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孤品 > 导航 >

宋瓷普品卖过精品

宋瓷普品卖过精品

古代瓷器孤品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

2020-07-22

古代瓷器孤品。

宋代瓷器一直是收藏领域坚挺的“硬通货”,多年来始终是市场上的宠儿,就连一件小小的笔洗价值都在千万元以上,且只扬不落。但由于市场上的赝品层出不穷,而且鉴别越来越难,宋瓷曾经在拍卖市场上沉寂了10年之久。前不久在河南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只汝窑鸳鸯水滴以1155万元成交,成为了内地瓷器拍卖的第二高价(第一位是北京翰海拍卖行于1995年成交的明永乐青花轮花扁腹绶带葫芦瓶,成交价为1210万元)。虽然在内地的拍卖会上,一件瓷器以超过千万元成交的例子并不多,但是对于一件汝窑瓷器来说,1155万元的成交价并不高。对此一些业界专家指出,是否流传有绪直接关系到宋瓷的拍卖价格。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品极少,因而历来被视为极品至尊。在此次汝窑鸳鸯水滴拍卖之前,全世界有记录的汝窑仅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3件,北京故宫藏17件,上海博物院8件,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院和私人典藏约10件,因此只要有新的汝窑出现,总能引起市场的一阵骚动。1972年苏富比拍卖行曾在美国纽约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过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除此之外,近30多年来,就再没有汝窑成交的记录了,因此市场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以及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等固定品种上。

从有关的拍卖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宋瓷拍卖在上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高潮,其标志就是宋官窑六棱洗在1989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2200万港元成交。在此之后,宋瓷就陷入了一种停滞状态,直到10年之后,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以及伦敦的亚洲周拍卖会上宋瓷再次创出佳绩之后,宋瓷才再次为投资者所关注。WWW.tAoci52.COM

近年来一些地方宋瓷赝品的泛滥,大大贬低了其市场价值,即使用目前最为先进的热释光测年法、陶瓷釉质的老化鉴定等都不能对于赝品进行辨别,只有采用一些破坏性的检测方法,或者使用多种复杂的测试方法,才能鉴定。赝品对于艺术品的冲击,从唐三彩的拍卖成交上就可见一斑。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件中型三彩马的市场价格在50万美元,而现在5万美元都没有人要,关键就在于原先使用热释光测年法来检测唐三彩年代的做法已经被作伪者“攻克”了,作伪者使用X光机,就可以制作出“年龄”在1000年以上的三彩马了。

进入新世纪,宋瓷的升值潜力又一次迸发出来,如1980年11月7日纽约苏富比推出一场EugeneBernat专拍中,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被日本万野美术馆以40万美元购得,当其于2002年10月28日再现香港佳士得拍场时,被一位日本藏家以1239.41万港元拍得。在2004年上半年宋瓷的拍卖中,最高的成交价就是一件由纽约佳士得推出的南宋哥窑瓷碗,这件瓷器的卖家是美国一位大收藏家的第三代继承人。这只碗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件乾隆藏品相仿,这也是这件拍品的一大看点。在拍卖会上,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日本人击退了另外一位美国人,为这只碗支付了146万美元。

那么近两年来宋瓷为什么有好的表现呢?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宋瓷都是流传有绪的,从EugeneBernat收藏,到日本万野美术馆,以及日本户栗美术馆,这些名家的收藏使得市场敢于投资。此次汝窑鸳鸯水滴虽然拍出1155万元,但相比1972年就已经达到154万美元汝窑小盘来说,价格并不高。正如专家所说:流传有绪的普通品比不被人们知道的宋瓷精品价格更高,这也应该为广大准备购买宋瓷的投资者所熟记。(杨羽)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瓷之美


我的案头清供是几片宋瓷。薄胎、厚釉、冰裂纹,色取天青、粉青、炒米黄不等。灯下夜读时,拂不去的总是一片晶莹的静美。

也许它们来自城外的菜园,宋高宗退位时住的德寿宫就在此处。赵构是位典型的中国文人,战乱的颠簸和政权的孱弱,使这位风流天子对政治由无奈而心灰意冷。他需要精神平衡,自以为心中还藏有一片艺术之境。他不愧是位一流的艺术家,不仅对陶瓷、书画、园林一往情深,还能亲自为南宋画院出试题招聘画师。还记得那次考试是唐人诗句——“竹锁桥边卖酒家”。入考画师多数在成片竹林里,画一小酒店。独李唐所画不见酒肆,却在桥边挑出个招牌,上写一“酒”字。高宗大喜,为此写下了“李唐可比李思训”的御批。他有兴致时写几笔瘦金体,所画的小笔山水,已没大唐的气势,专写烟岚昏雨的凄清和朦胧之景。

