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青碧柔和龙泉瓷

青碧柔和龙泉瓷

瓷砖墙面 古代龙泉窑瓷器 全瓷瓷砖

2020-08-25

瓷砖墙面。

在香港佳士得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南宋龙泉哥窑八方瓶,经过反复竞拍,最终以1100万港元成交,如此高昂的价位,令收藏投资者咋舌。

龙泉青瓷源出五代,盛于宋,是我国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宋王朝南迁杭州后,当时的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瓷的优秀制作传统,以精湛的技艺烧制出美轮美奂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址就有200余处。

据说,宋代我省龙泉有章姓兄弟二人,各主一窑烧制瓷器,这就是后来名噪中外的哥窑和弟窑。哥窑被列入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之一,弟窑亦被誉为宋代民窑之巨擘。哥窑的特点是釉层肥厚,釉面显露纹片,《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碎纹“冠绝当时”。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犹如翠玉,代表龙泉瓷正色,最著名称为“梅子青”。

长期以来,龙泉青瓷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迄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还藏有我国古代龙泉青瓷1300余件,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收藏的龙泉青瓷视作珍宝。16世纪晚期,当龙泉青瓷初到法国时,风趣的巴黎人将青瓷的美色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女主角的美丽青袍相比拟,称为“雪拉司”,这一雅称一直沿袭至今。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细腻柔和粉彩瓷


粉彩(Fanmille rose)也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出现在清康熙朝,是从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雍正朝发展成熟。它的出现也是中国陶瓷装饰史上的重大创举,使彩料能够丰富地运用到瓷绘上,使陶瓷装饰风格趋于写实,而且色泽粉润柔和,秀丽雅致。

粉彩的制作工序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胎上用墨线打搞,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做为白彩的玻璃白,再施彩料于玻璃白上,透过各种绘画技巧,使图案纹饰产生浓淡明暗,再入窑以低温烧成的低温釉上彩瓷。

市面上彩绘瓷数量十分庞大,许多不了解的人以为都差不多,我一直也以为如此,直到有一次和一位高级工艺师用餐,席间谈论到陶瓷的绘制,他突然说:“我到现在,粉彩还不能掌握”。这时我才领悟到粉彩一定不同一般。

市场上许多彩绘瓷,姑且不论其艺术感如何,其实多数不是粉彩而是新彩。新彩(new colours)是一种操作上最为简便的颜料,它色彩丰富,品种繁多,呈色稳定,色彩可以互相调配,名种绘画技巧可应用其中。在釉上彩绘装饰中,它的局限性小,表现力强,入窑烧成后色差不大,而且画面明亮,成本也低。一般瓷绘入门者及许多年轻陶瓷创作者喜欢使用它,甚至许多号称粉彩作品,也只是新彩和粉彩搭配使用的作品,全粉彩作品比较少,精品则更难得。新制的粉彩瓷精品,和前朝或早朝的粉彩瓷相比韵味迥异,一方面原因就是颜料不同,产生不了以往色调和色阶的韵味。

除了颜色的调配,构图和画工也非常关键,而绘画工具和技巧也是原因,现代人常画不出前朝作品的韵味,一方面是现代人创作的观念不同,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商业气息浓厚,不愿花时间学习瓷绘的基本技巧。粉彩瓷画面上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熟练和色面平整,线条丰富多变,非十年以上的功力,是不能见效的。

龙泉古瓷青如玉


云龙纹尊

元代晚期龙泉窑碗

明代龙泉窑碗底足

明代龙泉窑碗

“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这里所说的“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据了解,龙泉青瓷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2007年中拍国际拍卖会上,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簋式炉以880万元价格成交,一时间轰动整个收藏拍卖市场。这个被称作“弟窑”的瓷器凭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是什么足以让其在瓷器发展进程中得以生存延续?近日,记者在位于南京仓巷的朝天宫古玩市场二楼的“东宝轩”里找寻其中的真相。

龙泉青瓷行情稳中有升

在“东宝轩”里,记者并没有发现多少完整的瓷器,但是在地上、展柜中却躺着为数众多的“残瓷破陶”。店主焦守禄是个务实的瓷器收藏者,他是朝天宫古玩市场最早的一批藏家之一,焦先生告诉记者,名窑口的完整器少之又少,许多都被藏在博物院里,要想“捡漏”还真是不容易。近年来,龙泉窑瓷器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一直备受关注。虽然龙泉瓷的价位还很难与明清青花、粉彩等品种相匹敌,但其拍卖行情一直稳中有升。在店内为数不多的完整器中,记者发现了几件品相俱佳的龙泉窑青瓷器。据焦先生介绍,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在南宋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并逐步达到鼎盛时期。对于一个普通爱好者来说,除了表面釉质留下的历史痕迹和外表的精致程度之外,光凭肉眼很难准确地判断出它所属的年代。对于这么长时间跨度的龙泉青瓷,专家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断代的呢?这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元代龙泉窑重纹饰

