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珐琅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

珐琅彩瓷器鉴别 后加彩瓷器鉴别 斗彩瓷器开片鉴别

2020-08-27

珐琅彩瓷器鉴别。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4.6cm,口径12.6cm,足径11.9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微撇。颈部两侧各置一垂带形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粉彩及蓝料彩装饰。腹部四面圆形白地开光内绘四季山水图。春夏二图内各题七言诗两句,春曰:“春到心间饶富丽,柳烟苍雨总宜人。”夏曰:“风邹谷纹圆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冬二图内各题五言诗两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轻风罗解香。”冬曰:“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后皆有阳文“乾隆宸翰”及阴文“惟妙精进”两枚方形印章。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为瓶颈部设计成双层,外层可转动,所以称为“转颈瓶”。

乾隆时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圆形开光进行装饰,使纹样主次分明,并增强立体感。此瓶在欣赏四季不同的开光画面时,可通过转动瓶颈使双耳始终处于正面两侧位置,用心巧妙,别具情趣。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康熙哥釉斗彩五彩加粉彩剔刻开光胆式瓶


此瓶高40厘米,口径8.5厘米(微残),最大腹径23.5厘米,底径13.5厘米。

此瓶工艺特征有如下四点:

第一、哥釉。通体施亮清釉,呈百碎圾状的棕色细开片,不规则布列其中。

第二、此大瓶通体分三部分。左右分别为2个圆形开光五彩纹饰区,开光外为剔刻斗彩缠枝番莲纹。青花区的缠枝番莲以及开光窗棱,由工匠在未施釉前,在素胎上剔刻而成,故而罩釉后,浅浮雕美学效果跃然而生,主体纹饰立体感分外凸显。

第三、番莲纹作为主体纹饰,工匠为了突出工艺效果,把釉上红绿彩“拼”、“斗”于青花之中,使图饰更为清雅。莲心施釉上绿彩,“斗”于青花之上,突破成化斗彩传统的青花勾边、釉后“填”彩的工艺,而是采取“外青花内斗彩”的创新工艺。“里青花,外斗彩”是康熙朝瓷器的创新技法”(见《五彩·斗彩—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P226图207),这在康熙瓷器中是未多见的。施用珠明料,以“分水法”表现花枝的阴阳向背,大面积青花造势,艳丽的青花由浅入深,“色分五等”,层次感极强,把莲花枝叶的灵动、向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而“斗”、“拼”、“填”入花心和小枝叶上的浅绿釉上彩,正是工匠高度艺术修养的体现,其艺术构思显然以这“斗”绿之笔,把莲心和新枝,不经意地表现于画面之上,堪称“神来之笔”。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斗彩也可称“染彩”(即“在青花边缘染彩、勾彩”)(耿宝昌语)。

更为令人击节叫绝之处,是与斗绿彩相套用的斗红彩工艺。作者将釉上红彩点染于莲花的莲蓬心和几片叶片边缘,使这若隐似现的几抹红彩掩映在这万绿丛中,真正表现出莲花在结果期“英落蓬生,新叶茂”和“绿肥红瘦”的诗境。

联想到五代越窑莲花盏托中托心为莲蓬的造型,荷花叶瓣以伏莲纹环刻于莲蓬四周,肥大的荷叶作底托的造型创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古代陶瓷艺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之一斑。

第四、开光内五彩与粉彩套用。左边开光内的春江山水人物图是一幅绝妙的清代五彩图,分别用绿、矾红、赭色、棕、浅蓝、黑色、紫色八种彩饰图,其中远山、楼阁、土地施釉上彩;江水、近山、人物、树木、花草用釉下彩;桃花用桃红粉彩,海水江乐、海浪边缘及海兽之爪、腹、獠牙施白色粉彩。粉彩是珐琅彩盛行前的一种工艺,大量使用于雍正朝瓷器。在康熙晚期瓷器中已有五彩、粉彩共用的现象。