他需要呼吸自然的气息,把皇家御苑都建在凤凰山上。也许受理学风气影响,宋宫皆仿江浙民居,崇尚简静,黑白分明,不施五彩。他望一眼宫内陈设,只有几件张浚进贡的北宋汝窑瓷器。他渴望能再烧出这种春水般柔和清澈的釉色,那是一种雨后初晴时淡淡的天青色,如美玉般可望而不可求。他黯淡的眼和心被这种波光折射出一种高贵静穆的情感。他沉思良久终于下旨:设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烧瓷!

它们也许来自乌龟山的郊坛下旧址。每当我步入南宋官窑博物馆,端详着修复后的龙窑,眼前常会化出一片幻景。在那个千峰翠色的春天,一位满腹程朱理学的官员,展开按青铜器和玉礼器绘制的图录。细雨中一群身披蓑衣的窑工,表情缄默地燃香祭完窑神。坐定,喝一口酽酽的茶,捧起素胎上釉。在炉口看火焰的变化,根据变化迅速地选择时机加柴或封火。他们都是千里挑一的高手,把釉面的天然开片作为追求的境界。官窑的开片,本来是一种缺陷。但窑工们却凭着经验化腐朽为神奇,烧制出蟹爪纹、鳝血纹等不同纹饰。为了使裂缝着色,与“紫口铁足”匹配,又用墨汁、茶叶汤等高丹宁含量的液汁,染出了“金丝银线”的天然意趣,使宋瓷一跃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残缺美的顶峰。

只见春风杨柳中,一炉新瓷开窑了。窑场上一片肃穆。临窑督造的修内司官员,小心地捧起瓷器细细查看。如冰似玉无疵点的选入宫中,供皇上享用。稍有缺陷的,当场摔碎,决不流入民间。这就是南宋官窑传世稀少的原因。宋瓷的特点一是摹古,仿礼仪用器。青铜器虽好,毕竟体积太大,只能供于高堂。二是追求玉的效果,君子比德于玉,还是个“礼”在作祟。民间可管不了那么多,耀州窑、磁州窑,都以刻、划、绘为手段装饰器身。而高宗却嫌这些乱,他说“烟波名利不如闲”,有点儿看破红尘了。他喜欢简静之美,就没让它们跨入皇宫一步。当然,也决不允官窑流出宫外。难怪苏富比拍卖行在香港拍卖的一件南宋官窑六方洗,成交价为2500万港币,拍出了中国瓷器的天价。

我那静静地伴我夜读的宋瓷呵!你们究竟来自何方?从寻找修内司窑址到仿制南宋官窑,已成了时下杭州的热门话题。可对于我,你仿佛是残缺的南宋的缩影。一首凄清婉约的宋词,一种弥漫着哀怨的境界。你像一位早逝的美人,留给岁月一瞥销魂的波光。那些淡泊到没留下姓名却留下精神的窑工上哪儿去了?那种创造了精光内蕴的大境界的艺术氛围上哪儿去了?

其实,世间人人都是收藏家,而收藏家是孤独的。我那案头的瓷片,就很难让人清玩出一份优雅。

呜呼!宋人的气息已消散于空间,南宋官窑可仿吗?

宋瓷特点及价格


你知道吗?宋瓷在不同光照的照射下,会折射出不同的颜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宋朝,工艺革新和新材料的发现,让当时的匠人能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烧制出新的配色,尤其是纯白色瓷器的烧制成功,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轰动。毕竟以往的瓷器,纯白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偏色,像这种纯白色,就像是变异一般,让人惊喜。

再加上,当时的艺术审美水平比以往都要高,无论是盘子、碗、杯还是盏都深具艺术美感,润、厚、活、正,让这些瓷器更受世人的欢迎。而且,当时的宋瓷温润感很强,摸起来细腻,光泽柔和,并随着光纤的变化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呈现不一样的釉色,犹如玛瑙般,让人看了就十分欢喜。

虽然宋瓷不是玉石,但是它却有着玉石般的品质,再加上原料的改进、釉色的加入,使其在光照射下,散发不同的光,成为当时的显著特征。而且,仔细看现在收藏的宋瓷,可以发现,宋瓷制品上的釉面灵动感很强,再加上凸棱、炫纹、乳纹等处有筋,给人一种虚实对比美感,让人感觉仿佛是活了一般。