为了解开记者的疑问,焦先生拿出一个代表龙泉窑典型器型的云龙纹尊。记者观察到,该尊釉面肥润光亮,釉色青翠碧绿似玉,釉质滋润肥腴如脂,装饰刻花纹样,花纹呈浮雕状,腹部为云龙纹,胫部刻莲花纹,舒展流畅,工艺制作精湛。可是到底怎么断代呢?“这个瓷器具有元代龙泉窑的特点。”焦先生介绍说,元代龙泉窑薄胎厚釉,多层施釉,用瓷质垫饼垫烧,圈足深挖而规整,足内满釉,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以器型和釉色取胜。此时的元代龙泉窑一反之前多素面、少装饰的特点,器物普遍饰有花纹,将刻、划、印、贴恰到好处地运用其中。这种“重纹饰”的制法给了人们更多的信息去判断它的年代。此外,莲花瓣是宋元时期主要装饰之一。该云龙纹尊上的莲瓣宽矮,是元代所特有的纹饰。元代龙泉窑在南宋的基础上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在釉色工艺上继承和发扬了南宋龙泉窑以釉色著称于世的传统。

明代“青如玉”远销欧洲

焦先生边说边拿出另一个龙泉窑缠枝花纹碗给记者作比较。记者发现,这个龙泉窑青瓷主要以内部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色融为—体,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整体看来,两个器物在釉色上十分相似。“这两个不是一个年代的。”焦先生笑着将碗底翻过来给记者看,他说,其实真正的奥秘在于底足。记者仔细一看,原来这个缠枝花碗只有圈足上有一层釉,底足处全部无釉。焦先生说,元代晚期由于改用薄垫饼支烧,底足基本上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明代初年龙泉窑器一直延续了此种方法烧制,由于两者之间在这个层面上相似,所以收藏界往往将明初龙泉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统称之为“元末明初”。到了明代,龙泉青瓷的美誉逐渐传入欧洲,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国,受到青瓷爱好者喜爱,龙泉青瓷正是以其釉色青如玉的特点被誉为瓷苑的一朵奇葩。

明初龙泉官窑瓷特征(一)


以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残片为实物标本,对其器型、纹饰、胎釉、工艺等方面作一分析。

一、种和器型

可分五大类,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碗、盘,每一类都有光素无纹与刻花两种,花纹相同的器型其规格大小也基本一致。兹将各类所代表的原器分述于下:

1、梅瓶 直口,短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向内斜收,弧度大小不等,圈足外撇,宽而浅。刻花均相同,颈饰秋葵,肩部饰云肩式开光,隙地饰云纹,开光内填折枝莲花,瓶身刻碧桃翠竹,近底部刻缠枝灵芝四株。盖有两式,其中一种为双口盖,俱作宝珠型钮,三层台阶式盖,有刻花的盖面刻莲瓣纹,盖身刻秋葵纹。通高在38厘米左右,带盖通高超过40厘米。

2、玉壶春瓶 撇口外卷,束颈,溜肩,垂腹,圈足。有刻花者颈部分两层装饰,上刻狭长蕉叶纹,下刻牡丹纹,腹部刻太湖石和树木,近底部刻莲瓣纹,圈足饰卷草纹。通高在32厘米左右。

3、执壶 壶体与玉壶春瓶相同,腹部一侧装弯流,另一侧按曲柄,流与颈之间有云型横片相连。一种颈短腹硕,另一种颈相对细长一些,腹也稍瘦一些。有刻花者颈部刻竹叶灵芝纹(另一种刻狭长蕉叶纹),壶身腹部对应开光内刻串枝葡萄(另一种为折枝桃),开光外点缀菊花、石榴花等四季花卉,近底部刻蕉叶纹,圈足饰曲带纹。规格大小与玉壶春瓶相近。

4、碗 碗有三种样式,墩子碗、菊瓣纹碗和小碗。(1)墩碗。直口,深腹,圈足。有刻花者器口沿内外及圈足往往饰卷草纹、曲带纹、回纹等,内外腹壁刻莲花、牡丹、山茶、扁菊、石榴花、月季、桃花等缠枝或折枝花卉及折枝瑞果,碗底有山茶、灵芝、莲、宝相团花等。其中底刻山茶纹的口径最小,在18厘米左右,而底刻灵芝纹的口径较大,在27厘米左右。(2)菊瓣纹碗。侈口,腹斜收,圈足较窄。外腹壁均刻缠枝灵芝,近底部刻菊瓣纹。内底有刻折枝双桃、葡萄等三种花纹。菊瓣纹碗在刻花处理手法上似较随意一些,釉色也稍次,口径在20厘米左右。(3)小碗。撇口,弧壁,圈足,少数呈“紫口”,有刻花者一般只在外壁刻饰缠枝花卉,内壁光素,口径一般在11厘米左右。

5、大盘 大盘主要有菱花口折沿与圆口两种,还有一种为圆口折沿,仅发现一例。大盘的花纹种类非常丰富,计有20多种,有些未见于传世完整器。(1)菱花口盘。花瓣有十二与十六之别,折沿,敞口,浅圈足。腹壁作瓜棱状,并由此型成十六(或十二)组开光,以此为基本单元刻饰花纹。折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杂宝、如意云纹、缠枝灵芝、姜芽海水纹、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变型莲瓣纹、莲托八宝等,大多为折枝花草果实,有牡丹、月季、菊花、山茶花、石榴花、栀子花、莲荷、萱花、水仙、灵芝、枇杷、荔枝、樱桃、桃子、葡萄、林檎等,盘底主题花纹有牡丹、仙桃、荔枝、樱桃、缠枝莲、一把莲、石榴、枇杷等。型制普遍较大,口径多在50厘米以上。(2)圆口盘。敞口,弧腹,浅圈足,一部分盘底向上拱起,腹较浅。口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如意云纹、缠枝灵芝、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竹叶灵芝、姜芽海水纹外,多为缠枝或折枝花草果实,品种与菱口盘基本相同。盘底主题花纹除五爪龙纹外,有牡丹、仙桃、月季、芍药、木芙蓉、秋葵、葡萄、林檎、木樨、松竹梅、山楂、荔枝、一把莲等。规格大小比较多样,小者口径仅31厘米,大者口径达70厘米。

