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与地板 > 导航 >

宋瓷与日本茶道

宋瓷与日本茶道

瓷砖与地板 地板与瓷砖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0-11-14

瓷砖与地板。

侘寂是近年来在设计圈里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

侘寂可以用以下词汇来表示“侘”的概念:贫困、困乏、朴直、谨慎、节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简素、幽暗、静溢、野趣、自然、无圣。“

侘び”是在否定了世俗普遍意义的美之后产生的“无一物”的美。“侘び”的核心是禅,“一切法无常,一切行无我”,禅的“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使“侘び”否定了一切现有美的形式。与此同时,禅的“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思想又使“侘び”获得创造无权自由自在的艺术形式的可能性。简言之,“侘び”在否定的同时获得了新的肯定。“寂”是动词“さぶ”的名词形式,最初是指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劣化的意思,也好比汉字中的“寂”的意思,表示没有人声,非常安静的状态。

侘寂描绘是的残缺之美,残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当然也可指朴素、寂静、谦逊、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这个词用语言来表达时,有很广的包容性。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

一般而言,能在网上查到的,就是如上这样的解释。这种说法,玄而又玄,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人们由此认为,侘寂就是古旧残缺,不完美的物品和风格。

那么,侘寂这个词到底是来自何方神圣,是什么含义呢?

说到侘寂,和日本茶道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而说到茶道,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村田珠光。他是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

所谓茶道,原本是“茶汤之道”的简称。在古代日本,主管茶道的人叫做茶头。村田珠光就是奈良时代(1372-1446)最著名的茶头。那个时代,茶还是非常贵族化的贵重物品,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珠光之前,日本茶道主要为“台子点茶”,仪式复杂,繁琐。且有刻意炫耀财富之意。

而到了村田珠光,他跟随著名的能阿弥学习插花和唐物鉴别,后来自己制定出独特的茶汤之法。村田珠光的茶汤,被称为草庵的“侘茶”,以精神为本位,尊重人的内心为宗旨。他提出的“一期一会”思想,也就是人生无常,需要好好把握住现在的意思。这和佛法中的诸行无常颇为暗合。其精神实质,却来源于村田珠光跟从著名的一休和尚参禅后大彻大悟的禅宗思想。

因此上,佛法中的诸法无我,最终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也就成了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侘寂的境界。

流传至今的《山上宗二记》是珠光流茶道的秘笈。从村田珠光到武野绍鸥,再传到茶道之大成就者千利休。

一般研究者认为,千利休是侘茶的发明者。而实际上,千利休是在他的老师绍鸥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引拙的传统。武野绍鸥是村田珠光后最著名的茶道大师。他发明和使用了很多新的茶具。并写下了出名的《邵鸥侘文》。文章中说:“今人将真诚,谨慎,不奢华称为侘”。邵鸥还说,“一年之中,十月为侘”。

武野绍鸥早年习净土宗,后又研习禅宗,终于唔得了“茶禅一味”之思想。他之后的这些茶人,无法达到邵鸥的高度,把终身使用同一件茶具,称为侘茶,也表明了简朴,专一,执着,无我等深刻的含义。

而千利休继承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衣钵,在茶道中继续寻求“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宗最高境界。这些为外人耳熟能详的语句,却包含了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最高哲理。至此,“茶禅一味”才真正统一起来。茶道,成为佛教禅宗借以传播的武器之一。

他将茶室缩减到4.5平米,设计上力求简化室内装饰,仅设一龛一瓶一画一花,最早实现了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他令茶道回到了自然清寂的最初起点,改变了珠光以来,日本茶道刻意追求名器唐物茶器的奢侈风尚,随手点来,皆是茶器。真正达到了大道至简的美学高度。

在“侘”出现频率最高的南北朝到江户初期,无论是武野绍鸥,还是千利休,却很少能看到“寂”。而江户时代,“寂”一词开始流行起来。最提倡寂的,应该是片桐石州。他留有著名的《侘之文》。还曾经以《宗关公自笔案词》为题的茶说中,专门讨论过“寂”。他认为“寂”就是要和身份相符合。

简而言之,日本茶道是建立在日常生活行为上,和宗教,社会,伦理,次序等融合在一起的文化艺术活动。千利休总结的“和,敬,清,寂”四字,完美的诠释了茶道的精神。比起“侘寂”二字,“和敬清寂”四字更能为现代人所理解。

和睦和谐,心灵纯净,宾主之间互敬互爱,清幽雅致。就是和敬清寂四字诀的要点。

而崇尚简单,朴素,去伪存真。向内观心,专著无我,才是侘寂二字真实的含义。形而上学的说法,就是通过茶道这种简朴的仪式,让人修身修心,力争达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最高境界。

所以,侘寂二字,并不一定都是晦暗,破败。而是朴素,简单,达到了道之境界的极简高度。

茶道的重要部分,乃是茶器。茶器最重唐物,其次才是和物。所谓唐物就是来自中国的器具。其品种不止是茶碗,茶入,还包括花入(日本人插花的花瓶)。日本茶道,花道,混为一体。完美的呈现出中国宋代文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的美学境界。

宋瓷以青为美,简单,朴素。特别是宋代官窑瓷器,看上去简单,其实工艺极其复杂,要经过素烧,上釉3-4次,入火焙烧3-4次的复杂过程。期间损耗无数,能最终完美的呈现出一件精品宋官窑,极为难得。正合日本茶道,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粗陋,实则精美的至高审美情趣。