粉彩桃花纹直颈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7.6cm,口径4.1cm,足径11.6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雍正

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外撇。通体白釉,粉彩装饰。外壁绘桃树一株,蔓遍器身,花蕾欲放,鲜花婀娜,绿叶青翠,彩蝶飞舞其间。胭脂红彩描绘的花朵颜色深浅不同,花心部分色料最厚,从花心到花瓣边沿红色渐趋浅淡。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瓶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绘画精细入微,图案逼真,是一件颇能代表雍正粉彩瓷器烧造水平的佳作。

雍正粉彩瓷以白地彩绘为主,其胎体薄轻,釉面纯净,温润似玉,可充分衬托出粉彩之娇丽。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若迎光透视,另一面的图案清晰可见。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尤以花卉见长。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9.6cm,口2.2cm,足2.2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胭脂红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描绘田园山水,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白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胭脂彩料是一种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因用金作主要呈色剂,所以又称“金红”。唐英撰《陶成纪事》中的“新仿西洋紫色器皿”、“西洋红色器皿”即指胭脂彩器。乾隆以后根据实用的要求,对配方加以调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种色彩,也可作为一种低温釉彩使用。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注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笔触精细,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珐琅彩、粉彩及其鉴别


图一 图二珐琅彩瓷始于康熙后期,即康熙三十五年。它是景泰蓝——即铜胎珐琅器转化而来,故珐琅彩瓷又名瓷胎画珐琅,彩料是从西洋引进的珐琅料。此种彩料含有大量的硼和砷,画在瓷胎上烧成后色泽特别鲜艳明亮,有透明玻璃质感和立体感。由于彩料烧成后特别坚硬,故又有搪瓷的韵味。由于康熙时代是珐琅彩瓷的初始阶段,虽然是由皇帝亲自抽派一批宫廷画家和制瓷优秀人才聚集在宫内进行烧制,但由于经验不足,其生产出来的成品仍然不算理想,且成品率不高。康熙珐琅彩一般是在色地上绘画花纹。其色地有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以画缠枝花、折枝花为主,其花以牡丹、秋菊占多数,且只是有花极少有鸟。这就是康熙时代的特点。在器具的底部一般用楷书色料写“康熙御制”四字。其色料含青花、紫彩、兰彩、红彩、金彩、黑彩等。珐琅彩瓷仅限宫中玩赏,大夫贵族们亦不得占有。雍正朝珐琅彩器的制作艺术达到了顶峰。其特点是精工绘制,均在白地上绘花鸟、山水、人物等画面,有的是多色,有的是单色,其画面精美与细腻已是无疵可挑。有的画面上还配以小诗和印章,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显得更为高雅珍贵。此时还有兰彩的墨彩的珐琅彩器,这是雍正朝的一大特色。雍正时的底款也是用楷书四字组成,有“雍正年制”和“雍正御制”两种。由于雍正朝宫廷中还可自己配制一些彩料,故色彩极为丰富,比康熙时更加亮丽多彩。乾隆时期珐琅彩器接近雍正风格,后期渐趋草率。此时期的珐琅彩盛行色地或锦地开光装饰开光图案多绘花鸟、山水、人物、西洋妇女等。并配有诗句。扎道工艺始于雍正,而乾隆则及其盛行。其珐琅彩瓷器均为小件以赏玩为主。康熙的五彩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而雍正时则由五彩效仿珐琅彩加白料的技法而创始了粉彩工艺。因此可以说粉彩绘制是由清雍正开始的。在乾隆时期由于朝廷与国外的贸易关系有些紧张,珐琅彩料进口尚无法满足宫廷的需要,故在乾隆后期珐琅彩瓷逐渐停烧。乾隆皇帝对粉彩非常感兴趣,命督窑加强粉彩瓷的研制,所以此时的粉彩瓷出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也因此乾隆的粉彩在中国古瓷史上称之为“瓷中瑰宝”。为了更美化粉彩瓷一般在瓷器里和底部均绘成绿色,又有“绿里粉彩”之美称。绿里粉彩是乾隆的一个特征。粉彩瓷的绘制是一般国产粉釉加白釉调制而成多色浓淡不同的色彩,它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在珐琅彩和粉彩的过渡期间,出现了一个“混彩”的阶段。所谓混彩即是由珐琅彩料加粉彩釉都参合使用于同一器上。在珐琅彩料缺少和不足的前阶段,在同一器上可以用珐琅彩料为主添加一至二种粉彩釉为辅。这种瓷器还应归为珐琅彩瓷(见图一)。在后阶段,同一器上有一或二种珐琅彩料为辅,而大多数釉色是用粉彩釉,此一类器应归纳为粉彩器(见图二)。这样的混和料彩存在是有据可查的。而经历的时间大约为五至十年时间才过渡到全粉彩瓷器。区别珐琅彩和粉彩的标准如下:1、珐琅彩彩色繁多,多到十多种不同的色,而粉彩釉虽比五彩釉色彩总数要多些,但在同一器上还达不到珐琅彩那么丰富。2、珐琅彩料绘制的花纹是堆起来的一层厚厚的料,有立体感,用手指可摸得到;而粉彩釉是一薄薄的釉水涂上的,很平坦,摸不到凸起的感觉。3、珐琅彩色调非常艳丽美观,而粉彩则显得不及。4、珐琅彩料较厚的地方釉面出现极细的开片,并明显有玻璃质感;粉彩不存在开片的问题,且无玻璃质感(不反光)。5、珐琅彩没有蛤蜊光晕散现象,而粉彩器则有极美的蛤蜊光晕散在色彩的周围。掌握以上要点则不难区别珐琅彩与粉彩的瓷器了。珐琅彩和粉彩瓷都是十分珍贵的观赏瓷,价值都达到了最高水平。

