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永宣瓷器鉴别 > 导航 >

永宣八方烛台鉴赏

永宣八方烛台鉴赏

永宣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2020-08-27

永宣瓷器鉴别。

作为一种罕见的明代官窑器型,青花八方烛台历来是收藏市场追逐的对象。在去年匡时秋拍上,一件明宣德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作为本次拍卖的重点拍品,拍出了726万元的高价。

始见于明永乐时期的青花八方烛台虽然在市场上十分稀见,但为数不多的几次亮相都完美收场。2005年在北京翰海春拍上,一件明永乐年间的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从1000万元起拍,经过买家14轮竞价,最终以2035万元成交,一举成为当时内地成交价最高的瓷器拍品,备受注目。实际上,这件八方烛台早在2001年春上海敬华首拍上就引起了一片惊叹,当年这件珍瓷以968万元的成交价一时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隔4年,价格竟飙升了2.3倍,使得这件八方烛台在收藏界声名显赫。那么,青花八方烛台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

永宣青花素来为藏家所重,而八方烛台就是始创于明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中的一类重器。传世的永乐青花八方烛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所知不逾10件,存世稀少。这是八方烛台能屡创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方烛台的设计原型来自伊斯兰的金属器皿,2001年和2005年两度登上拍台且两度创造高价的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就具有中外文化交流史证的价值。这件八方烛台高29.8厘米,呈八方式,分烛插、连柱、台座3层。通体青花装饰,烛座八面开光,内绘缠枝四季花卉纹。其造型模仿在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十分流行的铜制烛台,绰约姿态中有一种金属的刚性,是永乐时期瓷器的经典之作,能两度拍出高价也属情理之中。

八方烛台发展到宣德时期有了一些变化,在画法上表现出诸多的不同。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柄口处的芭蕉叶纹代之以如意头纹,颈部的方格纹和缠枝菊纹代之以缠枝莲纹。此外,在永乐烛台未装饰纹样的肩部外侧及近底部的斜直壁上,宣德时期均饰以锯齿形几何纹。

正由于其器型的独特性和存世量稀少,八方烛台总是能在拍场上创造佳绩,也因此出现了不少赝品。但是由于对于烛台的构造不熟悉,这些赝品往往漏洞百出。例如,真品底部往往向上凹,但一些仿品由于造假者对于烛台构造不清楚,一些赝品的底部竟然是平的。因此,收藏八方烛台要慎之又慎。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明瓷佳器青花八方尊鉴赏


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写道:“文房器具,非玩物等也。古人云:笔精墨良,人生一乐。”事实上,书斋生活对中国古代文人而言,不但是生活中的一乐事,更是心灵的栖居地。而今,随着当下书画与收藏热的兴起,文玩杂项,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拍卖行推出文房专场,越来越多的新藏家加入这一领域,文玩收藏正在以“文而雅、小而精”的魅力博得人们的关注并已然在拍场上演了重要的角色。2012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共成交3.78亿港元,其中一黑漆嵌螺钿的香几以1400多万港元成交。不久前,嘉德明清古典家具夜场总成交66,759,800元,成交率73%。

山东一直以来为书画收藏大省,近年来文玩收藏市场热度也随之俱增,强调文人情怀的文房佳器越来越受到关注,2013年1月9日-10日,山东蚨第雅迎春艺术品拍卖会预展将于山东政协大厦维景大酒店举行,11日的拍卖将推出明清瓷器、茗品佳器、精品沉香、玉器、佛像等精品文玩杂项及书画350余件。其中一件崇祯青花人物八方尊可圈可点。

崇祯,即明思宗,公元1628—1644年在位,时国势衰退,景德镇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当时仍有民窑瓷大量出口。制瓷质量明显下降。从明清制瓷史来看,崇祯青花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

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嵇康《养生论》提到:“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藉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