上等宋瓷的数量并不多,因为烧制条件有限,成功率很低。现在市面上存在的大多是仿制的,真假一看便知。另外,真正的宋瓷画工细腻、釉色自然,色彩丰富,主次明显,搭配十分和谐。这是宋瓷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他朝代无法取代的所在。至于为什么宋瓷在不同的光照下有不同的颜色?专业人士表示,原因有三:

1、工艺发展

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艺为我国瓷器史上之最,当时的技师、原料提纯、造型设计等都要比其他朝代提升很多,因而制作出来的瓷器十分精美,普通老百姓根本不能看到,很多都是供皇室、朝廷使用。

2、原料和釉色颜色

到了宋代,原料和釉色都有所改进,烧制的温度也造就了当时瓷器能随着光源变幻不同的色彩,这是宋瓷独有的特征。

3、审美水平

宋朝的审美水平已经非常高,很多时候,他们更追求一种纯净的境界。这一点从瓷器的制作可以看出来,很多都是纯色,却有着独一无二的风采。也正是这些纯色的瓷器,展现了当时匠人的工艺水平和能力,为我们展现一个繁盛的大宋社会。

正是这些原因,造就了宋瓷的独一无二。如今,宋瓷的市场价格已经超乎想象,很多人都想一睹宋瓷风采,可惜无缘。在这里,也提醒收藏爱好者,宋瓷难得,价格不菲,低价宋瓷,小心陷阱。

宋瓷与日本茶道


侘寂是近年来在设计圈里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

侘寂可以用以下词汇来表示“侘”的概念:贫困、困乏、朴直、谨慎、节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简素、幽暗、静溢、野趣、自然、无圣。“

侘び”是在否定了世俗普遍意义的美之后产生的“无一物”的美。“侘び”的核心是禅,“一切法无常,一切行无我”,禅的“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使“侘び”否定了一切现有美的形式。与此同时,禅的“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思想又使“侘び”获得创造无权自由自在的艺术形式的可能性。简言之,“侘び”在否定的同时获得了新的肯定。“寂”是动词“さぶ”的名词形式,最初是指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劣化的意思,也好比汉字中的“寂”的意思,表示没有人声,非常安静的状态。

侘寂描绘是的残缺之美,残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当然也可指朴素、寂静、谦逊、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这个词用语言来表达时,有很广的包容性。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

一般而言,能在网上查到的,就是如上这样的解释。这种说法,玄而又玄,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人们由此认为,侘寂就是古旧残缺,不完美的物品和风格。

那么,侘寂这个词到底是来自何方神圣,是什么含义呢?

说到侘寂,和日本茶道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而说到茶道,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村田珠光。他是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

所谓茶道,原本是“茶汤之道”的简称。在古代日本,主管茶道的人叫做茶头。村田珠光就是奈良时代(1372-1446)最著名的茶头。那个时代,茶还是非常贵族化的贵重物品,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珠光之前,日本茶道主要为“台子点茶”,仪式复杂,繁琐。且有刻意炫耀财富之意。

而到了村田珠光,他跟随著名的能阿弥学习插花和唐物鉴别,后来自己制定出独特的茶汤之法。村田珠光的茶汤,被称为草庵的“侘茶”,以精神为本位,尊重人的内心为宗旨。他提出的“一期一会”思想,也就是人生无常,需要好好把握住现在的意思。这和佛法中的诸行无常颇为暗合。其精神实质,却来源于村田珠光跟从著名的一休和尚参禅后大彻大悟的禅宗思想。

因此上,佛法中的诸法无我,最终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也就成了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侘寂的境界。

流传至今的《山上宗二记》是珠光流茶道的秘笈。从村田珠光到武野绍鸥,再传到茶道之大成就者千利休。

一般研究者认为,千利休是侘茶的发明者。而实际上,千利休是在他的老师绍鸥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引拙的传统。武野绍鸥是村田珠光后最著名的茶道大师。他发明和使用了很多新的茶具。并写下了出名的《邵鸥侘文》。文章中说:“今人将真诚,谨慎,不奢华称为侘”。邵鸥还说,“一年之中,十月为侘”。

武野绍鸥早年习净土宗,后又研习禅宗,终于唔得了“茶禅一味”之思想。他之后的这些茶人,无法达到邵鸥的高度,把终身使用同一件茶具,称为侘茶,也表明了简朴,专一,执着,无我等深刻的含义。

而千利休继承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衣钵,在茶道中继续寻求“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宗最高境界。这些为外人耳熟能详的语句,却包含了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最高哲理。至此,“茶禅一味”才真正统一起来。茶道,成为佛教禅宗借以传播的武器之一。