二、胎釉和器足等工艺特征

胎较厚重,并且呈底部胎厚、边缘薄状态,其中大盘、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较厚,而玉壶春瓶、执壶、小碗、菊瓣纹碗的胎却比较薄,可见其厚实程度根据具体器型而定。胎色较白,少数白中泛灰,胎质细腻。施多次釉,从其断面看,以施三层釉为多。大盘等口沿处均有囤积釉现象,型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内壁釉较薄,并留有垂流痕。釉面均匀莹润,少数残器局部有开片,质感成熟沉稳,釉色青翠,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

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内胎体均有手工制作的旋坯痕迹,并削足垫烧,圈足底无釉,多呈火石红色。大盘、碗则裹足施釉,外底部一圈无釉,多呈火石红色。不少残底都还留有垫烧支具的痕迹,有些残底还粘附着窑具。我们收集到的瓷片中也有一些窑具,以盘型垫具为多,大小不等,型制稍有差异。此外,在考察窑址现场时还看到很多匣钵,有些型体非常巨大,证实这些大件器物乃是用匣钵覆盖烧造的。然发现一圆口折沿盘正面盘底中间竟粘有圆柱形窑具,颇令人费解。另外,我们在残片中还发现了刻有花纹的素烧坯,说明有些器物是经过素烧后再釉烧的。从修复的情况来看,这些官窑器型制巨大,由此也可见出当时烧制工艺水平之高。如执壶的柄腹之间用铆钉接合这一处理手法就非常高明,这样一来既稳固,又不影响美观,其烧造工艺之心思巧妙由此可见一斑。

龙泉青瓷的制瓷习俗


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五,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1998年10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龙泉青瓷制瓷业十分兴旺,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拜祖师爷 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 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工建窑。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人窑地,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 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沫浴斋戒,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父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窑场用膳 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 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人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 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要立“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做窑福。

明初龙泉官窑瓷特征(二)


三、纹饰特点

纹饰种类上以植物花果为主,其中牡丹纹有八种不同样式,数量最多。大部分纹样品种都是元代龙泉窑青瓷所没有的,尤其是折枝果纹,几乎未见于明代以前的龙泉窑器物。

刻工娴熟,刀法流畅,一般主线刀痕特别宽,并兼有工笔画的韵味,与民窑刻花的草率随意型成鲜明对比。且刻花与上釉融合得恰到好处,更显出花纹之精美。

在构图上也体现出精心的艺术构思与灵活性。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搭配合理,花纹多而不乱,有层次感,整体性强,主题明朗。并结合具体器型配饰图案,如菱口盘的内外壁根据瓜棱状刻饰折枝花果,圆口盘的内外壁却通常饰缠枝花果,盘型较小则花纹布局简,反之则繁等等。

四、几点认识

1、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比较发现,目前发现的瓷片中,除梅瓶以外,其他四类与景德镇永乐官窑器的相似度最高,甚至能找出器型纹饰完全一致的实例。梅瓶在造型上虽然与景德镇永乐官窑器有差异,但花纹也能在永乐官窑器中找出同样的例子。另外,我们在窑具中发现其中一个圆柱形窑具表面刻有“戍年永字弍号”等字样,字迹不太工整,估计刻字之人识字不多,且干支中没有“戍”字,此“戍”字很可能为“戌”字之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此“戍年”应该指永乐四年(1406丙戌年)或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年)。无独有偶,据悉,某藏家还收藏到刻有“永乐十二年”等字样的窑具,惜未能目睹证实。因此目前发现的明初龙泉官窑遗物很可能为永乐朝遗物,是否可将之定位为永乐瓷呢?当然,在窑址没有系统科学发掘之前,这个结论可能为时过早。

2、如果以明初景德镇各朝官窑特点为参照系,看待国内外明初龙泉官窑的传世完整器,明显以洪武、永乐为多见,尤其永乐一朝的存世量可能最多。近几年一些国际大拍卖行如苏富比和佳士得等推出的“龙泉官窑器”即以永乐朝为主,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修复的大盘一项就找到近十件相对应的完整器。而且这些永乐朝器物的纹饰构图布局等处理手法也很成熟,永乐一朝很可能为龙泉官窑的最盛时期。

3、通过以上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此为参照,并结合景德镇官窑器衡量出传世品中具有典型龙泉官窑风格的器物,为这些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龙泉官窑器正名。如浙江盘龙2005秋拍上的一只龙泉刻花盘应该是龙泉官窑器,该盘口径18.3厘米,里外遍饰花纹,除内口沿下边饰为卷草纹外,盘底及内外腹壁均刻海石榴花,外底部一圈无釉,型制规整,釉层肥厚饱满。从其胎釉、纹饰风格及垫烧工艺看,与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的龙泉官窑器是一致的,而其器型与纹饰又与景德镇明成化至弘治年间的官窑青花器非常相似。此盘原为江西省文物商店旧藏,一直保存于官方机构。由于这种与明成弘治纹样相一致的器物极其少见,这件盘的出现对研究明代龙泉官窑的发展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龙泉仿官贡瓷误区商榷


