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 导航 >

宋瓷漱玉

宋瓷漱玉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金丝玉玛瓷砖 如何鉴别玩玉款瓷器

2020-08-27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北宋至明初,龙泉青瓷经历数个世纪盛衰历程,窑场主要分布于浙南山区。玉琮是古代重要礼玉,《周礼》:“以黄琮礼地。”宋龙泉青釉琮式瓶是古玉琮文化艺术的衍生。瓶高26.8厘米,满施青釉,蕴古玉之灵,渲陶瓷之华,泻鸿儒之志。宋人以龙泉青釉之洁莹致缜,嬗化古玉之静穆恬雅,恰是华夏先贤“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思想的物质传承。

青白釉瓷宋代极为盛行,赣、浙、闽、皖等地窑场分布广泛。南宋青白釉蟠龙瓶,高41.6厘米,胎色灰白,质地坚硬,瓷化程度高。器外满施湖绿色青白釉,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较高。泥条盘圈足,圈足宽实,足脊圆润。颈修长,盘口较深。腹部刻、划画水波、蔓草纹,线条酣畅淋漓。颈部蟠龙蜿蜒,倨足雷稴。瓶型秀颀雅适,貌似简洁,实则寓意隽永。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景德镇附近的湖田等窑场,将影青瓷制作工艺推向历史巅峰。湖田窑影青兽镇的工艺特色,标志着当时陶瓷雕塑制作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兽镇高14.2厘米,圆形底座上塑昂首傲立之猛兽,龙首狮身,似猊似虬。怪兽四足踞地,五趾锐利,竖耳拭眦,纵目扬眉,咧嘴啮牙,相貌可畏。头颈镂刻鬈鬃虬髯,背、腿部刻、划画短茸顺髦,颈前簇点梅花斑点,缀铃铛三枚。造型夸张生动,刀法犀利,手艺娴熟。瓷胎细白坚致,釉质湖绿洁莹,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完全达到近现代瓷的标准。

南宋湖田窑影青双鱼瓶,高度仅仅6.8厘米,造型却栩栩如生,惹人喜爱。双鱼瓶以极细腻的胎泥,手扌延模拓两片泥模黏合而成,阴干后刻、划画圆晴弧鳞,饰双环为系,荡极细薄的影青釉。形似双鲤合欢,吻圆体腴,憨态可掬。

南宋湖田窑影青娃娃莲子纹斗笠碗,直径20.2厘米,壁厚仅1毫米有余,口广胎薄,工如神助。此时瓷石原料精挑细选,澄湛工艺完善严格,拉坯成型娴熟老到。尤其采用旋坯工艺,使瓷胎薄腻坚致,造型规整秀美。碗内壁刻、划画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侧,始烧于晚唐而终于元末。五代至北宋时期,规模不断扩大。北宋中期至南宋,汲取南北窑场制瓷经验,顺应当时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把中国古陶瓷的釉面装饰艺术推向历史巅峰。尤其是窑变釉中的鹧鸪斑、玳瑁斑、虎斑、兔毫纹等,在宋元陶瓷中独树一帜。据宋代吉州名士欧阳盺《杂著》和清代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等著录记载,吉州窑有些品种当时就非常名贵,“几与哥窑等价”。

玳瑁斑高腰双系罐,高23.5厘米,口径16厘米,胎呈灰白色。玉璧底,底径10厘米,底心较宽,略圆凹。自底向上渐形成高腰丰肩,再斜收至颈部,直颈外翻唇口。器形宛若盛妆的唐代仕女,腴腰丰肩,婀娜多姿。胎上先涂刷淡而薄的酱色釉,再施厚的酱黑色釉。釉面上以蛋黄色半透明窑变釉似点似画、似涂似洒,形成黄黑相间的斑块,艳丽异常,宛如真玳瑁覆贴而成。器内随意荡刷酱黄色釉,釉质明显与器外不同。

虎斑鼎式炉,高10.5厘米,口径6.8厘米.胎呈赭红色。三足矮实,圆鼓腹,直颈撇口。双耳贴颈,随外撇口折向两侧斜向上冲天,耳外侧有阳纹图案,器型敦实可爱。外施带青灰色的黄釉,釉面上以乳浊酱釉涂画不规则线条,纵横阡陌,井然有趣。未点画处,黄色釉上有大小不一的铁锈斑析晶,满布器身,使器物更显得古朴自然。

窑变釉剪纸漏花壶,高9厘米,口径5.7厘米,胎色垩白带灰。平底内凹,底径6.2厘米,鼓腹直口,腹部有明显接痕。流出肩胛处,流口斜平。执与流等高,两侧有双系小孔。先施淡酱色釉,再施窑变釉,正面剪纸贴折技梅花,背面贴两朵梅花。面釉底色赭红,窑变月白色散布器身,贴花呈酱色。同系色彩变幻纷呈,谐和谙雅。

兔毫纹茶盏,高4.3厘米,口径11.6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口部直收。先施淡酱色釉,再施酱黑釉,表面施窑变釉。口沿釉色黄褐,向碗心月白渐次浓密。纵向流淌的月白釉交错重叠,形成放射状兔毫纹束。碗心有月白色釉水垂流集结。器外亦施窑变釉,近底足处明显可见淡酱色釉、酱黑釉及月白色窑变釉形成的三圈环线。

黑釉白花茶盏一对,高11.7厘米,口径5.5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口部泥条加厚,口沿一圈碗内起弦线装饰。先涂刷酱色釉,再施黑釉。碗内壁以灰白釉绘折技梅花,似写似画,生动写意。灰白釉局部有月白色窑变,使画面更加韵致灵动。

酱釉洗口蟠龙瓶,高23厘米,口径6.9厘米,胎呈灰褐色。平底浅圈足,向上渐开,腹壁相对平直,平肩长颈,盘口直而薄。接腹处器外侧手捏一圈丝带飘忽状泥条装饰,既加固接缝,防止烧裂,又显轻盈素雅。颈部蟠龙奋趾张目,悍武有力。飘带装饰有如祥云涌动,蛟龙大有腾云而去之势……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读懂宋瓷 ,要等三十年


谈起宋瓷,周继海神情凝重。

“你们中国收藏家恐怕要过三十年才能懂得宋瓷的宝贵。”英国著名收藏家吉赛曾对周继海这样说。作为一名古瓷鉴定专家,这话让周继海心凉了好长时间。但就在最近,故宫碎瓷事件却让国民的注意力投向了宋瓷,有很多朋友问他:“宋瓷有这么好吗,为什么这个破盘子是一级文物,而乾隆时期的许多官窑都定不了一级?”