他将茶室缩减到4.5平米,设计上力求简化室内装饰,仅设一龛一瓶一画一花,最早实现了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他令茶道回到了自然清寂的最初起点,改变了珠光以来,日本茶道刻意追求名器唐物茶器的奢侈风尚,随手点来,皆是茶器。真正达到了大道至简的美学高度。

在“侘”出现频率最高的南北朝到江户初期,无论是武野绍鸥,还是千利休,却很少能看到“寂”。而江户时代,“寂”一词开始流行起来。最提倡寂的,应该是片桐石州。他留有著名的《侘之文》。还曾经以《宗关公自笔案词》为题的茶说中,专门讨论过“寂”。他认为“寂”就是要和身份相符合。

简而言之,日本茶道是建立在日常生活行为上,和宗教,社会,伦理,次序等融合在一起的文化艺术活动。千利休总结的“和,敬,清,寂”四字,完美的诠释了茶道的精神。比起“侘寂”二字,“和敬清寂”四字更能为现代人所理解。

和睦和谐,心灵纯净,宾主之间互敬互爱,清幽雅致。就是和敬清寂四字诀的要点。

而崇尚简单,朴素,去伪存真。向内观心,专著无我,才是侘寂二字真实的含义。形而上学的说法,就是通过茶道这种简朴的仪式,让人修身修心,力争达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最高境界。

所以,侘寂二字,并不一定都是晦暗,破败。而是朴素,简单,达到了道之境界的极简高度。

茶道的重要部分,乃是茶器。茶器最重唐物,其次才是和物。所谓唐物就是来自中国的器具。其品种不止是茶碗,茶入,还包括花入(日本人插花的花瓶)。日本茶道,花道,混为一体。完美的呈现出中国宋代文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的美学境界。

宋瓷以青为美,简单,朴素。特别是宋代官窑瓷器,看上去简单,其实工艺极其复杂,要经过素烧,上釉3-4次,入火焙烧3-4次的复杂过程。期间损耗无数,能最终完美的呈现出一件精品宋官窑,极为难得。正合日本茶道,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粗陋,实则精美的至高审美情趣。

而与宋瓷相匹配的插花,少即是多,艳却需败。正好影射出人生无常,需要追求极美,然美好的事物极其短暂。花开虽艳,转眼雕败。不至枯萎,仍不忍弃之。恰好是现代人微妙婉转的现实心理。可以说,宋官窑瓷器所展示的这种美学境界,正是“十月秋风雨,世间多赏菊。花开转花败,劝君及时取。”的侘寂之美。

宋瓷风韵秀丽婉约


宋代,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乃至瓷器,都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鲜明风格和美学风标。从实物载体来看,我国的陶瓷工艺从唐及宋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盛期,造型生动多变,釉彩瑰丽多彩,装饰华美多姿,窑口争奇斗艳,其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亦日趋自然完美。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出口已成规模,主要窑口分为“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笔者所收的南宋景德镇影青瓜棱执壶,是典型的南窑景德镇系看家瓷器。

当时的景德镇有窑三百多口,可谓是“村村陶埏,处处窑火”,一派兴旺繁荣景象。当时的朝廷特派官员到此“以奉御董造”,即确定此处为皇家御窑口,景德镇也为此名声大震,成为中国瓷都。此件影青瓜棱执壶系出自景德镇的湖田窑,这也是当时镇上最多的窑场,材质系高岭土。影青瓷又称青白釉瓷,好的青白瓷具有:“薄如纸、声如磬、青如天、明如镜”的特点。北宋时的青白瓷泛米黄色,南宋后的青白瓷随着釉质工艺的改进及烧制火候的调节,瓷釉洇润出隐隐的湖绿色,匀净晶莹而清醇华滋,色泽怡人而高雅幽逸,十分养眼。此件影青瓜棱执壶就具有此种特点,胎质细腻而坚密,釉色纯净而莹然,特别是经过千年地气的陶冶及漫长岁月的摩挲,壶壁上已泛出一层温淳的包浆,弥散出悠悠的沧桑之气。