龙泉仿官贡瓷主要是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后宋高宗南逃、定都杭州(公元1138年)前这段时间,在龙泉大窑、溪口专贡南宋朝廷烧制的瓷器。笔者拜读了有关文章和专著后,感到受益匪浅,但也发现有关论述中还存在以下一些值得商榷的说法。

一、龙泉仿官贡瓷是黑胎青瓷的代表。有人一谈到黑胎青瓷就言必指龙泉仿官贡瓷,并断言龙泉仿官瓷“以黑胎为主”。笔者曾就此与经营、谙熟龙泉瓷的藏家交换过意见。他们认为,从已出土的龙泉仿官瓷实物看,它们多数是灰胎,黑胎仅占约五分之一。所以,龙泉仿官瓷还是以灰胎为主,黑胎是少数,这情况与南北宋官窑相仿。正因为黑胎器比重不大,龙泉仿官贡瓷的“紫口铁足”并非都是名副其实的“铁足”,其灰胎器底足脊呈现的往往是赭色(也有灰褐色的),黑色的黑胎底足只是少数。

二、龙泉官瓷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薄胎厚釉”。笔者根据所收集到的瓷片观察,龙泉官瓷的胎釉情况大多数还是胎厚于釉,包括黑胎瓷器,厚釉薄胎、胎“薄如丝绢”的所谓“夹心饼干”只是有限的少数。

三、龙泉仿官贡瓷是仿南宋官窑。前面已提及,龙泉仿官瓷主要是应宋高宗朝廷在定都杭州前,逃亡期间祭祀、日用之急需而烧造的,这时还不存在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所以不存在受南宋官窑影响问题。它的传承恐怕要到官汝窑和北宋官窑那里去追溯。当然,也不能排除南宋官窑建立后仍有朝廷大臣在龙泉窑场搭烧仿南宋官窑的可能。

四、龙泉仿官瓷即是传说中的“哥窑”。其实,“龙泉哥窑”只是考古文献的一种说法,并非是人们历来习惯称谓的“哥窑”。考古文献有两种关于“哥窑”的说法,一是元至正孔齐著《至正直记》提出的元仿南宋官窑的“哥窑”;二是明嘉靖《浙江通志》和明嘉靖郎瑛著《七修类稿续编》提出的龙泉“哥窑”。但传说中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所谓“哥窑”都有着色线网纹开片,或是双色的金丝铁线网纹,或是单色的铁线网纹,而所谓的“龙泉哥窑”的龙泉仿官瓷的开片均无着色线网纹。

五、龙泉仿官瓷是青瓷之魁。龙泉仿官瓷虽具有官窑的某些特点,但与南北宋官窑相比,在施釉工艺、烧造工艺、装饰工艺等方面尚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说它釉厚,只是相对于民窑而言,若与宋官窑的釉比较,龙泉仿官瓷的釉厚度就相形见绌了。它的不足和缺陷恐怕是它烧制的临时性的反映。

明初龙泉官窑瓷的特征分析


明清期间,青花瓷器的主产地集中于江西景德镇。由该镇产出的青花瓷制品,品类花色众多,质料上乘。从外观上看,其大多数产品型制作工规整,轮廓自然舒展,装饰图案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当中特别要以那些贡品官窑(明代称“御器厂”,清代称“御窑厂”)器和部分“官搭民烧”器为其代表。此类瓷作皆为瓷中精品。这些精品瓷作,首先在制胎、拉坯及修坯方面,操作流程要求极其严格,工艺十分考究。因此成品瓷,胎土匀净,胎质洁白坚密。而在器表图案装饰方面,更是一展两朝画师之所长,他们对瓷胎上的画作进行缜密地推敲,并予以合理布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两朝画师所用青花颜料(氧化钴)在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既有采用明代早中期从阿拉伯(伊拉克)等地区购进的进口“苏麻尼青”料;也有明中期以后取自国内新疆的“回青”料、浙江的“浙青”、江西的“平等青”和云南的“珠明料";还有明至清代民窑最常用的江西“石子青"等青料。国产青料的使用,早在明代早中期民窑青花瓷图案中就有所反映。如明成化年的“青花夔龙纹盖罐”,既是明中期典型的民窑器,所用青料就是国产“石子青”,其发色蓝中带灰。而此时官窑器的青料仍以进口料为主。到明成化年后期,由于进口“苏麻尼青”料的严重匮乏以至枯竭,官窑器上的图案也必须以国产青料来作画。成化晚期的官窑器,基本上采用的是呈色淡雅清亮产自江西的“平等青”。为能达到青料发色的完满,瓷艺匠师们,只能在原有民窑国产青料的使用基础上加大研发力度。他们经过在画作中的长期实践,创造性地用国产钴料研配出各种不同色阶,因而得到了迅速地推广及运用,最终摆脱了进口青料在青花产业上的局限。

“苏麻尼青”料与优质国产料的相继应用,使画师们能更充分地运用其手中的丹青妙笔,在作画时挥洒自如,尽情地采用勾、描、填、涂、抹、皴等行笔技法。凡在瓷胎上绘制花鸟鱼虫、山涧溪流、海浪祥云、怪石芭蕉、草木瓜果或是楼台水榭、神仙佛道、飞凤游龙、瑞兽八宝、刀马人物以及人物故事、玩婴嬉戏等诸多的装饰图案,均能展示出他们高超而深厚的艺术功力。