而与宋瓷相匹配的插花,少即是多,艳却需败。正好影射出人生无常,需要追求极美,然美好的事物极其短暂。花开虽艳,转眼雕败。不至枯萎,仍不忍弃之。恰好是现代人微妙婉转的现实心理。可以说,宋官窑瓷器所展示的这种美学境界,正是“十月秋风雨,世间多赏菊。花开转花败,劝君及时取。”的侘寂之美。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说说日本瓷器


日本瓷器的发展自应永年到昭和共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烧瓷行业在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有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日本瓷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红釉、蓝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比较纯净,釉面和胎体结合得比较紧密,施釉薄而均匀,有光亮感。胎质坚硬细密。

在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制瓷业也不例外,有些造型与中国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显的日本民族风格。日本的瓷瓶类主要包括米酒瓶、棱口兽耳瓶、梅瓶、灯笼瓶、花瓶、人物花瓶背壶式扁瓶、葫芦瓶。米酒瓶腹大、口小、颈短,瓶身画有树枝,枝上有两把与草相似的线条下垂,这种瓶型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棱口兽耳瓶的兽耳衔环是椭圆形的,而中国的兽耳衔环是圆形的。日本的人物花瓶在中国称鱼篓尊或罐。日本讲究茶道,因此日本的茶壶自然有自己的特色,日本茶壶包括葡萄酒壶、京都茶壶、咖啡壶端把壶、桶子壶和提梁壶等造型。日本罐的造型与中国罐区别不大,但画法与中国不同,比较有特点的是日本罐两侧有系,大口圆盖,施满彩;日本水罐造型多为桶形;日本的茶叶罐有的罐体上心形开光,罐盖顶部也有六角形开光图案。日本的大缸与中国有很多不同,日本缸的口部有平沿的、圆沿的,内壁往里抠,呈逗号形,不仅用来当容器,还用来做取暖器。日本的隔盒有圆形的、方形的,有三层的,也有多层的,在造型上与中国有所不同,中国的隔盒小,日本的隔盒大,在盒与盒的连接处,日本的隔盒是外口的,中国的隔盒是里口的,两者正好相反。

日本瓷器图案和画面颜色比较明快,多大红大绿、黑白相间,同时日本的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边沿多有金色釉。

宋瓷之美


我的案头清供是几片宋瓷。薄胎、厚釉、冰裂纹,色取天青、粉青、炒米黄不等。灯下夜读时,拂不去的总是一片晶莹的静美。

也许它们来自城外的菜园,宋高宗退位时住的德寿宫就在此处。赵构是位典型的中国文人,战乱的颠簸和政权的孱弱,使这位风流天子对政治由无奈而心灰意冷。他需要精神平衡,自以为心中还藏有一片艺术之境。他不愧是位一流的艺术家,不仅对陶瓷、书画、园林一往情深,还能亲自为南宋画院出试题招聘画师。还记得那次考试是唐人诗句——“竹锁桥边卖酒家”。入考画师多数在成片竹林里,画一小酒店。独李唐所画不见酒肆,却在桥边挑出个招牌,上写一“酒”字。高宗大喜,为此写下了“李唐可比李思训”的御批。他有兴致时写几笔瘦金体,所画的小笔山水,已没大唐的气势,专写烟岚昏雨的凄清和朦胧之景。

他需要呼吸自然的气息,把皇家御苑都建在凤凰山上。也许受理学风气影响,宋宫皆仿江浙民居,崇尚简静,黑白分明,不施五彩。他望一眼宫内陈设,只有几件张浚进贡的北宋汝窑瓷器。他渴望能再烧出这种春水般柔和清澈的釉色,那是一种雨后初晴时淡淡的天青色,如美玉般可望而不可求。他黯淡的眼和心被这种波光折射出一种高贵静穆的情感。他沉思良久终于下旨:设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烧瓷!

它们也许来自乌龟山的郊坛下旧址。每当我步入南宋官窑博物馆,端详着修复后的龙窑,眼前常会化出一片幻景。在那个千峰翠色的春天,一位满腹程朱理学的官员,展开按青铜器和玉礼器绘制的图录。细雨中一群身披蓑衣的窑工,表情缄默地燃香祭完窑神。坐定,喝一口酽酽的茶,捧起素胎上釉。在炉口看火焰的变化,根据变化迅速地选择时机加柴或封火。他们都是千里挑一的高手,把釉面的天然开片作为追求的境界。官窑的开片,本来是一种缺陷。但窑工们却凭着经验化腐朽为神奇,烧制出蟹爪纹、鳝血纹等不同纹饰。为了使裂缝着色,与“紫口铁足”匹配,又用墨汁、茶叶汤等高丹宁含量的液汁,染出了“金丝银线”的天然意趣,使宋瓷一跃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残缺美的顶峰。