“宋瓷恰恰是以它破碎的方式提醒国人,是时候来重新认识它的价值了。”周继海苦笑着说。

不可否认的是,在最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无论是元青花,还是明清官窑,都屡屡创下天价,而如今的收藏家大多以市场为导向,自然会忽视宋瓷。

但是,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悲哀。

先听周继海说说一位国内老资格藏家的故事吧。这位老兄收藏了几百件清代瓷器,对清瓷情有独钟。一次,他跟周继海开玩笑说:“你收藏的那些宋瓷又灰又暗,这清瓷明亮靓丽,就像两位姑娘,一个黑了吧唧,一个又白又嫩,你喜欢哪个?”除了这样的比喻外,他还做了一番“专业”的分析:“宋瓷工艺手法简单,不像清瓷有铺天盖地的纹饰,有斑斓的色彩,有硕大的器形。”最后,他还总结道:“宋瓷不干净不漂亮,没有摆相,起不到装饰的作用,不适应现代生活。”

周继海认为,清代官窑瓷的生产,从成本的投入、工艺的改进、原料的精纯以及品种创烧等方面都是前人无法比拟的。但从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以及作品所呈现的思想性和鲜明的美学观念上,宋瓷的内涵更丰富。

为什么这样说?周继海觉得,乾隆瓷有许多草原文化的痕迹,铺天盖地的纹饰正像草原上万紫千红的花草一样,这种美学表现,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那就是含蓄典雅,平和深邃。

实际上,那位藏家和周继海评价瓷器的最大不同在于,一个只注重表面的工艺水平,一个从文化和时代背景中去考察。

国外藏家如何理解中国瓷器呢?周继海介绍,中国人往往只限于从工艺角度纵向比较瓷器的优劣,如元青花、成化斗彩、清代珐琅彩,这些都是陶瓷工艺发展史上的创新,因而受到尊宠;外国人则喜欢从全球范围的视角去考察,喜欢纵横结合。比如,对于清瓷来说,中国人会说它的工艺水平达到了历代瓷器的顶峰,而外国人会觉得在工业革命都已经发生时,这些手工玩意儿已不算什么了。相比之下,外国人相当佩服宋瓷。在1000年前,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还没解决陶器到瓷器的转变,也就是无法改良原料,以及无法提高烧结温度。但中国早在两晋时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宋代时已经能够做出成熟的瓷器,这是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肩的。比利时收藏家马克就评价说:“宋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辉煌期,无论是书画还是瓷器,都出现了许多惊世之作”。

马克还曾用西方艺术理论分析了宋瓷:“它的器形美在线条上,吸收了中国绘画的精髓,有对称的美感;表现手法简洁,只用釉色说话,而少有纹饰,跟西方极简主义的手法有相似点。”

除了这些赞誉之外,宋瓷实际上也成为外国顶尖藏家争夺的热点。周继海介绍,外国藏家收藏中国瓷器偏爱高古瓷,那些在国外拍卖市场呼风唤雨的明清瓷器,买家大都来自中国。

而对于周继海来说,宋瓷早已超出了艺术品的范畴,它带给人的是一种灵魂的震撼。“艺精品高”,是他对宋瓷的简单概括。“宋瓷釉色感觉很自然,比如天青色,像是雨后初晴一般,还有天蓝色,像青藏高原的天空,凝重而柔和,纯真而深不见底。”周继海觉得,在这些釉色上,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那就是含蓄而厚重。“观赏宋瓷,其实就是在悟道。”

历代文人都对宋瓷青睐有加,最近的便是“民国四公子”,对宋瓷万分喜爱。宋瓷是秘而不宣伴君侧的御用品,当时就连大臣们都很难见到。

无论是对元青花的追捧,还是对乾隆瓷的热炒,都显示出当今藏家趋同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崇尚富丽堂皇的视觉快感。当人们享受视觉盛宴时,却忘记了在消费过后需要有灵魂的反刍和激荡。既然藏家们只满足于浅表化的审美取向,自然难以读懂宋瓷的精妙,无法和宋瓷对话。

另类中国投资:【宋瓷?天青】


最新一期,由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和胡润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3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白皮书》显示,在高净值人群(个人资产在600万以上)的投资方向中,另类投资的投资比例达到了56%,排在第三,仅次于房地产(76%)和股票(65%)。

另类投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不仅能帮助高净值人群分散财富风险,还能提升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品位。但是,另类投资比较复杂,需要具备大量的特定背景知识。同时,另类投资的风险,也体现在交易费用较高、流动性较弱、市场不规范等方面。

在中国,另类投资的主要方向包括艺术品、珠宝玉石、酒和钟表,而其中在艺术品投资中,中国瓷器和书画是最为重要的投资品种。截至目前为止,拍卖价格最高的十大中国艺术品均为该两类,比如宋代黄庭坚《砥柱铭》手卷(成交价4.368亿元人民币)和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成交价4.255亿元人民币)。另类投资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最高的当属中国瓷器了。

中国瓷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其分类较为复杂,例如:按历史年代,可分为唐、宋、元、明、清等;按烧制地点,可分为定窑、均窑、哥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等;按烧制方法,可分为唐三彩、青花瓷、粉彩、斗彩和珐琅彩等;按照使用者,可分为宫庭使用的官窑和民间使用的民窑。名扬天下的景德镇长期以来就是官窑最主要的生产地。

无论何种年代何种类型,官窑瓷器的价值必然高于民窑,这是因为其每一件均是不惜工本地打造。如果制成品稍有瑕疵,就会被立刻销毁,所以每一件作品堪称完美。目前占据十大最高价艺术品榜首的便属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成交价5.541亿元人民币)。