此件影青瓜棱执壶的造型十分优美华丽而饱满婀娜,生动地展现了宋人精湛的艺术构想和精巧的塑器能力。其壶身以瓜为形制,显得视觉效果丰腴圆浑,中间的六条瓜棱极有空间分割的作用,使之气势内敛而松紧自如。至壶颈处急剧收勒,形成造型的变化,犹如削肩之仕女,富有曲线美感。而壶口则再次舒放成扁圆形,犹如喇叭花开,和下面的瓜棱相呼应。其壶的流口则纤细而弯翘,颇有动感势态,壶的把手则采用了简洁而明快的方法紧贴壶身直接相连,与弯翘的壶嘴一直一曲相映成趣。壶肩处左右两个穿线孔,亦富有装饰效果,使壶形显得更为空灵。一把实用的执壶,在宋人的手中做得如此雅致,的确反映了一种审美的生活范式。

近年来,由于景德镇青白瓷走俏收藏界,为不少玩瓷者所青睐,因而在利好的驱动下,时常冒出一些假货赝品,以蒙法眼,以乱市场。如有的售假者自称“是出自宋墓,不会假的。”其实釉面上的土迹及泛黄均是仿制而成。欲辨其真伪,细看瓷器底部是关键。此件影青瓜棱执壶底部有米黄的锅巴色(焦米)及印在瓷胎里的褐色的粘土痕,俗称“糊米底”,这是仿制者至今为止无法解决的难题。

玩瓷要玩宋瓷


收藏界里收瓷器的人不少,虽然藏家都知古瓷器是真假难辨,但瓷器这一China的代名词,又以它独用的制作、艺术、文化倾倒无数好收藏之士。所以,从东汉开始,唐、宋、明、清各代瓷器都不乏追捧者,但在收藏瓷器的圈子中,却以收藏宋代瓷器为他们的最高境界。

宋瓷精美爱不释手

在我国陶瓷史上,宋瓷是赫赫有名的。宋瓷有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等“五大名窑”(以陶瓷制烧制地分),除五大名窑的瓷器外,宋代耀州窑、磁州窑和北宋黑釉制品也是宋瓷收藏品中的重要部分。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独好收藏宋瓷的收藏家李老师,打开话闸更是滔滔不绝: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图:耀州刻龙纹枕头藏家的最爱,为宫廷用品,磁面莹润,三面各不相同的刻龙栩栩如生。

制作考究越玩越爱

一件件宋代碗、盘、洗、瓶、奉化尊、莲花碗、酒壶、酒杯等日常生活瓷器,宋瓷那优美的形体、沉静的釉色、含蓄的花纹为世人玩味无穷。油画家吴老师说,宋瓷虽多是单纯的素色釉,制作者除重视釉色的美观,还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宋代汝瓷、龙泉青瓷上看到这种效果,钧瓷也是如此、宋代越窑的青瓷在唐代就很有名,被誉为“如冰似玉”的美丽,但是从实物中看,真正取得如冰似玉效果的要算宋代的龙泉青瓷和青白瓷了。

宋瓷的卓越成就表现在它为陶瓷美学开辟出一个新的境界。“在彩色华丽的釉色中,宋瓷可与各代瓷器相比。”广东美院的徐老师说,“唐三彩的釉色表现为热烈而华丽,宋瓷中的钧瓷釉色虽然灿烂如晚霞,但是深沉而华丽;明代的斗彩和青花呈现为繁茂而华丽。斗彩的色彩对比较强,青花虽为单色,但线条纹饰繁密。宋瓷的黑系釉中,‘油滴’、‘兔毫’、‘玳瑁’的色彩和斑纹,不像那些浮薄浅露的釉彩使人一览无余。”现在,徐老师家中,几乎收藏的均以宋瓷为主,他说:“当你了解宋瓷之后,你就不会再着迷太多的明清瓷了。”

图:耀州黑釉执壶撇口,长颈,折肩,半腹往下渐收,圈足,瓜棱腹,肩部设长曲流,另一侧肩至口沿处,置把手,釉光亮莹润,乌如黑漆,肩部口缘,流口及把手处由于釉薄,呈酱色釉。

市场难寻玩家难玩

由于宋代古陶瓷的珍稀度、历史价值、文物价值高于各代陶瓷,要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市面还能找到龙泉、耀州、钧、定等窑口的宋瓷,像宋官窑、汝窑、哥窑都不知能不能找到。

真正的宋瓷很少,藏家也不肯轻易卖。几乎所有藏家初入道时,都交过不少“学费”,可见没有对古瓷器知识的了解,也较难把握古瓷器的鉴定要点。从事古陶瓷修补的谭小姐说,宋太祖崇尚简朴,所以令朝野上下,以用瓷为荣,崇尚自然,追求以“玉为本,清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的艺术境界。在乾隆时代,很多人尝试模仿宋瓷的制法,但都达不到宋代的水平。在赝品极多的古董市场,行家有时都会“走眼”,不少“古瓷”的“玩主”都有受骗上当的经历,更何况是非行家的收藏人士。