此品为明崇祯时期青花人物八方尊,为明晚期典型的莲子罐器形,直口,短颈,鼓腹,罐呈八楞形,收胫,底足外撇。口部用暗花装饰,釉下暗刻卷枝纹。此件器具腹部通景绘人物故事图,画面中绘人物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其中一人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升三级。周围衬以山石树木,所绘萱草为鱼鳞状,疏密有度,合欢树的叶细小浓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山间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气纹,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来表现,极富时代特征。罐身胎体厚重,青花艳丽,图案古雅,人物神态生动形象,是晚明时期的代表器型,品相完整,是一件难得的明瓷佳器。

记者 傅晓燕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杯高9.7cm,口径8cm,足径3.9cm

生产时代: 成化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紫釉

陶瓷造型: 杯

说 明: 明成化

杯呈八方形,敞口,深腹,折底,喇叭式高足。口沿作八方式,延至腹底起八条棱线,足上凸起弦纹一周。此杯胎体较厚,里外均施仿哥釉。口、足施酱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黄色纹片交织,呈现出宋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外壁开片较大,内里及足部的片纹细碎。足内自右向左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明代景德镇仿宋代哥窑瓷器始于宣德时期,此时,景德镇除烧制传统品种外,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仿哥窑瓷是其中之一。成化时期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这件仿哥窑八方高足杯为成化时期新创品种,其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虽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哥窑的“酥润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6.1cm,口径6.2cm,足径13.4cm

生产时代: 元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元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器肩与近足处硕大的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八方新气”艺术陶瓷在京亮相


日前,在台湾著名艺术陶瓷品牌“八方新气”大陆第一家旗舰店——北京银泰旗舰店落成仪式上,一款款变幻莫测、意韵悠长的艺术佳作引发了到场人士的啧啧称叹。据悉,在店内展出的许多作品都价值不菲,有些标价甚至高达十几万元。

“与其最好,不如惟一”是八方新气的态度,打造东方的瓷器品牌是八方新气的期许。玻璃艺术大师王侠军领军的八方新气,在2005年11月首先以温润无瑕的白瓷,展现极致工艺之姿问世。2007年9月,八方新气以雪白全瓷系列于法国巴黎家饰展惊艳全球设计业界,以创新设计理念与工艺美学成为文创经济的时尚品牌。对艺术陶瓷有着独到见解的王侠军认为:艺术陶瓷需要融合生活的、个人的、情绪的识别,让形态和美感更有自我的主张,乃至带动生活态度的进化,从而彰显出各具特色的“人文价值”内涵。

八方新气以突破传统的工艺打造了精致的现代艺术新瓷,作品百分之百手工制作,从设计和原料的选取到瓷器制作的过程,每个细节都经过严格要求及品选,以致平均良率为30%(收藏品仅5%)。目前,八方新气在台湾有五个专柜点,均开设于国际知名百货公司或国际型Mall中。年内还将陆续开日本东京店和中国上海店。

明代永宣青花洗瓷器


明代永乐和宣德青花瓷器是一个时代的代表,自宣德后期青花开始以国产青花取代尽快的苏麻离青。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文房用品,是用来盛水洗毛笔的器皿,也称笔洗。其造型类钵盂形,以敛口或敞口、浅腹、圆形为主,也有荷花形、桃形、葵花形等。制作工艺精湛大多形象端庄,作为文房案头用品,不但实用,更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笔洗远古时用贝壳、玉石制作,后来用瓷、玛瑙、珐琅、金属、象牙和犀角等做材质,而使用最普遍的是瓷质笔洗。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洗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洗通高3.5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12.5厘米。瓷器撇口,浅腹,平底,圈足。内底绘云龙纹,外壁饰团龙纹。造型秀巧,纹饰精致。胎质洁白,釉面晶莹。青花材料是进口苏麻离青钴料。