在所有朝代中,宋代瓷器因其炉火纯青的技术工艺和空前绝后艺术成就,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颠峰。宋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汝、官、哥、定、钧等。宋瓷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其中的汝窑、官窑的青瓷“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笔者将自己的部分研究心得,写成文字,顺带赞叹一下老祖宗们的造化之功。

有两句流传甚广且至今仍被奉为鉴定品赏汝窑的口诀,一句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另一句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第一句被传为宋徽宗赵佶说的,但其实这段话是后周世宗柴荣指令建造柴窑的传说。与上句话接近,有准确的来源记载的是清代蓝浦所撰《景德镇陶录》:“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色近雨过天青。汁水莹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铜骨鱼子纹二种。”

追溯宋瓷的美学渊源,得上溯至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哪儿。作为“五代第一明君”,世宗柴荣的喜好多少影响了两宋官府的审美趣味和时代风尚。传说柴荣在位时,一日,有大臣问:皇上,这批皇宫用的瓷器要烧成啥颜色?柴荣一沉吟,挥笔写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可惜,他39岁过世。活着的时候,未见柴窑出天青。

在宋徽宗之前,北宋重启礼制,用瓷器代青铜玉石仿商周国器。宋人原推举定窑白瓷,但徽宗崇道,认为“定白有芒不堪用”,更向往“雨过天青云破处”。而这样的天青色,传说来自宋徽宗的一个梦。痴人说梦,因为徽宗的痴,天青般的瓷器居然被汝窑的匠工们烧造出来了。从此,一个无人能及的青瓷梦想就落地了。

我能领悟的,雨过天青和雨过天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美。你若见过四月的天,那种雨刚过天刚透,阳光还来不及灿烂,花蕊和叶子尖还有未滑落的雨滴,这便是那种青。一种不露锋芒,但自由荣光,难言风华的天然之色。这种微妙到极致的美,精密细微到一分一毫,以有宋一代的技术和工艺,早已不只是苛刻。因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和手段,从配料、人工,再到窑变,这其中的难关何止重重。也许,这就是造化弄人,宋徽宗无法挽救他的江山,却创造出无人比肩的「雨过天青」瓷器。

对这种’淡雅如仙、雨过天青”的颜色的追求,几乎成了后世艺匠们一生中的最大梦想。我自己也一直在找寻古文、瓷器、小说、自然乃至现代科学中的描述和论证。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写刘姥姥游大观园,众人到了黛玉的潇湘馆。贾母嫌窗纱旧了,要凤姐找一段“软烟罗”换上。贾母说软烟罗有四种颜色,“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清曾朴的《孽海花》第二十一回中也提到:“﹝珠官儿﹞身上穿件雨过天青大牡丹漳羢马褂。”

有着“现代通俗文学第一人”之称的张恨水,在《金粉世家》的第三十二回中也写过,金燕西为冷清秋到绸缎庄挑绸缎,因不喜欢太热闹的颜色,一老伙计便拿出一匹料子:“燕西看时,只见他手上悬空拿着雨过天青色的绸料,上半截是纯青的,并无花样。但是那颜色,越下越淡,淡到最下,变成嫩柳色,在那地方,有一丛五色花样,就如绣的一般。”

后世公认,南宋官窑青瓷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现代科学发现,那种如脂如玉的青色,正好和人眼对色光敏感的平均峰值一致,每个人见了它,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那是最接近自然的色调啊。如果把它放到大时代的聚光灯下观看,南宋官窑青瓷所呈现的审美品位竟然非常前卫,称得上是现代极简主义的先锋。

青瓷到了两宋才登峰造极,这与当时皇帝的失意颓废、以及信奉道教、力求返璞归真的精神取向有莫大关系。宋朝一代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因此,韩拙在《山水纯全集》写过:“霞不重以丹青,云不施以彩绘,恐失其岚光野色自然之气也。”甚至,当时的皇家宫苑也“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

因此,宋瓷讲究细洁净润,色调单纯,韵味高雅。汝窑、官窑、龙泉青瓷无一不追慕静穆素雅、粉柔晶润的青色,以及清幽深邃的神韵,如冰似玉的美感,和青釉的内在装饰。我觉得,宋之后,中国再没有找回来这种端庄正统,朴素大气的民族审美情趣了。

每每想到这里,我扼腕。宋瓷的「雨过天青」只属于那个时代,它孤独的存在了100年。它的那份清风拂柳、古曲悠扬的肃穆优雅,婉转简洁,从此在神州大地踪迹夭无。雨过天青过后,世间再无第二场简约风雅之美,只是留下那几件寥落晨星的稀世珍品,与后人发古之悠,叹古之美。

附图: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破解作伪古玉


一些黑心古董商为了提高玉器的价格,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将玉器作旧,现笔者将几种作伪方法揭示出来,以防藏友被骗上当。

老提油:据传甘肃的深山中有一种虹光草,将它捣成汁液,拌入少许瑙砂搅匀,再将新玉器浸入,用点燃的新鲜竹枝烘烤,草汁便渗入玉器纹理中,呈现出鸡血红色。

新提油:这个方法适用于含石质量较差的夹石玉,选红木屑或乌木屑入水,再将夹石玉放入浸泡,用火烘,汁液即可渗入玉器纹理中,含石处呈现红色或黑色。

伪石灰古:古玉中有一种俗称“鸡骨白”的玉器,这是由于子玉受地火所致。凡玉经火其色即变白,形同石灰,故俗称石灰浸。这种方法制成的玉,虽说颜色相似,但有火烧裂纹,而真的古玉是没有裂纹的。

羊玉:将活牛或活羊的腿部割开,把小件玉器填入缝合,经过数年之后,血液浸入玉中,冒充古玉中的红丝沁,但这种玉没有古玉温静,显得枯涩。

狗玉: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狗腹中并缝合,埋入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有土花血斑。但与真古玉相比,带有新玉的颜色与雕琢的痕迹。

梅玉:选用质地疏松的玉质,如石性较重的玉或玉皮,用浓重的乌梅水烹煮,重复数次,疏松之地被乌梅水浸泡透呈现水浸痕,再用“提油法”上色,以仿造“水坑古”,但不如真古玉自然。

风玉:选用石性较重的玉质,用乌梅水加浓灰水蒸煮后,将玉器趁热放置于寒冷的风雪中,使质地坚硬的玉器冻裂出细如发丝的纹理,最后也用“提油法”上色,以冒充“牛毛纹”古玉。