明早期永乐、宣德年的官窑瓷器,纹饰题材日趋丰富,以动植物图案为主要装饰,作画用进口“苏麻尼青”料。如“青花花果带盖梅瓶”,为明永乐官窑传世品。通高41.2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2.2厘米。瓶设钟式宝珠纽盖、溜肩鼓腹,腹上提、胫内敛。器表青花图案发色浓艳,大小不均深陷胎骨中的黑褐色斑点,不规则地散布于略带晕散的花果叶蔓之中。盖面绘缠枝莲与折枝海棠纹,肩部勾画变形覆莲瓣纹。主题纹饰或以双勾填色或以平涂勾边的写实技法,将叶蔓、花朵、石榴、枇杷和桑椹等花果描绘的鲜嫩欲滴,香气四溢。而胫部则以平涂勾边,细描叶脉纹来绘制重叠上仰的蕉叶纹一周,该纹象征环抱托起之寓意,使梅瓶挺拔而显稳重。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明宣德官窑传世品。通高47.4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15.7厘米。直口、束颈、溜肩、圆扁腹。颈部饰青花缠枝牡丹花纹,以单勾平涂技法绘成,颈下肩部书横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器腹满饰勾边露白青花海水波涛,使蓝白相间的波涛翻腾汹涌、层次分明。青花发色浓艳深蓝,亦有小颗粒黑褐色晶斑散布于图案之间。主题纹为一条穿波戏浪回首观望的白龙,白龙轻舒利爪,回首开口,舞动劲键的躯体,搏浪前行,神态威猛,极富动感。

“青花一束莲纹折沿盘”,明宣德的传世品。高7.9厘米、口径44.8厘米、底径29厘米。折沿、弧壁、深腹、圈足。沿面绘青花海涛浪花纹,海涛以单线细描,浪花双勾露白。这种蓝白互用的表现手法,尽显浪涛汹涌澎湃之立体感。内壁平涂勾边,饰一周青花缠枝莲纹,莲花绽放、叶蔓繁茂。盘内心主题纹为青花一束莲。朵花、叶蔓分别以双勾填色、一笔点画绘制而成。青花呈色浓艳,图案运笔细腻流畅。

进入明中期后,纹饰发展趋于多样化,除动植物纹外,人物和景物装饰图案也较常见。此时的官窑器,最善用由“回青与石子青”配制而成的国产混合青料,“佛头青”是此时最上乘的青料,其发色深蓝泛紫,清亮艳丽。“青花云龙纹罐”,明嘉靖官窑传世品。通高52.8厘米、口径24.7厘米、底径30厘米。直口圆唇、溜肩、鼓腹,平底略凹。颈之间书“大明嘉靖年制”横向楷书款。肩部巧用勾边填色技法,饰以青花缠枝莲纹。腹部主题纹,亦以勾边填色之法绘制出青花双龙庆寿图。双龙腾空飞舞,张口瞪目,首尾相随,龙首与龙尾之间草书一“寿”字。整体纹饰布局繁满,龙文虽矫健生动,但图案线条较前朝龙纹比照仍觉力度欠缺。

“青花人物龙凤纹盘”,明万历官窑传世品,足底书“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高5.5厘米、口径32厘米。撇口、弧壁、浅腹、圈足。内壁饰青花双龙凤火珠云气纹,青花主题神仙人物纹绘于盘心。主题人物纹与辅助龙凤纹,皆以勾边填色绘画而成。人物清瘦高古,衣无折皱,眉目迷蒙,给人某种神秘之感。龙凤纹体态修长,飞舞飘逸。

我国青花瓷器的图案装饰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清代时已经完全成熟。此时官窑和民窑器的图案题材不仅广泛,而且绘画更为精湛。清康、雍、乾三代,是青花瓷发展中的又一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为了满足皇族的需求和高档瓷的外销,御器厂开始实施“官搭民烧”制度,至此形成了清初制瓷业“百花齐放”、“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清代官窑器所用青料,为色泽深蓝闪黑或灰蓝淡雅的珠明料和浙青料;而石子青料则为民窑最善用的青料。这些国产青料着色稳定,质佳量足,在青花瓷产业中已无可替代。如清康熙民窑“青花如意开光牡丹纹将军罐”,1984年,广东省东莞市大朗松山乡出土。通高41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8.8厘米。设白釉瑞兽纽盖,直口,短颈,丰肩鼓腹,广平底。采用国产石子青料作画,青料深蓝闪灰。盖、颈部分饰青花缠枝牡丹与缠枝莲纹,腹绘四对称如意头开光,内饰蓝白青花缠枝牡丹各一朵,底足处饰四朵互对上仰的荷花。取蓝地留白、勾边的绘画技法,使图案布局疏密有序,大大增强了花卉图案的立体感。

“青花柳亭山水纹盘”,清康熙传世品。高5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23厘米。撇口、浅腹、圈足。近盘缘处,饰一周变形连体青花如意云纹,而青花柳亭山水主题纹绘于盘心。图案所用青料为石子青料,色泽青翠淡蓝稍泛灰色。主题图案只取勾边填色、白描平涂而无皴染的表现技法,这就造成了整体画面层次感不够明晰,画工欠精细的缺憾。但以其画作的意境而言,那傍山水榭,泊岸渔舟,垂柳飘曳,水天茫茫的景色,确也令人倍感诗意浓浓。