只见春风杨柳中,一炉新瓷开窑了。窑场上一片肃穆。临窑督造的修内司官员,小心地捧起瓷器细细查看。如冰似玉无疵点的选入宫中,供皇上享用。稍有缺陷的,当场摔碎,决不流入民间。这就是南宋官窑传世稀少的原因。宋瓷的特点一是摹古,仿礼仪用器。青铜器虽好,毕竟体积太大,只能供于高堂。二是追求玉的效果,君子比德于玉,还是个“礼”在作祟。民间可管不了那么多,耀州窑、磁州窑,都以刻、划、绘为手段装饰器身。而高宗却嫌这些乱,他说“烟波名利不如闲”,有点儿看破红尘了。他喜欢简静之美,就没让它们跨入皇宫一步。当然,也决不允官窑流出宫外。难怪苏富比拍卖行在香港拍卖的一件南宋官窑六方洗,成交价为2500万港币,拍出了中国瓷器的天价。

我那静静地伴我夜读的宋瓷呵!你们究竟来自何方?从寻找修内司窑址到仿制南宋官窑,已成了时下杭州的热门话题。可对于我,你仿佛是残缺的南宋的缩影。一首凄清婉约的宋词,一种弥漫着哀怨的境界。你像一位早逝的美人,留给岁月一瞥销魂的波光。那些淡泊到没留下姓名却留下精神的窑工上哪儿去了?那种创造了精光内蕴的大境界的艺术氛围上哪儿去了?

其实,世间人人都是收藏家,而收藏家是孤独的。我那案头的瓷片,就很难让人清玩出一份优雅。

呜呼!宋人的气息已消散于空间,南宋官窑可仿吗?

日本陶瓷文化之路——中朝陶瓷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细数日本陶瓷发展之路

陶瓷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举之一,是人们征服水、火、土的艺术结晶。千万年来,勤劳智慧的各族先民抟土成金,造就出风采各异、精美绝伦的无数陶瓷佳作,它们集实用与审美于一身,永不腐朽,历久弥新,犹如一部厚重的人类文明史诗,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远古到现代的人文精神与自然情怀。

日本最早的土器绳纹,出现于公元前四五千年,由原始部落的妇女徒手捏制,露天烧成,它堪称世界上较早的陶瓷艺术品。日本原始狩猎生活时代持续了一万年之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亚洲的其他国家,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与中国、越南和朝鲜相距甚远。然而,明治维新后,日本陶瓷产业飞速发展,仅经历百余年时间,便一跃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陶瓷王国”,创造出有田烧、锅岛烧、美浓烧、唐津烧和乐烧等享誉世界的名品,无论陶瓷质量还是单个价值,均凌驾于越南和朝鲜之上,与中国瓷器媲美。纵观全球,日本民众日用瓷质量之高、种类之丰富、陶艺家之众多、技术之精湛、国外贸易出口量之大、市场成熟度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显见的,究其原因,除了历史的垂青,更源自日本民族对陶瓷艺术的执著与热爱。

一、汲取邻国陶瓷文化营养

世界陶瓷艺术有两大源流,一是中国,二是西亚。陶瓷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公元前7000年产生以来,创造出众多令世人惊叹的艺术瑰宝。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灿烂星光,不仅光耀中华大地,也照亮了周边诸国,辐射到隔海相望的日本。日本陶瓷的起源和发展,其每一步历史进程都深受中国和朝鲜的影响,所以有人把朝鲜比做日本陶瓷之母,中国则是日本陶瓷之父。

1. 中国陶瓷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陶器釉药的使用比中国晚二千多年,瓷器的起源也比中国晚一千年以上,然而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好学生”,日本陶瓷亦是在华夏文化沃土之上成长起来的。公元五世纪,中国辘轳成型和高温烧成技术,经朝鲜传入日本,促使其成功地烧制出了须惠器,日本就此从土器时代跨入了陶器时代;公元八世纪,中国陶瓷史上诞生了著名的唐三彩,这颗璀璨的明珠让全世界为之震撼,生产工艺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了海外西亚的波斯烧出了“波斯三彩”,朝鲜半岛烧出了“新罗三彩”,在中国陶工的参与下,日本的奈良宫廷烧制出了“奈良三彩”。虽然不如唐三彩工艺精湛,但日本第一次生产出了人工釉料,结束了陶瓷色泽灰暗的历史;公元十二世纪,在中国宋代白瓷、青瓷以及铁釉陶器的影响下,濑户窑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古濑户;公元十七世纪,有田陶工酒井田柿右卫门,以中国明末清初的釉上红彩为范本,始创日本彩绘瓷器。毫不夸张地说,在十九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本陶瓷文化完全是在中国的“传授”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中国,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进度要晚几千年;如果没有中国,日本更毫无传统工艺美术可言。

中国制陶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流向日本。因连年的战乱和灾荒而逃亡到日本列岛的中国移民,其中一些便是以制陶为生的陶工,他们是中国制陶技术最早的传播者。隋唐以后,日本向中国不断派遣学习先进技术的使臣,陶瓷技艺便连同军事、医学、绘画、书法、印刷等文化一同传入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吉备真备,曾作为遣唐使两次来到中国,并将中国陶工带回日本传授技艺,为日本陶瓷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南宋和明末,加藤四郎和伊藤五良太甫先后到中国学习,学成归国后,为“濑户天目”和“祥瑞手”两种日本著名陶瓷的创烧,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 朝鲜陶瓷文化对日本的贡献