叩锈:将玉器用铁屑与热醋拌和浸泡,再埋到潮湿的地下十几日,取出埋到大路下数月。玉器由于铁屑的腐蚀而形成深红色的橘皮纹,并带有不易消除的土灰斑。然而,这种假古玉的红色较浮,时间稍长土灰斑和红色均会消退。

宋瓷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何在


北宋 定窑刻莲纹盘 直径16.5cm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叹。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钧、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钧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南方,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南宋 龙泉窑凤耳盘口瓶 高20cm

南宋 吉州窑玳瑁釉剪纸贴双凤纹长颈瓶 高21cm

宋瓷收藏之热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宋瓷优雅,为何在今天的拍卖会上,频频刷新纪录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珐琅彩?这是时代风气的折射,或者说少数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了问题。不少人受到清宫剧或电视里鉴宝类节目的误导,以为唯有清代官窑才代表了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其实在过去,收藏家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窑或哥窑的东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窑。

现在拍卖会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为存世量极少,而且多半在国外。而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成交价格高,除了存世量较少之外,还因为当时用波斯、印尼等地进口的苏麻里青为呈色剂,后来这种原料没有了,改为国产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两朝青花那种恰如水墨画的晕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为贵,永宣青花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20多年前,当民间收藏热刚刚升温时,在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上经常看到宋瓷一闪而过的身影,价格也不贵。一件景德镇窑的影青斗笠碗(俗称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过3000元至6000元。建窑茶盏更便宜,1000元以内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点的,比如磁州窑白底划花梅瓶或耀州窑刻划斗笠碗,三五万元也可以买下来。但当时人们并不把它当一回事,现在它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一路攀升。

宋瓷的独有韵味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朝时期,随着烧制工艺和新材料的发现,瓷器有了新的发展,比如此时的定窑,已经可以烧制出颜色很白的瓷器,而之前唐朝时期的邢窑,所烧白瓷均有淡淡的青色,而且由于瓷土的品质控制不够严格,因此很少能够烧制出壶嘴壶柄纤长优美的瓷器,到了宋朝,这些都不再是难题。

传统的中国读书人,是崇尚朴素雅致的,因此宋瓷官窑器型常见素器,并且大量仿烧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形制,颜色也仅以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几种为主。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钧窑均为青瓷,钧窑由于窑变色难以控制,因此会出现玫瑰色、铁褐色等颜色,定窑、哥窑为白瓷,哥窑由于工艺特殊,呈现仅此一家的“金丝铁线”。大量的盘、炉、瓶也就是摹古仿旧,没有任何装饰,全靠线条流畅,颜色微妙取胜,留下来大量的传世作品。“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等等顺口溜,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例如仅北宋早期存在了20年的汝窑,至今倾全世界之力,仅发现67件半,从南宋时期,就是皇族都难得一见的珍品,那传说中的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纹,是无数收藏家的美梦。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举世公认的历史巅峰。宋瓷不仅继承了过去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陶艺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无论是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均有很大的提高,其中驰名中外的五大名窑,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在艺术审美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此外,宋代的南北各大窑口也同时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

宋代的瓷器不仅品类繁多、卓越,而且影响深远,成了后代各类陶瓷的典范。宋瓷之美,首先美在气质,是一种典雅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内敛、沉静、自信,宛如大家闺秀。

宋人的原则是“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并形成了“顺应自然、平淡天真、中厚质朴”的审美观点,同时以此为标准,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因此,宋瓷就极大地倾注了这种浓厚的人文色彩,来体现自然中的物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而且上升到一种透彻了悟的哲学高度。即便是一般的日用品,也因为宋代整体文化风气的使然,有着不俗的气韵和风姿,艺术品位历经千年而不衰。

事实上,宋代以前的瓷器,绝大部分是以青色为美的。魏晋时期的青瓷风行,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外,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这种崇尚青瓷的审美,到了宋代,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发展。特别是瓷工们在原有玻璃青釉的基础上,开创出了失透的、乳浊状的瓷釉。一改以往南青北白时期,那种一览无余、可透彻见底的青釉传统,从而创造了可以展现独特美感的乳浊釉、结晶釉、石灰碱釉和多层釉。

像汝窑、官窑、哥窑、钧窑、龙泉窑等都是如此,它们具有玉一般的质感,有着“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色泽之美。这种美釉浑然天成,间或点缀着自然的开片和窑变,典雅、纯洁而令人回味,如幻如穹,不仅迎合了当时社会所热衷的审美心理,也开创了一个瓷器美学的新时代。

宋人在推崇釉面色调单纯、趣味高雅的同时,绝大部分瓷器的胎骨造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讲究如何能更好地创造出顺应瓷土物性的制作方法。因此,宋瓷不再过度模仿金银器皿薄华的造型装饰,转而追求胎骨端庄、淳厚、中正的典雅风格。

宋瓷造型在突破模仿金银器皿的局限后,也不再简单地依赖于实用性,而具有了个性独特、造型优雅的作品。诸如出现在宋代的梅瓶、玉壶春、斗笠盏等器物,它们的胎骨造型都强烈地体现“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思想和意韵。这种仪表和风范成了宋瓷造型的主流,也成为后世长期追仿的榜样,至今仍为我们留恋和倾倒。

玉香囊玲珑 山水画悠远


核心提示

6月18日,在龙祥宾馆大河鉴宝活动基地内,大河鉴宝再次“开锣”。新朋老友“如约”而至,带着自己珍藏的宝贝,争着让专家“过过眼”,气氛如同以往每次鉴宝一样,依旧很热烈。在这次鉴宝活动中,春秋时期的青铜戈、清中期双面镂雕的玉香囊、金元时期的加彩佛像、民国谈云观的山水画,让鉴宝专家们眼前一亮。这些宝贝的保存完整、做工精绝和存世稀少,更令人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一位老先生从桌脚下“拯救”来一件新石器石杵,虽然目前市场价不高,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却很高。对此,专家表示,收藏不能只看价位高低,藏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样重要。