明 宣德款青花鱼藻图菱花口洗

宣德款青花鱼藻图菱花口洗青花是苏麻离青,发色鲜丽而体深调沉,晕散烂漫,隐见铁斑。白地描绘,玉色青蓝,釉质厚润,抚如凝脂。 观之或清可涤心,或磅礴憾人。 若云龙海兽,腾转翻挪,云滚浪啸;若写生木禽,枝叶真灼,动静相度。笔画沉着,青花发色湛蓝晴朗,散点晕染分明,变化微妙。碗外壁绘以莲池游鱼,构图趣妙,将水面之荷花莲叶与水中游鱼藻植并绘,似若光朗水清,池中澈澄如镜,水面水下融为一体,水面莲花圆叶,水下藻荇交横,随波晃摇,浮游鱼动若飞空,一昂一沉,静动纷去,更有“鱼若空游无所依”之感。碗绘四鱼,一为鲤鱼,一为鳜鱼,两鱼各迎对一鲂鱼。四鱼两两相对又各为独体,每鱼间,皆以一簇水藻莲花做为分隔,四周白底,再添绘浮萍气泡,前后主次逻辑连畅,层次清晰,并使得画面拢聚而增强整体感觉。

钧瓷大师苏永超作品鉴赏


苏永超,男,汉族,1965年9月生,河南禹州人,西南科技大学大专学历,号刘山传人,着名工艺美术师、着名陶瓷艺术大师,其自1986年进入禹州市钧美一厂从事陶瓷工作。1993年到晋家钧窑跟随其岳父“中国钧瓷泰斗、中国首届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号:刘山人、大刘山人)先生学习与从事钧瓷生产的各项流程[1]。现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获得者。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获得者。其事迹和成绩被央视、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产经新闻》报、科技日报、河南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刘山传人苏永超不忘晋佩章大师生前“要把钧瓷发扬光大”的殷殷嘱托,多年以来,一直潜心研究钧瓷神秘艺术,不论在器型上还是在釉色变化上都能在前辈的基础上做出刻苦钻研和进一步的大胆尝试。苏永超这些年来生产的钧瓷作品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和众多海内外收藏家收藏),还曾多次获奖:钧瓷作品【鱼瓶】荣[2]获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三足炉】荣获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作品【玉壶春瓶】荣获中国陶瓷第五届“大地奖”金奖。作品【天球瓶】荣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及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作品【刻花梅瓶】荣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作品【三足鼎】[3]荣获第二十界郑州全国精品交易会陶瓷作品评比金奖。作品【梅瓶】荣获2015“东方韵”第四届国际陶瓷艺术评比银奖等等。2014年苏永超还被五洲卫视“中国风”栏目授予“着名钧瓷艺术家”荣誉称号。近年来,苏永超先生根据自身创烧钧瓷实践发表了论文多篇。

第一组钧瓷作品

第二组钧瓷作品

灯草口的永宣宝石红釉瓷器在明代就是宝贝


在明代红釉就很难烧制,红釉烧成十分不易,永器鲜红最贵,以鲜红为宝,大红、鲜红,皆宝石釉。永宣宝石红釉瓷器明显特征就是灯草口,其釉质匀净,鲜艳夺目,犹如宝石红。永宣时期的宝石红釉小件器物大都里外均施红釉,口沿多有一条俗称为灯草口得白色透明边线。

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代表了明代高温色釉取得的成就。高温铜红釉元代景德镇窑创烧,釉中铜含量在0.3%~0.5%之间,1200℃还原焰中烧成,因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且发色对窑内气氛、温度很敏感。

宝石红釉盘

宝石红釉盘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器心与外壁施红釉,外底施白釉。口沿因高温红釉垂流而呈现出白色胎骨,俗称“灯草边”。红釉鲜丽,釉质匀净,釉汁莹厚如堆脂。

宣徳瓷器~~~鉴别


宣德瓷器~~~鉴别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永乐宣德青花之别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诸多专家论述,领悟探求永宣青花器二者之间微妙不同之处,我最后归纳试得出以下结论:

一、宣德时期瓷土选料,是景德镇附近麻仓山所产“麻仓土”。同类器物相比,永乐稍轻薄,宣德显厚重。此碗“露胎部位瓷质润白,呈现浅淡火石红,无旋纹痕。”