如果说用泥土制陶是人类的远古创造,那么瓷器却无可争辩是中国人独有的发明。日本是东亚地区瓷器产生最晚的国家,朝鲜半岛的瓷文化,促进了日本瓷器时代的到来。由于历史上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关系,汉文化呈占领性输入,所以早在公元918年,朝鲜还处于高丽时代就学会了中国的制瓷技术。经过朝鲜人民的艰辛探索,形成了朝鲜半岛独特的制瓷风格,如“象嵌”手法,就是在中国陶瓷技艺的基础上,做了装饰上的创新。1592年至1598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史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因为战争中日本从朝鲜掠夺了大批陶工,因此这次战争也被称为“陶瓷战争”。仅以岛津义弘出征朝鲜回国时为例,被掳回的朝鲜陶工就有22姓80余人,这些被当做“战利品”的陶工纷纷在日本定居下来,并开窑延续制陶技能。其中被锅岛藩主带回的李参平,于1616年在有田泉山发现了瓷土,并成功地烧制出白瓷和青瓷,开启了日本的瓷器时代。

正是中国和朝鲜对日本“主动”或“被动”的影响与贡献,才使得日本进入了瓷器的大发展时代,陶瓷产业也迎来了空前的繁盛期。

二、根植民族传统文化土壤

任何艺术都是以文化为母体,又是以文化为依归的。文化生态是陶瓷艺术生长发育的土壤,也是陶瓷艺术生命的根基。日本陶瓷文化的发展之路,不可避免地携带着中国和朝鲜的深刻烙印,但古代的“汉风”和近代的“欧化”思潮,都不能完全取代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本土思想仍然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从古至今,日本陶艺家们在深度汲取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又坚定地保持着本土固有的文化传统,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格调和艺术品味,进行借鉴、融合、转化和创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陶瓷文化体系,形成了区别于世界任何其他民族的列岛风格与个性。

1. 崇尚自然的禅宗意境

日本文化艺术的核心是禅宗。禅,原本为佛家的一个修炼法门,从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代代承传沿袭,已完全融入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之中,被信奉为艺术与智慧的最高境界人们在倒茶时有禅,插花时有禅,读书时有禅,制陶时也有禅。在禅宗美学理念的影响下,日本陶瓷与精美有致的中国陶瓷和找不到一丝缺憾的英国陶瓷相比,更具有自然天成、简约粗犷的美感。粗糙、歪扭的茶具,无釉、无花纹的盘子和形状不规则的碗,拙朴至极,看似信手拈来,却凝固了禅宗的空寂与豁达、淡泊与无心。如果说日本的青花和彩瓷是受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那么这种崇尚自然的质朴之风,则是日本列岛的原始产物。同时,朴实无华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倾向,无不与日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日本是个岛国,四季分明,景色秀美,一片树叶、一株花草、一尾小鱼都可以成为陶艺家们灵感的源泉,他们将自己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嵌入泥土之中。坯胎之韵味、肌理之唯美、烟火之强弱,都在器物上产生偶然又必然的妙趣。温润淡雅,古朴闲然之感仿佛是自然的造化,又好似缔造者不经意间心境的渗入与流露,千百年后,观赏者依然能从一罐一碟中感受到“静、虚、空灵”的禅宗境界。

2. 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纵观中国的陶瓷历史,为封建统治阶级制造完美无瑕艺术品的官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有些民窑也生产精品,但它们从未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主流。在官窑的高雅艺术绝技逐渐失传的今天,民用陶瓷也仅能满足百姓吃饭喝水的基本需求,探求陶瓷独有的审美价值只有依靠古董陶瓷了。而日本却是世界上将陶瓷艺术融入生活最为出色的民族,其陶瓷文化致力于追求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实用化,精致和民用互不矛盾,功能与美感融为一体。亲切柔和,颇具人间烟火的艺术气息,不会让人产生高不可攀的距离与隔阂,所以品质优良的茶碗、水罐、花器等实用器皿在日本均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在现代陶瓷的创作设计中,西方陶艺已经发展为纯粹的造型艺术,而日本依然坚持功能效用和艺术表现力相结合的道路,在汲取和借鉴西方陶瓷文化精华的同时,坚定地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创作理念。

3. 三大文化形式的展示传承

茶道、花道、日本料理是日本三大独特的文化形式,对日本陶瓷文化的演绎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三大文化中,以茶道的影响最为深远。公元八世纪,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随着时代的更迭,日趋兴盛,并逐步从日常生活中的饮茶习俗上升到了宗教、政治和美学的高度,完全渗透到日本民族的血液和社会的各个阶层。十六世纪后期,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了“佗茶”, 为茶道文化融入了“佗”与“寂”的深刻内涵,倡导人们从世俗名利中解脱出来,悠然闲适、淡泊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孤寂。茶碗是茶道精神的核心载体,在茶道具中占有最高的地位,而且必须具备简练恬静、高雅庄重的崇高品格,方能担当起陶冶性情、洁净灵魂的崇高使命。当代日本著名茶会所使用的茶碗价值,普遍都在数百万日元以上,但在日本的陶瓷史上,名茶碗就像古董一样极其稀少。日本人常说:“一乐,二萩,三唐津”,指的就是与茶道密切相关的三大茶具品牌:乐烧、萩烧和唐津烧。最为著名的乐烧,始创于桃山时代(1573—1603),柔和温馨,略带伤感之美,每一件都是作者心绪的反映,在经历了400余年的洗礼后,仍然深受国内外茶人们的喜爱。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期的佛堂供花,通过植物的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而日本的料理即“和食”,起源于日本列岛,注重“色、香、味、器”四者的和谐统一,所使用的陶瓷器皿亦十分精致和考究,往往超过食物本身带给人的惊喜,中国古人讲的“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料理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茶道、花道和日本料理需要数目庞大的陶瓷用品,所以这三大文化形式对日本陶瓷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4. 精益求精的工艺追求