清雍正民窑“青花夔龙纹盘”,1984年西沙金银岛出土。高3.9厘米、口径30厘米。敞口、深腹、弧壁、圈足。盘内壁饰青花夔龙三条,头尾相随舞动嬉戏。盘心则绘一团形夔龙,其昂首摆尾作跃起状。夔龙纹体态丰满,图案以平涂、勾边、溜白等技巧绘画而成。青花色泽深蓝泛灰,应该为国产石子青料。

2005年4月份,一批龙泉窑瓷片流散到杭州等地的古玩市场,后经笔者证实为明初龙泉官窑遗物(本报2005年11月16日第六版有相关报道)。

现以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残片为实物标本,对其器型、纹饰、胎釉、工艺等方面作一分析。

一、种和器型

可分五大类,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碗、盘,每一类都有光素无纹与刻花两种,花纹相同的器型其规格大小也基本一致。兹将各类所代表的原器分述于下:

1、梅瓶 直口,短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向内斜收,弧度大小不等,圈足外撇,宽而浅。刻花均相同,颈饰秋葵,肩部饰云肩式开光,隙地饰云纹,开光内填折枝莲花,瓶身刻碧桃翠竹,近底部刻缠枝灵芝四株。盖有两式,其中一种为双口盖,俱作宝珠型钮,三层台阶式盖,有刻花的盖面刻莲瓣纹,盖身刻秋葵纹。通高在38厘米左右,带盖通高超过40厘米。

2、玉壶春瓶 撇口外卷,束颈,溜肩,垂腹,圈足。有刻花者颈部分两层装饰,上刻狭长蕉叶纹,下刻牡丹纹,腹部刻太湖石和树木,近底部刻莲瓣纹,圈足饰卷草纹。通高在32厘米左右。

3、执壶 壶体与玉壶春瓶相同,腹部一侧装弯流,另一侧按曲柄,流与颈之间有云型横片相连。一种颈短腹硕,另一种颈相对细长一些,腹也稍瘦一些。有刻花者颈部刻竹叶灵芝纹(另一种刻狭长蕉叶纹),壶身腹部对应开光内刻串枝葡萄(另一种为折枝桃),开光外点缀菊花、石榴花等四季花卉,近底部刻蕉叶纹,圈足饰曲带纹。规格大小与玉壶春瓶相近。

4、碗 碗有三种样式,墩子碗、菊瓣纹碗和小碗。(1)墩碗。直口,深腹,圈足。有刻花者器口沿内外及圈足往往饰卷草纹、曲带纹、回纹等,内外腹壁刻莲花、牡丹、山茶、扁菊、石榴花、月季、桃花等缠枝或折枝花卉及折枝瑞果,碗底有山茶、灵芝、莲、宝相团花等。其中底刻山茶纹的口径最小,在18厘米左右,而底刻灵芝纹的口径较大,在27厘米左右。(2)菊瓣纹碗。侈口,腹斜收,圈足较窄。外腹壁均刻缠枝灵芝,近底部刻菊瓣纹。内底有刻折枝双桃、葡萄等三种花纹。菊瓣纹碗在刻花处理手法上似较随意一些,釉色也稍次,口径在20厘米左右。(3)小碗。撇口,弧壁,圈足,少数呈“紫口”,有刻花者一般只在外壁刻饰缠枝花卉,内壁光素,口径一般在11厘米左右。

5、大盘 大盘主要有菱花口折沿与圆口两种,还有一种为圆口折沿,仅发现一例。大盘的花纹种类非常丰富,计有20多种,有些未见于传世完整器。(1)菱花口盘。花瓣有十二与十六之别,折沿,敞口,浅圈足。腹壁作瓜棱状,并由此型成十六(或十二)组开光,以此为基本单元刻饰花纹。折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杂宝、如意云纹、缠枝灵芝、姜芽海水纹、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变型莲瓣纹、莲托八宝等,大多为折枝花草果实,有牡丹、月季、菊花、山茶花、石榴花、栀子花、莲荷、萱花、水仙、灵芝、枇杷、荔枝、樱桃、桃子、葡萄、林檎等,盘底主题花纹有牡丹、仙桃、荔枝、樱桃、缠枝莲、一把莲、石榴、枇杷等。型制普遍较大,口径多在50厘米以上。(2)圆口盘。敞口,弧腹,浅圈足,一部分盘底向上拱起,腹较浅。口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如意云纹、缠枝灵芝、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竹叶灵芝、姜芽海水纹外,多为缠枝或折枝花草果实,品种与菱口盘基本相同。盘底主题花纹除五爪龙纹外,有牡丹、仙桃、月季、芍药、木芙蓉、秋葵、葡萄、林檎、木樨、松竹梅、山楂、荔枝、一把莲等。规格大小比较多样,小者口径仅31厘米,大者口径达70厘米。

二、胎釉和器足等工艺特征

胎较厚重,并且呈底部胎厚、边缘薄状态,其中大盘、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较厚,而玉壶春瓶、执壶、小碗、菊瓣纹碗的胎却比较薄,可见其厚实程度根据具体器型而定。胎色较白,少数白中泛灰,胎质细腻。施多次釉,从其断面看,以施三层釉为多。大盘等口沿处均有囤积釉现象,型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内壁釉较薄,并留有垂流痕。釉面均匀莹润,少数残器局部有开片,质感成熟沉稳,釉色青翠,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