为图个买得放心,行家们找宋瓷,一是去带河路的古董街跟档主混个烂熟,这样档主们一有好货就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二是为买个货真价实,到明码标价的文物店里成交;三是在古瓷器圈子中有一定水平的藏友中交流。谭小姐说,时尚类型的收藏者可挑选瓷器形状别致、绘画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传统类收藏者则可以造型规整、器型传统的为首选,大件或小品则以个人资金与喜好为条件。如果资金允许或兴趣使然,不妨选大师中的某一位的系列作品作为专题收藏。

图:胡人头三脚黑瓶

图:印花薄胎耀州碗

·玩家教路·

买古玩“小绝招”

购买古董的时候鉴别古董的真假好坏,可以试试藏家们自创的“六看鉴别法”———

一看造型。古瓷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造型的,有的时候从器形就可以判断出大致是什么时代的瓷器。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

三看纹饰。不同的时代的作品纹饰也是各具特色。

四看款识。有些古瓷器的底部印有款识,每个朝代的款识都有不同的写法,从款识上也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工艺。在收藏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瓷器的年代器形,工艺的高低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影青碗,北宋时采用仰烧,故碗底留有印记;而南宋时则采用复烧(碗底朝上,一个叠一个),故碗沿留有“芒口”,所以南宋时的碗,多数是有包边的,宫廷用的碗是包金边的,有钱的大户人家是包银边的,而普通的百姓用的碗就只能包铜边了。在收藏的时候,从这些碗采用的包边残留材质就可以推断出这瓷碗以前的主人的身份,从而认定它们的价值。

六看手感。所谓手感,就是指收藏者在购买瓷器时把玩这些瓷器的感觉,如手感是否圆润顺畅。据说有些真正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高手现形·

李鸿基:为宋瓷而心动

刚一走进李鸿基先生的家,就立刻感觉出了一个艺术家庭的内涵。壁橱上摆着许多李先生收集的古玩,宋代的龙泉窑玉壶瓶、龙泉刻花蒜头瓶、耀州黑釉执壶等,在他的收藏中,真是不乏宋瓷中的精品。

宋瓷的黄金时代


1977年,时在故宫工作的叶喆民先生在对窑址进行调查时,在堆积如山的瓷片堆中偶然寻得一块天青釉汝瓷片。正是其父叶麟趾先生发现定窑址的经历及思维方式,使他对此发现颇为敏感,于是将瓷片交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成份分析,结果与故宫传世汝瓷的成份基本相同。1986年10月,宝丰县清凉寺村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2个完整的笔洗,经专家鉴定,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窑一模一样。当这两件器物出现在1986年古陶瓷研究会年会的会场时,使热切寻找汝瓷的人们喜出望外,上海博物馆随即派遣两名陶瓷专业人员到清凉寺窑址调查,采集到46件瓷片和3件窑具,随后,他们向全世界宣布,发现了汝窑址。这一发现是众多学者不懈努力的结果,窑址即已确定,实为水到渠成。

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瓷窑址进行试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发现了与传世汝瓷相同的天青、天蓝釉汝瓷10余件,遂将该窑址确定为汝窑遗址。为了区分窑址中发现的大量印花青瓷和白釉、黑釉瓷器和低温三彩釉瓷,将与传世汝瓷相同的天青、天蓝釉瓷器称为“汝官窑”或“御用汝瓷”,与之相对的则为“民汝瓷”。然而好事多磨,在随后的10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在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300米的遗址范围内又先后组织了4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尽管每次都有一定的收获和新的进展,但出土瓷器主要是印花青瓷、白瓷和黑瓷,均为民用产品,供御用的天青釉汝瓷则是凤毛麟角,十分少见。而且,时代跨度很大,从北宋初期一直到元代,与文献记载的汝窑情况不符。汝官窑的烧造区仍未找到。

90的代后期,在各地的文物市场上开始出现一些汝官窑的瓷片,显然,这些瓷片来自窑址。这一现象提醒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学者,汝官窑烧造区域是有的,且就在附近。