宝贝一 民国谈云观山水画

点评专家:书画鉴定专家刘照渊

这幅山水为谈云观所画,谈云观(1909-2002),号霞客,又称“虚白斋主”。不论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谈云观皆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尤以泼彩山水、墨龙最精。他博采众长,广泛研习古今各流派的绘画特点,传统绘画功力深厚,技法精严。同时在绘画中又能糅合西画的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海派画坛上独树一帜。这幅《淡淡春阴锁碧峰》的山水中堂,纸本,采用传统画法,画工十分精湛。

专家估价:4万元。

点评理由:画工精湛,品相完好。

宝贝二 清中期双面镂雕荷花纹玉香囊

点评专家:玉器与杂项鉴定专家张保龙

这件女式玉香囊长2.9厘米,宽1厘米,高3.3厘米,和田青白玉材质,玉质温润细腻。整体作花篮造型,分盖儿和身两部分。除侧面为光素外,正背两面均镂雕满工纹饰。盖儿上镂雕卷草纹,身上镂雕荷花纹,花、叶之间用细碎的卷草纹点缀连接。纹饰满密精细,玲珑剔透,镂空的枝梗草叶蜿蜒勾连,仅有三分之一毫米粗细,掏膛后的香囊壁薄如蛋壳,平面与垂直切割面的夹角锋利如刃,雕琢难度极大,堪称鬼斧神工。

玉香囊是古代贵族女子随身佩带的名贵香具,系之既具提神、驱邪、留香、清新空气甚至传情达意之作用,又能体现君子名士清新雅洁之风,十分稀贵。

专家估价:5万~6万元。

点评理由:工艺精绝,存世稀少。

宝贝三 金元时期加彩佛像

点评专家: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

此物为禹县扒村金元时期产品,高15厘米,底座宽4.5厘米。扒村位于禹县城北,是禹县最大的古窑址,属于磁州窑系。扒村烧造产品丰富多彩,有三彩之精、加彩之美之说;有红如朱、白如蜡、黑如漆、绿如翠之美;善于利用白色化妆土做到了粗料细做,精益求精。此佛像集以上特点于一身,器型完整,色彩美丽,十分稀有。

专家估价:3万元左右。

点评理由:器型完整,十分稀有。

宝贝四清中晚期青花花鸟纹赏瓶

点评专家:李卫国

这件赏瓶高16厘米,口径5厘米,瓶身绘有花卉鹌鹑图案,构图简洁,立意清新,青花发色厚重平稳,胎色洁白,手感极佳,应为当时文人案头观赏之物。

专家估价:3000元。

点评理由:品相完整。

宝贝五 春秋时期青铜戈

点评专家:钱币与青铜器鉴定专家于倩

青铜戈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横刃长柄的冷兵器,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车兵作战的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格斗兵器。青铜戈不但能够大范围内挥击,而且能钩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极强的杀伤性。在构造上,青铜戈由戈头和长柄两部分组成。这件戈头为青铜质,高9厘米,宽17.2厘米,生坑绿锈。援呈三角形,有中脊;胡有三个长方形穿孔,平内,中部有一长方形穿孔,用以穿系皮条将戈头捆扎在柄上,保证戈头在实战中不脱落;内和援之间有长阑,可以使胡与柄结合得更牢固。

专家估价:1万元。

点评理由:存世稀少,保存完整。

宝贝六 明代马上封侯青铜摆件

点评专家:于倩

此摆件长4.5厘米,宽1.4厘米,高4厘米,青铜材质,遍体绿锈。造型为一匹骏马,身上骑着一只猴子,双手抱着寿桃在吃。工艺简约,风格粗犷,通过谐音寓意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马上封侯”、“迅速显贵”的美好愿望,体现了明清时期国人的民俗心理与民俗文化。

专家估价:2000元。

点评理由:寓意好,有文化内涵。

宋瓷:生于瓷器发达时期的沉睡贵族


2015年4月7日上午10时,香港苏富比2015春拍“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窑八方瓶”专场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本次拍卖只有1件拍品,即南宋时期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起拍价4800万港元,经过多轮激烈竞拍,最终以1.1388亿港元成交。消息一出,各方人士把目光“又”聚集在了宋瓷的身上。宋瓷近年来从边缘化的项目逐步走到艺术市场的前台,但其市场表现却一直“不温不火”,抑制宋瓷发展的原因究竟是那些?让我们一探究竟。

热门事件: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的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拍出2.08亿港元刷新了高古瓷的世界拍卖纪录,2015年春,香港苏富比上拍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瓶,这两件拍品均来自同一日本私人收藏——日本茧山龙泉堂,据悉这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瓶属宋瓷中的“名媛”,1975年被收藏后再未释出,而此次亮尽显其“名媛”魅力,最终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上海龙美术馆以1.14亿港元竞得,为宋代瓷器第三高拍卖成交价。

一、市场现状

宋代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黄金时,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曾经说过,由于宋朝艺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品位,宋代瓷器、绘画、书法和丝织品无一不传递出有节制而不失驾驭能力,微妙而不失洗练的韵味。

综观宋代瓷器市场,其走势从2005年至今逐步攀升,但幅度不大。虽然火爆程度不如明清的青花、彩瓷那样引人注目,但一直低迷的状态正在改变,每有精品出现,总是能够引起市场的关注。在2014年的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市场上,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引起激烈竞逐,最终以1.16亿元成交。创造了宋代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而今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又推出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9190万元易手。相较明清瓷器而言,宋瓷存世量稀少,更显珍贵,因而只要有精品释出,往往会引起争夺。

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来看,往往以国际市场为风向标,特别是瓷器市场。如最近几年火爆的坂本五郎、安思远专场,宋代瓷器的火爆趋势已经蔓延到国内,特别是有了众多收藏大鳄的加盟,更使得不少藏家准备进入收藏宋瓷的“大军”。针对此轮宋代瓷器的火爆,市场给出了明显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艺术品市场大鳄的“做局”,也有的认为是价值的回归,但宋瓷市场的火热却不容置疑。

从宋瓷的溢价率区间来看,溢价率在1000%—5000%之间,成交价格集中在100万——500万之间(5件),溢价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价格集中在10万—50万之间。成交价格在10万—50万的区间之所以成为溢价率较为稳定的区间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价格区间更加贴近普通藏家,毕竟能支付的起天价精品的人屈指可数;其次是因为,这一区间的拍品价格较低,升值潜力空间较大,在日趋成熟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可以保证其价值增长空间;此外,这一价格区间的瓷器持有时间不长、易手相对容易。

