两品是无法媲美的,录之供初入藏道朋友们参考而已。

青白瓷早于珠光青瓷


福建日报本版8月25日曾报道的南安市东田镇南坑千年古窑的发掘工作,已于9月16日正式结束。经过历时40天的发掘,省考古队先后发掘整理出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南坑坪圹古窑址等三处古窑址。其中后两处古窑址在发掘工作结束后将被回填掩埋,而第一处古窑址因规模大、距离市区近、道路便捷等有利因素将被另设保护措施。

此次发掘,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共发掘出46米长的窑底。这个宋代古窑深埋地下多年,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但仍保存完好。经过发掘,考古人员认定这个古窑址烧的全部都是青白瓷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炉、水注等品种,器型、花纹、窑具都很有规则,都显示了较高的制作工艺。此窑出土的一种凤首水注,其造型极其细致而精美,显示了古代制陶工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是第二个被发掘的古窑,同时也是窑头保护最好的一座古窑。这座古窑先后共发掘三段,长度30余米。此窑址的窑尾虽已被破坏,但窑头却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个窑址烧的也主要是青白瓷产品,品种以各类粉盒为主,也有少量的盘、炉、碗等。曾参加过“南海一号”沉船出土文物考古的省考古队栗建安队长认为,从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出土的粉盒与“南海一号”沉船中打捞出来的粉盒无论在外形、质地、还是工艺上都如出一辙。以此便可印证宋元时期海外已有南坑千年古窑群生产的陶瓷产品。这就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博物馆亚洲部主任、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美籍华裔陶瓷专家何翠媚认为“北宋、南宋时期陶瓷产地集中在泉州沿海地区,并且以南安为首形成一庞大窑区”的观点相吻合。

最后发掘的南坑坪圹古窑址后面的窑段被破坏了,只发掘了近10米,但也有令人兴奋的发现。这一窑址较为独特,共分为两层。下层烧青白瓷,上层烧青瓷(又称珠光青瓷)。对此,栗建安队长认为,长期以来在古陶瓷界一直存在的青白瓷和珠光青瓷哪一个出现得更早的争议性的问题得到了答案:上层是珠光青瓷堆积层,年代较晚,下层是青白瓷堆积层,年代较早。由此可见,在陶瓷烧制发展史中,青白瓷应早于珠光青瓷出现。

据了解,此次南坑千年古窑址发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印证福建古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外贸瓷的主产地之一,及论证“南海一号”等海上沉船、“海丝”沿线的港口城市等发现的大量古陶瓷的确切产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醉人的青白瓷温酒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醉人的青白瓷温酒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酒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