1999年,根据清凉寺村民提供的线索及多年积累的发掘经验,他们把寻找汝官窑址的目光锁定在清凉寺村内的村民居住区。他们随即在村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获得了重要的线索。2000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6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为方便考古作业,并对汝官窑烧造区进行全面发掘,他们将村内的4户居民搬迁走。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在4户村民的房屋底下,发现厚达10厘米的汝官瓷地层,有不少处瓷片堆积厚达20厘米以上,出土的瓷片中汝官瓷的数量占到了98%以上。清理出两组集中分布的窑炉15座、作坊2处、灰坑22个,以及大型澄泥池、釉料坑,水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瓷片、匣钵、垫饼、支钉、试烧片等窑具和大型建筑构件,并据此判定这里即是汝官瓷烧造区。这项工作被评为2000年度的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终于可以摆脱一直以来汝窑不足70件传世品的束缚,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发掘出土的器物中,除了瓶、尊、洗、炉、壶等陈设用瓷外,还发现大量碗、盘、盆、碟、盏托、套盒等生活用具,改变了传统上认为汝窑只烧制玩赏、陈设品的看法。有的器物如薰炉等形态很大,“汝瓷无大器”的传统说法遇到了挑战。与传世品不同的是,在一些出土器物的表面还刻有纹饰,尤以莲纹为最常见,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传世品中实属罕见。

发掘中在汝官瓷的地层中出土了一枚“元丰通宝”,表明汝官瓷的烧造时间不会早于该钱铸造的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这枚钱币为汝官瓷器的烧制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汝官瓷的停烧时间不会晚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北宋王朝灭亡,宫廷不再需要这些高档消费品,汝官瓷也就停烧了。但清凉寺窑址的其他窑区仍然继续生产,而且产量很大,以印花青瓷为主,后来又大量生产钧瓷和白地黑花瓷。产品面貌与汝州及其周围地区的上百个其他窑场一致,完全成为一个民窑性质的窑场,其生产一直延续到元末。

宫廷所用的瓷器是由管理皇帝日常生活的“六尚局(尚食局、尚衣局、尚药局等)”的属官典御去挑选。关于汝窑的一条最重要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中,这条记载经过校订后应为:“又汝窑(为)宫禁中烧(者),内有玛瑙未为油,唯供(典)御检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说明汝窑与后面将论及的南宋官窑不同,还是一种官府定烧的方式,典御捡选合格、优质的器物后,剩余的产品还可以出售。因此,南宋初年,在宫中所用的汝瓷经宋金战争而损毁、遗失殆尽时,权臣张俊还可以向高宗皇帝进献十余件精美的汝瓷。

宋瓷及收藏投资价值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喟。宋代离我们很远,却又近在咫尺。倘若悉心观照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回闪着宋代的身影,有时像马远笔下的一丛修竹,摇曳生姿,有时像苏东坡吟诵的赤壁大战,惊涛拍岸。更直接的证据是,我们许多触手可摸的器物,到那个朝代就发展得非常精致了,比如家具、园林、赏石、首饰、服装、文房用品等,闻香、品茶、抚琴等雅致的休闲方式也整理出一整套高度仪式化的程式。

今天,在讨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我们从宋代汲取的话题最有趣味。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瓷之美,何止五大名窑

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均、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

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均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在南方呢,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因称南宋官窑,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活在民间的宋瓷,其实并不贵

既然宋瓷优雅,为何在今天的拍卖会上,频频刷新纪录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珐琅彩?首先,这是时代风气的折射,或者说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了问题。不少人受到清宫剧或电视里鉴宝类节目的误导,以为唯有清代官窑才代表了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其实在旧时,收藏家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窑或哥窑的东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窑。清代的那种艳俗的瓶子罐子,只能在暴发户家里显摆显摆。

其次,稀有性也是决定文物价值的一个因素。现在拍卖会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为存世量极少,只有一百多件,而且多半在国外。而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成交价格高,除了存世量较少之外,还因为当时用波斯、印尼等地进口的苏麻里青为呈色剂,后来这种原料没有了,改为国产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两朝青花那种恰如水墨画的晕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为贵,永宣青花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二十多年前,当民间收藏热刚刚升温时,在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上经常看到宋瓷一闪而过的身影,价格也不贵。一件景德镇窑的影青斗笠碗(俗称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过3000元至6000元。建窑茶盏更便宜,1000元以内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点的,比如磁州窑白底划花梅瓶或耀州窑刻划斗笠碗,三五万元也可以买下来。但当时人们并不当它一回事,现在它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一路攀升。

灰色地带的现实催生新的法规

按照现行的文物法规,凡出土文物是不能交易的。事实上,在市场上现身的宋瓷以及更早的汉唐时期的陶瓷,都以出土为主,代有传承的极少。但为何还是堂而皇之地在流通呢?这就说明现行法规在现实面前的软弱及严重滞后。