日本有一种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资源,那就是极具奉献精神和视质量为生命的劳动者。无论是陶器还是瓷器,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日本人在工艺技术方面从不含糊,所坚持的高标准,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对一切产品的任何细节,都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许多欧美国家流行的质量“宽容度”,在日本根本行不通。协同作业的团队意识、严格遵守的操作流程、精益求精的工艺追求,深植于每一位陶艺家的思想,并带到每一件作品的创作中,从而铸就了日本陶瓷在设计和工艺上的超高水准。

三、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

日本能够在陶瓷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决非偶然。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让陶瓷之美深入人心。人们制作陶瓷、使用陶瓷、推销陶瓷,在赢得全世界的赞誉之后,又激发人们更加热爱本民族的陶瓷艺术,进而购买更多的陶瓷用品。日本的陶瓷文化最终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陶瓷产业的高速发展。

1. 广泛的民众基础

世界上只有日本人还在使用四百年前的茶碗。日本民众对陶瓷的热爱和痴迷,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陶瓷艺术不仅造就了众多艺术家,更陶冶和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在日本,瓷土和釉料可以很方便地买到,除专业人士外,很多陶瓷爱好者在家里也备置电窑,亲手烧制陶瓷作品。一个家庭拥有瓷器的多少,还体现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日本虽然承袭的是东方文化,但在饮食器皿上的礼数比西方国家有过之无不及,每个家庭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调整陶瓷餐具的样式和品种。

日本是一个团体意识极强的国家,由民间自发组织的陶瓷社团百花齐放,为专业陶艺家和非专业陶瓷爱好者,提供了共同交流信息、切磋技艺的平台。同时,日本不仅在大专院校开设陶瓷课程,而且各类陶瓷培训机构也遍布国内外,他们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们的实际操作经验。

2. 陶艺家的乐园

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以靠卖作品维持生计的陶艺家寥寥无几,但日本却为陶艺家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日本的陶瓷流派繁多,到了近现代,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常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其作品价值自然不菲;而普通陶艺家的作品,因为广阔的市场需求,也很抢手。因为日本陶艺家们在实现艺术梦想的同时,还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和广泛的社会尊重,所以日本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技艺最为精湛的陶艺从业者。例如,日本第79任首相细川护熙在离开政坛之后,便做起了陶艺师,可见这个行业的社会地位非同一般。

3. 政府的大力支持

1616年,朝鲜陶工李参平在有田烧制瓷器成功后,藩政府就意识到,这一新兴产业将会带来巨大的利润,便对所属藩窑实行保护和奖励政策,投入巨资,精选原料,选拔优秀工人和画师烧制,同时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残次品率,对陶工更是爱护有加,让他们生活安定富足。一系列的扶植举措,造就了锅岛烧成为日本最精美的瓷器,并作为藩属官窑延续了长达250年的繁盛。

十九世纪末期,日本政府开始踊跃参加欧美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使日本的陶瓷艺术在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873年,日本参加了奥地利维也纳万国博览会,精心选拔具有各种技能的24名研修生,其中包括有田和京都的3名陶工;1876年,又参加了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日本政府极力鼓励私人参展,并给予优惠政策,承担所有参展商的交通费和展品的运输费。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方媒体好评如潮,萨摩烧、有田烧等众多作品荣获奖项。博览会效应,不仅提升了日本陶瓷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而且西方的新思想、新技术也为日本陶瓷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机械化生产成为现实。日本陶瓷的出口额,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扩大了一千多万倍。

4. 立法及保护制度

日本是世界上最先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国家。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是受到了日本“无形文化财”这一概念的影响。195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对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提出了保护,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在国家立法中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大法。从1954年开始,日本每年举办一次“日本传统工艺展”,该展览代表全国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又确立了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的认定制度,俗称“人间国宝”。这项最高荣誉的设立,不仅推动了日本民族工艺水平的全面发展,更体现了日本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与尊重。

陶瓷的诞生,源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千万年来,人类是陶瓷艺术长河中永不疲倦的跋涉者,艰辛寻求的不仅仅是水、火、土凝结成器后的实用和观赏价值,更多的是享受在创造过程中融入的情感、智慧和企盼的欢愉。人类在大自然中不断追求精神与技艺的自我完善,也许就是陶瓷文化绵延万年、经久不衰的真正魅力所在。日本民族在发展陶瓷文化的道路上,兼容并蓄地学习外来文化的能力,坚定不移地维护自身文化永续发展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地挑战世界巅峰的决心和勇气,对世界各国陶瓷文化的发展都是一种深刻的借鉴和启迪。

宋瓷特点及价格


你知道吗?宋瓷在不同光照的照射下,会折射出不同的颜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宋朝,工艺革新和新材料的发现,让当时的匠人能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烧制出新的配色,尤其是纯白色瓷器的烧制成功,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轰动。毕竟以往的瓷器,纯白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偏色,像这种纯白色,就像是变异一般,让人惊喜。