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内胎体均有手工制作的旋坯痕迹,并削足垫烧,圈足底无釉,多呈火石红色。大盘、碗则裹足施釉,外底部一圈无釉,多呈火石红色。不少残底都还留有垫烧支具的痕迹,有些残底还粘附着窑具。我们收集到的瓷片中也有一些窑具,以盘型垫具为多,大小不等,型制稍有差异。此外,在考察窑址现场时还看到很多匣钵,有些型体非常巨大,证实这些大件器物乃是用匣钵覆盖烧造的。然发现一圆口折沿盘正面盘底中间竟粘有圆柱形窑具,颇令人费解。另外,我们在残片中还发现了刻有花纹的素烧坯,说明有些器物是经过素烧后再釉烧的。从修复的情况来看,这些官窑器型制巨大,由此也可见出当时烧制工艺水平之高。如执壶的柄腹之间用铆钉接合这一处理手法就非常高明,这样一来既稳固,又不影响美观,其烧造工艺之心思巧妙由此可见一斑。

三、纹饰特点

纹饰种类上以植物花果为主,其中牡丹纹有八种不同样式,数量最多。大部分纹样品种都是元代龙泉窑青瓷所没有的,尤其是折枝果纹,几乎未见于明代以前的龙泉窑器物。

刻工娴熟,刀法流畅,一般主线刀痕特别宽,并兼有工笔画的韵味,与民窑刻花的草率随意型成鲜明对比。且刻花与上釉融合得恰到好处,更显出花纹之精美。

在构图上也体现出精心的艺术构思与灵活性。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搭配合理,花纹多而不乱,有层次感,整体性强,主题明朗。并结合具体器型配饰图案,如菱口盘的内外壁根据瓜棱状刻饰折枝花果,圆口盘的内外壁却通常饰缠枝花果,盘型较小则花纹布局简,反之则繁等等。

四、几点认识

1、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比较发现,目前发现的瓷片中,除梅瓶以外,其他四类与景德镇永乐官窑器的相似度最高,甚至能找出器型纹饰完全一致的实例。梅瓶在造型上虽然与景德镇永乐官窑器有差异,但花纹也能在永乐官窑器中找出同样的例子。另外,我们在窑具中发现其中一个圆柱形窑具表面刻有“戍年永字弍号”等字样,字迹不太工整,估计刻字之人识字不多,且干支中没有“戍”字,此“戍”字很可能为“戌”字之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此“戍年”应该指永乐四年(1406丙戌年)或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年)。无独有偶,据悉,某藏家还收藏到刻有“永乐十二年”等字样的窑具,惜未能目睹证实。因此目前发现的明初龙泉官窑遗物很可能为永乐朝遗物,是否可将之定位为永乐瓷呢?当然,在窑址没有系统科学发掘之前,这个结论可能为时过早。

2、如果以明初景德镇各朝官窑特点为参照系,看待国内外明初龙泉官窑的传世完整器,明显以洪武、永乐为多见,尤其永乐一朝的存世量可能最多。近几年一些国际大拍卖行如苏富比和佳士得等推出的“龙泉官窑器”即以永乐朝为主,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修复的大盘一项就找到近十件相对应的完整器。而且这些永乐朝器物的纹饰构图布局等处理手法也很成熟,永乐一朝很可能为龙泉官窑的最盛时期。

3、通过以上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此为参照,并结合景德镇官窑器衡量出传世品中具有典型龙泉官窑风格的器物,为这些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龙泉官窑器正名。如浙江盘龙2005秋拍上的一只龙泉刻花盘应该是龙泉官窑器,该盘口径18.3厘米,里外遍饰花纹,除内口沿下边饰为卷草纹外,盘底及内外腹壁均刻海石榴花,外底部一圈无釉,型制规整,釉层肥厚饱满。从其胎釉、纹饰风格及垫烧工艺看,与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的龙泉官窑器是一致的,而其器型与纹饰又与景德镇明成化至弘治年间的官窑青花器非常相似。此盘原为江西省文物商店旧藏,一直保存于官方机构。由于这种与明成弘治纹样相一致的器物极其少见,这件盘的出现对研究明代龙泉官窑的发展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龙泉窑青花瓷探析


一、龙泉窑青花瓷产生的背景

1.青花、五彩瓷的崛起和流行

明代景德镇青花的大量生产及红绿彩、五彩的流行,在市场上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独霸市场的局面,而且渐渐地形成了以景德镇白瓷彩绘品种为中心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由单色釉向青花及五彩转化的倾向,这也使流行了千余年历史的龙泉青瓷、越窑青瓷及北方黑瓷、白瓷、刻划花瓷等单色釉品种逐步走向衰落,很多单色釉瓷窑或停烧,或转向烧制青花瓷。

2.各地仿烧青花瓷的流行

因为青花的流行,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各地单色釉窑场在追求市场销量的环境下,有些窑场不得不考虑转烧青花瓷的可能。这在元晚期已开始出现,明以后各地窑场烧制青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早到晚的基本顺序是:云南玉溪、建水青花,浙江红山、景和、云和、象山等青花,江西乐平、吉安、朝州青花,福建崇安、闽江、晋江、九龙江地区青花。此外还有广东大埔、揭阳、博罗、澄迈青花,湖南益阳、四川会理、广西容县、山东淄博、河南焦作、河北唐山等地也曾先后烧制青花瓷。其实有的以单色釉瓷为主的窑也有仿烧青花的,如德化青花。实际上从传世标本看,清代以后,烧制青花瓷的远不止这些地区和窑口。