前些年,市场管理方面要活跃市场,默许古陶瓷交易,而文物部门要监管市场,经常冲击、追查古陶瓷交易,两家互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后经过多方博弈,达成了默契。由是,市场上就出现了灰色地带。同样,由于古陶瓷造假的成本比较低,市场上出现的假货也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应该有所警惕。

前些年,由于同样的原因,宋代瓷器是不能上拍卖会的,除非卖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藏品是祖传的。但近年来,市场管理开始采取相对灵活的策略。比如铜镜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拍卖品种,而铜镜多半也是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年代远的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但照样上拍,并屡创佳绩。在铜镜的示范效应下,汉晋唐宋时期的古陶瓷也开始现身拍卖会,比如唐长沙窑点彩水盂、宋吉州窑彩绘奔鹿三足炉、三国越窑青釉杂耍乐俑、唐越窑粉盒、南宋仿官釉小洗、唐越窑青釉粉盒、唐越窑青釉直柄壶等精彩的高古陶瓷都显身国内几大拍卖行近年的大拍,并得到藏家的追捧,价格一路看涨。

而作为中国瓷器的天然代表,宋瓷的行情也在国内古玩市场再次启动,并预示着新一轮的升势。如此奇妙的感觉,收藏家们都如春江戏水的鸭子那样感同身受。他们认为:随着国内大规模基建告一段落,这也许是宋瓷最后的收藏机会了。

实事求是地说,宋瓷一类的古陶瓷,被民间小心收藏,总比流向海外要好,更比砸碎了要好。当然,收藏这档事,关键在于鉴宝的眼光与把握机会的决断力,机会永远是存在的。今天在古玩市场里肯定能看到宋瓷的美丽身影,如果你有心去与它结缘的话,千万不要与它擦肩而过了。

而作为中国瓷器的天然代表,宋瓷的行情也在国内古玩市场再次启动,并预示着新一轮的升势。如此奇妙的感觉,收藏家们都如春江戏水的鸭子那样感同身受。他们认为:随着国内大规模基建告一段落,这也许是宋瓷最后的收藏机会了。

实事求是地说,宋瓷一类的古陶瓷,被民间小心收藏,总比流向海外要好,更比砸碎了要好。当然,收藏这档事,关键在于鉴宝的眼光与把握机会的决断力,机会永远是存在的。今天在古玩市场里肯定能看到宋瓷的美丽身影,如果你有心去与它结缘的话,千万不要与它擦肩而过了。

情牵宋瓷的收藏家


汝窑瓷端庄雅致、晶莹温润,官窑瓷古朴凝炼、器型优美,钧窑瓷多彩多姿、变幻无穷。最难得的是在数十件定窑瓷器中,除温润淡雅的白釉瓷器外,还有传世极少、十分罕见的“紫定”(酱釉瓷器)、“黑定”(黑釉瓷器)。

4月18日起在武汉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北方汝、官、定、钧名窑精品瓷器展》,再现了我国制瓷业的巅峰时期———宋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令江城观众为之倾倒。

这些展品均由河南鹤煤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张秦森提供,是其祖孙四代的珍藏。该展览系这批家宝首次公开异地展出。面对热情的观众,原籍开封的张秦森激动

地讲述了自己的收藏故事。

张秦森的曾祖父善鉴金石,加上家居古都开封,得地理之便,收藏渐丰。祖父张兴经商,迁居焦作,常来往于郑州、洛阳之间,对收藏品非精不取,传至父亲张鼎时,已是精品五车。张鼎一生不嗜烟酒,酷爱武术和收藏。

“文革”期间,张家收藏的部分古书在“破四旧”中被毁,幸好瓷器和其它易土埋保存的藏品深埋于地下,方得保全。张秦森当时也受牵连、挨批斗,甚至沦落街头讨饭,酸甜苦辣的滋味一言难尽。但他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无论再艰难,也不准变卖家中藏品,更不许卖给外国人。等到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之时,将藏品办馆布展,光耀民族,激励国人。”

张秦森遵从父亲的遗愿,耐心等待,终于盼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因从小耳濡目染,也对古董文物情有独钟,家藏历史、文物类书籍数千册,每日捧读乐此不疲。为了精通文物鉴定知识,结合家传秘诀,他还跑遍全国各大窑址,收集窑片,访问窑工。

为了给国内广大文物研究者、收藏爱好者提供观摩和学习的机会,张秦森修复整理了家传珍品,并出任河南鹤煤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将这批珍贵的藏品向社会公众展出,终于圆了父亲的梦。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瓷普品卖过精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瓷普品卖过精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孤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