在众多成交的宋瓷中,官窑器无疑是这其中的一颗明珠。2005年至今,官窑瓷器均价高达952万元,居各窑口的首位,其次是哥窑294万元、定窑149万元。官窑瓷器的精美及存世量少是其价高的主要因素。宋朝瓷器整体享负盛名,即便是民窑也备受热捧。其中,磁州窑均价达43万元、建窑均价为24万元。

从近十年的宋瓷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宋瓷在市场中的活跃度越来越高,五大名窑自不必多说,宋代民窑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藏家所追捧。溢价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价格集中在10万—50万元之间也说明藏家对于宋瓷之后的市场发展潜力持乐观态度。由此可见,宋瓷作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市场价值空间仍有待挖掘。

二、影响因素

1、政策抑制宋瓷“未赴沙场先损兵”

国家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市影响宋瓷在市场上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美国为例,根据中美之间的关于中国文物在美交易的协定,对于唐代以前的瓷器(含唐代)如果没有2000年以前的报关记录和交易记录的话,那么在美国的拍卖行是不能够上拍的,但是宋瓷不在此范围中,所以在美国宋瓷是可以交易的。在这一点上,欧洲和美国对于宋瓷的上拍政策基本相同。,这种政策极大的抑制了宋瓷的走私、出口和流通量。由此可见,国外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是比较开放的。

在国内,拍卖行对于高古瓷包括宋瓷在内,如果没有明确的传承记录,则是禁止交易的。这一点相比国外的要严格的多。国外对于中国高古瓷拍卖政策是2000年以前到达境外的就可以交易,中国对于高古文物(包括高古瓷)一般是限定于1949年以前有展览交易记录的拍卖行才能上拍,否则一律禁止上拍。

通过国内外对于宋瓷拍卖的政策不难发现,国外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较国内而言相对宽松。在这种宽松的政策背景下,宋瓷在国外的拍卖成交的流通量、交易总额包括单价就会比国内要高出许多。因此,大量宋瓷的藏家把目光投向国外也是情理之中。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外的宋瓷拍卖政策的限制,导致本来存世量就不多的宋瓷为了一纸“身份证明”而无缘市场交易,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宋瓷“未赴沙场先损兵”。

2、关税过高业内呼吁减免

除上拍政策影响之外,艺术品进口关税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艺术品交易国家,但艺术品产业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0%,每年艺术品进口只有不到70亿元规模,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正是目前艺术品进口关税过高。

目前,艺术品和收藏品及古物同属于关税税则中的“第二十一类”。根据其规定,国内藏家或者拍卖行,如果从海外购买、征集文物,入关时需要交两种税:艺术品关税及增值税。若是从与我国签订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国家进口,艺术品关税为12%,该税率在2012年下调为6%,但17%的增值税一直没变。增值税按理应该过关之后在交易环节征收,但我国目前规定在海关进行预征。如果收藏者捐献给博物馆,按理说可以冲抵税收,但是这样的先例鲜有听闻。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包括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都采用艺术品零关税,在这个背景下,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大陆地区还征收艺术品关税,等于是把文物艺术品向‘外’推。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也不应该人为地设置这个门槛。”

3、存世量稀少昔日盛况难以重现

宋瓷存世量稀少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熟悉宋瓷的人会发现,宋瓷在当时烧造的数量并不少,窑址更是是遍布全国。那么窑址和烧造数量都不少的宋瓷为何在今日的市场中如此稀缺?让我们翻开历史,先看看当时的繁荣景象。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在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6%。除了久负盛名的五大官窑外,宋代民窑系统也在整个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昔日的窑口之繁多,品类之丰富,到如今的珍品稀少,相隔近千年,这其中的沧海桑田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归结其因大约为:首先因为宋瓷大多是出土瓷器,所以大都有残缺,完整器实为罕见;其次,宋瓷以实用器居多,使用过程中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历经千年,能流传下来的完整器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存世量和流通量对宋瓷市场的影响也极为重要。

4、审美“由奢入俭”是必然过程

宋瓷极具人文气息,简约质朴之美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从地区来讲,香港、海外一直是高古瓷的重要市场。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表示:“现在许多人热衷追捧明三代、清三代的瓷器,主要是因为其简单,花纹色彩也比较艳丽。但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真正的巅峰依旧是宋瓷。宋瓷里面包含了一些哲学的理念,这是明清瓷器所不能相比的。”瓷器研究专家、中拍协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幼铮先生也认为:“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宋瓷和明清官窑瓷器的差别,就有如交响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几百年过去,交响乐的知音仍然源源不断,而流行音乐会掀起一阵旋风,却很难说能坚持多久。我想,当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了,会更欣赏简约的、高雅的东西,而宋瓷一直就在那里。”

从国内外的宋瓷拍卖市场表现来看,国外对待宋瓷的态度与国内也明显不同。国内外对待宋瓷态度大不相同:西方艺术市场发展得早,藏家的文化积淀比更丰厚,所以,欧美藏家更关注以宋瓷为代表的经典瓷器。事实上,他们也经历过一个“由奢入俭”的审美过程。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非常繁缛;到了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西方的艺术才从洛可可风格回归到作品的含蓄内敛和抒情性上;一路下来,形式自律发展到极致,就出现了极简主义,完成了西方艺术品位的辩证回归和发展。而中国目前的财富阶层,正处在用皇室的传承、复杂的工艺、华贵的材质去炫耀财富的阶段。也许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成长和审美经验的发展,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会走向低调的奢华,对经典作品、古典作品会有更多的认同。这也是人类审美观念的一种提升和改变的必然过程。

纵观宋瓷市场发展现状,上拍政策、关税、存世量、藏家审美等方面均为宋瓷在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但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表现能够发现,国内外的藏家和市场对于宋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买家参与度的明显提升给宋瓷市场带来了一股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而精品宋瓷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十分能说明“宋瓷无疑是日后不可忽略的一个市场热点”。