再加上,当时的艺术审美水平比以往都要高,无论是盘子、碗、杯还是盏都深具艺术美感,润、厚、活、正,让这些瓷器更受世人的欢迎。而且,当时的宋瓷温润感很强,摸起来细腻,光泽柔和,并随着光纤的变化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呈现不一样的釉色,犹如玛瑙般,让人看了就十分欢喜。

虽然宋瓷不是玉石,但是它却有着玉石般的品质,再加上原料的改进、釉色的加入,使其在光照射下,散发不同的光,成为当时的显著特征。而且,仔细看现在收藏的宋瓷,可以发现,宋瓷制品上的釉面灵动感很强,再加上凸棱、炫纹、乳纹等处有筋,给人一种虚实对比美感,让人感觉仿佛是活了一般。

上等宋瓷的数量并不多,因为烧制条件有限,成功率很低。现在市面上存在的大多是仿制的,真假一看便知。另外,真正的宋瓷画工细腻、釉色自然,色彩丰富,主次明显,搭配十分和谐。这是宋瓷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他朝代无法取代的所在。至于为什么宋瓷在不同的光照下有不同的颜色?专业人士表示,原因有三:

1、工艺发展

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艺为我国瓷器史上之最,当时的技师、原料提纯、造型设计等都要比其他朝代提升很多,因而制作出来的瓷器十分精美,普通老百姓根本不能看到,很多都是供皇室、朝廷使用。

2、原料和釉色颜色

到了宋代,原料和釉色都有所改进,烧制的温度也造就了当时瓷器能随着光源变幻不同的色彩,这是宋瓷独有的特征。

3、审美水平

宋朝的审美水平已经非常高,很多时候,他们更追求一种纯净的境界。这一点从瓷器的制作可以看出来,很多都是纯色,却有着独一无二的风采。也正是这些纯色的瓷器,展现了当时匠人的工艺水平和能力,为我们展现一个繁盛的大宋社会。

正是这些原因,造就了宋瓷的独一无二。如今,宋瓷的市场价格已经超乎想象,很多人都想一睹宋瓷风采,可惜无缘。在这里,也提醒收藏爱好者,宋瓷难得,价格不菲,低价宋瓷,小心陷阱。

宋瓷普品卖过精品


宋代瓷器一直是收藏领域坚挺的“硬通货”,多年来始终是市场上的宠儿,就连一件小小的笔洗价值都在千万元以上,且只扬不落。但由于市场上的赝品层出不穷,而且鉴别越来越难,宋瓷曾经在拍卖市场上沉寂了10年之久。前不久在河南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只汝窑鸳鸯水滴以1155万元成交,成为了内地瓷器拍卖的第二高价(第一位是北京翰海拍卖行于1995年成交的明永乐青花轮花扁腹绶带葫芦瓶,成交价为1210万元)。虽然在内地的拍卖会上,一件瓷器以超过千万元成交的例子并不多,但是对于一件汝窑瓷器来说,1155万元的成交价并不高。对此一些业界专家指出,是否流传有绪直接关系到宋瓷的拍卖价格。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品极少,因而历来被视为极品至尊。在此次汝窑鸳鸯水滴拍卖之前,全世界有记录的汝窑仅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3件,北京故宫藏17件,上海博物院8件,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院和私人典藏约10件,因此只要有新的汝窑出现,总能引起市场的一阵骚动。1972年苏富比拍卖行曾在美国纽约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过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除此之外,近30多年来,就再没有汝窑成交的记录了,因此市场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以及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等固定品种上。

从有关的拍卖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宋瓷拍卖在上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高潮,其标志就是宋官窑六棱洗在1989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2200万港元成交。在此之后,宋瓷就陷入了一种停滞状态,直到10年之后,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以及伦敦的亚洲周拍卖会上宋瓷再次创出佳绩之后,宋瓷才再次为投资者所关注。

近年来一些地方宋瓷赝品的泛滥,大大贬低了其市场价值,即使用目前最为先进的热释光测年法、陶瓷釉质的老化鉴定等都不能对于赝品进行辨别,只有采用一些破坏性的检测方法,或者使用多种复杂的测试方法,才能鉴定。赝品对于艺术品的冲击,从唐三彩的拍卖成交上就可见一斑。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件中型三彩马的市场价格在50万美元,而现在5万美元都没有人要,关键就在于原先使用热释光测年法来检测唐三彩年代的做法已经被作伪者“攻克”了,作伪者使用X光机,就可以制作出“年龄”在1000年以上的三彩马了。

进入新世纪,宋瓷的升值潜力又一次迸发出来,如1980年11月7日纽约苏富比推出一场EugeneBernat专拍中,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被日本万野美术馆以40万美元购得,当其于2002年10月28日再现香港佳士得拍场时,被一位日本藏家以1239.41万港元拍得。在2004年上半年宋瓷的拍卖中,最高的成交价就是一件由纽约佳士得推出的南宋哥窑瓷碗,这件瓷器的卖家是美国一位大收藏家的第三代继承人。这只碗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件乾隆藏品相仿,这也是这件拍品的一大看点。在拍卖会上,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日本人击退了另外一位美国人,为这只碗支付了146万美元。