二、宣德青花瓷“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纹。”检验青花碗,确实从釉面上看到这种和永乐器截然不同的差异。器物表面显示出的细微现象,为我们鉴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用放大境观察,此碗釉面“可见大中小不同、间距的气泡群”。这也正是鉴断宣德青花瓷的有力佐证。皆因“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

四、宣德青花瓷不及永乐器细致,坯接胎痕比较明显。此碗底足相连处,则呈现出一线浅短的接胎痕。“圈足断面呈倒梯形,无法用手抓起,足背有棱角感”。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局部特征。

我国许多古瓷鉴定家,根据实鉴经验还认为:明清瓷器鉴定纹饰的意义大于造型意义。纵观永宣缠枝花卉纹样,虽然花叶均富写实趣味,蔓草逶迤婉转轻盈,展现出古朴飘逸的风彩。但是,宣德青花瓷一改永乐隽永秀丽的画意,笔力苍劲雄健、恣肆纵横、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从此碗心描画花卉纹便能看出两种瓷绘风格各具其异。壁外图饰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永乐青花线条纤细,不像宣德粗犷繁密,所以很少呈现如此深沉浓紧、浑融成片黑褐色的铁结晶斑。

收藏夹按钮

从元、明、清瓷的制胎用料看圈足的表相

——对元、明、清瓷器圈足的认识

怎样看待元代、明代直到清代时期瓷器的圈足都有滑润感?虽然有的瓷器圈足并不滑润,但是在白瓷和青花瓷器上大部分底足是滑润的,应该说元代到清代六七百年的时间里虽然瓷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底足滑润现象上一直是存在的,这也是后人鉴定瓷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应该说这个奇特的现象和当时的制瓷工艺、用料有关。

元代瓷器在圈足上的削刀并不正规,但是不管是支钉烧还是垫圈烧的瓷器都给人圈足滑润的感觉,即使是垫砂烧的也给人以滑润感,只是沾砂的凸起部分有砂粒挡手罢了。

到清代,圈足的滑润感在元、明代的基础上,经过创新,使圈足修整得更正规、更完美,出现了糯米汁感。

瓷器底足胎部位滑润是鉴定古瓷器的标准条件这是谁都知道的,要问为什么,业内人士常常用一句话:“和胎釉制瓷工艺有关”。这句话简单,也有道理,但是有些太简单以致于不具体。

从元代、明代直到清代有大部分瓷器的底足是滑润的,只是滑润程度有所不同,而这只是在官窑器上出现的多,民窑瓷器的底足就不那么滑润了,这在于整个制瓷工艺过程的不同。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原因应是胎料的应用,也就是说是高岭土的应用。在元代从全国各窑应用高岭土的情况来比较,景德镇的麻仓土为最佳,其他窑口产的土就差得多,所以烧制的瓷器也就不能和景德镇瓷相比了。

后来因麻仓土减少,景德镇瓷就用尚高山的高岭土,这样人们就常常称瓷器用土为高岭土。而高岭土也是以景德镇产的为全国最好,因此在各窑中都以能不能用上景德镇产的高岭土为荣,而高岭土的采用在明清时期也受到了官方的保护和限制,因为它影响着制瓷的好坏。高岭土的内部含有很多元素,如在制瓷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氧化铝,而氧化铝又是起到对制胎成型好坏和圈足滑润的主要成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1997年)优秀科技成果评奖论文集中的获奖作品《论康、雍、乾瓷器造型艺术》一文中是这样阐述的:“的‘元代采用了‘二元配方法’改变了过去以单一的瓷石为原料’的制瓷方法,在元代‘二元配方法’可以减少烧制瓷器的变形弊病。二元配方是一种进步合理的方法,早在明代二元配方就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元、明两代瓷器的制胎原料的配方中只采用极少量的高岭土。”