乾隆高浮雕瓷黄釉田园山水纹灯笼瓶


乾隆时期是中国瓷业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此时期,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琅雕,门门皆有。三代瓷器中属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同时又高度追求工艺上的繁狡,所以华丽的加彩雕瓷风行一时。

高浮雕装饰富丽堂皇,但对工艺要求极高。为了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各种犄角和叶片边缘处均纤薄如纸。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瓷胎太湿不易成型,太干不易雕刻,时间要求极其苛刻。只有手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技师才能较为熟练的进行操作。

在烧造过程中,由于高浮雕使得胎体薄厚不均,极易出现窑裂现象。故在众多雕瓷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件十分完美的作品,这种烧造缺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其次,高浮雕工艺使得器物多细小缝隙,上釉难度极大,但整件器物通身满黄釉,釉色纯正饱满,发色自然天成,达到了统一的色调,可见当时工艺之精妙,十分不易。

此件高浮雕瓷黄釉田园山水纹灯笼瓶,瓶腹雕刻田园山水纹饰,纹饰中山林繁密,叶脉舒展,纹理清晰,丝丝可见;亭台楼阁,人物走兽应有尽有;各种花卉争相怒放,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画面中表现了一种情景交融、澄怀观道的艺朮理想境界,展示的是简淡、玄远的意味,以大自然的山川草木、花鸟、云烟明晦为创作源泉,赋予瓷器本身以灵感,山水成了创作者书写情思的媒介,意欲将人生境界和艺朮境界融为一体,表现出乾隆时代所追求的思想情趣和审美趋向。

乾隆 高浮雕瓷黄釉田园山水纹灯笼瓶 尺寸:

口径:18.3cm

高:52.7cm

足径:18.4cm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2cm,口径6.3cm,足径2.3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杯