那么近两年来宋瓷为什么有好的表现呢?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宋瓷都是流传有绪的,从EugeneBernat收藏,到日本万野美术馆,以及日本户栗美术馆,这些名家的收藏使得市场敢于投资。此次汝窑鸳鸯水滴虽然拍出1155万元,但相比1972年就已经达到154万美元汝窑小盘来说,价格并不高。正如专家所说:流传有绪的普通品比不被人们知道的宋瓷精品价格更高,这也应该为广大准备购买宋瓷的投资者所熟记。(杨羽)

支招:仿古砖铺贴与日常保养小技巧


随着市场上仿古砖的种类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如何去铺贴和保养家居建材中最普遍、最受人们青睐的装修材料仿古砖,也就成为了不少人困扰的问题。如果不清楚铺贴仿古砖与保养仿古砖的方法,遇到像仿古砖铺贴的不到位,导致砖出现松动、脱落等这些问题时就会让我们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所以平时多了解一些仿古砖的基本知识,就不怕日后遇上问题时手足无措了。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几个实用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比较常见的几种情况就是遇到仿古砖松动、脱落这些问题。发生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铺贴砖的时候比较普遍用水泥砂浆来当做粘贴剂,导致了砖与基层的牢固性减少。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铺贴前,在水泥砂浆中加入适量的107胶水来增加粘贴的牢固性;也可以用树脂型粘贴剂来粘贴砖面。另外就是像卫浴间与厨房间中的仿古砖是比较容易出现渗水现象的,这样就导致了仿古砖会出现松动或者脱落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树脂型石材粘贴剂再加上外墙防水剂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了。

如果我们在保养仿古砖时遇到砖上沾有油渍、水渍、皂垢等现象又该怎么处理呢?像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湿抹布沾上少许多功能去污膏进行清洁工作。另外特别是砖与砖之间的接缝地方,是非常容易藏污纳垢的。这时,我们可以用牙刷沾上适量的去污膏进行清理,最后用毛笔刷,刷上一层防水剂就可以了,这样有做到清洁工作又起到防止霉菌生长的作用。

日本的青花瓷


中国的青花瓷在十四世纪中成熟后,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以后,青花技术也渐流入诸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都烧出了以模仿中国瓷为主的青花瓷。

日本将青花称为染付,所用钴料称为“吴须”或“唐吴须”,一般认为,青花技术由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至日本。1592-1598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从朝鲜掠走了大批陶瓷器和陶工,被称为“陶器战争”,从战争中带回的陶工对日本青花瓷的烧制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可以相互印证的是,日本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1603-1876)初的1616年,距陶器战争约20年,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江户时代早期(相当于中国的明末)的产品以日用器为主,纹样多是简约的松、竹、梅、柳、葡萄、卷草等植物纹,青花呈色灰蓝,较暗。纹样采用双勾填色的笔法,和中国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风格上很接近。

江户时代中期的日本青花已显示出浓烈的本土文化特色。一些十八世纪初(相当于中国乾隆时代)的作品构图严谨,绘画工致,淡雅而端丽。这时生产的青花碗很受民众欢迎。日本的陶都濑户烧制陶胎的“青花器皿”手制成型,胎体厚重,呈扁平的长方形,纹饰有野鸟、野兔、人物、花草等,稚拙古朴。

江户后期(相当于中国的道光、咸丰、同治)青花瓷制作已很普遍,有瓷胎青花也有半陶半瓷的青花。很多青花都配套生产,如茶道用具水指、茶入、茶碗、香盒、香炉等。纹样受中国清代青花影响,色调艳丽,称“青华手”。

日本青花中可称为官窑的是锅岛烧。锅岛烧是江户时代锅岛藩的御用窑,创建于1628年(中国崇祯元年),从作品看,十八世纪的产品(中国的康熙、雍正年间)最为成熟。锅岛烧有青瓷、五彩和青花三大系列,都非常成功。

锅岛烧的青花呈色纯净,有浓淡色阶,和康熙后期青花相似。绘画时一丝不苟,注重写实,植物的筋脉、枯叶、虫洞都真实地反映出来。有些作品采用留白处用青釉渲染的方法,还有些采用加绘五彩的方法,都显得华丽端庄,有一种皇家气息。造型以盘为主,另有碗、瓶、壶、釜等。胎质细腻,扣之声音清脆,具有日本瓷的特征。

古代日本陶瓷生产遍及各岛,有不少窑址烧制青花,伊万里烧是当时的青花名窑。

伊万里烧青花的主要成就是烧制具有异国风格的器物,在伊万里烧中,很有特点的是模仿中国外销瓷的“芙蓉手”。“芙蓉手”指明晚期采用分格开光装饰的青花盘,因盘边的分格很象芙蓉花瓣,因此用之来命名。这些日本生产的青花盘和中国产品非常像,远销到欧洲,西方人很难分清。有些伊万里青花上还题“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年号款和“富贵长春”等吉祥款,这种出于商业利益的亦步亦趋的模仿也反映了日本青花和中国青花的渊源关系。

日本瓷尤其是日本青花瓷在中国流传的数量可观,大多数人或不识或轻视,对于藏家来说,失之交臂是很可惜的。

宋瓷行情怎样?看西泠春拍宋瓷精品成交价格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宋瓷以其清爽朴素,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如玉的釉质和简素的造型直指人内心,和自然之美产生共鸣。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己经渗透到各种日常的碗、盘、杯、盏之中。对精致生活的执意追求,便成就了宋瓷经世之美!