二、龙泉窑青花瓷的烧制和基本特点

龙泉青花瓷就是在上述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没有考古资料,现仅根据已发现的龙泉青花的胎釉特点和景德镇青花风格特点来判断其产生时代。根据发现的标本来看,笔者初步认为,龙泉窑烧制青花瓷的时间约为明中期,并持续到明末和清初。关于龙泉青花的综合特点与景德镇青花的对比现列于下,以便研究者把龙泉青花瓷从地方窑青花瓷或景德镇窑青花瓷中分辨出来,因为人们多以为这类青花是景德镇窑仿龙泉窑烧制的外豆青釉、内青花的品种。龙泉窑青花工艺和釉色特点与同期龙泉窑普通产品并无二致,基本相同,惟内以青花为饰,大大区别于景德镇青花。龙泉青花内面釉色呈青白色,釉汁较厚。综合来看,龙泉青花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形制结构 龙泉窑青花瓷盘胎体呈灰白色,挖足,并有放射状跳刀痕。足根由刀具切削修整而成,有尖削状和平削状,风格粗犷、简率,有的足根粘有窑砂。胎壁较厚,大大厚于景德镇窑口瓷器,特别是盘类口沿处更为厚实,并多有花口特征。可能因为龙泉窑胎土不如景德镇细腻、烧结度好,故龙泉窑盘碗类绝大多数胎体厚重,在窑内烧制过程中可以减少窑裂现象发生,胎体烧结度也不及景德镇青花瓷。

2. 胎釉的特征 龙泉窑青花盘外足根施釉不够整齐,有的足圈内有釉,有的无釉,釉子有涂抹不匀现象,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出现。这种现象很普遍,常常内外釉层很厚,有薄厚不匀现象。内侧釉色泽偏青,其胎色也有灰白、灰色、深灰等不同特征。这也是龙泉窑普通产品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景德镇窑的胎釉特点。

3. 装饰特点 龙泉青花的品种,以盘类最为多见,可能因为盘类可欣赏双面釉。这类盘内侧多绘卷草纹花边,盘内由双圈或多圈构成内区,中间则多绘狮子绣球、云气纹、麒麟、草叶纹等景德镇窑常见的题材。这也是龙泉仿景德镇窑青花题材的一个特点,当然也不排除龙泉窑场请景德镇窑青花工匠彩绘的可能。龙泉青花瓷装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壁刻有划条纹、莲瓣纹,与龙泉窑普通青釉产品相同。刻划花也是龙泉窑装饰的主要特点,更是有别于景德镇青花的一个显著要点。

除上述显著的特点外,龙泉青花多出土于浙江、福建、江西北部一带也是一个佐证。我们回过头来再简单看一下景德镇青花瓷的特点。

景德镇窑青花盘最大特点是胎土细腻较白,当然也有灰暗胎体的,胎体轻薄,无法与龙泉青花厚重的胎体相比。龙泉窑的工艺特点如花口、修胎、釉色等,明显区别于景德镇产品。景德镇的胎体薄厚均匀,釉色较白,极罕有厚唇花口特征,而龙泉窑青花盘极罕有非花口盘。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龙泉青花居盘中,为主要欣赏位置,青釉在盘壁外,退居次要位置。如为景德镇仿龙泉,显然不会把青釉搞到盘外壁的次要位置。

三、龙泉青花瓷并非景德镇窑仿制

有人认为,龙泉窑青花是景德镇窑烧制的仿龙泉窑外青釉的青花瓷器。其实,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古代窑场互相仿制的现象就能看出,古代各窑口之间的仿烧主要是仿其特征与艺术风格,并不仿其工艺特征。

后朝仿前朝或同时代互相仿制瓷器的艺术风格,在古代窑场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景德镇仿龙泉釉色,我们称之为仿龙泉或豆青釉,它只是追求其豆青釉的色彩及艺术风格,而不是在工艺流程与特点、胎土胎色、形制结构上刻意模仿,因为这种仿制的目的是追求艺术效果,而不是当今仿古趋利行为。这与后朝如明清仿古代钧窑、汝窑、官窑的釉色特征一样,并不是刻意追求胎体结构和工艺特点。青铜器仿古也是这样,仿的是纹饰及艺术特征,而不是形制结构与工艺特征,是追求艺术效果,追求古风与韵味。明清两朝仿龙泉釉特点的瓷器很多,但很少有综合特征与龙泉窑相符的产品。重要原因还有:青花瓷和五彩在明中后期已是市场主流产品,民间窑场没有再仿外豆青内青花的龙泉瓷的必要,更没有理由和必要刻意模仿龙泉窑的胎土特征和工艺特征,这与古代仿制艺术行为是不相符的,而且这些都是普通民窑产品。所以说,龙泉青花瓷本为龙泉窑所烧,而非景德镇窑烧制仿龙泉窑的外青釉的青花瓷器,从图1至图9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上的特点。

诚然,关于龙泉窑青花瓷的问题还有很多,如龙泉窑上百处窑口,究意是哪个窑口烧制的?有限的龙泉大窑发掘没有发现青花标本。为什么要双面釉色?因为发现的龙泉青花胎土也有区别,到底有哪些窑场烧制?这些问题都需要热衷研究的专家来探讨,更需要今后的科学考古发掘来进一步证实。关于龙泉窑青花的研究,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因为龙泉窑址太多,发掘每座窑址是不可能的,即使这种外青釉内青花白瓷盘不是景德镇窑所出,也不排除有些这类瓷器是龙泉窑外其他窑口生产的可能,如江西的赣州窑、横峰窑、弋阳窑等,尚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碧柔和龙泉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碧柔和龙泉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