历史进入17世纪70年代以后,清初对制胎原料配方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清初,瓷器已接近现代的硬瓷,高岭土的用量已达到配方中的一半。“胎土中的成分,由于高岭土的提高,烧成温度也必然随之增高,变形也随之减少。”这使瓷器的烧制产生了飞跃,烧造的瓷器形体变化非常复杂,线条转折极其多变,在造型上如转心瓶,镂空熏炉、寿字壶、大件、小巧娇贵的物器也可以保证完成了。这都是用高岭土的结果,不单高岭土在制胎中应用量上占50%,而且在清代制胎的原

料也更加精细,淘洗得更好,使瓷器白而致密,坚硬纯净。

总之,在什么朝代用景德镇的高岭土,瓷器的圈足就滑润,因为元代和明代以前用的高岭土低于50%,在20%~30%之间。所以这时瓷器的圈足即使再滑润,也不会像清朝老三代康、雍、乾瓷器的圈足如“糯米汁”,这是因为清代用的高岭土为50%,这个标准再加上淘洗和修足的先进,才出现清代底足润滑如“糯米汁”。

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历史书籍和有关瓷器发展的书籍中得到关于制瓷的资料,这些资料足以证明胎料对瓷器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元代成功地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方法,使瓷胎内氧化铝的含量增高,这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温度并减少变形,使成品率提高,也使器物的釉面达到硬度的标准。

在《简明陶瓷词典》一书中关于麻仓土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元代早期到明代万历之际用于制瓷的胎料是麻仓土,在万历以后用高岭山的粘土,称高岭土。”这两种土的基本成分差不多,但又不是完全一样的,这说明制胎原料是有时代差别的,制瓷工艺和制造出的瓷器也会有差别。这在瓷器的露胎和接口处都有反映,这两种土在制瓷上都是好土,但仔细看胎的露出部分就会发现含高岭土的瓷器硬度高,细润。而万历以前的瓷器多滑润不细。这显然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和制胎的淘洗精度有关”来解释,因为在烧制中胎土的成分有微量变化时烧成的瓷器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万历以后的火石红底和万历以前的火石红底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含铁成分不一样引起的,在这一点上如果注意露胎处和接口处就会发现因胎土的不同,表现也不同,如万历之前的瓷器在接口处有火石红的很少。这说明鉴别古瓷要从根本入手,区分制胎用料和制瓷工艺的不同。只有这样在鉴别和判断瓷器年代和窑口时,才更有说服力,也才更科学。

综上所述,瓷器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瓷器的露胎部分滑润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1.元代用麻仓土,明代万历以前也用麻仓土,但元代的制坯、修足不如明代的水平高,因此元代的瓷器底足看起来粗糙,摸起来滑,到明代瓷器圈足和制坯都得到提高,就达到了看着好,摸着也滑润(但垫砂烧的如果砂粗,没有将砂磨掉时,手摸到砂粒时有挡手感。这时要注意别因为垫砂的砂粒误认为是假的。在明代万历前后的瓷器,底足的滑润也是不同的,这是用麻仓土改高岭土造成的)。

2.从明代的万历以后因没有麻仓土,从万历后到清代用高岭土,在景德镇产的高岭土也是最好的瓷器用土,但到清代改变了元、明两代对高岭土的用量,即:由原来的20%~30%左右,改为50%,是一个由大概数发展到一个标准数的细化过程,这是一个由粗略到标准的量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将胎料的淘洗加以精细,这就是清代的瓷器为什么细腻又滑润的原因。

从元、明早期到明中期,又从明中期到清代,瓷器在胎土上的变化是由麻仓土的用量少,逐步发展到高岭土,又由高岭土的量不到一半发展到高岭土的用量占一半,这个过程经历了两个朝代六七百年的时间,这才是从元代到清代瓷器的胎、足变化的真实过程。

可见,利用制胎用料和制瓷工艺可以很好地对元、明、清的古瓷进行断代、断窑口。对高岭土的应用情况、制胎、削足、胎料的淘洗过程的了解,是对古瓷断代和断窑口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也是判断瓷器圈足滑润的根本原因。

微信号ID:shjrsc←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免费鉴定评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