2018西泠春拍有数十件精品宋瓷上拍,为大家提供了一次饱览宋瓷的机会,涵盖定窑、越窑、龙泉窑、湖田窑、吉州窑等众多窑口的典型器,这些器物,精妙绝伦,卓绝古今,其中北宋 · 建窑虹油滴天目盏最为引人瞩目。

Lot 3967

北宋·建窑虹油滴天目盏

款识:鼎固

高:7cm 口径:12.3cm

RMB:900,000-1,200,000

Lot 3963

北宋·定窑白釉执壶

高:20cm通径:16cm

RMB: 800,000-1,200,000

Lot 3960

宋金·官字款定窑印荷花纹碟一对

款识:官

高:1.4cm 口径:11cm

展览及出版:《宋代文物展》,香港东方艺术周,2016年,第22、23页。

RMB:700,000-900,000

Lot 3949

北宋·湖田窑青白釉狻猊钮执壶

高:24.3cm 宽:16.5cm

展览:青白瓷精品展,江西省收藏家协会,2012年。

出版:《青白瓷精品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48、49页。

RMB:600,000-800,000

Lot 3958

宋·哥窑蒜头形水滴

高:4.5cm

RMB:500,000-600,000

Lot 3939

北宋·定窑刻花萱草纹折腰盘

高:4cm 口径:20cm

RMB:200,000-300,000

Lot 3959

北宋·定窑白釉花口盘

直径:15.2cm 高:3.2cm

国际著名古董商JJ.Lally递藏。

RMB:120,000-180,000

Lot 3940

北宋·定窑白釉执壶

高:19.3cm

日本私人珍藏,入藏于1980年代或以前

展览及出版:《注器》,和泉市久保惣记念美术馆,1986年,页53,图版94号。

《中国古陶磁名品70选》,福山城博物馆,1989年10月21日-11月26日,编号27。

RMB:300,000-400,000

Lot 4083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高:12.5cm口径:15.7cm

RMB: 500,000-600,000

Lot 3961

北宋·定窑瓜式提梁壶

高:14.4cm

RMB:400,000-500,000

Lot 3984

南宋·青釉三足水滴

高:8.2cm

美国纽约私人递藏,入藏于1980年。

RMB:300,000-400,000

Lot 3973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

高:13.6cm 口径:16cm

RMB:400,000-600,000

Lot 3950

北宋·越窑刻花牡丹纹盖罐

高:12cm

款识

香港梦蝶轩递藏

RMB:400,000-500,000

Lot 3948

南宋·湖田窑青白釉蛋壳钵

高:8cm直径:10cm

RMB:200,000-300,000

Lot 3946

南宋·湖田窑观音坐像

高:15.5cm

香港奉文堂、思源堂旧藏,上世纪80年代购于香港。

RMB:120,000-150,000

Lot 3988

北宋·湖田窑青白釉狮钮温壶一套

通高:26cm壶高:22cm壶径:17cm 碗口径:19cm

RMB:500,000-700,000

Lot 3966

宋·怀仁窑油滴盏

高:4.3cm 口径:9cm

附:热释光检测报告,检测年份与图录所标年代相符。

RMB:180,000-250,000

Lot 3983

南宋·龙泉窑仿官米黄釉鬲式炉

高:7.6cm 口径:8.1cm

RMB:200,000-300,000

Lot 3982

南宋·吉州窑玳瑁梅瓶

高:32cm

RMB:300,000-500,000

Lot 3977

宋·耀州窑刻花摩羯纹海碗

高:9cm 口径:23cm

RMB:180,000-250,000

Lot 3957

唐·盈字款沥粉堆花卉纹倭角方盘

款识:盈

高:2.3cm 边长:12cm

展览及出版:《邢窑胜雪》,2013年香港亚洲艺术周,第7页。

RMB:600,000-800,000

Lot 3956

唐·盈字款邢窑执壶

款识:盈

高:11.8cm通径:9.5cm

RMB:150,000-200,000

Lot 3995

元-明·哥釉四方洗

带座高:5.4cm 高:3.2cm长:7.2cm 宽:7.1cm

RMB:400,000-500,000

Lot 3943

元·龙泉窑水月观音像

高:27.4cm

展览:东方陶瓷学会中国陶瓷塑像年展,英国伦敦,1947年。

著录:《中国陶瓷塑像展》(CHINESECERAMIC FIGURES),东方陶瓷学会(0CS),P12No.62。

RMB:300,000-400,000

Lot 3974

元·龙泉窑龙纹盘

高:7cm 直径:33.5cm

美国弗兰克凯洛FrancoCaro旧藏

传美国博物馆旧藏,底有红漆书编号。

纽约佳士得2011年3月高登夫妇专场,lot1134。

RMB:300,000-400,000

Lot 3953

五代·越窑秘色瓷钵

高:5.3cm口径:15.5cm

RMB:220,000-280,000

Lot 3954

辽·三彩如意绶带纹花口粉盒

口径:9.3cm 高:6.5cm

展览及出版:《好古敏求-敏求精舍三十五周年纪念展》,香港敏求精舍,图91。RMB:200,000-300,000

Lot 3970

唐·绞胎团花纹枕头

高7.8cm 长:16.2cm

RMB:150,000-200,000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瓷与日本茶道》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瓷与日本茶道》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与地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