古玉收藏 赝品多风险大


收藏家周毛弟和戴正安都是爱玉之人,尤其喜爱古玉,经常和三五个好友一起赏玉、斗玉,也会为一件藏品的真假优劣争执不下。周毛弟说,他们都是古玉的终极收藏者,不会去买卖就无所谓价格,乐趣就在于“把玩之中贴近了那段遥远的历史”。

现在的市场已经无漏可捡

毋庸置疑,新玉一直是玉器市场的主角,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市场,不论从交易量的大小还是活跃度来看,古玉都是曲高和寡。对此,收藏家戴正安解释说:“因为古玉收藏门槛很高,除了存世真品少之外,多数藏家还欠缺收藏知识。大多数传世古玉早被文物部门收了,偶有漏网者,也早被藏家笑纳。因此,现代古玩市场上的古玉很少。但我们都知道,玩古董是在不断把玩中形成正确经验。古玉的稀缺性导致多数藏家很难接触到真品和珍品。市场上流通的大量仿古赝品导致多数藏家不能形成正确的鉴别方式。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在某展览会上买了一块古玉,价格大约在5万元左右,拿来让我一看,假的。有时候朋友介绍也不靠谱。前不久一位藏友经人介绍说有一批出土古玉保存完好,他兴冲冲地去乡下花大价钱买了10块古玉,专门拿来让我看,结果全是假的。”

“古玉市场不打假是行规,一般也没有鉴定证书,旧货市场上赝品玉器泛滥是人所共知的,之所以有买家前赴后继地上当,那是因为捡漏心理导致,其实现在的旧货市场已经无漏可捡了。”收藏家周毛弟谈起15年前的一次捡漏经历还很兴奋,“15年前,我每天早上四五点便在城隍庙一带赶集。因为天色还暗,我拿着手电筒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找宝贝,人很多很拥挤,我在一个摊位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正和摊主讨价还价,他是当时上海玩古董的行家,他和人家讨价还价的东西,我也很喜欢,于是我一直站在他身后听他砍价。他杀价不成转身离开,我赶紧买下了那件器物,我刚买下来就见他又转回来了……其实捡漏不在于便宜,而在于得到宝贝的喜悦。”

拥有玉褚龙是藏家的最高境界

戴正安为了收藏古玉,曾经把自己珍藏的字画、瓷器卖掉,如今在他众多古玉藏品中还有一件令藏友艳羡的玉褚龙。“中国人自古喜欢玉,新玉收藏重料不重雕,而古玉是看年代,与那个时代的典型器比对,如果是典型器则价值连城。比如红山文化的玉褚龙就是收藏古玉者膜拜的典型器,玉褚龙是古人和上天沟通的器物,也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是远古时期部族的族长才能拥有的器物。从器型上说,它像龙和蛇的结合,是无价之宝,市场造假也多。上世纪80年

代,在上海拍卖过一件玉褚龙,当时的成交价是240万元,后来就几乎没有出现在拍卖市场中。玉褚龙存世量很少,其中大部分在国家博物馆中,还有极少量的在藏家手中,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更不会随意买卖。因为对于一个古玉藏家来说,拥有一件玉褚龙就代表着他的收藏境界,代表着古玉收藏领域的权威地位。我们几个古玉爱好者经常一起相约赏玉、斗玉,一次,有位收藏古玉几十年的藏友拿出了珍藏的玉褚龙,让大家一起把玩。我们看了认为是假的,他不相信,于是我拿了自己收藏的玉褚龙给他看,一见我的藏品他服了,说他收藏了十几年的古玉,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开门’的东西,希望我卖给他。而我也是收藏了几十年古玉,就一件玉褚龙,哪里舍得卖呢。后来他专门拿了一些比较得意的藏品来拜访我,我一看多数都是假的。高古玉水很深,行家都不会轻易出手,加上高古玉缺乏一套公认的定价体系,限制了古玉收藏市场的发展。”

古玉市场价值的判断是个难题

周毛弟表示古玉市场价值的判断是个难题。“玉的好坏认定也很难统一。越是近代,玉质越好,工艺水平越高,但人文价值则越少。年代越久远,玉的人文价值越大,所以汉以前古玉极具收藏价值。每个时代都有代表器型,关键要看古玉的年代是否悠久,纹饰是否精美,形质是否漂亮,存世量还要少,物以稀为贵。当然高古玉的材质不可能很好,因为交通不便高古玉往往是就地取材。此外市场价值还与每个时期的标准器型有关。比如红山的S龙、褚龙、太阳神;汉朝的汉八刀、握珠都是典型器物。当然也有一些不能用价格来衡量,有些高古器物有文化考古价值,但未必有市场价值。有很多器物有经济价值但未必其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就高,有些老物件历史悠久但存世量较多,其市场价值必定不高。如果既有考古价值又有经济价值,那么它未来的潜力和空间就很大。因为古玉进入流通领域的很少,所以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走势,是衡量国内高古玉未来价值的最好渠道,国际上著名拍卖行和博物馆的馆藏玉器,多是以收藏中国高古玉为主。”

“近几年,有些人把玉器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利用各地古玩市场的地区差价,利用古玩市场的价格与拍卖会价格差价,适时买进卖出,进行投资。”周毛弟认为收藏古玉陷阱很多,而投资古玉风险很大,“真品少、赝品多、变现难,收藏的渠道很窄,真品有些是家传的,有些是藏家之间转让的,还有些是早年捡漏。现在有人说出土的古玉多是在编故事。”

收藏古玉要有专题性和针对性

与新玉价值判断需要考量雕刻师傅的名气不同,古玉没有名和款,那么如何判断一块古玉的收藏价值呢?戴正安说:“古玉雕琢难度很大,在当时工艺非常落后、原始的情况下,把一块原石雕琢出来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可能要历经几代人的加工,才能成器。因此古玉蕴含了极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可否认,目前藏家是以收藏明清古玉为主,因为存世较多造假少,交易也比较活跃。明清玉是权力的象征,和红山古玉等特定的社会关系不能同日而语。以瓷器为例,清三代与宋代五大官窑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古董玩到一定程度时,多数藏家会越发迷恋年代久远的器物以及当时的文化,清代瓷器到达了巅峰,追求一种极致的细腻,但匠气太重,缺少了火的文化和艺术。”