说 明: 清康熙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内光素无纹饰。外壁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装饰。胭脂红色地上绘3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色作地,彩绘折枝牡丹、菊花和兰草纹。开光外绘折枝花卉纹。施彩以红、绿、蓝、紫、黄彩等为主,色彩缤纷艳丽。外底署胭脂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胭脂彩双方栏。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运用丰富多彩。

珐琅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其制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镇烧造里白釉外无釉的瓷器,送进宫中(个别的使用宫中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再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涩胎上用进口珐琅料描绘纹饰,然后入窑焙烧而成。雍正以后则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均署“康熙御制”款。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仕女贯耳小瓶


2006年11月,一件直径11.3厘米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以1.51亿港元成交;2010年10月,香港佳士得又以1.41亿港元拍卖了一件直径18.4厘米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槌瓶”。由此不难看出,世间难得一遇、被皇室视为“内廷秘玩”的乾隆珐琅彩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其在文物界和收藏界的魅力永存,且引得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这件“清乾隆珐琅彩开光仕女贯耳小瓶”(见图),高14.8、口径1.9厘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瓶敛口,直长颈,深腹,矮圈足外撇,颈饰两管状贯耳。全器外壁以珐琅彩用西洋明暗技法彩绘纹饰,腹部两面开光,彩绘西洋仕女戏婴图为全器主纹。外壁绘有各层纹饰,口沿下画两圈黑线,并以墨绿色为底,饰以圈点纹及图案花边,两贯耳亦配以同样颜色,并于上下端加饰黑线与圈点纹;颈部并以深桃红色绘饰图案化的卷叶纹。器腹两面开光,开光以类似西洋洛可可艺术风格之边框围起,营造出画框之感。开光内彩绘西洋仕女拥着一婴孩,后面立一幼童,背景为西洋建筑庭园。两开光内图案细节略异,布局略呈左右相反。器腹隙地彩画四季花卉及图案花边,足圈饰花。

从器物图案可以明显看出,这件贯耳小瓶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珐琅彩瓷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更引人注目的是,乾隆朝生产的珐琅彩器物,不仅数量众多、工艺精湛,更有诸多创新,而西洋人物画的流行即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

乾隆珐琅彩瓷西洋人物画与其他珐琅彩瓷人物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创造性地运用了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物形象作为创作题材。其中最多的便是与基督教密切相关的圣母子图,以圣母和圣子为表现题材。这件珐琅彩瓷贯耳小瓶的图案,圣母子虽然形似西方人,但在神韵上却完全没有充分展示圣母的端庄与高贵,而是具有显著的世俗化特征,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母爱精神,并且还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有的吉祥文化色彩。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西洋人物画是乾隆时期清宫御制瓷的一大特色。从这些瑰丽的瓷器上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融合中西文化上的努力,也是中西艺术在18世纪的交流见证。它在深刻反映乾隆皇帝的西画观的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审美观照,因此,从乾隆帝西画观入手对其进行研究,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其艺术特色。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5.8cm,口径18.5cm,足径18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颜色釉

陶瓷造型: 笔筒

说 明: 清康熙

笔筒口底相若,直壁,平底。里施白釉,外壁通体施乌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以金彩描绘纹饰,金彩虽全部脱落,但迎光侧视,仍可见图案痕迹:一面有委角方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纹。另一面书苏轼《后赤壁赋》全文,文末书“己丑岁仲冬月右录赤壁赋”及两枚圆、方闲章款。外底施白釉,中间有一周玉璧形涩圈。无款识。

使用整篇的著名辞赋来装饰笔筒在清代康熙朝达到了极盛,内容可见《四景读书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出师表》、《滕王阁序》等。大多是在笔筒上书写通篇文字,没有纹饰。此件笔筒不仅以金彩书写《后赤壁赋》全文,而且配有相应的山水树石小景,图文并茂,精美难得。落款所署“己丑”干支纪年,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此时恰逢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在景德镇御窑厂督造,这对判断康熙时期乌金釉瓷器制作的具体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推荐