周毛弟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代表性的文化,不具可比性。“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商周青铜器,宋朝五大官窑,清三代的瓷器,老三代青铜器,唐朝的金银器和唐三彩……高古玉收藏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有一段收藏的空白阶段,那段时期很多高古玉以较低的价格流向了海外。后来逐渐有人开始玩老物件,上世纪80年代是玩青铜器和高古玉器,明清玉器没有市场,现在是回过头来玩明清玉,关键是因为高古玉真东西太少,藏家眼光又不够,只有玩熟悉的东西。”

戴正安表示收藏古玉要有专题性和针对性,因为中国玉器史有8000年之久,一般人的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收藏各朝代的每一类玉器。“应该有针对性地收藏。可以从造型和纹饰方面来收藏;也可以从工艺方面来收藏;或者还可以从年代方面来收藏。”

高科技造假行家也很难识别

齐家文化玉器因为真品较多也为藏家所推崇。对此,周毛弟说:“齐家文化是指在甘肃这一地带,齐家文化玉器有一些动物器型。之前出土的也有齐家文化玉器,只不过当时多数人不认识,就把其混淆为红山文化。目前市场上齐家文化玉器造假的也很多,不过这个市场越是赝品多,玩的人就越多,流通量也大,假的比真的卖得好。甚至可以说有些赝品推动了收藏。其实从古到今,历代仿古玉及赝品古玉就不曾中断过。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赝品古玉主要是仿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汉代出土玉器等。仿造最多就是红山文化玉褚龙,造假者的作旧工艺也在不断提高,很难识别。”

如何辨别古玉的真假?周毛弟说:“对于古玉真伪鉴定的问题,可以采用专家鉴定加高科技手段辅助的双重鉴定方法。造赝品就是为了赚钱,造假者往往会仿制市场价值高的器物。青海料、俄罗斯料的仿古对于行家来说很容易辨别,那种低端的粗糙的仿品也容易识别。现代有人利用古玉料,请高手仿造出当时的标准器型,仿得非常逼真,能以假乱真卖大价钱。”

周毛弟也有看走眼的时候。“20多年前,我买了一块玉佩,当时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觉得很熟悉很漂亮,典型的战国玉佩,有红的沁色。我以2万元买下,可是拿回家仔细一看它是软玉,高仿的。它的硬度比一般的和田玉要软一些,是一块天然的红岫玉,那时我对这种玉料的鉴赏水平还不够,所以看走眼了。”

周毛弟认为古玉鉴定只看沁色是不够的,“因为未必是年代越久沁色越深,如果一块古玉存放的环境比较好,那么即便年代久远,器物及沁色也一样很漂亮,而年代近的器物如果存放环境不好,腐蚀严重,其沁色也会很深。沁色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看得出门道的,都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沁色也可以人为做上去,现在沁色造假已经发展到把其他古玩上真的沁色,就像移植皮肤一样,移植到一块玉料上。所以辨别古玉的真假,还是要看器物本身的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等各个方面。”

包锡嵌玉紫砂壶


福建省闽清县宏琳厝民俗博物馆,曾陈列着一把清代包锡紫砂壶。壶呈圆柱形,高8.7厘米、直径为9.5厘米;嘴、柄、钮均以玉嵌,壶身一面刻花卉,另一面刻行书诗:“难寻和靖题诗处,只见梅花到老枝。”款署友香;紫砂内胎底正中,钤有阳文篆印“画溪书屋”,壶上有黄褐色斑块。

包锡紫砂壶,一般都是名家所作,现传世的藏品不多。紫砂壶始于明中叶,宗师供春。对于紫砂壶的喜爱,至今人们的热情仍不衰退,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实用性能优越。众所周知:紫砂壶能耐冷热骤变、传热慢、不烫手;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在文火上焙茶,不会破裂;用紫砂壶贮茶,味不涣散、冬可暖手、夏日贮茶越夜不馊变,这是其他茶具无法比拟的,被誉为“茶具之王”并没过分。

我国对锡的冶炼应用已有三四千年历史。《周礼》就有“掌金玉锡石之地”的记载,青铜器就是铜、锡、铅的合金。至明代才出现锡壶,锡壶传热快、不透气,是温老酒的理想工具。

砂、锡组合的包锡紫砂壶,首创者系清代嘉庆年间浙江绍兴人朱坚,字石梅。他文化功底深厚,当时文人雅士多喜欢与他交往。陈文述《画林新咏》中咏朱氏壶云:“仿佛宣和博古图,昆刀珍重切云腴。盛名甘让宋公叔,茶谱何劳比曼壶。”朱坚所制的包锡紫砂壶,砂、锡皆选上乘,工艺精绝,书画、诗文、雕刻、镶嵌、款印等聚于一体,是难得的艺术型包锡紫砂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朱石梅制作的流、柄、钮均为玉嵌,一面刻梅花,一面刻诗句的包锡紫砂壶。

砂、锡组合制作的包锡紫砂壶,是否具有上述砂、锡两者所具有的两种优越性能呢﹖实践证明:一、失去了紫砂壶具有的一定透气性的性能、夏日贮茶越夜会馊变;二、不能在文火上焙茶;三、失去了锡壶温老酒快的特点。砂、锡、玉,组合的艺术型包锡紫砂壶,不少人们皆认为只是为了显示富贵的华丽之举。然而,其有一个绝妙的用途,却鲜为人知——作为炖或蒸人参用单独人参、或是加点红枣、或是加点桂圆肉。该世传包锡紫砂壶,就是作为炖或蒸人参的专用壶。炖或蒸人参时,加上二张比壶盖略大些的湿毛边纸或宣纸,壶嘴亦用其纸塞紧,这样使无透气性的包锡紫砂壶密封。因为人参的主要成分是人参皂甙,其中挥发油约含0.05%,主要是人参倍半萜烯panacene,它具有特异香气,是作用于大脑与延脑的有效成分。包锡紫砂壶用上述方法炖人参,使人参有效的挥发成分不会“飞”走,其与古今药物学滋补剂制作、服用理论都是相吻合的;喝人参汤时,玉柄不烫手、玉嘴不灸口;砂、锡、玉,组合的包锡紫砂壶,作炖或蒸人参用,绝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